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蠅子投窗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唐。古靈

這首詩的作者古靈禪師,是在百丈禪師那裡開悟的。悟道後的禪師感於剃度恩師的引導,決定回到仍然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次年老的師父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師父聽了便回頭一看,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但是師父仍然不開悟,只覺得徒弟的言行異於常人。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因為被紙窗擋住了,怎麼飛也飛不出去,把窗戶撞得價響,於是又觸動古靈禪師的禪思說:「世間如許廣闊,鑽他驢年故紙。」並且做了上面那首詩偈,意思是說:蒼蠅!你不曉得去尋找可以出去的正道,卻死命的往窗戶鑽,即使身首離異也不能出頭呀!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知解啊!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什麼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感動之餘,於是請他上台說法,禪師陞座,便說道:「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性就好像一塊黃金,即使放在污水裡,也不失它的光澤,只是我們沒有去發覺而已。去除了這些污染,我們的佛性就能展現出來。師父聽了徒弟說法終於開悟了。

這首詩為我們揭示了兩個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後的世界,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而向後的世界卻更遼闊,我們唯有看清這兩個世界,才真正擁有了世界。

text from
星雲禪話-活得快樂,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hsingchantalk/03/03-22.htm, 2013年11月13日 上午 04:56:02
image unkown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宋.白雲守端

「若能轉物即如來」,修行,最要緊的是轉迷為悟,轉邪成正。人只要心念一轉,轉貪瞋癡為戒定慧,地獄、天堂就不一樣了。

一位老婆婆每天以淚洗面,思念她出嫁的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傘匠做媳婦,二女兒嫁給米粉匠。每當天晴出太陽時,她就想到賣雨傘的大女兒,擔心沒有人買傘,日子怎麼過?遇到淅淅瀝瀝的下雨天,她又憂心米粉沒有陽光日曬,二女兒的日子怎麼過呢?老婆婆在豔陽天為賣雨傘的女兒哭,陰雨天又為賣米粉的女兒傷心,朝朝哭,月月哭,大家都稱她「哭婆」。

有一次,一位法師從旁邊經過,知道了這件事,就對老婆婆說:「妳可以心念轉一轉,觀念改一改,出大太陽時,就想二女兒的米粉可以曬得快,賣得多,財源滾滾來;陰雨綿綿時,就想大女兒的雨傘當時得令,必然暢銷。」老婆婆恍然大悟,心念一轉:天晴時,為賣米粉的二女兒笑;下雨時,為賣傘的大女兒笑,從此哭婆變成笑婆,每天笑顏常開。

由此可知,觀念一轉,有扭轉乾坤之力,能轉凡夫為如來。

「春至山花處處開」,一個人遭逢逆境時,若能心念一轉,轉境界、轉感情、轉事物,化暗為明,轉逆為順,心地自然會清明愉悅,不就像春天到來,百花處處綻放了嗎?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人人有一雙手,要讓它不殺人、不偷盜、不打人、不做壞事,轉成慈悲喜捨的手,替人服務,助人為善。要想創造幸福安樂的世間,就靠你我這一雙慈悲手的造就了!

星雲說偈-- 慈悲手 |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76970, 2013年11月10日 下午 02:12:55

密勒日巴與當巴桑結的會晤

密勒日巴與當巴桑結的會晤
(收錄於 密勒日巴詩歌集-第五三篇)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在雅龍腹崖窟居住的時候,一日,天將要明的時候,夢見一個
獅面的空行母前來說道:「密勒日巴呀!印度的當巴桑結(1)已經到通那山來了。你難道不去看一看他嗎?」尊者忖道:「我心中毫無疑慮或迷惑需要除遣,並沒有非要去看他不可的理由。但是當巴桑結是一位得了成就的人,去看看他也沒有什麼害處。」於是尊者就修了一座瓶氣,然後向雅龍的通那山行來。

在山間遇見幾個商人,尊者就問道:「你們看見印度的當巴桑結來了沒有?」
商人們說道:「我們不認識什麼當巴桑結,但是昨天晚上在旅店中,我們看見一個留長鬍子的印度佬,臉色綠黑綠黑的喲!」尊者想道:「這大概就是當巴桑結,這些商人不知道罷了。」於是就向山頂行去。

原來當巴桑結昨夜在慈悲客棧中安歇的時候,也夢見了獅面的空行母來鼓勵
他去看密勒日巴。此時,當巴桑結也正向通那山行來。密勒日巴看見當巴桑結漸漸行近,忖道:「人們都說他具有無漏神通,我倒要考驗他一下。」於是就搖身一變,變成一叢鮮花長在路旁。當巴桑結越行越近,竟走過了花叢毫無知覺的樣子。密勒日巴想道:「人們說他具有無漏神通,看起來好像不可靠嘛!」

正在這樣想著的時候,當巴桑結忽的轉過頭來用腳去踢那一堆花,繼而想道:
「哦!這是密勒日巴的身體所變化的,我不可以如此。」就對花說道:「你把空行的心命精要都用山歌隨便的唱出來了。為了懲罰你,許多食肉空行已經把你的魂魄精氣和鮮紅的心肉都取走了。昨夜恰巧被我遇上,我們一起作了一次會供,把你的精氣魂魄都吃得精光。所以你不會活過今晚。你現在死期已至,面臨死亡,你有什麼把握嗎?」

尊者突地由鮮花變成人體,唱了下麵這首「面臨死亡六種把握歌」,來回答
當巴桑結:

我是離邊大雄獅,張露無懼之獠牙,無怯坦臥雪山巔,此我正見把握也。
具足正見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我是鎮定之雄鹿,有角(2)一切即是一,坦臥樂明大原中,此我修觀把握也。
具足正觀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我是巨魚離十惡,十善金眼常回轉,無間覺受河中游,此我正行把握也。
具足十善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我是證驗自心虎,法爾成就利他事,漫行超越廣狹林,此我密戒(3)把握也。
具足密戒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陰陽(4)顯境之紙上,以明體心而書文,深達無二之理趣,此我正法把握也,
具足正法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明淨力運之大鵬,能展方便智慧翅,飛向無為宮堡去,此我果證把握也,
具足果證瑜伽士,面臨死亡心雀躍,死後解脫道上去!

當巴桑結說道:「你講的這一套全無道理!用外物作譬喻來說明(內證境界)
是不夠的!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瑜伽士,就應該能夠在當下之明體上有決定之悟解才行。」

尊者就唱了一個《心樂六種決定歌》:

空行自然聚會之靜處,獨自思維法義甚樂哉!
訪客勇父眾前我敬禮。
心契無生境中成無死,生死之相法爾自解脫,
此‘見’決定我心樂融融,樂融融中自成圓滿尊。
無所修時心卻不散亂,定散差別之相自解脫,
此觀決定我心樂融融,樂融融中自成圓滿尊。
任運而行忽趨無滅境,形式造作之相自解脫,
此行決定我心樂融融,樂融融中自成圓滿尊。
無戒可持之時得無壞,一切戒相形式自解脫,
戒行決定我心樂融融,樂融融中自成圓滿尊。
不求果證境中得無懼,一切希懼之相自解脫,
果證決定我心樂融融,樂融融中自成圓滿尊。

當巴桑結聽了很高興的說道:「這些境界我以前已經經過了。西藏的修行人
中,達成無所求、無作、無修的人就數你了。現在印度像你這樣的人也只有一個兩個而已,因此你也不需要我,我也不需要你。」說著就轉回身來准備離去。

尊者立即拉住當巴桑結的衣服說道:
「聽說你有一個叫‘息苦法門’的口訣,(著重)返觀內視因而能頓悟諸佛密意者,請你為我唱一個歌解說一下好嗎?」

當巴桑結說道:「過去從來沒有人聽說過我會唱歌,今後也不會有人聽見我唱歌。」但是尊者極力懇求,當巴桑結終於唱了這首歌:

今說妙法息苦之法門:男女諸魔群來會聚時,應觀彼為密行之依處。
身患疾病苦痛發生時,將彼融合法性成一味。
微細妄念生起時,煩惱才起即斬之!獨居隱處而臥時,坦露明體放置之!
身處眾人聚中時,隨顯境上直觀之!昏沉來時高呼呸!散亂來時斬其根!
掉舉妄念頻生時,放彼住於心性中。心識隨逐外境時,惺惺觀造如如義。
此即息苦法門道。惡相現時觀為福,隨念起時心樂然。病苦來時以助道,
遇任何境皆樂然。死亡來時以助道,遇閻魔時心樂然。此即息苦法門道,
三世諸佛密意也,金剛大持密訣也,四部空行心命也,四部密續法訣也,
耳傳心要口訣也,方便口訣啟鑰也,此即息苦法門也。

尊者聽了非常高興。當巴桑結忽然看見尊者的男根毫無衣飾遮掩的壘壘然垂
在那裡,於是說道:「身體的私處你不加遮掩,豈非瘋人的行為嗎?你還是莫要這樣吧!

尊者就唱了一首《瘋癲歌》回答他:

諸上師前恭敬禮,大恩師前我皈依,祈除違緣及障礙,引我入法道相應。
密勒日巴瑜伽士,人人皆說已瘋狂,有時自己暗思維,亦覺頗似瘋人焉!
我今略說瘋狂狀:父瘋子瘋傳承瘋,傳承金剛大持瘋,曾祖聖尊諦洛瘋,
祖父那諾博士瘋。

老父馬爾巴譯師瘋,密勒日巴我亦瘋。
傳承金剛大持者,本來四身魔使瘋。
曾祖聖尊諦洛者,大手印魔使發瘋,祖父那諾博士者,持明禁行魔使瘋。
老父馬爾巴譯師者,四部密續魔使瘋。
本人密勒日巴者,心氣二魔使我瘋。
無緣自明修觀瘋。無有希、懼果證瘋。無有造作戒律瘋。

發瘋不算鬼作害:男鬼上師口訣害,女鬼空行加持害,心樂妖魔洞中坐,
悟用女鬼常潛遊。鬼魔不算病來侵,大手印病由後襲,大圓滿病由前侵,
瓶氣痼疾哀號泣,智慧熱病上面逼,三昧寒病下面逼,中間空樂寒熱激,
口中吐出口訣血,法性大樂漲胸肩。病痛不算還有死:見界廣闊偏見死,
修界廣闊沉掉死,行界廣闊偽飾死,果證廣闊希、懼死,密戒廣闊造作死,
三身之中瑜伽死。明晨修士死亡時,不用白氈裹其屍,卻見眾顯千萬色;
裹屍不用草繩縛,卻用中脈巨繩拴。抬屍不是子侄輩,明體幼童挑肩頭,
瑜伽死屍如是掮,行徑不是灰土路,菩提大道作坦途,開路四部空行眾,
口傳上師作向導。登山非土亦非石,普賢山上抬屍行,墳場無狼亦無狐,
方便智慧作遊戲。金剛大持巨塚中,葬我密勒之屍身!

當巴桑結聽了非常高興說道:「瑜伽行者,你所說的‘瘋狀’非常之好啊!」

尊者說道:「今天我們兩位瑜伽行者相遇,應該舉行一個會供才好,你贊成
嗎?」

當巴桑結說道:「很好,就讓我倆舉行一個會供吧。因為你是西藏人,所以
你應該作主人來招待我這個印度人,現在請你先為我准備會供的供品吧!」

於是尊者就把自己的頭顱,連同腦髓等物一併在內取下來,又把兩臂齊肘斬
斷,連帶頸骨作成一個灶架,把頭顱放在灶架上。然後尊者由臍間放出拙火
煮燒顱器,燒沸了其中的腦髓,突然放射出五色光明來。當巴桑結變化了七個化身,
各各站立在七根馬尾草的尖端。尊者接著變現出上樂金剛的八門
(壇城具足各種眷屬、供品及莊嚴),然後自己也變化了七個化身,各各站立在
七根馬尾草的尖端上。接著開始舉行會供,得到了六種滿足。

此時尊者化身所站立的馬尾草尖端,略略出現一點彎曲的樣子。尊者就問當
巴桑結道:「你我二人在瓶氣的成就上是沒有差別的,但是現在我站立的馬尾草上的尖端怎麼會有一點點的彎曲呢?」

當巴桑結說道:「我倆在斷、證的(各種)功德上是無有差別的,可是因為
你出生在西藏,所以會如此(5)。你我的見、行都完全相同,所以未來我倆的傳承弟子們在見和行上也是一致的。」言畢,二人以神通返回自處。

這是通那山的故事。

本篇注解

(1)當巴桑結為與密勒日巴同時之印度之大成就者,來西藏弘法,創立希結派,
以般若宗之密傳口訣而實修般若法門,成就徒眾甚多,其派在西藏流傳不廣,時間

亦不太長。

(2)原文作「有十角」,若直譯則破壞偈頌體裁,故于譯文中省去,於注解中說
明。

(3)真正之持密宗三昧耶戒要達成「常見一切法為佛性」之力用,及生、佛不二
之境界才行。嚴格的講,達成高度成就及證悟之人,才能無暇疵的持守密宗戒,故西藏喇嘛常謂密宗之三昧耶戒實為最難守持者也。

(4)直譯為紅白顯境,此處之紅白即指陰陽也。

(5)為什麼西藏人的體質在瑜伽上稍遜印度人,此處未明言。或言西藏人四大粗
重不如文明之印度人也,這一點譯者很難瞭解。

複注

我們讀一切成就者及諸佛菩薩之傳記和故事時,必須謹記一點:那就是他們的一切問答和言行都是為了演(演出某一台戲以達成某項利生的目的)而作的。由成就者的眼光看來,諸法畢竟空寂無可言說,心智已契盡法性盡地故更無需任何問答。但是為了度如幻眾生,說如幻法事,而演出如幻的「渡生戲劇」之時,他們就必需依照眾生的心識、習慣、語言、想法等來說話和行事。在明顯的例子是:一切智者的佛陀,如果知悉一切,還需要任何問題嗎?但是,佛陀如果根本不需問任何問題,(因為他是一切智者),那麼他怎樣和眾生交談呢?所以佛陀的發問,只是隨順眾生的必需方便而已。例如,在涅磐經中,佛臨涅磐時需三度對與會大眾說,叫他們趕快提出問題,因為佛陀馬上就要涅磐了。但是三次皆無人發問,於是佛說道:「也許是因為你們對我太尊敬了,所以不肯發問,那麼你們就對自己的朋友說吧。」但大家仍然沉默,沒有提出任何問題。佛是一切智者,早就知道與會大眾皆已得道,無問題可發;更知道大家亦不是為了尊敬佛陀而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那麼佛陀為什麼說了三次「無用」的話呢?他的三次問題難道是「多餘」的嗎?難道他的神通他的心智尚未臻究竟嗎?答案是,佛陀為了演出這一出最後的戲,表達他對僧眾和他們修道的種種問題之關懷,同時示範後代,在每一大成就者臨圓寂以前必須咐囑弟子,和弟子們一定也要抓住此黃金時間趕快請法釋疑,所以佛陀才這樣做。同理,密勒日巴和當巴桑結為了演出一場大成就者的「遊戲神通」的戲,以示範後代略顯成就者之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才有這場「那通山的會晤」。密勒日巴和當巴桑結皆是大成就者,豈有不知彼此已近在咫尺,還需要空行母事前托夢告訴嗎?


密勒日巴見當巴桑結行過花叢而不知,心想「人們說他具有無礙神通,看起來不可靠嘛!」此豈密勒之神通不夠?只是為了演出這樣一場戲,不得不就眾生之習慣、心識和境界而這樣表現罷了。其實兩位已經得大成就的人,他們彼此之間的真正交往和交談實非吾等凡夫境界所能妄測。他們之間的「戲」,也許華嚴經中稍微透露了億萬分之一小點。我們坐井觀天的凡夫寧敢妄測於萬一?如果我們謹記密勒和當巴只是為了方便我們這些眼界極小的可伶眾生才表演了一番「那通山的會晤」的故事,就不會懷疑尊者和當巴的神通不夠或彼此要「考驗」對方了。

儀軌-《 聖妙吉祥文殊最勝心滴 》瑪巴·秋英多傑仁波切傳授

《 聖妙吉祥文殊最勝心滴 》瑪巴·秋英多傑仁波切傳授
藏文中譯(含音譯):http://sgc68.blog. sohu.com/130193613.html
恒時顯現童子身,智慧明燈殊勝光,破除三界之迷暗,文殊尊前我頂 禮。
梵文名為:阿雅猛則謝日南摩松噶德
藏文名為:帕巴將巴永寧
漢文名為:聖妙吉祥文殊最勝心滴
江巴擁拉香擦羅(頂禮文殊妙吉祥)
得達松吉將定第(如是世尊出有壞)
益西各爹容總瓦(智慧之身自然生)
益西麥結智瑪米(獨一智眼無垢染)
益西弄瓦羅米瓦(智慧現相明朗朗)
阿日巴雜那雅爹南瑪
益西各泥且拉代(智慧之身我頂禮)
祖波松吉幹機西(一切諸佛演此法)
薄伽梵文殊智慧薩埵真實名經, 是世尊善逝出有壞釋迦牟尼佛宣說的。 蓮華生大師將此法伏藏於羅紮囊更處,後由古汝秋傑文側掘藏。 念誦此偈頌1遍,等同誦1遍《真實名經》的功德, 修誦一個月即可成就,勿庸置疑。

《 吉祥最勝智德贊 》
梵文名為:謝日迦那歌哪罷紮那米德德
藏文名為:巴益西銀定松波爹巴
漢文名為:吉祥最勝智德贊
南摩大智文殊師利佛!
怙主大智離二障雲,如日清淨極明朗。
所有境界如實知故,手托經卷在胸前。
三有獄中所有眾生,無明暗迷苦所逼。
悲憫彼等皆如獨子,為說六十支音語。
如雷大震煩惱睡醒,業力鐵鏈使解開。
無明暗除為令斷盡,一切苦芽持寶劍。
本來清淨十地究竟,功德圓滿佛子身。
百一十二相好莊嚴,請除心暗我敬禮。
有些智者認為此禮贊文是多傑曾吉大師作的。但通常說法是, 有五百個班智達在一起商量要寫一首文殊贊, 商量後各人回到自己住所撰寫,由於文殊菩薩的加持, 他們都一字不差地寫了以上禮贊文, 這無疑是他們都獲得了文殊菩薩加持的結果, 而禮贊文的名字為吉祥最勝智德贊。
多唸誦以下咒語:「嗡阿德吽」與「嗡阿日巴雜那德」,之後誦1遍 :
大悲尊以遍知勝光明,盡除我心愚癡諸迷暗,通達經續教理悉證得, 願賜智慧辯才皆顯現。

以下是《文殊真實名經》的咒語:
嗡 薩哇達瑪 巴哇 索巴哇 布修達 班雜 阿阿 嗡阿 紮資德 巴日修達 薩哇達瑪 雅德達 薩哇達他嘎達 加那嘎雅 門則希喲
巴日修德達 瑪巴達耶德 嗡阿 薩哇達他嘎達 勝達雅 哈日哈日 嗡吽舍 班嘎文 加那木德 瓦各夏日 瑪哈瓦雜 薩瓦達瑪 嘎嘎那 瑪那
瑟巴熱 希達 達瑪達德 加那嘎巴阿
阿阿 厄厄 俄俄 哎哎 喔喔 嗡阿 瑟多勝德 加那 木得然杭布朵 布達囊 爹雅達 巴德那瑪 嗡班雜 帝恰德 卡再達 雜加加那
木達耶 加那嘎雅 瓦革夏日 阿日巴雜 那雅爹 南瑪
迴向:願此善行勝功德,成就大智文殊尊,令諸眾生一無餘,悉皆安 置彼尊地。
>>>>
聖妙文殊續法精要:誦此願文等同唸誦整部《文殊真實名經》
http://tw.myblog.yahoo.com/ serenalotus-blog/article?mid= 2276&prev=2538&l=f&fid=29
英譯出自:http://www.lotsawahouse. org/quintessence_manjushri. html
--
 《 聖妙吉祥文殊最勝心滴 》或《聖妙文殊續法精要》:誦此願文等同唸誦整部《文殊真實名經》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142808616, 2013年11月7日 上午 04:04:45
==================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Arya Manjushri Tantra
聖妙文殊續法精要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Arya Manjushri Tantra (alternative translation)
by Guru Chökyi Wangchuk 咕如確吉旺秋
梵文拼音 In the language of India: ārya mañjushri tantra garbha
藏文拼音 In the language of Tibet: ‘phags pa ‘jam dpal rgyud kyi ang snying
英文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Arya Manjushri Tantra
Homage to Manjushri, the youthful!
頂禮文殊童子尊!
In this way, to the Awakened One, the transcendent Lord,
The wisdom kaya, spontaneously arisen,
The single eye of wisdom, entirely unobscured,
The light of wisdom, forever shining brightly,
To you, Arapachana, I pay homage.
To you, the very embodiment of wisdom, I bow.
禮敬覺者、出世主,
任運生起智慧身,
全然無礙智慧眼,
恆久照耀智慧光,
禮敬阿喇巴雜納。
禮敬智慧化身尊。
(Arapachana,文殊菩薩之另稱)
Thus it is explained by all the perfect buddhas.
一切圓滿諸佛陀,如是宣說上述義。
This concludes this teaching, spoken by the transcendent lord Shakyamuni: the Essence of the Perfect Recitation of the Names of the Wisdom Being, the Transcendent Lord Manjushri.
以上為釋迦牟尼出世主所說「智慧出世主文殊名號圓滿持誦要義」之教法總結。
This is a terma. Guru Rinpoche proclaimed to Jomo Shedrön that reciting this prayer is equal to reciting the whole of the Manjushri Nama Sangiti. 此為一伏藏。蓮師曾向尼師謝准(Jomo Shedrön)宣說,誦此願文等同唸誦整部《文殊真實名經》。
~ 英譯出自http://www.lotsawahouse.org/tibetan-masters/guru-chowang/quintessence-arya-manjushri-tantra-alt or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Arya Manjushri Tantra (alternative translation)  by Guru Chökyi Wangchuk/Translated by Adam Pearcey, Rigpa Translations, 2008.
~ 藏文中譯 (含音譯) 請見 http://sgc68.blog.sohu.com/130193613.html 圣妙吉祥文殊最胜心滴
~ 中譯由Serena於2009/5/10母親節初試
~ 願天下如母眾生皆與佛法結善,願一切母親速由文殊化身攝受!
 聖妙文殊續法精要:誦此願文等同唸誦整部《文殊真實名經》~20130710更新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article?mid=2276&prev=2538&l=f&fid=29, 2013年11月7日 上午 04:01:18

pics from :國際聯密佛教慈航會 - 密宗本尊真言法相珍藏集 - http://www.ubms.org/13.5.6_36.htm

妮古瑪 Niguma 傳記


(照片引用自 http://www.likeanillusion.com/dakinis.shtml)

印度佛教史中的傑出女性之一妮古瑪〈Niguma〉
有些記載表示,妮古瑪是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尊者的姊妹,而有些記載則說她是那洛巴的秘密佛母。妮古瑪的生平甚少為人所知,一般只知道她證得了無死虹光身,至今仍然活著,且住在印度莎薩林〈Sosaling〉神秘的檀香林中,只有清淨的眾生才能得見。

十一世紀時的西藏大師炯波南久〈Khyungpo Naljor,後來成為妮古瑪的大弟子〉,即曾親眼見過妮古瑪。他在印度學法多年之後,回到藏地而創立了香巴噶舉的傳承。由於炯波南久的幾位上師都指示他前去拜見妮古瑪,因此炯波南久前往莎薩林森林。他在那裡徘徊了很久,並唸誦了許多祈請文,最後終於親見妮古瑪。妮古瑪顯現為黑色空行母,她在虛空中舞蹈,手中持著鼓與顱器。炯波南久向她頂禮並供養黃金,請求妮古瑪傳法給他。
  妮古瑪將供養拿去,又蔑視地將黃金拋出去。炯波南久感到害派,自忖是否遇到食肉的空行母,而非那位赫赫有名的瑜珈女。妮古瑪變化出一座高山,四條不斷的黃金河流從山峰上流洩而下。她告訴這位訪客:

  「具足淨觀者,所見皆黃金。不具淨觀者,無處是黃金。我不需要你的黃金。」

於是,她將剛才拋出的黃金又收回來,然後賜給炯波南久她的教法與灌頂,並告訴他:
「於幻顯中修幻觀,以虔敬力生幻證」
〈在如幻的現象中,藉由如幻的禪修,以虔誠的力量,生起如幻的證悟 ~ Among illusory phenomena, through applying illusory meditation, illusory awakening arises by the strength of devotion〉。
PS: 很喜歡最後這句話,所以將英文寫出讓大家共享。
~ 以上故事是由第二世波卡仁波切所說,Claudia中譯,Serena校對 2008/08。
/
~ 類似的故事在《大成就者之歌》一書當中,大圓滿上師祖古烏金仁波切也曾提及。這本書的簡介可從此連結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archive?l=f&id=18。

>>
草本轉錄:  印度佛教史中的傑出女性 ~ 妮古瑪〈Niguma〉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142814634, 2013年11月7日 上午 03:29:08

(另譯尼古瑪)

禪詩--大千世界一禪床

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宋.佛印

這首偈語是宋朝佛印禪師所作,典故卻出在唐代。

有一天,趙王拜訪趙州從諗禪師,禪師躺在床上,不起身迎接,趙王就親自到他的床前看他。趙州禪師說:「趙王!我年老力衰,沒有力氣起來迎接你,請原諒!」

趙王一點都不見怪,兩人談得非常契心。趙王歡喜回去以後,就派了大臣送來好幾車的禮物作供養。趙州禪師一聽,立刻起床,披袈裟、戴帽子,非常隆重地到山門迎接,徒眾們看到師父的舉止,很訝異:咦!趙王駕到時,您都睡在床上不起迎,現在不過是個趙王的臣子來,您卻親自到山門外迎接,豈不是太顛倒?

趙州禪師笑著開示:「我迎接客人分三種等級:上等人來,我睡在床上迎接他;中等人,來我在客廳以禮待他;下等人來,我到山門外應酬迎接呀!」

因為有這麼一段典故,後來蘇東坡到金山寺找佛印禪師時,就先寫了一封信給佛印禪師,希望用趙州禪師待客之道接待他。意思是說:你在家儘管睡覺,不要費心應酬我。可是當蘇東坡到達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已等在山門外迎接,蘇東坡一見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的功夫不及趙州禪師。」意思是說:您不敢睡在床上不起來。

佛印禪師也笑說:「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我們金山是無量相,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你以為我是起來迎接你蘇東坡嗎?其實不是,我現在仍然睡在我的禪床上,絲毫不迎不來呀!如此一來,蘇東坡就啞口無言了。

佛印禪師的修持境界,可以從這首偈語看出,真是高人一等!


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顯密雙運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吉美林巴撰、慈誠羅珠堪布講

註:收於慧光集卷46_顯密萃要

顯密雙運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是吉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著的一個方便法門。

一、何謂佛法融入生活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經常做義工,捐贈財物、獻血、捐獻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宣導的種種行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裏沒有慈悲利他心和出離心,這樣的愛心與慈悲心外道也有,社會上的好心人也有,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為。

要想將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裏根本沒有佛法,那拿什麼去融入到生活當中呢?

根本沒有辦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才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我們最大的三個問題是:
第一,貪欲心,貪財、貪名、貪所有世間的東西,終日為名韁利鎖所捆縛,這都叫做貪欲心,這是我們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損人利己,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第三個更嚴重的,就是執著,對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執持不放。

正是因為這三個禍害,才讓我們流轉輪回無法解脫。而對治這三個問題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

貪欲心的對治,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斷除或控制貪欲心;
自私心的對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減少或消滅自私心;
執著的對治,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以後,包括貪欲、自私、執著在內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證悟空性是最關鍵的。

禪宗經常講放下、放下,怎麼樣放下呢?暫時對生活生起一種厭煩心,悲觀厭世、脫離生活,躲到山裏去修行,這不是放下,只是暫時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從根本上知道這一切都如幻如夢,故而沒有任何執著與掛礙。

我們必須知道,對任何一個世間的有漏法,無論錢財、名聲、地位還是人,只要有執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執著越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經超越這個東西原本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這是肯定的。要斷除世間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斷除執著。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也沒有去尋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認為,輪回可以直接斷除,只要把身體毀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們赤身裸體、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樓、自焚等極端行為,這些都是沒有找到輪回與痛苦根源的錯誤觀點所導致的。

凡夫一致認為,痛苦來自於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痛苦源自於外界,這誰也無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並不在外面,而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歸根結底,就是執著。

但斷除執著很難,尤其是用顯宗的保守方法去斷除,就更難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好、更快捷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密宗所講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不過,即使證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隨順眾生。

蓮花生大士曾雲:“縱使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也即是說,見解要開放、高妙,但行為一定要保守、謹慎。

開放的意思是說,在證悟空性以後,包括殺盜淫妄、聞思修行等善惡之行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不存在善惡、好壞、高低、左右等分別,沒有任何阻礙,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虛空、一片光明。我們以常識所創造的各種規矩——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規矩、規定、法則,都已經煙消雲散。對這種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約束,所以見解是很開放的。

但如果行為和見解保持一致,就會出問題。雖然對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無論在藏地、漢地還是印度,都曾有數之不盡的成就者的行為超越了一切約束。甚至為了打破約束,他們還會採取強制且極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為,就是一種超越約束的手段。但其他眾生卻不會理解這些放蕩不羈、無拘無束的行為,為了保護眾生的根基,護持其他眾生的心或情緒,所以行為必須要保守。

蓮花生大士還說:“外表應當實踐經部儀,細緻取捨因果有必要。”哪怕內在具備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為,也應該按照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來行持,這樣細緻取捨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見解卻萬萬不能保守,否則就是執著,所以見解要開放。這是蓮花生大師在甯瑪巴的無上密法大圓滿中的要求。

其實,除了甯瑪巴以外,所有藏傳佛教對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這樣的。

三、一舉兩得之殊勝法門

很多人在聞思,也聽了《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大家都很虔誠,也在根據自己的能力儘量地斷惡行善,精進聞思修,可在將佛法落實到行為方面,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雖然通過聞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哪怕沒有修,但與其他完全不學佛的人比起來,觀點還是完全不一樣。但聞思的功效也僅止於此,真正的落實,還是要靠修行。

不過,對大多數佛教徒來說,專職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較虔誠的修行人,每天嚴格地修持佛法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四個小時,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都會被世間瑣事所困。如果不能將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就會浪費掉。反之,如果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為正法所攝持,將會有很多益處:
第一,不會造業;
第二,生活會更有意義;
第三,會更加開心、幸福與充實,生活品質也會逐步提高。

我們曾經專文探討過《如何將病苦轉為道用》,與《如何面對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與生活》見《慧燈之光》),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如何把包括吃住行臥等等在內的所有行為都轉為道用。

行為是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吃、住、行、臥在內的一切活動,無論思想的活動還是身體的運動,都叫做行為。

通過發願,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與菩薩道毫不相關的行為轉為菩薩道,就是行為轉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為轉為道用,平時也能落實到生活上,則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時,積累很大的資糧,這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義。

四、具體方法

在《入行論廣釋》與《華嚴經》中,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既有顯宗的方法,也有密宗的方法,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轉為道用。

每天從早上醒來開始,到最後晚上睡覺,如何將一天所有的行為都轉為道用呢?

(一)蘇醒

早上剛剛從夢中醒來,一睜開眼睛看到世界的時候,該怎麼發願呢?

平時我們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都是迷迷糊糊、睡眼朦朧的,既沒有觀點、也沒有發願,匆匆忙忙洗漱完畢,就趕去上班了。但修行人卻不應如此,而應首先意識到,從夢中蘇醒過來,類似於從虛幻的境界中醒過來;從深度睡眠中突然醒過來,則如同從不知不覺的無明狀態中醒過來,來到眼睛所見的新世界當中,這與證悟空性,抵達佛的清靜刹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願:“祝願一切眾生能從無明黑暗中蘇醒過來,最終成就佛的果位。”這樣僅僅依靠發願,就能積累很大的資糧。

這些機會每天都有,但我們卻從來沒有這樣發過願,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方法,所以把機會都浪費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清晨。雖然一開始不太熟悉,只要堅持一兩個星期,就會習慣成自然,以後每次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這樣發願。

同時還要發誓:“我今天一定要過成有意義的一天,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價值。”意思是說,自己當天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儘量行善斷惡、聞思修行等等。

(二)起床

起床與佛陀從法身狀態中幻化出化身與報身去度化眾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心:
“願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法身,並從法身中顯現出報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眾生。”

(三)穿衣

穿衣服的時候應當發願:“願天下所有眾生具有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會不知羞恥、無惡不作;有了慚愧心,就能自覺地尊重因果、護持戒律,而不會造作惡業。

(四)系腰帶

系腰帶的時候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的善根都能夠雙運。”所謂雙運,也即智悲雙運、福慧雙運、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雙運。願一切眾生都能於世俗諦當中行善斷惡,於勝義諦當中證悟空性,行持如幻如夢的善根,修持智慧與方便雙運的資糧。

(五)坐

坐任何地方,無論坐地上還是坐沙發,都與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一座之間證悟佛果有點相似,所以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金剛座。”
經過菩薩十地末尾,最後在一座間證悟佛果,就是獲得金剛座。

(六)進門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進門的時候都要發願:“願一切眾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進入解脫之城。” 解脫之城,也即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清淨佛刹。

(七)入眠

進入睡眠狀態,與十地末尾斷除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意識,斷除所有念頭,進入無念的智慧狀態而成佛,也即從十地的最後一個瞬間進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較相似。

尤其在《佛教的物種起源》(見《慧燈之光》)中講過,密宗認為,每天從夢中蘇醒,經歷白天的工作與生活,再到晚上入眠,也是一個輪回。這個24小時的輪回,與無始以來流轉至今的大輪回過程完全一樣,只是時間較短,只有24 小時而已。所以在睡眠之前我們要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這樣發願以後,就能把入睡的行為轉化為菩薩道。

(八)做夢

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也和晚上的夢境完全一樣,是如幻如夢的,所以有夢瑜伽基礎的人在做夢的時候,也應當發願:“願一切眾生能證悟一切法如幻如夢。”
在甯瑪巴的六中陰修法,噶舉巴的那若六法,以及格魯巴的密集金剛等修法中,都有夢瑜伽修法。通過夢瑜伽修法,就能在做夢的初級階段,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夢。
在夢瑜伽中知道自己在做夢並不難,意義也不是很大,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做夢的同時要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也像夢境一樣虛幻不實。
但這些修法對還沒有修加行,至少連數量上還沒有完成一遍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的基礎還沒有打好。

(九)做飯(生火)

《密宗概要》(見《慧燈之光》)中講過,我們看到的不清淨現象,源自於我們自己的無明,如果無明不存在或者斷除了,地水火風空五大種的真實本質,是佛的壇城。無論看到什麼樣的火,其本質都是白衣佛母。

在煤氣爐一打開,火燃起來的時候,首先在火的中間,觀想一個吽(>)字,吽字再變成金剛空行母,也即五部佛當中屬於金剛部的空行母。身體黑色,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並以右屈左伸的坐姿端坐於蓮花墊上,身上的裝飾,是像金剛薩垛一樣的報身佛裝飾,與密宗其他空行母不同的是,金剛空行母的嘴巴是張開的,並要將她的舌頭觀想為十方三世一切佛舌的總體。

在做飯之前,先要在煤氣爐旁準備一點沙子,然後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身口意所積累的所有罪業,都集中於自己心臟當中的藏文黑色(2))字,然後在肚臍下再觀想火的種子(<))字,足心觀想風的種子(;))字;此字產生風,從而點燃肚臍下的火種子字,燃燒的火焰經過身體往上竄,將心口的(2))字往上推動,並從鼻孔排出,這時觀想(2))字變成蠍子進入沙中,與沙子融為一體,然後盡力念誦嗡啊吽,同時觀想沙子和罪業通過嗡啊吽的力量轉化為甘露。之後念幾遍咒語:“嗡班雜爾紮嘎卡卡卡河卡河,沙爾哇巴幫達哈那剛目格日業梭哈”,並用拇指和食指抓一點沙子扔到火裏,其間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的罪業通過咒語的力量轉化為甘露,融入到金剛空行母的口中,從而消除業障。之後念三遍百字明,念的時候,要具備四對治力,其後再念:“嗡班匝爾墨”,同時觀想金剛空行母回到法界當中,就像佛從法界當中顯現色身度化眾生,事業結束之後,又融入法界一樣。打一個世俗的比喻,就像請一個人出來吃飯,之後送客回家一樣,最後是回向。

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懺悔方法,其中有觀想、有念咒、有四對治力等很多方便,觀想也不複雜。每次做飯的時候若能這樣觀修,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佛以前,我們做飯炒菜的時候,會殺雞宰魚,所以做飯的行為是罪業;學佛以後,我們不再殺生了,做飯的行為不是罪業,但也不是行善,只是無記的做飯炒菜而已;現在學會了這個方法,從此以後做飯炒菜都可以變成菩薩道,這多有意思啊!

(十)走路

本來走路有三種情況——善、惡、無記。區分的界線,在於走路者的動機。如果是為了放生等善事而走路,則走路是善法;如果為了偷東西、殺生而走路,就是罪業;既不是為了行善,也不是為了造惡,只是單純地走路,或是為了趕去上班等等,就是無記法。

如何將無記的走路轉化為菩薩道呢?

印度的恒河很長、也很遼闊,其中有數不清的沙子,所以釋迦牟尼佛經常用恒河沙數來比喻很大的數量。

首先觀想一塵中有恆河沙數的佛刹,走路的時候,觀想自己在轉繞成千上萬恒河沙數的佛刹,這樣就能將走路的行為轉化為道用了。

(十一)穿新衣

穿新衣服,特別是穿名牌新衣服的時候,可以念誦咒語:嗡梭巴哇悉朵沙爾哇達摩梭巴哇悉朵吭。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同時觀想衣服也是空性,然後從空性當中產生一個供品的種子字(Q)),然後再觀想種子字變成天人的衣服,先供養自己的根本上師,然後再供養本尊,之後才是自己穿著,這樣穿衣服也可以積累資糧了。

《俱舍論》中講過,人間再名貴的衣服,也無法與天人的衣服相媲美。顯密都認為,即使真的將衣服供養上師、本尊,他們也不會穿。但一切法都要觀待因緣,都從緣而起。而緣起的關鍵,就是自己的心,也即是說,一切善惡都源自於造業者的動機。僅僅心裏觀想供養根本上師與諸佛菩薩,還是可以得到真正供養的福報,可以積累資糧。

既然連穿新衣服也可以變成菩薩道,這樣不是很有意義嗎?

(十二)洗澡

很多人每天都洗澡,但只是將身體洗乾淨而已,現在我們要設法把它轉為菩薩道。

從凡夫不清靜的角度來說,水就是液態的物質,但以八地菩薩來看,水的本體卻是五方佛母之一的瑪瑪格佛母。

沐浴的時候,首先觀想瑪瑪格佛母的種子字(2))。之後再將(2))字觀為水的佛母——金剛佛母,然後念誦咒語:班雜爾紮革新當革日梭哈,同時祈禱金剛佛母,加持自己能清靜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然後觀想金剛佛母化為甘露融入洗澡水,之後再洗澡。

同樣,過河的時候,也要把整條河的水作相同的觀想。

《生起次第修法》(見《慧燈之光》)中解釋過,之所以密宗不直接觀想本尊,而是首先在蓮花座墊的日月輪上,觀想一個種子字,再把種子字觀想為本尊手裏的法器,然後法器發光,最後才變成本尊,是為了快速消除我們從投胎、出生、成長直到死亡階段的不清靜現象,種子字是消除投胎時阿賴耶識上的習氣,然後每個環節都用不同的方法來快速抹掉、刪除。

如果沒有人解釋,大家會認為密宗不但充滿了深厚的神秘色彩,而且無比殘暴、色情下流,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兇惡的憤怒金剛,其內涵也充滿了智慧和慈悲,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兇殘與色情。因為很多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即使密宗修法見效十分快捷,如果沒有灌頂,也不能聽、不能修,甚至連密宗的法本都不能看。因為此處介紹的不是很深,所以還不算違背密宗要求。
1、前提

以前我們的吃飯不但與菩薩道沒有任何關係,而且還可能和惡趣有關,因為我們的飯食,往往是以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為代價的。

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中明確指出:肉食我過去沒有開許,現在不開許,未來也不開許。並宣講了很多肉食的過患:吃肉非常影響慈悲心的誕生與成長等等。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吃肉不好,就將吃素和學佛完全等同起來,說不吃素就不能學佛,這樣很多人就不能學佛了,就會中斷這種人的善根,佛也沒有這樣要求,所以我們還是要顧全大局、從長計議。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不走極端,這是佛對我們的要求,否則將欲速則不達。

很多不瞭解的人以為,密宗可以開許吃肉,因為很多密宗修行人在吃肉。其實,密宗經典和大乘顯宗經典基本上一樣,根本沒有開許可以把肉當成食品來吃。大圓滿是這樣,時輪金剛更是這樣。時輪金剛甚至把肉食的過患講得比一般大乘顯宗經典所講的還要嚴重。

但對剛剛學佛的人,要求不能太高,只要他們能做到自己不點殺,不吃活的生命,就已經不錯了。很多佛教徒在吃素的過程中,也會遭遇家人、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會造很多口業,從而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克服困難堅持吃素當然很好,實在萬不得已,密宗也有一些對肉食者有用的方法——通過咒語的力量,把吃肉的罪業減輕,同時還可以利益一些眾生。

2、方法

念咒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吃肉是有罪過的。因為自己的吃肉,會間接導致殺生。有吃肉的人,才會有屠宰的行為,所以不能說動物的死亡和自己沒有關係;其次要對面前的眾生發起真正不造作的慈悲心;然後念誦不動佛心咒、尊勝母陀羅尼以及系解脫裏面的一些咒語,念完以後,給肉食吹口氣,這樣一方面罪業會減輕,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所食用的眾生有利益。如果是其他人吃肉,自己即使沒有吃,也可以在一旁念誦這些咒語,雖然不能減輕吃肉者的罪業,但對被吃的眾生還是有利的。

密宗續部講道:吃肉的時候,還可以念一百遍:嗡啊布日阿(ra)吽,克咋日阿 夢,或者念七遍:嗡啊布日阿吽,克咋夢梭哈,然後對眾生的骨肉吹口氣,之後再吃肉。這樣一方面可以消除吃肉的罪過;另一方面,被吹氣的眾生還可以免墮惡趣。這在很多佛經上都有記載,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所以咒語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3、解疑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佛經都說念咒吹氣不但可以消除罪過,而且被吃的眾生還不會墮惡趣。那我吃肉不是比吃素還好嗎?一方面眾生不需要墮惡趣,另一方面,我也可以飽享口福,這是自利利他的事情啊!如果我吃素,它還不一定不墮惡趣呢!我們不能以為念咒可以減少罪業,同時還可以利益眾生,就心安理得地去吃肉。還是要以吃素為主,這是佛教顯密共同的要求。只有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才能念這個咒。

什麼叫做實在沒有辦法不吃肉呢?

比如說,在青海湖的湖心,有一座海心山,過去很多修行人會到那座山上去閉關。在山上已經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如果海浪碰到岩石,而撞死了某些魚類,修行人可以依靠這些魚肉來維持生命。這種情況,叫做實在沒有辦法不吃肉。我們恐怕很難遇到這種情況吧?!即使家人對吃素不理解,也沒有關係,不和他們計較就行。他們總不可能要求你不能吃肉邊菜,一定要吃肉吧?!家裏人如果要殺雞殺魚,能勸就勸,實在不行,自己絕不能殺,這是最低限度,是根本不能讓步的原則性問題,

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還是不能隨意吃肉。

這是肉食轉為菩薩道的方法,但若想將肉食完全轉為菩薩道,那是很難的。除非是密宗修行境界非常高的瑜伽士,他們能將五肉五甘露全部視作如夢如幻,只有他們,才真正能將肉食徹底轉為道用。捎帶說明一個問題:密宗有接受五肉、五甘露的誓言,也就是說,不捨棄肉類,是密宗的誓言。這與平時所說的不能吃肉該如何圓融呢?

五肉、五甘露,是從普通人公認的骯髒物中選出來的骯髒物的代表。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沒有人會吃這五種肉,大家一致認為,這五種肉是很骯髒的。

密宗修行人為什麼要接受最骯髒的東西呢?

密宗修行人分為初、中、後三種。

初期修行的人,密宗也不允許他們去接受五肉、五甘露,因為他們沒有接受的能力,所以不需要接受。

即使接受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與普通人吃肉是完全一樣的。

那麼,初期修行的人如何護持誓言呢?

密宗絕大多數的戒律,都建立在清淨觀之上。只要有了清淨觀,就不成問題。就像只要有 “我要為度化一切眾生而成佛”的願菩提心,菩薩戒也不會從根本上失毀一樣。密法認為,這種人只要在吃飯、吃菜的時候,將飯菜觀想成五肉、五甘露,或承認“從勝義諦的角度去看,五肉、五甘露等萬事萬物都是佛的壇城。在佛的壇城當中,沒有不清淨的東西。不清淨只是自心的顯現,因為自己還有業障,所以看到的都是不清淨的。如果是佛來看五肉、五甘露,就是清淨的。因為佛斷除了所有的業障,所以能看到物質的本來面目。”只要不反對這個觀點,密宗絕大多數的誓言也不可能徹底失壞。

密法後期的修行人,境界已經非常高了,在他們眼裏,五肉、五甘露和其他任何東西一樣清淨,五肉、五甘露不能成為不清淨的代表物,所以他們不需要去接受五肉、五甘露。

需要接受的人,就是中間階段的修行人。他們雖然已經證悟到一定境界,但還沒有抵達境界的巔峰,他們的智慧還有可發展、可成長的餘地。這個階段的人在證悟的境界中去接受五肉、五甘露,不但對他們沒有影響,而且能促進他們的修行——可以從中深深地體會到,原來凡夫所謂的清淨和不清淨都是平等的——因為他們有這個境界,有這樣的修行能力,所以能體會平等。他們吃肉、喝酒,不是為了貪圖酒肉的味感,也不是把五肉當成食品來吃,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而把五肉當作一種“誓言物”來接受。

所謂“誓言物”,也即為了更深層次地體會到一切清淨和不清淨實際上是平等的境界,而暫時借助的某些物質。

這就像一個人在夢中夢到自己來到一個深不可測的懸崖峭壁前面,即使他知道自己在做夢,但因為自私心、“愛我執”太強烈,所以即使在夢裏,我執也會影響做夢者的心態,所以他還是會有一點恐懼感,只是沒有現實生活中那麼強烈而已。

為了徹底斷除這種恐懼感,他乾脆故意在夢裏從很高的懸崖上跳入深淵,因為他知道這是在做夢,所以落到地上也不會真正受傷,甚至不會有任何疼痛感。在跳下懸崖的時候,他也能深深地體會到,夢就是這樣,我不必對夢裏的懸崖生起恐懼感。這樣親身體會以後,剩下來的一點點恐懼也就徹底化為烏有了。

當然,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則即使在夢裏,也有可能摔到地上就摔死了,或者是殘廢了、受傷了,各種各樣的情形都有可能夢到。能徹底消除夢中的恐懼感的,唯有了知自己在做夢的人。因為知道是在做夢,所以也不會受傷。

《黑蛇總義》(見《慧燈之光》)當中也講過,小乘佛教對五肉、五甘露,以及貪嗔癡等煩惱的態度,與大乘,特別是密宗是不一樣的。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永遠是壞的,在任何時機、任何地點,都不能殺、盜、淫、妄,這沒有任何餘地可留,只要一碰它們,就會墮惡趣。這是小乘佛教非常狹隘的觀點。他們的見解非常保守,所以他們的行為也不可能開放。他們永遠想不到,即使是煩惱,也可以轉化為道用,更想不到煩惱與不淨物本來就是清淨的。

大乘顯宗的見解,就要高一個層次了。他們認為,煩惱與不淨物可以轉為道用,但他們也沒有想到,煩惱與不淨物本來就是清淨的。密宗,尤其是無上密宗卻認為,煩惱與不淨物不但可以轉化為道用,而且它的本體就是清淨的。

密宗中間階段的修行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因為他們已經證悟了空性和清淨觀,不會有太大的清淨和不清淨的分別。但畢竟還會有一些殘存的分別念。為了徹底打破這些觀念,促進自己的修行快速成長,在保證不傷害任何眾生身心的情況下,他們會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這是密法的一個特殊訓練方式,就像現在說的“魔鬼式”的訓練一樣。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這種修行人已經真正證悟了一切是清淨的,是如幻如夢的,那他是不是就可以隨意地殺、盜、淫、妄了呢?

當然不是!對眾生有利的行為,任何人都可以行持。對眾生有害的行為,即使是密宗瑜伽士,也絕不允許。

密乘戒的基礎是菩薩戒,菩薩戒的基礎是別解脫戒。其實學密者的戒條,應該比小乘和大乘顯宗的更多。比如說,小乘的居士,只需守持居士戒;而受了菩薩戒的大乘居士,就需要守持居士戒與菩薩戒;假如是灌了頂的居士,就還要在此基礎上,多守持十四條密乘誓言。所以,任何修行人,都應該如理如法地取捨。

很多人不懂密法的真正含義,只是因為看到密宗的雙身像,以及忿怒金剛的面孔,聽到有接受五肉、五甘露的誓言等等,就不經聞思與研究,不負責任地大肆誹謗,不僅四處張揚,還在網上發各種各樣的帖子,從而導致其他人對密法產生邪見,這會讓很多眾生墮入地獄,同時自己也有很大的罪業。

密宗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才會保密。但保密也不是永久性的,只是有一個過程。當觀察到對方已經根機成熟,可以接受密宗的這些行為以後,才會給對方宣講與之相應的法門。不僅是密法,包括第二轉法-輪的《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也說過:對剛剛進入大乘佛門的菩薩,不能講空性。他們雖然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但因為他還沒有經過聞思,智慧與法器還不夠成熟,提前給他們講空性,對方有可能接受不了——認為萬事萬法絕對存在的,不可能是空性——從而對空性產生邪見,這樣就會造業。

這都是佛陀慈悲與智慧的表現。佛陀不會因為自己證悟了清淨與空性,就四處炫耀、八方宣傳,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偉大、很了不起。而會根據眾生的承受能力,因材施教、應機傳法,逐步地引導眾生。
(十四)吃飯

1、上等的方法

吃飯轉為道用的最佳方法,是把所有的食品當作會供品,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是佛的壇城。安住在這種境界中,以清淨的食物供養清淨的佛的壇城,同時念一個簡單的會供儀軌。這樣所有的食品都變成供品,

這樣每吃一頓飯,都變成了會供。會供也是積累資糧、清淨密乘誓言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如果沒有清淨觀,只是買了很多食品堆在一起,然後念一個儀軌,之後大家把食物分而食之,這實際上不是會供。依我們目前的境界,還不能把會供、火供做得很標準,所以還不如用念佛、供佛來暫時代替會供。當我們對密法的認識有所提高的時候,才可以做會供。

這是吃飯轉為道用的最佳方法,但前提條件,是需要有清淨觀。

清淨觀的最低限度,是通過聞思,從理論上完全能接受一切萬法是佛的壇城,雖然沒有證悟的體會,只是從理論上通達了,麥彭仁波切認為,也算作清淨觀。

2、中等的方法

中等的方法,顯宗也經常在用。每次吃飯的時候,做一些專用的神饈和下施品,或者在沒有享用之前,把一部分飯菜單獨放在一個小盆裏面做供品。然後念誦:嗡啊吽。

通過念誦此咒,就能將食品轉化為甘露。

念完以後,首先是供上師,念誦咒語:革日班雜爾涅吾底阿吽;然後供養三寶,念誦咒語:熱那班雜爾涅吾底阿吽;然後供養本尊觀世音菩薩,念誦咒語:
羅格修日阿班雜爾涅吾底阿吽;然後供養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念誦咒語:嗡啊吽班雜爾格熱得哇紮哥呢班雜爾涅吾底阿吽。

之後是下施。首先供養護法,這是出家人的律經當中出現的一種特定的護法,念誦咒語:吽哈惹德班雜大阿康梭哈;第二是佈施給護法的眷屬,念誦咒語:吽哈惹德班吱阿康梭哈;第三是佈施給其他各種各樣的護法,念誦咒語:嗡阿紮班吱阿斯唄梭哈。

上供下施完了以後,也有念誦《隨念三寶經》的傳統,但如果沒有這麼多時間,也可以省略。之後才開始吃飯。

這樣每次吃飯的時候,既有上供,也有下施。故而可以圓滿我們的資糧,所以也很有用。這是中等的吃飯轉為道用的方法。

3、下等的方法

最後是最簡單、最下等的方法如果沒有清淨觀,無法做會供;上供下施也不會做。最簡單的方法,是對自己身上的寄生蟲發慈悲心,然後發願:我暫時用食品來維持它們的生命,希望未來我能通過傳法,給它們指一條解脫之路,讓它們得到無上的安樂。

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的寄生蟲,寄生蟲是真正的眾生,他們也要靠人體來生存。人不吃飯會死掉,寄生蟲也會死掉。這是最下等的吃飯轉為道用的方法。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一頓飯間,圓滿上、中、下三種方法。

另外,身體的所有排泄物,也可以佈施給餓鬼道眾生。《白色不動佛續》當中講道:

(十五)吐痰

吐口水、吐痰的時候,念誦咒語:嗡阿西啊哈日唄梭哈。這樣痰液、口水也可以變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對餓鬼道眾生來說,要得到這樣的東西都很不容易。

就像一個餓鬼給哲達日阿闍黎說的一樣,他說:

“我流浪到這裏雖然已十二年了,但只有一次一位清淨的比丘丟棄鼻涕時,我們這麼多餓鬼集聚爭奪才獲得一點點,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而且我自己在爭搶鼻涕時,還被其他餓鬼打得遍體鱗傷。”

餓鬼的罪業非常嚴重,所以連人的排泄物這樣的東西都得不到,但念誦咒語以後,因為佛菩薩的加持與咒語的力量,它們就可以得到乾淨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它們眼裏,都會變成美食,所以念誦咒語是很有用的。

(十六)擤鼻涕

擤鼻涕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嗓噶那啊哈日唄梭哈,這樣鼻涕就變成了餓鬼眼中的美味。

(十七)其他排泄物

排出身體上的任何一種排泄物,比如流汗等等的時候,可以念誦一個共用的咒語:嗡馬拉啊哈日唄梭哈。

(十八)排大小便

排大便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布達哈日唄梭哈。
排小便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嫩雜啊哈日唄梭哈。

(十九)剩飯剩菜

倒剩飯剩菜,以及喝剩的水等等的時候,念誦咒語:嗡俄嘖紮啊哈日唄梭哈。然後觀想將這些丟棄物佈施給餓鬼道的眾生,這樣他們一定能得到食物。

如果願意做,這就是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讓生活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都成為菩薩道。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也不需要單獨花費時間,自然而然從早到晚的一切,都可以轉為道用。

對大乘佛教來說,做事的賢惡好壞,都是以心為主,而不是以身、口為主,正所謂:“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假如不重視這些方便,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既不觀想,也不念咒,則做同樣一件事,也沒有任何與修行有關、與菩薩道有關的成分,所以對現代的學佛人來說,這些方法都非常重要。

(二十)繞塔

轉繞佛塔的時候念誦咒語:南無巴噶哇地,熱那給日阿嘚雜呀,達塔噶大雅,啊爾哈地,三渺三菩提呀,達呀他,嗡惹呢惹呢摩訶惹呢,惹呐布雜亞梭哈,這樣即使僅僅轉繞一圈,功德也變成繞一千萬圈的功德。

但我們不能因為在繞塔時念誦了這個咒語,就試圖以一當萬,代替自己曾經發願轉繞一千萬的數量。譬如說,如果自己曾發願轉繞一萬圈壇城,就要老老實實、一圈一圈地完成,而不能以念誦咒語僅繞一圈來代替。

法王曾經也說過,雖然繞塔時念誦咒語轉一圈,其功德與不念咒語轉繞一千萬圈完全一樣,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但真正轉繞一千萬圈,就會花費很長時間,故而在轉繞者心裏播下的善法種子的能力,是僅繞一圈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各有各的好處。

(二十一)踐踏佛影

繞塔的時候,有時不可避免地會踩踏到塔的影子,此時可以念誦咒語:班雜爾唄噶啊紮馬吽。不僅是佛塔,包括踩踏佛像、經幡影子時,都可以念這個咒,這樣就不會有罪業。

(二十二)磕頭

很多人在修加行,每天都磕幾百個頭,如果磕頭的時候,能念誦咒語:嗡南無滿則西爾耶,拿昧斯西爾耶,拿昧額達麻西爾耶梭哈,功德也可以增上一千萬倍。

但十萬個頭,卻不能通過念一句咒語來代替,其理由前面已經講過了。

有些人平時磕頭的數量不多,但如果堅持每天早晚各磕三個頭,並念誦咒語,其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絕大多數藏地的老百姓也是這樣做的。

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一個一個地累積了一千萬個頂禮,其功德多麼大啊!而念這個咒僅僅磕一個頭,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功德!

佛永遠都不會撒謊,他知道什麼有功德什麼沒有功德。既然磕頭有功德,與念這個咒功德可以變成一千萬倍,都是佛說的,我們為什麼僅僅相信前者而不相信後者呢?這種想法明顯不合邏輯。

佛經裏講過四種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佛的事業不可思議,咒語和藥物的力量不可思議,瑜伽者(成就者)的瑜伽境界不可思議。眾生的業力的確不可思議,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與網路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其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因果報應;同時,佛的智慧、法力,與咒語的能力也應該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如果像我們平時那樣念咒,咒語雖然也有能力,但不會很明顯。只有按照密法的要求去觀修本尊心咒,其咒語不可思議的能力才能真正彰顯出來。

(二十三)供花

漢地有很多漂亮的鮮花,我們應該經常在佛堂供養鮮花。佛經裏說,實在沒有鮮花,也可以用塑膠花、絹花、幹花等等代替,但最好能供鮮花。供鮮花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南無巴噶哇地,吡唄給嘚日阿砸呀,達塔噶達雅,啊爾哈地,三渺三菩提呀,達呀他,嗡吡唄吡唄,摩訶吡唄,吡唄斯吡唄,額爾巴唯,吡唄嗓巴唯,吡唄阿瓦葛日阿呢梭哈。

每次供花的時候念七遍,則供一朵花的功德就變成供一千萬朵花的功德了。我們萬萬不能忽略、小看供養一朵花的功德,佛在《悲華經》當中講過,即使在路邊採摘一朵野花,以虔誠心扔到空中供佛,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現在的城市綠化非常好,滿街都能看到五顏六色的鮮花,我們不需要去採摘,僅僅是觀想和念咒,就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何樂而不為?

其實,無論看到任何漂亮的東西,都可以供佛。

可見,只要利用念咒的方便,積累福報其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二十四)行善

平時做任何善事——誦經、磕頭等等的時候,都可以念誦咒語:嗡嗓巴日阿,嗓巴日阿,波瑪納薩日阿,瑪哈臧巴吽帕,這與我們平時念的加持咒,只有一、兩個音節有點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想現前咒語的能力,發揮咒語的作用,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相信它。如果沒有信心,則即使咒語本身有作用,也發揮不出來。但念誦百字明、佛菩薩名號,則哪怕不相信也有善根,所以我們不能輕視。

(二十五)出離心融入生活

也許有人會問,出離心不是讓我們從世間出離、解脫,過飛遁離俗的生活嗎?怎麼出離心也能融入生活呢?

出離心並不是悲觀、厭世,而是因為了知人生不存在值得追求的東西,只有解脫,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從此開始走上尋求解脫之路。

有了出離心以後,並不是從此以後就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了。有一個比喻說得很恰當:一個人自駕車去旅遊,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在七八天的過程中,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館子,但他的最終目的,不是住店、吃飯,而是到目的地去旅遊。

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與心情隨意選擇,既可以住星級酒店,也可以住雞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檔餐廳,也可以嘗路邊小攤,但最後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旅遊景點。

同理,我們的最終目標,要鎖定在解脫上。但同時也要生存,要生存還是要工作。如果不去掙錢,就無法活下去,但這與沒有出離心是有差別的。沒有出離心的人,會把掙錢當作生命的最終意義,除了掙錢、享受、消費以外,沒有其他目的。就像不是為了去旅行,而是特意去住酒店、到飯店吃飯一樣。

佛法不排斥物質財富,而是反對僅僅為了物質生活而活。有出離心的人,一樣會掙錢、會工作,但他的工作只是為瞭解決暫時的生存問題,他的最終目的不在於此,而是解脫。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這樣提醒自己,這就是出離心融入生活。這樣出離心與我們的生活就完全沒有衝突了。

佛沒有要求四眾弟子一定要過貧困的日子,佛教徒一樣可以享受生活,這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已經講過。

同時,出離心與名聲也不衝突,有名聲同樣也可以有出離心。

這是出離心融入生活的方法。

(二十六)菩提心融入生活

做任何一件事,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頭位,最好先考慮他人的利益。當然,這對我們來說很難,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難而上。在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戰友之間,不能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要學會讓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這就是菩提心融入生活,希望大家能點點滴滴地去做。

總而言之,除了貪嗔癡等精神上的惡念以外,其他任何行為,包括十不善中身造的殺、盜、淫的三種罪業,以及語造的四個罪業,都可以轉為道用。

以什麼轉為道用呢?在大乘佛教中,是以兩種力量轉為道用,第一個是空性見,只要證悟了空性,深深體會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則一切現象都可以轉為道用的,所有罪業也不會影響到證悟者。另外一個,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所有的行為也可以轉為道用。

證悟空性對我們來說,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便是證悟了初步階段的空性,但要用到日常生活中,或達到能夠把一切行為都轉為道用的標準還是有點難。但只要在作決定的當下有菩提心,一心一意為了眾生,沒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以當下這一瞬間菩提心的力量,即使是聲聞、緣覺等小乘修行人根本不敢說、不敢做、不敢碰的殺、盜、淫、妄等行為,都能夠轉為道用。既然殺、盜、淫、妄等平時墮地獄的因,都能夠轉為道用,那還有什麼行為不能轉為道用呢?大乘佛法歷來是以眾生為本,只要對眾生有利,即使做一點表面看來不如法的事情,也是稀疏平常的行為。

這是《般若經》當中有記載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也在於此。

很多人都嚮往大圓滿、大手印等高法,但只能是嚮往、羡慕而已,沒有證悟大圓滿,又怎麼能將大圓滿融入到生活當中呢?所以我們不要好高騖遠。但上述方法,卻可以真正運用到生活當中,希望大家都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