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快樂的鑰匙



標題:快樂的鑰匙
原文 一個成熟的人,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
自己擁有的快樂鑰匙,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
但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她就是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 她就是把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 這就是把快樂鑰匙,塞在老闆手裡。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會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
他為情緒穩定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
你的鑰匙在那裡? 在別人手中嗎? 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
-----------------------------------------------------------------------------------------------------------------------------
經典的好文. 但很多人不能完全理解, 因為文章沒有包含充分的推論.
下面是一位網友的精采註腳, 值得一讀再讀:
心得一 http://www.hkartist.net/forums/index.php?showtopic=101 我覺得人生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對過於執著去滿足自己的欲望. 欲望太多所以不能完全滿足, 最後導致失落和錯敗感. 我覺得這就是為甚麼常言道知足常樂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是因為自己疏於管教, 那當然是自討苦吃. 但己經花了時間和精神去管教但孩子還是不聽話, 那麼可以想想自己是否管教過嚴? 還是放鬆一點比較快樂?
如果老闆不賞識你而你又己經盡力工作了, 那也只能轉工吧? 總不能強逼老闆去賞識吧? 還有, 應該想想受老闆賞識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如果你己經滿足你現在的工作, 那麼受不受人賞識也是不太重要吧?
至於有人提出 "生存為了別人", 我算是同意一半吧. 雖然人是不可能完全沒有自己的欲望而去為別人做事, 但如果有時一個人真的能放下自己的欲望去犧牲一點時間為別人做點事, 不但放下了自己的欲望和執著, 自己也能在助人的過程中得到了別人的讚賞和認同, 所以從而快樂. 我覺得這樣也是好的. 這就是所謂的助人為樂吧?
我也同意人應該活在當下. 如果為了住大屋和買靚車而現在拚命工作, 並疏忽家庭和身邊的人, 即使將來真的給你買到大屋靚車, 但卻使自己失去了和家人相處的幸福時光和在工作上受苦, 為了將來的幸福而放棄現在的幸福, 那又真的值得麼? 這就是執著將來了.
相反, 過去美好的事物當然值得懷念, 但如果一個人只想著過去美好的事物而抱怨現在的生活不及從前, 並希望他/她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 我覺得這種想法有時很不切實際. 比如, 一個老人永遠在體能及健康上及不上小伙子, 如果老人滿天抱怨自己體力不及當年, 也只會使自己感到悲傷而己. 這就是執著過去了.
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要快樂, 首先要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甚麼和到底能做甚麼, 找出一個欲望與需求的平衡點. 不應強求和執著一些沒有必要的欲望. 努力去爭取自己需要的事物. 最後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固然好, 爭取不到那也不應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 因為自己已經盡過力了. 還有,要珍惜現在擁有的事物, 並隨遇而安. 我覺得做人抱這樣的態度會快樂一點.
如果一個人強求自身能力以外能滿足的欲望, 就是一種執著. 我覺得有時候要懂得"放下", 如果把東西抓緊反而得到的快樂更小, 我認為倒不如"放下執著"可能得到的快樂比較多. 所謂的"知足常樂"就是這個"放下執著".
畢竟導致快樂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的主觀意識, 當然, 也有客觀的因素. 要是真的改變不了客觀環境, 那也只能從主觀意識入手了.
同時, 也有因為主觀意識改變而導致客觀因素改變的情況. 比如癌症病人如果能保持樂觀的態度便能提高康復的機率. 又例如一個人對別人常常存有敵意, 所以往往被人討厭. 但如果有一天他/她能放下這份敵意或過於自我保護的意識, 那麼他/她身邊的人也可能會改變面對他/她的態度吧? 思想轉變而導致環境轉變的例子也實在不少.
"人能控制的範圍"其實有限, 一個人只能跟著世界走, 他/她沒有可能改變整世界. 因此, 在沒有辨法控制客觀因素的前提下, 調整自已的的思想或主觀意識是一種"快樂的鑰匙".
|
心得二: http://www.lib.wfc.edu.tw/node/1392 人類是種情緒複雜的動物,大多數的人都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推託到第三者身上,認為自己不幸的一切都是別人所給予的。所以,他們不會反省、不懂珍惜、不知感謝、不屑溫情....常常,好意被曲解,關懷被忘卻,使得人們之間的陌生又更加的冷淡。 而我們也知道情緒的掌控是那樣的重要,他帶給我們的是氣質的成長,是付出的喜樂,是體貼的美德。若是每個人都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與快樂的心,那麼世上便不會有哀愁、不會有埋怨、不會有誤會、不會有遺憾......。 但是,我們也知道這是多麼的困難,如何在被激怒時保持微笑?如何在傷心時選擇遺忘?古人有言:「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一個成熟、成功的人是當眾人都選擇將失敗推託延宕時,找出原因改進,為自己帶來成長與喜悅,而非一昧的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推卸在別人身上。 做自己的主人,最好。不但能時時增進自己的修養,也能同時得到眾人的愛戴,良好的磁場是能感染大眾的,每個人所散發出來的電波都能輕易的被別人所接 收,所以我們要當一個散發良好氣息的人,讓喜悅的氛圍充斥。使自己成為掌控情緒的主人從即刻做起,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會更加的祥和、喜樂。
|

[轉文]快樂必須來自於內心真正的感受,有時是因為你經過痛苦的歷練。


原名:快樂嗎啡
人生沒有那麼嚴重,偶爾犯錯、原諒別人的錯誤,對方日子好過,你的心理也比較好過。快樂是非常主觀、抽象的感覺,有多少人在追求快樂時,把快樂抽象化,甚至於認為只有達到某一理想時,那時的心境、環境、情境的改變,得到的未必是你期許的快樂。
快樂必須來自於內心真正的感受,有時是因為你經過痛苦的歷練,在這樣的過程中,因誤解、諒解而了解,讓你能夠承擔更多面對痛若的能耐。你必須具備幽默感,因為老天爺隨時都在開你玩笑,只有幽默感能讓你進可攻、退可守,讓你的路繼續走下去。
十多年前,我到花東部落,做雛妓救援輔導工作。原住民很可愛,問他你家住那裡?他回答:前面。前面二座山。他們健步如飛,我卻走到兩腿發抖,不禁後悔跑到這種地方,還要經過翻譯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但當我心裡想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動機要來?到底做這件事情你的認知在哪裡?你的認知會讓你自覺到:你既然來做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方向與行動力,來完成這次的決定。
心境一轉移才發現,真的是山上的星星特別亮,心情轉換讓你從悲觀到樂觀,從消極到積極,心境的轉換會讓自己追尋到某種快樂,這快樂是刻意去營造,心理建設的。大環境無法改變,但小環境你可以創造。
假如你要讓自己和別人快樂,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及你所面對接觸的人,到底需要的快樂是什麼。一個快樂的人,一定是心胸開放的人。心胸擴大要靠自己,俗語說「有量才有福」,你的包容性越大,你就越有機會讓你的不愉快沈澱。
人生其實是一連串的不如意,如何去突破那些不如意,而心存那一點點的如意,讓如意老是跟你走,就得栽培自己擁有寬廣的胸懷。快樂是種分享。在分享中拿掉一部份自我中心,在自我肯定裡,將功勞歸於陪你一起走的人。認知到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人在幫我們的忙,當我們有成就時,一定要沈澱下來與他們分享心得。
一真正快樂的人,一定有自信有能力給自己快樂,懂得疼惜自己,不斷努力追求他的夢的人,但要告訴自己:過程要開心,生命是有價值的。
轉感恩分享

yamola 專題--四聖諦。



名相:四諦--佛光大字典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34
(含有四諦十六行相)
四 諦——脫離生死的出路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524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佛宣說四聖諦的三個理由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807
雪歌仁波切講授
四聖諦--苦諦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210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836
(來自中台基本佛學)
草本一句:生命會傷害生命


草本一句:生命會傷害生命
如果你放縱你的慾望,
讓欲望操控你的全部,
那麼,這樣的生命的動力會傷害生命,
草本
分類: 苦。

佛教-- 中陰身的小小討論


※ 引述《guesttemp (就像那天一樣)》之銘言:
: 一、我看了一些書後,發現「中陰身」這個概念,似乎不是釋迦牟尼在世時說的,因為書
: 上說,佛教曾為了有沒有中陰身產生辯論,那麼,如果釋迦牟尼生前有說的話,怎麼還會
: 有辯論?
佛教是否定靈魂說的,請自己把這句話重複三遍。
如果你還認為佛教有類似於靈魂的”東西”
請讀讀佛教哲學的入門書,
那種信心喊話的書,可以先擱在一旁。
: 二、書上說,在第一次集結時,當時的佛教認為世界是實有的,表示釋迦牟尼,是不是也
: 認為世界是實有的?
世界是實有的?
請自行google 十四無記。
感恩~~~~
這東西已經是佛板上的月經文了。
: 三、我看網路,有人說,人死後,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但似乎對此,又有派別的看法不
: 同,有說七天後一定會就直接進入六道輪迴,也有說中陰身每七天會昏死一次,共七次四
: 十九天後,才會輪迴,這讓我很困惑,因為,這表示釋迦牟尼在世時,也沒談到這個東西
: ,否則,為何後世還會分不同的派別,而有不同的看法?
各種看法,聽聽就好。
: 四、書上說,現在的很多大乘經書,都是釋迦牟尼過世後好幾百年才出來的,我真的很困
: 惑,因為在我看來,最早的經書,才有可能比較接近釋迦牟尼的演說記錄,過了好幾百年
: ,我真的很納悶,誰有能力去回憶幾百年前的東西?再把它記錄成經?
大乘的詭異之處,可不只於此。
簡單而說”非凡夫能所知之也”
: 五、請告訴我,釋迦牟尼在世時,究竟有沒有對於人死後的世界做過描述,又記載在哪部
: 經文?這部經文是祂過世後多久出現的?
: 謝謝
佛說了四聖諦,死後的世界和世界的狀況為十四無記。 與解脫無益。
你如果信小乘,那拿大乘經典說服你沒用。
如果你信大乘,拿小乘反駁你也沒用。
反正挑你愛的,撿你看起來爽快的看就好,
你問的問題是大小乘歧見很多的問題,你就多看看吧。
祝安安阿
====
好奇的是,
中陰教法推波助瀾的是擁有電子媒體的人,
我很好奇生命台的台主對中陰的看法是如何。
講到中陰的看法,不能不提到這篇”激進派”的文章
eDharma ,暗香浮動部落格,無名小站
《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說--評中陰聞教得度》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4880798

yamola 專題--阿姜查



阿姜 查略傳 http://dcph.myweb.hinet.net/AboutChah.htm
【1】下載連結
佛教--阿姜查舊譯版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262
阿姜查語錄─之道次弟輯要及禪宗會通【增訂版】 如石著
http://download.xiuxiu.org.tw/eBook/951220.rar
【2】摘錄:
南傳--阿姜查的刀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312
南傳--空想著禪修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278
[心靈][草本]快樂的足跡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923
阿姜聽到《心經》時...............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1105
阿姜查法語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908
【3】阿姜查 Ajahn Chah 著作一覽表
《我們真正的歸宿》Our Real Home,法園編譯組譯,圓光出版社,1993。
《以法為贈禮》A Gift of Dhamma,法園編譯組譯,圓光出版社,1993。
《森林裡的一棵樹》A Tree in a Forest,法園編譯組譯,圓光出版社,1993。
《為何我們生於此》Why Are We Here? ,法園編譯組譯,圓光出版社,1994。
《靜止的流水》Still, Flowing Water,法園編譯組譯,圓光出版社,1994。
《寧靜的森林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法園編譯組譯,法耘出版社,1994。
《心靈的資糧》Food for the Heart,法園編譯組譯,法耘出版社,1995。
《何來阿姜查》No Ajahn Chah,法園編譯組譯,法耘出版社,1995。
《正確的修行》林崇安編譯,內觀教育基金會。
《蓮花盛開》法園編譯群,法耘出版社,1998。
--
Jan 22,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