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供天女與大日如來內外八供養

內:嬉、鬘、歌、舞
外:花、香、燈、塗

==================
來自丁福保 - 佛學大辭典 : Ding Fubao's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供養

【名數】 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也。內供者,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內供。外供者,從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是亦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外供。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故供養之於四方如來,四方如來亦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供養大日如來也,是主從之分所由然也。此八供,與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皆為對於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故皆為方形。

==================
來自佛光大辭典
八供養

 指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內供者,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而由心中流出四菩薩以供養之,即以嬉、鬘、歌、舞四菩薩分別供養東方阿■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外供者,由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大日如來之菩薩,即阿■如來以香菩薩供養之、寶生如來以華菩薩供養之、彌陀如來以燈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如來以塗香菩薩供養之。以上八供與四攝菩薩、四波羅蜜菩薩等,皆為相對于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稱為定門十六尊。

==================
來自佛學大辭典
八供養

(名數)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也。內供者,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約于能現之佛而謂之內供。外供者,從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是亦約于能現之佛而謂之外供。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故供養之于四方如來,四方如來亦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供養大日如來也,是主從之分所由然也。此八供,與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皆為對于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故皆為方形

.....
from
供曼扎中八天女各代表什么?_百度知道 - http://is.gd/89ns5v


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花女、香女、燈女、塗女;誦時觀想空中有八種天女,手持各種供物,住於四方四隅,觀想依次分別供之,先四方後四隅。
嬉女白色,兩手各持五股杵,置於胯際,頭向右斜,觀想於東方空中供之。鬘女黃色,手持寶鬘,觀想於南方空中供之。歌女粉紅色,手持琵琶五股杵莊嚴,觀想於西方空中供之。舞女頸面與足白色,頸與上身粉紅色,腰與兩臂淺藍色,兩大腿淺黃色,兩手各持三股杵,右置於頂,左置於胯,手舞足蹈,觀想於北方空中供之。

花女白色,左手持花籃,寶杵為飾,右手散花,觀想於東南空中供之。香女黃色,右手持寶香爐,左手期克印,觀想於西南空中供之。燈女粉紅色,右手期克印,以擎寶燈,置於左肩,左手期克印置於心間,觀想於西北空中供之。塗女雜色,左手持螺,寶杵為飾,中滿塗香,置於心間,右手塗灑,觀想於東北空中供之。

八種天女貌美嬝娜,明眸善笑,十六妙齡,能解人意,如是觀想而為供獻。 (所有的供養天女都應觀想為身體為立式,並圓滿一切裝飾,明艷照人,婀娜多姿猶如祥雲般聚集,並變幻無窮地展示著能令生起無漏大樂的各種嬌媚姿態)。
找遍所有資料 只知道這點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阿彌陀佛




七寶,佛教所稱的七種寶石


==================
七寶
來自Eng-Ch-Eng dic of Buddhist terms

(sapta-ratna). 'seven jewels.' Various Buddhist scriptures have differing lists of these seven jewels. Some of the common lists are (1) Gold 金, silver 銀, lapis lazuli 琉璃, crystal 頗胝迦, agate 車渠,ruby 赤珠,cornelian 碼瑙. (2) Coral, amber, cinta^man!i, kim!/suka, /sakra^bhilagna, emerald, diamond. (3)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oral, pearl, agate, the bright-moon gem, cinta^man!i. (4)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oral, amber, agate, cornelian.

==================
七寶
來自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
七寶
來自丁福保 - 佛學大辭典 : Ding Fubao's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名數】 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
阿彌陀經曰:「亦以金Suvarṇa,銀Rūpya,琉璃Vaidūrya,玻璃Sphaṭika,硨磲Musā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瑪瑙Aśmagarbha,而嚴飾之。」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
重寶似寶
來自南山律學辭典

子題:七寶、似寶入百一物數不須作淨、重寶、摩尼、真珠、珊瑚、車渠、硨磲、馬腦、瑪瑙、似寶、琥珀、茯苓、水精、偽珠、捉寶、金薄、金像、自寶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多云,七寶者,金、銀、摩尼、真珠、珊瑚、車渠、馬腦。當取;犯捨墮。莫自手取;如法說淨者不犯。若似寶,銅、鐵、琥珀、水精、偽珠、鋀石等。以五種取,為畜故者,吉羅。不應自取;如法說淨得。若捉金薄、金像,藏舉自他寶,並墮;不犯此戒。若似寶,入百一物數;不須作淨,皆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若不入百一數,如前說淨。」

資持記釋云:「多論四節。初明重寶。摩尼,此翻離垢,言不為垢染故;真珠,即蚌珠;珊瑚,智論云,海中石樹;車渠(硨磲),尚書大傳云,大貝如大車之渠渠即車輞;馬腦(瑪瑙),石類,應法師云,此寶色如馬之腦。當取等者,示開遮法。若下,次明似寶。琥珀者,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水精,千年寒谷中冰凌所變;偽珠,世中以藥石燒者;鋀石等者,準論更列銅錢、白鑞、鉛、錫。論約錢體,故入似寶,捉但犯吉;今所不取。僧祇、四分,八種錢並入正寶。……為畜吉者,則知不畜捉亦無過。若捉下,三﹑明捉寶。文舉金寶,理通前七;金薄謂裹貼之物;金像如鑄成聖像四分不犯;自寶者,論作自說淨寶。若似下。四﹑簡似寶。百一受持,故不假淨。」(事鈔記卷二一‧一九‧一八) 【《南山律學辭典》(0721a05~0721c02)】

==================
七寶
來自Soothill-Hodous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DDBC version)

sapta ratna 薩不荅羅的捺 The seven treasures, or precious things, of which there are varying descriptions, e.g. 金 suvarna, gold; 銀rūpya, silver; 琉璃 vaiḍūrya, lapis lazuli; 玻瓈sphaṭika, crystal; 硨磲 musāragalva, agate; 赤珠 rohita-mukta, rubies or red pearls; 瑪瑙 aśmagarbha, cornelian. Also the seven royal (cakravartin) treasures―the golden wheel; elephants; dark swift horses; the divine pearl, or beautiful pearls; able ministers of the Treasury; jewels of women; and loyal generals.

==================
七寶
來自法相辭典

★世親釋十卷十一頁雲: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四、牟娑洛寶。五、遏濕摩揭婆寶。舉此應知即舉末□啥嗟缺ΑA、赤真珠寶。此赤真珠,赤蟲中出。一切寶中,最為殊勝。七、羯雞怛諾迦寶。

==================
來自佛光大辭典
七寶

梵語sapta ratna^ni。即七種珍寶。
(一)又稱七珍。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大智度論卷十等謂七寶即:
(一)金。(二)銀。(三)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屬青玉類。
(四)頗梨,又作頗胝迦,意譯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
(五)車渠,又作硨磲。經常與碼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六)赤珠,又稱赤真珠。(七)碼瑙,深綠色之玉,但異于後世所稱之碼瑙。法華經卷四則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為七寶。﹝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無量壽經卷上﹞(參閱‘寶’6737)
(二)總稱轉輪聖王所擁有之七種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 又稱主藏寶)與主兵臣寶(將軍)。﹝長阿含經卷三、舊華嚴經卷四十三﹞(參閱‘轉輪聖王’6624)

==================
七寶
來自佛學大辭典

(名數)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阿彌陀經曰:“亦以金Suvarn!a,銀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硨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瑪瑙As/magarbha,而嚴飾之。”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
七寶
來自三藏法數

﹝出翻譯名義﹞ 七寶諸經所載不同,舊出二種,其間名同而華梵不一,今依翻譯名義,亦列二種,皆以梵語為名,而用華言,各釋其下也。 〔一、蘇伐羅〕,梵語蘇伐羅,華言金。大智度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而有四義:一者色無變,二者體無染,三者轉作無礙,四者令人富。以是等義,故名為寶。 〔二、阿路巴〕,梵語阿路巴,華言銀。大智度論云:銀出燒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義,與前金同,故名為寶。 〔三、琉璃〕,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觀經疏又云:吠琉璃耶,華言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此寶青色,一切眾寶,皆不能壞,色體堅瑩,世所希有,故名為寶。(梵語波羅奈,華言鹿苑。) 〔四、頗黎〕,梵語頗黎,或云塞頗胝迦,華言水玉,即蒼玉也。或云水精,體色瑩潤,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五、牟婆洛揭拉婆〕,梵語牟婆洛揭拉婆,華言青白色寶,即硨磲也。其狀如車之渠,車之牙輞也,因以名焉。以其體堅色明,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六、摩羅伽隸〕,梵語摩羅伽隸,華言碼瑙。其色赤白如馬之腦,因以名焉。以其可琢成器,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七、缽摩羅伽〕,梵語缽摩羅伽,華言赤真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大智度論云:此寶出魚腹、蛇腦中,其色明瑩,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
七寶
來自Soothill-Hodous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sapta ratna 薩不荅羅的捺 The seven treasures, or precious things, of which there are varying descriptions, e.g. 金 suvarna, gold; 銀rūpya, silver; 鐂璃 vaiḍūrya, lapis lazuli; 玻瓈sphaṭika, crystal; 硨磲 musāragalva, agate; 赤珠 rohita-mukta, rubies or red pearls; 瑪瑙 aśmagarbha, cornelian. Also the seven royal (cakravartin) treasures―the golden wheel; elephants; dark swift horses; the divine pearl, or beautiful pearls; able ministers of the Treasury; jewels of women; and loyal generals.

朗加仁波切2004年於新加坡 給弟子的教言

 尊貴的 朗加仁波切給弟子的教言(摘錄自2004年於新加坡的開示)
 原文網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cdeb88b010154ub.html
 繁體化:2015/03/29
---

以因緣殊勝不可思議故,在上師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誠摯的邀請下,尊貴的阿拉朗加2004年蒞臨新加坡一個月,給予限數之弟子們有關其專修佛母之共與不共法門等的灌頂、口傳及教言,其中於灌頂及口傳圓滿後,弟子問道:「接受這麼多灌頂後的修持方法?」

尊者回答: 若已接受灌頂的每位本尊咒語都要修,那修也修不完,因此念『嗡阿吽』就夠了。 『嗡阿吽』是寂忿文武百尊、所有三根本本尊咒語的精要,你們就盡量持誦,數量沒有特定。

本來上師瑜伽法就可以代替一切,念誦蓮師咒語等也可以代替一切。不管修任何本尊法門,都要觀想本尊與上師無二無別,加​​持也很快速。

上師的身好像殿堂或佛堂般,一切無邊的本尊都在上師的身內,都是上師身心幻化出來,諸佛菩薩攝受在上師的心,因此觀上師的身和上師樂空無別的心就是諸佛菩薩。

上師的外相觀為本尊相,這樣加持比較大。內心觀為上師的意,會加持迅速,因此密續內說到:「上師是法、上師是佛、上師是僧、上師是三寶的總持,也是三根本總合的相,修任何法都一定要以上師與本尊無二別而修持,上師瑜伽法是菩薩道的根,如同生命般。」

我們每天初次的起心和發願是最重要的,早上起床的時候要先想:「我今天沒有死亡、活在這個世上,是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和恩德,我不要浪費這個人身,要為眾生修法。」這個早上初起的發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沒有得到佛果,利益眾生是有限的,得到佛果的時候,可以利益一切有情,因此我們每次發願『為了一切眾生解脫,想得到佛果』,這種的發菩提心最重要,這是我們三殊勝內的第一個加行發心。

正行無緣,心住於空性,空性中行一切法,但這非常困難,找一個代替的方式,就是心不散亂、專注在所修法上,這樣修持可以代替正行無緣。剛開始的時候,心沒有辦法很安定,但慢慢會進步。這是隨同、類似正行無緣,不是真實的正行無緣。真實的正行無緣就是剛剛所說的空性。

最後的結行迴向,也是最重要的。如經上所說:「以一滴水灑入大海內,大海沒有乾枯的期間,那滴水也在大海裡,你有迴向就如那滴水般,佛法的功德是一直在增長,不然起心動念中生起瞋恨心等,就會消滅一切善業。」

就如出家眾收信徒的供養等這些,如果每次修法或行善後有迴向,可以消除罪業─ 功德主能獲得功德,自己不受信財的污染。如密勒日巴傳記內說的:「山上的修行人和山下的功德主一起成佛的緣起,就是迴向。」這種很難懺悔的收受信財供養,經由迴向也可以懺。因此修任何法,迴向是最重要。

迴向,如果是為了得到人間的快樂和天界享受的目的,這樣目的的迴向是有毒的迴向,就如有毒的食物一樣。為一切眾生得到安樂、得到佛果而迴向,這是清淨的迴向。

人間和天界的享受和快樂是短暫、不是究竟,就如我們出遠門,在長遠辛苦的路途中,稍有一點點休息,會感到很快樂和輕鬆,但你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天界和人間的階段都還是在輪迴裡,雖然有一點點享受,但是短暫的。我們要怎麼迴向呢?就是為了獲得佛果而迴向,要取捨的是在密續內說的:「為了得到無上雙運金剛總持的果位。」為了這樣的目的而迴向。

我們修行上最大的障礙是對今生的執著,修行盡量要放棄對今生的執著,薩迦五位師尊的第一位,十二歲親見文殊菩薩給他口傳的時候,說到四大口訣-〈四出離心〉的祈請,其中:

(〈四出離心〉中第一祈請文):【執著今生,則非修行人】

因此貪圖今生的親朋好友、財富、名聲這些,就不是好的修行人。雖然我們活在社會裡,沒有辦法完全放棄,但要盡量多多看成就祖師們的傳紀,多多學習他們的行為、舉止。真正生起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捨離對親朋好友等的一切執著,貢唐法王第三世丹必珠米說過:「什麼是真正修行人的標準呢?就是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不執著今生的一切享樂,這種如法的修行稱為標準的修行人,但這非常困難。」雖然很難做到這樣,但是我們要盡量學習培養出離心。

(〈四出離心〉中第二祈請文):【執著輪迴,則無出離心】

所謂無或不是出離心的原因,輪迴的範圍是天界到地獄,不管在六道的那個地方,都沒有真實無漏的快樂,因此執著輪迴或今生是痛苦之因,執著就會墮落,你們要注意不要執著輪迴。

我們以前都曾當過無數次天界的梵天王、轉輪王,但不管怎麼樣,都隨著因果而墮落,一直在輪迴內輪轉。因此執著這種天界和世界上最具權威果位的心念是不正確的,文殊菩薩說:「如果執著輪迴,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培養出離心是最重要。

(〈四出離心〉中第三祈請文):【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

因此要減少我執,多多想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經論上也說:「對自己執著是所有痛苦的來源,對他人發心是所有功德和善業的來源。」祖師釋迦牟尼佛也是為他人修行,最後獲得佛果,因此稱為善士如來。什麼是善士?一個安樂到安樂、善業到善業,一直為眾生髮願修行,最後得到佛果者。

〈佛子行三十七誦〉內也說到:「所有的痛苦是對我的執著而生起,所有安樂是利他的心而生起,佛果也是因利他的心而得到。」因此培養利他的心是這三種中最重要的。

達賴喇嘛也常說:「你要能利益他人,就是不能利益他人,也不要傷害別人、障礙別人,這是非常重要。」不害別人、不障礙別人是所有小乘的法門,所有小乘法門是不害他人的心念。要多多利益眾生、不能利益眾生,也不要傷害別人。利益眾生是所有大乘法門的精要,大乘法門是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上,因此這兩句是所有大乘的一切要點。

(〈四出離心〉中第四祈請文):【若執著生起,則失正知見】

執著也可以成為煩惱,後來有些說到:「有執著就不是正知見,這是比較廣大且模糊主題的說法。」因此說為:「有凡夫見或不清淨見,則非密乘。」就有這樣的翻譯、解釋,意思為密乘中清淨見是最​​重要的,沒有清淨見不能成為密乘,這樣的翻譯也很好,但依文殊菩薩第一次的說法為:有執著就不是正確的見。

見地上沒有執著是最重要的,隆欽巴大師也說過:「以黃金的鎖鍊和一般金屬鐵鍊束縛都一樣,都動彈不得。」因此不論善念或惡念的束縛,都是同樣。這又如不論是烏雲或白雲遮住太陽,同樣都看不到太陽般。不論善念或惡念都是分別念,起分別念的時候就見不到本性的面目。因此靜坐期間,見地上沒有任何分別念,是最重要。

學會裡面常常舉辦閉關,大家都要打好基礎,你們要在一切善業裡多多努力,不要退步。如前面說過:「一切法的根本,簡略而說就是如法的依止上師,這是最重要的。」

依止上師,最好的供養就是聽從上師的命令,不聽從上師的命令,一切法都沒有。因此上師所教的一切法,要如法的學習、依照上師的方式練習,上師的一切行為要觀為清淨,不可有任何懷疑,這兩者是依止上師最重要的要點。

這樣的結果,會淨化我們心的障礙,證悟力會慢慢增長,我們是相信因果、相信修行、相信前世和來世,今生和來世慢慢淨化心續,最後獲得證悟,正確的證悟就是佛果。

佛的淨土不在他方,在自己的心裡,自己的心清淨就是佛。你以為佛的淨土在其他地方,想要去這個地方,這樣去修持也是不如法,佛的淨土在自己的內心中。

再特別對你們交代的是要多多注意惡友,惡友就是不好的朋友,這方面要多多注意。我們修行上很多障礙是惡友所引起,惡友就如貢唐法王所說:「惡友頭上沒有長角,惡友不是嘴巴張開、眼睛瞪著來到你那裡。」

所謂惡友指的是表面很友善,好像非常關心你、對你很好、幫助你的樣子,但卻不知不覺的讓你的信心、善念退轉,慢慢離開佛法。現在惡友非常多,因此要多多注意。

行惡的上師也一樣,表面上對你關心,實際上是害你、帶你到世間法,這就是行惡的上師,現在這種的很多,跟隨這種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喜歡,這方面要多多注意。

惡友很像我們去年這裡流行的傳染病一樣,有人被傳染的時候,大家都很害怕、離的遠遠,達賴喇嘛第八世的上師依稀堅參說過:「雖然他不是位好人,但若有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很好的人。」就好像一塊完全沒有污染的白布放在大蒜內,放久後白布也會沾染大蒜的味道,要除去這些大蒜的味道是很不容易,如去曬太陽、吹風等,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不然大蒜的味道不容易除去。像這樣,雖然你是位好的修行人,但常與一位惡友相處,跟著他、聽他的話,你會退轉,因此要放棄惡友,依止善知識、常與善友相處是非常重要。

善友是什麼?在《普賢上師言教論》內有很多過去成就者的傳記,裡面提到:「你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就多多發願希望下次做到,盡量往這方向去做。」就這樣警惕自己去修行。

如經和論上所說:「依止善友,就如同一棵沒有味道的松樹種在印度最有名的馬拉亞檀香森林般。長久歷經雨淋、沉浸於檀香的雨水中,最後松樹也有檀香的味道。」若能依止善友,雖然自己的修持差,也會慢慢改善,最後也會跟他相同。你們就這樣放棄惡友、依止善知識和善友,這是很重要。

這次我也以講解的方式傳給你們《菩提道次第燈論-馴服瘋象的鐵鉤》,雖然不是詳細的解釋,但是你們已經有這個傳承。再來要多多看《普賢上師言教論》和《佛子行三十七頌》,《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每一句說的都是菩薩主要的行為,作者是大菩薩,有大菩薩的加持,要多多看。

如果你們能看、能修,就看《入菩薩行論》第一篇發菩提心的功德等,多多看、多多聽,就這樣去學習,這些都是顯教的基礎、也是發菩提心的基礎。

心想這些,有一點點顯教的概念上學習密法是所謂顯密雙修。顯密雙修不是在證得佛果、證到大菩薩的時候才修,現在佛學會裡,你們都有閉關等修行的機會,在中國西藏的地方也很少有這樣了,都在退步,你們不錯,因此給你們一些灌頂和口傳。最後跟你們說的就是多多看這些典籍、多多努力修行。

我們傳承那洛空行母法門的傳承上師查給農,他在上師夏屋秋齋仁波切圓寂前,請求給予教言,上師秋齋仁波切說:

「我的法衣蓋在你的身上,戒律放在你的心上;
菩提道次第放在你手上,死亡和睡覺前不可喝太多水,今天我說的就是以上這些。」

另外隆欽巴大師圓寂前寫了一部《無垢光教言》,教言內首先說到要依止善知識,裡面說的也是一樣。

宗喀巴大師圓寂前面向安多地區,傳授《菩提道次第燈論》時說:「我瑜伽士是這樣修行的,相信我、跟著我的人就如我一樣的修持。」

這次我跟你們傳的,可以當做給予你們的禮物、教言、祝福、也可以當做遺囑,你們就不要忘記,要放在心上,盡量努力學習。最主要重新提醒你們的是:「一切道的根源就是上師。」

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一定要了解,這不是掛在口上,一定要依照經文內所說去依止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清淨心很重要,就不是那個要發清淨心、那個不用發清淨心,自己願意做的就做、不願意做的就不做,有這樣的分別心,就不是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依止善知識,方法是最要緊的。

大圓滿的法門雖然是最簡單容易成佛的法門,他的快捷方式和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依止善知識,對大圓滿內每個文字的內容都非常了解也沒有辦法證悟的,要靠上師的加持和對上師的信心而悟到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就是不能靠文字,一定要靠上師的加持、對上師的信心而悟到,因此對上師的信心和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是最要緊的。

現在的科技、交通都很方便,希望我們下次能再見,但生命是無常的,什麼時候死?是無法確定,希望下次可以再與你們見面、聊天,除了這個外,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這是我要回去前代表哈達所給你們的忠告和教言,再也沒有其他話,要牢牢記在心上,多多實行,不要聽聞後就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