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嘉玄覺:〈永嘉證道歌〉、《禪宗永嘉集》、〈無相大師行狀〉

唐永嘉玄覺(665年-713年):《永嘉證道歌》、〈禪宗永嘉集〉、無相大師行狀

永嘉玄覺禪師(665年-713年)。唐朝 禪宗、天台兩宗大師,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留有《永嘉集》以及《永嘉證道歌》。

玄覺禪師俗姓戴,號真覺大師,溫州永嘉人(今屬浙江),為天台宗四祖慧威門下,精通天台宗之止觀法門,閱讀《維摩詰經》發明心地。曾至玉泉寺拜訪神秀大師,請問禪法。後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時稱一宿覺。唐睿宗先天元年圓寂,謚號無相大師。
 《永嘉集》

一卷。慶州刺史魏靜編。又稱《玄覺永嘉集》、《永嘉禪宗集》,略稱《永嘉集》。 收錄於新修大藏經四十八卷[1]。 天台教典因唐末五代之兵亂而湮滅,今盛行於高麗。五代吳王錢弘俶遂向高麗求取。因此,高麗僧諦觀攜來天台教典,我國天台教乃因而復興。由此可知,本書不僅為台禪融合之初作,亦為天台學復興之發端。

本書之注釋書有宋•行靖《禪宗永嘉集注》二卷、明•傳燈《永嘉禪宗集注》二卷。高麗•己和《永嘉集諺解》二卷。
《永嘉證道歌》

記錄永嘉禪師悟境,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2],內有佳句傳誦於世[3]。附有無相大師行狀一文,記錄永嘉禪師見六祖慧能情景。

參考資料以及外部連結
   1. ^ CBETA T48 No. 2013 《禪宗永嘉集》
   2. ^ CBETA T48 No. 2014 《永嘉證道歌》

Quote:
●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然實蕭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褔,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褔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栴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
有二比丘犯婬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恆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漫進途,誰見螳蜋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

 〈無相大師行狀〉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諫知制誥同修國史判史判館事柱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賜紫金魚袋楊億述

溫州永嘉玄覺禪師者,永嘉人也,姓戴氏。
丱歲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旨,觀圓妙法門。
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

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谿,初到振錫攜瓶。」
繞祖三匝,祖曰:「夫沙門者。」
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以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云:「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策公乃留師,翌日下山迴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著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靜,緝而成十篇,目為永嘉集,及證道歌一首。
並盛行於世云爾。

--

《禪宗永嘉集》

《禪宗永嘉集》提要

王雷泉
《禪宗永嘉集》,又稱《永嘉禪集》、《永嘉禪宗集》、《玄覺永嘉集》、《永嘉集》,一卷。 唐代永嘉玄覺撰,慶州刺史魏靖輯。 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等。

玄覺(六六五—七一三),俗姓戴,字明道,溫州永嘉(今浙江永嘉縣)人。 八歲出家,先學天台止觀,悟圓頓妙旨,後受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的激勵,與東陽玄策禪師遊方詢道。 往曹溪謁慧能印證,於問答間得慧能印可,遂改入禪門,留住一宿告別,世有稱其為“一宿覺”者。 著作尚有玄覺在曹溪證道當晚所作《證道歌》一卷,闡述禪宗頓法;其傳法弟子所集《永嘉禪師法語》一卷。 唐僖宗賜謚為無相大師,清雍正皇帝又敕封為洞明妙智禪師。 生平事蹟詳見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八本傳、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等。

本書為台禪融合的早期作品,以天台止觀雙遮之旨解釋禪宗之禪,提示禪觀之用意及漸次修行之歷程,中綴玄覺自己修悟的經驗。 全書分成十篇(明傳燈以為魏靖所輯之《永嘉集》內容雜亂,迭有訛謬,與玄覺之本意相去甚遠,故將原有之十項目更改次序與內容為:​​歸敬三寶、發宏誓願、親近師友、衣食誡警、淨修三業、三乘階次、事理不二、簡示偏圓、正修止觀、觀心十門),初三門為序分,次五門為正宗分,後二門為流通分。 十篇大意為:

慕道志儀第一。 說立志修道者,須先生厭離三界之信仰,然後學習依止明師的儀則和初入法門修行的規矩。

戒驕奢意第二。 說驕奢之念,妨害修行,應去除貴身賤法之行,樹為法忘軀之志,“寧有法死,不無法生”。

淨修三業第三。 詳述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淨修身口意三業,即十善業道,此為正修止觀的基礎。

奢摩他頌第四。 “奢摩他(samatha)”,即止,此指天台止觀法門中的體真止法。 對根性較好者,可以在即心無心、即知離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 對於初修心者,須依次第悟入的方便辨別五種心念:故起、串習、接續、別生、即靜。 前四種是病,後一種是藥,以藥治病,病去藥亡,五念便一時停息,即名一念相應,此時真空靈知之性自然現前。 並於一念相應之時,要有六種料簡以勘驗是否真實:識病、識藥、識對治、識過生、識是非、識正助。 以此六種料簡,不使禪心落於偏邪,未悟謂悟,未證謂證。

毘婆舍那頌第五。 “毘婆舍那(vipasyna)”,即觀,此與天台宗的假觀相類似。 指從上門的真空性定上,進一層修於觀慧,以照緣生,使在智境中了達無縛無著,從而證得境空、智空的二種智慧,成就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真空妙用。

優畢叉頌第六。 “優畢叉(upeksa)”,即捨離偏執,“偏修於定,定久則沉;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沉動,使定慧均等,舍於二邊。”此門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觀之法,以定慧均等,圓成無緣大慈為妙極,是永嘉禪法中的精髓所在。 觀心之法分為十門:

(一)法爾門。 指三諦一境、三智一心,而智境冥合的實相境界。

(二)觀體門。 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為觀心之體。

(三)相應門。 觀察心與空、身與空、依報與空、心與空不空、身與空不空、依報與空不空、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等九種相應不相應。

(四)警上慢門。 若與以上三個層次、九種境界不符合,則說明修道者全未相應於不同的實證境界。

(五)誡疏怠門。 重申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

(六)重出觀體門。 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七)明是非門。 以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的四句,來輾轉破斥滯於“是”與“非”的執心。

(八)簡詮旨門。 若合於宗、明於旨,則言觀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觀行。

(九)觸途成觀門。 指方便立言與隨機起觀,不妨礙中道理性與真實妙觀。

(十)妙契玄源。 理明旨會,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入不思議的如來藏心之妙源。

三乘漸次第七。 述悟道者,以無作妙用,興無緣大慈,隨機起應,順物忘懷,方便施設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理行果,濟度上中下三種根性。

事理不二第八。 融通事理,使修學者不執理廢事、迷名滯相。 應知真諦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體就是真諦;妙智不異於現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勸友人書第九。 因左溪玄朗來信招玄覺居深山修道,遂覆信指出:未悟道不宜居山,應先參明師,待悟入後方可居山深造,因為“若未悟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所以修行者所重視的是道,並非居處的幽寂與否。 “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這喧寂耶!”

發願文第十。 發願世世童真出家,弘揚佛法,願以三寶之力方便救濟一切眾生的苦厄,度脫一切煩惱,普使成就佛道。

由於永嘉禪法頓漸並行的實修風格,其後影響台、禪二宗極為深遠。 明代中興天台宗的月亭大師及再傳弟子雁蕩山的正智禪師,就深受永嘉的禪法影響,盛倡台禪一致的學說,從而扭轉了台宗後世只重講教不重實修的流弊;同時使禪者從文字、口頭之禪的頹風中,走向了真參實學。

有關本書的註釋書有:宋僧行靖《永嘉集注》二卷、明僧傳燈《永嘉禪宗集注》二卷(收於《卍字續藏》第一一一冊)、高麗僧己和《永嘉集說誼》二卷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 -《禅宗永嘉集》提要 - 王雷泉教授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0789, 2014/10/25 下午2:53:37



 [contents ]================================================================================
CBETA T48 No. 2013《禪宗永嘉集》卷1
[text]================================================================================
  No. 2013
  禪宗永嘉集序
    唐慶州刺史魏靜述
聞夫。慧門廣闢。理絕色相之端。覺路遙登。
跡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現。應化無方。
開妙典於三乘。暢真詮於八部。所以發揮至賾。
懸梵景於昏衢。光闡大猷。泛禪波於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玉毫收彩。孤標靈鷲之英。
獨負成麟之業者。其唯大師歟。大師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少挺生知。學不加思。幼則遊心三藏。
長則通志大乘。三業精勤。偏弘禪觀。
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遂使塵靜昏衢。波澄玄海。
心珠道種。瑩七淨以交輝。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加復霜松潔操。水月虛襟。布衣蔬食。
忘身為法。愍傷含識。物物斯安。觀念相續。
心心靡間。始終抗節。金石方堅。淺深心要。
貫花慚潔。神徹言表。理契寰中。曲己推人。
順凡同聖。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
名重當時道扇方外。三吳碩學輻輳禪階。
八表高人風趨理窟。靜往因薄宦。親承接足。恨未盡於方寸。
俄赴京畿。自爾已來。幽冥遽隔。永慨玄眸。
積翳忽喪金錍。欲海洪濤。遄沈智楫。遺文尚在。
龕室寂寥。嗚呼哀哉。痛纏心腑。
所嗟一方眼滅。七眾何依。德音無聞。遠增悽感。
大師在生。凡所宣紀。總有十篇。集為一卷。
庶同歸郢悟者。得意忘言耳。今略紀斯文。多有謬誤。
用俟明哲。非者正之。
禪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大章分為十門。慕道志儀第一。夫欲修道。
 先須立志。及事師儀則。彰乎軌訓。
 故標第一。慕道儀式。戒憍奢意第二。
 初雖立志修道。善識軌儀。若三業憍奢。妄心擾動。
 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淨修三業第三。前戒憍奢。略標綱要。今子細檢責。
 令麤過不生。故次第三明淨修三業。
 戒乎身口意也。奢摩他頌第四。前已檢責身口。
 令麤過不生。次須入門。修道漸次。不出定慧。
 五種起心。六種料簡。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頌也。毘婆舍那頌第五。非戒不禪。
 非禪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毘婆舍那頌也。優畢叉頌第六。偏修於定。
 定久則沈。偏學於慧。慧多心動。
 故次第六明優畢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沈動。使定慧均等。
 捨於二邊。三乘漸次第七。定慧既均。
 則寂而常照。三觀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圓。
 自解雖明。悲他未悟。悟有淺深。
 故次第七明三乘漸次也。理事不二第八。三乘悟理。
 理無不窮。窮理在事。了事即理。
 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見也。
 勸友人書第九。事理既融。內心自瑩。復悲遠學。
 虛擲寸陰。故次第九明勸友人書也。
 發願文第十。勸友雖是悲他。專心在一。
 情猶未普。故次第十明發願文。誓度一切也。

  慕道志儀第一
先觀三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
次朝晡問訊。存禮數故。次審乖適如何。
明侍養故。次問何所作。為明親承事故。次瞻仰無怠。
生殷重故。次數決心要。為正修故。
次隨解呈簡。為識邪正故。次驗氣力。知生熟故。
次見病生疑。堪進妙藥故。委的審思。求諦當故。
日夜精勤。恐緣差故。專心一行。為成業故。
亡身為法。為知恩故。如其信力輕微。意無專志。
麤行淺解。汎漾隨機。觸事則因事生心。
緣無則依無息念。既非動靜之等觀。則順有無之得失。
然道不浪階。隨功涉位耳。

  戒憍奢意第二
衣食由來。長養栽種。墾土掘地。鹽煮蠶蛾。
成熟施為。損傷物命。令他受死。資給自身。
但畏饑寒。不觀死苦。殺他活己。痛哉可傷。
兼用農功。積力深厚。何獨含靈致命。亦乃信施難消。
雖復出家。何德之有。噫。夫欲出超三界。
未有絕塵之行。徒為男子之身。而無丈夫之志。
但以終朝擾擾。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費。
上乖弘道。下闕利生。中負四恩。誠以為恥。
故智人思之。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徒自迷癡。
貴身賤法耳。

  淨修三業第三
貪瞋邪見意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業。
殺盜婬身業。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淨修三業。
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對。
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
云何淨修身業。深自思惟。行住坐臥。四威儀中。
檢攝三愆。無令漏失。慈悲撫育。不傷物命。
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
蠢動蜎飛。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
方便救度。皆令解脫。於他財物。不與不取。
乃至鬼神。隨有主物。一鍼一草。終無故犯。
貧窮乞[曷-曰]。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
不求恩報。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
布施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捨而無吝。
我今亦爾。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吝惜。
於諸女色。心無染著。凡夫顛倒。為慾所醉。
耽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莖。不悟毒蛇。
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
不以為喻。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
痛徹心髓。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革囊盛糞。
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淨流溢。
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智者觀之。
但見髮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
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
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
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識風鼓擊。妄生言語。
詐為親友。其實怨妒。敗德障道。為過至重。
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
寧近毒蛇。不親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
一死一生。女色繫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
苦痛無窮。諦察深思。難可附近。是以智者。
切檢三衍。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
放生布施。不行婬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
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於身命財。
修三堅法。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
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
是我身者。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
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
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
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婬穢荒迷。
竟夜終朝。矻矻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
如影隨形。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
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
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餐滋味。如病服藥。
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故經云。
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
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闕衣乏食。
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闕。
未足為苦。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
不顧形命。是名淨修身業。云何淨修口業。
深自思惟口之四過。生死根本。增長眾惡。傾覆萬行。
遞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斷除虛妄。
修四實語。正直柔軟和合如實。此之四語。
智者所行。何以故。正直語者。能除綺語。
柔軟語者。能除惡口。和合語者。能除兩舌。
如實語者。能除妄語。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
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
除疑遣惑。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
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令諸聞者。愛樂受習。
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鬥諍人。
諫勸令捨。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
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
平等一相。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
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
二理實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
常住不變。是以智者。行四實語。觀彼眾主。
曠劫已來。為彼四過之所顛倒。沈淪生死。難可出離。
我今欲拔其源。觀彼口業。脣舌牙齒。
咽喉臍響。識風鼓擊。音出其中。由心因緣。
虛實兩別。實則利益。虛則損減。實是起善之根。
虛是生惡之本。善惡根本。由口言詮。詮善之言。
名為四正。詮惡之語。名為四邪。邪則就苦。
正則歸樂。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道之本。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誦經念佛。
觀語實相。言無所存。語默平等。是名淨修口業。
云何淨修意業。深自思惟。善惡之源。皆從心起。
邪念因緣。能生萬惡。正觀因緣。能生萬善。
故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
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無明不了。妄執為我。
我見堅固。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
故經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
起於斷常。六十二見。見思相續。九十八使。
三界生死。輪迴不息。當知邪念。眾惡之本。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云何正觀。彼我無差。色心不二。
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
故經云。離我我所。觀於平等。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當知諸法。但有名字。故經云。乃至涅槃。
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離。名字亦空。
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詮法。法既非法。
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
一切空寂。故經云。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是以妙相絕名。真名非字。何以故。無為寂滅。至極微妙。
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當知正觀還源之要也。
是故智者正觀因緣。萬感斯遣。境智雙忘。
心源淨矣。是名淨修意業。此應四儀。六根所對。
隨緣了達。入道次第云爾。

==【奢摩他頌第四】


(紅字為 聖嚴法師 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oc/04/04-01/d6.php 所加之標點版 2014-10-25)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
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忘塵而息,息無能息。

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忘無所忘,塵遺非對。
息無能息,念滅非知。知滅對遺,一向冥寂。
閴爾無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則自滅。
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辭曰:「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
手不執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

復次修心漸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則離物,物離猶知在,起知知於知。
後知若生時,前知早已滅,二知既不並,但得前知滅。
滅處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則滅滅引知,後則知知續滅,生滅相續,自是輪迴之道。
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
知體既已滅,豁然如托空,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閴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領會難為。

入初心時,三不應有:
一惡,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
二善,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
三無記,謂善惡不思,閴爾昏住。
戒中三應須具:
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
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
三饒益有情戒,謂誓度一切眾生。
定中三應須別:一安住定,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二引起定,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三辦事定,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鑑。慧中三應須別: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三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見中三應須識。
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
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
三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

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
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
三有解脫無法身般若。
有一無二故不圓。不圓故非性。

又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
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
三有解脫法身無般若。
有二無一故不圓。不圓故非性。

圓中三應須具。
一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二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三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舉一即具三。

言三體即一。此因中三德。
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斷德邇。
因斷惑而顯德。故名斷德。自受用身有智德。
具四智真實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
他受用身。於十地菩薩有恩德故。三種化身。
於菩薩二乘異生有恩故。三諦四智。除成所作智。
為緣俗諦故。然法無淺深。而照之有明昧。
心非垢淨。而解之有迷悟。刱入初心。
迷復何非淺。終契圓理。達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
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則同其致。

復次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
一故起、二串習、三接續、四別生、五即靜。
故起念者,謂起心思惟世間五欲,及雜善等事。
串習念者,謂無心故憶,忽爾思惟善惡等事。
接續念者,謂串習忽起,知心馳散,又不制止,更復續前,思惟不住。
別生念者,謂覺知前念是散亂,即生慚愧改悔之心。
即靜念者,謂初坐時,更不思惟世間善惡,及無記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靜。
串習一念初生者多,接續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別生一念慚愧者多,即靜一念精進者有。串習、接續、故起、別生四念為病,即靜一念為藥。雖復藥病有殊,總束俱名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時,名為一念相應,一念者靈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條,一念是五念根本。

復次,若一念相應之時,須識六種料簡:一識病、二識藥、三識對治、
四識過生、五識是非、六識正助。

第一病者,有二種:一緣慮、二無記。緣慮者善惡二念也。雖復差殊,俱非解脫,是故總束名為緣慮。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種名為病。

第二藥者,亦有二種: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此二種名為藥。

第三對治者,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藥,對彼二病,故名對治。

第四過生者,謂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緣慮。因藥發病,故云過生。

第五識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歷歷,兼復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後一句是。故云識是非也。

第六正助者,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令心寂寂。次當惺惺,不致昏沈,令心歷歷。歷歷寂寂,二名一體,更不異時。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正行之時,
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復如是,歷歷寂寂,不得異時,雖有二名,其體不別。

又曰:亂想是病,無記亦病。寂寂是藥,惺惺亦藥。寂寂破亂想,惺惺治無記。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復還生無記,惺惺雖能治無記,而復還生亂想。故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寂寂為助,惺惺為正。思之。

復次料簡之後,須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謂歷歷分別,明識相應,即是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行用此理,即是行陰,污穢真性,即是色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此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歷歷見此一念之中,無有主宰,即人空慧,見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須識此五念及六種料簡。願勿嫌之,如取真金。明識瓦礫,及以偽寶。但盡除之,縱不識金,金體自現,何憂不得。
 

  毘婆舍那頌第五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
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
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
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
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
彌加熾盛。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
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無著。
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若智了於境。即是境空。
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於智。
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
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有。
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
及以了眼空。非無了花眼。花空眼猶有。
了花眼空眼。無花眼不了。復次一切諸法。悉假因緣。
因緣所生。皆無自性。一法既爾。萬法皆然。
境智相從。于何不寂。何以故。因緣之法。
性無差別。故今之三界。輪迴六道。昇降淨穢苦樂。
凡聖差殊。皆由三業四儀。六根所對。隨情造業。
果報不同。善則受樂。惡則受苦。故經云。
善惡為因。苦樂為果。當知法無定相。隨緣搆集。
緣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異。萬法皆如。
故經云。色即是空。四陰亦爾。
如是則何獨凡類緣生。亦乃三乘聖果。皆從緣有。是故經云。
佛種從緣起。是以萬機叢湊。達之者。則無非道場。
色像無邊。悟之者則無非般若。故經云。
色無邊故。當知般若亦無邊。何以故。
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
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
生無能生。生無能生。則內智寂寂。了無所了。
則外境如如。如寂無差。境智冥一。萬累都泯。
妙旨存焉。故經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如是則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

  優畢叉頌第六
夫定亂分政。動靜之源莫二。愚慧乖路。
明闇之本非殊。群迷從暗而背明。捨靜以求動。
眾悟背動而從靜。捨暗以求明。
明生則轉愚成慧。靜立則息亂成定。定立由乎背動。
慧生因乎捨暗。暗動連繫於煩籠。靜明相趨於物表。
物不能愚。功由於慧。煩不能亂。功由於定。
定慧更資於靜明。愚亂相纏於暗動。
動而能靜者。即亂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靜明由茲合道。
愚亂之源非異。定慧於是同宗。宗同則無緣之慈。
定慧則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則雙與。
無緣之慈則雙奪。雙奪故優畢叉。雙與故毘婆奢摩。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毘婆舍那故。
雖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
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故杜口於毘耶。復次觀心十門。
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
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
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
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第一言其法爾者。
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
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
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
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
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
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
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
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
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第二出其觀體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
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
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
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
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
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
諸塵三昧起。
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者。
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第五誡其疏怠者。
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
思之勿自恃也。第六重出觀體者。
秖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
非非有非非無。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
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
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秖是。是非之非。
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
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
如是秖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
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
細而研之。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
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
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
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
旨宗既其明會。言觀何得存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辭。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
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
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
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第十妙契玄源者。
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
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
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
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三乘漸次第七
夫妙道沖微。理絕名相之表。至真虛寂。
量超群數之外。而能無緣之慈。隨有機而感應。
不二之旨。逐根性以區分。順物忘懷。施而不作。
終日說示。不異無言。設教多途。無乖一揆。
是以大聖慈悲。隨機利物。統其幽致。群籍非殊。
中下之流。觀諦緣而自小。高上之士。
御六度而成大。由是品類愚迷。無能自曉。
或因說而悟解。故號聲聞。原其所修。四諦而為本行。
觀無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輪迴。
惡三界之生死。見苦常懷厭離斷集。
恒畏其生證滅。獨契無為修道。惟論自度。
大誓之心未普。攝化之道無施。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運。因乖萬行。果闕圓常。六度未修。
非小何類。如是則聲聞之道也。或有不因他話。
自悟非常。偶緣散而體真。故名緣覺。原其所習。
十二因緣。而為本行。觀無明而即空。
達諸行而無作。二因既非其業。五果之報何酬。
愛取有以無疵。老死亦何所累。故能翛然獨脫。
靜處幽居。觀物變而悟非常。睹秋零而入真道。
四儀庠序。攝心慮以恬愉。性好單棲。
憩間林而自適。不忻說法。現神力以化他。無佛之世。
出興作佛。燈之後焰。身惟善寂。意翫清虛。
獨宿孤峰。觀緣散滅。利他不普。自益未圓。
於下有勝。於上不足。兩非其類。位處中乘。
如此辟支佛道也。如其根性本明。玄功宿著。
學非博涉。解自生知。心無所緣。而能利物。
慈悲至大。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
一異齊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薩。
原其所修。六度而為正因。行施則盡命傾財。
持戒則吉羅無犯。忍辱則深明非我。割截何傷。
安耐毀譽。八風不動。精進則勤求至道。
如救頭然。自行化他。剎那之頃無間。
禪那則身心寂怕。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資。
運四儀而利物。智慧則了知緣起。自性無生。萬法皆如。
真源至寂。雖知煩惱無可捨。菩提無可取。
而能不證無為。度生長劫。廣修萬行。等觀群方。
下及諦緣。上該不共。大誓之心普被。
四攝之道通收。總三界以為家。括四生而為子。
悲智雙運。福慧兩嚴。超越二乘。獨居其上。
如是則大乘之道也。是以一真之理。逐根性以階差。
取益隨機。三乘之唱備矣。然而至理虛玄。
窮微絕妙。尚非其一。何是於三。不三之三而言三。
不一之一而言一。一三非三尚不三。
三一之一亦何一。一不一自非三。三不三自非一。
非一一非三不留。非三三非一不立。
不立之一本無三。不留之三本無一。一三本無無亦無。
無無無本故妙絕。如是則一何所分。
三何所合。合分自於人耳。何理異於言哉。
譬夫三獸渡河。河一寧從獸合。復何獨河非獸合。
亦乃獸不河。分河尚不成。三河豈得以河而合獸。
獸尚不成一。獸豈得以獸而成河。
河非獸而何三。獸非河而何一。一河獨包三獸。
而河未曾三。三獸共履一河。而獸未嘗一。獸之非一。
明其足有短長。河之不三。知其水無深淺。
水無深淺。譬法之無差。足有短長。
類智之有明昧。如是則法本無三。而人自三耳。
今之三乘之初。四諦最標其首。法之既以無差。
四諦亦何非大。而言聲聞觀之。位居其小者哉。
是知諦似於河。人之若獸。聲聞最劣。與兔為儔。
雖復奔波。寧窮浪底。未能知其深極。位自居卑。
何必觀諦之流。一概同其成小。
如其智照高明。量齊香象者。則可以窮源盡際。
煥然成大矣。故知下智觀者。得聲聞果。中智觀者。
得緣覺果。上智觀者。得菩薩果。明宗皎然。
豈容圖度者矣。是以聲聞見苦而斷集。
緣覺悟集散而觀離。菩薩了達真源。知集本無和合。
三人同觀四諦。證果之所差殊。良由觀有淺深。
對照明其高下耳。是以下乘行下。
中上之所未修。上乘行上。而修中下。中行中下。
不修於上。上中下之在人。非諦令其大小耳。
然三乘雖殊。同歸出苦之要。聲聞雖小。
見愛之惑已祛。故於三界無憂。分段之形滅矣。
三明照耀。開朗八萬之劫。現前六通。縱任無為。
山壁遊之直度。時復空中行住。或坐臥之安然。
汎沼則輕若鴻毛。涉地則猶如履水。
九定之功滿足。十八之變隨心。然三藏之佛。
望六根清淨位。有齊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
若伏無明。三藏則劣。佛尚為劣。二乘可知。
望上斷伏雖殊。於下悟迷有隔。如是則二乘何咎。
而欲不修者哉。如來為對大根。引歸寶所。
令修種智。同契圓伊。或毀或譽。抑揚當時耳。
凡夫不了預畏被呵。寧知見愛尚存。去二乘而甚遠。
雖復言其修道。惑使諸所不祛。
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諂曲。見生自意。解背真詮。
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緣非唯宿習。
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以之終日。
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情。縱邪說以誑愚人。
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嬉怡生愛。
違意則[怡-台+於][怡-台+諸]懷瞋。三受之狀固然。稱位乃儔菩薩。
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之所不修。
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
謗說之患鏗然。三塗苦輪。報之長劫。哀哉吁哉。
言及愴然悲酸矣。然而達性之人。對境彌加其照。
忘心之士。相善不涉其懷。況乎三業之邪非。
寧有歷心於塵滴。是以鑒玄之侶。淨三受於心源。
滌穢之流。掃七支於身口。無情罔侵塵葉。
有識無惱蜎螟。幽澗未足比其清。
飛雪無以方其素。眷德若羽群揚翅。望星月以窮高。
棄惡若鱗眾驚鉤。投江瀛而盡底。玄曦慚其照遠。
上界恧以緣消。境智合以圓虛。
定慧均而等妙。桑田改而心無易。海嶽遷而志不移。
而能處憒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朗淨。慧解無方。
觀法性而達真如。鑒金文而依了義。
如是則一念之中。何法門而不具。如其妙慧未彰。
心無準的。解非契理。行闕超塵。乖法性而順常情。
背圓詮而執權說。如是則次第隨機。
對根緣而設教矣。是以敘其綱紀。委悉餘所。
未明深淺宗途。略言其趣。三乘之學。
影響知其分位耳。

  事理不二第八
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
則絲毫成隔。然萬法本源。由來實相。塵沙惑趣。
原是真宗。故物像無邊。般若無際者。
以其法性本真。了達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徑。
則萬里可期。如其觸物衝渠。則終朝域內。
以其不知物有無形之畔。渠有窮虛之域故也。
是以學遊中道。則實相可期。如其執有滯無。
則終歸邊見。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
無有非無之實故也。今之色相紛紜。窮之則非相。音聲吼喚。
究之則無言。迷之則謂有形聲。
悟之則知其闃寂。如是則真諦不乖於事理。
即事理之體元真。妙智不異於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
然而妙旨絕言。假文言以詮旨。真宗非相。
假名相以標宗。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類象。
此但取其能類耳。豈以雪山而為象耶。
今之法非常而執有。有假非有以破常。
性非斷而執無。假非無而破斷。類夫淨非水灰。
假水灰而洗淨者。此但取其能洗耳。
豈以水灰而為淨耶。故知中道不偏。假二邊而辨正。
斷常非是。寄無有以明非。若有若無言既非。
非有非無亦何是。信知妙達玄源者。
非常情之所測也。何者。夫妄非愚出。真不智生。達妄名真。
迷真曰妄。豈有妄隨愚變。真逐智迴。
真妄不差。愚智自異耳。夫欲妙識玄宗。
必先審其愚智。若欲審其愚智。善須明其真妄。
若欲明其真妄。復當究其名體。名體若分。真妄自辨。
真妄既辨。愚智迢然。是以愚無了智之能。
智有達愚之實。故知非智無以明其真妄。
非智莫能辨其名體。何者或有名而無體。
或因體而施名。名體混緒。實難窮究矣。
是以體非名而不辨。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假其名。
語名必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
此但名其無體耳。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夫兔無角而施名。
此則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
無體而施名者。則名無實名也。名無實名。則所名無也。
所名既無。能名不有也。何者。
設名本以名其體。無體何以當其名。言體本以當其名。
無名何以當其體。體無當而非體。名無名而非名。
此則何獨體而元虛。亦乃名而本寂也。
然而無體當名。由來若此。名之體當。何所云為。
夫體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體。名非自設。
假他體而施我名。若體之未形。則名何所名。
若名之未設。則體何所明。然而明體雖假其名。
不為不名而無體耳。設名要因其體。
無體則名之本無。如是則體不名生。名生於體耳。
今之體在名前。名從體後辨者。
如此則設名以名其體。故知體是名源耳。
則名之所由緣起於體。體之元緒何所因依。夫體不我形。
假緣會而成體。緣非我會。因會體而成緣。
若體之未形。則緣何所會。若緣之未會。則體何所形。
體形則緣會而形。緣會則體形而會。
體形而會則明。形無別會。形無別會。則會本無也。
緣會而形則明。會無別形。會無別形。則形本無也。
是以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
故名性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
雖性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
性空之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即性空。故言非有。
空即緣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
非是離有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
如是則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
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
如是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

  勸友人書第九
   婺州浦陽縣佐溪山朗禪師召大師山居書
自到靈谿。泰然心意。高低峰頂。振錫常游。
石室巖龕。拂乎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
風掃白雲。縱目千里。名花香果。峰鳥銜將。
猿嘯長吟。遠近皆聽。鋤頭當枕。細草為氈。
世上崢嶸。競爭人我。心地未達。方乃如斯。
儻有寸陰。願垂相訪。

   大師答朗禪師書
自別以來。經今數載。遙心眷想。時復成勞。
忽奉來書。適然無慮。不委信後。道體如何。
法味資神。故應清樂也。玄覺粗得延時。欽詠德音。
非言可述。承懷節操。獨處幽棲。泯跡人間。
潛形山谷。親朋絕往。鳥獸時遊。竟夜綿綿。
終朝寂寂。視聽都息。心累闃然。獨宿孤峰。
端居樹下。息繁餐道。誠合如之。然而正道寂寥。
雖有修而難會。邪徒諠擾。乃無習而易親。
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則未可幽居抱拙。
自謂一生歟。應當博問先知。伏膺誠懇。執掌屈膝。
整意端容。曉夜忘疲。始終虔仰。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不顧形骸。專精至道者。
可謂澄神方寸歟。夫欲採妙探玄。實非容易。決擇之次。
如履輕冰。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
肅情塵而賞幽致。忘言宴旨。濯累餐微。夕惕朝詢。
不濫絲髮。如是則乃可潛形山谷。寂累絕群哉。
其或心徑未通。矚物成壅。而欲避諠求靜者。
盡世未有其方。況乎鬱鬱長林。峨峨聳峭。
鳥獸嗚咽。松竹森梢。水石崢嶸。風枝蕭索。
藤蘿縈絆。雲霧氤氳。節物衰榮。晨昏眩晃。
斯之種類。豈非喧雜耶。故知見惑尚紆。觸途成滯耳。
是以先須識道後乃居山。
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
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是以見道忘山者。
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
空聚何殊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
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之喧寂耶。且夫道性沖虛。
萬物本非其累。真慈平等。聲色何非道乎。
特因見倒惑生。遂成輪轉耳。若能了境非有。
觸目無非道場。知了本無。所以不緣而照。
圓融法界。解惑何殊。以含靈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
智生則法應圓照。離境何以觀悲。
悲智理合通收。乖生何以能度。度盡生而悲大。
照窮境以智圓。智圓則喧寂同觀。悲大則怨親普救。
如是則何假長居山谷。隨處任緣哉。
況乎法法虛融。心心寂滅。本自非有。誰強言無。
何喧擾之可喧。何寂靜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
彼此無非道場。復何徇喧雜於人間。
散寂寞於山谷。是以釋動求靜者。憎枷愛杻也。
離怨求親者。厭檻忻籠也。若能慕寂於喧。
市廛無非宴坐。徵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
如是則劫奪毀辱。何曾非我本師。叫喚喧煩。無非寂滅。
故知妙道無形。萬像不乖。其致真如寂滅。
眾響靡異其源。迷之則見倒惑生。
悟之則違順無地。
闃寂非有緣會而能生峨嶷非無緣散而能滅。滅既非滅以何滅滅。
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滅既虛。實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
何念塵而不洗。智燈了了。何惑霧而不祛。
乖之則六趣循環。會之則三塗迥出。
如是則何不乘慧舟而遊法海。
而欲駕折軸於山谷者哉。故知物類紜紜。其性自一。靈源寂寂。
不照而知實相。天真靈智非造。人迷謂之失。
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動靜者乎。
譬夫未解乘舟。而欲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識玄宗。
虛心冥契。動靜常短。語默恒規。寂爾有歸。
恬然無間。如是則乃可逍遙山谷。放曠郊廛。
遊逸形儀。寂怕心腑。恬澹息於內。蕭散揚於外。
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現形容於寰宇。
潛幽靈於法界。如是則應機有感。適然無準矣。
因信略此。餘更何申。若非志朋。安敢輕觸。
宴寂之暇。時暫思量。予必誑言。無當看竟。
迴充紙燼耳不宣。同友玄覺和南。

  發願文第十
稽首圓滿遍知覺。寂靜平等本真源。相好嚴特非有無。
慧明普照微塵剎。稽首湛然真妙覺。
甚深十二修多羅。非文非字非言詮。一音隨類皆明了。
稽首清淨諸賢聖。十方和合應真僧。執持禁戒無有違。振錫攜瓶利含識。
卵生胎生及濕化。有色無色想非想。非有非無想雜類。六道輪迴不暫停。
我今稽首歸三寶。
普為眾生發道心。群生沈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諸苦。
不捨弘願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恒沙眾生成正覺。
 說此偈已。我復稽首歸依。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法僧前。承三寶力。志心發願。修無上菩提。
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
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
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身無苦痛。
心不散亂。正慧明了。不經中陰。不入地獄。
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
一切雜形。皆悉不受。長得人身。聰明正直。
不生惡國。不值惡王。不生邊地。不受貧苦。
奴婢女形。黃門二根。黃髮黑齒。頑愚暗鈍。
醜陋殘缺。盲聾瘖啞。凡是可惡。畢竟不生。
出處中國。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
端正香潔。無諸垢穢。志意和雅。身安心靜。
不貪瞋癡。三毒永斷。不造眾惡。恒思諸善。
不作王臣。不為使命。不願榮飾。安貧度世。
少欲知足。不長畜積。衣食供身。不行偷盜。
不殺眾生。不噉魚肉。敬愛含識。如我無異。
性行柔軟。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與物諍。
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他物不悕。
自財不吝。不樂侵犯。恒懷質直。心不卒暴。
常樂謙下。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諂曲。
三業清淨。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
王法牢獄。枷杖鉤鎖。刀鎗箭槊。猛獸毒蟲。
墮峰溺水。火燒風飄。雷驚霹靂。樹折巖頹。
堂崩棟朽。撾打怖畏。趁逐圍繞。執捉繫縛。
加誣毀謗。橫註鉤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
惡鬼飛災。天行毒癘。邪魔魍魎。若河若海。
崇山穹嶽。居止樹神。凡是靈祇。聞我名者。
見我形者。發菩提心。悉相覆護。不相侵惱。
晝夜安隱。無諸驚懼。四大康強。六根清淨。
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見。
不著空有。遠離諸相。信奉能仁。不執己見。
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正慧堅固。不被魔攝。
大命終時。安然快樂。捨身受身。無有怨對。
一切眾生。同為善友。所生之處。值佛聞法。
童真出家。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離袈裟。
食食之器。不乖盂缽。道心堅固。不生憍慢。
敬重三寶。常修梵行。親近明師。隨善知識。
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
妙味香花。音聲讚唄。燈燭臺觀。山海林泉。
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
合集功德。迴助菩提。思惟了義。志樂間靜。
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
一切無求。專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眾生。
隨心所願。自在無礙。萬行成就。精妙無窮。
正直圓明。志成佛道。願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
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天上人間。六道諸身。
一切含識。我所有功德。悉與眾生共。
盡於微塵劫。不惟一眾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薰飾。
地獄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
願皆蒙解脫。餓鬼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
願皆蒙解脫。畜生中苦惱。南無佛法僧。
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天人阿修羅。
恒沙諸含識。八苦相煎迫。南無佛法僧。因我此善根。
普免諸纏縛。南無三世佛。南無修多羅。
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眾。不捨本慈悲。攝受群生類。
盡空諸含識。歸依佛法僧。離苦出三塗。
疾得超三界。各發菩提心。晝夜行般若。
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先得菩提時。誓願相度脫。
我行道禮拜。我誦經念佛。我修戒定慧。
南無佛法僧。普願諸眾生。悉皆成佛道。
我等諸含識。堅固求菩提。頂禮佛法僧。願早成正覺。
禪宗永嘉集(終)

--
文章整理:【禪】 -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0/02/yamola.html  

男性上師與女弟子的兩篇文章


>>
依止男性上師之女弟子的基本防護 - 金剛菩提子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jw!j5dg0jaEQkH8cqt5RdrPMQ--/article?mid=6474

依止男性上師之女弟子的基本防護

此篇不管男眾女眾都值得我們看了再看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如此舉動.舉止端莊.言行正直.心持正念.那不管到哪裡都會受到歡迎受到敬重.不是嗎.上師及是我們法脈的老師.有一位好的上師是我們的福報我們要惜福.所以我們不得不慎選上師.一切依法不依人。

轉:依止男性上師之女弟子的基本防護看到留言以后,覺得有必要寫寫這個問題。其實女弟子依止女上師是最合適的。但很可惜的是這個時代女上師寥若晨星,就算有零星的幾個,也輪不到一般女弟子依止。有經驗的老居士可能不太會出問題。年輕女居士,剛接觸佛教,不太懂規矩的,在初接觸中青年男上師的過程中,要怎樣保護師父和自己呢?有很多西藏的年輕法師、仁波切去臺灣,最后紛紛還俗,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女弟子的主動追求。一直呆在寺院里,沒見過這陣勢的,其實也難怪要心動。如果真的愛佛教,就應該愛師父。愛師父,不是要愛到搶回家去,而是應該自覺主動地規避錯誤。一個人出家不容易,修行不容易,把他引誘回世俗中去,那實在是真的很糟。何況和尚還俗能做什么?我經常說的,還俗賣燒餅?!其實一個和尚,他的主要魅力,說穿了就是那個法衣。脫掉法衣,他甚至比不上一個普通人,因為他既不懂賺錢,也沒有社會生存能力。他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弘法利生,你去把他這個價值給破壞掉了,難道就是把他放在家里為你一個人念經?這有意思嗎?

當然,作為比丘,自己守住防線是第一要務。自己守得好,那誰也不能怎樣。但作為女性弟子,尤其年輕——再加一條——貌美的,若有機會頻繁地和年輕男上師接觸,要怎樣去做,也是很重要的事。有時候有的師父靦腆,不好意思直接呵斥,弄到最后就嗚呼哀哉了也。

第一件事,我親眼所見:管好你的手。有的女孩子,不懂比丘是不能觸碰女人的,講笑起來,一高興就把手搭到人家身上去了。如果是個普通男生,那其實很正常,也不能怪女孩子,現在男女交往早就沒那么封建了。但比丘,他們是男性中的另類,你的手,不可以往他們身上放。我見到的這位師父,當即就比較客氣地向這位女生指出來了:“請你以后不要這樣做,我是和尚。”這就絕對正確。但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講,這天長日久搭來搭去,不出事可能嗎?所以第一件,就是管好自己的手。有事招呼異性師父,也不要去扯袖子。很難看的。

第二件事,不可以單獨去見男上師。一般來說,比丘師父在接待女眾的時候是會講明的:不要單獨來見我。如果人家沒有講,那也應該自覺。最好是帶男性同去。實在不行,帶女性同去也可以。

第三,如果實在沒有同伴,而又很有必要去見師父,那麼,記得把門打開,不要關門。來往的眾人都看得見你們,青天白日,不會有什麼流言緋語。如果情況特殊,不合適開門,怎麼辦?開窗。把窗都打開,窗簾不要拉。總之,不能創造那種隱秘的單獨相處的環境。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打電話是最合適的,能不見就不見。

第四,哪怕是擁擠的環境,也不要跟師父坐太近。半尺的距離無論如何總歸是要的。

第五,電話不要亂打,尤其不合適的是向比丘師父傾訴感情問題。這種事情還偏就屢屢發生。出家人既不能勸和,又不能勸離,這其中的尷尬其實真的只有出家人自己知道。感情不如意,找和尚,實在是不合理的。且這容易產生移情作用,到時候極難收拾。我是比丘尼,哪怕遇到女眾來跟我講夫妻不和之類,我也會明言:“出家人不管這個,對不起。”

第六,和尚就是和尚,長得再帥,再平易近人,也還是和尚。管好你自己說話的方式,不要言語不莊重。不要跟和尚撒嬌,跟和尚撒嬌真的很詭異。

哪怕你撞到的師父背地裡真的是個不守規矩的不良比丘,你能把這些都做到,也不會出任何事。如果自己做不到,而這個師父還偏就不教,那,倒霉起來只好責任自負。你可以很開朗,可以說笑,可以用不著壓抑你的性格,不必把自己搞得跟戴著假面具一樣刻板,但,上述起碼的事情一定要做好。這樣做並不會妨礙你依止師父學習佛法。相反,不這樣做,則很有可能毀掉你原本挺好的學法前景。因為一個持戒、正直的師父,不可能喜歡一個女弟子跟自己動手動腳,言語輕佻,更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下破壞佛教的影響。如果這個弟子總是那樣,那麼疏遠她是唯一的辦法。

記住:
1,男性出家人約你單獨到房間 “談談”,哪怕理由再好,回答他:“不!”如果他伸手拉你的手,除非你正掉在河里,否則,不。如果他對你表演情聖那套,或者開低級下流的玩笑,你能跑多遠就趕緊跑多遠。這好像都是很白癡不用教的,可偏就有人栽在這些上。普通男人這樣做,不一定是壞人;一個出家人做這種事,他絕不可能是好人。

2,引誘比丘破戒的女人,是沒有資格受佛教居士戒乃至出家戒的。這是一種極重罪。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毀了自己。慎之!

>>>>>>>>>>>>>>>>>>>>>>>>>>>>>>>>>>>>>>>>>>>>>>>>>>>>>>>>>>>>>>>>>>>>>>>>>>>>>>>>>>>>>>>>>>>>>>>>>>>>>>>>>>>>>>>>>>>>>>>>>>>>>>>>>>>>>>>>>>>>>>>>>>>>>>>>
不要让自己的五毒烦恼染污了上师_妙吉寺_朝阳妙吉寺 - http://www.cymjs.com/2534/

前日偶去天閣出差,恰聽說上師正在那個城市傳法,晚上,我急急打車去見上師。因為很久未見到上師的原因,上師特別高興,而我也特別興奮,……臨走告別時,很捨不得離開上師,而上師也希望我能多留些時間……可這時,一位護持上師的女弟子說:“看得出,原來上師最喜歡的人是你!”當時我驚!我可從沒想過這些!我可不想因為我的出現而影響護持在上師身邊的師兄情緒,當時即迅速離開上師……
 
想起初學佛時,有位佛友護持一位上師,當時那位上師離開藏地來到陌生的漢地城市建廟弘法,條件非常艱苦,但在眾多有緣弟子的護持下,廟子一天比一天有規模了。可自從這位女佛友護持上師後,她每日盯著有哪些人接近上師,喋喋不休地告訴每一位去廟的師兄,說上師對她是如何如何的好,看到上師多關心點哪位弟子,她就很不舒服。她每天就這樣,要么一遍遍地說,要么給上師的其他弟子打電話不停的說……最後說得很多護持那位上師的弟子都走了……當時我看到這些,覺得很悲哀,那位來自藏地的上師從小辭親割愛,斷欲出家,來到漢地弘法,很慈悲的待每一位弟子,很不容易剛剛有了落足處,還沒有將廟殿建好,正是需要弟子護持的時候,身邊卻只剩下僅有的幾個弟子……
 
我想:日後我有了上師後一定要吸取這個教訓……將更多有緣領到上師身邊護持上師,而我要默默地躲到一邊去給上師做事,不要因為自己比他人先皈依了上師,行為上的不妥而影響了那些剛接近佛法、剛親近上師的金剛弟兄……
 
蓮花生大士曾慈悲授記:“當鐵鳥在空中飛行,鐵馬在地上奔跑的時候,佛教密法將會興盛並且弘傳全世界。”現在,有很多西藏的上師來到漢地渡化有緣眾生,這是漢地眾生的福報。可是有一些人仗著自己比他人早接觸上師幾天,將上師看得緊緊的,“據為己有”。如果看到上師稍微對哪位弟子多說幾句話,關心了哪位弟子,她立即酸溜溜地以上師勞累需要休息為由,將人趕將出去;如果有居士想請教上師,她就說有什麼問題問我就好了!我學的時間長,你什麼問題我解答不了? !上師前一套,上師後一套,背著上師,沒理由撒潑般訓斥他人;就是上師侍者單獨想去看看某些居士,她也緊緊跟上,不讓他人有說話時間;有的居士想供養上師都見不著。就連上師用電話等跟其他弟子聯繫也要管一管。這樣因見不到上師,有很多人退出投往他師處,她聽到則不屑地說:那是他們沒福!
 
上師是佛陀在人間的代表,上師不是某一個人的上師,他有的是慈悲,有的是智慧,有的是大愛,有的是寬容。他是屬於芸芸眾生的。有個藏地的高僧講過:女眾的嫉妒心,普遍要重一些,如果不加對治,很多人在依止上師時,往往會因此而鬧出許多是非,對上師的弘法事業,自己的前途都有危害。弟子依止上師應該是敬畏、崇敬、信任,以隨順正法的清淨心去依止,有了這樣的基礎後,才能真正的去依止上師,一切都會有如法進行的可能性。 ……希望女眾切實的對照檢查自己,恆時注意自己的染污煩惱。
 
近日還看到某佛學論壇一位女佛友回的貼子:“……我把師父當愛人,愛錯人,引誘師父破戒,我不該讓出家人犯戒,是我老愛找他,見到他就特別高興,就特別喜歡,他不接我電話,我就老愛發短信給他,我還老愛送東西,怕他忘了我,他把我東西送人,我就大罵他,我不高興還經常罵他……”
 
自古既有“寧動千江水,不攪道人心”之說。在依止上師時,如果將世間情愛攪到裡面,對上師、正法的清淨信心、恭敬心被染污了,清淨的法緣也會被破壞!
 
有些女佛友就是以情執心依止上師的,她覺得上師相貌好,身材好,威儀出眾;唱歌聲音也好聽,就心生貪戀,把上師當成“白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來崇拜,甚至象丈夫一樣看待。
 
眾生有了情慾才有了輪迴,迷在五欲中,分不清自己愛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取什麼,舍的是什麼。我們依止上師是為了了脫生死,為了離苦得樂,為了成佛。上師是為了弘揚佛法、救渡眾生而轉世的的修行人。對一切有情眾生充滿愛卻沒有分別,腦子裡裝的都是眾生解脫。你在他的眼裡只是苦海裡沉浮的一個眾生,他對你只有無限的悲憫的慈悲,而沒有灸熱的愛。對你對別人都是一樣的好,卻永遠也不會跟你發生什麼關係,更不可能與你走入紅地毯,不要天真的以為上師對你的關懷就是愛,不要自欺欺人的找藉口說你就是要以這樣的方式才能得度,你對上師的愛慾不是愛他,而是害他。上師為了眾生已經很忙碌了,你還忍心給他添亂嗎?

有個藏地的高僧講過:如果你真的愛佛教,就不要將上師愛到搶回家去,而是應該自覺主動的迴避錯誤。一個人出家很不容易,修行不容易,把他引誘回世俗中去,那實在是真的很糟!何況上師還俗還能做什麼?還俗賣燒餅? !其實一個出家人,他的主要魅力,說穿了就是那個法衣。脫掉法衣,他甚至比不上一個普通人。因為他既不懂得賺錢,也沒有社會生存能力。他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弘法利生,你去把他這個價值給破壞掉了,難道就是把他放在家里為你一個人念經?這有意思嗎?你願意背上破僧和破法的罪名嗎?以情慾引誘出家人,出家人因你而以身破法,罪可大了!
 
如果你真的愛上了上師,還是愛他的精神吧!最好的愛他的方式就是與他相約到蓮池海會見,或者學習他如何愛眾生,時刻把這樣的大愛傳遞到每個角落,無論你是與他一起,還是分開進行,都是沒有分別的,你們在做同一件事情,這就是很好的愛他的方式,而不是把他一起拖下水。
 
有些師兄在供養上師的時候不是以清淨的念頭恭敬供養,而是為了和別的道友攀比。今天看人家供養了一盆草,明天他就端一盆花;過兩天看人家供養了一台車,他就要想方設法供養一套房子以顯示自己對上師的“虔誠”,而且欲憑此使上師對自己有些特殊的對待,如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最親近的弟子等等。聽說有位上師在一位弟子家,吃了五個餡餅,第二天另一個弟子就急急將上師接到她家,讓上師必須吃七個燒餅,以此顯示上師最看重她。 (我就在想,那位上師是怎樣慈悲吃下的七個餅餅呢?哀哉!)
 
以這種不清淨的心供養即使再多也是沒有什麼功德而言,畢竟道友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自己沒有任何吝嗇心,沒有任何世間八法的心,供養之後沒有後悔心,而是發無上的菩提心的話,這樣供養才如理如法,才會有很大的功德。
 
佛陀曾告誡弟子,做善法不如法,善法成下惡趣因。如果供養上師的發心不純淨,而以追求世間八法為目的,即使表面上看是善法也可能因為你的動機不純而收穫惡果的哦。
 
在某個城市,一位上師所攝受的漢族弟子不和合,分成了兩個小團體。一次當這位上師抵達這個城市的時候,這兩個小團體都分別去迎接上師,上師上了一個團體的車,另一部分人就不高興了。最後竟然以污陷將自己的上師和金剛道友一起舉報給了公安局。起初皈依上師的時候口口聲聲說自己願將身口意都供養給上師,但是最後呢?不但沒見他身口意給上師的任何供養反而將自己的上師“供養”給公安局了!
 
如果金剛道友之間互相嗔恨和嫉妒,便對密乘十四根本戒有一定的毀犯。如果發展到相互吵架、打鬥,則毀犯就嚴重了。如不及時虔誠懺悔,死後當墮金剛地獄的。
 
我們如果得不到一個很好的上師來引導,在荒涼的輪迴死漠中,也只有毫無目的地飄泊、受苦……現在我們遇到好的上師,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我們仍有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很多不好的陋習,但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極其嚮往菩提心的大乘的成就,這種來之不易的機遇,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圓滿而有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不要讓自己凡夫的貪執知見去揣度事情,不要讓自己的五毒煩惱染污了上師


藏傳-《吉祥山祈願密道使現》(摘自希娜堪卓 取藏 法性空行心髓 仁珍千寶開釋


圖片為希娜堪卓。又音色拉康卓
《吉祥山祈願密道使現》(摘自希娜堪卓 取藏 法性空行心髓)

嘿瑪火!
自心清淨了義奧門土 心內銅色德山無量宮
不滅明點無死光燦中 自升本明普賢蓮花生
基初光明本淨界安住  智慧遊戲成就君臣眾
雖是自性界中無分別  大悲無量智慧與愛憐
加持吾輩具信之徒兒 不淨三門習氣使正淨
加持圓成三金剛遊戲  立斷頓超道力皆圓滿
現前任運身及勝智慧
若是煩惱業力控制下 二次第無程度與信心
此生心境冥滅之剎那 無有他處受生之中斷
奧門銅色吉祥山之巔 勇父空行眾前齊相迎
願受生於持明初眷屬 受生剎那蓮師慈隨引
乃得十地五道之功德 願能隨伏應化度有情
殊勝三寶上師之慈悲 三身智慧空行之加持
願成所祈如願皆以償

三昧耶!若常精進持此行,勇父空行前相迎,自心清淨剎土中,確得大安息堅定

這是釋迦沙彌,又名敦者,認真祈求蘇卡班雜(大樂金剛母)無誤淨寫!善哉!善哉!


《法性空行心髓。吉祥山祈願密道使現》- 開示篇
取藏師:希娜堪卓(大樂金剛母 蘇卡班雜)
開示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

大師簡介

取藏大師希娜堪卓(或譯音色拉,取自地方名。堪卓意為空行母),為尼泊爾現世成就者 夏札仁波切的上師,父親為駐錫西藏的漢使,母親為藏人。十四歲時,離開家鄉到果洛地區,因身無分文而成雇工,為人放牧牛羊。某日放羊時,親見印度八十四成就者的祖古熱巴大師,教他一些密乘七供屬圓滿次第的法門,精進練習後,修行增長。後來噶日迭頓伏藏大師敦珠旺秋臨圓寂前,前往拜見,圓寂後數日,示現於她面前並給予灌頂後開悟,從此知道所有的儀軌、壇城及朵瑪的製作,通達大小五明、顯密經典。十幾歲時,康區具盛名、博學的安尊珠巴(為隆欽傳承)見到希娜堪卓所寫的伏藏法本後,說:「一個女孩子寫出這樣的法本是不可思議的,我一定要請她為我的上師。」便派人尋找並請她到那裡為安尊珠巴的上師,堪卓傳予他大圓滿法;巨木旁大師(為寧瑪巴非常有學問的上師之一,寫有三十二本書,目前寧瑪巴所有學院的課程都是由他整理。)也非常讚誦她,從此有名於康區。

希娜堪卓寫有六本書,這裏全部都有,我以前曾向上師 夏札仁波切請傳過她的秘密傳記,內容多為四灌頂和大圓滿的教授,因為密傳,所以不公開。

儀軌名稱釋義

此篇儀軌應為她三十幾歲時所寫,《法性空行心髓》為整冊法集的名稱。法集名中以〝空行〞的緣起….…她自身即是空行母、為移希措嘉的轉世,以此,她所有的法門都是移喜措嘉(蓮花生大士的佛母、空行母)的心法、心要,或稱心滴等。

「吉祥山」即蓮師淨土。密道使現,「密道」為最快速的方法,在這個祈願文內直接述及如何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依此很容易實現蓮師淨土。其內最秘密、殊勝的地方,全部直接公開列出。

儀軌內文釋義

//嘿瑪火!

奇妙、不可思議的意思。指蓮師淨土的功德奇妙不可思議,此淨土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是同樣的。淨土分有外相和真實淨土,世俗人和出世人眼裏的淨土不同,出世人眼中蓮師和阿彌陀佛淨土一樣,教其他淨土易往生,有些淨土欲往….需有很多條件,不具足其中一個,就很難往生其處,蓮師和極樂淨土,只要有信心、持續唸誦蓮師心咒或阿彌陀佛佛號,因他們願力不失,定會快速的往生,功德是不可思議,因此嘿瑪火!

儀軌第三段所講都是大圓滿法。內文中「密道」的意思是很秘密的法門,即大圓滿法。淨土分外內密三種,外淨土指歐亞納淨土,有謂位於歐洲或斯里蘭卡旁邊,未確定,如浙江普陀山為觀世音菩薩外相的淨土,只要有有形眾生所在處,定會有佛的淨土,不一定是在那裡,西藏人說布達拉宮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南印度也有觀世音菩薩的淨土等…,這些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是由世俗人的眼光來看,真實的淨土在我們的定中,不在這裡。

內淨土為我們身體上每個脈輪,都有一個淨土,一般常講三脈五或七輪,五輪上有五方佛的淨土,七輪上有奧門淨土、華藏淨土,因此自己的身體就是壇城,每一個手掌、腳底等都是淨土,如果瞭知真諦的話,自己就是淨土…..,阿努瑜伽(圓滿次第)內所講,即為依自己身體這個淨土修行成就的法門,直接明示「脈清淨是化身,風(氣)清淨是報身,明點清淨是法身。」法報化三身都在自己的身上,以此修行就會成就。

密淨土在我們的定中,自性中本就有一個淨土,這是真實的法界。自性是無為、不是別人所作,不在肉體內,也不在肉體外,我們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或稱如來藏性,是真正的淨土。這裡所寫都是有關如來藏性…… 

//自心清淨了義奧門土

「自心清淨」……..,我們眾生心底不清淨,看到的人都是醜人、惡人、有恩怨的人,成就者看的話,都是佛與菩薩;世俗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切不淨的現象,如空氣污染、地震、洪水等,以清淨的眼光去看,沒有這些,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淨土,此為自心清淨。「了義」就是真實義,「奧門土」就是華藏淨土、密嚴剎土,奧門是藏文的音。

//心內銅色德山無量宮

自己的心內就是蓮花生大士淨土(銅色德山),經續上說:「蓮花生大士的無量宮在一個心一樣的銅色山上。」因此有蓮師淨土在澳洲歐柔瑞亞山的說法,心清淨的話,所有地方都有蓮師的淨土。無量宮是蓮師的宮殿,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不滅明點無死光燦中自升本明普賢蓮花生

無量宮上有很多光及明點,這些明點不是一般的明點,為自性所化現、不生不滅的明點,自己的本明。很燦爛的光圈裏有普賢王如來和蓮花生大師無二無別。自升是當下的心念頓生、自然生下。無為的本明就是蓮花生大士、就是普賢王如來,以了義而言,他們不在歐洲、不在西藏、不在斯里藍卡,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的本明就是蓮花生大士。

//基初光明本淨界安住智慧遊戲成就君臣眾

他住在那裡呢?住在「基初光明本淨界」,基初就是本來清淨的自性,我們的本明在本來清淨的自性中安住,所住、能住同一體、沒有分別,蓮花生大士是由自性所生、他的淨土也是自性所生,因此所住能住沒有分別。在這樣的定中,智慧遊戲成就君臣眾,智慧遊戲是本明任運的遊戲,利益眾生的大慈心不斷的出現,沒有時間和地方的限制,無所不在,常與眾生一起。智慧的本能現出來的就是印度的八十四成就者等….世界上所有的密乘成就者和君臣眾,「君」就是藏王赤松德讚,「臣」就是毘盧札納翻譯大師、二十五位心子還有移喜措嘉等…..都是智慧的遊戲,由智慧本來具有的力量使現出來的。

//明空平等大界中圓滿普遍大樂法身即無變

明空就是明而空、空而明。因眾生思想的不同,他們以不同的法器、裝飾、顏色、姿勢使現出來,這是明,而這些都是由空性中化現出來、不是實有的,他們的自性就是空。平等即上師、印度八十四成就者、蓮師和弟子沒有高低的差別,都在智慧遊戲中、都是自性所化出,他們的功德和智慧都一樣。大界中圓滿,即大法界中他們的功德事業都是圓滿、萬事無缺。他們在那裡呢?在普遍大樂,大樂即涅槃,佛不住涅槃、也不住輪迴,大樂的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法身本來即無變,但化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是真實的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離一切邊界的化身,遇任何外緣或內在煩惱都不會變,離開一切煩惱、苦根、道諦,進入滅諦,沒有所知和煩惱障,因此不會變。

//雖是自性界中無分別

所有諸佛菩薩、蓮花生大士和弟子,都由我們自性中化現出來,雖然在此沒有地位高低和功德深淺的差別,但他們的發願和願力不同。

//大悲無量智慧與愛憐

他們大慈大悲的力量是無量無邊,智慧也是無比,給眾生的是大愛、敬愛,不是一般的愛(是貪念所生)。

//加持吾輩具信之徒兒不淨三門習氣使正淨

諸佛菩薩、蓮花生大士,你們對眾生有大愛,加持我這個徒弟。

加持的意思是上師身口意的功德遷到自己的身體,或使自己一些煩惱的念頭轉化為大樂、惡念轉為善念。因此所謂「得到加持」即…..以往自己的惡念經由佛菩薩、蓮師的加持後,心念轉為善時,即已得到加持。心中本無菩提心,聽聞佛法或念佛號、心咒後,菩提心增長,這也是得加持。以前很愚昧,不懂法門,現在懂得一些法門,或者一、二句或一、二部經字面上有一些知道,也是加持。

不淨三門,指我們的身不清淨如造殺業等三種惡業,語不清淨如妄語、惡語、離間語等語的四種惡業,意不清淨如有邪見等意的三種惡業,以上十二種是總體上分的,細分的話,時時刻刻都會作惡業。不淨三門使正淨是煩惱轉智慧之意,習氣很難改,常發脾氣的人,動不動就會發脾氣,不容易轉出來,有時想轉也沒辦法,這就是在煩惱控制下作惡業。使正淨,正淨是真正的清淨、就是正覺。

//加持圓成三金剛遊戲

三金剛就是身金剛、語金剛、意金剛。相應諸佛菩薩三金剛的加持,諸佛菩薩的三金剛遷移到我的身上,而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遊戲就是入佛行、行利益眾生的事情,自己的三門變成諸佛菩薩三金剛的遊戲、事業、大悲的力量後,利益更多的眾生。

意中一切智慧與功德現時剎那遷至吾心續 不往取執虛幻控制裏

諸佛菩薩和蓮花生大士所有身口意中的功德和智慧(佛的所有功德由盡所有智和成所作智兩種智慧所生),一剎那都遷移到我的身上。

以前的大成就者說:「知道〝見〞,雖是大功德,但沒有練習的話,你的心仍在執著處。」沒有練習,心裡升起執著、幻想,心就放在煩惱的方向,會造業、執著喜歡的東西,因此持續的練習,直到得到正見。

//立斷頓超道力皆圓滿現 前任運身及勝智慧

立斷是清淨「空」的部分,頓超是圓滿任運的部分。

立斷是大圓滿空的部分,大部分指心的來處……心從何處生?住於何處?去往何方?由這三方面觀察,知道心無來處、無去處、不生不滅,心不垢不淨,知道自己本性的功德和能力,以立斷法修持,而得「空」的境界。立斷就是立刻斷煩惱、斷妄想、斷我們的習性,用這些空性的道理,立刻斷我們的一切壞處。立斷的成就為虹光身,若留下指甲、頭髮等無覺受物時,為作為弟子的紀念及信物。

頓超是任運的部分,慈悲的遊戲任運、智慧任運。頓是頓悟,超是超越,與其他法門不同,是最高、最快速成就的法門。修此,智慧高的人一天或當下就會證悟,見諸佛菩薩淨土,自身融入淨土,成就虹光身。智慧中等的人修兩三天或一星期,能進入空性。智慧低的人,二十幾天會成就,最慢一個月,未見到淨土、自性的話,普賢王如來說:「這是普賢王如來騙人,頓超的法門沒有什麼功德。」因此定會在一個月內見到這些,為非常高的法門,但一定要有立斷和前行的基礎,沒有前行基礎的話,一般人很難求證…….萬一見到淨土時,執著淨土而產生道障(修行的障礙),因此先有立斷的基礎來驅逐所有的執著,然後修「頓超」法門進入光明界,這是非常重要。智慧高的人可直接修頓超法,他不會執著並知道一切現象都是自性的遊戲,如此很容易成就。

道力皆圓滿

道力是我們神通、慈悲、智慧的力量都會圓滿。

現前任運身,就是頓超的光明任運身,或稱「童子寶瓶金剛身」。得到此身就脫離生死,永遠如十六歲小孩般,對眾生有幫助….即隨時示現,無幫助時即進入空性,眾生肉眼無法看到,如蓮花生大士、比瑪拉目札大師等。我們傳承從普賢王如來到隆欽巴上師的上師之前,都是得虹光身的成就者,隆欽巴大師自己為光身成就,他說:「我雖然可以示現虹光身,可是我這一生肉體留給弟子。」因此唱金剛誦,到桑耶寺的屍陀林內以心性安修印禪座姿圓寂,天上降下很多蓮花、大地震動、發出彩光。後來傳承裏的妙喜堪布龍德、妙喜目德都為虹光身的成就者,妙奧堪布在共產黨抓他時亦示現虹光身,同時期還有很多西藏的成就者示現虹光身,最近也有……。

我們道諦圓滿以後,得到長壽自在持明(四大持明的第三)就生死自在,不論色身是生或死,若示現虹光身對眾生有幫忙時會示現,對眾生沒有幫助會換另一個肉體,完全觀察對眾生有無利益。

這裡寫任運身及勝智慧,就是希望此生得到童子寶瓶金剛身和智慧。本來得到任運童子寶瓶金剛身就具智慧,大圓滿續內說:「光身具有智慧的寶藏。」它是五種智慧融合一起的虹光身,具有慈悲與智慧的力量,此時斷一切色身的執著,為色身清淨後轉化的光身,與一般的光不同,其他無色界和天界也有光身,但不具悲智雙運的特質,無形眾生也有光身,但卻未脫離生死的桎梏、亦不具慈悲與智慧。

//願能解脫清淨境界中

祈願在清淨法界中解脫……希望今生能見到清淨的法界,自身與外在的法界

融合一起得解脫,下面迴向眾生…。

吾與吾之具緣諸眾生脫離取執虛幻之二障 願無二別普賢蓮花生

我、與己有緣和結過緣的眾生,希望脫離…..執著萬象、世間法和世俗諦。初學者依世俗諦修行得到真實諦,以大圓滿境界來說,離開一切世俗諦的幻想和執著,離開二障(所知障、煩惱障),此時善念和惡念平等,具殺生、復活的力量。離開煩惱障即證菩薩清淨三地,此時仍具很微小的所知障,而離開這些微小的所知障後…即證佛果,希望和普賢王如來、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

// 若是煩惱業力控制下 二次第無程度與信心
// 此生心境冥滅之剎那 無有他處受生之中斷
// 奧門銅色吉祥山之巔 勇父空行眾前齊相迎 願受生於持明初眷屬

如果真是業力太重、煩惱很多,在此控制下,沒有真實的修行生起和圓滿次第,無法達到一定的程度而對自己產生信心,今生就無法成就,便祈望能在中陰中解脫,沒有投胎到其他世界(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死亡時,蓮師淨土的菩薩、菩薩母相迎接,希望變成蓮師、八大持明及所有成就者,願力最大和修行最高的弟子。

//受生剎那蓮師慈隨引 乃得十地五道之功德 願能隨伏應化度有情
//殊勝三寶上師之慈悲 三身智慧空行之加持 願成所祈如願皆以償

往生蓮師淨土的剎那間,蓮師慈悲的教導我密乘法門,立刻得到五道和十地的功德,帶願如觀世音菩薩順應眾生的心,以不同的示現度化眾生。功德不可思議的佛法僧、諸佛十方總集示現的上師慈悲,法報化三身的智慧空行母加持,希望所願得成就。

//三昧耶!若常精進持此行,勇父空行前相迎,自心清淨剎土中,確得大安息堅定

此處三昧耶是法門非常殊勝、不要隨便給別人之意,有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印為證,印是正確無誤的意思。

如果常常精進修這個法門,死亡的當下,諸佛菩薩、菩薩母會與我們相應,迎接我們。自心清淨,一定會往生佛淨土,此時三門成諸佛菩薩不變的身口意三金剛。諸佛菩薩、蓮師身口意的印章蓋在上面,這是正確無誤的,一定會往生淨土。

//這是釋迦沙彌,又名敦者,認真祈求蘇卡班雜(大樂金剛母)無誤淨寫!
//善哉!善哉!]]

敦是敦樂,是堪卓的徒弟,字體很漂亮,法本大部分由他記錄、書寫。他多次祈求教導,堪卓乃以利益眾生的心、沒有錯誤的寫下這篇祈願文。一切都吉祥!殊勝!奇妙!

==
色拉康卓傳承
http://tw.myblog.yahoo.com/jw!DsnW89aTExIDaxyJ1gGTdDIi/article?mid=1347&prev=1351&next=1337&l=a&fid=21

    色拉康卓是中國人,是一名女性大伏藏師,也是甲札法王2位主要根本上師之一。色拉康卓乃近代大圓滿大成就者,並且留下很多珍貴大圓滿法教。

    色拉康卓是第一世敦珠法王的媳婦,敦珠法王示意色拉康卓記錄下沒有寫的部份,所以大部分敦珠法王的法教都是色拉康卓寫下來的。如果要學習敦珠法王的各種除障法一定要學習色拉康卓的法,色拉康卓傳承很近所以具有很大的加持力。

    此普巴傳承由蓮花生大士傳色拉康卓,再傳予甲札法王的直接傳承。若是修學此殊勝普巴金剛並且完成閉關,將得到無比的加持。此次接受灌頂受法者將會作吉祥的夢。

     當甲札法王向色拉康卓求法時,眾人皆親眼見到色拉康卓身體透明能看見身後之蠟燭光芒,此乃大圓滿虹光成就相。當太陽照耀色拉康卓的頭髮時,顏色如孔雀般多彩光耀,甘青無比。

色拉康卓集結之四大函法本~

     除障法函中有一組即普巴金剛,除障法是最威猛的大法。大力魔王皆聽其號令,無論意外、詛咒、魔遂、車禍、地震、憂鬱症、身心症各種災難皆平安!

    仁波切有鑑於近來天災頻傳,為了平靜接踵而來的災難,故傳授此灌頂;當初尼泊爾三年沒有下雨,天災頻傳又沒有食物,蓮花生大士於阿蘇拉山洞修普巴,天氣改變,下起大雨,所有鬼魔遂成為蓮師的十二護法,成為弟子!

==

【相關文章】:大圓滿祖師-蓮師傳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75)


度母讚六種:含阿底峽尊者之《尊勝救度母讚》、吉天宋恭之度母《七救護祈請文》、及一世達賴之《度母妙繪贊》

《度母妙繪贊》第一世達賴喇嘛/法炬 譯

至誠頂禮聖者觀世音!

妙繪吉祥主宰黃金胎,天神之師象顏吉祥頸,蓮親海會百尊以頂嚴,恭敬供禮度母蓮足下。
大悲尊之悲心化現出,三世勝者悲智威力等,示現曼妙事業天女身,救困度母足下我敬禮。
界明清淨蓮華墊褥上,翡翠色澤一面二臂母,韶華圓滿右伸左蜷足,權慧雙運佛母我頂禮。
豐滿雙乳無漏安樂源,如滿月輪容貌露笑顏,寂靜妙姿悲心廣眼母,紫檀林中美女我敬禮。
宛如玉樹枝椏伸展般,柔嫩右手手結施勝印,眾智殊勝悉地歡宴中,稱如貴賓于您我頂禮。
左手以表三寶施依印,告諸遭遇百怖之眾生,勿懼我將迅速予救護,清楚示意於您我頂禮。
雙手撚藍烏巴花代表,告諸眾生勿貪三有樂,勸其進入解脫大城邑,如勤鞭諫于您我敬禮。
映紅寶石光輝無量光,禪定手托盈滿甘露缽,恩賜無死悉地飾頭頂,滅我死主于您我敬禮。
造作二資善趣之行誼,無量天界如意寶珠等,總集最美物之迷人飾,全部裝扮於您我頂禮。
宛如翡翠山峰穿彩虹,上身天界衣料之披肩,窈窕婀娜美麗細腰系,般佳利嘎下裙我敬禮。
右側無憂惱之光芒者,寂靜姿態金色日光照,左側獨髻能奪虛空美,忿貪嚴肅端嚴我敬禮。
精通具六歌及美妙舞,白傘拂子琵琶管蕭等,捧持無量供品天女眾,遍滿虛空獻供我頂禮。
善言天女以及鄔摩等,悅意無死成千仕女眾,僅為當您僕人亦難得,美貌天女尊身我頂禮。
大悲水蓮盛開寬闊處,悅耳梵音彩雲鼓聲響,化機大地八支妙法雨,普降善巧尊女我頂禮。
盡觀所知功德大海源,如實宣講無遺誰能及,穎慧無礙具足十力意,智達究竟佛母我頂禮。
雖得寂滅悲心隨轉故,于諸沉淪苦海之眾生,悲心妙手疾速拯救母,悲達究竟佛母我頂禮。
息增懷及誅滅眾事業,如同大海浪濤不逾時,任運綿延無間趨入女,事達究竟佛母我頂禮。
巨怖八苦以及魑魅魔,煩惱所知障之恐怖等,念及尊足即予救度母,力達究竟佛母我頂禮。
如是堪依者您對眾生,瘟疫魔障非時橫死與,噩夢以及不祥徵兆等,迅速護離眾難我祈請。
薩迦耶見山凹溝壑處,執己勝他貢高我慢心,輕蔑詆毀他人傲慢者,我慢獅子恐怖請救度。
銳利正念知鉤難調伏,飲用五欲狂水迷糊力,進入邪道危害露獠牙,愚癡大象恐怖請救度。
非理作意狂風所鼓動,惡行烏雲籠罩之中央,能焚善業森林具力者,瞋恚焰火恐怖請救度。
無明昏憒當中起貪戀,見他圓滿之時心難容,猛烈劇毒急速充斥起,忌妒毒蛇恐怖請救度。
下劣斷行莽原極可怕,徘徊常斷荒郊曠漠中,毀滅一切利樂城與寺,惡見強盜恐怖請救度。
難忍輪迴監獄牆圍中,有情毫無自由被系縛,輪迴鐵門難啟捆綁住,慳吝桎梏恐怖請救度。
極難渡越輪迴水漂流,狂暴業風因緣已逼近,生老病死浪濤翻滾著,貪欲瀑流恐怖請救度。
躑躅一片愚朦境界中,尤于了義寶藏起妨礙,駁斥解脫命脈惡毒者,疑慮食肉恐怖請救度。
願以讚頌您及祈求力,平息修行正法之違緣,壽命福德吉祥圓滿等,一切順緣如願皆達成。
引導眾生入勝極樂境,無量光佛悲憫攝受已,雖未行持百種艱難行,願速抵達佛陀淨土中。
我願恒於生生世世中,永不離開正念菩提心,為求廣大佛子行持故,如水流般精進常依止。
任何時中絕不行自利,衡量所行唯有他利與,天眼神通巧說忍辱等,造作他利眾緣願具足。
無邊淨土弘揚勝者眾,妙法之時絕不心怯弱,經常成辦有情眾義利,祈願順利證得勝者果。


  此讚頌至尊薄伽梵母紫檀林度母之“智者頂嚴”,乃釋迦苾芻.根敦祝吉祥賢(第一世達賴喇嘛),長期祈請已,在大菩提阿蘭若大乘宮中撰寫。

願吉祥!善哉!

釋法炬 恭譯


---
《七救怙祈請文》吉天宋恭

母於無生法界中,安住尊聖之度母,了諸有情安樂母,祈救護我出怖畏。
不識己即法身故,心為煩惱力所縛,流轉輪迴如母眾,懇請佛母慈救護。
法義於心未生際,唯隨名言及文句,下劣宗義所矇騙,清淨佛母祈救護。
難能了悟自心性,見已于彼未修持,為諸惡行所散亂,正念佛母祈救護。
自生無二之本慧,執為二之習氣故,一切所作皆系縛,心無二母祈救護。
雖安住于清淨義,不識因果緣起故,於所知義起愚蒙,遍智佛母祈救護。
離戲具足虛空性,一切與彼無別故,現今弟子有情眾,圓滿佛母祈救護。

聖者 吉天頌恭在「艾穹」窟中親見聖救度母時,作此七祈請救怙文。

《度母七祈請文》  阿底峽尊者
嗡頂禮救度八難母, 頂禮吉祥妙燃母,
頂禮三惡道門斷母, 頂禮善趣導引母,
昔日常得尊護持, 復次大悲祈庇佑,

《度母禮讚文》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噶耶!

三時如來之母您, 深愛一切有情如己出,
因您大悲我眾二障除, 二糧圓滿眾生八十畏,
逆緣止息修福法財廣, 我執鐐銬鍊鎖盡解脫,
利他心行願與您無別, 弟子所祈誓言皆成就。

>>>>>>>>>>>>>>>>>

聖救度母讚二則
--
 馬丁‧威爾森由藏譯英 張志佛   由英譯漢
 

〈漢譯者誌〉
三根本三寶是究竟皈依處,加持、成就、及事業之根源。由三根本三寶之加持,行者得以迅速圓滿菩提正道。然而如何能獲致加 持?往昔覺臥阿底峽尊者有弟子語之曰:「尊者,祈賜加持!」尊者云:「吾子,請奉祈請!」 鄔金大金剛持蓮華生大士亦云:「追隨吾跡欲斷輪迴眾,勝解敬信 而恆常祈請」、「以極誠敬信解力,一心無疑而祈請」;是以「祈請」乃加持來源。而以恭敬、渴求、信解之心,念誦成就大德甚至是上師本尊親作之祈請文,乃為 獲致加持之上善妙法,實毋庸贅言。
當茲末法時期,由於因果、緣起、與誓願之故,蓮師、度母與大悲觀音之加持特別迅速。其中蓮師與大悲尊之祈請文早為大眾熟知傳誦;而度母眾多之祈請文中,康藏多數寺廟除了每日必誦之聖救度母二十一種禮讚經外,亦依其因緣傳承而誦持度母之其他各種祈請文。
於 此譯者選譯由不動金剛大師,及阿底峽尊者所造之聖救度母禮讚祈請文二則。 不動金剛大師又名佛(吉祥)智,為八世紀時中天竺那瀾陀寺僧人,曾赴鄔底雅那, 於拉里達金剛等大成就者處習續部教授。後於其根本上師---大圓滿第二位人間上師妙吉祥友大師處受大圓滿法。 覺臥阿底峽尊者學行廣博,證智超卓,曾不畏 艱辛赴藏弘法,為法忘軀,後竟客終異鄉。康藏佛教在黑暗時期得以重燃法燈,尊者居功厥偉﹔故 蓮師授記為「復興佛教的兒子」,亦稱嘆其為「濁世依怙」。
二則度母禮讚祈請文讚頌度母法報化三身,總攝三寶及五部佛之功德,成就金剛身語意業等﹔並讚嘆度母慈悲無間普被六道,善巧方便度生無厭,極其殊勝圓滿。行者若能與聖救度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一同虔心持誦,定可獲度母不可思議之慈悲加被。

>>>>>>>>>>>>>>>>>>>>>>>>>

《聖救度母讚》-不動金剛大師造

敬禮尊勝救度母
敬禮度母法身尊,安住智慧自生界,大樂離戲無思擇,極淨勝義菩提心。
敬禮度母報身尊,青春相狀身莊嚴,容顏煥發善妙色,空行天女恆圍繞。
敬禮度母化身尊,祕密心間咒鬘中,放射圓滿無垢慧,救度六道輪迴眾。
敬禮度母正覺佛,如理聖智離妄識,如量聖智離痴眠,圓滿正覺皆稱歎。
敬禮度母真實法,涅槃寂靜大樂顯,尊勝正法十圓滿,十波羅蜜到彼岸。
敬禮度母聖僧伽,親證三時諸如來,正覺佛陀身語意,圓融智明空行王。
敬禮大願救度母,寂息輪迴眾苦惱,以佛母身現三界,猶如慈母極憐愛。
敬禮無欲救度母,通曉輪迴性清淨,三界之中無依愛,出生薄伽梵之母。
敬禮無住救度母,圓融善巧與勝慧,不住輪迴及涅槃,非有願欲非離欲。
敬禮佛部救度母,一切佛陀覺性體﹔愚迷纏縛諸有情,無明痴闇驅散者。
敬禮寶部救度母,一切佛陀功德集﹔慢心主宰諸有情,如山傲慢調伏者。
敬禮蓮部救度母,一切佛陀無垢語﹔貪心熱惱諸有情,輪迴苦痛消除者。
敬禮羯摩救度母,一切佛陀勝勢行﹔妒心折磨諸有情,嫉妒棘刺拔除者。
敬禮金剛救度母,一切佛陀金剛身﹔嗔心壓迫諸有情,怨恨兵器消滅者。
敬禮度母金剛身,身相顯現若反影,粗細質礙悉無有,具百一十二相好。
敬禮度母金剛語,音聲言說若谷響,捨棄字母片語節,超越名言文句法。
敬禮度母金剛心,心意緣念若夢幻,非實非虛亦非它,不落斷常之邊際。
無相金剛身禮敬,無垢遍空救度母,無肢無節亦無骨,無有能禮無所禮。
無語金剛句讚頌,無擇離戲救度母,無言無說無音聲,無有能讚無所讚。
無念金剛心伏維,無受無作救度母,無悟無解無體認,無有能念無所念。

不動金剛大師造聖救度母讚圓滿

>>>>>>>>>>>>>>>>>>>>>>>>>
尊勝救度母讚》---阿底峽尊者造
      敬禮尊勝救度母
天人修羅以頂冠,禮敬至尊之蓮足,救度一切怖畏者,聖救度母我敬禮。
猛烈無間獄火中,遍佈如網極熾盛,尊降慈悲甘露雨,於聖度母再敬禮。
厭倦輪迴束縛苦,再再漂流六道眾,至尊垂賜勝喜悅,無上大樂令休息。
佛母利益有情眾,唯僅憶念即除苦,具大慈悲依怙主,解脫輪迴束縛苦。
佛母恆時無偏狹,平等對待六道眾,於諸輪迴眾有情,慈雨無間我敬禮。
猶如日月極明耀,為利輪迴有情眾,驅除憂悲黑暗苦,尊聖度母我敬禮。
安住蓮花月輪座,無垢猶如優婆華,身色藍綠美端嚴,持優婆尊我敬禮。
三無量劫積福慧,盡除一切之礙難,四攝方便利眾生,大慈悲母我敬禮。
相好圓滿身清淨,頻迦妙音語清淨,聖知遍智意清淨,吉祥光焰我敬禮。
猶如珍寶極明澈,淨除眾生之心垢,佛母恆常利有情,精進利他我敬禮。
憶念度母之聖號,讚嘆修持度母尊,恆承加被獲利益,至心不忘我敬禮。

燃燈吉祥智阿底峽尊者造尊勝度母讚圓滿

〈漢譯者懺悔迴向〉    
聖教密義深且細,我為愚夫極愚者,當有顛倒傳譯過,師佛足前極懺悔;
若有少分諸善根,以清淨信而供奉,祈請度眾恆轉輪,遠離生滅盡有住;
普令無餘諸含識,悉沐法雨無垢教,頓證本初普賢地,同登能仁大雄位。
佛曆三零二八年歲次辛巳 三月二十五 空行吉祥日
吉祥!   吉祥!   吉祥!


---
UPDATED : 2014-10-25
---
【 相關文章、所屬專題】:
文章整理:【度母】-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2/05/yamola.html 


《大方廣如來藏經》附筆記

[contents ]================================================================================

CBETA T16 No. 667《大方廣如來藏經》卷1
====>譬喻一:萎花中之佛(一者貪使煩惱)
====>譬喻二:二巖樹之蜂蜜(二者瞋使煩惱)
====>譬喻三:铖中之秔梁(三者癡使煩惱)
====>譬喻四:不淨處之金(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
====>譬喻五:貧家之寶藏(五者無明住地所攝煩惱)
====>譬喻六:菴羅果之種(六者見道所斷煩惱)
====>譬喻七:弊物中之金像(七者修道所斷煩惱)
====>譬喻八:貧女之貴胎(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
====>譬喻九:模中之金像(九者淨地所攝煩惱)

[text]================================================================================

  No. 667 [No. 666]

大方廣如來藏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梵住靈鷲山寶蓋鹿母宅,於栴檀藏大樓閣中成等正覺,十年之後,當熱時際,與大苾芻眾千人俱,有學、無學、聲聞、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皆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獲得正智。


猶如大龍所作已辦,捨棄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到於彼岸。


所謂:具壽大迦葉波、具壽漚樓頻蠡迦葉波、具壽那提迦葉波、具壽伽耶迦葉波、具壽大迦旃延、具壽俱郗羅、具壽薄俱羅、具壽離波多、具壽須菩提、具壽滿慈子、具壽語自在、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揵連、具壽憍陳如、具壽烏陀夷、具壽羅呼羅、具壽難陀、具壽鄔波難陀、具壽阿難陀,與如是等上首苾芻一千人俱。 復有六十殑伽河沙數菩薩摩訶薩俱,從種種佛剎而來集會,皆是一生補處,得大神通力無所畏,已曾承事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悉皆能轉不退法輪;若有無量阿僧祇世界有情纔稱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所謂: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虎慧菩薩、義慧菩薩、勝慧菩薩、月光菩薩、寶月光菩薩、滿月光菩薩、大勇健菩薩、無量勇健菩薩、無邊勇健菩薩、三世勇健菩薩、得大勢菩薩、觀自在菩薩、香象菩薩、香悅菩薩、香悅吉祥菩薩、吉祥藏菩薩、計都菩薩、大幢菩薩、無垢幢菩薩、無上幢菩薩、極解寶剎菩薩、無垢寶剎菩薩、歡喜王菩薩、常歡喜菩薩、虛空庫菩薩、迷盧菩薩、大迷盧菩薩、蘇迷盧菩薩、功德寶光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持地菩薩、除一切有情病菩薩、歡喜意菩薩、憂悲意菩薩、無憂菩薩、光藏菩薩、栴檀菩薩、於此無爭菩薩、無量雷音菩薩、起菩提行菩薩、不空見菩薩、一切法自在菩薩、慈氏菩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六十殑伽沙數菩薩摩訶薩俱。

復有無量世界中,無量阿僧祇天、龍、藥叉、揵達[口*縛]、阿蘇羅、孽嚕茶、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復有國王、大臣、寮佐、長者、居士及諸人眾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與百千眾前後圍遶恭敬供養。爾時世尊於栴檀藏大樓閣中,食時之後入佛神力故,從栴檀藏忽然涌出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一一蓮花有俱胝那庾多百千葉,量如車輪色香具足;是諸蓮花上昇虛空,遍覆一切諸佛剎土共相合成,如寶宮殿安住虛空,彼一切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皆悉開敷;於一一花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放百千光。是時以佛威神力故,諸蓮花葉忽然痿瘁,形色臭穢而可厭惡,皆不悅意;於花胎中諸如來等,各放無量百千光明,普現一切諸佛剎土皆悉端嚴。

爾時一切菩薩及四部眾皆悉驚愕,生奇特想,怪未曾有。以佛世尊現作如是神通之事,大眾見斯,咸懷疑惑,作是念言:
「何因緣現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於須臾頃形色變壞,甚可厭惡,無復悅意;於蓮花中現如來相,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明,如是光明令人愛樂?」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及諸大眾皆悉雲集於栴檀藏大樓閣中恭敬而坐。爾時世尊告金剛慧菩薩摩訶薩言:
「汝善男子!今應可問如來.應.正等覺甚深法要。」


====>譬喻一:萎花中之佛(一者貪使煩惱。)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聖旨,普為一切天人世間,菩薩摩訶薩及四部眾懷疑惑故,白佛言:「世尊!
以何因緣一切世界現於俱胝那庾多百千蓮花,一切於花胎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是諸蓮花忽然之間,形色可惡而令生厭,於彼花中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合掌而住儼然不動?」

爾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以伽他問曰:

「我曾不見如來相,而作神通之變化;
現佛無量千俱胝,住蓮花胎寂不動。
放千光明而影現,悉皆映蔽諸佛剎;
奇特於法而遊戲,彼諸佛等悉端嚴。
猶如妙寶而顯現,於惡色蓮花中坐;
是蓮花葉皆可惡,云何作是大神通?
我曾見佛如恒沙,見彼殊勝神通事;
我未曾見如是相,如今遊戲之顯著。
唯願天中尊說示,何因何緣而顯現?
唯願世利作哀愍,為除一切諸疑惑。」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等上首菩薩,及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有《大方廣如來藏經》甚深法要,如來欲說,是故先現如是色相。汝等善聽!極善聽!作意思惟。」

爾時金剛慧菩薩等一切菩薩摩訶薩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諸善男子!如此如來變化蓮花,忽然之間成惡色相,臭穢可惡令不愛樂,如是花中而現佛形,結跏趺坐放百千光明,相好端嚴人所樂見。如是知已,有多天、龍、藥叉、健達[口*縛]、阿蘇羅、[薩/子]路茶、緊那羅、摩呼羅伽,

人非人等,禮拜供養。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以佛自己智慧光明,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彼善男子、善女人,為於煩惱之所凌沒,於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諸佛,悉皆如我。如來智眼,觀察彼等有佛法體,

結跏趺坐寂不動搖,於一切煩惱染污之中,如來法藏本無搖動,諸有趣見所不能染,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彼等一切如來,如我無異。』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佛智眼,見一切有情如來藏。善男子!譬如以天妙眼,見於如是惡色惡香諸蓮花葉纏裹逼迫,是以天眼見彼花中,佛真實體結跏趺坐。既知是已,欲見如來,應須除去臭穢惡業,為令顯於佛形相故。如是,如是!

善男子!如來以佛眼,觀察一切有情如來藏,令彼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藏,悉除遣故而為說法;由聞法故則正修行,即得清淨如來實體。善男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來藏常恒不變。

「復次,善男子!若諸有情可厭煩惱藏纏,為彼除害煩惱藏故、淨如來智故,如來.應.正等覺為於菩薩而說法要,作如是事令彼勝解。既勝解已,於法堅持,則於一切煩惱、隨煩惱而得解脫。當於是時,如來.應.正等覺於其世間而得其數,是能作於如來佛事。」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如彼蓮花可厭惡,并其胎葉及鬚蕊;
譬如天眼而觀見,是如來藏無所染。
若能除去萎花葉,於中即見如來身;
復不被諸煩惱染,則於世間成正覺。
今我悉見諸有情,內有如來微妙體;
除彼千俱胝煩惱,令厭惡如萎蓮花。
我為彼等而除遣,我智者常說妙法;
佛常思彼諸有情,悉皆願成如來體。
我以佛眼而觀見,一切有情住佛位;
是故我常說妙法,令得三身具佛智。

====>譬喻二:二巖樹之蜂蜜(二者瞋使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蜜房懸於大樹,其狀團圓,有百千蜂遮護其蜜,求蜜丈夫以巧方便,驅逐其蜂而取其蜜隨蜜所用。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猶如蜜房,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藏護,以佛智見能知此已,則成正覺。善男子!如是蜜房,智者丈夫既知其蜜,亦復了知於俱胝百千眾煩惱蜂之所守護;如是一切有情,以如來智見知已成佛,於彼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遮覆。

善男子!如來以巧方便力,為害蜂者教諸有情驅逐欲、瞋、癡、慢、憍、覆、忿、怒、嫉、慳、煩惱、隨煩惱故,如是說法,令諸有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無復逼惱亦不附近。
善男子!云何此等有情,我以如來智見為淨除故,於諸世間而作佛事?善男子!以清淨眼見諸有情如是清淨。」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猶如蜜房狀團圓,眾蜂護而所隱覆;
求蜜丈夫而見已,悉皆驅逐於眾蜂。
我見有情在三有,亦如蜜房無有異;
俱胝眾生煩惱蜂,彼煩惱中如來住。
我佛常為淨除故,害彼煩惱如逐蜂;
以巧方便為說法,令害俱胝眾煩惱。
云何成佛作佛事?常於世間如蜜器;
猶如辯才說好蜜,令證如來淨法身。


====>譬喻三:铖中之秔梁(三者癡使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稻、麥、粟、豆,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若不去糠不堪食用。善男子!求食之人,若男若女,以其杵臼舂去其糠而充於食。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應供.正遍知以如來眼觀見一切有情具如來體,為煩惱皮之所苞裹,若能悟解則成正覺,堅固安住自然之智。善男子!彼如來藏處在一切煩惱之中,如來為彼有情除煩惱皮,令其清淨而成於佛,為說於法,常作是念:

『何時有情[兌*皮]去一切煩惱藏皮,得成如來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稻穀與粟糜,大小麥等及於豆;
彼等為糠之所裹,是不堪任於所食。
若能舂杵去於糠,於食種種而堪用;
精實處糠而不堪,不懷有情為作利。
我常觀見諸有情,以煩惱裹如來智;
我為除糠說妙法,願令速悟證菩提。
與我等法諸有情,住百煩惱而藏裹;
為令淨除我說法,何時速成諸佛身?


====>譬喻四:不淨處之金(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臭穢諸惡積聚,或有丈夫懷挾金磚於傍而過,忽然誤落墜于穢中;而是金寶沈沒臭穢,或經十年,或二十年,或五十年,或百千年處於糞穢,是其本體不壞不染,亦不於人能作利益。

善男子!有天眼者,見彼金磚在於臭穢,告餘人言:『丈夫!汝往於彼糞穢之中,有金勝寶。』其人聞已,則便取之,

得已淨洗,隨金所用。善男子!臭穢積聚者,是名種種煩惱及隨煩惱;彼金磚者,是名不壞法;有天眼者,則是如來.應.正遍知。善男子!一切有情如來法性真實勝寶,沒於煩惱臭穢之中,是故如來.應.正等覺,為於有情除諸煩惱臭穢不淨,而說妙法當令成佛,出現世間而作佛事。」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有人懷金磚,忽然誤落於糞穢;
彼處穢中多歲年,雖經久遠而不壞。
有天眼者而觀見,告餘人言此有金,
汝取應洗隨意用。如我所見諸有情,
沒煩惱穢流長夜,知彼煩惱為客塵;
自性清淨方便說,令證清淨如來智。

====>譬喻五:貧家之寶藏(五者無明住地所攝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窮丈夫,宅內地中有大伏藏,縱廣正等一俱盧舍,滿中盛金,其金下深七丈大量;以地覆故,其大金藏曾不有言語彼丈夫:『丈夫!我在於此,名大伏藏。』
彼貧丈夫心懷窮匱,愁憂苦惱,日夜思惟,於上往來,都不知覺,不聞不見彼大伏藏在於地中。

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住於執取作意舍中,而有如來智慧、力、無所畏諸佛法藏,於色、聲、香、味、觸耽著受苦;由此不聞大法寶藏,況有所獲,若滅彼五欲則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如來出興於世,於菩薩大眾之中,開示大法,種種寶藏;彼勝解已,則便穿掘,入菩薩住。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世間法藏,見一切有情未曾有因相,是故譬喻說大法藏,為大施主,無礙辯才、無量智慧,力、無所畏,不共佛法藏。如是,善男子!如來以清淨眼,見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是以為於菩薩宣說妙法。」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貧人家伏藏,金寶充滿在於中;
是彼不動不思惟,亦不自言是某物。
彼人雖復為主宰,受於貧乏而不知,
彼亦不說向餘人,而受貧窮住苦惱。
如是我以佛眼觀,一切有情處窮匱;
身中而有大伏藏,住諸佛體不動搖。
見彼體為菩薩說,汝等穿斯大智藏;
獲得離貧作世尊,能施無上之法財。
我皆所說而勝解,一切有情有伏藏;
若能勝解而精勤,速疾證於最勝覺。


====>譬喻六:菴羅果之種(六者見道所斷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藤子、多羅子、贍部果子、阿摩羅果子,由其子芽展轉相生成不壞法,若遇地緣種植,於其久後成大樹王。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乃至皮膚邊際,彼欲、瞋、癡、無明、煩惱藏中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為有性;若能止息名為清涼,則名涅槃。若能淨除無明煩惱,是有情界是則名為大智聚體,彼之有情名大智聚。若佛出現於天世間說微妙法,若見此者則名如來。善男子!若彼見如來.應.正等覺,令諸菩薩摩訶薩咸皆悟解如來智慧,令顯現故。」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藤子之中樹,藤芽一切而可得;
於根贍部咸皆有,由其種植復得生。
如是我見悉無餘,一切有情喻藤子;
無漏最勝佛眼觀,是中備有如來體。
不壞是藏名有情,於中有智而不異;
安住在定處寂靜,亦不動搖無所得。
為彼淨故我說法,云何此等成正覺?
猶如種子成大樹,當為世間之所依。



====>譬喻七:弊物中之金像(七者修道所斷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貧人,以一切寶作如來像,長可肘量。是貧丈夫欲將寶像經過險路,恐其盜劫,即取臭穢故破弊帛以纏其像,不令人測。善男子!是貧丈夫在於曠野忽然命終,如來寶像在於臭穢弊惡帛中,棄擲于地,流轉曠野;行路之人往來過去,踐踏跳驀,不知中有如來形像。由彼裹在臭穢帛中,棄之在地,而皆厭惡,豈生佛想?是時居住曠野諸天以天眼見,即告行路餘人而言:『汝等丈夫!此穢帛中有如來像,應當速解,一切世間宜應禮敬。』

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如彼臭穢故帛煩惱,長於生死險道曠野之所流轉,受於無量傍生之身;彼一切有情煩惱臭穢故弊帛中,有如來體如我無異;如來為解煩惱穢帛所纏裹故,為諸菩薩而說妙法,云何得淨如來智見去離煩惱,得一切世間之所禮故,猶如於我。」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穢帛令厭惡,纏裹彼之如來體;
 寶像穢帛之所纏,棄於曠野險惡處。
 諸天天眼而見已,即告行路餘人言:
『寶像在彼臭帛中,應當速解而恭敬。』
 我以天眼如是見,我觀一切諸有情,
 被煩惱帛之所纏,極受憂惱生死苦。
 我見煩惱穢帛中,結跏趺坐如來體;
 安住寂然不傾動,皆無所有解脫者。
 為見彼已而驚悟,汝等諦聽住勝覺;
 一切有情法如是,於怖畏中常有佛。
 即解彼已現佛身,彼時一切煩惱靜;
 是故號名於如來,人天歡喜而供養。


====>譬喻八:貧女之貴胎(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

「復次,善男子!或有孤獨女人,惡形臭穢容貌醜陋,如畢舍支,人所見者厭惡恐怖,止於下劣弊惡之家,偶然交通腹中懷妊,決定是為轉輪王胎;然彼女人雖復懷妊,亦曾無有如是思念,唯懷貧匱下劣之心,由心羸劣常作是念:『我形醜陋,寄於下劣弊惡之家而過時日,亦不足知是何人類生於我腹。』

如是,如是!善男子!一切有情無主無依,生三有中,寄於下劣弊惡之舍,為生死苦之所逼迫。然一一有情有如來界、具如來藏,是彼有情不覺不知。善男子!如來不令一切有情而自欺誑,佛為說法:『善男子!汝等莫自欺誑,發大堅固精進之心,汝等身中皆有佛體,於其後時畢成正覺。汝今已入於菩薩數,即非凡夫;久後亦墮於如來數,即非菩薩。』」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婦人無依主,形容醜惡令厭怖;
寄於弊惡下劣家,或時而有王胎孕。
彼懷如是之胎孕,決定是為轉輪王;
其王威德七寶圍,統領四洲為主宰。
彼愚醜女曾不知,於已腹中有如是,
在於賤貧弊惡舍,懷貧窮苦心憂惱。
我見一切諸有情,無主受於窮迫苦;
在於三界中耽樂,身中法藏如胎藏。
如是見已告菩薩,一切有情具法性;
胎中世利有光明,應生恭敬勿欺誑。
發堅精進以修持,不久自身成作佛;
不久當坐菩提場,解脫無量俱胝眾。


====>譬喻九:模中之金像(九者淨地所攝煩惱)

「復次,善男子!譬如以蠟作模,或作馬形、象形、男形、女形,泥裹其上而用火炙,銷鍊真金鑄於模內,候其冷已,是其工匠將歸舍宅;其模外為黑泥覆弊,形狀燋惡內有金像,或工匠及工匠弟子,知其模冷,即壞其泥,既淨持已,於須臾頃,是金寶像則便清淨。

如是,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來眼觀見一切有情,如金像模,外為煩惱泥所覆裹,於內虛沖滿有佛法無漏智寶。善男子!

我今觀見一切有情悉皆如是,在菩薩眾而說妙法,若菩薩摩訶薩,若得寂靜清涼,如來為彼有情,以金剛器仗淨其法眼,除其煩惱及隨煩惱,為淨如來智寶藏故。

善男子!如來猶如持寶像者善男子,而破彼色及隨煩惱,令得解脫是名如來。善男子!如來.應.正等覺,見一切有情如來藏,為無邊俱胝煩惱藏中之所沈沒,為彼有情破煩惱藏,於佛智見安立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譬如外色泥作模,於內空虛無所有,
銷鍊真金滿鑄瀉,其數或百或一千,
工匠之人知冷已,則破其泥現於像;
泥除則淨其寶像,匠意琱琢皆成就。
我見一切諸有情,猶如金像在泥模,
煩惱於外而蓋覆,如來之智處於內。
若得寂靜及清涼,前際清淨智菩薩,
以法器仗而捶擊,煩惱由斯悉摧壞。
所有如來之佛子,猶如金像令可愛,
常得天世人供養,圓滿身相具十力。
我見一切諸有情,如是清淨成善逝,
成就善逝成佛眼,滿足無上薩婆若。」


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得福無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餘菩薩,為於積集如來智故,精勤供養一切如來,於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三摩地;由此色三摩地威力,過恒河沙諸佛世界;過恒沙數俱胝那庾多現在諸佛,於一一佛所供養承事,并及菩薩聲聞僧眾。如是乃至過五十恒河沙諸佛世尊,當於和暢安樂之時,各送百千珍妙樓閣,一一量高十踰繕那,縱廣正等一踰繕那,如是一切以寶成天妙香器,散種種花,成辦種種受用之具,日日如是乃至千劫。金剛慧!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菩提心於此如來藏經,取其一喻,或在於身,或在經卷。金剛慧!以此福業與前福業,如來安立百分、迦羅分、千分、百千分、俱胝分、俱胝百分、俱胝千分、俱胝百千分、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不及於此迦羅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無上菩提者,於彼諸佛世尊,并及菩薩聲聞大眾,取曼陀羅花百千斛,日日供養,復滿千劫。金剛慧!若餘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菩提心聞此如來藏經法要,乃至合掌禮敬作隨喜語。金剛慧!以此勝福善根,與前善根獻花功德,如來安立比前功德,百分、迦羅分、千分、無數分,不如一分。」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或有樂求菩提者,聞此經典而受持,乃至書寫於經卷,若能恭敬於一偈,應聽彼福而無量,發生無量福德藏。
得聞如來之藏經,若能求勝菩提行,以神通力住上乘,供養恭敬人中尊,并及十方聲聞眾,乃至滿足於千劫,

多千劫數如恒沙,超於彼數不思議。
一一世間行無量,純以寶作妙樓閣,其量高十踰繕那,縱廣有一踰繕那,塗香燒香而供養,於中七寶微妙座,
以妙繒綵敷其上,及餘妙座皆敷設,其數猶如恒河沙,一一供養於諸佛。一一送彼如來所,所有剎中諸如來,
其數猶如恒河沙,悉皆供養而承事。若有智者聞此經,取於一喻而正行,若能受持及讀誦,此福超過前福聚。
有情歸依於此經,疾證於彼無上覺,此如來藏相應法,若智菩薩能思惟,一切有情勝法性,速疾覺悟自然智。」


佛告金剛慧:「以此得知,如是法門,於諸菩薩摩訶薩成多利益,能引薩婆若智。
金剛慧!我念過去無量無數廣大不思議無量不可說劫,從此已後,當於是時有佛,

名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調御士.無上丈夫.天人師.佛.婆伽梵。
金剛慧!以何因緣彼佛世尊名常放光明?
金剛慧!彼佛世尊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為菩薩時,在母胎中,以身光明透徹于外,普照東方十佛剎土微塵等百千世界;如是照已,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十佛剎微塵等百千世界普皆照曜。
金剛慧!彼諸世界,由於菩薩在母胎中身光普照,而是光明令人適悅發生歡喜。
金剛慧!由彼菩薩身光照故,微塵數百千世界,是中有情為光照觸,獲大威德,色相具足,具念、具慧、具行、具智、具於辯才。

是彼諸世界中一切有情,墮于地獄、傍生、閻魔羅界、阿蘇羅趣者,由彼菩薩身光明照,光纔觸已,一切皆捨惡趣之身,生於人天。

是彼諸世界所有人天,由於菩薩身光照觸,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獲五神通。

是彼諸世界所有不退轉菩薩,以彼菩薩身光照觸,光纔觸已,悉皆成就無生法忍,各各獲得名五百功德轉陀羅尼。如是微塵百千世界,由彼菩薩身光明照成吠琉璃,黃金為繩以界八道,一切寶樹八行布列,花果莊嚴,色香殊異;是諸寶樹,香風搖擊,從其樹出和雅悅意微妙之聲,所謂:佛聲、法聲、僧聲、菩薩聲、菩提聲,根、力、覺分、解脫、等持、等至之聲。由寶樹聲,彼微塵數百千界中一切有情,悉皆獲得法喜禪悅。

是諸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遠離地獄、傍生、

閻魔羅界、阿蘇羅趣。是彼菩薩在母腹中,

光明如月合掌而住,晝夜六時常放光明,

乃至誕生。金剛慧!是彼菩薩,

亦初生已便成正覺。彼佛世尊既成佛已,

而於身中常放光明,乃至般涅槃時常放光明。

彼佛世尊般涅槃後,所有舍利置於塔中常放光明。

金剛慧!以是因緣,彼時人天號彼世尊,

名為常放光明如來。



 「復次,金剛慧!彼佛世尊常放光明如來住世之時,有一菩薩名無量光,與二十俱胝菩薩以為眷屬。是時無量光菩薩,於彼常放光明如來.應.正等覺,已曾問此如來藏法門。金剛慧!是彼常放光明如來.應.正遍知,於五百劫不起于座,廣宣說此《如來藏經》。以種種句於法了別,無礙辯才,百千譬喻,哀愍攝受彼菩薩故,是故廣演此如來藏甚深法要,於彼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俱胝百千世界中,菩薩以小功力而皆警覺。金剛慧!彼中菩薩聞此《如來藏經》,乃至得聞此經名號,一切漸次善根成熟;已成熟已,各於異國而成正覺,除四菩薩摩訶薩不取菩提。
 
 金剛慧!勿生異念,當彼之時,無量光菩薩豈異人乎?即汝身是。何以故?汝金剛慧於彼,往昔為菩薩時,名無量光。金剛慧!彼佛世時,其四菩薩不取菩提者,所謂:曼殊室利菩薩、得大勢菩薩、觀自在菩薩,則汝金剛慧是為第四。金剛慧!如是大利益如來藏法要,菩薩摩訶薩,由聞此故佛智成就。」
 
 

 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昔常放光明世尊,過去之世無量劫,以身常放大光明,照曜俱胝百千界。初成無上正覺已,彼時無量光菩薩,
問彼世尊此法王,如是經典彼時說。當彼佛時聞此經,從於彼佛而聞已,悉皆獲得勝菩提,唯除於此四菩薩。
得大勢及觀自在,曼殊室利為第三,第四即汝金剛慧,當於是時聞此經。昔時無量光菩薩,即是於汝金剛慧;
當於彼時為佛子,我曾於先行勝行。聞此妙經之名號,從師子憧如來所,恭敬合掌聞此經,我昔由此善根業,
速得最勝菩提位,是故智者持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慧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被於業障之所纏縛,得聞此《如來藏經》,受持讀誦,為他敷演;由彼聞此經典,讀誦受持、諷誦敷演、書寫經卷,以小勤勞業障銷滅佛法現前。」


爾時具壽慶喜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纏縛業障,彼得幾佛世尊加持說法,獲得多聞,得與如是法要相應?」 

佛言:「慶喜!若善男子、善女人,於百佛所得加持說法,或有二百,或三、四、五百,或千,或二千,或三、四、五、

六、七、八、九,或十千佛所加持說法。或有二百千,或有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得說法聞持。慶喜!若有菩薩得此如來藏法,書寫經卷、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廣說,而彼菩薩應作是念:『我今獲得無上菩提。』其人應受人、天、阿蘇羅供養恭敬。」 

佛說是已唯然歡喜,爾時世尊復說伽他曰:「
菩薩聞此修多羅,作是思惟獲勝覺;若有人手得此經,人天禮拜應恭敬。

諸佛世尊大導師,稱讚彼人人中最,亦名最勝之法王。若經入于彼人手,
是人照曜如滿月,應受禮敬如世尊,能持法炬為世雄,由入此經於彼手。」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金剛慧菩薩摩訶薩等,并諸菩薩、諸大聲聞眾、人、天、阿蘇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方廣如來藏經


[Append data]================================================================================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67_001.htm] at [Sun Sep 11 00:53:04 +0800 2011].
CBETA T16 No. 667《大方廣如來藏經》卷1
【經錄部類】〔經集部類〕〔經集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67《大方廣如來藏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V1.17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04/2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范振業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版權宣告
# Taisho Tripitaka Vol. 16, No. 667 大方廣如來藏經
#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17 (Big5) Normalized Version, Release Date: 2009/04/23
# Distributor: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CBETA)
# Source material obtained from: Text as provided by Mr. Hsiao Chen-Kuo, Tripitaka Koreana as provided by Mr. Christian Wittern, Text as provided by Anonymous, USA, Punctuated text as provided by Mr. Fan Zhen-Ye
# Distributed free of charge. For details please read at The Copyright of CBETA


201498日星期一 更改標題為,移動內容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