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鍾鳴 伽藍尊者之供奉儀軌



神州鍾鳴 伽藍尊者之供奉儀軌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著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
★ 金剛經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遍)
★ 皈依
諸佛正法聖僧眾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佈施等功德 為利眾生願成佛
★ 四無量心
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慈)
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悲)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喜)
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捨(捨)
★ 供香偈
馥郁薰香 裊裊青煙中 威光熾耀 本尊眷眾聚
瑩釋芬芳 遍一切方所 天人世間 莊嚴呈靈瑞
★ 伽藍讚
伽藍主者 合寺威靈 親承佛敕共輸誠
擁護法王城 為翰為屏 梵剎永安寧
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 (三稱)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三稱)
★ 隨念文
漢末三國時 勇猛之大將 三界伏魔者 大神伽藍主
誠信及守義 勇士名關羽 聞名天地間 威武容光耀 面紅如桃果 丹鳳眼一雙
威風無敵手 修長之美髯 為風所吹動 似虎雕奮迅 亦猶如駿馬
煥發身九尺 天動倒海之 大力軍帥將 頭巾青藍色 著墨綠大袍
事起動身時 手握青龍刀 七星為繪飾 騎赤兔神駒 橫跨千萬里關平周倉等
神變武藝者 權勢眷屬眾 留心而諦聽
★ 祝禱文
當護持佛教 長三寶威望 我等檀那眾 韶華常留駐
眼見盡善色 耳聞悅意聲 鼻嗅妙天香 舌嚐珍饈味
身感輕柔觸 意攝智慧法 向您虔供祭 獲汝相助力
慈愛常相續 家庭獲吉祥 富裕且歡慶 和樂旋興旺
外出一切時 前迎暨後送 並於險惡道 善護諸劫難
行於善道時 承辦因緣俱 障礙盡消除 如理事成就
三教與八派 常盛於世間 彼等聖士夫 福慧資糧俱
國土值富歲 昇平眾安樂 風調雨時節 祥和大地春
世界齊和平 互助相融合 友愛善進步 天下皆大同
與會諸信眾 長壽且康健 身心皆自在 福樂無盡期
壇場俱祥悅 晝夜恆吉祥 瑞氣滿乾坤
★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 此 儀軌沒有召請尊眾 因彼等過去誓願 護教護民乃其職責 供養之時 彼諸眷眾旋即而至 故不需特立召請文 )
此法由十七世大寶法王親傳,並囑咐大家口耳相傳,不論儒釋道三教弟子皆可修學.此法為顯法儀軌,故不須口傳即可修持!
「我小時候看過大陸拍攝的西遊記,唐僧在抵達印度後乘著白雲歸國時,一行人因為聽到了鍾聲,才知道已經回到了大唐界域,心中倍生親切的回鄉之情,我對這幕印象很深。所以這個儀軌稱為『神州鍾鳴』,即是希望關公聽到了能產生親切之情,而生起憶念守護之心。我此生多年與漢地漢教有深厚因緣,由我作敲鍾之人,也算是表達我的心願。」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五部大論內容



五部大論 :釋量、唯識、中觀、俱舍、戒律。
釋量論
本頌
|
釋論
|
參考
|
現證莊嚴論
本頌
|
釋論
|
參考
入中論
本頌
|
釋論
|
參考
|
俱舍論
本頌
|
釋論
俱舍論略解
|
參考
|
戒經本論
本頌
戒經本論 |
釋論
比丘學處 |
參考
1 戒律輯要 | |
1 菩薩戒品釋 |
龍欽巴尊者祈禱文及禮讚文六種



證四相境所行法性剎 法身祖師智美沃色知
本空離執性中自祈請 童子瓶身解脫大恩賜
========
#2:
無垢光尊者祈禱文--敬錄自《喇榮課誦集》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
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 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
========
#3:無垢光尊者讚─ 秋札桑波尊者 ─
以三精進善加成辦自他二種利益,
以三禪定成就無礙神通以及神變,
以三智慧到達阿底大圓滿的頂峰,
以百倍的信心恭敬禮讚普賢法王。
========
#4:無垢光尊者讚─ 蔣貢康楚羅卓他耶尊者 ─
於普賢原始怙主的密意藏獲得自在,
成為光明金剛藏教法無可匹敵的大師──龍欽繞降巴
========
#5:無垢光尊者讚─ 巴珠仁波切 ─
法性界中證法身密意
光明界中見報身剎土
所化者前現化身利眾
遍知法王尊者前敬禮
=====
#6:《龍欽巴祈禱文》頂果欽哲仁波切 造
法性本初境地如實見,無邊所知遍知法中尊,勝乘聖教之日勝祥怙,正法之王足前我祈請。
戲論思維行蘊本淨界,廣界昭智任運成就基,無垢各各清淨明覺見,所證基位上師前祈請。
覺空金剛密意廣界成,光昭智悲威力大藏睹,浩瀚顯密諸法之生源,能證道位上師前祈請。
深明無垢法身得實證,大樂自生報身種姓座,悲心無礙化身光明射,究竟果位上師前祈請。
本初任圓遍知上師足,虔敬信心反覆面見力,種種輪涅二執諸念想,自解密意願至堅穩地。
此語遍知上師名號義,祈請琶音結合之語傳,勝乘解脫洲之寂靜處,國土遊行蜜蜂善祈請。
敦嘎嘉波為遍知龍欽巴祭供日譯。
* .標底線字者為嵌入之尊者名號:
崑千嘉波(遍知法王)、龍欽讓江(境界廣大)、
止美偉色(無垢光)、那措壤卓(種種自解脫)。
==
相關文章
專題- 大圓滿祖師 - 龍欽巴尊者 簡傳 及 著作一覽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1297)
龍欽巴尊者祈禱文及禮讚文六種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1766)
格瑪惹劄圓寂 需要更多的修行,而不是更多的討論!”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1710
藏傳--四法寶鬘論/無垢光尊者著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654
七寶藏與四心滴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1067
[藏傳]《龍欽七寶藏》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60
藏傳-'蓮師八變' V2



合併至文章
藏傳-- 蓮花生大士之八大神變(蓮師八變)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780)
==
【相關文章】:大圓滿祖師-蓮師傳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75)
==

出離心--噶當十秘財


噶當十秘財
衲在西方生活了許多年了,卻從未因他人的態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裝。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區,那裡有著很多仇視黃種人的份子,還有一批穿皮衣、半個頭剃光了、半邊頭卻似是雞冠、鼻上穿上鼻環的街頭青年,他們手拿著刀子看著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著他們的頭,大概大家都認為對方是奇裝異服吧!結果大家都笑起來了,最後他們中有好幾個還成為了衲的朋友。我們修行的人,必須致力於得到十秘財,這樣才能堅決的修持佛法,不受世間八法所污染。
===
藏密噶當修行十祕財 - 藏傳佛教密宗大圓滿、大手印及拙火、虹光身實修探討園地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kundalini-dzogchen/article?mid=-2&next=5762&l=a&fid=28
要修法就需等觀世間八法,修習噶當派捨棄現世的教授,它的名字叫做[十秘財]。所謂[十秘財]是指:四依止、三金剛和出、入、得三事。四依止者: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三金剛者: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悔金剛,與智慧金剛同行;出、入、得三事者:出於人群,入于狗伍,得到聖位。
[心極法依止]者。意為懷著這樣的思想修法:這一次我僥倖獲得難得利大之暇滿妙身,它是不會久住的,我是決定要死的。在我死的時候,除了正法之外,現世所擁有的利養名聲等榮華富貴,沒有一點用處。
[法極窮依止]者,假設你自忖道:『那麼,如果我不去成辦現世快樂的方便而去修法,恐怕連起碼的修法順緣都沒有,我會變成一個乞丐的。』如果這樣,應思:我願為法修任何苦行,如果這意味著要成為一名乞丐,那就讓我做好了。就算只能靠乞討別人的粗惡衣食生活,我也要去修法。
[窮極死依止]者, 意為絕不放棄修持。如果你又想:『我這樣不積蓄少許財物去做個乞丐,法是可以修了,但因沒有維持生活的條件,我恐怕會因缺衣少食而死去。』這樣的話,你應 該想到:我在以前許多生中,從未為了修法而捨棄生命,如果這次能為修法而死,我就認了。而且無論是貧是富,我們都一樣會死的,為法苦行而死要比富人為了致 富造罪而死意義大得多,所以如果我修法要凍死就讓我凍死吧,要餓死就讓我餓死吧!
[死極荒溝依止]者, 如果接著想:『從現在起到死為止,有些東西還是需要的,如果身無分文,在我病的時候有誰來照顧我呢?在我老的時候有誰來幫助我呢?在我死後有誰來料理後事 呢?』這些念頭都是對現世盛事的貪戀。當知你無法確定能長命百歲活到老。應思:『我修法不需要什麼人照顧,死後像野山溝裏的死狗一樣,屍身上爬滿螞蟻也可 以。』對什麼都不貪戀,在僻靜的茅篷裏修習正法。
[事前無牽累金剛]者,當你準備這樣子放下一切去修法時,你的父母親友等在百般阻撓無效的情況下,這些情深意切猶如自己心臟般的親友會為你的離去哀傷流淚。即便這樣,也應毅然決然如金剛一樣不可動搖,不懊悔,不貪戀,到僻靜的茅篷中去修清淨的佛法。
[事後無愧悔金剛]者, 如果你捨棄現世而離去,人們會對你厭惡譏毀,說你是個下賤的流浪乞丐等等;不管他們說什麼你都不要放在心上,應思:『如果他們說我好的像天神一樣,讓他們 說去;如果說我壞的像魔鬼一樣,也讓他們說去,對我來講沒有區別。照顧現世親友的面子,是許多過失的根源,也是修法的障礙。』
[與智慧金剛同行]者,是指絕不違背所立的誓言,永遠拋棄毫無意義的貪戀現世的經營。修法意樂堅固,把生活與修法結合起來而相一致。
[出於人群]者,意為把貪戀現世盛事視為仇敵,與那些希求現世的貴賤人等,哪一個都不像,舉止如瘋顛之人。這就叫[出於人群]——現世的人群。
[入于狗伍]者,指衣、食、名三方面吃虧,為法甘願忍受饑渴疲勞。
[得到聖位]者,指住僻靜處,捨棄一切俗務,修法至於究竟,今生獲得佛果位。
順便說一下,你不必擔心會因如此地捨棄現世修法而成為乞丐饑餓而死,世俗人餓死的情況可能會有,但修法 者絕不會饑餓而死。這是因為我們的大悲大師在成佛時,將能受生為轉輪王六萬次有餘的福德,回向給後來的弟子們,作為生活的順緣。《大悲白蓮華經》云:『往 昔薄伽梵發心時說,在我的教法裏,只要能夠受持四指袈裟,若不能如願得到飲食,則我欺誑佛陀,誓不成佛!』又說:『未來世上遭饑荒時,一鬥糌粑須以一鬥珍 珠交換,而佛的弟子們仍能得其所需。』佛最後說:『諸在家士夫,僅耕於拇指,我出家弟子,不為生活困。』這些說法出自經藏,是聖言量,絕無欺誑。
龍樹--極端的人



龍樹少年時代在婆羅門繁瑣的教典之中游刃從容,出家之後又能迅速出入佛教典籍之間,乃至寫下劃時代的不朽巨構,由此可知傳記中描述他天資聰穎是有幾分 可信的。至於推測他可能是在有部出家,這一點主要是基於他對有部教理的熟諳與深入。他讀方等經乃至龍宮中的經典,這類經典大概是日後所謂的般若系經典(大約於西元前後一世紀時出現),他能學於有部而又不為有部的教理所限,對當時的新思潮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與反應,從而掌握到大乘新思潮和佛教傳統思想之間的融通與淘汰的關係。
《龍樹菩薩傳》的著(編)者似乎有意把龍樹描述成大乘菩薩道的行者,學問精博,閱歷豐富,器宇昂揚而富於活動力,滿腔熱誠而積極地投入世間,這些人格特質可說都是般若經中所描述的菩薩形象。在龍樹捨世往生百年之際,隨著般若經的遍入人心以及大乘思想的弘揚,這些經典中大乘菩薩行者的人格特質,便一一成為了信眾們心目中所追想的龍樹生前的形象。
為何說傳記的作者在其字裡行間中,一直試圖把龍樹一生的行止描寫成般若經裡的菩薩形象呢?首先是他出家之後,便能迅速地掌握佛典的要旨,並發現各部派三藏的不足,因此四處尋找佛典來閱讀,其活動範圍從南印度而至北印度,極富活動力。其次是他在求法弘道的活動過程中,批判教內外的各家思想,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指出教內思想的缺點,而試圖從根本上去推翻它。
在他所著的《中論》第二十四品〈觀四諦品〉中,教內中人便質問他:「你主張一切法空,這種主張最後將導致佛、法、僧三寶的蕩然無存, 而整個佛教也將為之灰飛煙滅。」由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測,他在當時許多教內思想家的心目之中,可能是個極其恐怖的摧毀者。這種斥小彈偏、邪說終結者的形象與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之後,展開其說法生涯所表現的那種平和而圓滿的形象,二者之間的確是相當不同的。
這種特異的菩薩形象,似乎在歷史上的中觀名家身上歷歷可見,如龍樹之死可能涉及政爭,提婆和外道論辯時被刺殺,寂護是憂憤而終,蓮華戒則是在西藏教爭中被腰斬,鳩摩羅什來到中國被迫成婚,當代高僧印順法師因強烈批評淨土是佛法的末流而受圍剿,他不僅在教內,就連在教外,也未得到他應有的地位。
這些中觀名家的一生都和龍樹有著近似的遭遇,這一點不知是歷史的偶然或有其他的原因?到底是中觀這套哲學使得這些哲學家有如此的境遇,還是這些哲學家有這樣的人格氣質而選擇了中觀?
中觀哲學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正如月稱在頌揚龍樹時所說的一樣,龍樹的思維有如熾熱的烈火一般,要燒盡外道邪說的薪柴;但中觀思想的生 命理境卻是要達到一種平和而安穩的涅槃,這二者之間本身即存在著相當強大的張力── 一者目標要求達到平和冷靜的涅槃,二者其所表現出來的「空之論理」卻像烈火般地熾熱,讓人難以招架。要在一己的生命之中同時拉引這兩股向度不同的力量而使之冶為一爐,若無澎湃的生命力與堅韌的意志力,的確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歷史上諸多中觀名家往往一生波盪而生命碎裂,或許都與他們所標榜的生命理境和哲學思 維之間所存在的那一種潛在的張力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