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


太虛-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

──二十二年十月在漢口市商會講──
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這是題目的概括意義,此次由漢口律師公會、佛教正信會、漢口紅十字會,邀來講三天,故將題目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從一般思想中來建設人間佛教


甲、不明佛教真相的群眾心理建設人間佛教,要先從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設起來,故須把群眾對於佛教的普通觀念,略略的解釋。 佛教到中國,雖近有二千年的歷史,差不多窮鄉僻野,都有佛教,而於佛教的真相,卻猶不能明了;故佛教的精神及力量,亦不能充分顯發出來。 但群眾對於佛教的觀察,可以在戲劇和小說等表顯來看;戲劇是鄉僻婦稚都能知道的。 可分下列的數種觀點:

一、神異的
:民眾中對於佛教信仰崇拜的,他們大抵看佛教是很神怪奇異的東西。 例如圖書集成,即將佛教編在神異典中。 既看佛教是很神異的,故看代表佛法的和尚也是如此,就以濟公活佛、瘋僧等種種神通為崇仰;又以為和尚是在山中打坐而修靜功的,或有念經度鬼等能力,及有看相、算命、卜課、懂地理各種本領,曉人未曉的過去未來事件,故對於佛教與和尚都看做是很神怪靈異的。 由此而信仰佛教,佛教的真相卻因之被蒙蔽了。

二、姦盜的:
在別有肺肝或盲目反對的人,對佛教懷著憎惡的意思,而對於代表佛教的和尚,遂以為都是奸邪、盜騙的東西,例如現在的火燒紅蓮寺等等的電影之類。 對於佛教作這一種的看法,那末、佛教的真相就愈加看不見了。

三、閒隱的:
有許多人望著佛教和代表佛教的和尚,生羨慕心;即看做佛教是清閒隱遁而可羨慕的,故此以為佛教是清淨寂滅而和尚是無所事事的。 由此、致有一類人,都謂待我把家務世事了過之後,乃可來作佛教徒的誤認。

四、朽棄的:又有存著輕蔑心理的一般群眾,以為佛教是世界最沒用的東西;而代表佛教的僧尼,都是窮苦沒有飯吃或父母算定是苦命的孩子而送出家。 如此,等於社會淘汰下來的一堆垃圾,故對於佛教徒是可哀愍憐恤的,因而布施等等。
由上觀之,即由中國人民看作佛教是神怪、姦盜、閒隱、朽棄等,把佛教底真相蒙蔽。 若要佛教真精神表現出來,須將神怪等等的煙幕揭破,然後才可見到發達人生的佛教真相。


乙、佛教教人的報恩倫理現在進一步,先將佛教教人做人的道德,略略解釋。 心地觀經上說有

四重報恩倫理:


一、報父母恩:
以人類的生存,比其他動物來得艱難。 譬如一個小孩子,須在母胎十月;生出後由嬰孩而童年而青年,又須父母的撫育。 不若其他動物,如魚、蝦等遺子後,即可不管;而人須由十餘年的教養。 故一個人的成人,須由父母費去很大的辛苦勞力。 所以佛教教人第一要知父母恩,報答父母,亦即世間所謂之孝道是也。

二、報社會恩:以人類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賴現代的社會人群,且有藉於前輩遺留下來的業績。 故我們一日的生存,皆賴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給,故須知報社會恩,即眾生恩。 人生在世界,不是個人的存在,由要報社會的恩,才有所謂仁愛之德也。

三、報國家恩:
因為我們雖由父母的生育,社會的扶助,但倘有天災、猛獸的侵害,或以強凌弱、以眾暴寡的等等欺壓,演成內匪、外寇的人禍,就要有國家的組織,以有秩序的協力保障全國人民的安全,換言之,即由國家政治、法律、軍警維持人民的安寧。 故應知報國家的恩,人人愛國,先辦國群的公共事業而後治其私業。

四、報聖教恩:
然以上三義,猶不過做一個庸庸以生、碌碌以死的平常人,而未有導人生向上改善、發達無窮的不朽精神,猶未免要與草木同腐。 因此、對於古今中外賢聖的教化,應知有使人類精神向上的恩德,而各種聖賢教化中,即有佛教;而觀察佛教在一切聖賢教化中,有其他的聖賢所沒有的特點,由此我們乃生起信仰恭敬的心來。 以知恩報恩,即為成人的道德行為,亦即為佛教切近教人實行的道德。

丙、佛菩薩不是鬼神普通人信佛菩薩,以為是同鬼神一樣的,這是大大錯誤的!


 佛是天竺──印度──的話,此云覺者,與中國聖人的意義略同。 故佛非宇宙萬有的創造者,亦非宇宙萬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萬有實事真理的覺悟者;將佛親自所覺悟的道理,如實說出來,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 再說菩薩、普通人以為就是偶像,其實並不是這樣! 梵雲菩提薩埵,此翻為求覺的有情眾生,即隨佛修學、立志成佛的佛弟子,故皆與普通所謂鬼或神不同。 中國通常所謂的神,即是天神、地祗、人鬼──人死之後為鬼,所以神是聰明正直而在冥冥中主宰人類禍福的。 然依佛教解說起來,神、鬼是六道中的鬼道、神道,生死流轉,輪迴苦海;而佛是圓滿覺悟已遠超於彼岸,即是已能自覺覺人,故與鬼神迥然不同。 所以、佛是使人覺悟而趨向光明的指導者。 若信佛不明佛之真相,雖信佛教亦不是真信。

丁、善堂的慈善家最好能信佛


中國如漢口、上海等處,多有善堂,能做慈善的事業,此皆是已有了向上好善心的。 他或有信仰的神;或靜坐煉氣而修精神,或做慈善功德而希望生天堂的果報。 論其以慈悲惻隱的心腸來做慈濟事業,也即為佛菩薩濟生度人的基礎。 但這種世間善事,雖然功不唐捐,若不能信佛學佛迴向菩提,亦只是有限的功德,或轉世來做一個好人而生富貴家中,或也能成仙生天。 若由佛法看來,都是有限量而不究竟的。 若明了佛法而去做善業,即將有限的福德成為無量的功德了。 譬如山溝中的水,只能夠在它小範圍內──溪澗,就不能夠流注到江海中去,便不能周流於全世界;這是一個淺顯的譬喻。 佛菩薩證明小則一草一木,大則無邊世界,都是其來無始,其往無終,無有邊際,無有窮盡。 平常人所謂佛法無邊,其實佛法無邊,並不是另一種的東西;明白了佛理,隨作一事,便都成了無量無邊。 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云:'不住相布施,其福德無量'。 做善事而能信佛,如一滴水放於大海,便等大海一味。 因此、善堂的人最好能信佛!


戊、從事正當職業無礙於學佛


佛法並非隱遁清閒的享受,而教人不做事的;應對於國家、社會知恩報恩,故每人要做正當職業。 因為不正當職業,如發生害命,敗壞社會風俗等等,這是不可以做的。 如何是正當職業? 如農、工、商、學、政、法、軍、警等。 軍隊保護國家安寧,警察維持社會治安,這些都是正當職業。 而學佛不但不妨礙正當職業,而且得著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來,便有系統而不昏亂,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學佛就能做了。 明白這種道理,佛法不離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若能如此學佛,方稱為真正學佛。

己、佛教的一個經濟辦法

世人往往以為佛教徒都是寄生蟲,是社會分利分子,以為只有消費而不生產的,這是因為他們只以寺院的和尚來作佛教徒的代表;其實佛教徒不止是寺院和尚,而寺院不過是教化的機關,和尚是教化機關中的辦事人而已。 講到學佛,並不是教人都去做和尚,要知道和尚不過是修養高上的人格,來化導社會罷了。 經濟學分為三種:一、是生產;二、是消費;三、是分配。 生產、消費都容易講,所難者就是分配;現在社會的不安,也是由沒有分配辦法。 依佛法簡單的說明,有一部大乘心地觀經上,曾教人把產業分配為三分:一分拿來做生產的資本;一分拿來做本人及家屬的生活消費;一分拿來做救濟窮苦、 宣揚聖教,及各種文化、慈善、公益等事業,使人類盈虛調濟而有無相通,享受均等公共的幸福。 若照這樣,人類階級鬥爭,不會發生了。 現在資本主義拿十分之九來做資本,成為社會特殊的階級,致生階級鬥爭。 其實人生,只要有衣、食、住、行就可了,要很多資本堆積起來作什麼?


庚、經濟史觀與緣成史觀

經濟史觀、就是唯物史觀,他以人類社會的政治、宗教等等,皆以經濟為基本;若經濟一生變化,社會的一切隨之而起變化。 現在講社會各種史觀的,有十餘種派別:有講地理史觀的,有講文化史觀的,有講宗教史觀的。 但此等皆不知事物之完全之底細,依佛法來講,每一事物,皆是眾緣所成,謂由眾多關係而成一事物,所以社會並非簡單的緣因使他發生變化。 試問若社會變化但由經濟而起,則經濟變化又由何而起呢? 現在講社會學的,單歡喜講經濟史觀,真不啻癡人說夢! 那知佛教的緣成史觀,比經濟史觀要透澈明白的多呢。
辛、辨證法與諸行無常辨證法、是現在時髦的一種流行學說,源出希臘哲學吉拉額來圖,見宇宙萬事萬物,時時刻刻在變化,以有無相反相成而起變化;每一事的統一,不過是相對的統一,常在矛盾的變化中。 到了德國的黑智兒,始確立了辨證法;但由絕對觀念發展為矛盾變化,還要進而成為絕對的觀念。 不久,又出了一位馬克斯,把黑智兒的絕對觀念代替唯物觀念,拿唯物來做基本條件,謂社會都是在物質經濟上,分成對立階級而門爭,進化;最後、無產與資本鬥爭,變成無產社會,方沒有變化。 所以、馬克斯的辨證法,起頭與終結,都不是辨證法的。 又或以辨證法是一種邏輯的三律:一、同一律;二、矛盾律;三、因果律。 辨證法亦仍為此思想律所規定。 所以辨證法在佛法看來,乃是對於宇宙人生的諸行無常律。 行是流行變化,萬有都是無常不息而不永久的,譬如人從小孩變化到壯老到死亡,由無而有,又由有而無。
人類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萬法皆空,生住異滅。 但在佛法、此不過諸行無常的一條原理而已。 較辨證法透徹的多。 此外尚有諸法無我、有漏皆苦等原理,便非所知了。

壬、最新的科學與佛學


中國人近來對於科學,有反對的、提倡的,但無論怎樣,多是以西洋十九世紀的唯物科學為科學,不是西洋最新的科學。 從化學來講:凡一物質,皆從分子而成,分子由原子而成,一地球可算出由若干原子構成。 而最新發明原子,亦由電子構成,如八大星行圍繞太陽一般,空隙比實際多;又進而發明量子,成為無質的力。 從前化學、物理分開,到此分不開了。 這種力、也可說他是精神的,而近於佛學的一種議論。 又在物理上的相對論,以空間、時間、主觀各種關係成為某一物象。 譬如一張桌子,立在各方面所看不同,這是近於佛學的緣成論。 再就生物學講:最近廣東中山大學教授羅廣廷試驗的結果,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根本推翻,而近於佛法的業感論。 所以、現在最新的科學,已不是唯物的,而是與佛法相符了;然佛法歷萬古而常新,亦非新時代的科學所能及!


第二部分、從國難救濟中來建設人間佛教


今天繼續講明佛教徒在救濟國難中,應當如何來建設人間佛教。 講到國難,我們中國在近幾年來,真是很可哀痛的! 所謂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相繼而來,自從日本的侵擾,內匪外寇,交迫尤甚。 關於國民救難之中,我昨晚曾講過,佛教教人報恩的第三項,就是報國家恩。 國家能為人民拒外寇而平內匪,現在國家處災難之中,凡是國民各應盡一分責任能力,共想辦法來救濟個人所託命的國家,在佛法即所謂報國家恩。

甲、國難中勿徒逞悲憤


在受強暴侵略的嚴重國難中,凡有人心者,當然有悲痛之情,憤激之氣。 但是專發揮悲痛而縱憤逞激,悲觀之極而作中國必亡論,以個人之哀痛而影響他人同陷悲觀,無益而反有損。 何況人在這種憤激之中,往往不顧一切,欲作不量力的孤注之一擲,則個人犧牲而同時亦損失了國家的元氣,不能發展。 若能各盡各人的力量,從實際上堅忍耐勞去工作,那就不會沒有辦法的。

乙、想免災難要省過修德

在佛教的因果業報上講:要曉得這種天災人禍,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土中生出來的,或漠不相關的他人給與我們的,災難的果報,皆各人自造,或我們共作業因所致,在佛法稱為別業、共業。 別業、是個人自心所造之業,共業、是多數人心理共同所造成之業。 要清本正源的拔濟災難,須要各人反省過愆,而勇於進修業德。 “業”、就是平常所謂行為,就是各人的身、語、意所作出的行為。 古人謂“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而見到自己有過處。 如一日一月一年前所作的罪過,乃至十年二十年前所作的罪過,能知而改悔,此即消極的不作惡;而在積極為善,則各人若要無災難,安樂康寧,就要各人去作各種善良的行為,在中國稱善行為德。 由修德行善之結果,社會自然安寧,所謂“ 自求多福”,便造成自己和國家之幸福了。

丙、安分盡職為救國基礎

現在要救國難,而國是什麼呢? 就是有領域,有組織,有秩序的團體,而需要其分子之各盡其能,各安其分。 大凡災難之起源,皆由內患而生。 如人身體中之內四大有一不調,乃招外感而致病。 現在救國聲中,高呼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倘若不各自安分,反擾亂於他,則必荒廢其職責,且妨害他人之業務。 例如國防軍隊,能安其國防,軍隊之克盡他的國防職,便不會有不抵抗而放棄東北,國難即無從發生了。 在普遍全國的農、工、商、學、政、法等各盡其職,各安其分,然後國家的組織方能堅固,社會的秩序方能安定;必如此乃可有進行各種救國事業的基礎,而盡國民應盡之職。



丁、剿匪先得民心


歸順現在有匪,各省區的人民,都在顛沛恐慌中,而且時時牽動全局,故必先安內乃能攘外,剿匪成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了。 但是站在剿匪方面的人,必令匪區外或匪區中的人民,不受匪的各種誘惑或脅迫、或蹂躪,然後才能認識剿匪的軍政是確實與匪不同,而真能拯民於水火而登衽席的,方能使民心信仰歸順,斷絕匪源,使匪漸滅。 如剿匪方面反不如匪,反使民心增加怨怒,被匪引誘,則不但不能剿,反從人民中另制出新的匪來,那就危險極了! 故剿匪的人,要發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救世救民的願心,都要能犧牲自己,而勤勞辛苦的去作救人工作,先取得民心的歸順,進使被匪誘脅的從眾亦來歸順,則匪不剿而自滅了。

戊、有攻人殺器不如有保民防具

剿匪是對內的,而對外當然也不能不重國防。
然以外寇用海、陸、空殺器、毒氣等等來侵虐我們,主張我們也須有攻人的殺器毒氣等等去報復。 譬如有一種毒氣施放出來,能使漢口全市的人畜一點鐘內都死幹盡,連空中飛鳥也不能存留一個,故有許多人也要去製造毒氣施放。 但製造毒氣去殺人,不如製造防禦的面具來保民;因為你殺來,我殺去,究竟不是做人的道理。 然我們也不能不抵抗的讓人來攻殺,所以中國在戰國時代,亦因各國互相爭鬥殘殺,即有一位墨子主張非攻,製造防禦器具,而講求抵抗技術。 如要塞砲台的防守,使外寇的兵艦不能來損害我們,以及抵抗飛機的來襲,而多置高射砲等。 從前我聽到德國回來的朋友講:謂德國時常試演新發明的毒氣,人民走路,常帶著三四種防毒的面具。 這種防毒面具一帶上面時,所放的毒氣,便不能為害了。 故我們不要跟著人去學製造攻人的殺器,使國民成為互相屠殺的一架殺人機器。 無論如何,須改變方法,如墨子非攻而注重防守的方法。 當時曾有人要攻城,墨子謂你如何攻,我即如何守,結果使攻者失敗而去。 所以、這不是空談的事。 我們中國既然並不想做帝國主義去侵略人,所以我們最需要的,即是自救自立。 若能從防攻止攻方面佔勝,則不但我們的國難可以自救自免;且可為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光明的坦道啊!

己、生產教育先要有生產計劃

中國三十年來所辦的教育感到不適用,學風之敗墮,已至無可諱飾。 而現在謀中國今後教育的改良者,大抵謂須趨向增加生產能力的教育。 我亦覺到需要有生產教育,但此須先有生產的計劃,使生產為國民實際所需要的東西,其結果乃不但人民富裕,而國家亦增強盛。 否則,勢必鬧成現在各國的經濟恐慌。 現在各國的經濟恐慌,與我國不同,我國是民窮財盡,生產不夠;而各國是生產過剩,市場停滯。 此即生產無計劃,不恰合世人、或國民所需要的緣故。 如現時美國將成船的牛乳傾入海中,成堆的谷麥付之一火,而一方面依然有幾百萬、上千萬的失業廣大群眾;故此無計畫的投發財機會的生產,是陷入困難的。 若知辦生產教育而不知生產的所需要,則將來結果亦必演成國內國外的經濟恐慌。 故有生產的教育,先須有生產的計劃。


庚、復興農村要注重儉樸勤勞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農立國的,故十之七八盡是農民,若農村破產,則都市中一切繁榮亦皆不能保,故救濟農村,在目前是非常的要務。 但救濟農村的人,須要先能注重儉樸勤勞。 以農村敗壞的原因,皆由都市生活一天比一天的繁華,而農村中稍有知識財產人民皆被指為土豪劣紳,趕出農村,齊集到都市中。 這樣一來,農村成為無主腦的殭屍,無有統治的活力,唯剩空殼的軀乾而已! 因此少數的共匪,即易從中破壞佔領為匪區。 因此復興農村,需要有知識、有財力的人回到農村里去。 但都市生活過慣的人,在鄉村便不能與農民同甘苦,故須把奢華墮逸等習氣除去,而能儉樸勤勞,這樣的回鄉村去方能有益。 假使不是這樣,那末回到鄉村去,不但不能複興農村;且把農村最後的基礎也摧毀了。 因過慣都市生活的一個人消費,超過農村的數十人,這樣的人去一個人,必定反增加農民的負擔,而為複興的障礙。 故復興農村須政府的不擾民,而負其保安的責任,更要有能儉樸勤勞的人去領導。

辛、施政要立誠


為公施政、非單在文章上做得好,唯一的條件即要立誠;而誠即言行一致。 發號施令等等,必立誠乃能生效力,使社會人民皆能切實的奉行。 否則,雖放言高論,僅在文章做得好看,儘管張佈告,貼標語,而效果終是沒有。 故中國古書上說:修辭立其誠。 為政之要,固不單在立誠,然立誠在今日政治信用破壞後,是起死回生的救命針。 講到為公,我記得孫中山先生講過:'政治就是管理眾人的事',所以政事是眾人公共的事。 雖也是可附帶著解決個人的生活問題,或達到名利的慾望,但從政的第一要義,必須要有為公共的心,為國家或社會公共的利害是非而去作事。 所以、中國古來往往藉口親老家貧而做官──為政,此即不對:因政是公共的事業,雖然可附帶解決個人的生活,而不能以此為目的。 中國人不能有為公的心,而為私的心發展過甚,此即為政治腐敗、人民困厄的總病根。 所以要救國自強,須從施政皆為公起。


壬、單在政體上爭亦庸人的事


“單在政體上爭,亦庸人的事”,這是英國某詩人的一句話。 英國人與法國人性情不同:法國每有建樹事業,先須詳細的計畫,然後施諸行事;英人則反此,而他們皆從實際方面做起,等到事體實現之後,理由即從事實產生。 如英國是立憲最先的國家,但其憲法卻是著名無條文的,這種性質頗與中國國民性相同。 現在中國因國難的救濟,而又爭論到政體上去,反而生出許多糾紛。 今各國如英、美、法為民治政體的國家,義大利、德國是一黨專政的政體,俄國是無產專政。 或有謂中國必須即行英、美、法的政體方能救國,或要學蘇俄先經過大破壞;或謂中國今在國難的時候,須學義大利等的辦法; 而國民黨所施的,則先黨治而後民治。 其實所要的,乃在能如何切實的去實行各種救國的事,不是在政體上作種種空論。



第三部分、從世運轉變中來建設人間佛教


今日講從世運轉變中來建設人間佛教。 世運轉變,即全世界的趨勢已有了一種轉變。 在這種轉變之中,不要再跟在人家的後面走,故須趨向最前面,作世界的領導者,因此而建設人間佛教。 但人間佛教的意思,已在第一日講過: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 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為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
甲、
縱我制物的思想是近代文明的源泉近代的文明,可以說是發源於歐洲,乃至美洲全世界皆受影響,而日本等皆是效仿歐洲以成為現代國家的。 但歐洲近文明代如何成功的呢? 歐洲古有希臘文明,亦以人為本位,而利用萬物以享樂為主義,研究宇宙萬有的哲學頗發達。 然不久,即為羅馬併吞,變成羅馬的大帝國。 但沒有好久,羅馬即成為驕奢淫逸,腐敗崩潰。 在這時候、接受了耶穌教以為救濟,而成立所謂羅馬教;於是歐洲各國都成為信神的國民,信宇宙萬事萬物,由神創造並為主宰,故求神赦罪即可到天堂去,而將以前人本位的意義亡失殆盡。 至十四五世紀,起十字軍,與回教戰爭;旋起宗教革命,而信神亦因茲搖動。 希臘人本位的觀念,亦覺悟轉來,即所謂歐洲文藝復興,而從神的懷抱中跳出,發見了自我,向來的神權不承認了。 主張人權,而發展成自我為中心的新天地,以擴充自我的自由快樂,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但與自我相對的皆為外物,謀所以利用而製服之,據此為一切發動力的根本精神,縱任自我去想種種方法,以製御用一切的外物,以滿足自我的慾望,故發生科學的知識。 科學發展之後,即造出機器,演成工業革命,故結果產生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者,即一個國家或一種民族的縱我制物,求自我國民的向外發展,而製服利用其他的國民。 復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欲占領一切製造原料及銷售市場,於是造成強大的海、陸、空軍備與交通,以為侵虐征服他國民的工具,乃成為現在世界的偏崎情形。 由此、即成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鬥爭,及被壓迫民族革命的門爭;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及被剝奪階級革命的鬥爭。 如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及無產階級相鬥相殺的情形;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及弱小民族的相鬥相殺,無不拚死拚活的戰爭著。 由上觀之,可知縱我制物的思想,即為造成近代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文明的源泉。


乙、世界各國都已陷入走不通的死路現在世界各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皆在相鬥相殺中;故各國不能不發展海、陸、空軍備,結果達到了全國國民已負擔不起,而對外亦伸展到各國一觸即發戰爭的危迫情形。 在此狀況之下,故有非戰公約,和平公約,及軍縮會議等發生,以要求裁減軍備。 但其立國之道的根本精神既無改變,以致迄今仍無結果。 而另一方的資本主義,也是如此;生產過剩,金融停滯,工人失業,高築關稅壁壘,演成長期的經濟恐慌;大開世界經濟會議,亦毫無結果。 由此皆陷入走不通的死路! 而反抗方面,更有被壓迫民族及社會主義,盡力的爭鬥。 然若能闢出一條新的活路,則相持不下的僵局,乃可打開。


丙、中國無出路中的出路中國當然不能長此下去,故中國也不能不求出路。 但若走仿效列強的路,非三四十年不能做到;即做到而各國已不知變成怎樣了。 故單是跟隨他國走,究不是辦法! 而另有一些人,以為中國須走入俄國走的路上去,然俄國也尚在各國你死我活中拚命;且中國並不能有此辦法,以近代歐洲之有社會主義,即因反對歐美的資本主義而起。 中國無有資本主義,亦即不需要社會主義;況俄羅斯雖云社會主義,仍是變相的新帝國主義。 列強的路與蘇俄的路,既然都不是中國的出路,然則中國長隨天災人禍等下去麼? 不是! 因各國走到走不通時,必須改變方向。 以人為萬物之靈,窮則變,變則通。 乘此各國由窮到通的轉變趨勢,中國可為他們走不通之中而開闢一條出路來。 然這一條出路是什麼呢? 即將縱我制物的思想,改變成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克己崇仁。 今世界各國,若駛船駛到斷港沒有路一樣,而我們以克己崇仁,為他開闢出一條河路,就可以通行於江海中了。 如此、不但我們不必隨人家走,且即是救各國救全世界,而中國亦在無出路中得其出路。 由此、中國可濟世界末路之窮而作世界之領導,顯出中國文化的真價質與真精神。


丁、羅斯福的善鄰主義現在縱我制物的世運,已有轉變;因為此路既走到盡頭,所以別想出路。
前兩月、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氏發表了一段論文,中國各報紙亦曾譯登,或稱他為善鄰主義。 其中所講的有二點:其一、只顧自業不顧他業之利益,即為自職業謀自利益而不顧妨害他業之利益,這是不可的。 其二、只顧此地方之利益,不顧妨害他地方之利益──如漢口只顧漢口利益,不顧妨害其他處之利益──,也是不對的。 要人兼顧旁的職業,和旁的地方,所以稱他為善鄰主義。 其實、羅氏這話,但限於美國范圍,若把他擴充,從前各國縱我制物之蔽,便可以除去了。 而從克己崇仁的方法,則求自己國家與階級之利益,就要兼顧其他國家與階級之利益,因為其他國家皆與自國有鄰接關係;假使日本人能知此義,便不會來侵略中國。 羅斯福見到美國國內,各業各地相爭的情況,美國資本家與資本家爭鬥,如紐約到舊金山的鐵路,數個公司並造了數條相競爭,所以才說出這種話來。 而現代各階級,各國鬥爭的尖銳化,亦正須擴充他的善鄰主義,應用於各國各階級間了。


戊、日內瓦的世界佛教大會亞洲的佛教,傳播歐洲後,各國都有研修佛教的人了。 新近由意、法、英諸國人在日內瓦發起世界佛教大會,遍載各外國報,而中國報也有幾處登載過。 此會由歐、美、亞各國佛教徒組織之,曾發表宣言以明其宗旨,不為個人精神的修養和安慰,乃為救全世界人類道德之淪亡;希望亞洲的佛教先進國為指導。 以歐洲本是信神的國民,所有倫理道德,皆依據於神,而演成科學的現代文明後,已使神本的倫理道德摧毀無遺。 現在歐洲以及受歐洲文明的全世界,人與人國與國相殺相奪,要想解除這種痛苦,遍求之古近東西,有沒有符合科學思想可建立的新道德? 那就是他們來接受佛學的原因了。 由此種動機上,發起世界佛教大會,在於建設世界人類的新道德,全人類走向光明大路。 前講羅斯福的善鄰主義是美洲的,而日內瓦的世界佛教大會是歐洲的;可由此知歐、美縱我制物的思想,已有轉機。 那末、我們將中國固有的孔、老文化,及二千年來流傳中國的佛教,拿去貢獻歐、美各國,豈不甚為適合時宜嗎?


己、佛教的原則與人類新道德佛教的原理,簡單說:宇宙萬有都是眾緣所成、唯識所變的。 但在眾緣所成中,若沒有統攝的發動力,便成為死板機械的東西。 由此雖明眾緣所成,還要心識的心理作用,在眾緣所成之中,常為轉變的活力;此活潑潑的活動力,就是各人當下的一種發動力。 佛法不許另有造物主的,而各人都有創造的心力,雖有創造的心力,而亦是眾緣所成,轉變為人生萬物。 利他則自他俱利,害他則自他俱害;造因善則結果良,造因惡則結果壞。 而眾緣所成,既不違科學,唯識所變,又皆是各人自心之力,不須外求矣。


庚、菩薩是改良社會的道德家菩薩是覺悟了佛法原理,成為思想信仰的中心,以此為發出一切行動的根本精神,實行去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故菩薩是根據佛理實際上去改良社會的道德運動家。 必如此,菩薩乃能將佛教實現到人間去。


辛、三十年後的太平世界
由上面幾種關係看來,世界人心已有轉機。 因為近代文明的路走窮了,窮則變,變則通。 我們在此時,真能修菩薩的願行,將亞洲文化貢獻到歐、美各國,我敢作一個大膽的預言:三十年中,便可把相爭相殺的人間地獄一掃而空,變成太平世界。 此並非憑空的揣想,如有修菩薩行的人,必可實證到的。 壬、中國人做錯了將延長禍亂或再落人後中國本為世界的先進國,而自有其偉大的文化;而於近代的西洋文明,卻落後了百年或數十年。 假使現在再做錯了,或跟隨列強資本帝國主義去走,或跟隨蘇俄去走,那就或者延長了世界禍亂的時代! 或者等歐美人從轉變中都做好了,再落在人後面跑,未免太可惜了! 現在我們要想自救救世,非將中國的文化發揚成領導各國的文化,恢復為世界的先進國,不足為中國人無出路中找到的一條出路!

(葦舫、談玄合記)(見海刊十五卷一期)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 太虚法师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14:16 2016/03/06- http://is.gd/8qt2Ul

大智度論目錄與筆記

updated :  2015/6/19 下午5:27:1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度論卷第四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論卷第六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智度論卷第八
大智度論卷第九
大智度論卷第十
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釋初品中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復次,行者初心未細攝,繫心一處難,故內、外觀;漸習調柔,能內壞色相但觀外。

*.問曰:無想定何以不名背捨?答曰: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是故非背捨。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身得故名身證。

>>  問曰:餘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答曰:餘功德皆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異念得入;此於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無漏,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說。

釋初品中九想義 >>
 ﹝經﹞:「九想:脹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青想、噉想、散想、骨想、燒想。」

>>
  問曰:若爾者,二相有何等異?答曰:九想為遮未得禪定,為婬欲所覆故;十想能除滅婬欲等三毒。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斬殺;九想為初學,十想為成就。

>>

是九想,除人七種染著:

(#1)
或有人染著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黃若黑;
或有人不著色,但染著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眉;
或有人不著容、色,但染著威儀進止,坐、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目+妾],親近、按摩;
或有人不著容、色、威儀,但染著言語,軟聲、美辭,隨時而說,應意、承旨,能動人心;或有人不著容、色、威儀、軟聲,但染著細滑,柔膚軟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溫;
或有人皆著五事;
或有人都不著五事,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雖得上六種欲,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死想,多除威儀、語言愛;[月+(降-耳)]

脹想、壞想,噉想、散想,多除形容愛;

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多除色愛;

骨想、燒想,多除細滑愛;

九想除雜愛,及所著人愛;

噉想、散想、骨想,遍除人愛;

噉殘離散白骨中,不見有人可著。

以是九想觀離愛心,瞋、癡亦微薄;不淨中淨顛倒,癡故著是身。


>>
故無是想。是九想,是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入涅槃,離一切憂惱諸苦,滅五眾因緣生故,受涅槃常樂

>>
菩薩於眾生心生憐愍,知眾生以三毒因緣故,受今世、後世,身、心苦痛。是三毒終不自滅,亦不可以餘理得滅;但觀所著內、外身相,然後可除。以是故,菩薩欲滅是婬欲毒故,觀是九想。如人憐愍病者,合和諸藥以療之;菩薩亦如是,為著色眾生,說是青瘀想等,隨其所著,分別諸相,如先說。是為菩薩行九想觀。


釋初品中八念
﹝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止於此 2015/6/19 下午 05:45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一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四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五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七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八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九
大智度論卷第一百

八供天女與大日如來內外八供養

內:嬉、鬘、歌、舞
外:花、香、燈、塗

==================
來自丁福保 - 佛學大辭典 : Ding Fubao's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供養

【名數】 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也。內供者,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內供。外供者,從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是亦約於能現之佛而謂之外供。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故供養之於四方如來,四方如來亦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供養大日如來也,是主從之分所由然也。此八供,與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皆為對於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故皆為方形。

==================
來自佛光大辭典
八供養

 指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內供者,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而由心中流出四菩薩以供養之,即以嬉、鬘、歌、舞四菩薩分別供養東方阿■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彌陀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外供者,由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大日如來之菩薩,即阿■如來以香菩薩供養之、寶生如來以華菩薩供養之、彌陀如來以燈菩薩供養之、不空成就如來以塗香菩薩供養之。以上八供與四攝菩薩、四波羅蜜菩薩等,皆為相對于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稱為定門十六尊。

==================
來自佛學大辭典
八供養

(名數)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供之四菩薩與外供之四菩薩也。內供者,從中央大日如來流出,為供養四方如來之菩薩,約于能現之佛而謂之內供。外供者,從四方如來流出,為供養中央大日如來之菩薩,是亦約于能現之佛而謂之外供。大日如來應四方如來所證三摩地之德,故供養之于四方如來,四方如來亦以自己所證三摩地之德而供養大日如來也,是主從之分所由然也。此八供,與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皆為對于十六菩薩慧門之定門,故皆為方形

.....
from
供曼扎中八天女各代表什么?_百度知道 - http://is.gd/89ns5v


嬉女、鬘女、歌女、舞女、花女、香女、燈女、塗女;誦時觀想空中有八種天女,手持各種供物,住於四方四隅,觀想依次分別供之,先四方後四隅。
嬉女白色,兩手各持五股杵,置於胯際,頭向右斜,觀想於東方空中供之。鬘女黃色,手持寶鬘,觀想於南方空中供之。歌女粉紅色,手持琵琶五股杵莊嚴,觀想於西方空中供之。舞女頸面與足白色,頸與上身粉紅色,腰與兩臂淺藍色,兩大腿淺黃色,兩手各持三股杵,右置於頂,左置於胯,手舞足蹈,觀想於北方空中供之。

花女白色,左手持花籃,寶杵為飾,右手散花,觀想於東南空中供之。香女黃色,右手持寶香爐,左手期克印,觀想於西南空中供之。燈女粉紅色,右手期克印,以擎寶燈,置於左肩,左手期克印置於心間,觀想於西北空中供之。塗女雜色,左手持螺,寶杵為飾,中滿塗香,置於心間,右手塗灑,觀想於東北空中供之。

八種天女貌美嬝娜,明眸善笑,十六妙齡,能解人意,如是觀想而為供獻。 (所有的供養天女都應觀想為身體為立式,並圓滿一切裝飾,明艷照人,婀娜多姿猶如祥雲般聚集,並變幻無窮地展示著能令生起無漏大樂的各種嬌媚姿態)。
找遍所有資料 只知道這點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阿彌陀佛




七寶,佛教所稱的七種寶石


==================
七寶
來自Eng-Ch-Eng dic of Buddhist terms

(sapta-ratna). 'seven jewels.' Various Buddhist scriptures have differing lists of these seven jewels. Some of the common lists are (1) Gold 金, silver 銀, lapis lazuli 琉璃, crystal 頗胝迦, agate 車渠,ruby 赤珠,cornelian 碼瑙. (2) Coral, amber, cinta^man!i, kim!/suka, /sakra^bhilagna, emerald, diamond. (3)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oral, pearl, agate, the bright-moon gem, cinta^man!i. (4) Gold, silver, lapis lazuli, coral, amber, agate, cornelian.

==================
七寶
來自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
七寶
來自丁福保 - 佛學大辭典 : Ding Fubao's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名數】 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
阿彌陀經曰:「亦以金Suvarṇa,銀Rūpya,琉璃Vaidūrya,玻璃Sphaṭika,硨磲Musā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瑪瑙Aśmagarbha,而嚴飾之。」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
重寶似寶
來自南山律學辭典

子題:七寶、似寶入百一物數不須作淨、重寶、摩尼、真珠、珊瑚、車渠、硨磲、馬腦、瑪瑙、似寶、琥珀、茯苓、水精、偽珠、捉寶、金薄、金像、自寶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多云,七寶者,金、銀、摩尼、真珠、珊瑚、車渠、馬腦。當取;犯捨墮。莫自手取;如法說淨者不犯。若似寶,銅、鐵、琥珀、水精、偽珠、鋀石等。以五種取,為畜故者,吉羅。不應自取;如法說淨得。若捉金薄、金像,藏舉自他寶,並墮;不犯此戒。若似寶,入百一物數;不須作淨,皆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若不入百一數,如前說淨。」

資持記釋云:「多論四節。初明重寶。摩尼,此翻離垢,言不為垢染故;真珠,即蚌珠;珊瑚,智論云,海中石樹;車渠(硨磲),尚書大傳云,大貝如大車之渠渠即車輞;馬腦(瑪瑙),石類,應法師云,此寶色如馬之腦。當取等者,示開遮法。若下,次明似寶。琥珀者,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水精,千年寒谷中冰凌所變;偽珠,世中以藥石燒者;鋀石等者,準論更列銅錢、白鑞、鉛、錫。論約錢體,故入似寶,捉但犯吉;今所不取。僧祇、四分,八種錢並入正寶。……為畜吉者,則知不畜捉亦無過。若捉下,三﹑明捉寶。文舉金寶,理通前七;金薄謂裹貼之物;金像如鑄成聖像四分不犯;自寶者,論作自說淨寶。若似下。四﹑簡似寶。百一受持,故不假淨。」(事鈔記卷二一‧一九‧一八) 【《南山律學辭典》(0721a05~0721c02)】

==================
七寶
來自Soothill-Hodous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DDBC version)

sapta ratna 薩不荅羅的捺 The seven treasures, or precious things, of which there are varying descriptions, e.g. 金 suvarna, gold; 銀rūpya, silver; 琉璃 vaiḍūrya, lapis lazuli; 玻瓈sphaṭika, crystal; 硨磲 musāragalva, agate; 赤珠 rohita-mukta, rubies or red pearls; 瑪瑙 aśmagarbha, cornelian. Also the seven royal (cakravartin) treasures―the golden wheel; elephants; dark swift horses; the divine pearl, or beautiful pearls; able ministers of the Treasury; jewels of women; and loyal generals.

==================
七寶
來自法相辭典

★世親釋十卷十一頁雲: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四、牟娑洛寶。五、遏濕摩揭婆寶。舉此應知即舉末□啥嗟缺ΑA、赤真珠寶。此赤真珠,赤蟲中出。一切寶中,最為殊勝。七、羯雞怛諾迦寶。

==================
來自佛光大辭典
七寶

梵語sapta ratna^ni。即七種珍寶。
(一)又稱七珍。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諸經說法不一,阿彌陀經、大智度論卷十等謂七寶即:
(一)金。(二)銀。(三) 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屬青玉類。
(四)頗梨,又作頗胝迦,意譯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
(五)車渠,又作硨磲。經常與碼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六)赤珠,又稱赤真珠。(七)碼瑙,深綠色之玉,但異于後世所稱之碼瑙。法華經卷四則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為七寶。﹝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無量壽經卷上﹞(參閱‘寶’6737)
(二)總稱轉輪聖王所擁有之七種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 又稱主藏寶)與主兵臣寶(將軍)。﹝長阿含經卷三、舊華嚴經卷四十三﹞(參閱‘轉輪聖王’6624)

==================
七寶
來自佛學大辭典

(名數)諸經論所說少異。法華經受記品曰:“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無量壽經上就樹說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智度論十曰:“有七種寶:金、銀、毗琉璃、頗梨、車渠、馬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阿彌陀經曰:“亦以金Suvarn!a,銀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硨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瑪瑙As/magarbha,而嚴飾之。”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虎珀、珊瑚、為七寶。

==================
七寶
來自三藏法數

﹝出翻譯名義﹞ 七寶諸經所載不同,舊出二種,其間名同而華梵不一,今依翻譯名義,亦列二種,皆以梵語為名,而用華言,各釋其下也。 〔一、蘇伐羅〕,梵語蘇伐羅,華言金。大智度論云:金出山石沙赤銅中,而有四義:一者色無變,二者體無染,三者轉作無礙,四者令人富。以是等義,故名為寶。 〔二、阿路巴〕,梵語阿路巴,華言銀。大智度論云:銀出燒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義,與前金同,故名為寶。 〔三、琉璃〕,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觀經疏又云:吠琉璃耶,華言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名之。此寶青色,一切眾寶,皆不能壞,色體堅瑩,世所希有,故名為寶。(梵語波羅奈,華言鹿苑。) 〔四、頗黎〕,梵語頗黎,或云塞頗胝迦,華言水玉,即蒼玉也。或云水精,體色瑩潤,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五、牟婆洛揭拉婆〕,梵語牟婆洛揭拉婆,華言青白色寶,即硨磲也。其狀如車之渠,車之牙輞也,因以名焉。以其體堅色明,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六、摩羅伽隸〕,梵語摩羅伽隸,華言碼瑙。其色赤白如馬之腦,因以名焉。以其可琢成器,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七、缽摩羅伽〕,梵語缽摩羅伽,華言赤真珠。佛地論云:赤蟲所出。大智度論云:此寶出魚腹、蛇腦中,其色明瑩,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
七寶
來自Soothill-Hodous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sapta ratna 薩不荅羅的捺 The seven treasures, or precious things, of which there are varying descriptions, e.g. 金 suvarna, gold; 銀rūpya, silver; 鐂璃 vaiḍūrya, lapis lazuli; 玻瓈sphaṭika, crystal; 硨磲 musāragalva, agate; 赤珠 rohita-mukta, rubies or red pearls; 瑪瑙 aśmagarbha, cornelian. Also the seven royal (cakravartin) treasures―the golden wheel; elephants; dark swift horses; the divine pearl, or beautiful pearls; able ministers of the Treasury; jewels of women; and loyal generals.

朗加仁波切2004年於新加坡 給弟子的教言

 尊貴的 朗加仁波切給弟子的教言(摘錄自2004年於新加坡的開示)
 原文網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cdeb88b010154ub.html
 繁體化:2015/03/29
---

以因緣殊勝不可思議故,在上師噶陀仁珍千寶‧貝瑪旺晴誠摯的邀請下,尊貴的阿拉朗加2004年蒞臨新加坡一個月,給予限數之弟子們有關其專修佛母之共與不共法門等的灌頂、口傳及教言,其中於灌頂及口傳圓滿後,弟子問道:「接受這麼多灌頂後的修持方法?」

尊者回答: 若已接受灌頂的每位本尊咒語都要修,那修也修不完,因此念『嗡阿吽』就夠了。 『嗡阿吽』是寂忿文武百尊、所有三根本本尊咒語的精要,你們就盡量持誦,數量沒有特定。

本來上師瑜伽法就可以代替一切,念誦蓮師咒語等也可以代替一切。不管修任何本尊法門,都要觀想本尊與上師無二無別,加​​持也很快速。

上師的身好像殿堂或佛堂般,一切無邊的本尊都在上師的身內,都是上師身心幻化出來,諸佛菩薩攝受在上師的心,因此觀上師的身和上師樂空無別的心就是諸佛菩薩。

上師的外相觀為本尊相,這樣加持比較大。內心觀為上師的意,會加持迅速,因此密續內說到:「上師是法、上師是佛、上師是僧、上師是三寶的總持,也是三根本總合的相,修任何法都一定要以上師與本尊無二別而修持,上師瑜伽法是菩薩道的根,如同生命般。」

我們每天初次的起心和發願是最重要的,早上起床的時候要先想:「我今天沒有死亡、活在這個世上,是上師和三寶的加持和恩德,我不要浪費這個人身,要為眾生修法。」這個早上初起的發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沒有得到佛果,利益眾生是有限的,得到佛果的時候,可以利益一切有情,因此我們每次發願『為了一切眾生解脫,想得到佛果』,這種的發菩提心最重要,這是我們三殊勝內的第一個加行發心。

正行無緣,心住於空性,空性中行一切法,但這非常困難,找一個代替的方式,就是心不散亂、專注在所修法上,這樣修持可以代替正行無緣。剛開始的時候,心沒有辦法很安定,但慢慢會進步。這是隨同、類似正行無緣,不是真實的正行無緣。真實的正行無緣就是剛剛所說的空性。

最後的結行迴向,也是最重要的。如經上所說:「以一滴水灑入大海內,大海沒有乾枯的期間,那滴水也在大海裡,你有迴向就如那滴水般,佛法的功德是一直在增長,不然起心動念中生起瞋恨心等,就會消滅一切善業。」

就如出家眾收信徒的供養等這些,如果每次修法或行善後有迴向,可以消除罪業─ 功德主能獲得功德,自己不受信財的污染。如密勒日巴傳記內說的:「山上的修行人和山下的功德主一起成佛的緣起,就是迴向。」這種很難懺悔的收受信財供養,經由迴向也可以懺。因此修任何法,迴向是最重要。

迴向,如果是為了得到人間的快樂和天界享受的目的,這樣目的的迴向是有毒的迴向,就如有毒的食物一樣。為一切眾生得到安樂、得到佛果而迴向,這是清淨的迴向。

人間和天界的享受和快樂是短暫、不是究竟,就如我們出遠門,在長遠辛苦的路途中,稍有一點點休息,會感到很快樂和輕鬆,但你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天界和人間的階段都還是在輪迴裡,雖然有一點點享受,但是短暫的。我們要怎麼迴向呢?就是為了獲得佛果而迴向,要取捨的是在密續內說的:「為了得到無上雙運金剛總持的果位。」為了這樣的目的而迴向。

我們修行上最大的障礙是對今生的執著,修行盡量要放棄對今生的執著,薩迦五位師尊的第一位,十二歲親見文殊菩薩給他口傳的時候,說到四大口訣-〈四出離心〉的祈請,其中:

(〈四出離心〉中第一祈請文):【執著今生,則非修行人】

因此貪圖今生的親朋好友、財富、名聲這些,就不是好的修行人。雖然我們活在社會裡,沒有辦法完全放棄,但要盡量多多看成就祖師們的傳紀,多多學習他們的行為、舉止。真正生起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捨離對親朋好友等的一切執著,貢唐法王第三世丹必珠米說過:「什麼是真正修行人的標準呢?就是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不執著今生的一切享樂,這種如法的修行稱為標準的修行人,但這非常困難。」雖然很難做到這樣,但是我們要盡量學習培養出離心。

(〈四出離心〉中第二祈請文):【執著輪迴,則無出離心】

所謂無或不是出離心的原因,輪迴的範圍是天界到地獄,不管在六道的那個地方,都沒有真實無漏的快樂,因此執著輪迴或今生是痛苦之因,執著就會墮落,你們要注意不要執著輪迴。

我們以前都曾當過無數次天界的梵天王、轉輪王,但不管怎麼樣,都隨著因果而墮落,一直在輪迴內輪轉。因此執著這種天界和世界上最具權威果位的心念是不正確的,文殊菩薩說:「如果執著輪迴,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培養出離心是最重要。

(〈四出離心〉中第三祈請文):【若執己目的,則失菩提心】

因此要減少我執,多多想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經論上也說:「對自己執著是所有痛苦的來源,對他人發心是所有功德和善業的來源。」祖師釋迦牟尼佛也是為他人修行,最後獲得佛果,因此稱為善士如來。什麼是善士?一個安樂到安樂、善業到善業,一直為眾生髮願修行,最後得到佛果者。

〈佛子行三十七誦〉內也說到:「所有的痛苦是對我的執著而生起,所有安樂是利他的心而生起,佛果也是因利他的心而得到。」因此培養利他的心是這三種中最重要的。

達賴喇嘛也常說:「你要能利益他人,就是不能利益他人,也不要傷害別人、障礙別人,這是非常重要。」不害別人、不障礙別人是所有小乘的法門,所有小乘法門是不害他人的心念。要多多利益眾生、不能利益眾生,也不要傷害別人。利益眾生是所有大乘法門的精要,大乘法門是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上,因此這兩句是所有大乘的一切要點。

(〈四出離心〉中第四祈請文):【若執著生起,則失正知見】

執著也可以成為煩惱,後來有些說到:「有執著就不是正知見,這是比較廣大且模糊主題的說法。」因此說為:「有凡夫見或不清淨見,則非密乘。」就有這樣的翻譯、解釋,意思為密乘中清淨見是最​​重要的,沒有清淨見不能成為密乘,這樣的翻譯也很好,但依文殊菩薩第一次的說法為:有執著就不是正確的見。

見地上沒有執著是最重要的,隆欽巴大師也說過:「以黃金的鎖鍊和一般金屬鐵鍊束縛都一樣,都動彈不得。」因此不論善念或惡念的束縛,都是同樣。這又如不論是烏雲或白雲遮住太陽,同樣都看不到太陽般。不論善念或惡念都是分別念,起分別念的時候就見不到本性的面目。因此靜坐期間,見地上沒有任何分別念,是最重要。

學會裡面常常舉辦閉關,大家都要打好基礎,你們要在一切善業裡多多努力,不要退步。如前面說過:「一切法的根本,簡略而說就是如法的依止上師,這是最重要的。」

依止上師,最好的供養就是聽從上師的命令,不聽從上師的命令,一切法都沒有。因此上師所教的一切法,要如法的學習、依照上師的方式練習,上師的一切行為要觀為清淨,不可有任何懷疑,這兩者是依止上師最重要的要點。

這樣的結果,會淨化我們心的障礙,證悟力會慢慢增長,我們是相信因果、相信修行、相信前世和來世,今生和來世慢慢淨化心續,最後獲得證悟,正確的證悟就是佛果。

佛的淨土不在他方,在自己的心裡,自己的心清淨就是佛。你以為佛的淨土在其他地方,想要去這個地方,這樣去修持也是不如法,佛的淨土在自己的內心中。

再特別對你們交代的是要多多注意惡友,惡友就是不好的朋友,這方面要多多注意。我們修行上很多障礙是惡友所引起,惡友就如貢唐法王所說:「惡友頭上沒有長角,惡友不是嘴巴張開、眼睛瞪著來到你那裡。」

所謂惡友指的是表面很友善,好像非常關心你、對你很好、幫助你的樣子,但卻不知不覺的讓你的信心、善念退轉,慢慢離開佛法。現在惡友非常多,因此要多多注意。

行惡的上師也一樣,表面上對你關心,實際上是害你、帶你到世間法,這就是行惡的上師,現在這種的很多,跟隨這種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喜歡,這方面要多多注意。

惡友很像我們去年這裡流行的傳染病一樣,有人被傳染的時候,大家都很害怕、離的遠遠,達賴喇嘛第八世的上師依稀堅參說過:「雖然他不是位好人,但若有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很好的人。」就好像一塊完全沒有污染的白布放在大蒜內,放久後白布也會沾染大蒜的味道,要除去這些大蒜的味道是很不容易,如去曬太陽、吹風等,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不然大蒜的味道不容易除去。像這樣,雖然你是位好的修行人,但常與一位惡友相處,跟著他、聽他的話,你會退轉,因此要放棄惡友,依止善知識、常與善友相處是非常重要。

善友是什麼?在《普賢上師言教論》內有很多過去成就者的傳記,裡面提到:「你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就多多發願希望下次做到,盡量往這方向去做。」就這樣警惕自己去修行。

如經和論上所說:「依止善友,就如同一棵沒有味道的松樹種在印度最有名的馬拉亞檀香森林般。長久歷經雨淋、沉浸於檀香的雨水中,最後松樹也有檀香的味道。」若能依止善友,雖然自己的修持差,也會慢慢改善,最後也會跟他相同。你們就這樣放棄惡友、依止善知識和善友,這是很重要。

這次我也以講解的方式傳給你們《菩提道次第燈論-馴服瘋象的鐵鉤》,雖然不是詳細的解釋,但是你們已經有這個傳承。再來要多多看《普賢上師言教論》和《佛子行三十七頌》,《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每一句說的都是菩薩主要的行為,作者是大菩薩,有大菩薩的加持,要多多看。

如果你們能看、能修,就看《入菩薩行論》第一篇發菩提心的功德等,多多看、多多聽,就這樣去學習,這些都是顯教的基礎、也是發菩提心的基礎。

心想這些,有一點點顯教的概念上學習密法是所謂顯密雙修。顯密雙修不是在證得佛果、證到大菩薩的時候才修,現在佛學會裡,你們都有閉關等修行的機會,在中國西藏的地方也很少有這樣了,都在退步,你們不錯,因此給你們一些灌頂和口傳。最後跟你們說的就是多多看這些典籍、多多努力修行。

我們傳承那洛空行母法門的傳承上師查給農,他在上師夏屋秋齋仁波切圓寂前,請求給予教言,上師秋齋仁波切說:

「我的法衣蓋在你的身上,戒律放在你的心上;
菩提道次第放在你手上,死亡和睡覺前不可喝太多水,今天我說的就是以上這些。」

另外隆欽巴大師圓寂前寫了一部《無垢光教言》,教言內首先說到要依止善知識,裡面說的也是一樣。

宗喀巴大師圓寂前面向安多地區,傳授《菩提道次第燈論》時說:「我瑜伽士是這樣修行的,相信我、跟著我的人就如我一樣的修持。」

這次我跟你們傳的,可以當做給予你們的禮物、教言、祝福、也可以當做遺囑,你們就不要忘記,要放在心上,盡量努力學習。最主要重新提醒你們的是:「一切道的根源就是上師。」

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一定要了解,這不是掛在口上,一定要依照經文內所說去依止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清淨心很重要,就不是那個要發清淨心、那個不用發清淨心,自己願意做的就做、不願意做的就不做,有這樣的分別心,就不是依止善知識的方法,依止善知識,方法是最要緊的。

大圓滿的法門雖然是最簡單容易成佛的法門,他的快捷方式和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依止善知識,對大圓滿內每個文字的內容都非常了解也沒有辦法證悟的,要靠上師的加持和對上師的信心而悟到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就是不能靠文字,一定要靠上師的加持、對上師的信心而悟到,因此對上師的信心和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是最要緊的。

現在的科技、交通都很方便,希望我們下次能再見,但生命是無常的,什麼時候死?是無法確定,希望下次可以再與你們見面、聊天,除了這個外,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這是我要回去前代表哈達所給你們的忠告和教言,再也沒有其他話,要牢牢記在心上,多多實行,不要聽聞後就忘記了。

十供

【十供養的意義與功德】
以十供養來做功德︰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種物品供養,各有其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
十供養源自於《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
其象徵意義如下:
1.香供養——象徵意義:戒香。
2.花供養——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
3.燈供養——象徵意義:光明。
4.水供養——象徵意義:甘露水,撫慰眾生煩惱。
5.果供養——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6.茶供養——象徵意義:清醒。
7.食供養——象徵意義:禪悅妙食。
8.珠供養——象徵意義:摩尼寶珠。
9.寶供養——象徵意義:法寶。
10.衣供養——象徵意義:柔和忍辱,出離生死。

十事供養功德
1.香供養:心神安寧,身體潔淨;三業清淨,多聞妙法。
2.花供養:處世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
3.燈供養:眼睛明亮,事業順利;獲正知見,智慧圓滿。
4.塗供養:身心清淨,相貌莊嚴;遠離煩惱,人緣良好。
5.果供養:遠離瘟疫,不受災害;享受快樂,早證佛果。
6.茶供養:口齒芳香,永離渴愛;安樂少病,具大福報。
7.食供養:力大無窮,壽命綿長;眾人愛樂,辯才無礙。
8.珠供養:相貌莊嚴,風度美好;破除慳貪,速證聖果。
9.寶供養:消除業障,心得安寧;福壽綿長,永離惡道。
10.衣供養:所有安全,不遭破壞;色澤柔美,具有財寶。
==
《十供養》唱吟 編輯
香:心然五分,普遍十方,香煙童子悟真常,鼻觀妙難量,瑞靄祥光,堪獻法中王;
花:釋迦往昔,七枝紅蓮,殷勤買獻世尊前,受記在當然,法會重拈,微笑得真傳;
燈:心燈奉獻,慧焰重重,輪分七級耀長空,法會廣含融,箭剔成功,天眼證圓明;
塗:泉淵滴滴,湖海汪洋,楊枝灑處遍十方,點出變瓊漿,普施無方,心地得清涼;
果:修因積果,行滿三千,蟠桃結實幾千年,王母獻瓊漿,香味清鮮,堪獻紫金山 ;
茶:蒙山雀舌,獨占先春,趙州有語遍禪林,三盞退魔軍,爽快精神,堪獻大能仁;
食:醍醐美味,上妙香糜,聖凡同享總無飢,神力妙難思,一缽能持,堪獻古牟尼;
寶:色形隱密,是真難窺,南金大貝二無如,高價過須彌,世間希奇,獻上大牟尼;
珠:輪王寶貴,妙色圓明,如王兵戰有功能,賞與喜難詮,妙法靈文,持者證無生;
衣:僧伽上服,迦葉親持,雞足山中少人知,定力不思議,法會重持,奉獻福田衣。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三稱)

https://www.facebook.com/Compassion.Life/posts/283798888401897

===

十 供 養 (Ten Offerings)
香 – 戒定慧香 無有垢染 超聖世間 為眾景仰
Incense – The incense of morality, samadhi
And prajna wisdom Free of defilements
花 –慎始善終 見者歡喜 因地努力 成就正果
Flowers – Work hard in the causal ground and
Sublime the supreme bodhi
燈 – 智慧光明 眾善常隨 諸佛護佑 永斷無明
Lamps – The light of wisdom
Illuminates the darkness and ignorance
塗 – 慈悲善柔 無有偏私 眷屬和合 戒德圓滿
Perfume – Be compassionate, virtuous, and gentle
Never discriminate or be selfish
Live harmoniously with all relatives
Perfection of precepts and virtue
果 – 身心調柔 永離貧窮 發菩提心 圓成佛果
Fruits – Body and mind are in harmony
Forever free from poverty
Bring forth the bodhi mind
Attain the fruit of enlightenment
茶 – 心無罣礙 安樂少病 永離渴愛 速超三界
Tea – The awaken mind free from obstructions
Peaceful, happy, and having few illnesses
Forever free from the thirst of craving
Swiftly transcend the three realms
食 – 壽命延長 辯才無礙 無諸懈怠 禪悅為食
Food – Longevity
Eloquence without obstructions
Free from indolence
Take the joy of Chan as food
寶 – 清淨法寶 轉識成智 永離惡道 直證菩提
Jewels – Purity of the Dharma jewel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wisdom
Forever free from the evil realms
Directly attain bodhi enlightenment
珠 – 威儀具足 家道興隆 廣植福田 見自性珠
Pearls – Broadly cultivate field of blessings and virtue
See the pearl of your true nature
衣 – 豐足無缺 所求如意 廣行六度 莊嚴菩提
Clothing – Prosperous and never wanting
All wishes will be fulfilled
Broadly cultivate the six paramitas
Attain perfect enlightenment

http://www.huayenusa.org/library/lesson/2007-june/277.html

關於水供:金剛七支以及八功德水


1, 金剛七支

也稱和合七支。如來報身自性所具七支: 受用圓滿支、和合支、 大樂支、無自性支、大悲遍滿支、利生無間支和永住無滅支。 《湧蓮藏真》

2.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供水因緣十分吉祥:

1)「清涼」表義:持戒清淨;
2)「味甘」表義:勝味,得享百味食;
3)「性輕」表義:身心堪忍壯健;
4)「質軟」表義:意念柔順;
5)「清澈」表義:意念清明;
6)「無臭」表義:淨除罪障;
7)「益喉」表義:音聲和雅,成就妙語;
8)「養胃」表義:身不生疾,健康無病。

--
From 丁福保 - 佛學大辭典 : Ding Fubao's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功德水


【術語】 極樂之池中及須彌山與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無量壽經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稱讚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俱舍論十一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