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賴聲川巧遇頂果法王


剛從這場夢開始而已/賴聲川人物側寫 (巧遇頂果法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0816091601/3/1241554900/20041006005855/ 


 


他很高。在許多方面。通常一個身材高大的人特別容易散發出領導者的風範,不過除了外型之外,還有點別的。

除了大笑起來時的宏亮音色之外還有點別的,除了他在劇場界的名聲和地位之外還有點別的,讓人覺得,他很高。在許多方面。


以「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個利用相聲元素來說一個相聲已經消失了的故事,在一九八五年掀起台灣界史無前例的劇場風潮,加演又加演,演出的現場錄音帶在海外流傳又流傳。

一直到今天,還有人能夠背得出劇本裡的對話。

緊接著在一九八六年,編導「暗戀桃花源」,並且於後來幾年成功地將這個作品改拍成電影,參加國內外影展,獲得國內外獎項;舞台版本也重演再重演。

一直到今天,還有人想再看第四次「暗戀桃花源」。

果真要以這些來介紹賴聲川的話,還有太多太多可以說。說他的兩部電影獲得了哪些獎,去過哪些國家參展;說他一九八九年的作品「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如何 再掀劇場和相聲的高潮;說他每年每年做戲,竟然還能拍電影,拍電視,教書,演講,翻譯書籍……。抬頭去看賴聲川,除了他的身高和半長不短的頭髮、嘴邊的一 圈鬍子、身上不修邊幅的衣褲,這些,幾十年來沒變過的外型之外,其他一切似乎總是光鮮亮麗的。人們很容易會以為他的一切都是那樣順遂,偏偏他自己也是一派 悠遊。儘管作品中總有關懷,有悲切,有深沉,他自己卻是一個非常愛說笑話的人;就算面對了「西遊記」那樣龐大複雜的演出,他依舊玩耍;就像「這一夜,誰來 說相聲?」,用笑話來說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

他不太顯露自己的掙扎,只是一直在作品裡放進人與環境的困境或者希望。除了題材,連技巧與手 法都是為了配合「心」。以集體即興創作的方式編劇,將重心放在演員對角色的建立;把相聲與舞台劇結合,是因為驚覺這個傳統藝術消失的速度;在「紅色的天 空」裡讓一群年輕演員不化妝地扮演老人,要讓觀眾純粹關注在表演中去感受那些「年輕的時候不去想,老了以後不去談」的幽微;讓「我和我和他和他」裡的角色 不斷和過去的自己撞擊,把回憶化為寫實,對照出現實中的真實假象……。他的作品絕對屬於這個時代,因為那些作品一直在呼喚著這個時代的人心,因為他覺得 「劇場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只是除了作品,我們很可能還是只看得見他一派悠遊的玩耍精神。狀況再複雜也迎著風去笑,連挑戰,都不容易看出用力的痕跡。

或許是因為順著生命的河流走;因為相信生命中的發生,都是有理由的。

「如夢之夢」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齣戲是去年他在藝術學院執導的一個作品,在一次又一次忍痛刪減之後完成的舞台劇,全長共七個半小時。剛剛得知要在校內導一齣戲的時候,賴聲川計劃開一門 課,通過甄選挑出十二個學生來和他一起即興創作。那個作品當然和「如夢之夢」沒有關係,「如夢之夢」在這個時候連個影子都還沒有出現。

結果賴聲川當時人在國外,無法進行甄選。回來上第一堂課,教室裡出現了六十多個學生,教室外面的鞋子長長長長地一直排到走廊上好遠好遠的地方去……。「全收吧。」他說。

環境給他什麼,他就從那個什麼裡去做最好的生存方式。這麼多年,他都是這樣創作過來的。他的口頭禪是「沒問題,沒問題」!一邊看似屈服狀,一邊仍舊站得挺挺地拼命做。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很高。大概……

這時候,他還沒打算放棄那十二個演員的構想, 程上了一個多月,他「剛好」還有個密宗的研習營要參加,人飛去了印度的宗教聖地菩提加耶,腦子裡開始想:「這個演出該怎麼弄呢?」研習營邀來傳法的老師是 吉美欽哲仁波切,講起課來令人大開眼界,深深的大智慧卻藏在客氣後面,每次遇到有學生向他頂禮,就要很害怕地一邊躲,一邊急急拿出一個小罐子擋在他和學生 之間說,「要頂禮的話就對他頂禮吧。我沒有資格。」

小罐子裡是另一位地位更高的老師頂果欽哲仁波切的一點舍利。

頂果欽哲仁波切,「剛好」又是賴聲川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師。

西 元一九八六年,賴聲川帶著在西藏地區赫赫有名的妻子丁乃竺,和他們五歲大的女兒,在法國西南部的郊外開著車子要去見敦珠法王。敦珠法王在密宗界的地位也非 常高,曾經到過台灣賴家。那時候敦珠法王已經很老很老了,可能不久於世,想見他最後一面要趁快。於是他們預約了時間,攤著地圖,在法國西南郊的山坡路四下 尋找。無論如何找不到他們要的那個城鎮,打了電話去,對方表示在某某城鎮和某某城鎮之間,地圖上找不到。

「沒關係,你過了這個城鎮一直走,然後右轉,爬上一個山坡路,然後會開始看見路旁插著許多西藏旗子,那就表示你們到了。」

很好,過了地圖上有標示的這個城鎮,右轉,山坡路,路旁的旗子,就到了地圖上沒有的那個城鎮。聽起來很容易。

他們繼續攤著那張沒有太大用途的地圖,過了地圖上有標示的那個城鎮,出現右轉的道路。他們右轉,開始爬上山坡路。在法國西南郊的空氣裡向前尋找一位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一路上還不時碰到有人在設路障,聽說是為了不久要舉辦的自行車大賽。

路旁大量的西藏旗子終於出現了。這下子絕對沒有錯,這些旗子不是什麼地方都會出現的。

他們終於抵達那個地圖上沒有的城鎮,敲了門,說他們約好了要來見敦珠法王。開門的人看著他們的眼睛,說「敦珠法王不在這,在這座山的另一頭。」

聽話的一對夫妻還沒從發呆裡回過神來,那人又繼續說「住在這裡的是頂果欽哲仁波切,既然來了,要不要見一見?」

賴聲川當時還算很資淺,頂果欽哲仁波切是誰他不是很清楚,旁邊的妻子丁乃竺已經在用手肘暗暗頂他,拼命點頭表示一定要見。

於是,一個頂著好長好長的白髮,體格雄偉,身高兩百公分,一年四季都打赤膊的神話樣人物端坐著,出現在他們眼前。

賴聲川完全被那人一身既安詳又壯大,無限乾淨與純潔的王者風範驚呆了。他們做了簡單地供養,頂果仁波切也透過翻譯人員向丁乃竺表示:「丁小姐,聽說妳很久了,謝謝妳為西藏的人所做的一切。」妻子一直為流亡在外的西藏老師們幫忙蓋寺廟做建設,賴聲川向來與有榮焉。

簡單地會晤完畢,要走了,頂果欽哲仁波切卻忽然笑咪咪地要翻譯人員喊,「等一下。」

他們回過頭來,頂果欽哲仁波切看著賴聲川,笑咪咪地透過翻譯人員對他說了一句話:「我以前見過你。」

啪!毫無緣由地,賴聲川的眼淚當場掉下。

那天他們一離開,山坡路上就完全設好為自行車大賽準備的路障,禁止通行了。
下一次他和頂果欽哲仁波切的因緣際會,頂果欽哲仁波切在幾百個向他頂禮的人們當中,指著賴聲川只對他說了另一句話:「你記得嗎?」

剛好多年後,西元兩千年的秋天,印度的菩提加耶,為期十天的研習營,老師吉美欽哲仁波切的一個小罐子,生命的細微之處再次連結起來。自從一九八六年之後生命當然有了不同,只是那份不同太深又太隱約,難以訴說。

那十天中,下課後,賴聲川習慣走到附近的菩提樹及舍利塔,也就是當年釋迦牟尼成佛的地方,打坐。環繞著舍利塔有憎侶,有學生,有旅人,有路人;有的打坐、 有的冥思、有的做大禮拜、有的誦經。場所當中所具有的能量是很不同的。賴聲川坐在他習慣坐的一個角落,看著眼前在塔邊不斷經過的人,來去,反覆,更迭,開 始出現了新戲表現形式的構想。

那一陣子英國「剛好」發生鐵路意外事件,事件造成七十多人死亡或失蹤,失蹤的原因是因為許多屍體被輾成一團難以辨認。後來新聞再度發布消息,將死亡及失蹤人數從七十多人更正為六十多人,原因是有一些當場的受難者其實並未受傷,卻趁機消失到海外去旅行,過一陣子又回家了。

那種,忽然有機會完全拋開過往人生,一切重新開始的魅力,眩惑著人心。出走之後卻又發現了無興致,結果還是又回過頭去投入原本的生命當中。

人的過去是不可能被拋棄的。人的現在必定是由過去累積起來的。

起事件,給了他「如夢之夢」中一個故事的點子。同時,身邊「剛好」帶著一本重讀過許多次的「西藏生死書」,他當時「剛好」閱讀到其中一篇醫生的故事,又給 了他「如夢之夢」中另一個故事的點子。很多東西連起來了,賴聲川興奮地拿著筆,在一張紙上面,用很小的字開始刷刷刷不停地寫了下去,伴隨著眼前持續在流動 的人形,身邊的誦經聲,以及場內的能量。「如夢之夢」原劇全長八九個小時的大綱,幾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在當下成形。他拼命寫,一直到天色暗去,在模糊的視線中落下紙上最後一句話,「沒有光了」。

這下子,他那一大群學生全都可以派上用場。真是「剛好」。

繼續

像讓「如夢之夢」發生的那些故事一樣,「如夢之夢」的故事就是從一個醫生的故事,連結到一個病人的故事,又連結到一個上海老女人的故事,再連結到一個法國 伯爵的故事,然後連結回這個病人的故事,最後再度成為那個醫生的故事。這齣戲的劇本如今已經出版了,並且還要繼續再修改,再上演。賴聲川說,「這齣戲在我 心目中是一直繼續在走的。」

問他為什麼想把這次訪談的重點放在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對他來說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他的回答是,「因為這個作品大過於我。」

一九八五年創下台灣舞台劇演出紀錄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到去年的第四齣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從古今交錯的「暗戀桃花源」到台灣都會現代寓言 「十三角關係」;政治的、荒謬的、狂喜的、滄涼的、溫柔的、瘋狂的……,十幾年來賴聲川執導過二十齣以上的戲,呈現多面向的風格與議題,擅長處理複雜交錯 的情節與人際中的幽微人心。然而--
「導戲這麼多年,接觸密宗這麼多年,卻一直沒有把這兩者去做直接的連結。」

關於他一年一年下來的生命體會,要放進作品裡,賴聲川一直做的非常隱約。

「這一次,終於不害羞了。」他說。
並且在做了之後,發現作品本身大過於他這個創作者。

以四面舞台的環形劇場來呈現龐大的敘事結構,蒙太奇式的場景跳接,讓觀眾坐在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座椅上,去看見周圍一幕幕流動的意象;「如夢之夢」以舞台幻覺帶領觀眾經歷生命輪迴。由於這的作品的出現,他說,「一切才剛要開始,以前都是練習。」

因為夠成熟了,並且終於不害羞了。

多話似乎還聊得不夠,他又急忙趕著要去開會;行事曆上排得密密麻麻,忙到連看病的時間都沒有;卻,依舊--貪戀著和週遭人講笑話、固執地堅持每星期六都要 空出時間去打籃球……。資料太多了,多到打進電腦裡,空白卻還是很大。賴聲川的身形掛在那一大塊空白處,看起來依舊很高。

他的腰骨應該是 很柔軟的才對。他總是這樣跟著環境走。學生時代開始畫畫,接觸戲劇,認識了現在的妻子,走進密宗,卻又和大學的朋友們組樂團,立刻一頭栽進藍調和爵士樂 裡。大學畢業後出國唸書,和老婆說好了兩個人要進同一間學校,申請通過的通知單來了,和老婆有重疊的學校裡,賴聲川「剛好」只能選擇戲劇這一條路去走。快 念完戲劇博士的時候,雖然國外也有其他的工作機會,只因為「剛好」在幾乎沒有其他中國留學生念文類的校園裡,聽見有人一邊散步一邊用中文在說他的名字,因 而結識藝術學院創辦者姚一葦的女兒姚海星,進而受邀回國教書,所以,開始在台灣做劇場。

由於和姚海星碰面的機緣實在太過巧合,所以決定回台灣。這是他做抉擇的方式。他雖然很愛玩,並且一路跟著環境走,在奇妙的瞬間,還是靜下心來去聆聽生命中細微的連結之處。

如果不是從一開始考上外文系的那一刻,沒有一九八六年在法國西南部的山腳下走錯了路,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如夢之夢」。這篇採訪稿開始之前,我一直在猶豫 著要怎麼寫賴聲川這個人,然而他今日的一切都是由過去這些宛如迴旋梯般的風景堆疊起來的,他只是順著梯子的弧度就那麼一路爬著跑著到現在。

可是如果沒有那些細微的聆聽,故事,應該會是另一種說法。

那些聆聽裡面包含了韌度與堅持,於是看著他表面上的匆忙,經常猜不透他的想法,看他周圍風景不斷,那些外在的名聲似乎和他越貼越近,又似乎越離越遠。

而他說:「一切才剛要開始而已。」



(本文已刊載於誠品好讀)


 


[藏傳]將教法縫進你的生命織布裡





將教法縫進你的生命織布裡

頂果欽哲仁波切

將教法縫進你的生命織布裡

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雪域西藏,佛教興盛已超過一千年。接連三個世紀,出現了三位偉大的藏王--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堅,每一位都對佛陀的法教和禪修展現強大的信心,也為佛法在西藏的弘傳奠定了必要的根基。在往後的歲月中,藏入維持著對三寶的堅強信心,並將佛法的教義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在松贊干布的《嘛呢全集》(Mani Kabum)中,曾數次提到佛陀囑咐尊貴的觀世音菩薩庇佑西藏百姓,觀世音菩薩加持整個藏地如普陀山淨土,所有男人如他自己,所有女人如聖度母。  

近幾十年,逆境和可怕的衝突降臨西藏。幸運地,因諸佛、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事業,當一九五九年西藏被入侵時,至尊達賴得以安全逃抵印度。至尊達賴是觀世音菩薩活生生的化身,孜孜不倦地維續傳佈著神聖法教。藉由他的加持,不僅佛法重回其發源地--印度,我們對佛法能再度興盛於西藏的祈願也得以實現。  

在此所給的教法集中在觀世音菩薩上,他是一切壇城的怙主。因為他是慈悲之佛,且慈悲是佛法的心髓,因此觀世音菩薩是最殊勝的禪修本尊;持誦他的咒語特別有力,因為具有很大的加持,能夠有效地解除眾生的痛苦。以不變的虔誠心,不斷地禪修觀世音菩薩,是在大乘道上前進且拭亮珍貴之菩提心寶的有效不門。  

就外相或世俗諦而言,觀世音菩薩住在普陀山的淨土,為諸佛悲心的化身;從內在或勝義諦看來,他是我們本具的智慧與悲心。了知世俗與勝義並存,就稱做“見”。  

但只有知見是不夠的。如果不應用,便沒有什么作用。配合任何方便法門,此“見”需要力行,並透過嫻習的過程--通常是用禪修--來融會貫通。在此是持續專注于觀世音菩薩的實修。  
一旦你了悟此見,當你藉由禪定來修持時,你的所有行為、語言、思想將自然變得愈來愈有益。到最後,不管是休息、工作、飲食或睡眠,無論憂喜,你都會在當下時刻憶念觀世音菩薩,這就叫做“行”。  

接受了這些教法之後,現在端賴你將它們縫進你生命的織布裡,使它們與你的所有思想、語言和行為合而為一。這不容易做到,但經由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和他心咒的力量,你將逐漸進步,克服障難,證得努力的解脫之果。  

一九五九年後的西藏在強烈的宗教迫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仍繼續秘密修持佛法,並從磨難中浮現更強的信心。但對你來說,並沒有人禁止你祈請或修行。所以念誦六字大明咒,思惟法教,借著每日禪修將它們融於你的生命中,縱使只有短暫的片刻也好。佛法是你必須親自實修之事,無人可以代勞。  

不管是正式的座上修行,或把修行融入你的日常生活行為中,你必須牢記無論做什么,皆可運用於前行、正行和結行三勝要。“前行”是祈願你將做之事會利益所有眾生,帶給他們快樂,終能引領他們證悟。“正行”是完全留意正在做之事,不把主體、客體和行為當做實存。“結行”則是將你從修持或佛行事業中所積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眾生;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以回向封印,可確保此功德將會成熟你和他人的證悟佛果。 

在這個充斥著戰爭、饑荒、疾病、災給和各種天災人禍的時代裡,即使只有片刻念及他人的福祉,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請將這些教法授謹記在心,並付之實修,那就不枉在此所講的真正珍貴法教了。  

(附錄)
   參考書目  
   原頌的釋論
 
1、《菩薩殊勝道》(The Excellent Path of the Bod-hisattvas):為《前、中、後三善道》逐字的釋論,在堪布耶喜·嘉措(Yeshe Gyatso)的祈請下,由卓千堪布賢遍·那旺(Shenpen Ngawang),也就是堪布賢嘎(Shenga)撰成,共三十一雙頁,印在卓千寺的木刻版上。  
巴楚仁波切的著作  
1、《巴楚鄔金吉美秋吉旺波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dPal-sprul O-rgyan‘Jigs-med Chos-kyi dBang-po),由蘇南·卡席(Sonam Kazi)於一九七一年在錫金首府甘多重印頂果欽哲仁波切的木刻藏書而成,共六函。  
2、《巴楚鄔金吉美秋吉旺波全集》,由阿列,讓嘎仁波切(Alla Zenkar)、圖登、尼瑪(Thubten Nyima)編纂的新版手稿系列重印,於一九八八年由中國成都的大藏經校勘局印製。  
3、《證悟者的心要寶藏:見修行的修行--前中後三善道》,《全集》第一函,而195-209。《普賢上師言教》,《全集》第五函,已譯成法文版《Le Chemin de la Gradn Perfection》一書,由蓮師譯經小組於一九八七年出版,英文版書名為《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巴楚仁波切傳記 
1、蔣揚欽哲仁波切〈巴楚仁波切贊〉(rgyal-ba'i my-guchos-kyi dhang-po rjes-su dran-pa'i ngag-gi‘phreng-ba bkra-shis bil-ba'ljong bzang kun tu dga'-ba'i tshal),《全集》第六函的附錄。而245-50。  
2、堪布昆巴(mKhan-chen Kn-bzang dPal-ldan)〈信心靈藥〉(o-rgyan‘jigs-med chos kyi dbang-thar dad-pa'i gsos sman bdud rtsi'i bum bcud),《大堪布昆桑巴丹著作全集》第二函,頁353-484。由頂果欽哲仁波切在一九八六年於不丹印行,蓮師譯經小組將以《巴楚仁波切的生平與法教》(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Patrul Rinpoche)為題,翻譯為英文版和法文版。  
3、第三世多竹千仁波切,滇具·尼瑪(Tenpei Nyima〈甘露露滴〉(mtshungs bral rgyal-ba'i my-gu o-rgyan jigs-med chos-kyi dnang-po'i rtogs-brjod tsam gleng-ba bdud rtsi'i zil thig),《全集》第四函,頁101-136,一九七二年由多竹千寺于錫金甘多印行。  
本書引用的經典  
1、《入菩薩行論》(Bodhicharyavatara),寂天菩薩著。  
2、《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吉美林巴尊者著。一九七二年在不丹巴羅(Paro),喇嘛哦珠(Lama Ngodrup)為頂果欽哲仁波切印製,共四函。  
3、《三摩地王經》(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  
4、《正法念處經》(Sutra Designed as a Jewel Chest)。

  ==


 版本註記:

: DL喇嘛è 達賴喇嘛

加色,

加圖

原文來自 http://www.dilgo.org/article/zt/07.htm

cz key words : 頂果欽哲

 

[藏傳]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巴楚仁波切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巴楚仁波切原著)


頂果欽哲仁波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頂果欽哲法王  加入時間:2007-11-20 15:35:03  點擊:824
1、
若汝聖名甘露點滴耳,生生世世必得聞法音,
盈滿稀有殊勝三寶名,祈願吉祥安樂普遍布!


2、
彷佛入秋時節之柿果,若干內猶青澀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狀如是,心法不一斯法難高妙。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勸請,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于此末法時期非常理,心無諂曲敬獻此密意。


4、
大覺金仙能仁天神師,依直實道得證直實果,
勝妙正道明示予眾生。是故稱名大覺金仙歟?


5、
嗟呼末法時期諸眾生,真性情義衰墮行諂誑,
是故心思乖違語歪邪,狡詐欺人何者能信任?


6、
嗚呼見此末法眾生惑!唉哉孰人之語孰人信?
猶如置身食人惡魔洲,思惟自行惠已一大恩。


7、
昔前吾之心識獨漂流,隨業流轉為此受今生,
旋如自酥油中拔發般,棄諸所有孤零一人行,


8、
自心對已不善絕不為,自意對已不真絕不可:
自利不修佛法之心要,自命豈非自故毀壞歟?


9、
末法所生思行極卑劣。無能利吾諂誑且欺惑;
于焉吾亦難成利他行;止卻無謂競逐不好耶?


10、
承侍上師難令其悅意;養護下者難令其滿意;
悲憫顧他他人不顧念;思惟此理上定堅定心。


11、
博學不圓教義增淨辯,修持不為利他多詆毀,
上位不理政事圖謀亂,思惟今世如斯悲厭離。


12、
宣說真義不取做他解;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諂視正如邪諂,於焉無能利他斷希冀。


13、
觀見萬法如幻諸佛語;今日幻化猶勝昔日幻,
狡詐術師施設幻術者,今是如幻垢行戒慎之。


14、
觀見萬語如響諸佛語,今日迴響猶似空回音,
所言所想不等空談響,於此詭譎空響厭憎生。


15、
所見非是人者是騙徒,所說非是話語是謊言。
于焉今日無人可信倚,吾人孑然一身任悠遊。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眾人;言說正語所言怒眾人;
善心真誠純淨反遭忌。是故適已韜光養晦時。


17、
寂靜山林獨居以藏身;息交絕遊少言以藏語;
專倚注視已過以藏意;此即所謂秘密瑜伽士。


18、
無一可信是故起厭憎,無一具義是故悲惆悵,
所欲時不我與堅決心;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19、
樂時不再歡樂有時盡;不欲痛苦依法斷離苦。
無論苦樂知昔業力作,是故于此毋須希懼爾。


20、
求人者眾逢人皆微笑;已欲者多樣樣皆必備;
算計能作所作心希懼;從今隨緣行止不作矣。


21、
今日既死無悔輪回法,長命百歲無喜韻華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義?唯修佛法誠為來世矣。


22、
啊!吾唯一怙主慈悲藏,根本上師護法觀世音!
語之精華妙法嘛呢咒;從今無有他想唯依汝!


23、
所知僅解外相無裨益,所作今生消逝無裨益,
所思僅皆迷妄無裨益,是時持誦嘛呢有實益。


24、
真實不變皈依唯三寶;三寶總集自性觀世音。
一心依止汝智無變異,具信堅心持誦嘛呢咒。


25、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
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大悲為利眾生誦嘛呢。


26、
無始至今徘徊輪回中,凡諸所作罪業致輪回。
自心髮露懺悔諸罪愆,圓滿四力持誦嘛呢咒。


27、
此心貪戀我執輪回因,是故敬獻身財與善德,
上供涅盤下施輪回眾;舍除一切貪執誦嘛呢。


28、
諸佛總集自性上師尊,恩德更勝一切諸佛者。
上師與觀世音無分別,熱切虔誠持誦嘛呢咒。

29、
淨障修道能顯四身者,四灌本性上師觀世音;
了知自性上師圓四灌;自灌自得持誦嘛呢咒。


30、
輪回不外印象所顯現;知萬物即本尊利他成。
淨觀四灌立時予眾生;浚斷輪回持誦嘛呢咒。


31、
生起次第諸多心難擁;專修一佛諸佛已齊聚。
凡所顯相盡皆觀音身,尊身顯空不二誦嘛呢。


32、
念誦修法降咒皆戲論;融攝一切六字即法音。
一切音聲無異觀音言;聲空不二如咒誦嘛呢。


33、
二障分別心息修證增;懷控心力調伏敵魔障。
今生勝共成就觀音賜;四種事業任運誦嘛呢。


34、
食子酬獻賓客立解脫;隨處供造顯空之擦擦
本性怙主無別虔頂禮,圓滿佛行事業誦嘛呢。


35、
以慈武器調伏瞋恚敵;以悲方便養護六道眷;
信心田裡耕種證悟稼,圓滿今生事業誦嘛呢。


36、
執實舊屍無執火焚盡;世俗做七修持法心要;
煙供回向逝者來世福,亡者善行圓滿誦嘛呢。


37、
虔誠之子入修持法門;出離之子掌世俗家業;
慈悲之女嫁三界新郎,生計職責圓滿誦嘛呢。


38、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諦;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
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嫻習解脫決竊誦嘛呢。


39、
自心明空不二即法身,放下無飾本然自性明。
無為獨當一切所作法;安住裸然明空誦嘛呢。


40、
依于靜相相續動念斷;于動相中靜相自性倚。
動靜不二住於平常心;證悟專一境中誦嘛呢。


41、
擇分俗諦確立勝義諦;於勝義中俗諦互倚現。
二諦無別本然離戲境;於不造作見中誦嘛呢。


42、
於外相上斷除心貪執;於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無盡大開展;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脫;明覺任運心念自清淨。
心覺不二於一明點中,無修法身境中誦嘛呢。


44、
色即本尊生起次第訣;美醜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心之顯相觀音身,見色自解脫中誦嘛呢。


45、
了知音聲為咒持誦訣;悅耳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輪涅原音六字語;聞聲自解脫中誦嘛呢。


46、
知嗅無生圓滿次第訣;香臭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嗅中觀音戒律香;嗅味自解脫中誦嘛呢。


47、
了知味為薈供獻供訣;美味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飲食觀音愉悅物;味覺自解脫中誦嘛呢。


48、
了知觸之共性平等訣;饑飽冷熱所感自解脫。
無執內外觸行本尊業;觸覺自解脫中誦嘛呢。


49、
了知萬法皆空見之訣;心識所取真偽自解脫。
無執輪涅萬象即法身;念頭自解脫中誦嘛呢。


50、
毋隨瞋恚境影觀瞋心,瞋心現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圓鏡智乎,瞋恚自解脫中誦嘛呢。


51、
毋執驕慢境影觀執心,執心現起自解本初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驕慢自解脫中誦嘛呢。


52、
毋耽貪欲境影觀貪心,貪心現起自解即樂空;
樂空不外妙觀察智乎,貪欲自解脫中誦嘛呢。


53、
毋逐嫉妒境影觀伺心,尋伺現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嫉妒自解脫中誦嘛呢。


54、
毋附愚癡對境觀癡心,妄念現起自解即覺空;
覺空不外法界體性智。愚癡自解脫中誦嘛呢。


55、
色蘊本空無生如虛空;空性本覺明點即觀音--
無異聖者尊聖天王矣,空性正見境中誦嘛呢。


56、
受蘊系縛心物二者鏈;證悟平等不二即觀音--
無異聖者不空羂索矣,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57、
想蘊執取名相皆妄念;悲心善待眾生即觀音--
無異至尊浚斷輪回矣,無緣大悲境中誦嘛呢。


58、
行蘊輪回業力轉六道;證悟輪涅平等即觀音--
無異大悲調伏眾生矣,利他一味鏡中誦嘛呢。


59、
識蘊凡夫心識具八能;證悟本心法身即觀音--
無異至尊調禦丈夫海,了悟自心即佛誦嘛呢。


60、
執取身相為實束縛因;了悟顯空如尊即觀音--
無異至尊空行觀音矣,顯空本尊身境誦嘛呢。


61、
聞聲言詮語相妄念因;了悟聲空哪咒即觀音--
無異至尊獅吼觀音矣,了知音聲為咒誦嘛呢。


62、
執實之心迷妄輪回因;放下本心離思即觀音--
無異至尊心性休息矣,心性法身境中誦嘛呢。


63、
萬像本初清淨為法身;面見自性法身即觀音--
無異至尊世間自在矣,清淨無邊境中誦嘛呢。


64、
一尊諸佛總集觀世音,一咒心要總集嘛呢咒;
一法生圓總集菩提心,一悟解脫一切誦嘛呢。


65、
往事何益所行輪回因,觀見所作了無意趣理,
為此放下諸事甚好矣,舍除一切行為誦嘛呢。


66、
言語何用所說皆廢話,觀見閒扯引致散亂理,
為此安住無言甚好矣,徹底斷除言談誦嘛呢。


67、
忙碌何用往返疲備因,觀見遊蕩遠離佛法理,
為此寬心坦住甚好矣,安坐閒適悠然誦嘛呢。


68、
所食何用飲食排泄因,觀見食欲永不饜足理,
為此禪悅為食甚好矣,捨棄一切飲食誦嘛呢。


69、
所思何用思慮妄念因,觀見心願欲成未果理,
今生心思毋縱甚好矣,徹底斷絕思量誦嘛呢。


70、
資產何用食執財富心,觀見撒手之時迅速理,
為此斷卻財執甚好矣,捨棄辛勤積蓄誦嘛呢。


71、
所睡何用睡眠僅愚癡,觀見光陰盡耗怠隋理,
為此全心精進甚好矣,日夜斷除放逸誦嘛呢。


72、
無暇無暇閑坐無暇矣!一旦死亡驟至將何為?
為此即修佛法其好矣,當下即刻趕緊誦嘛呢。


73、
年月日時如何來度計,觀見當下刹那變化理,
刹那消逝步步近死期;就在當下現時誦嘛呢。


74、
生命猶如落日漸西沉,死亡逼近彷若暮影牽。
為此餘生短逝如夕影;無有閒暇虛度誦嘛呢。


75、
六字大明咒雖完善法,念誦閒聊旁鶩不得果;
念誦執著數量不得法。專一觀照心念誦嘛呢。


76、
一再檢視覺察自心念,舉凡所作皆入清淨道。
成百教誡所集此精華;總匯此一訣竊誦嘛呢。

77、
首篇所說厭離末法行,此言吾作自我訓誡矣。
吾心深處直感此悲歎;謹獻予汝望能同悲感。


78、
非此,崇高見修汝見信,知融出世入世二事業,
自他所欲善巧迎丸解,若汝皆具容我致歉之。


79、
次言確立根本見修道,雖則修證經驗吾闕如--
傳承遍智父子寶上師,教言澤被所知即宣說。


80、
末言厭離促請修持法,此說未解語義遺漏失,
然合諸佛菩薩所言教,付諸寶修必得大恩惠。


81、
此論前中後篇皆善言,白岩勝利峰之成就穴,
往昔老友懇請難辭卻,五毒熾盛阿布沙波撰。


82、
吾言一再絮叨又何如?涵義精深無誤引善德
汝與我等三果眾生俱--回向所願如法皆成就!善哉!


==


版本註記:


未刪改。


上色。


(巴楚仁波切原著)


來源自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71


CZ keyword : 頂果欽哲、密教初階。


==


====


Related :專題--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8 )



[密教]寧瑪、薩迦、格魯三派大圓滿見地的不同


 


寧瑪、薩迦、格魯三派大圓滿見地的不同


黃英傑專訪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問:大圓滿、大手印、道果的見地有何不同?

答: 這些都是不同的名字,但它們趨進見地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大圓滿的教授是為最上根的人而準備,而道果教授的對象是最上根及資質不錯的弟子。像道 果教授中到的四個共加行,有所謂三種見地或現觀,第一種見地是不淨見地;但在大圓滿,則從來不談這些,他們只是提佛的境界是什麼樣子。而道果,卻先談前面 的各種見地,然後再談最後的果;大圓滿卻(則)只談最後的果位,不太談前面的各種見地。像道果中有頂禮上師傳承、禮敬喜金剛等說法;雖然大圓滿中也有禮 敬,但禮敬的方式完全不同,而說自己就是普賢王如來,如果真的能知道、證到這一點,就是最偉大的禮敬。大手印主要是談明,也談空。所以儘管大手印、大圓 滿、道果見地它們的名字都不一樣,其實究竟目的皆是相同的。

問:他們在修法上是否一致?

答:有一點不一樣,像薩迦派也許會告訴你,去找找看你的心是什麼?而寧瑪派則會叫你去研究一下,心的實相是什麼?事實上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當然也有點不同,因為有些人喜歡想他的心是怎樣的,而不是喜歡想心的實相是什麼。

問:格魯派的見地是什麼?

答: 在格魯和薩迦本身,為了要增加彼此的瞭解,所以有時會辯論,但並不是那麼重要。薩迦派認為修行不需另外創造出一個空性來,但格魯派(黃教),則強調在修定 時,應該要摧毀分別見地,造出空 ;這是薩迦和格魯主要的不同。寧瑪和薩迦之間,沒什麼文獻記載的辯論,但他們在發展空性見地上,有所謂自空見他空見之不同。如果以自空和他空來 說,多半格魯派是自空見,竹巴噶舉也是自空見,噶瑪噶舉是他空見,薩迦派有的持他空見,如薩迦秋登,另一個薩迦派學者叫都潤巴,這個人是持自空見,很多寧 瑪派持他空見。所謂自空見是說佛性本來是空;他空見是說佛性本身不空,但對無明來說他是空的。這樣子的話,可以說有一種無意識的辯論。當然噶舉 (白教)和薩迦也有一點辯論,象止貢噶舉派和薩迦派在戒律這方面有辯論。其中止貢派大師說,比丘戒是屬心戒,一直到破戒才會消失。不過這都只是遊戲,他們 所有見地都是好的,只不過是趨進的方法不同。一個會讀書的人,如果讀到這些見地,讀得愈多信心反而愈強,因為這些見地都很好,可以使你瞭解佛法;對一個不 良的讀者而言,當然也會增加他的貪、嗔、癡。


 


  ===


版本註記:


轉錄自http://www.shfy.org/bbs/Show.asp?id=365&BoardID=16&TB=1
無斷、無更改、無加色,加圖。


cz 草本關鍵字:宗薩欽哲、藏傳佛教、教義。


[外道]宗教明星的要求


我提供一個看法,


這些新興的宗教明星,必須符合宗教明星的要求,


 


首先,必須是要宗教明星要有天賦神格,例如某某的再來人,


之前的多結槍佛事件,就是這個樣子,說自己是佛陀再世。


X功的李X志還不是說自己比佛陀厲害


這些講天賦神格,這樣子宗教明星就會被神格化。


反之,看看釋迦牟尼佛陀,平凡的太子出身,


沒有天賦神格,沒啥了不起。


 


再來,宗教明星要有預言家和神祕家的能力,


宗教明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神蹟(或者是假造的神蹟)


預言是其中一種,其他的如長毛、降甘露、海水上升等等,都可以算是神蹟。


因為有預言的能力,所以可以判斷弟子的行為的善惡,


這時候宗教約束弟子的功能的就產生了。


而因為其他的特殊能力,更是增加弟子對於宗教明星的信心。


 


在新人一開始接觸宗教組織的時候,


必須要讓新人相信整個宗教組織是善的,


所以要順便做好事,這些人做好事都是要包裝自己的。


 


以上都是觀察福X團體來的感想。


寧瑪巴標誌圖形簡介


慧劍:指國王赤松德貞,文殊菩薩的化身;一把智慧劍斬斷一切無明之意。

法本:指堪布菩提薩多,代表佛法。西藏的戒律、佛法的經、律、論,皆因他得以傳至

   西藏,並發揚。

蓮花:指蓮花生大士,他自蓮花中生出,意指清淨無染。

 

二鳥雙頭:

二鳥之含意:赤松德貞時代的巴閣。白若雜納、丹瑪則芒、迦濕濔羅.阿難陀,為三老

      ;涅.般若鳩摩羅、款.益旺波、馬仁欽卻,為三中;拜則蕉若、魯堅贊

      、祥也協德為三少。共為九大譯師。而二鳥代表拜則蕉若和魯堅贊,因其

      二位的翻譯註書最多。

二頭之含意:一頭指自印度傳入最圓滿的佛學。

      一頭指從西藏傳出最圓滿的佛學。

海水:本性如海,意指本性(或指普賢王如來法)如清淨海水不斷地涌涌流出。

  在佛寺、或經典上看到這個圖形標誌,除弓意指寧瑪巴(紅教)外,也表示對「師君三尊」的感謝懷念,是他們的德澤智慧,才將佛法完整地傳入西藏並發揚光大,利益無盡後世眾生。

====
寧瑪巴(紅教)標誌圖形簡介
http://www.puti.com.tw/pic.htm

[密教]離開妙樂的覺受,也是好的覺受。


圖為一世多足千仁波切(1745 ~ 1821)[尚未確認來源]


二十一歲時,多珠千和六位比丘一起經過德格去前藏。在途中德格的八邦寺,他從錫度‧確吉炯涅(1700~1774)得到法要。

他們終於抵達達拉岡波寺──密勒日巴尊者(1040~1123) 大弟子岡波巴(1079~1153)的法座所在。在達拉岡波寺,第五世岡波巴‧稱列旺波(彌龐旺波,1757~?)給多珠千起名為索南秋登。跟隨第三世岡波巴‧桑波多傑的弟子當曲旺秋大師,多珠千學習了達波和薩聰傳承的前行、察欽秋珠和頗哇,以及其他許多法門。隨後,他費盡千辛萬苦,去朝拜了西藏最著名的聖地之一嚓日神山。在那裡,他親見了金剛亥母並得到加持。不久所有的聲音,朝聖途中經歷的擔憂和艱辛都變成大樂覺受,他感到非常喜悅和滿足

在從嚓日返回達拉岡波的途中,當曲旺秋讓他到天葬場,修一晚上施身法並囑咐道:「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離開。」於是多珠千來到天葬場,前半夜修了一座施身法。中夜當他醒來時,他發現身後的岩石變成了巨大駭人的怪獸,披散著長髮、齜著獠牙。多珠千害怕起來,全身顫抖。他再也無法入睡,但記著上師的吩咐,再修了一座施身法之後,他繼續背對著怪獸躺在那裡。黎明前,他修了第三座,也是最後一座施身法。不久天光亮了,發現身後只有岩石而已。他感到非常高興,覺得自己被賦予了重生的機會。從天葬場,他直接去了上師那裡。通過神通,上師已經知道所發生的事,並正在那裡等他。哈哈大笑著,上師問道:「你的善妙修行還在嗎?」多珠千答道:「不在了,它已經消失了。」上師說:「你做得好。你過去曾執著於你所謂的善妙的禪定覺受,這會讓你轉生於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我讓你去天葬場,就是為了擯棄這些執著。因此,不要後悔你喪失了那些覺受。你半夜裡沒有離開天葬場,做得好。」隨後,上師利用此事作為直指究竟自性的方便,問道:「那些恐懼有真實存在的實體嗎?它們不是從自性生又消融於自性嗎?」接著在沃瑟普(光明洞),多珠千用很少的食物進行了長期閉關。

《龍欽寧體傳承祖師傳》 第一世多珠千‧晉美稱列沃瑟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3642&page=1

cz 關鍵字: 覺受

[佛教]正法律的基要概念彙編










e0.html





正法律的基要概念彙編



發信人: jt5354@kkcitycomtw ( ) 看板: Buddhism



: 正法律的基要概念彙編 


發信站: KKCITY (Thu Aug 16 09:18:09 2007)



正法律的基要概念彙編




(一)什麼是法



:巴厘語發音為”DHAMMA”,梵語發音為”DHARMA” 



古譯為"軌持"義。意思有些含混不清。 


法解釋可有(1)事物義;(2)方法義;(3)原則義等三義。 




1)事物義;泛指一切的事物,所謂一切法就是指一切事物。為了避免和(2)的方法義混淆,建議大家用一切事物的現代義較好。這個意思會在學習佛教經典時頻繁出現,即一切法的用法。 




2)方法義;可指各種的方法和模式。在佛教裡專指佛陀教導的解脫之法。我在這 裡探討的首先的意思就是這個。 



3)原則義;這是指一切人、事、物中共有的一種普遍規律和真理,同時也指法律 的原則。在佛教中這個意思很少用到。印度教曾賦予這個詞以無與倫比的地位,幾乎 是上帝的原則的意思。有時佛教中某句中出現真理(無常等規律)”的用法時,可能會 運用這個詞,很容易和(1\2)之義混淆,建議少用和閱讀時注意這種意思。佛教中的 "佛法"""在此特指其中的"方法"之義,是指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發現和教導的認 



識真理之方法。這方法的目的是什麼?是涅槃。



(二) 什麼是涅槃



佛陀所教導認識真理方法的目的就是証到涅槃 




     佛陀曾說︰



諸比丘﹗法只是有為或無為


與此諸等法者,離欲稱為最勝



既驕的粉碎,渴的調伏


阿賴耶識的破滅


輪回的摧破


愛的除去


離欲、滅與涅槃




涅槃: 巴厘語發音為”NIRVANA”,梵語發音為”NIRVANA” 



古譯為"無為\寂滅"義。 有些混雜中國道家之嫌,這是漢族早期佛教翻譯時,在中國詞彙表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後,翻譯師想出來的沒辦法的辦法。 涅槃解釋為︰”離欲。離貪。不執著。無孕……




” NIRVANA”中的” NI”是離開,遠離的意思。 “RVANA”是慾望,貪欲或波浪的意思。兩個詞合在一起就解釋為離開慾望, 遠離貪欲。




經典佛教中涅槃有兩種,其一種是成就聖者的特殊心理--------有剩餘涅槃。由於這種特殊心理是沒有貪欲\憤怒\愚蠢和執著,完全地超脫世間於心的束縛所以叫無縛要說明的是:涅槃是一種對於世間一切事物放下後的永不退轉的超脫。 除了成就者自己,別人是直接感受不到的,這只是完証涅磐的修行成功者一個人的內心體証。 




另一種是無剩餘涅槃。是指証達這種離欲狀況的心將不再有任何煩惱,在此生結束後 不再生起入輪回,所以叫自由”\”光明”\”安全的島嶼”\”快樂之洲。因為不會 再進入輪回,所以叫無生無死”; 因為不會再進入母親的子宮, 所以叫無孕 ”; 因為不在造作於業,所以叫無作”……那就是世間熄滅的。 




同時涅槃絕不是一種存在於萬事萬物中的特性,也不是預先存在于修行者心裡的,因為這正是佛陀曾嚴厲批評的印度教吠檀多哲學外道的涅槃定義。即有和否定修道的作用,是不如理說。那體証涅槃之道是什麼呢?是八正道。 



(三)什麼是八正道




八正道: 巴厘語發音為”ARIYATTHANGIKAMAGGA”,梵語發音為”ARYASTANGIKA-MARG


A” 




八正道也有譯為"八聖道"


八正道解釋為︰


一、正見──正實的認識(如實知見\客觀的觀察) 



二、正思──正確的思惟。 


三、正語──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端正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生活。 


六、正精進──適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確的憶念。 



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佛陀於逝世前的當夜度化最後弟子蘇跋陀時說︰蘇跋陀!若於任何方法中無八正道者,則無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沙門果……蘇跋陀!若比丘能行八正道,這世間就不會缺少聖者。八正道與戒律\禪定\智慧三學相應, 正見\正思屬于智慧範疇; 正精進\正念\正定屬於禪定範疇; 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律範疇。二者意義相同。八正道的核 



心是什麼?



是正見。以內觀為其實踐。 



(四)什麼是內觀




內觀︰巴厘語發音是“VIPASSANA”,梵語發音是“VIPASYANA” 



中國古譯即,或音譯為毗婆舍那。內觀解釋為︰客觀觀察。在“VIPASSA



NA”一詞中,“PASSANA”是看,觀察的,視力的意思,詞前加“VI”就說是非凡的, 


如其實際客觀的。它是八正道之正見的實踐。



內觀就是體証涅磐的真正道路,這一方法又可稱為解脫愚昧無知的障礙SATO PARIBBAJE),達到的目標是得到摧毀我見SAKKAYA--DITTHI)等的如實智慧(PANNA)。 




那內觀的中心-------客觀觀察方法的具體對像是什麼呢?因為觀察總有其相應的被觀察對象。客觀觀察方法的具體對像是一切法(即第一課中的(1)事物義)的本性,一切法的本性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性,但在這一道路方法中最主要是指自己 


身和心的本性。




為什麼只觀察身和心的本性?因為知道身和心的本性,也就自然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本性。 一切事物不出物質和精神的二種範疇而已。 



客觀觀察身和心的本性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不執著身和心。




那不執著身和心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有人不知道身和心無常、不圓滿、無我的本性,而執著身和心是常的、圓滿的、我可以主宰的,那身和心如果無常變化了、如果不圓滿了,就會令人生起各種的煩惱與沮喪。




如果能夠如實知道了身和心二法無常、不圓滿、無我的固有本性,則身和心雖然無常變化、不圓滿,而能不生起各種煩惱與沮喪,因為放下了、無執了、離欲了,心對於身和心的各種現象都超脫了,即是究竟解脫的緣故。



知道這個道理不等於你已經觀察到這個事實規律,因此還要訓練。以實際摧毀心中的愚昧無知的障礙。那什麼是愚昧無知的障礙呢?是無明。



(五)什麼是無明




無明: 巴厘語發音是“AVIJJA”,梵語發音是“AVIDYA”。和愚昧無知”(MOHA)是同義詞。解釋為:不明察事物的本質是無常\不圓滿\無我。 特指心靈造業的原因\煩惱的起因\輪回的根源。泛指那些把並不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為是存在的錯誤認識;也指那些把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為是不存在的錯誤認識。明顯而說就是認為身\心是永恆的 ,或認為身\心死後即斷滅,或認為世界有個上帝等等不正確的觀點。在<論藏*論事>中對此有許多的駁斥。初學降伏”無明愚昧”可以透過學習佛教阿毗達摩論藏\親近具正見者進行。但要想徹底解決無明,則要所說內觀的智慧方法(客觀觀察),這是佛陀教導 



祛除無明愚昧的根本方法。以內觀的方法產生智慧, 所祛除的最大無明愚昧就是我見SAKKAYA--DITTHI)。那我見是什麼呢? 




(六)什麼是我見 (SAKKAYA--DITTHI)(薩迦耶見)


 


我見: 巴厘語發音是“SAKKAYA--DITTHI”,梵語發音是“SATKAYADAR--SANA”。古譯為身見”\”薩迦耶見”。它是“無明” (AVIJJA)的具體表現。




我見解釋為:認為在每個人中有一恆常不變、亙古長存的絕對實體。這實體就是那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背後不變的真實本質。 或有說為本心。自性”\或有說為梵。大我。神我(ATMAN”\又或有說為本性”……名字相異而意義相類同。這種理念認識就是我見。這是眾生煩惱和輪回的根本。 




我見是佛陀教導中首先否定的,佛教衡量正法的三原則中就有諸法無我。注原則同時作為解脫入門果的四斷除法注中,就有我見的摧毀。 



祛除無明和摧毀我見是同義句。摧毀我見的方法也就是用內觀的方法客觀地觀察身和心,以發現身和心的本性。。 




那身和心是什麼呢?本性又是什麼?



(七)什麼是色\心\和第一真理



(1) : 巴厘語發音是“RU--PA”,梵語發音是“RUPA”。它和色蘊”\”幾乎是同義的。的解釋:物質\物質現象。凡任何具有壞相的事物。運用內觀的方法觀察對象之一就是,特別指修行者自己的身體(術語稱內身”) 




(2) : 巴厘語發音是“CITTA”或者”MANO”,梵語發音是“CITTA” 或者”NAMAN”。它和\\\四蘊的總和義幾乎是同義的。 又有翻譯為名法的解釋:精神\精神現象。凡任何具有攀緣\傾向等性質的事物。運用內觀的方法觀 



察的另一個對象就是,特別指修行者自己的心(術語稱名法”)”()的詞在佛教中都是動態的詞,因為實際中實在找不到一種不變的\靜態的”()法。”()屬於自相法或自性法注的定義範疇。”()\ “和五蘊是同義語。 




(3) “第一真理難忍和空的真理”: 巴厘語發音是“DUKKUHA--SACCA”,梵語發音是“DUHKHASATYA”。是世界的本性\本質\規律。古譯為苦諦第一真理”(”難忍和空的真理”)解釋為:世界(”\“二法)具有難忍和空的特性。什麼 



是難忍和空的意思?既是”\“二法都是無常變化\不圓滿\無我的。除非你透過內觀的方法瞭解這一真理,放下對世界(“”\“二法)的執著,才會解脫於心中的煩惱之苦和外在的輪回之苦。第一真理難忍和空的真理屬於共相法或共性法注的定義範疇。那什麼是無常變化?什麼是不圓滿?什麼是無我的呢? 




(八)什麼是無常\不圓滿\無我



(1) 無常: 巴厘語發音是“ANICCA”,梵語發音是“ANITYA”無常的解釋: 生滅\變易\運動或有已而無的意思。 




(2) 不圓滿: 巴厘語發音是“DUKKHA”,梵語發音是“DUHKHA”不圓滿的解釋: 經典說無常的即不圓滿的,因為無常使我們難以忍受。中國古譯多譯為,但中文的含義現下一般指精神上難忍等感受,遠沒有“DUKKHA”一詞所指的廣泛,所以用不圓滿”\”不如意”\”難忍更好……




(3) 無我: 巴厘語發音是“ANATTA”,梵語發音是“ANATMAN”無我的解釋: 經典說不圓滿即無我,因為無常和不圓滿指示我們一個你不能自在\不能主宰的事實和自然規律性。 




無常”\“不圓滿”\“無我的詞在佛教中的詞性都是動靜合一態,因為實際中實在找不到一種能離開”()法的無常”\“不圓滿”\“無我規律。 



因此原因無常”\“不圓滿”\“無我的詞與”()\“或五蘊的詞在佛教中是同義詞。說觀察”()\“或五蘊就是等於在說觀察無常”\“不圓滿”\“無我的客觀規律。 無常”\“不圓滿”\“無我屬於共相法的定義範疇。 




你運用內觀的方法瞭解色()\心的無常\不圓滿\無我這一真理後,就會放下對世界(\心二法)的執著,解脫於心中的煩惱之苦和外在的輪回之苦。証達涅磐之寂靜樂。 




那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煩惱與沮喪呢?



(九)什麼是智慧\煩惱



(1) 智慧:巴厘語發音是“PANNA”,梵語發音是“PRAJNA”智慧的解釋︰ 據一切事物的規律性去看事物的了知,或按照客觀真理所作的了知。這個詞還有更深的解釋和用法,因為涉及太深,故留在以後提升講解中解釋。什麼是一切事物的規律性 



或客觀真理呢?無他﹗即無常”\“不圓滿”\“無我 



《增支部經*一品*238頁》記佛陀說︰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客觀存在的真理,自然的規律-------一切事物都是無常”\“不圓滿”\“無我,這就是事實。我只是認識和覺悟了這個真理,認識和覺悟後,從覺悟真理而來的人就開示、傳授、建立、弘揚、講解,使人們能夠明白這︰一切事物實在都是無常”\“不圓滿”\“無我 




所以佛陀也叫如來,即他是從覺悟真理而來的人 



2)煩惱︰巴厘語發音是“KICCHA”,梵語發音是“KLESA”煩惱的解釋︰ 就是人類心理中那種愚癡、憤怒、貪饞、痛苦、憂愁、悲傷等等不利的狀態,人類被這些所束縛因此有各種的難忍和不如意。 




被煩惱束縛的就是凡人(PUTHUJJANA),解脫於煩惱的就是聖者(ARIYA)。知道這些名詞將有助於內觀真理規律的訓練。內觀訓練之法為何名? 



是四念住。




(十)什麼是四種念住



四種念住”:巴厘語發音是“SATLPATTHANAS”,梵語發音是“SMRTI-UPASTHANA”





四種念住的解釋:即是緣念於身體\感受\心念\法四種對象的客觀觀察之法。這是 



要徹底解脫的人用的實際方法。 內觀是同義。為了引起重視,所以我在這裡再從 


其他角度解釋其義和法略。



《大念住經》中記載佛陀說:” 比丘們﹗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克服愁嘆、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証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是哪四個念住呢?



比丘們﹗比丘就身體觀察身體,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


嗔;




就感受觀察感受,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嗔;



就心念觀察心念,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嗔;




就諸法觀察諸法,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嗔。



客觀的觀察自己的身\心二者是它的精髓所在。 




透過對身\心二者的客觀的觀察(或經驗),修行者會發現身\心無常\不圓滿\無我的本質,放下對於身\心的執著,得到解脫。 




這一方法的實現,在開始的時候必須是在有修行經驗的指導老師身旁練習,在取得一 定明確的觀察力和實踐經驗後,方可以自己去修。 



此外有關涉及實踐訓練的概念和作法實踐的名詞介紹:


如什麼是如法行者和如信行者?



什麼是七覺悟次第?


什麼是七清淨次第?


什麼是無間定?


什麼是次第的覺悟之果?


什麼是無相解脫、無願解脫、空解脫?


什麼是信解脫者、身証者、慧解脫者、俱分解 脫者?



什麼是滅盡定?什麼是聖者果定?什麼是四無礙智慧?……之釋義將在將來可能時介紹。 



瞭解以上十項幾十個佛教關鍵名詞解釋,你基本就能正確無誤地進入佛教之道。 於法虔誠, 與法共住。是相應於如佛陀之虔誠。與佛陀共住。 




           安住戒律的智慧者,           修習禪定和


智慧;           同時又具有精進的善巧比丘,           


 他將解開束縛心的生死煩惱之繩結。                    


                   -------佛陀 




               杜多!     吉祥!



: “諸法無我指一切事物的事物之義。無我是沒有主宰的或不可 



主宰的意思。 整句解釋為一切事物都是沒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靈能主宰的 


引申意指無常的自然規律不可被改變。



佛陀曾說︰比丘們啊﹗這個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意念,對於無知的凡夫 



是駭人的。



佛陀又曾說︰比丘們啊﹗我以及與我有關的任何事物(我所)既然確確實實是不 


可得的,所謂宇宙就是神我(靈魂);我死後就成為神我,常住不變,亙古長存, 


我將如是存在以迄永遠的臆見,豈不是十十足足的愚癡?




:四斷除法:



(1)斷除了我見 




(2)斷除了懷疑。-----不再懷疑於佛陀\佛陀的教導\佛陀的僧團\正戒\緣起性(無常\



不圓滿\無我\)



(3)斷除了戒禁取-------不再去信奉\實行各種宗教儀式。 




(4)斷除了墮落惡道的貪等煩惱。 



四斷除法的成功也是修習客觀地觀察身\心方法的成功。注: 什麼是諸法自相?即諸 



法保持其獨有性,特殊性,不與其它法混淆之相。



  什麼是諸法共相?即諸法共有之相,即事物的普遍規律性。



在以上二詞解釋中,性=相。 自相法=自性法。 共相法=共性法。注:引阿毗達摩論藏原 



:



無常意為五蘊。何以故?生滅變易或有已而無之故。生滅變易為無常相,或有已 


而無是相的變化。其次依據無常即苦之語,故即彼五蘊是苦。何以故?數數逼惱 


之故。數數逼惱相為苦相。再依苦即無我之語,故即彼五蘊是無我。何以故?不 



自在之故。不自在相為無我相。



: 解釋三法印 



諸行無常一切的意思。在這裡是作身和心解釋,無常是指事或物有已還無及變化的特性。整句解釋為身和心的一切都是有已還無及變化的 




諸法無我 指一切事物的事物之義。無我是沒有主宰的或不可主宰的意思。 整句解釋為一切事物都是沒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靈能主宰的。引申 


意指無常的自然規律不可被改變。




涅槃寂靜涅磐指離欲\無執\自由之義, 整句解釋為當行者洞察一切事物 


都是沒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靈能主宰的。 都是有已還無及變化的後就會放下對 



一切事物的執著和慾望,而達于解脫的真正寧靜和喜悅。。



(十一)什麼是四諦?



就是四真理。




(十二)什麼第一義諦?



就是根本真理。



(十三)什麼是根本真理? 




就是一切事物無常\不圓滿苦\無我的自然規律(世間法的真理) 



佛陀第一次說法-----在鹿野苑教授五比丘時說此法。 




佛陀最後在庫西那拉娑羅樹林間逝世前說法中也如此而說:”比丘們!我告訴你們, 


不要自負,當觀察思惟一切事物無常。當你如是觀察思惟時,你將會透徹地貫通。




瞭解了這第一義諦就會根除心中與無明具的「渴(愛)」和執著,這就是証達第二義


諦。根除心中與無明具的「渴(愛)」和執著就會體証第三義諦-----涅槃\自由\永恆\


無死(出世間法的真理) 




要瞭解和証達以上幾個方面就要懂得導向體証涅槃之路的-----第四義諦的八正道。 



(十四)什麼是八正道?




一、正見──正實的認識(如實知見\客觀的觀察)


二、正思──正確的思惟。



三、正語──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端正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生活。



六、正勤──適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確的憶念。


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禮敬 彼 有幸者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