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講《21度母禮讚文》 (2014.06.12 開釋於巴西)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講《21度母禮讚文》
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上午
巴西課程(1)
(翻譯於2014年6月18日大恩上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生日。以此供養上師,願仁波切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你們今天來到這裡,不是為了來觀察,而是為了證悟而聽聞開示。 你們必須有正確的發心和態度。 我自己做這個開示也必須有正確的發心和態度。 至少要對塵世間、輪迴中的追求有些許的失望。 當然,作為一個無明眾生,我們總是落入舊習氣——情緒、染污、希望、恐懼。 但心的深處,你應該對輪迴有一些失望。 當然,我們都對輪迴失望。 但有一些人還有盲目的希冀,希望我們能夠修復它。 就是這種修復輪迴的盲目希冀,認為有一天一切都會完美,就是這種心理讓我們散亂直到現在。 所以你我對生命都需要有這種發心和態度,認為也許只有靈性之道才是把我們從這種無盡、無用的纏繞中解脫出來的答案。 然後,你們來聽開示可以抱有一個更宏大的發心,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利益眾生。 我們說利益眾生,不只是給他們食物、居所等各種世間利益,而是為了最終讓他們證悟,通過各種方式,成為所有眾生解脫的因。

然後,我應該道歉,混淆了你們我今天要教授的內容。 一開始我要教授21度母,幾天前我想,因為佛法已經根植在南美、在巴西了,也許該給你們講一些經文。 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當然對經文很敬重,但很多弟子和修行人都被釋論(Śāstra and Commentaries)所影響,它們是佛陀弟子而不是佛陀本人的言論。 今早,我收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消息。 很多人都在線聽課,他們都想听度母,所以我們再轉回度母。 (眾笑)但因為我已經大老遠從康卓寺帶了經文來,也許今天晚些時候或者明天稍稍介紹一下吧。


度母的開示屬於密宗。 所以,你應該有不同的態度和發心,不只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還要有淨觀(pure perception),淨觀不只是認為上師無上莊嚴,你所處的環境也是淨土,對聽聞者你自己也要有淨觀。 你需要這樣來理解密宗開示。 隨著開示越來越深刻,通常聞思的方法已經不夠了。 要聽到開示,要消化開示。 通常你認真的聽,做筆記,思考,討論,辯論,閱讀,但是當你接受甚深教法例如密法開示時,這些只能給你一個模糊的智識上的概念。 要真正理解密法教授,需要更深程度的聽聞方式。 所以,創造這個程度的聽聞方式,就是創造淨觀。 即使只是一瞥淨觀,即使你錯過了開示的一部分、沒有聽到、忘記了前一刻開示說什麼,但是淨觀的加持你會讓你在一個甚深程度上聽聞、理解教法。

你們很多人都知道,度母是本尊,女性本尊。 綠度母,白度母最常見,還有很多版本,顏色,色相的度母。 歷史上記載,很多修行人,尤其是大乘、金剛乘的修行人,都與度母有關聯(connection),很多很多。 即使最有名的學術場所像那爛陀大學,大家可能認為因為它是個學術機構,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是他們的本尊。 事實上以前那爛陀大學的很多學者、聖人都是聖救度母(Arya Tara)的追隨者。 印度著名的學者、聖人阿底峽尊者(梵:Atiśa Dīpaṃkara)尊度母為他最重要的本尊之一。 總之,這是個一般的概念——度母是本尊。
一些人想要知道度母到底是誰? 答案就更深刻、複雜。 當然,一般的回答是,度母是一切佛慈悲行的化身,以一個女性本尊的色相化現。 但是,不止如此,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度母是誰,事實上,她是一切現象的本質,用我們人類的語言,就是兩個面:“空”(emptiness)和“明”(clarity) 。 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俱生“空”“明”,就是度母。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要點。 如果不是這樣,度母的概念就淪為和其他一般神明、女神一樣了。 在這個究竟的層面上,度母不局限於顏色,綠、白、紅,或男女,她超越所有這些。 你可能要問,如果這樣,為什麼要搞那麼複雜,區分為21個度母,不同顏色,不同咒語,等等。 根據薩迦派大師所表述的,(藏文),這是很深刻的表述。 這需要一點解釋,我會告訴你們。

我們為何聽聞開示、修行佛法? 為了達到證悟。 但證悟這個概念很抽象。 你和我都沒到達,所以我們不知道那是什麼。 它最好很美好,它不可能不好。 可以確定的是,佛教裡面,證悟不是你死了以後去的地方。 因為缺乏能表述它的語言,證悟(enlightenment)是一種領悟(realization)的狀態。 領悟究竟實相。 通常當你熟睡的時候,夢中看到一些幻像。 看著那些幻像,以為它們是實相,這就是妄念(delusion)。 當你從這種幻像中醒來,你就看見真相。 真相是什麼? 真相,究竟的真相,用有限的人類語言,就是“明空不二”(non-duality of clarity and emptiness)。 空性(梵:Śūnyatā)就是實相。 你應該知道,在經文裡,例如般若經,以及很多論(梵:Śāstra)裡,空性常常被稱為yum,yum是藏文,意思是母親。 空性常常被稱為母親。 因為通過真正證悟空性,阿羅漢誕生了,菩薩來了,然後是佛,所有證悟的眾生都從空性的證悟中出生。


你想要證悟,證悟就是悟到實相。 實相就是空性。 這很複雜,因為,你如何渴望無法渴望的東西? 在所有乘裡,常用的方法是,即使這無法渴望,但我們試圖摧毀你通常渴望的東西,那些與證悟空性相反的東西。 我們打敗你渴望的東西,例如利益,地位,權力等。 我們試圖打敗他們,摧毀他們。 通常方法是這麼做的。 這裡的邏輯是,我們知道,因為我們渴望這些,我們在煩惱和痛苦中會越陷越深。 通過轉移我們的這種渴望,我們把我們自己從麻煩中解放出來。 密宗為什麼殊勝宏大,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密宗裡,有無盡的方便法門(methods)。 所以在密宗裡,空性現在有了顏色,形狀,數字,21、8、5。 密宗的法門是讓你渴望這些。 我們知道,密宗如此擅長用人類的心理和習慣,用來做法道的踏腳石。 作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渴望母親,渴望姐姐,渴望守護者的心理,被密宗用來做踏腳石。 度母有無盡的方便,度母就是母親,度母就是姐姐,度母就是保護者。 不只是愛(loving)這樣的心理因素,就連感覺、慾望、熱情、進取心這樣的心理因素,都可以用來做踏腳石。 例如熱情和慾望的,紅度母。 不同色相的度母流露不同的顯現,綠度母是比較保護的,即使她的身體姿勢都表露這個含義。 一些紅度母例如古魯古里佛母(Kurukulla)具有比較誘惑的顯現。 還有一些忿怒度母,她們是可怕的,有摧毀力的。 這就是薩迦派的說法,(藏文)意思是你有渴望,有貪戀,想要陪伴,想要姐妹。 通過這種渴望,你接近像度母這樣的本尊,你需要被保護,用這種渴望,你接近她。 這種渴望成為一個連接,成為交流。 用這個連接,結果你得到……零,什麼都沒得到,但零,就是所有一切。
這表明了許多事情。

例如,這表明,本尊和你的知見(perception)很有關係。 沒什麼超越你的知見的,是你自己創造它的。 度母在你之前不存在。 你聽到度母、看到度母像那天,對你來說,就是度母出現的那天。 她如何與你交流,如何對你起作用,完全決定於你如何與她聯繫。 印度很多佛像紀念品商店裡,度母像一再出現,但我肯定這些度母像對他們沒有任何加持力,他們的知見就是它們是商品,他們只有這種知見,它們是銅,木頭,石頭,那它們就只是這樣而已,沒有更多。 我曾遇見一位老喇嘛,他在•文XXX命•中被關進牢裡, 除了21度母贊,他也不會修其他法,他除了這個什麼也不干。 因為他坐牢,所以就有很多時間。 他就不停祈求度母。 有一天早上,他夢到一隻小綠鳥飛來觸碰他的腳鍊,腳鍊就融化了。 中國那時候鬧飢荒,看守者也沒東西吃,所以他們也沒有盡忠職守,不好好鎖門。 幾天后,老喇嘛就走出監牢了。 這,這真的就是你自己的知見,你如何與度母關聯,全心全意與度母關聯。 相應的,你也會收到她相應的信息傳達。

在印度,以及尤其是西藏,度母是非常重要的本尊。 沒有任何一個傳承、喇嘛、寺廟,不做度母修行。 在西藏,幾乎所有寺廟,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度母法會。 她的影響力很大。
佛陀說,所有事情都是因緣。 我們這些眾生的因緣,正如我之前說的,母性的形象、姐妹的形象,對我們人類來說很重要。 相應的,度母的形象和顯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緣。 所有這些概念,她是佛慈悲心的化身,是所有佛事業的化身,她對你的祈禱回應迅捷。 所有這些都創造因緣。 不是說別的佛不迅捷、不慈悲。 而是創造了對的因緣。


我自己從小,當然我的家人強迫我,修持度母。 當然,後來我對度母產生一些淺薄、無明的崇敬。 過去兩年中,我產生了一些購物後抑鬱(post-shopping depression)。 我理解為這是度母的加持。 我買了三四十個度母像。 我無論去哪裡,都遇到驚豔的度母像,必須買下來! 一周內我就買了兩尊度母像。 當我買第一尊的時候,我說,就是她了! 再不買了! 但後來我去了另一間商店閒逛,又是一尊! 有一些很貴。 有一尊比我的車還貴。 我把這理解為度母的加持。 由於對度母的盛讚和欣賞持續轟炸,我現在決定委任別人畫所有21度母的畫像,根據儀軌畫的。

有如此多種類的度母,屬於不同的密宗層面。 你們很多人對tongus(音)度母很熟悉,根本本尊(principle deity)是紅度母。 很有名的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伏藏,分為內外密層面。 還有蔣揚欽哲旺波的伏藏法“帕美寧體”(Chime Phagma Nyingtik,無死度母心髓),有配偶的度母,白度母。 這在西藏剛出現的時候有一些爭議。 很多西藏人不能理解女人來做主。 常常都是男性本尊擁有女性配偶。 這個卻相反。 還有很有名的阿底峽尊者的度母。 總之,有不同種類的度母,有時候有些都不被稱作度母,但是也在度母修持範圍裡。 例如妙音天女(梵:sarasvatī)是另一種形象的度母,Vasutarani也是,她掌管財富,很多時候你們不知道她是度母,但她也是度母的一種形象。 還有獅面空行母(dakini)也是度母。

這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色相的度母? 度母常常作為保護本尊被修持。 說到保護,我們就談到不同的恐懼和災難、不利的事件、負面的改變、負面的共業之力。 例如瘟疫、飢荒、差勁的領導、阿根廷獲勝(笑)。 有很多層面,你可以把它們分類成外、內、密的災難。 我們無明眾生,常常不把密災難和一些內災難認為是災難,有時候我們還以為是加持、利益、好事呢,但後來我們會知道它們真正是災難。 我 們懼怕的外災難,例如地震,火災,洪水,基本就是四大元素的混亂;戰爭;飢荒;野生動物的障礙;疾病,瘟疫,無法說明原因的疾病;統治者的懲罰,古代有些 不公平的來自國王的懲罰等;噩兆,噩夢,不詳;家庭糾紛,不只是家庭的糾紛,各種不滿、爭論、糾紛,都是現代的問題;遲鈍;失去做任何事的動力,即使只是 從這走到那而已;自殺之因;感到無意義,不是那種深刻的無意義感,是你創造了意義,又創造了無意義;還有過度敏感和過度不敏感,如此不敏感,即使奶酪刮子 都不能讓你性奮起來,這只發生在英國,所以不要擔心(笑);共同不信任;相對秩序的崩潰,這很難理解,例如在公立學校裡,學生甚至不需要、不被鼓勵去尊重 老師,在某些地方,如果老師要求一些尊重,可能會進監獄,相對秩序的喪失,在很多發達國家中,成人以尊重孩子為藉口,他們假設孩子可以像一個成人一樣,可 以參與成人間的家庭討論,不把孩子只看作孩子,強迫他們快速成熟,這真的不好。 這些是外在的災難,有一些是內在但可見的恐懼和災難。 度母保護我們免受它們傷害。 事實上,我想要在迷失在這些細節中之前告訴你們, 如果你是度母的信徒,你應該祈求度母保護自己免受不知道是什麼的傷害,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 但是,無論如何,祈求她保護自己免受未知的傷害。 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該不該贏彩票,也許這不是好事。 內災難,例如嗔怒,嫉妒,懷疑,焦慮,等等。 密災難,是你們真正要擔心的災難,就是恆常的沉溺於二元世界。 我們是在說非常深刻的災難,即使看來很世俗的事,例如我需要理個發,也會導致很多事情,可能導致對髮型師的沉迷。 但是相反,如果你覺得我不需要理髮,也可能會產生問題,可能導致你離婚。 基本上就是恆常的沉溺於各種判斷。

(休息)

我們親近度母、得到加持有許多方式。 這取決於修行人的根器。 我自己的方式就是把度母就看作媽媽、姐姐,祈求加持和保護。 但有時候也實現(actualize, realize)度母。 我們大多數人祈求度母的方式都是為了得到加持和保護。 但是對聽取了很多教言的老修行人來說,要記住不要僅僅把度母看作外來的加持力和護佑力的來源,同時度母也是內在心的本性。 真正的實現度母,成為度母,成為保護者她本身,成為無二空明。 因為這個,在我們把度母理解為無上本尊的時候,我們對度母的感知會有所不同。 一直到擁有宏大的發心和態度,即使只是旗幟飄動,也是度母的動作,一切都是度母的色相,我們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度母的咒語。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要帶著令一切眾生證悟的正確發心。 這是成就度母最深刻的方式。
但是對我們這樣的無明眾生來說,我們喜歡數字,喜歡種類。

(然後是21個度母心咒口傳。)

簡單的說,如果你想修度母,有很多儀軌,你可以選一個。 從皈依和發菩提心開始總是很好的,然後是祈禱文。 祈禱文可以幫助你憶念度母。 憶念本尊是最核心的。 為了憶念本尊,我們祈禱和做供養,根據不同的儀軌。 如果你沒有特殊儀軌,只是想修度母,我建議你觀想度母,她的右手呈保護的姿勢。 你可以觀想自己在她的手下,你的孩子、家人、朋友,都在她保護之下。 然後你念咒,祈禱。 有時你可以觀想度母在你頭上,加持以光芒和甘露的形式流到你身上。 念咒和祈禱文。 有時,度母融於你,你變成度母,任何形象的度母都可以。 念咒和祈禱文。 祈禱文有不同的版本。 有一個21度母贊,你們課前念誦的也可以。 主要目的是憶念她。 我想要給你們一些重要的建議。 不要給自己施加一些限制,不要以為你只能在早上,在臥室裡,花一整個小時修持度母。 不要這樣。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時長再短,請憶念度母,並且認為這是正當的修持,對之感到 ​​滿意。 當然,繼續這麼做,一個月又一個月,不要忘記,持續這麼做,短而多次的持續修持。 最後做迴向。

問:
答:憶念五方佛,並認為他們是度母? 當然可以。 那就是究竟的度母。 如果你能做到當然最好。 但是簡單的更困難。 我們總是需要不同的顏色、形象、咒語。 至高最深刻的度母是最簡單的。 簡單的具有挑戰性。 我們不知道怎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這麼做,其實不是。 時光流逝,你念咒,遵循儀軌,你至少在明顯的、可觸知的做什麼,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儀軌是重要的。 但究竟層面更加重要。

問:自己經過修行進步,內心發生變化。 覺得自己分成兩面,一面像爬樓梯一樣在進步、成熟,另一面卻變得自大。 然後一面的人格就會批評另外一面:你還想證悟並且帶領別人證悟? 看看你都在做什麼? 很多年過去,感覺自己進步緩慢,進一步退兩步。
答: 吉美林巴說,修行者要同時擁有自信和謙卑。 我並不擔心,我們在法道上,就是應該這樣。 要有信心你做的是好的。 也要有謙卑,認為還不夠好。 繼續這麼做,一陣子,我們就會從各種參照物中解放出來。

問:如何觀想本尊的生起。
答:先觀想三昧耶尊(梵:samayasattva)。 這是你捏造的虛假的。 然後觀想原本智慧尊(梵:jnanasattva),這是真正的。 你先做偽造的,再做真正的。 假的就變成真的。 就像佛像。 即便兩尊都像是假的,但真相是,你從一開始就是真正的度母。 要有這個信心,讓它真實。

問:對初學者來說,什麼是最容易的培養觀想的方法?
答:信心。 即使你看看自己,不是綠的。 也要有自信,不,不,我就是綠的! 我就是紅的。 從細節開始也是一個方法。 最重要的是信心。


問:十年前就問過這個問題。 現在還在思考。 自己在止的修行中,會感到害怕,然後中止修行。 感覺就像在懸崖上,抓著一根救命稻草。 您曾告訴我不要抓著稻草,保持開放。 但我沒做好準備面對這一切。
答:讓技巧保持簡單。 並沒有懸崖。 抓草的努力產生很多壓力。 記住這一點。 技巧不需要改變。 發生什麼,就覺知而已。 這就是止與觀。

問:21度母是同一回事嗎? 名字和不同的行為有關嗎?
答:不同的版本,其實是同一回事。 是的,非常籠統。


問:自己在觀想的時候,感覺業消除了。 感覺非常好。 這樣做如法嗎?
答:不要想感覺。 就想吐唾沫一樣吐掉。 然後回到憶念度母。

問:初學者如何開始修行?
答:你應該多聽聞開示,不只是關於度母,而是例如四法印、空性、緣起、因緣果這樣的佛法原則。 這些非常重要,這些讓你的信心無可動搖

{} -宗萨钦哲仁波切:21度母的精要开示(非常重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AwOTAyMw%3D%3D&mid=200713143&idx=1&sn=031afeec910640001c6eab7137e432b6&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2014/9/30 下午11:16:20

九住心--《廣論》所錄部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
  〔科〕未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申一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申二 由六力成辦
      申三 具四種作意


今申一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初中九心:
1. 一內住者,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莊嚴經論》云:「心住內所緣。」
2. 二續住者,謂初所繫心令不散亂,即於所緣相續而住。如云:「其流令不散。」
3. 三安住者,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復安置前所緣境。如云:「散亂速覺了,還安住所緣。」
4. 四近住者,《修次初編》說,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從廣大境數攝其心,令性漸細上上而住,如云:「具慧上上轉,於內攝其心。」《聲聞地》說:「先應念住,不令其心於外散動。」謂起念力,令不忘念於外散動。
5. 五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如云:「次見功德故,於定心調伏。」《聲聞地》說,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隨一之相,令心散動,先應於彼取其過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
6. 六寂靜者,謂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如云:「觀散亂過故,止息不欣喜。」《聲聞地》說,由欲尋思等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擾亂心,先應於彼取其過患,於諸尋思及隨煩惱不令流散。
7. 七最極寂靜者,謂若生貪心憂慼昏沉睡眠等時,能極寂靜。如云:「貪心憂等起,應如是寂靜。」《聲聞地》說,由失念故,若起如前所說尋思及隨煩惱,隨生尋斷,能不忍受。八專注一境者,為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如云:「次勤律儀者,由心有作行,能得任運轉。」又如《聲聞地》云:「由有作行令無缺間,於三摩地相續而住,如是名為專注一趣。」
8. 第八心名專注一趣,即由此名易了其義。
9. 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說,心平等時當修等舍。《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如論云:「從修習不行。」《聲聞地》說名等持。如云:「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此中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編》所引,如云:「此奢摩他道,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等所說。」


〔科〕申二 由六力成辦

  第二由六力成辦。力有六種: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1. 此等能成何心者,一由聽聞力成內住心,謂唯隨順從他所聞,於所緣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內境,非自數思數修習故。
2. 由思惟力成續住心,謂於所緣先所住心,由數思惟將護修習,初得少分相續住故。
3. 由憶念力成辦安住、近住二心,謂從所緣向外散時,憶先所緣於內攝錄,又從最初生憶念力,從所緣境不令散故。
4. 由正知力成辦調伏、寂靜二心,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於彼等不流散故。
5. 由精進力成辦最極寂靜、專注一趣,雖生微細諸惡尋思及隨煩惱,亦起功用斷滅不忍。由此因緣,其沉掉等不能障礙妙三摩地,定相續生。
6. 由串習力成等住心,謂於前心極串習力,生無功用任運而轉三摩地故。此等是如《聲聞地》意,雖見餘處亦作餘說,然難憑信。

若得第九住心,譬如讀書至極串熟,最初發起欲誦之心,雖於中間心往餘散,然所讀誦任運不斷。如是初念於所緣境,令心住已,次雖未能一類相續依念正知,然三摩地能無間缺長時流轉,由其不須功用相續恆依念知,故名無加行或名無功用。能生此者,先須一類功用依念正知,令沉掉等諸障品法不能障礙,生三摩地經極長時,此即第八住心。此與第九雖沉掉等三摩地障,不能為障,二心相同。然於此心必須無間依念正知,故名有行或有功用。能生此者,須於微細沉掉等法,隨生隨除而不忍受,故須第七心。生第七心,須先了知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散亂過患,由有力正知於彼等上觀察令不流散,故須第五及第六心,此二即是有力正知所成辦故。能生此者,須於散失所緣境時速憶所緣,及須最初從所緣境念不令散,故須第三及第四心,以此二心即彼二念所成辦故。又生此者,須先令心安住所緣,及令住已相續不散,故應先生初、二種心。

  如是總謂,先應隨逐所聞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次若失念心散亂時速應攝錄,忘所緣境速應憶念。次更生起有力正念,於所緣境初不令散。若已成辦有力憶念,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沉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次當起功用力,雖由微細失念而散,亦能無間了知斷截。既斷除已,令諸障品不能為障,定漸延長。若生此心策勵修習,得修自在,即能成辦第九住心,無諸功用勝三摩地。是故未得第九心前,修瑜伽師須施功用,於三摩地安住其心,得九心已,雖不特於住心功用,然心亦能任運入定。雖得如是第九住心,若未得輕安,如下所說尚不立為得奢摩他,何況能得毗缽舍那?然得此定,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誤為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尤有眾多於《聲聞地》所說第九住心,誤為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者,下當廣說。

  〔科〕申三 具四種作意

  第三具四種作意。如《聲聞地》云:「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

一、力勵運轉,二、有間缺運轉,三、無間缺運轉,四、無功用運轉。

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於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此說初、二心時,須勤策勵,故有力勵運轉作意。次五心時,由昏沉掉舉故,中有間缺不能久修,故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心時,昏沉掉舉不能為障,能長時修,故有無間缺運轉作意。
第九心時既無間缺,又不恆常勤依功用,故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若爾,初、二心時,亦有有間缺運轉,中五心時,亦須力勵,云何初、二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於中五心不說力勵運轉作意?答:初、二心中,心入不入定,後者極長,中間五心住定時長,故於後者就三摩地障礙立名,前者不爾。故雖俱有力勵運轉,然間缺運轉有無不同,故於力勵運轉作意,未說中間五心。如是住前所說資糧,恆依精進修三摩地,乃能成辦正奢摩他。若略修習一次二次,還復棄舍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由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如數數休息,鑽木不出火,瑜伽亦如是,未得勝勿舍。」

經典--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經典--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巴看落目瓦傳)元甘泉馬蹄山中川守分真師姪智慧譯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救護一切面前住 究竟發於菩提心 一切有情作利益 輪迴有情至彼岸
癡心瞋心本自性 慳貪貢高本自性 始從今日至菩提 未證中間不復造
惡業貪瞋皆捨離 制學依行恒歡喜 隨喜正覺解所行 自己恒時所修善
不取菩提之正路 若一有情未出離 住於暗劫恒化利 
無量不思議劫中 願常恒遊佛淨土 
某甲執名所作罪 十方界中普皆聞 
自己身語之惡業 於一切處恒清淨 意中惡業亦清淨 無邊惡業不復造

 (聖者文殊師利往昔為啞馬國王時於雷音王佛處發此菩提心願文)。


---
No.1198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1卷)
【元 智慧譯】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20冊 No. 1198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0 冊 No. 1198 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 曼陀羅仙譯 cbeta T08n0232

No. 232 [Nos. 220(7), 233]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滿足千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皆悉已住不退轉地,其名曰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無礙辯菩薩、不捨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

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處俱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眾會皆悉集已,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於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立。我實於後晚來到耳。」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爾時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說見如來者,甚為希有。為一切眾生故見於如來,而心不取眾生之相;化一切眾生向於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心,恒不見有眾生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

舍利弗復語文殊師利言:「若眾生界不增不減,何故菩薩為諸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說法?」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

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

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蜜。」

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

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

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捨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捨,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復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捨,亦不見功德可取,於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捨。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捨,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得不勝乎?」

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耶?」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說,是真法乎?」
佛復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不?」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

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

佛告文殊師利:「汝於佛法不思惟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為無上佛法。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為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法可捨,是修般若波羅蜜。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訶薩所學法印,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般若波羅蜜義。」佛言:「便說。」

「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捨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干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訶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於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復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縛不見解,而於凡夫乃至三乘不見差別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云何當得住於佛乘?」

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閡?」

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

佛言:「云何名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

佛言:「云何身見是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於斯義諦了決定,是名菩薩摩訶薩。何以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心不驚不怖,不沒不悔。」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法相,是即近於佛坐。何以故?如來現覺此法相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此人即是見佛。」

爾時復有無相優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聲聞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諸法皆無相。是故於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皆不驚不怖,不沒不悔。何以故?一切諸法本無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得決定,不驚不怖,不沒不悔。當知是人,即住不退轉地。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觀何義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說,即菩提相。」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能於是甚深法中巧說斯義。汝於先佛久種善根,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文殊師利言:「若見有相則言無相,我今不見有相亦不見無相,云何而言以無相法淨修梵行?」

佛告文殊師利:「汝見聲聞戒耶?」答曰:「見。」

佛言:「汝云何見?」文殊師利言:「我不作凡夫見不作聖人見,不作學見不作無學見,不作大見不作小見,不作調伏見不作不調伏見,非見非不見。」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汝今如是觀聲聞乘,若觀佛乘,當復云何?」文殊師利言:「不見菩提法,不見修行菩提及證菩提者。」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觀佛?」
文殊師利言:「云何為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

「復次,舍利弗!汝問:『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云何當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於法界,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眾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言說,無言說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議。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可壞故。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不生天上不墮地獄,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無邊,無前無後故。是故,舍利弗!若見犯重比丘不墮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應供非不應供,非盡漏非不盡漏。何以故?於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師利言:「不見少法有生滅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復名不調比丘?」文殊師利言:「漏盡阿羅漢,是名不調。何以故?諸結已盡,更無所調,故名不調。若過心行,名為凡夫。何以故?凡夫眾生不順法界,是故名過。」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為我善解漏盡阿羅漢義。」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盡真阿羅漢。何以故?斷求聲聞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緣故,名漏盡得阿羅漢。」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坐道場時,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師利言:「菩薩坐於道場,無有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無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菩提,誰能坐者,亦無起者。以是因緣,不見菩薩坐於道場,亦不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無二相故。無學無學者,無見無見者,無知無知者,無分別無分別者,如是之相名為菩提。見五逆相亦復如是。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言我是如來。謂我為如來乎?」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謂不是如來為如來耶?無有如相可名為如,亦無如來智能知於如。何以故?如來及智,無二相故。空為如來,但有名字,我當云何謂是如來?」

佛告文殊師利:「汝疑如來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觀如來無決定性,無生無滅,故無所疑。」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不謂如來出現於世耶?」文殊師利言:「若有如來出現世者,一切法界亦應出現。」

佛告文殊師利:「汝謂恒沙諸佛入涅槃耶?」文殊師利言:「諸佛一相,不可思議。」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議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語文殊師利:「如是,如是!」

文殊師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諸佛亦應住世。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同一相,不思議相。不思議相,無生無滅。若未來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議中,無過去未來現在相。但眾生取著,謂有出世,謂佛滅度。」

佛語文殊師利:「此是如來、阿羅漢、阿鞞跋致菩薩所解。何以故?是三種人,聞甚深法,能不誹謗亦不讚歎。」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議法,誰當誹謗?誰當讚歎?」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議耶?」佛言:「亦不思議。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議。」

文殊師利言:「若如是說,如來不思議,凡夫亦不思議。今無數諸佛求於涅槃,徒自疲勞。何以故?不思議法即是涅槃,等無異故。」文殊師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議,諸佛不思議。若善男子、善女人,久習善根,近善知識,乃能了知。」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於眾生中為最勝耶?」文殊師利言:「我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第一,但眾生相亦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耶?」文殊師利言:「欲使如來得不思議法,而於諸法無成就者。」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耶?」文殊師利白佛言:「我欲使如來說法教化,而是說及聽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眾生,無差別相。」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使如來為無上福田耶?」文殊師利言:「如來是無盡福田,是無盡相,無盡相即無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無有明闇生滅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種,亦無增減。」

佛告文殊師利:「云何植種,不增不減。」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爾時大地以佛神力,六種震動,現無常相。一萬六千人皆得無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優婆塞、四萬優婆夷、六十億那由他六欲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上一卷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08冊
No.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2卷)
【梁 曼陀羅仙譯】
第 2 卷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大地六種震動?」佛告阿難:「我說福田無差別相,故現斯瑞。往昔諸佛亦於此處,作如是說福田之相,利益眾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無等等,無相無貌。」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言:「如諸如來自說己智,誰當能信?」文殊師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滅行,是無動行,不斷貪欲、瞋恚、愚癡,亦非不斷。何以故?無盡無滅,不離生死亦非不離,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為正信。」

佛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深解斯義。」

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若說如是甚深正法,誰能信解如聞受行?」

佛告迦葉:「今此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此經者,如是人等,於未來世若聞是法,必能信解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乃能讀誦信解受持,亦為他人分別演說。譬如長者失摩尼寶,憂愁苦惱。後若還得,心甚歡喜。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亦復如是,有信樂心。若不聞法則生苦惱,若得聞時,信解受持,常樂讀誦,甚大歡喜。當知此人,即是見佛,亦即親近供養諸佛。」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質多羅樹,皰初出時,是中諸天見是樹已,皆大歡喜,此樹不久必當開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聞般若波羅蜜,能生信解,亦復如是。此人不久亦當開敷一切佛法。於當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般若波羅蜜,信受讀誦,心不悔沒。當知是人,已從此會聽受是經,亦能為人聚落城邑廣說流布。當知是人,佛所護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有能信樂,無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於過去諸佛久已修學,殖眾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無上真摩尼寶,心大歡喜。當知是人必已曾見。

「如是,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學餘法,忽然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生歡喜,亦復如是。當知此人,已曾聞故。若有眾生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心能信受,生大歡喜。如是人等亦曾親近無數諸佛,從聞般若波羅蜜,已修學故。譬如有人,先所經見城邑聚落,後若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種種池泉,華果林樹男女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更勸令說,是城園苑眾好嚴飾,雜華池泉多諸甘果,種種珍妙一切愛樂。是人得聞,重甚歡喜。如是之人,皆曾見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而更勸說。當知此輩,已從文殊師利,曾聞如是般若波羅蜜故。」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將來世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信樂聽受。以是相故,當知此人亦於過去佛所曾聞修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諸法,無作無相,第一寂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諦了斯義,如聞如說,為諸如來之所讚歎。不違法相,是即佛說,亦是熾然般若波羅蜜相,亦名熾燃具足佛法,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我本行菩薩道時,修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欲學一切佛法具足無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學一切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相好威儀無量法式,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諸威儀,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無罣礙,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三轉十二行法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眾生而無限齊,亦不作念有眾生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得於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復不取無諍論相,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是處非處、十力、無畏,住佛智慧得無礙辯,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減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議。是菩提中,亦無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驚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議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如是說,不生懈怠。當知是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聞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生驚怖,即是從佛出家。若優婆塞、優婆夷,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心不驚怖,即是成就真歸依處。

「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習甚深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藥木皆依地生長。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相違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此閻浮提城邑聚落,當於何處演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佛告文殊師利:「今此會中,若有人聞般若波羅蜜,皆發誓言:『於未來世,常得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從是信解,未來世中能聽是經。』當知此人不從餘小善根中來,所能堪受,聞已歡喜。文殊師利!若復有人,從汝聽是般若波羅蜜,應作是言:『此般若波羅蜜中,無聲聞、辟支佛法、佛法,亦無凡夫生滅等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言:『云何如來說般若波羅蜜?』我當答言:『一切諸法無諍論相,云何如來當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有法可與法諍論,亦無眾生心識能知。復次,世尊!我當更說究竟實際。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實際,阿羅漢無別勝法。何以故?阿羅漢法、凡夫法,不一不異故。復次,世尊!如是說法,無有眾生已得涅槃,今得、當得。何以故?無有決定眾生相故。」

文殊師利言:「若人欲聞般若波羅蜜,我當作如是說。其有聽者,不念不著,無聞無得,當如幻人無所分別。如是說者,是真說法。是故聽者莫作二相,不捨諸見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捨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無取捨故。若人問我,當作是說,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問,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沒,當如法相,隨順般若波羅蜜說。」

爾時世尊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諸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欲親近諸佛,如法供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言如來是我世尊,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言如來非我世尊,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無作三昧無異相故,一切法無生無出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眾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不墮惡趣,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住佛國。若聞如是般若波羅蜜,不驚不畏,心生信解。當知此輩,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學此法印,超過惡趣,不入聲聞、辟支佛道,以超過故。」

爾時帝釋三十三天,以天妙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天曼陀羅華等,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作天伎樂,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并諸如來及文殊師利,以散其上。作是供養已,願我常聞般若波羅蜜法印。釋提桓因復作是願,願閻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聞是經決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切諸天為作擁護。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得決定諸佛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無量。」

爾時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種震動。佛時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來印般若波羅蜜相。」佛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說般若波羅蜜已皆現此瑞,為印般若波羅蜜故,使人受持,令無讚毀。何以故?無相法印不可讚毀。我今以是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

佛說是已,爾時諸大菩薩及四部眾,聞說般若波羅蜜,歡喜奉行。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     
http://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T08n0232_001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     

經摘與筆記-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vol 402)

T07n0220_40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 第402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http://tripitaka.cbeta.org/T07n0220_402, 2014/9/9 下午9:06:07


第二分歡喜品第二

[0007b02]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
「諸菩薩摩訶薩
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
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
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0007b14] 「復次,舍利子!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九想,謂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滅壞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如是諸智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三三摩地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無漏根不可得故;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奢摩他、毘鉢舍那、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0007c21]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疾圓滿一切有情心行相智、一切相微妙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拔一切煩惱習氣,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住菩薩不退轉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六種殊勝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知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別,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勝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作用,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得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布施,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有淨戒,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隨喜之心,超過一切聲聞、獨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及餘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以一念所修善法,超過一切異生、聲聞、獨覺善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欲行少分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為諸有情方便善巧,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便得無量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0008c02]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安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
若菩薩摩訶薩欲覺知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唯心所現性相皆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0009b11] 佛言:「舍利子!以無所得為方便故,謂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了達一切施者、受者、所施物相不可得故,能滿布施波羅蜜多;
犯、無犯相不可得故,能滿淨戒波羅蜜多;
動、不動相不可得故,能滿安忍波羅蜜多;
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能滿精進波羅蜜多;
有亂、無亂不可得故,能滿靜慮波羅蜜多;
諸法性、相不可得故,能滿般若波羅蜜多。
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方便善巧能滿六種波羅蜜多。如是菩薩摩訶薩行淨戒時,方便善巧能滿六種波羅蜜多,乃至行般若時,方便善巧能滿六種波羅蜜多。


[0009b23]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無量世界,其中有情成就邪見,不聞佛名、法名、僧名,而能開化令起正見聞三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盲者能視,聾者能聽,瘂者能言,狂者得念,亂者得定,貧者得富,露者得衣,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病者得除愈,醜者得端嚴,形殘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圓滿,迷悶者得醒悟,疲頓者得安泰,一切有情等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親,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0011b10] 「舍利子!譬如幻師若彼弟子,善於幻術幻作五欲,於中自恣共相娛樂。於意云何?是幻所作為有實不?」

[0011b12]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

[0011b13] 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方便善巧,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化受五欲,然此菩薩摩訶薩於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為五欲之所染污,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為熾然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於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求作衰損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劍刃,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暗井。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既善了知諸欲過失,寧有真實受諸欲事?但為饒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諸欲。」



第二分觀照品第三之一

[0011b25]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0011b26] 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薩,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見滅、不見染、不見淨。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分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如是等一切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T07n0220_402 閱畢(2014/9/9 下午 09:26:46 ,神戶月涼居)

《寶性論》筆記與經摘

[筆記一--2013.04.22]

如寶如空如淨水 自性恒常不污染 由信法及由般若 由三昧及大悲生

34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禪胎大悲乳 諸佛如實子
94 般若聖智與解脫 光輝清淨無分別 此如光輝與日輪 亦與大日無分別

略言之,于自性清淨如來藏中有九種煩惱,如佛在萎蓮中等九種譬喻。雲何九種?
l、貪隨眠(46)
2、嗔隨眠
3、癡隨眠
4、貪嗔癡隨眠增上
5、貪嗔癡習氣
6、見道上所斷煩惱
7、修道上所斷煩惱
8、不淨地所攝煩惱(47)
9、淨地所攝煩惱


135 譬如水中莲  初开人贪悦 花萎人不喜  贪烦恼如是
136 譬如酿蜜蜂  受扰即刺人 嗔烦恼起时  令心受诸苦
137 譬如谷实等  外为皮壳裹 恰如实性见  为无明所缠
138 譬如厌粪秽  贪欲亦如是 增上诸烦恼  生贪令人厌
139 譬如埋宝地  令人不见宝 有情自在性  埋没无明土
140 譬如芽渐长  突离种子壳 见道断烦恼  渐修忽顿证
141 学人修道上  虽已断身见 犹有烦恼藏  喻为破败衣
142 前七地诸垢  如母腹污秽 唯无分别智  长养胎离腹
143 后三地诸垢  如泥模染痕 以金刚喻定  圣者能除染
144 贪等九种缠  喻如萎莲等 如来藏三性  喻之如佛等

[筆記02--2013.04.22]
>>>>>
法具戲論與虛妄 僧眾未能離怖畏 如是二種法及僧 都非究竟皈依處
一切有情作皈依 究竟皈依唯向佛  佛者具真實法身 是為聖者究竟趣
<<<<<<

《究竟一乘寶性論》誦偈

《究竟一乘寶性論》誦偈
No. 1611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教化品第一】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群生
 諸佛勝妙法 謗以為非法 愚癡無智慧 迷於邪正故
 具足智慧人 善分別邪正 如是作論者 不違於正法
 順三乘菩提 對三界煩惱 雖是弟子造 正取邪則捨
 善說名句義 初中後功德 智者聞是義 不取於餘法
 如我知佛意 堅住深正義 如實修行者 取同於佛語
 雖無善巧言 但有真實義 彼法應受持 如取金捨石
 妙義如真金 巧語如瓦石 依名不依義 彼人無明盲
 依自罪業障 謗諸佛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或有取他心 謗諸佛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為種種供養 謗諸佛妙法 如是諸人等 則為諸佛呵
 愚癡及我慢 樂行於小法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外現威儀相 不識如來教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為求名聞故 起種種異說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說乖修多羅 言是真實義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求利養攝眾 誑惑無智者 謗法及法師 則為諸佛呵
 佛觀如是等 極惡罪眾生 慈悲心自在 為說法除苦
 深智大慈悲 能如是利益 我說不求利 為正法久住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法寶品第三】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僧寶品第四】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者 見諸眾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0813c16] 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答曰。偈言。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0813c23] 問曰。云何得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答曰。偈言。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0813c29] 又復略說偈言。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
[0814a05] 此偈明何義。偈曰。
 自性常不染 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果 厭苦求涅槃 欲願等諸業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如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見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佛 眾生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有不淨雜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 眾生菩薩佛
 如空遍一切 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遍眾生 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依於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復依於風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諸煩惱業等 依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中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陰入界如地 煩惱業如水 不正念如風 淨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業 依因煩惱業 能起陰界入
 依止於五陰 界入等諸法 有諸根生滅 如世界成壞
 淨心如虛空 無因復無緣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如虛空淨心 常明無轉變 為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染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又無老病等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憐愍眾生故 示現有生滅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盡法 眾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恒不執不作 清淨心力故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萎花中諸佛 眾蜂中美蜜 皮糩等中實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花蜂糩糞穢 地果故弊衣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佛蜜實真金 寶牙金像王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似
[0814c05] 問曰。華佛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萎華者喻諸煩惱。言諸佛者喻如來藏。偈曰。
 功德莊嚴佛 住於萎華中 淨天眼者見 去花顯諸佛
 佛眼觀自法 遍一切眾生 下至阿鼻獄 具足如來藏
 自處常住際 以慈悲方便 令一切眾生 遠離諸障礙
 如朽故華中 有諸佛如來 天眼者見知 除去萎華葉
 如來亦如是 見貪煩惱垢 不淨眾生中 具足如來藏
 以大慈悲心 憐愍世間故 為一切眾生 除煩惱花葉
[0814c19] 問曰。蜂蜜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群蜂者喻諸煩惱。言美蜜者喻如來藏。偈言。
 上妙美味蜜 為群蜂圍遶 須者設方便 散蜂而取蜜
 如來亦如是 以一切智眼 見諸煩惱蜂 圍遶佛性蜜
 以大方便力 散彼煩惱蜂 顯出如來藏 如取蜜受用
 猶如百千億 那由他諸虫 遮障微妙蜜 無有能近者
 有智者須蜜 殺害彼諸虫 取上味美蜜 隨意而受用
 無漏智如蜜 在眾生身中 煩惱如毒虫 如來所殺害
[0815a04] 問曰。糩實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言皮糩者喻諸煩惱。言內實者喻如來藏偈言。
 穀實在糩中 無人能受用 時有須用者 方便除皮糩
 佛見諸眾生 身有如來性 煩惱皮糩纏 不能作佛事
 以善方便力 令三界眾生 除煩惱皮糩 隨意作佛事
 如稻穀麥等 不離諸皮糩 內實未淨治 不任美食用
 如是如來藏 不離煩惱糩 令一切眾生 煩惱所飢渴
 佛自在法王 在眾生身中 能示以愛味 除彼飢渴苦
[0815a18] 問曰。糞金譬喻為明何義。答曰。糞穢譬喻者諸煩惱相似。真金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人行遠路 遺金糞穢中 經百千歲住 如本不變異
 淨天眼見已 遍告眾人言 此中有真金 汝可取受用
 佛觀眾生性 沒煩惱糞中 為欲拔濟彼 雨微妙法雨
 如於不淨地 漏失真金寶 諸天眼了見 眾生不能知
 諸天既見已 語眾悉令知 教除垢方便 得淨真金用
 佛性金亦爾 墮煩惱穢中 如來觀察已 為說清淨法
[0815b03] 問曰。地寶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地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譬如貧人舍 地有珍寶藏 彼人不能知 寶又不能言
 眾生亦如是 於自心舍中 有不可思議 無盡法寶藏
 雖有此寶藏 不能自覺知 以不覺知故 受生死貧苦
 譬如珍寶藏 在彼貧人宅 人不言我貧 寶不言我此
 如是法寶藏 在眾生心中 眾生如貧人 佛性如寶藏
 為欲令眾生 得此珍寶故 彼諸佛如來 出現於世間
[0815b17] 問曰。果芽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果皮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子芽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種種果樹 子芽不朽壞 種地中水灌 生長成大樹
 一切諸眾生 種種煩惱中 皆有如來性 無明皮所纏
 種諸善根地 生彼菩提芽 次第漸增長 成如來樹王
 依地水火風 空時日月緣 多羅等種內 出生大樹王
 一切諸眾生 皆亦復如是 煩惱果皮內 有正覺子牙
 依白淨等法 種種諸緣故 次第漸增長 成佛大法王
[0815c03] 問曰。衣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弊衣譬喻者諸煩惱相似。金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弊衣纏金像 在於道路中 諸天為人說 此中有金像
 種種煩惱垢 纏裹如來藏 佛無障眼見 下至阿鼻獄
 皆有如來身 為令彼得故 廣設諸方便 說種種妙法
 金像弊衣纏 墮在曠野路 有天眼者見 為淨示眾人
 眾生如來藏 煩惱爛衣纏 在世間險道 而不自覺知
 佛眼觀眾生 皆有如來藏 為說種種法 令彼得解脫
[0815c17] 問曰。女王譬喻為明何義。答曰。賤女譬喻者諸煩惱相似。歌羅邏四大中有轉輪王身喻者。生死歌羅邏藏中有如來藏轉輪王相似。偈言。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懷胎女人者 喻不淨眾生
 如彼藏中胎 眾生性亦爾 內有無垢性 名為不孤獨
 貧女垢衣纏 極醜陋受苦 處於孤獨舍 懷妊王重擔
 如是諸煩惱 染污眾生性 受無量苦惱 無有歸依處
 實有歸依處 而無歸依心 不覺自身中 有如來藏故
[0816a04] 問曰。摸像譬喻為明何義。答曰。泥摸譬喻者諸煩惱相似。寶像譬喻者如來藏相似。偈言。
 如人融真金 鑄在泥摸中 外有焦黑泥 內有真寶像
 彼人量已冷 除去外泥障 開摸令顯現 取內真寶像
 佛性常明淨 客垢所染污 諸佛善觀察 除障令顯現
 離垢明淨像 在於穢泥中 鑄師知無熱 然後去泥障
 如來亦如是 見眾生佛性 儼然處煩惱 如像在摸中
 能以巧方便 善用說法椎 打破煩惱摸 顯發如來藏


【為何義說品第七】
[0816a20] 問曰。餘修多羅中皆說一切空。此中何故說有真如佛性。偈言。
 處處經中說 內外一切空 有為法如雲 及如夢幻等
 此中何故說 一切諸眾生 皆有真如性 而不說空寂
[0816a26] 答曰偈言。
 以有怯弱心 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 謗真如實性
 計身有神我 為令如是等 遠離五種過 故說有佛性


【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淨得及遠離 自他利相應 依止深快大 如彼所為義
[0816b05] 初說佛菩提及得菩提方便。偈言。
 向說佛法身 自性清淨體 為諸煩惱垢 客塵所染污
 譬如虛空中 離垢淨日月 為彼厚密雲 羅網之所覆
 佛功德無垢 常恒及不變 不分別諸法 得無漏真智
[0816b12] 次說無垢清淨體。偈言。
 如清淨池水 無有諸塵濁 種種雜花樹 周匝常圍遶
 如月離羅睺 日無雲翳等 無垢功德具 顯現即彼體
 蜂王美味蜜 堅實淨真金 寶藏大果樹 無垢真金像
 轉輪聖王身 妙寶如來像 如是等諸法 即是如來身
[0816b21] 次說成就自利利他。偈言。
 無漏及遍至 不滅法與恒 清涼不變異 不退寂靜處
 諸佛如來身 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 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細思惟稠林 佛離虛空相
[0816c01] 次說第一義相應。偈言。
 如空不思議 常恒及清涼 不變與寂靜 遍離諸分別
 一切處不著 離閡麁澁觸 亦不可見取 佛淨心無垢
[0816c06] 次說佛法身。偈言。
 非初非中後 不破壞不二 遠離於三界 無垢無分別
 此甚深境界 非二乘所知 具勝三昧慧 如是人能見
 出過於恒沙 不思議功德 唯如來成就 不與餘人共
 如來妙色身 清淨無垢體 遠離諸煩惱 及一切習氣
 種種勝妙法 光明以為體 令眾生解脫 常無有休息
 所作不思議 如摩尼寶王 能現種種形 而彼體非實
 為世間說法 示現寂靜處 教化使淳熟 授記令入道
 如來鏡像身 而不離本體 猶如一切色 不離於虛空
[0816c23] 次說如來常住身。偈言。
 世尊體常住 以修無量因 眾生界不盡 慈悲心如意
 智成就相應 法中得自在 降伏諸魔怨 體寂靜故常
[0816c28] 次說不可思議體。偈言。
 非言語所說 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 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 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 唯是佛境界


【如來功德品第九】
 自利亦利他 第一義諦身 依彼真諦身 有此世諦體
 果遠離淳熟 此中具足有 六十四種法 諸功德差別
[0817a09] 略說偈言。
 佛力金剛杵 破無智者障 如來無所畏 處眾如師子
 如來不共法 清淨如虛空 如彼水中月 眾生二種見
[0817a14] 初說十力。偈言。
 處非處果報 業及於諸根 性信至處道 離垢諸禪定
 憶念過去世 天眼寂靜智 如是等諸句 說名十種力
[0817a19] 如金剛杵者。偈言。
 處非處業性 眾生諸信根 種種隨修地 過宿命差別
 天眼漏盡等 佛力金剛杵 能刺摧散破 癡鎧山牆樹
[0817a24] 次說四無畏。偈言。
 如實覺諸法 遮諸閡道障 說道得無漏 是四種無畏
 於所知境界 畢竟知自他 自知教他知 此非遮障道
 能證勝妙果 自得令他得 說自他利諦 是諸處無畏
[0817b02] 如師子王者。偈言。
 譬如師子王 諸獸中自在 常在於山林 不怖畏諸獸
 佛人王亦爾 處於諸群眾 不畏及善住 堅固奮迅等
[0817b07] 次說佛十八不共法。偈言。
 佛無過無諍 無妄念等失 無不定散心 無種種諸想
 無作意護心 欲精進不退 念慧及解脫 知見等不退
 諸業智為本 知三世無障 佛十八功德 及餘不說者
 佛身口無失 若他來破壞 內心無動相 非作心捨心
 世尊欲精進 念淨智解脫 知見常不失 示現可知境
 一切諸業等 智為本展轉 三世無障礙 廣大智行常
 是名如來體 大智慧相應 覺彼大菩提 最上勝妙法
 為一切眾生 轉於大法輪 無畏勝妙法 令彼得解脫
[0817b24] 次說虛空不相應義。偈言。
 地水火風等 彼法空中無 諸色中亦無 虛空無閡法
 諸佛無閡障 猶如虛空相 如來在世間 如地水火風
 而諸佛如來 所有諸功德 乃至無一法 共餘世間有
[0817c02] 次說三十二大人相。偈言。
 足下相平滿 具足千輻輪 跟傭趺上隆 伊尼鹿王踹
 手足悉柔軟 諸指皆纖長 鵝王網縵指 臂肘上下傭
 兩肩前後平 左右俱圓滿 立能手過膝 馬王陰藏相
 身傭相洪雅 如尼拘樹王 體相七處滿 上半如師子
 威德勢堅固 猶如那羅延 身色新淨妙 柔軟金色皮
 淨軟細平密 一孔一毛生 毛柔軟上靡 微細輪右旋
 身淨光圓匝 頂上相高顯 項如孔雀王 頤方若師子
 髮淨金精色 喻如因陀羅 額上白毫相 通面淨光明
 口含四十齒 二牙白踰雪 深密內外明 上下齒平齊
 迦陵頻伽聲 妙音深遠聲 所食無完過 得味中上味
 細薄廣長舌 二目淳紺色 眼睫若牛王 功德如蓮華
 如是說人尊 妙相三十二 一一不雜亂 普身不可嫌
[0817c27] 次說如水中月偈言。
 秋空無雲翳 月在天及水 一切世間人 皆見月勢力
 清淨佛輪中 具功德勢力 佛子見如來 功德身亦爾


【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於可化眾生 以教化方便 起化眾生業 教化眾生界
 諸佛自在人 於可化眾生 常待時待處 自然作佛事
 遍覺知大乘 最妙功德聚 如大海水寶 如來智亦爾
 菩提廣無邊 猶如虛空界 放無量功德 大智慧日光
 遍照諸眾生 有佛妙法身 無垢功德藏 如我身無異
 煩惱障智障 雲霧羅網覆 諸佛慈悲風 吹令散滅盡
[0818a16] 次說大乘業喻。略說偈言。
 帝釋妙鼓雲 梵天日摩尼 響及虛空地 如來身亦爾
[0818a19] 初說帝釋鏡像譬喻。偈言。
 如彼毘琉璃 清淨大地中 天主帝釋身 於中鏡像現
 如是眾生心 清淨大地中 諸佛如來身 於中鏡像現
 帝釋現不現 依地淨不淨 如是諸世間 鏡像現不現
 如來有起滅 依濁不濁心 如是諸眾生 鏡像現不現
 天主帝釋身 鏡像有生滅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如來身亦爾 鏡像有生滅 不可得說有 不可得說無
 如地普周遍 遠離高下穢 大琉璃明淨 離垢功德平
 以彼毘琉璃 清淨無垢故 天主鏡像現 及莊嚴具生
 若男若女等 於中見天主 及妙莊嚴具 作生彼處願
 眾生為生彼 修行諸善行 持戒及布施 散花捨珍寶
 後時功德盡 地滅彼亦滅 心琉璃地淨 諸佛鏡像現
 諸佛子菩薩 見佛心歡喜 為求菩提故 起願修諸行
[0818b15] 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偈言。
 如毘琉璃滅 彼鏡像亦滅 無可化眾生 如來不出世
 琉璃寶地淨 示現佛妙像 彼淨心不壞 信根芽增長
 白淨法生滅 佛像亦生滅 如來不生滅 猶如帝釋王
 此業自然有 見是等現前 法身不生滅 盡諸際常住
[0818b24] 次說天中妙鼓譬喻。偈言。
 天妙法鼓聲 依自業而有 諸佛說法音 眾生自業聞
 如妙聲遠離 功用處身心 令一切諸天 離怖得寂靜
 佛聲亦如是 離功用身心 令一切眾生 得證寂滅道
 於彼戰鬪時 為破修羅力 因鼓出畏聲 令修羅退散
 如來為眾生 滅諸煩惱苦 為世間說法 示勝禪定道
[0818c06] 一切世間人。不覺自過失。偈言。
 聾不聞細聲 天耳聞不遍 唯智者境界 以聞心不染
[0818c09] 次說雲雨譬喻偈言。
 知有起悲心 遍滿世間處 定持無垢藏 佛雨淨穀因
 世間依善業 依風生雲雨 依悲等增長 佛妙法雲雨
[0818c14] 依止器世間。雨水味變壞偈言。
 譬如虛空中 雨八功德水 到醎等住處 生種種異味
 如來慈悲雲 雨八聖道水 到眾生心處 生種種解味
[0818c19] 無差別心。偈言。
 信於妙大乘 及中謗法者 人遮多鳥鬼 此三聚相似
 正定聚眾生 習氣不定聚 身見邪定聚 邪見流生死
 秋天無雲雨 人空鳥受苦 夏天多雨水 燒鬼令受苦
 佛現世不現 悲雲雨法雨 信法器能得 謗法有不聞
[0818c28] 不護眾生。偈言。
 天雨如車軸 澍下衝大地 雹及礔礰石 金剛爆火等
 不護微細虫 山林諸果樹 草穀稻糧等 行人故不雨
 如來亦如是 於麁細眾生 相應諸方便 般若悲雲雨
 諸煩惱習氣 我邪見眾生 如是種類等 一切智不護
[0819a08] 為滅苦火。偈言。
 知病離病因 取無病修藥 苦因彼滅道 知離觸修等
 無始世生死 波流轉五道 五道中受樂 猶如臭爛糞
 寒熱惱等觸 諸苦畢竟有 為令彼除滅 降大妙法雨
 知天中退苦 人中追求苦 有智者不求 人天自在樂
 慧者信佛語 已信者知苦 亦復知苦因 觀滅及知道
[0819a19] 次說梵天譬喻。偈言。
 梵天過去願 依諸天淨業 梵天自然現 化佛身亦爾
 梵宮中不動 常現於欲界 諸天見妙色 失五欲境界
 佛法身不動 而常現世間 眾生見歡喜 不樂諸有樂
[0819a26] 有現不現。偈言。
 從天退入胎 現生有父母 在家示嬰兒 習學諸伎藝
 戲樂及遊行 出家行苦行 現就外道學 降伏於天魔
 成佛轉法輪 示道入涅槃 諸薄福眾生 不能見如來
[0819b04] 次說日譬喻。偈言。
 如日光初出 普照諸蓮華 有同一時開 亦有一時合
 佛日亦如是 照一切眾生 有智如華開 有罪如華合
 如日照水華 而日無分別 佛日亦如是 照而無分別
[0819b11] 次第偈言。
 日初出世間 千光次第照 先照高大山 後照中下山
 佛日亦如是 次第照世間 先照諸菩薩 後及餘眾生
[0819b16] 光明輪不同。偈言。
 色智身二法 大悲身如空 遍照諸世間 故佛不同日
 日不能遍照 諸國土虛空 不破無明闇 不示何知境
 放種種諸色 光明雲羅網 示大慈悲體 真如妙境界
 佛入城聚落 無眼者得眼 見佛得大利 亦滅諸惡法
 無明沒諸有 邪見黑闇障 如來日光照 見慧未見處
[0819b27] 次說摩尼珠譬喻。偈言。
 一時同處住 滿足所求意 摩尼寶無心 而滿眾生願
 自在大法王 同住於悲心 眾生種種聞 佛心無分別
[0819c03] 次說響譬喻。偈言。
 譬如諸響聲 依他而得起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如來聲亦爾 依他心而起 自然無分別 非內非外住
[0819c08] 次說虛空譬喻。偈言。
 無物不可見 無觀無依止 過眼識境界 無色不可見
 空中見高下 而空不如是 佛中見一切 其義亦如是
[0819c13] 次說地譬喻。偈言。
 一切諸草木 依止大地生 地無分別心 而增長成就
 眾生心善根 依止佛地生 佛無分別心 而增廣成就
 佛聲猶如響 以無名字說 佛身如虛空 遍不可見常
 如依地諸法 一切諸妙藥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依佛地諸法 白淨妙法藥 遍為諸眾生 不限於一人


【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佛性佛菩提 佛法及佛業 諸出世淨人 所不能思議
 此諸佛境界 若有能信者 得無量功德 勝一切眾生
 以求佛菩提 不思議果報 得無量功德 故勝諸世間
 若有人能捨 魔尼諸珍寶 遍布十方界 無量佛國土
 為求佛菩提 施與諸法王 是人如是施 無量恒沙劫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施福無量
 若有智慧人 奉持無上戒 身口意業淨 自然常護持
 為求佛菩提 如是無量劫 是人所得福 不可得思議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言 過戒福無量
 若人入禪定 焚三界煩惱 過天行彼岸 無菩提方便
 若復有人聞 妙境界一句 聞已復能信 過禪福無量
 無慧人能捨 唯得富貴報 修持禁戒者 得生人天中
 修行斷諸障 悲慧不能除 慧除煩惱障 亦能除智障
 聞法為慧因 是故聞法勝 何況聞法已 復能生信心
 我此所說法 為自心清淨 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
 若有智慧人 聞能信受者 我此所說法 亦為攝彼人
 依燈電摩尼 日月等諸明 一切有眼者 皆能見境界
 依佛法光明 慧眼者能見 以法有是利 故我說此法
 若一切所說 有義有法句 能令修行者 遠離於三界
 及示寂靜法 最勝無上道 佛說是正經 餘者顛倒說
 雖說法句義 斷三界煩惱 無明覆慧眼 貪等垢所縛
 又於佛法中 取少分說者 世典善言說 彼三尚可受
 何況諸如來 遠離煩惱垢 無漏智慧人 所說修多羅
 以離於諸佛 一切世間中 更無勝智慧 如實知法者
 如來說了義 彼不可思議 思者是謗法 不識佛意故
 謗聖及壞法 此諸邪思惟 煩惱愚癡人 妄見所計故
 故不應執著 邪見諸垢法 以淨衣受色 垢膩不可染
[0820b21] 問曰。以何因緣有此謗法。答曰。偈言。
 愚不信白法 邪見及憍慢 過去謗法障 執著不了義
 著供養恭敬 唯見於邪法 遠離善知識 親近謗法者
 樂著小乘法 如是等眾生 不信於大乘 故謗諸佛法
 智者不應畏 怨家蛇火毒 因陀羅礔礰 刀杖諸惡獸
 虎狼師子等 彼但能斷命 不能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應畏謗深法 及謗法知識 決定令人入 可畏阿鼻獄
 雖近惡知識 惡心出佛血 及殺害父母 斷諸聖人命
 破壞和合僧 及斷諸善根 以繫念正法 能解脫彼處
 若復有餘人 誹謗甚深法 彼人無量劫 不可得解脫
 若人令眾生 覺信如是法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識
 彼人是智者 以如來滅後 迴邪見顛倒 令入正道故
 三寶清淨性 菩提功德業 我略說七種 與佛經相應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611 究竟一乘寶性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Related :
專題─如來藏 -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4/09/blog-post_3.html

部落格專輯列表(持續更新中)



=== 

 文章整理】(整理中)

【如來藏】-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4/09/blog-post_3.html   
【各派道次第與前行】http://bud-yamola.blogspot.com/2009/07/yamola.html 

【文殊】-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0/07/yamola.html   
===
 主題經摘
六度 -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4/09/from.html

===


 常用經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