六臂白瑪哈嘎拉簡介-六臂白瑪哈嘎拉簡介

六臂白瑪哈嘎拉簡介

觀世音菩薩以不忍眾生忍受無盡的痛苦,以慈悲的力量化身為白瑪哈嘎拉。
六臂白瑪哈嘎拉正名「白如意珍寶依怙主」,首宏於香巴噶舉,後傳至薩迦派分支,為特別不共法門,是求財的智慧護法,相傳此尊住於印度清涼屍陀林,傳承緣起……。

本尊宏揚緣起

印度的一座屍陀林內住著一位名為米渣的大成就者,另一位大成就者喇呼拉向他請教:「西藏地區的人民非常貧窮,迫切需要財物,能不能請您傳授任何教法或祈請本尊濟拔這些藏民的痛苦?」
米渣大成就者回答:「可以傳給他們四臂觀世音化現、名為真達袞布(真達護法或名六臂瑪哈嘎拉)的法門,若能如法的念誦咒語或實修,可以得到本尊身、語、意、功德、事業的加持迅速獲得各種財物,消除貧窮。往生時,本尊會在中陰現身救度。我可以傳給他們這個非常殊勝的法門。

本尊形相

此尊身紅白色,一面六臂三目寂笑容。六隻手表意六度波羅蜜圓滿。六度所對治為貪嗔痴慢疑及吝嗇心六種煩惱,為斷這些煩惱而顯現為六隻手。右邊第一隻手拿鉞刀向內,為對治或斷我執、煩惱之意。鉞刀所對方向有向自己和向外兩種,對此大成就者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右邊第二隻手為珍寶舉在胸前,表意為聚財、內外各財寶堆聚胸前。財有外世間的資財及內心的聖者七財,為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定慧財,乃成就佛道的七種方法,特別的是菩提心。外在的珍寶其他另有畫為黃色、紅色等,但所有儀軌內提到的都是藍色,此畫像畫的也是深藍色珍寶,因此非常正確的。

右邊第三隻手拿手鼓向下,有提到頭蓋骨或貓乳木所做的不同說法。發出的聲音有搖醒下根利器眾生們由無明中覺醒,有發號施令駕馭一切勇士空行及明白心如空性,為空性的一種代表。鼓有兩面代表二諦雙運、回歸空性,空性中二諦一致或無二無別,具如此之表意。

左邊第一隻手拿著裝滿甘露及珍寶的寶瓶於臍間如將施給眾生般,好像本尊對修持瑪哈嘎拉的人說:「我馬上給你這些甘露及珍寶。」定要如此觀想。意思為「世間的一切成就,任何你想要的,我賜給你。」當一走動、一抬腿就會賜給你的含意。

左邊第二隻手拿三叉天杖嘎直立向上,三叉的三個頭表三身或摧滅(貪瞋痴)三毒証得三身(法、報、化身)。第三隻手拿珍寶勾,勾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財富、色、聲、香、味、觸五妙欲等一切所欲。另同時有正知正念的意思,以正知正念維護自己的修持,不論修任何法都定會成為善業。失去正知正念,所修雖為正法,也可能成為墮落輪迴的因,因此強調勾召正念、不失正念。

若以傷害或控制他人而獲得自己的利益,這種的會墮落三惡趣,所修的法就成為墮罪、墮入惡鬼道的因。

耳朵戴著珍寶的耳環、身上穿著絲綢及珍寶的衣飾,佩帶珍寶的手鐲、手環、戒指及纓絡等八種裝飾莊嚴。若穿著骷髏頭的裝飾、頭帶五骨冠,則以象皮為上衣、虎皮為下裙,上面有珍寶的纓絡,下端墬飾著黃金的小叮噹,如此而想。

同時戴著珍寶和骨頭的裝飾在身上是不相違,很多本尊都有這樣的裝飾,在根嘎措者和桑吉朋措兩位仁波切的註解都說:「兩者戴在身上是沒有問題。」就這樣安住在智慧火燄中。

功德

以本尊為四臂觀音慈悲的化現,可攝受三界的一切成就,鉤召財富、福德、壽命,威攝、鎮壓(調伏)天道、人道、鬼道、阿修羅道等的眾生,邪魔、外道、鬼魅、惡神、等的障礙消除,追隨嚴持密戒的行者,助其行息、增、懷、誅諸事業,增上聞思修三慧。


六臂白瑪哈嘎拉 《 部份摘自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之開示 妙乘法苑編輯小組彙整》
噶陀仁珍千寶總網 - http://www.rigzin-chenpo.org/association3-306.html ,下午 11:53 2014/7/23

南泉養貓 by 果煜法師

這〈南泉養貓〉的題目,主要是對目前的佛教社會作反省與批判。然何謂「南泉養貓」呢?這還得從「南泉斬貓」的公案講起。

【南泉斬貓】

我們都知道「南泉斬貓」,是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因為修行者本應持「不殺生戒」的,然南泉禪師竟然違律斬貓。故很多人在解釋這公案時,卻只謂:禪師以出格故,所以不妨礙斬貓。然以未將斬貓的因緣.背景.用心,說明得很清楚,故徒然造成很多人對禪宗的誤解。因此我們今天,就更仔細地來剖析此公案的源由。

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有一天,南泉禪師在他所住錫的寺院裡,發現東西兩堂的僧眾,竟然為了一隻貓,而在那裡爭吵。為何因一隻貓而爭吵呢?也許這隻貓很可愛,也許這隻貓很有用。所以東堂的人說:「這隻貓因是東堂人撫養的,所以當歸東堂所有!」而西堂的人乃說:「不!牠既喜歡到西堂來,所以還歸西堂者所用!」總而言之,竟為一隻貓在那邊爭吵。(其實以佛教的戒律來說,寺院本是不准蓄養任何貓狗之類的畜牲或寵物的。但也許是應現實生活的需要,所以還是蓄養了。)於是在正鬧得不可開交的當下,剛巧南泉禪師經過了。所以他馬上正色地說:「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

這『道得』是要講什麼呢?不是講這隻貓可愛不可愛,或者當屬東堂與西堂。在禪宗裡的道得,就是如你開悟而有真本領.真功夫。就直說一句:何謂佛?何謂法?或何為祖師西來意等,故『道得』其實也就是『得道』的意思。故「道得,即救取貓兒」者,不管東堂或西堂,只要有一個人能會得佛法大意,那這隻貓且饒了他。反之,如東西兩堂,竟無一人曾會得佛法大意,那這隻貓就非斬不可!。

然而問了老半天,東西兩堂竟沒有一個人能開得了口。於是南泉乃遵守諾言,把貓斬了。其實南泉何嘗想斬貓!但為無人上道故,所以只好把貓斬了。將貓斬後不久,他的大弟子─趙州禪師,從外頭回來了。南泉即把剛才的事,重述一次。言下,趙州就把鞋子脫下並頂放在頭上而逕走出去。這時南泉才慨歎地說:「如果你剛才在的話,這隻貓就能免於一死也!」

【履安頭上,本末顛倒】

公案到此為止。剩下就看大家怎麼來詮釋。我想最關鍵的一句話,乃『脫履安頭上而出』。這個動作很怪異,倒像有點神經質;怎就能救得貓兒呢?

履安頭上,即顛倒也。(這不是我的解釋,而是古來即多如此評唱也。)本來頭是我們最珍貴的,而腳乃一般人所認為最卑賤的。由是腳所穿的鞋子,當然就更卑賤已。而現在竟把最卑賤的物品,放在最珍貴的位子,這不是太顛倒了嗎?

故趙州禪師的意思乃:眾生顛倒,以本為末,以末為本。把最重要的本,放棄了;卻珍惜於不關痛癢的末。那什麼才是「本」呢?對學禪的人來講,最重要的當然是開悟,即明心見性也。因此東西兩堂的禪眾,不管是初階者,或是老參已,都應以明心見性為唯一目標。這即是今天所講的「不忘初心」─發從覺悟而解脫的道心。因為如果不覺悟,不只對解脫乃遙遙無期,甚至不知行履的正方向。所以真修學,乃必經由「見性的體驗」才能落實。

【修學之本】

所以在禪宗裡有一種說法『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卻是最苦也!』此衣線下,即指出家也─若已剃度出家並修學禪法,竟還不明白自己的本分事,乃是最苦的。那本分事是什麼呢?比如參「我是誰?」如參透的話,就了解本分事已。而參不透者,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怎可能明白何為本分事呢?

所以對一個學禪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參破疑情.大悟徹底,能大悟徹底者,才算本分事了;此也即是《阿含經》上常謂的「所作已辦」。所以廣義地說,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既皈依了三寶,更修學了禪法,如還不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三魂渺渺,七魄蕩蕩,不知安心何處?則表示這一生的修學,根本用不上力,沒有任何積效。

因此趙州和尚不得不說眾生顛倒,以本為末:本來進駐叢林親近善知識者,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為了覺悟本分事,而發憤圖強.精進用功。而現在既大事未了.本分不明,卻只為著一隻貓而爭吵不休。這豈非顛倒至極!

【各爭貓兒】

所謂「東西兩堂各爭貓兒」,貓兒其實只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世間人所謂的寵物。而寵物有很多,如金銀財寶.名聞利養,或知識學問.修行體驗等。反正只要心中對它還有愛欲,即是寵物也。

而眾寵物者,還可用內外來區分。比如說學問觀念或修行體驗,因屬內在者,故不須與人爭。我有學問,別人沒辦法搶奪我的學問。我的健康,其實並不妨害別人的健康。甚至即使開悟了,其實也不見得有人確知你開悟了,更何況與你爭。相反地如名位、財產之類,以越外在故,雖越容易讓人見識、肯定,但也越容易引起紛爭。

所以我曾說過:若一個道場寺院,是以修行為導向的話,則這團體必將清淨和樂。為什麼呢?因為法是沒什麼好爭的。如果一個人有學問,而我也意願有學問;那我只能跟他學,而不能跟他搶。所以真有學問有修行的人,在一個以修學.以法為中心的團體裡,自然得到大眾的尊重愛戴。反過來說,如果是以名位或事功為導向的團體,那一定會爭。因為今天你得到了名,就意謂著我得不到;這項事的功記在你頭上,即不記在我名上。所以任何一個團體,如形成以名位或事功的導引模式,表面上好像能吸引很多眾生為它賣命效勞。但實際上卻是彼此誇虛功.扯後腿而增惹更多的無明.業障.煩惱。

所以我今天再三強調:修學佛法要經常「提起初心」─即為解脫而求覺悟。因此即使有「爭」,也只是在「法」上奮勉激進,而非在世間的名位事功裏去豪取掠奪。

【道風敗壞】

所以當南泉禪師看到東西兩堂竟為貓而爭的時候,他必然非常痛心。我相信任何一位「以法為尚」的導師,看到眾生竟這副德性,一定非常沈重內疚。為什麼呢?本來大家都是為法而來,結果學了老半天,教了老半天,竟只離法越來越遠。家風敗壞,道心萎靡。這爭貓的事端,不只意謂著眾生業障重,而且也寓喻著法師教的不得體;否則怎會愈學離法愈遠呢?

因此他不得不作獅子吼:「道得則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其實他真正要斬的豈是那隻貓,那隻貓是無辜的,倒楣被撫養在那個地方;必至死不知自己犯了何過?南泉禪師真正要斬的,其實是這些人心中的貓!可是心中的貓怎麼斬呢?還是得靠種種事相去完成的。

所以「道得則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其實也只為提醒他們修學的初衷。南泉禪師的話不意謂著:你們一定要開悟了,能透出禪機,我才放過這隻貓。只要大家能擔保.證明你是真心向道的,他也可聊表安慰而不跟貓兒計較。然大眾中不只無人開悟,甚至連出口承諾「我是有道心的,我必努力於菩提道中」的勇氣都沒有。所以南泉禪師不得不把這隻貓斬了。

【斬貓之後】

那麼把貓斬後,大眾的道心是否就提起來了呢?不一定。因為大部份的人,只看見外在的貓死了,而內在的貓猶張牙舞爪。所以事實上,南泉禪師的斬貓,根本於事無補─即未達借機教化的目的。所以他的心乃更沈重,這貓又白白犧牲了。

所以很多人在解釋南泉斬貓的公案時,只說出格的禪師可以違律斬貓,可是卻不能看到南泉用心之所在。於是以訛傳訛,卻謂學禪人可不持式等。從佛教戒律來看,南泉還是犯戒的。

可是戒,不只有「犯不犯」的差別,而且有「重.輕」「可懺悔.不可懺悔」的差別。就像世間法有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不同。如雖殺生,但對象是畜生而不是人,至少不是死罪。尤其南泉之所以斬貓,不因為貪心.瞋心.痴心而殺,所以即使犯戒,卻是輕微而可懺悔的!

所以我們要真深入了解斬貓的本末因緣,才能明了南泉真正的用心。因此我寧可相信:南泉禪師在斬貓以後,必還鬱鬱不樂。因為此一方面表示眾生的根性太差,二方面明示著他多年的教學也沒有成效。

所以一看到趙州回來了,至少這趙州還像樣一點,所以趕快一吐為快。趙州終究是開悟的人,所以言下即脫履安頭上而出。南泉見了,才稍釋懷。至少多年來的辛苦教化,還未全然白費功夫。

【善根不足】

公案看到這裡為止,我們將訝異:古代的人也多善根不足!你看東西兩堂的禪眾竟然為了一隻貓,就可以鬧翻天,尤其就發生在南泉禪師所住錫的道場裡。所以我想:眾生善根不足,古今皆然。

「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大乘佛法常所強調的;而我多年來,再三地觀察體會,倒認為「眾生普遍有輪迴的本性」,所以要發起學佛向道的心,已很不容易了;而能繼續用功,堅持到底者更是鳳毛麟爪。

何謂善根不足,我們且用一種比喻:根淺者,稍遇風雨,即披靡;遇日曬,即枯萎。就像植物一樣,根若淺顯;則一碰到大雨,土稍流失,根就暴露出來。而根既暴露出來者,這植物也差不多完蛋了。或者根淺的話,一碰到風,就倒地了。甚至根淺的話,你要天天給它澆水;如果幾天不澆水,又碰著大太陽,那也非枯乾不可。這根淺,即喻眾生雖有學佛的意願,但經不起任何的挫折就起退心。挫折或內在的.或外在的。外在的比如家人反對,或時間太忙等。而內在者,如修學一段時間後,卻無明顯的進步;於是便對法門失卻信心。所以根淺者,既經不起外在的衝擊,也經不起內在的考驗。

其次根淺者,猶有另一種現象,即使也沒碰到風雨,也沒遭遇日曬,所以還能成長。但因根扎得不深,所以能成長的量也就有限。由是小根小草,就很容易開花結果。一棵大樹可能得種上十年廿年才能開花結果,而小草最快可能兩三星期就開花了,一般者大致是兩三個月。而開花結果後,即將如何呢?乃很快枯萎而已。

這根淺者,乃比喻很多修行人,即使於修學的過程中未顯現出重大的障礙,所以或能解得基本的知見,或能證得初步的體驗。然因為根淺故,就長不上去了。所以竟得少為足,而放逸懈怠。或者好為人師,而徒聒噪人耳。

如放眼目前的佛教界,我乃深深感慨:雖學佛的人很多,可是真用心者卻很少。這幾年來我講課的次數,越來越少;雖一方面為自覺在修學上沒有什麼長進,無以供養大眾。一方面也是深深厭惡:真用心者,毋乃太少也,何必與之裝模作樣呢?所以在善根不足,輪迴的本性蓋過求覺的佛性時,我們所看到的教界:不是南泉斬貓,而是南泉養貓。

【南泉養貓】

前雖說善根不足,古今皆然。可是古代至少還有南泉和趙州,能識得貓兒的本來面目;故貓兒不斬,道心不起。然而今日的南泉,不只不知去斬貓,而且跟著大眾去養貓,勸勉大眾共養貓。

前面說過:貓是什麼?貓乃寵物也。其實人之所寵,表面上似為金銀財寶或名聞利養之類,但本質上乃不出「自我擴張」而已。因此何謂「輪迴的本性」?因為所有的人,活在這世間上,其如何來肯定生命的意義呢?殆是從自我擴張去肯定的。雖這自我擴張可借用任何的形式,最明顯的當是名聞利養。而若在學問、創造求突破,甚至在宗教上執著體驗,也是另一型式的自我擴張。故自我擴張的型式,如簡略區分,或可用外之外.外之內.內之外.內之內來分別。

所以若從自我擴張的觀點,來審視目前的佛教社會。則很多人即使打著為佛.為法.為眾生的旗幟而披星戴月.奔波賣命,其實還不出自我擴張的輪迴業習而已。因此眾皆在養貓爾!

為什麼如此愛貓呢?不過從無始無明而有的顛倒妄習。因此我深深感慨:所有的人從生下來,不管是用佛法講的阿賴耶識也好,用現代生物學講的DNA基因也好,就帶有根深蒂固的輪迴本性。且這輪迴本性乃是透過「為肯定生命的意義,而去自我擴張」才顯了的。最後自我擴張者,即以幫助他造業而繼續生死輪迴。因此造業輪迴,反才是世間的常態;而從發心覺悟到最後得出離,這倒成為世間的異類,跟眾生的本性乃太不相應。因此何必訝異:眾生界中能從發心學佛,到真正出離者,乃太少也。

【山頭主義】

因此何謂「南泉養貓」呢?南泉者,即引喻為一方住持。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諸方住持,不都在為突顯自己生命的價值而拼命擴張嗎?而擴張到最後,如果他的能力夠.勢力強,就形成山頭主義。而山頭主義者,何止於養貓而已,必也爭貓乎!

所以有人說:「所謂山頭主義,也不過各做各的事,各度其有緣的眾生而已!」對這回答,我們且看,初從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到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及十八部派,這還可理會!因為後來者,都不可能如佛一般圓滿,故皆只能截取佛法中相應的那一部份。於是順此而去專修這法門,而去宣揚這法門,而去接引跟這相應的眾生,最後終形成各自不同的宗派。當然這是不圓滿的,可是至少宗派還是以法為導向,以解脫為最終目的。因此佛陀也說:若一金條,析為兩半,還皆是金;故宗派雖有異說,然修其任一法,皆可解脫。

而今天我所謂的山頭主義,卻不以法為導向;因為那一山頭有他們所專修或弘揚的法門嗎?沒有!反只是「市場取向」,反正信眾愛什麼,我就提供他什麼?愛聯誼,就多辦聯誼;愛熱鬧,就多辦大型活動;愛名人秀,就多請名人來逗秀。至於法的本位,法的薰陶,就去它一邊吧!

【貓菅人命】

這山頭主義,最後為打響自己的名聲,贏得更多的信眾,便不惜「貓菅人命」哩!何謂貓菅人命呢?因為不惜枉法違律,壞眾生道心慧命。是以我們今天所聽到的大乘佛法,其實都是非常顛倒的。比如最基本的,學佛都要發菩提心,本是沒錯─發從覺悟而得解脫之心。可是今天的菩提心,卻已被詮釋為「利他之心」。菩提本是「覺悟」的意思,每個學佛的人,就是為求覺悟生命的本質,為求覺悟世間的實相,而發心向道,這才是「菩提心」的本意。而目前為什麼會被錯解為利他之心呢?那是山頭主義,為了驅使更多的人意願為他效勞賣命,而故意誤導的。

密教雖亦將菩提心詮釋為利他之心,可是他們至少還肯定:必先成就於法,才能真正利他。而山頭主頭的利他,卻謂:為利他故,當不惜犧牲自己的道業。如果已犧牲自己的道業,那你憑什麼去利他呢?難道只是人情世故,甚至如婦人之仁般地假慈悲.濫慈悲嗎?其實即使聲聲慈悲.樣樣慈悲,最後也只如婊子送客般地虛情假意而已!因為明眼人一看便知,在慈悲的帷幕下,其實含藏著狼心狗肺。

同樣「發心」,本是發菩提心,甚至發出離心,可是現在卻被謬解為「發效勞的心,發賣命的心」。因此常以「發心」為緣由,來「套籠」義工。於是不肯為之操勞賣命犧牲者,就是不發心.就是自了漢。其實,什麼叫做「義」工嘛!君不見義字者,羊下是我,我乃羊下。所以遵行他人的指示,而安命於作一隻無辜的羔羊或迷途的羔羊,即是義之所在也。古代專制的君主,以義套牢臣民,為他的帝業效愚忠。而今天的山頭,也以義套牢信眾,為他的事業作墊腳石。

再其次,何謂「菩薩道」,菩薩本是「菩提薩埵」,即覺悟眾生的意思。所以任何一個發心求覺的眾生,都是菩薩也。既聲聞乘發心求覺,故聲聞乘也是菩薩。既學禪的人發心求覺,故學禪的人即是菩薩。而山頭主義者,卻謂:必不惜犧牲自己的道業,以遵循山頭的後塵者,才是菩薩。

最後我再舉一例:經典上常謂「佈施.持戒.禪定,為三福行」。然在山頭的偏袒下,卻只謂:佈施是福行,尤其是財力或體力的佈施。已很少勸勉於持戒的福行;至於禪定,卻只被形容為「焦芽敗種」而已!禪定本是更高的福行,何以被貶為「自了漢」與「焦芽敗種」呢?只因不合山頭主義的操作模式。

同樣,何謂四攝法中的「同事攝」?是跟他做同樣的事嗎?他貪瞋癡,我也貪瞋癡;他若卑鄙無恥,我就窩囊下流嗎?各位都知,不當是這個樣子。因此我對同事的解釋,倒是平等心。佛教的特色之一,就是講求平等:不只信眾與信眾間,當互相平等。甚至教授者與修學者間,也是平等的─既大家皆為法而來,於是在法的前提下,各儘各的力,各修各的法,所以皆是平等的。然在山頭主義所擺佈下的佛教社會,卻到處是階級化.特權化。

以上總加起來,難道不是貓菅人命,為名聲響.信眾多.寺院大.事業廣,而不惜枉法違律,壞眾生道心慧命嗎?

【悲願與背怨】

因此我們不需要被某些人自標榜的「悲願」所迷惑,什麼叫悲願呢?以我的角度看來,那只是「背怨」而已!因自卑情結而心有餘怨,故須借用種種補償形式,以安撫其心。別人可以搞大,我為什麼不能搞大呢?別人可假借拜懺的方式來搜刮錢財,我為什麼還忍心於一貧如洗的困境呢?於是為憤憤不平故,便有樣學樣。別人既辦佛教大學,我也要辦佛教大學。雖已辦者,都辦得很爛;但我絕有信心辦得比他們好。但如真詢問:「你有什麼策略,故能擔保必辦得比別人好呢?」又是張口結舌.語焉不詳。因此這信心,亦可說是「無因生」吧!

甚至在山頭主義的運作下,即使口口聲聲「辦教育.辦教育」。而實際上他怎麼可能真作教育呢?因為如果教育成功的話,就沒有人還願意做山頭的羔羊。所以教育終究只是一種標榜.一個口號,於是或雷大雨小,或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教了老半天,卻還不出「愚民政策」的本質。而愚民政策者,乃是通過神化和俗化去完成的。

【菩薩道】

因此在這個時代,很多大山頭都廣事宣揚菩薩道,但這菩薩道可不是自覺覺他,而是自黏黏他。用一些群眾運動的策略,使這些人關係越來越密切,好像葡萄一串接一串,甚至如老鼠會越繁殖越龐雜。因此我們一天到晚聽到「關懷.關懷」,他真關懷你什麼呢?是關懷你禪修不曾得力,或關懷你行履還未落實?關懷表面上,是在人情上做關懷,噓寒問暖.送往迎來;而實際上卻只為拳養傭兵跟羔羊,以作為爭貓.鬥貓的工具。

所以何謂「大乘」呢?大乘者,即從好大喜功的發心而肇造航空母艦。不是嗎?世上最大的乘,乃航空母艦也。然本來我們造船,是為了到彼岸;可是為航空母艦造得太大了,所以根本到不了彼岸,而只能在原地打轉。

為什麼只能在原地打轉呢?這牽涉到兩個問題:

一.造了又改,改了又造,窮出不了。也許最初設計此艦可載三千人,但造到一半才發現不夠;必載滿五千人的艦,才夠使用。然而五千人的艦未造好,又必須擴張成一萬人。所以雖每天忙著造艦,但這艦總不只沒造好,且更遙遙無期。

二.忙於造艦,而恥於開航。為什麼恥於開航呢?因為開航了,便會有人罵你是自了漢.自私鬼,想獨自逃到彼岸去逍遙自在。所以雖拼命度眾生,卻不准他們真修行。於是這艦只能造了又造,既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開航。最後造艦,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造勢,以吸引更多的人來搖旗吶喊而已:一群神經病患。

於是這又形成另一種現實:只有鼓手,而無舵手。雖造艦時,能吸引很多人來鼓皂叫好。但因未真在教育上用心,未真在修行上扎根故。所以即使艦造好了,卻沒有舵手來領航。所以目前的佛教社會,到處可看到「雖有講堂,而無講師;雖有禪堂,竟無禪師」的怪現象。於是此又激發大師們的雄心壯志「當辦教育」。可是教育的策略:又是不准任何人,真去深入經藏,去落實修行。甚至還振振有詞地說:唯有犧牲這一代,才能成全下一代。這好像是說:只有把根皆鏟斷了,才能碩果纍纍。這想不透:這頭殼壞掉的人,何以能成為一代大師?

【發何等心】

在此所見異類的共業時代中,我們如何能成為「共業中的不共者」呢?唯「不忘初心」而已!關於初心的菩提心與出離心,我不在這裡重述。但我們可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界定:你已發養貓的心,或斬貓的心?如順著無明業習而去自我擴張,便是養貓的心。相反的,若從無常.無我的見地,去體會諸法如幻,而不再被幻境所迷惑,這才是斬貓的心。因此不忘初心者,即須時時刻刻提起:我們學佛修行,乃是為了斬貓,而非養貓。

否則必共業牽連,相率及溺。為什麼有些人甘於被山頭利用呢?因為既大人,能養大貓;則我小人,何不能養小貓呢?於是在「利益掛勾」的心結裡,明爭暗鬥,陽奉陰違。

最近我深深感覺到:人類的社會,本是個互相剝削的社會。如政治上,以前是國王貴族剝削平民百姓,而現在雖號稱民主政治,剝削的手法雖變了,剝削的本質卻一點也沒變。如經濟上,大財團壓榨升斗小民。至於宗教上,山頭主義就是善用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使初學者昏頭轉向,而甘於被勒索壓榨。而這互相剝削的後果,就是更以推動輪迴的巨輪也。

【小結】

在這南泉養貓的共業時代中,我們怎麼回到南泉斬貓的心法中?首先當然是:自不養貓,不勸他養,亦不助他養。很多人還保留在某些一廂情願的觀念裡:即認為蓋廟就有功德;或為佛教事業而出錢出力,即是修福德。其實功德的有無,是要站在「法」的前提下,看對解脫究竟有多少幫助?必對解脫有助益者,才有功德。反之,如只護持山頭的自我擴張,則不只沒功德,也不成福德也。

所以有時候,我們心裡不免會矛盾:這個活動已決議辦了,至少得讓它過關才行─下次才叫他們不要再辦。可是這次讓它過關,下次一定搞得更大。你絕不能要他們擔保:好!這次且饒了你,下次便不得無恥了。我想絕沒有這種事,至少看到目前為止,都是:任何大型活動,如愈有人去贊助它,下次必辦得愈誇張。所以其實你只在幫助他養貓爾,而貓越養越大,卻只將「貓菅人命」而已!因此我們要非常清楚篤定:既不得為自我的擴張而努力,也要小心謹慎,以免落入山頭的圈套,而為虎作倀去也。

那「自不養貓,不勸他養,不助他養」也只是消極的手段。而更積極地乃:自力斬貓,亦勸他斬,或助他斬。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修學的初心,時時刻刻回歸到法的前提。既為自己的覺悟與解脫,也為其他眾生的覺悟與解脫,而互相勸勉,凝成共識。這才能在南泉養貓的共業時代裡,成為不共者。當然如能凝聚更多理念相應.善根相類的道友,那更好。但必像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般地,不能勉強。以如欲勉強,而用任何心機手段;那只與共業合流,其云何能跳脫出共業之外呢?


果煜法師文集 / 力挽狂瀾 / 南泉養貓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泉養貓 , 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wkl-09.html, 2014年7月16日 上午 11:29:38


三人隨喜射雀因緣果報

三人隨喜射雀因緣果報 -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282.htm

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及大臣廣說妙法。當其時,舍衛國中有一位修行外道的長者,財富之多難以計數。他的兒子年屆二十,新婚未滿七日,彼此相敬如賓,恩愛非常。這一天,妻子想到後花園賞景,於是夫妻倆便相偕前往。

初春三月,百花盛開,芳香無比。行經一棵高大的奈樹時,妻子被盈盈綻放的花朵吸引。她對丈夫說:「你看,這花兒好美哦!」丈夫為討妻子歡心,便爬到樹上想要摘花送給妻子。由於樹上的高枝不夠粗壯,承受不了他的重量,結果便從高大的奈樹上摔了下來,當場重傷而亡。

全家人一聽到這個噩耗,都驚慌地來到後花園,結果看到的已是了無氣息的身軀,個個莫不悲傷痛哭。各地的親戚聽到消息,也都來到長者家慰問,對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都同感哀慟!想到最親愛的兒子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候離開世間,長者和妻子都感到憤憤不平,他們不斷地責怪老天無眼,竟然沒有保佑兒子平安順遂!

出殯的日子終於到來,全家人面對難以割捨的別離之苦,痛不欲生!佛陀知道長者一家正籠罩在悲苦中,便前往度化。長者全家見到佛陀親臨,感動不已,立即恭敬地頂禮佛陀,接著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愁憂惱。佛陀慈悲地說:「你們不要再悲傷了,要知道一切萬物都是生滅無常,不可能長久存在。每個人來到世間,有生就一定會死,所造的罪福,果報相隨,因此,現在一共有三個人正在為此亡者哭泣,痛苦非常,難可遏止!可以說,他實在是罪福果報之子啊!你們應該從中體會究竟何者才是吾人真實的至親!」佛陀又說:「生命有如樹木的成長,花開了會結果,果子熟了必當掉落。有生就有苦,沒有人能逃離死亡的逼迫。眾生由於欲愛的煩惱,而投胎有了身形,這個色身日日變化,終至衰頹的死亡終點。即使死而復生,罪福不亡,善惡業報終將自作自受。」

長者聽聞佛所開示的妙法,心開意解,當下放下了憂傷。長者長跪請示:「世尊,我兒子過去曾造作什麼惡業,為何今生如此年輕就往生呢?」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和三個朋友一起到樹林遊玩。小孩看見停在樹梢的麻雀,便想將牠射下,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反而鼓舞他:「如果你能一箭中的,那真可稱為人中健兒啊!」少年一聽,興高采烈地舉起弓箭往樹上瞄準,麻雀中箭墮地而亡。他驕傲地撿起雀屍,展示他的戰果,一旁的三人也興奮得拍手大笑。此後,他們四人經歷了無數劫的生死流轉,共同為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

這三個見殺隨喜的人,一位因過去修福,現正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化生為龍王;另一位就是你。而這名射箭的少年,先前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兒子,命終後則投胎到人道,成為你的兒子。如今從樹上摔落死亡,立即化生作龍王的兒子,並在出生之際,就被金翅鳥王取走吃下。所以此時此刻分處天上、人間、海中三位父親,都在為兒子的死而悲慟哭泣。在這三處分別夭亡的兒子,就是以箭射殺麻雀的少年,由於造下殺業,所以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隨喜讚歎殺業的三人,則同嚐失去兒子而悲泣的苦果。因果歷然,絲毫不爽,不可不慎!」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應。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

世尊為了讓長者更徹底地了達因果的真理,運神通之力令長者一一看宿世之因,及見天人、龍王同為失去兒子而悲傷的情景。長者看過這一切後,心開意解,長跪合掌祈請佛陀:「請佛陀慈悲應允我們全家人成為佛弟子,受持五戒為優婆塞。」佛陀為他們傳授五戒,並開示無常的道理。一家人聽聞佛所開示的殊勝妙理,個個法喜充滿,當下即證得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四》

省思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罪福相追,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遠離。世間法不離因果的軌則,出世間法亦無法跳脫因果的報應,若能知因識果,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則逆境現前時,必能甘心甘受,順境得意時,亦能不為喜風所動。光明的未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在因地上努力,於正法中精進,必能感得清淨自在的果報。


六念法

六念法-    B441ani_sun.gif (7967 bytes) 法爾辭庫--名相篇
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45Dictionary/D03Naman001/D03-0020.htm

六念法梵語sad anusmrtayah,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即:

 (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
 (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
 (4)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
 (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
 (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大小乘對於念天之解釋不同。


六念法者,念謂冥記不忘,其念有六:

一念佛。(謂念佛具足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趣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畏等。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法,心生歡喜。乃至修念法觀,必趣涅槃)
三念僧。(謂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作良福田,應當恭敬。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僧,心生歡喜,乃至修念僧觀。必趣涅槃)
四念戒。(謂念諸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至其心平等,以修念戒觀必趣涅槃)
五念施。(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悋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以喜心故,身得快樂,至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謂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現有如是戒施功德。捨命之時,必生彼天。以念天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法門的內容說明:以信為先導的方便,繫念三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的明燈,荒漠中發見甘泉一樣,內心清淨,充滿了幸福、平安的充實感。憶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淨,憶念(重利他的)如法施捨的功德,憶念當來天道果報的殊勝。

「念佛」:「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



《名詞解釋》─六念法舉例

六念法 sad anusmrtayah,anusm4 to remember , recollect, to remind。

anusmRta       a. remembered (n. impers.); recorded, taught, enjoined.

anusmRti       f. cherished recollection , recalling some idea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s.



《大乘依涅槃經》之說,天有三種,即:
 (1)生天,謂三界之諸天。
 (2)淨天,一切三乘之賢聖。
 (3)第一義天,即涅槃。又於此三種天之中,大乘之人僅念第一義天。

六念法有很多義理,可分開來說明。用在比丘行持上之六念法是:比丘所必須熟知之六種要事。即:(1)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2)念知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謂我常乞食等;如受請食者,謂我今自食無請處等。(3)念知夏臘,記憶受戒以後之臘數。(4)念知衣鉢,念我三衣一鉢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淨。(5)念同別食,若與眾同食之時,念我今與眾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以某緣,與眾別而獨食。(6)念身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應當治療。

依《摩訶僧祇律》云:六念法:

一者當知日數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

二者,清旦當作施食法,今日得食施某甲、某甲,於我不計意我當食。

三者,日日自憶若干臘數(具足戒幾歲)。

四者,當憶念受持衣及淨施者。

五者,當念不別眾食。

六者,當念病、不病。



《彌沙塞羯磨本》云:作六念法(律云,比丘應知月半月日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又云,應先心施食,若不念施人而食突吉羅。然文散落而不次第。六念之軌出在僧祇。今依彼文義准為法,既恒須作故錄在初)。

第一念知日月數(應云)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若大言大,白月恒大而無小,可隨稱之)。

第二念知食處(若常乞食應云)我常乞食(若食僧食應云)我食僧食(若食自食應云)我食自食(若受人一請欲自赴者應云)我食某甲家食(若受多請不能遍赴者。應自赴一請。餘者施與人。施之人比丘沙彌。但得應對所施人作法囑云)。長老!某甲檀越施我五正食,我有因緣不得往,今以施汝(若時逼促無人可施者。律開心念施人。應作念云)。我請分與某甲比丘(若有背請緣亦隨事說。之若無定食。處應云)我不背請食。

第三念知受時夏數(應云)我於某年月某日時一尺木(若干)影。受具足戒無夏(一夏多夏隨數稱之)。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應云)我三衣鉢具足。並受持長衣並說淨(若闕衣鉢或未受持。未說淨等。念持念說。隨事稱之)。

第五念知身強羸(應云)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應云)我有病須療治。

第六念?

《四分律》云:六念法(律中並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故須義加云)。

第一念知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律云:念知黑月、白月兩種數法。若入聚落先須知之。此則具含道俗兩法應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旦當作施食念等,今以諸部會通,隨實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僧食(若不常定者應作是念言)我無請處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請處念自訃。(若言)我有請.處.今依背緣(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並開背請)。若言我有請處今捨與人(佛言:若一日受眾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與人,言:長老我應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與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繫我當食(三說。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憶若干臘,諸部律論皆爾應言)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影),受具戒,今無夏(後若有夏,隨多少稱)。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僧祇云: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淨施者)。我今三衣鉢具並受持。長財並說淨(後有不受持不說淨者,隨有念持念說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別(僧祇云:念別眾食又應念言)我不別眾食(若准佛言別:眾食有八緣,開者應白入。若無別眾食緣者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別眾食緣(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念若病不病)。應言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應言)我有病念須療治。



契經中的六念法說明:

契經云:復次六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捨、念戒、念天。如是六法與一切法同一念即勝義空,一切法同一相謂即無相,是相亦離,此名平等門三摩地名稱般若波羅蜜多教。

契經云: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六念(佛、法、僧、天、施、戒)讀經解義。

契經云:復有六法能為障礙。謂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能尊敬諸善知識。

早期世尊開示要修六念法,往後又刊示要心念十念法。此十念是前六念再家上後四,即成十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云何一法?謂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故知十念者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又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十念。

《放光般若經》云:復有摩訶衍,謂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滅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無所倚,是為摩訶衍(大乘法)。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當行十念。何謂十念?念佛、念法、念聖眾、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是為十念。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註:恬怕者,心之寂靜,夷平也,泰通也,涅槃玅心平等通達,無所不在故。又尚書云:恬安也,方言恬靜也,說文從心、從甜,省聲也。下普白反,廣雅怕靜也,說文無為也,從心白聲)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