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天(提婆)菩薩簡介


聖天(提婆)菩薩簡介
作者聖天菩薩,梵名阿扎雅提婆,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布頓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說,菩薩從楞伽島中的蓮花化生,為當地國王所收養;漢傳佛教中諸論師依《提婆傳》也秉持類似的觀點。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稱菩薩在本論注釋中的記載,為胎生之王太子較為可信。
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三藏。後為朝禮各聖境,遊歷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歎其器量淵弘,堪為正法城塹,即攝受為近住弟子,此於玄奘大師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為善巧精通者,遂於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其時於印度北方,出現了一名為難勝黑者的外道,(有的譯外道名為「未沸」,藏語名之曰「麻柯」)。他通達外道一切典籍,並修大自在天有所成就,常依辯論術及神通力與諸內道論師作辯論。時內道論師無一能與其諍勝,於是多處寺廟遭到摧壞,眾多有情被引入他的教法中。難勝黑者的母親,是一虔誠的佛弟子,她多次力勸也未能阻止兒子的罪行,便想聲震天竺的那爛陀寺一定有具德聖士,能降伏自己的兒子,故攜子至那爛陀寺。然而寺中諸班智達與難勝黑者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勝。寺僧只好在大嘿日嘎神像前陳設廣大供養,竭誠祈禱嘿日嘎聖尊賜予回天之力。其時,石像胸口現出一隻烏鴉,寺僧便將辯論詳情俱書於紙,繫之鴉頸,祈神鴉送往南方有大力之勝士,以迎請前來折伏外道。神鴉徑直飛至千里之外的吉祥山,將信交給龍樹大士,大士父子據信中所言,對外道宗義進行了周密辨析,但是當時無法決定究竟由誰去那爛陀寺對付外道。於是龍樹大士提議以辯論作抉擇,初由聖天模擬外道,與龍樹大士爭辯,大士竟未能摧伏外道;後由大士扮作外道,聖天論師代表內教,二位尊者完全投入地進行了激烈論辯,舌戰至高峰時,聖天論師竟然認為對方是真實的外道,脫下鞋子就打在對方頭上。當時龍樹大士說:「好了,你去與外道辯論,必定獲勝。但是,你以鞋底擊打師頭,以此原因,北上途中必然會遭違緣。」
遵照師囑,聖天論師立刻啟程,趕赴那爛陀寺,途中果然遭受違緣。原來聖天生來容貌端嚴,尤其是雙眸,靈潤含精,神采飛揚,超逾天人,以此他的母親為其取名聖天。當時人們非常欽羨,父母若得相貌端嚴之子,都要說:我的兒子容貌似提婆一般!聖天論師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飲水時,大樹女神戀慕其眸,乞求施予,菩薩遂自剜一睛,布施給女神。女神大為感動,因而將摧破外道之策告訴了菩薩。菩薩依計尋得一瘋狂者、一隻貓與一瓶清油,攜至外道難勝黑者處。
時正值難勝黑者的母親已死,他正在依外道儀軌作水施,聖天論師問:「你在做什麼?」外道回答說:「我的母親墮在孤獨地獄裡,以此水施,願濟慰之。 」聖天論師即尋一根吉祥草,沾水向南挑灑,外道見狀也問:「你在做什麼呢?」答曰:「大士龍樹與我,在南天竺擁有一塊田地,現在遭到了旱災,想以此沃灌那塊田。」外道笑言:「你真愚癡,相隔如此之遙,以此小小草梗沾些微水滴,如何能及呢?」聖天論師正顏回駁道:「你尚能以一小杯水,熄滅八萬由旬之地獄烈火,我又何嘗不可以此澆灌區區千里之外的田地呢?」外道聞言無以作答。片刻後,外道了知他是南天竺聖天論師,欲來與自己辯論,便立刻作了準備。難勝黑者在辯論時有三種取勝對方的助緣,其一是有一辯才無礙之女班智達為助手,其二為一巧舌如簧無人能敵的鸚鵡,其三於辯論急難之時,大自在天會親自現身提示(或說由銅鏡中顯示而為外道解難)。
辯論開始時,彼此規定論辯三場,外道依常規先讓女班智達出辯,聖天論師便將所攜之瘋狂者出示,那位瘋子作出裸體等種種無理行為,使女班智達羞愧難當,無法論辯。繼後外道的鸚鵡上場欲參辯,聖天論師也出示所帶之貓,鸚鵡見貓瞪目呲齒,驚懼而遁。外道見狀,也不怯弱,仗大自在天可隨時幫助自己,親自出場與聖天論師辯論。聖天論師在辯論場所灑下清油,並點火焚起濃煙,大自在天嫌惡煙氣,不能現身。至此難勝黑者助緣皆斷,只有憑自力參辯,時外道譏諷說:「你只有一隻眼,如何能與我爭辯呢?」聖天論師慨然答言:「三眼威猛神,不能見真實,帝釋具千眼,亦不見真諦,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見三界之真實!」隨後以正法義使外道的一切諍論全部失敗。外道見辯論全盤告輸,便以飛行術騰入空中準備逃走,聖天論師警告他:「不要再往高處飛了,否則頭頂上的寶劍風輪,會斬斷你的頭!」外道半信半疑,拔下一根頭髮往上一舉,果然立斷,不由心生大怖畏而墮落於地。如是聖天論師將他徹底降伏,並以方便引入佛教,攝受加持。難勝黑者轉入內教後,聖天論師為他取名為巴俄,譯成漢文即聖勇。後來,聖勇成為精通五明和內外宗派的大師,造了許多論典,如《菩薩本生正法犍槌音論》、《本生鬘》、《示善道論》、《六波羅蜜攝頌》、《別解脫經本釋》等,此等論典在藏文的論藏中皆有收集。並且,聖勇大師還在其他方面為佛教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業。
如今,雪域諸多智者所編的《藏漢大辭典》及一些史書中說難勝黑者即馬鳴大士。但在《紅史》、《布頓佛教史》及漢傳佛教的史料記載中,馬鳴大士是龍樹菩薩前兩代的住持教法者;另外《釋摩訶衍論》中亦曾列舉出六位馬鳴。難勝黑者與馬鳴大士可能並非一人,故而,我希望有志於此者重作全面的研究。
據《如意寶史》所載,聖天論師前世曾為世尊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當年世尊為他及其他幾位比丘轉法輪時,空中飛過一隻烏鴉,所遺糞穢落於佛的金身。世尊即時授記:「以此緣起,此烏鴉將來會成為一具力外道,毀壞佛教。」嘎拉巴模比丘聞言,心中發願:「此烏鴉毀壞世尊教法時,我一定降伏他。」以此願力成熟,當烏鴉轉世為難勝黑者毀壞佛教時,嘎拉巴模比丘果然出世降伏了他。
聖天論師是南瞻部洲六大莊嚴之一(其餘五莊嚴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其論著有《中觀四百論頌》、《中觀學中論》、《斷諍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關於聖天論師的果證功德,在《文殊根本續》中,世尊曾授記:「非聖名聖者,住於勝嘎拉,制止外道宗,遣除邪道咒。」很明確地說其為「非聖」,即尚未登地;然而在印度阿闍黎菩提賢所著的《智慧心要集論釋》中,說聖天乃八地菩薩;還有說聖天論師即生證得了佛位,因為在《攝行明燈論》中,聖天論師說自己已證得了無上瑜伽的「不共幻身」,如是按龍樹大士的觀點,得不共幻身者,即生可證得殊勝成就,聖天大士晚年也親口說過「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剎」。這三種說法其實並不相違,聖天論師上半生為凡夫,然依龍樹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得不共幻身成就,位住八地,最後證得佛位,這是可以成立的觀點。就像龍樹大士在經典中有多處授記:有的授記大士為一地聖者,有的授記為七地,有的授記於即生證入佛位,此亦無有矛盾,因各種授記,各自針對大士的早中晚年等不同時期。同樣,各種對聖天論師的授記評論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存有謬誤之處。
依其傳記,聖天論師著述《四百論》時,已近暮年,因而此論乃登地以上的聖者所著。諸後學者,對此應生猛厲信樂,專精習之。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book/zhongguansblgs/00.htm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 雍增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雍增益西嘉燦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諸位大德都曾用「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之美稱向尊者表示過由衷的讚歎!
聖者龍樹菩薩,是於過去無邊無量劫中發心,並於眾多無量大劫中精勤不斷地積累二資,又於不可言說的世間界中利益無量眾生,為了此間剎土佛法的興盛而應世化現的。
佛陀也曾親口授記過有關聖者龍樹菩薩降臨於此娑婆世界,並廣弘佛法的內容。
有關佛陀授記龍樹菩薩為此間剎土佛法之興旺而出世,並依照發心在佛陀示現涅槃,佛法趨於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際,及時應化出世,並廣弘佛法的經過(,在眾多經續中都有所記載)。
關於發心的具體情形,在《大雲經》中描述道:「於無量無邊大劫之前,轉生為一號稱『大精進龍』之聖主大國王,並面謁龍燈如來。爾時,於龍燈如來座前以無量供品廣作供養,且抛灑一撮無價之寶並厲立宏願:於未來世釋迦如來教法沒落之時,吾將出家,三次發大法音,為正法而捨己之身壽。」經中的文字,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聖者當初)發心立誓於此剎振興佛法的經過。
遵照當初的發心,在本師大能仁釋迦佛住世期間,一位被譽為「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又譯離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也誕生於世,釋迦佛在如海般眾多的眷屬當中,極力稱歎這位童子的廣大功德,並預言道:在我涅槃後四百年之時,(他)將轉世為聖者龍樹且廣弘佛法。
《楞伽經》中云:「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文殊根本續》云:「於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於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羅尼之一)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剎。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
《金光明經》中也對「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讚歎,並進一步指出,該童子也即後來的大聖者龍樹菩薩。
《入中論注疏》中引用《聖大雲經一萬二千頌》中的內容說道:「阿難,吾滅度後,滿四百年,此『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轉生為比丘,其名曰龍,廣弘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號智源光。」
《大法鼓經》云:「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於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名含大師德號之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
《時輪金剛後續》中,也對該大聖者利益正法及眾生的豐功偉績做過授記。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眾多授記中的代表而已。聖地印度的智者們一致公認:有關授記大聖者龍樹的經續多達百種。
至於大聖者龍樹的出生年月,從佛陀描述如來滅度後,受持佛教者們出世情形的正量語中便可一見分曉。
《悲華經》中云:「有問:如來滅度後,何人當受持正法?阿難,迦葉比丘與汝二人,當於四十餘年中受持吾之正教。」
正如此等授記所言,在佛陀示現涅槃之後,上座大迦葉、阿難尊者與上座優波離(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結集口誦律藏的上座,故說為持律第一)三者,將佛陀言說的所有三藏教義進行了結集。第一次結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間界的衰落,並且令佛法更加興旺昌盛。
其後,大迦葉尊者趨入涅槃,阿難尊者一如既往地護持正法長達四十年之久,並令正法越發興盛。自此依次直至大善見尊者之間的七代付法藏師(傳承釋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師:飲光【迦葉尊者】、慶喜【阿難尊者】、麻衣【奢搦迦尊者】、小護【近護】、有愧、黑色和大善見),都為正法的經久不衰、繁榮光大做出了不朽的功勛。
之後,正值佛陀滅度百年之際,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離比丘】為首的眾多人等,肆無忌憚地鼓吹宣揚「如法(持有)金銀」等違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們不由得哀歎道:「佛法遭遇了重創啊!」並在極度的憂傷中哀號不已。悲號聲響徹了整個贍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正當白法方的天尊們深陷憂愁哀傷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際,魑魅魍魎中卻此起彼伏地迴蕩著一片片歡聲笑語。
(於此危急關頭,)依照往昔的發心與願力,阿育王橫空出世。以其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羅漢,勵力滅除邪說,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為準則而進行了第二次結集。
此時,白法方的天尊們才心滿意足地發出了歡暢的笑聲。
隨著五濁惡世的來臨,眾生福報日漸衰退,與佛法戒律相抵觸的各種邪說大行其道,尤其是聲聞十八部的分裂,導致教內各派固持己見,紛爭不合現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師心自用地認為:「只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見解都是愚癡荒謬之說。」
無休止的激烈爭鬥,蹉跎了寶貴的光陰,也使如理如法聞思戒律、專心致志修持禪定的修行者數量驟然陡減。
在聲聞乘的眾多學說言論中都公然宣稱:「大乘佛法並非佛所宣說!」隨著異端邪說的廣為流傳,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
以大悲世尊的發心與願力,終於使莫衷一是的人們得到並睹見《哲哲國王夢兆授記經》:「迦葉佛告曰:哲哲王,汝之夢兆乃釋迦佛教法歷程之先兆。」
關於哲哲國王的夢境,在《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描述道:「於迦葉佛時,施主哲哲王偶感十夢:一者夢見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二者夢見有一渴人井隨其後;三者夢見以一升珍珠貿易於等量沙塵;四者夢見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五者夢見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夢見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七者夢見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八者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九者夢見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十者夢見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
此等十夢令大王頗感憂患,生大怖畏。遂問於迦葉佛,佛言:『如所得夢非汝王有損。乃未來世中人壽百歲時,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遺法中,不淨比丘弟子雖出家已,心猶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脫,則為如王所夢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者所兆;如王所夢有一渴人井隨其後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比丘,)雖身居廟堂,然未聽受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以珍珠貿易沙塵者,是乃彼時聲聞諸眾為得飲食而與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時有諸聲聞諸眾,以佛經典,視同世間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夢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盜匪所掠者,是乃彼時不習聽聞諸眾,以僧伽受用,施與諂媚諸在家眾之兆;如王所夢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惡性比丘,壓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諸眾之兆;如王所夢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者,是彼遺法中有諸破戒者,毀謗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者,是彼遺法中愚癡無德比丘,反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夢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釋迦佛教法分十八部,雖復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壞之兆;如王所夢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者,是釋迦遺法以互相爭鬥競辯而趨至隱沒之兆。』」
得見此經之後,聲聞十八部前嫌盡棄,進入了同心合力、攜手並肩的階段。他們終於明白:各教派之間,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飾打扮有細微差異而已。除此之外,在遵從佛陀訓導、精勤修持三學、成就解脫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聞思修行之風又開始恢復,佛法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這就是世人所稱的第三次結集。
其後,佛教又逐漸趨向於衰落,特別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虛名、日薄西山之勢。在佛陀涅槃四百年之際,大聖主龍樹菩薩終於誕生於世。
龍樹菩薩的降生地,為印度南方的碑達巴。當時,一位當地的大婆羅門【龍樹菩薩之父】正苦於膝下無子。一天,他在夢中得到授記:如果向一百位婆羅門做法宴齋食,就會得到一個兒子。心急如焚的婆羅門趕緊照辦,不久,一個男童【龍樹菩薩】終於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掃興的是,)相士卻預言道:雖然嬰兒的面相很賢善,但他的壽命卻只有七天。(聽到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際,他們連忙)向相士討教,希望能找到一個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說:)「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羅門做法宴齋食,就會將壽命延至七個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做法宴齋食,壽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聽完相士的回答,)黔驢技窮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隨著七年期限的逼近,做父母的實在不能忍受眼睜睜地看見親生兒子的屍體出現在自己跟前,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遭遇。不得已,只好將(年幼的龍樹)和僕人逐出家門。
(主僕二人從此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漂泊歷程,)他們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譯音,意為空行,觀音菩薩一古化身立像),隨後又流落到那爛陀寺的羅睺羅門前。(歷經滄桑的龍樹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轉悠揚、令人心碎的腔調唱起了吠陀經。(哀怨的誦經聲打動了)大婆羅門,他將菩薩童子請進了家中,並關切地詢問事情原委。
(龍樹菩薩)只得將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羅門聽完後,出乎意料地回答說:)如果能夠出家,就能免遭此難。(山窮水盡的龍樹)連忙答應了將來出家的安排。
(大婆羅門羅睺羅)在壇城中授予(龍樹菩薩)無量壽佛摧伏死主灌頂,並囑咐他務必精進持誦密咒,特別是在第七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更是要通宵達旦徹夜念誦。依此良策,終於使他擺脫了死主的圍困。
八歲那年,他削髮出家,不久便對一切世間學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經典通達無礙。
之後,他拜見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羅門請求,希望能將其餘的吉祥密集等眾多密法予以傳授。(一直對他暗中欣賞的)大婆羅門於是欣然將續部、耳傳竅訣及教誡傾囊相賜。
隨後,他又在親教師前得受近圓戒,法號具德比丘。尊者以這種勇於進取的方式,在那爛陀寺圓滿地聽受了三藏四續的所有傳承。最主要的是,由於歷世以來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薩的攝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薩化現成天子形象的智寶菩薩前恭聆了所有顯密勝法,並將本師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宣說的一切顯密秘密奧義徹底了達於心。
此時,一場嚴重的飢荒正在四處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片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涼景象。那爛陀寺僧眾們的生存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厄。(於此危急關頭,)長老羅睺羅賢任命龍樹菩薩擔當那爛陀寺安居執事的重任,令其負責僧眾們的飲食起居。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龍樹菩薩慷慨應命。他在寺廟中以點金劑將大量紅銅變為黃金,(並以此黃金)從無有飢荒的地區換回了稻穀、青稞等所有生活資具,使該寺僧眾在十二年的飢饉中沒有受到絲毫困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毀戒律的行為日益猖獗,並開始遍布各地,佛教內部的律藏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嫉惡如仇的龍樹菩薩)不忍心(看到衰落場面的出現),於是將失壞戒律的數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擯除,又為具緣諸眾廣為闡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將律藏勝法作為彰揚重點。
有如當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敷演四諦妙法一般,當時的智者們,將龍樹菩薩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興利除弊、激濁揚清,整治戒律衰敗之行,共稱為「戒律大法音」。
此時,魔王波旬出世,並化現成名為「行樂比丘」的僧人。他撰寫了大量污蔑詆毀大乘佛法的論典,使大乘佛教的見解與行為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龍樹菩薩力挽狂瀾,將各種討伐邪說、遏惡揚善的理證廣為傳播,使荒謬邪見遭到了致命的迎頭痛擊,終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尊者乘勝追擊,又向各道各階層的具緣者廣宣三藏妙法。一次,有兩位少年也加入了聞法者的行列。(令人驚奇的是,)在他們周圍,彌漫著一股濃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問其原委,兩位童子回答道:「我們是安止龍王的兒子,來到人間就需用果協喀檀香(馬拉雅山所產的一種白旃檀)護身。」(龍樹菩薩)又問道:「能給我一些這種檀香嗎?」(龍子回答道:)「待我們請示父王之後(,才能答覆於您)。」
隨後,(二位龍子趕緊返回龍宮)向龍王稟報。(龍王回答說:)「如果龍樹阿闍黎能光臨龍宮,我們將予以供奉。」
(得知龍王的條件之後,具有遠見卓識的)龍樹菩薩瞻矚到令龍界無量所化諸眾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請《般若十萬頌》等經典的諸多必要,於是應邀前往龍宮。
以安止龍王等大力龍王為首的無數行善龍眾,在向尊者供養了數不勝數的供品之後,便抓住時機祈求傳法。
(諸龍之請正中尊者下懷,)龍樹菩薩因勢利導,向龍王及其眷屬細緻入微地解說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淺的)眾位龍王(捨不得尊者就此離去,)便極力挽留尊者能常駐龍宮。
(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籌集修建千萬佛塔的檀香(此處藏文原文本為粘泥,在布頓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也有『藥叉泥』之說,但結合上下文內容及其他資料,故改為檀香,望斟酌),以及迎請各類經函,實在沒有空閒久住龍宮。不過我可以答應你們,將來我一定會重返龍宮的。」
眾龍王(見勸說無效,遺憾之餘,)只好將大量檀香、《般若十萬頌》以及眾多《陀羅尼經》恭送於尊者,令其攜至人間。為了確保龍樹阿闍黎能再次光臨龍宮,諸龍王(心生一計,強烈)提出:「我們必須扣留經函後面的一小部分以作為質押。」
因為從龍宮迎請的《般若十萬頌》的《常啼菩薩品》及《勝法品》缺漏,所以(後人)便將《般若八千頌》的最後兩品,替換到《般若十萬頌》中,因此,廣略《般若經》最後兩品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
(回到人間)之後,龍樹菩薩便利用從龍宮收集的珍貴檀香,建造了千萬佛塔等(各種所依)。因為這一切都得益於龍王的大力協助,所以,尊者從此便被世人尊稱為「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隨後,尊者又前往里喀惹(印度一地名,盛產甘蔗),並利用點金術之所得廣作布施。一對婆羅門老夫婦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賜的黃金,而生起了無與倫比的信心,老婆羅門自願擔當起侍從的職責,並在尊者前聞聽了佛法,死後轉生為後來赫赫有名的大阿闍黎──龍菩提。
在龍樹菩薩的帶領下,星星點點的佛塔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一次,正當他準備將一塊酷似鈴鐺的岩石變為黃金,一位度母化現的老婦人語重心長地提醒道:「只有修持佛法,才是事關重大的要舉。你應當到吉祥山去修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他在當地恭造了《度母修法儀軌》。
之後,龍樹阿闍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興建了不勝枚舉的佛殿、佛塔。並為演說佛法的各大上師修建了眾多供養處。
他還為感召而至的贍部洲大多數希求趨入佛法,並尋求法義者廣賜深妙法義,特別是佛陀親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法性吾已得,為誰宣說亦不可證悟,故當無言安住寂林中。」
因為世人極難徹底領會《般若經》之珍寶法義──實相空性,真實無謬的通達者絕無僅有。大多數人在聽到此理後都驚恐不已,繼而棄置不理。有的人雖然生起了信解,卻將無有自性之義執著為單空,從而墮入了斷邊。
但是,如果不能曉悟空性之義,就無法行進於解脫與證達一切智智之道。(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點後,為大悲心所驅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令世人)通曉諸法實相均為緣起,在勝義中絲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業果無爽不欺,但二者之間卻並不相違的中觀賢妙道之大法音。
以「不生亦不滅…… 能說是因緣」等偈頌為內容,尊者撰寫了《中觀根本智慧論頌》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諸論【中觀六論】。如實地將往昔世尊在靈鷲山賜演的《般若經》珍寶法義,在贍部洲大力彰顯,昭然示眾,再一次發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們一致公認這次壯舉,為大聖者龍樹菩薩於贍部洲所發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
考慮到更多所化諸眾的利益,尊者決定起身前往北俱盧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孩童的「則達嘎」手紋,而授記此孩童將成為國王,隨後又繼續上路趕往北俱盧洲。
到達目的地後,尊者將衣服掛在衣杆上,然後開始沐浴。當他人準備將衣服取走時,尊者一反常態地高聲疾呼:「那是我的!」不明就裡的當地人便因此而將尊者稱為「我所者」。
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之時,曾被尊者授記將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經成為了一名國王【樂行王】。尊者於是在樂行國王的供養殿中居住了三年,並盡心竭力地廣弘精妙佛法。
遵循至尊度母的指點,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當地,他主修精髓妙法,並為以大弟子聖天、佛護等眾多受持佛法大德為主的無邊無量之人與非人眾生,精勤不倦地惠賜了深廣妙法。一如佛陀再次親臨人間一般,使正法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恆常住世,尊者在金剛座建造了石網欄(依照印度的風俗,建造石網欄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擾,起護衛的作用。至今,在金剛座仍可看到許多石網欄廢墟。據《印度佛教史》記載:「金剛座的菩提樹遭受大象損害時,在菩提樹背後立兩塊石碑,因而多年無事。以後又被損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執棍棒的摩訶迦羅騎獅像,多年出生饒益。又被損害,於是周圍用石格子圍繞起來,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與多達幾百座的佛塔,還對吉祥米積塔(《紅史》注釋中說道:「吉祥米積塔,為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圍牆。」此廢墟至今尚在。據《印度佛教史》記載:「…… 給吉祥米積的塔建立圍牆,圍牆內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見,龍樹菩薩當年所做的裝飾,主要是修建圍牆和佛殿)進行了裝飾,又為諸位僧眾修建了為數可觀的經堂。並囑託馬哈嘎拉等護法承擔起(守護正法的)事業,督促贊札嘎、增祿天母等諸位財神,務必恭敬承侍供養護持正法的諸位大德及其眷屬,以各種方式促進了正法的進一步繁榮興旺。
尊者後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間一般廣轉顯密之輪上面。特別因撰著《讚法界論》等論著,而被人們共稱為「第三次出大法音」。猶如佛陀當年三轉法輪一樣,將無以數計的所化之眾引入了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說的了義經典之義穩如泰山、堅如磐石,不為他人所摧。
為了後世所調諸眾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寫了數目驚人的闡釋三藏四續密意之論典,包括以理證之道宣說趨入佛法圓滿精華大乘道之圓滿菩提道次第的《中觀寶鬘論》、以教證而建立此道的《經集論》、結合道次第精要與佛陀教言的《稻稈經釋》、包括《讚至尊了義文殊》等在內的《讚頌集》、《密集略修》、《經部修法集錦》、《菩提心釋》、《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觀根本慧論頌》、《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親友書》、《百智論》、《令眾生愉悅之十一頌》、《八粗墮》、《普賢行願品合併本釋》、《夢境如意寶語》、《布施語》、《出世語》、《八加行》、《智樹論》、《規範論》、《養生篇》等闡釋經續密意的論典,另外還有《顯密道次第》、《四續本尊修法》等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的論著。
龍樹菩薩的此等壯舉,使佛法越發興盛,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火冒三丈、嫉妒萬分,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只好鑽入樂行王后的胎腹中(伺機作惡)。不久王后臨產,生下一名為「具力」的太子。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具力太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了。一天,)母后將一件世間珍稀難得的無縫衣贈予(愛子,太子告訴母后:)「我現在先把它收藏起來,等到有朝一日我繼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時再穿它。」母后無奈地告訴兒子:「你的父王與龍樹阿闍黎已經成就了等壽金丹術,在阿闍黎沒有圓寂之前,你父王是不會死去的。你這輩子恐怕沒有希望繼位執政了。」
(母后的一席話,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極大的憂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失望,禁不住悲從中來、號啕大哭。母后連忙安慰道:「你用不著哭泣,(我倒有一個主意。)因為阿闍黎是一位安住於廣大菩薩行境界的菩薩,如果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慨然施予的。(如果他圓寂,)你的父王也會因此而命終。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穩坐王位了。」
(聽完母后的「高見」,具力太子躊躇滿志、躍躍欲試,)他迫不及待地趕到龍樹菩薩身前,提出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大聖者龍樹菩薩思索到:「大悲世尊在因地時,也曾行持過布施頭顱等菩薩難行。我也應當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跡,繼承佛陀的事業。為了懾服魔王波旬,為了利益後代眾生,為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布施。」想到這裡,尊者爽快地答應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向尊者的頭顱砍去,然而頭顱卻並沒有被砍掉。尊者和藹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釋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時,曾割斷過一隻小蟲的脖頸,因為這個罪過,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斷我的頭顱。」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願割斷了尊者的頭顱。
此時,只見殷紅的鮮血化為了白色的乳汁,龍樹菩薩的頭顱吟出了振聾發聵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為龍樹菩薩已成就了金丹術,所以其法體與頭顱都化為了頑石。(令人驚訝的是,法體與頭顱)不但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而且因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重新復合之時,(復合後的新法體)就會像龍樹菩薩住於塵世一般,對眾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為大尊者龍樹菩薩長久以來獲得了登地菩薩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頭顱時,做到臨危不懼、歡天喜地。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
《入中論》云:「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後,布施頭顱不但不會有痛苦,而且會生起超勝於比丘一禪等持的歡喜與大樂的說法一樣,龍樹菩薩已經獲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經中已經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
其共同部分的示現,是在吉祥山修持長達兩百年,地道功德輾轉增上,最終獲得了共稱的七地果位。
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後,即能獲得於一百個世間界中化身為一百位祖師,並同時於一百位佛陀前化為一百尊身體聆聽佛法等十二種一百功德。
因為此等功德在獲得二地果位之後,更會往上遞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擁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關於尊者的不共同示現,在《明炬論》中描述道:「大阿闍黎龍樹菩薩在獲證真如法義後,於世間界暢演各別自證金剛持之大等持。既擁有超離於人天之安樂,擁有超離於外道、聲聞以及緣覺的禪定與等持之安樂,也獲得了遠離生滅的具有一切殊勝的如來之身。其身見而無厭,並具有十力以及十無畏等佛之功德嚴飾,前往極樂剎土,以擁有八種功德自在而住於世。」以上內容說明,龍樹菩薩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經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
大聖者龍樹菩薩還培養了舉不勝舉、出類拔萃,對佛陀所宣說的了義不了義之八萬四千法門,在以無垢理證善加辨析之後,能夠受持與弘揚準確判別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認的有四名意子與三名近意子,一共為七名主要弟子。
龍樹菩薩的四位意子分別為:親覲文殊菩薩的釋迦莫札、謁見度母的那嘎博得、獲證八地果位的聖天論師、目睹過觀音菩薩金顏的瑪當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別為:佛護論師、清辯論師與馬鳴論師。
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無與倫比的,當數聖天論師。聖天論師(在一生中)撰寫了大量無有稍許錯謬之垢、如理抉擇龍樹菩薩密意的顯密論典。他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趣,撰著了闡述引導世人趨入甚深廣大道次第之圓滿無垢理證之道的《中觀四百論》、宣說以密集金剛為主的兩種無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攝行燈論》以及指不勝屈的其他論典。
聖地印度的智者們,都心悅誠服地將被譽為「龍樹阿闍黎父子」的龍樹菩薩與聖天論師,共稱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觀論師們,都將這兩位阿闍黎的論著,恭稱為「母中觀」,以作為(一切中觀見解的)究竟源泉。
關於釋迦莫札阿闍黎,有這樣一種傳說:《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的前兩部分,是龍樹菩薩恩准該尊者寫成的。雖然尊者的其他論著已經流失,但這位阿闍黎為眾多有緣者廣弘龍樹菩薩善妙主張(的事蹟,必將傳頌千古、流芳百世)。
所謂「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龍菩提阿闍黎。他依靠龍樹菩薩的竅訣,成就了金剛虹身。尊者居於吉祥山等修行處,攝受了無以數計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緣人。據尊者的傳記記載:在噶當派前期,這位阿闍黎(化為幻化身),親自為噶當派的眾多大善知識,傳授了大量竅訣與教誡。
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剛】曾三番五次與(該尊者)會晤,共同商議有關金剛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嘉燦((1567-1662),譯言善慧法幢。為四世達賴和五世達賴喇嘛近圓戒師,札什倫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1645年,受固始汗封為「班禪博克多」稱號;1647年,又受清順治帝封為「金剛上師」名號。後被追認為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為札什倫布寺和合塔竣工開光之時,龍菩提阿闍黎與大成就者秋多吉雙雙降臨,並肩居於塔頂為佛塔開光,還向班禪洛桑卻吉嘉燦賜傳了竅訣與教誡。該位阿闍黎還撰寫了《密集壇城儀軌》,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內超凡絕倫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煙海的其他著作。
瑪當嘎巴是將龍樹菩薩的耳傳竅訣圓滿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還為五湖四海的有緣者鞠躬盡瘁地闡顯了甚深妙法。
佛護阿闍黎出生於(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內的昂巴則瓦【意即天鵝嬉戲】。趨入佛門後,尊者毅然出家並受持近圓戒。通過廢寢忘食地修學三藏四續,終於使他圓滿地通達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寬廣的見解。
在依止龍樹菩薩足下後,他又如飢似渴地聆聽了深廣無垠的各種顯密要訣。經過黽勉精勤地修習,真實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薩本尊。以道次第的行持,最終抵達了至高無上的巔峰之位。
為了使佛教能夠蓬勃發展,他將龍樹菩薩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奧的緣起之理,以千變萬化、不拘形式的生動道理進行揭示,為世人寫出了驚世駭俗的《中觀根本慧論釋》,也即為眾人所稱道的《佛護中論釋》。在所有解釋《中論》的論典中,此論如同寶幢之頂般顯得極為不同凡響。包括月稱菩薩與至尊宗喀巴大師,都異口同聲地對其讚不絕口。此外,該阿闍黎還撰寫了種類繁多的闡釋顯密奧義的論典。
清辨論師則是為了昭示甚深中觀之道,而特意化現為龍樹菩薩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於這位大聖者是須菩提(也即善現。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為解空第一)化身的說法,已經是舉世公認、無可非議的事實。該阿闍黎為了彰顯龍樹菩薩之善妙主張,撰寫了闡釋《中論》含義的《般若燈論》,另外還撰著了五花八門的其他論著。
《般若燈論》的誕生,首創了中觀自續派的見解。(提出這種被認為是不究竟見解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龍樹菩薩詮釋佛陀密意的中觀究竟之見極難證達,為了逐步引導所調諸眾,給(彼等)提供一種領悟的手段而採用的善巧方便。(該傳記中有關馬鳴論師的內容遺缺,此處作一補充。馬鳴論師,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佛滅度後約六百年,生於西印度。父親獅子密是大名醫,母親名為寶成。自幼學習婆羅門四吠陀經、四吠陀支、四吠陀節及六業等,又隨父學醫。信奉異教,精通有常之論,曾駁倒西印度佛教學者,使之改信異教以毀佛法。之後遊歷至南印度,與龍樹菩薩弟子聖天論師辯論內外之宗,終因敗負而該信佛教,為龍樹師弟弟子,精通內學及諸異教詩韻之學,更名三寶僕從。著《佛本生行傳一百八讚》,以懺破佛之業;因馬解其語,故號馬鳴。另著有《醫學八支大論》、《入八之論》、《八支集要自注》等眾多著作。)
龍樹菩薩住於人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間為佛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一生的前、中、後三個階段,層出不窮地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子中,堪稱頂飾的當數月稱阿闍黎。
據往昔的佛教歷史記載:在龍樹菩薩前往極樂剎土之際,曾感慨萬分地說道:「關門弟子乃月稱,終結之法說無生。」至於這位尊者【月稱菩薩】如何在佛教領域大顯身手的情形,下文將詳細地為諸位和盤托出。
龍樹菩薩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護持正法。據說,一旦將來其法身與頭顱重新拼合以後,尊者還將為贍部洲眾生的利益進一步做出貢獻。最終於極淨光世界圓證佛果,號智源光如來。
因此,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諸眾,應當至誠祈禱聖者龍樹菩薩,嚴格奉守尊者的教誨:從依止具相善知識直至獲得雙運佛果之間,為獲取於顯密圓滿道之定解,以教證理證,而以巨大之精進勇猛不斷地修持!
以上文字節選自雍增益西嘉燦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傳承上師傳》。
甲申年四月初十譯於喇榮
頂禮大聖者怙主龍樹菩薩摩訶薩!

噶舉-密勒日巴《三釘歌》 開示



開示: 創古仁波切,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地點: 香港觀塘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時間: 2006年4月19日
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尊者感受輪迴之苦,因此開始修持佛法,尋找具德上師,這是生起殊勝出離心的第一階段。之後,尊者精進修持正法,在山中閉關,這是生起殊勝覺證的第二階段。之後,尊者生起信心與證悟後,利益眾生,開示佛法,神通自在,令不信者生信,有信心者更精進修持佛法,這是第三階段。
一般來說,我們的修持經歷也大致如此,在經驗到輪迴痛苦之後,就會清楚知道需要修持佛法的原因,開始修持,慢慢地從痛苦、恐懼、輪迴的情況中解脫出來。而今天的道歌《三釘歌》是尊者生平第三個階段時唱出的道歌。
《三釘歌》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
明體無相無可執,妄念解脫於法身;
明覺安住於樂體,無整寬坦舒鬆定;
十善法性力中增,十惡法爾自性盡;
明空無需諸對治,涅槃離心無可證;
輪迴斷心無可斷,自心是佛永決定;
三要攝內成一要,此即法性本來空;
惟師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終無益;
悟卻俱生即到家 。
尊者離開上師馬爾巴之後,就按照上師的授記,陸續到岡底斯山、芒境吉祥山、尼泊爾藥磨雪山等各個聖地禪修,生起殊勝證悟,利益眾生。
《三釘歌》是尊者在尼泊爾的藥磨雪山時所唱,初到當地時,山神前來晉見尊者、供養、請法。五位當地居民向尊者請法,而生起極大信心,也生起覺受。並供養尊者一個金製的曼達,請求尊者開示見、修、行之精要修法。尊者說:「你們修持佛法,生起覺受,真的很好。但是我不需要金的曼達,你們留著作為修持時的資糧吧。」接著唱出《三釘歌》。
此首道歌明示出佛法的見、修、行、果,極為重要。「見」說明修持佛法的根本。「修」說明修持佛法的方法。「行」說明修持時身、口、意三門需要具備的行為。「果」說明透過修持將會得到的結果。
佛法深刻、條理的義理與修持次第,透過這首道歌全都闡述了出來。這些正確的知見對我們尤其重要,因為現代有很多不太正確的訊息與觀念,例如電影中形容的成就者與神佛的介紹,認為作了壞事沒關係,透過神力加持,一切痛苦即可消除。如果看了這些節目,會對佛法生起錯誤的認知─以為只要祈求佛菩薩、祈求成就者,他們就會示現神通,就算自己作了壞事,也沒關係─這是不如法的思想,是邪見。因此了解佛法正確的見、修、行、果非常的重要。
一般來說,如法的節目是很好的,能讓人生起信心與歡喜。但如果是具備錯誤見解、修持與行為的節目,會混淆弟子們的修持與思惟。因此,這首道歌清楚解釋了佛法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見、修、行、果。其中每一個都分三部分說明,因此共有十二個要點。尊者的道歌具有善巧、清晰、易懂的特點。各位如果能夠了解並記憶這些要點,是非常重要的。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見
所謂見,即是告訴我們道[4]的本質與情況。一般來說,見分為兩種:首先,透過聞思修的次第修持,按照古代大德的教授:「如法作聞思,修持自然成。」告訴我們要次第作聞、思、修的修持。其中聞、思的見,指的是「比量[5]的見」,即是透過思惟分析而得到的知識上的理解。第二種見是修的見,如過去成就者透過修持,生起殊勝證悟,之後將此殊勝的證悟介紹闡述出來,這被稱為「現前的見」。
所謂比量的見,如同《心經》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眼耳鼻舌身意」 等確立空性的義理。在思惟分析過後,我們會理解空性的道理,而生起確定的信心。之後依此信心再進行禪修,但是這會比較困難(時間較久)。
因此在金剛乘,尤其是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傳承的禪修口訣──大手印的法門,就不是運用比量、推論的方式,而是現前、直觀自心,如此較容易認識自心的空性本質。這裡的空性並非空空、什麼都沒有,空性的本質同時具有明晰本智之相。如此直觀自心的見被稱為現前見。而此首道歌不是比量的見,而是開示現前的見。
【外顯諸境皆是心】
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修持佛法、修持禪定。那麼為什麼如此做了之後,就能離苦得樂呢?第一個原因是外顯諸境皆是心。平時我們會覺得外在的東西比較重要,而覺得內心不太重要;但是事實上,外在的東西,只是一些物質而已,沒有什麼特別。而我們一切的感受,如煩惱、妄念的感受從何而生呢?是從內心生起的,因此,外在物質並不重要,內心才重要。因此外顯諸境皆是心,說明一切苦樂、好惡的感受都是依靠內心產生的。
【心即明顯之體性】
接下來第二個原因談到,心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心不是一個實體,心即明顯之體性─心是顯明,知曉。佛學中對於心的定義是:顯明、覺知。
【明體無相無可執 】
先前兩句(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說明內心比外境重要與內心具有顯明、知曉的本質。更進一步地觀察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明顯覺知的心,除了能知、能觀之外,心的本質卻是空性、毫無實質可言,因此說無相無可執。因此,無論任何妄念、煩惱或好惡的感受,其實對自心都不會有任何傷害,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所以佛陀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確定了萬法為空性的道理,了悟此點,就能解脫煩惱與逆緣。以上尊者透過三個理由解說見的要點。
修
見解部分談到:萬象唯心,心體為明,心性本空三個部分。雖然知道見解的要點是這三個,但是對於實際的經驗卻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如何才能對經驗有幫助呢?這就需要修持了。雖然理論上我們知道見解的實相是如此,但是,無始以來我們習慣錯誤的──執著一切實有的思惟,因此產生各種幻象。那麼如何才能遠離這些幻象呢?這就需要養成正確的習慣來修持了。
【妄念解脫於法身】
雖然見的實相為空性,但是善、惡、喜歡、不喜歡的分別念頭依舊紛飛,這對於覺受的生起會產生障礙;雖然如此,但是妄念就如同波浪,它的確會出生、會顯現,然其本質卻無可執。如果我們直觀妄念的本質時,就能解脫於空性,即是解脫於法身。妄念生起時,無須阻斷,也不要跟隨,而是直觀妄念的本質,證知他的空性,這就稱為解脫於法身。
在尊者的另一首道歌中,一位弟子請示尊者說:「妄念生時該如何?」尊者答:「妄念即是心的遊戲變化,例如大海的波浪,雖然會出生,但其本質與大海無別。同樣,妄念本質為空性,所以如果直觀妄念的本質,那麼妄念自然就會平息。」
【明覺安住於樂體】
當一切妄念消散之後,是不是變得黑黑一片、什麼都沒有了呢?不會的,因為心的明分是不會被遮斷的,覺性是明明朗朗的(明覺),住於樂體中。
【無整寬坦舒鬆定 】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安住於無念與明覺呢?就需無整寬坦舒鬆定:不希求變得更好,也無需害怕惡念的生起,而能夠無整、寬坦的安住於妄念的本質中的話,如此才是正確的禪修。以上即是禪修的三個要點。
行
接下來談到行的要點。當我們具有禪修經驗後,同時需要練習清淨的行持──即是行善、止惡、證悟心性─三個要點。
【十善法性力中增 】
我們要如何行善呢?首先了解心的實相,實際禪修,證悟心的本質為空性,煩惱自然能夠解脫,那麼各種善行自然就會清淨。
【十惡法爾自性盡 】
善行清淨,惡行自然也會得到清淨;善行自然增長,惡行自然清淨。
【明空無需諸對治 】
這時的行善,不是刻意造作而成,同樣也不需刻意用對治法去消除惡行。
果
【涅槃離心無可證】
所謂證得究竟涅槃的果位,並不是說丟下這裡而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亦不是得到、成就了一個新的東西。
【輪迴斷心無可斷】
所謂證得涅槃是不是指捨棄、丟下這個輪迴而到另一個地方去呢?不是的。
【自心是佛永決定】
因為自心的不淨、迷惑,所以在輪迴中不斷流轉;若清淨了,即是成就佛果。這是自心要確定的。這即是果位的三釘。
【三要攝內成一要,此即法性本來空】
見解中有三個要點,其中最重要的要點即是法性本來空─萬法本質為空性,沒有真實存在。同樣在修與行的各個要點當中,從勝義諦來講,最根本的也即是「法性本來空」的這個要點。果位談到「自心是佛永決定」,也就是法性本來空的要義。
【惟師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終無益,悟卻俱生即到家】
法性本來空的要義,無法透過繁行多求的理論與思惟而得到,唯有實際禪修體驗才能得。我適所說諸訣要,實為修行之法寶,由我證境所流出,汝等珍重善受持。以上要訣是修持正法的法寶,由尊者的證悟境中所流出,諸位弟子你們要好好依照修持,證得果實。
文章:節錄自化育資訊網
佛教條目舉隅與資源連結


佛教介紹
A.佛教記載
1佛陀故事
C.小乘
1有部和經部
2別解脫戒統
D.大乘
1. 唯識和中觀
2. 菩薩戒傳承
E.金剛乘
1.外內密法分別
1.舊新密法分別
F.佛經結集
1.小乘三結集
2.大乘結集
3.金剛乘結集
藏藏佛教介紹
1. 寧瑪派
2. 噶當派
3. 薩迦派
4. 噶舉派
5. 格魯派
6. 香巴噶舉
7. 覺囊派
8. 希杰派
9. 三金剛近修派
寧瑪派寺院
1. 六大主寺─噶陀寺
2. 六大主寺─多傑扎寺
3. 六大主寺─敏珠林寺
4. 六大主寺─白玉寺
5. 六大主寺─佐欽寺
6. 六大主寺─雪謙寺
7. 喇榮五明佛學院
8. 輪多五明佛學院
龍欽寧體傳承
A如來密意傳
B持明表示傳
1.非人持明傳
2.非人和人類持明傳
C補特迦羅耳傳
A.瑪哈瑜迦
1.續部
2.修部
3.佛語經函(噶瑪)
4.伏藏法(德瑪)
B.阿努瑜迦
C.阿底瑜迦
1.心部
2.界部
3.訣竅部
祖師─藏地寧瑪派祖師
龍欽巴
榮宋班智達
吉美林巴
巴楚仁波切
秋吉林巴
一世宗薩欽哲
祖師─藏地其他派祖師
馬爾巴
密勒日巴
岡波巴
宗喀巴
薩迦五祖
祖師─當代西藏高僧大德傳
A.達賴喇嘛
B.班禪
C.大寶法王
D.薩迦赤欽
E.敦珠法王
F.頂果法王
G.多竹千法王
白玉貝諾法王
==
祖師─印度班智達
1. 龍樹菩薩
i. 香光資訊網/香光書鄉/法住叢書/中觀思想講錄︰第三章 -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3.htm
ii. 龍樹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6%A8%B9
2. 聖天菩薩
i. 聖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5%A4%A9
3. 無著菩薩
i. 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
ii. 無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8%91%97
4. 世親菩薩
i. 世親(梵文 Vasubandhu),亦譯天親,音譯婆藪槃豆、伐蘇畔度等。著有《俱舍論》
ii. 世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4%BA%B2
5. 陳那論師
i. 陳那(Dignāga ,約西元五世紀,約440年-520年),世親弟子。代表性著作為《因明正理門論》與《集量論》。譯為域龍[1]、大域龍[2],又譯為童授[3]。
ii. 陳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9%82%A3
6. 法稱論師
i. 法稱(Dharmakīrti,西元七世紀),相傳為陳那的再傳弟子,其著作《因明七論》之《釋量論》為陳那《集量論》的解釋。
ii. 法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7%A7%B0
7. 功德光
i. 功德光(Gunaprabha)為世親的弟子,造了一部匯集四部毗奈耶內容精華的《律海藏》,也即人們通常所謂之《律經》
ii. Gunaprabh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Gunaprabha
8. 釋迦光
i. 釋迦光(Shakyaprabha,西元八世紀),代表著作為《沙彌迦日迦三百頌》。
ii. Shakyaprabh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kyaprabha
9. 佛護論師
i. 佛護(Buddhapālita,470年-550年),弟子以月稱最為著名。
ii. 佛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AD%B7
10. 清辨論師
i. 清辨(梵文名 Bhavyaviveka),開創中觀自續派。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寂護論師。
ii. 清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8%BE%A8
11. 聖解脫軍論師
i. 聖解脫軍〈梵文名Vimuktasena,生卒年不詳〉
ii. 解脫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8%84%AB%E8%BB%8D
12. 月稱菩薩
i. 梵文:Candrakīrti,600年 - 650年,佛護之徒,中觀派應成論師,著有入中論。
ii. 月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A7%B0
13. 寂護論師
i. Śāntarakṣita 又譯為靜命、禪怛羅乞答、西藏亦稱菩提薩埵。清辨之徒,中觀自續派。
ii. 寂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2%E8%AD%B7
iii. Shantarakshit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ntarakshita
14. 獅子賢
i. 獅子賢論師 - 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ry.php?tID=48&aID=149&show=a
15. 蓮花戒師
i. Kamalaśīla,音譯為噶瑪拉希拉,為寂護大師之徒,中觀自續派。
ii. 蓮花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3%AE%E8%8A%B1%E6%88%92
iii. Kamalashil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Kamalashila
16. 阿底峽 尊者
i. 阿底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A%95%E5%B3%BD
17. 寂天菩薩
i. 寂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2%E5%A4%A9
ii. Shantidev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ntideva
18. 旃陀羅閣彌(月宮)
i. 印地人物-月官 (Candragomin約7世紀)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96&prev=3898&next=3892
ii.
==
入中論資料
入中論自釋 by 月稱- https://mywebspace.wisc.edu/shenghaili/web/big5texts/madhyamakavatarabhasya.htm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by 宗喀巴-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1779
入中论颂讲记 by 演培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29627.html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堪布著疏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871807.html
===
【全球佛教大事年表】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718&prev=-2&next=3718&page=1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四種中譯本、宗薩欽哲仁波釋、以及影音。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2016年12月21日 updated
解釋:宗薩仁波切-講解《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影音:youtube 桑吉佛網
譯本一 蓮花正覺 譯
譯本二 蓮花正覺 譯 (諾那華藏板)
譯本三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譯本四 Serena 2010元旦 譯 (含英譯)
(網路轉載整理,無著作權)
====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
宗薩欽哲仁波切英語講授
台北菩提學會1986/01/01
>>>>>>>>>>>>>>>>>>>>>>>
宗薩仁波切講解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吙
第一個字(吙」就是一個感歎的聲音。當我們真正進到實相的時候,我們都會很驚訝、興奮,就會產生這樣的聲音。比如我們觀察一個物件,在我們一般凡人的境界裡,看一個物件,這時候我們的感覺是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當我們見到實相以後,我們就會領悟到被我們觀察的客體就是我們的心,是心的光明性。當你這樣覺悟了之後,你就會曉得,不但是你這個主觀者在觀察你,這個客體也在觀察你,或者說那個客體就是你。那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感歎的聲音。
這個祈禱詞在金剛乘的教法裡是最重要的,要解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今天不是來真正教祈禱詞,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只是想把它傳授給你們。因為我自己也修得不夠好,沒有辦法教這麼深的東西,第二,時間根本不夠。
「生死涅盤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
今以普賢願,令於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宇宙間一切的現象,不論是輪迴、涅盤,都包含在如來藏裡。換句話說,一切法都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如來藏。由這個如來藏分出兩條路,就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或者說是光明性和空性。由於這兩條路,就有兩個結果,屬於法身和有形象的身。所謂智慧,就是法身的一種表現。
我希望以這個祈禱詞,令一切眾生達到究竟的覺悟,安住在神聖的法界裡。希望一切的眾生回到本來應該安住的地方,安住在那裡。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他最本然的基礎,就是如來藏。什麼是如來藏呢?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
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一切法、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生的。不生不被製造出來,但是它會自然地生起,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意識或者是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很奇怪,今天晚上我設法用意識語言表達,你們設法用意識語言接受。因為在佛性裡,根本連所謂涅盤、輪迴的名字都沒有。如果你瞭解了這樣的佛性,那就叫覺悟了。如果你不瞭解,這個狀態就是輪迴。我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這種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如來藏。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悟,無內外增長,」
第三段,意義有一點類似普賢如來講自己的成功。普賢如來說,如來藏的基礎是沒有因和任何條件。但是在如來藏中,很自然地生起具生的智慧,而沒有產生所謂二元性的想法,所謂的內外,沒有這種想法。普賢如來自己說,我沒有在如來藏裡給予任何事物、任何標記、任何名字。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我也從來不曾被意念的錯誤迷惑。普賢如來說,所以我的觀念、見地裡沒有錯誤。就是因為我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沒有動搖,即使三千世界都毀滅了,我也不會懼怕。這好像是在講他自己的成就。
就是因為他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種種物慾沒有慾望。因為這種智慧不是基於意識而起的智慧,是一種具生的智慧,所以所謂物質的形象和五毒等等,都不存在,所以,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這種智慧的光芒。現在講的這些東西,是屬於佛教裡最高的見,飛到外太空去,這是很高的見,普通的人沒有辦法搭乘這種飛機。
「一性有五智,於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於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六十雄猛,」
剛才解釋的佛性本質裡,包含五種智慧。由於這五種智慧的成熟,於是顯現了五金剛佛。五金剛佛就是佛性五種性質的反射,所以五金剛佛跟佛性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超越了智慧上的界限,於是乎另外42尊佛就生起了。由於這五種智慧光明的緣故,或者是力量像放射的光明一樣,於是產生了60尊的飲血尊。
現在解釋一下飲血尊。血代表愚癡,有些學者認為,真正的佛應該是憤怒相的佛。特別講起來,真正由法身化現出來的佛,應該是憤怒相。因為這種佛的威力的確比寂靜相的佛要大。意義上類似是這樣的,工作的能力比較大。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意義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講,就像我們要馴服一個比較乖的小孩,如果能馴服好當然很好。但是總比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好。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是比較難的。這種憤怒像的佛就是要馴服比較難馴服的。說起來,我們大家都比較憤怒相,因為我們都是比較愚癡,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憤怒相,比較愚癡。所以,寂靜尊只有42尊,而憤怒尊有60尊。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
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覺,大智得增上。」
所以,這種智慧的根本,或者是覺性的本質,是從來不被染污的。因為我是所謂的本初佛,就是普賢佛,由於我的祈禱,我希望三千世界的眾生都由輪迴的痛苦中得到解脫,能夠了達俱生智,達到最後所謂大智慧的境界。這個祈禱詞裡面的主講--祈禱的人,可以說是普賢佛,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
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下一段,我以無量的化身,永遠不會間斷的化身,化為無量、不可數的化身,不可思議這麼多的化身。然後以一切可能的教法來教化、調服適合這種教法的眾生,令在輪迴中的三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能夠由六道中解脫。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遂流轉生死,」
從下面一段開始,要講意識的心是怎麼樣演化出來的。如果你要問為什麼第一念無明會產生,這個問題要解答的話非常困難。這只有靠自己去做禪修,達到覺悟,才能夠理解。在內心染污的眾生心裡,他的根本智慧是不會生起的。對於這種眾生來講,在他們的心裡有所謂失念,心不能警覺,這種失念就葬送了他們的感官。因為這個原因,於是造成了所謂的不覺和染污。這就是所謂的無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感覺很吃驚的心,這種心漸漸擴大,變成一種恐懼。於是乎,由於這樣的作用,眾生以後就會感到恐懼。由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以後就有你、我、彼此之分,就有所謂的親疏、敵友之分。有這樣的分別以後,更多的習氣渲染髮生了,於是就造成了輪迴。
「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在這個輪迴裡,產生了所謂的五毒。所謂的五毒,實際上不只是五毒,它是無量的,無量的煩惱就生起了。因此,我們經過上面的推理,我們曉得一切輪迴眾生的迷惑是怎麼樣產生的,就是由於最初一念的不覺。所以由於這個祈禱詞,我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覺悟他們根本的、光明的智慧。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悟自心性,」
下面講根本無明。無明有兩種,第一種是根本無明,這種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動搖的,這種最初的一念動搖,就是根本無明。另外一種,就是由根本無明引發出來的無明。這種演變出來的無明,我們叫後得的無明。這種後得的無明,就是一種執著於你我相對之間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是造成所有輪迴眾生的根本原因。希望經由我的祈禱詞,希望一切眾生的染污,內心不覺的染污、黑暗,統統被清除、清淨,而且把相對的二元性的觀念也統統清除。然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到自己本來光明的智慧。
談到這兒,我開始講所謂的二元。二元性的特性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疑和疑心。怎麼講呢?所謂二元性的心,比如我們看到山、桌子、水、茶杯種種的境界,只要我們有分別感覺的時候,這裡就包含有疑的性質在裡面。因為,我前天講到見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物件的時候,有某種見,這種見的意思就是某種的認同或者你去考核它。
「二執心猶豫,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飢渴苦,」
下面一句,由於相對的心,二元之見,於是發生了疑。由於相對的二元的心,產生了對慾望的追求。這種對慾望的追求的習慣越來越大以後,於是我們對於食物、財富、衣服、房屋、朋友、愛人還有種種感官上的五欲,產生很強的追求,於是我們就受苦了。於是,這個世界就被我們誤解了,我們拚命在執著、追尋物質的物件。當這種追求物慾的果報成熟了以後,你就會被轉世到餓鬼道裡去,所謂的餓鬼道也就是你的貪慾。我們的貪慾、貪求就是餓鬼。當然,你有了二元的心,又開始追求種種的物慾,這個果報成熟,你會墮落到餓鬼道。餓道的眾生受到很大的痛苦。
「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慾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
內心自舒緩,任持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由普賢王如來的祈禱詞,我祈禱一切有貪慾的眾生,既不要壓制貪慾,或者是特別做作地拋棄貪慾,即是不要去接受這種貪慾,不拒也不取。你所要做的就是安置在本來的地方。如果你安在本來的地方,你會見到心的真相。如果能看到的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恢復到心的本然,然後智慧能夠再自然地生起,最後都能夠得到妙觀察智。
「若於諸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
當我們看到有外境和對待的外境存在的時候,首先會產生很輕微的懼怕感。當這種懼怕感由於習氣的執著漸漸長大,這時候就產生了敵人的觀念。有了敵人以後就開始鬥爭了,當所謂憎恨、鬥爭行為的果報成熟了以後,就會墮落到地獄道受苦。所以說我們的憤怒,我們的瞋心就是地獄。當然因為這種憤怒、瞋心,使很多眾生墮落到地獄道裡。
由普賢如來的祈禱詞,希望所有具瞋心的眾生,既不要拋棄瞋,也不要瞋,不取不捨,安置在原來的位置上,希望他們能夠見到實相。最後希望他們都得到大光明的智慧。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凌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
另外一個煩惱,當我們的心變得很傲慢的時候,傲慢的心經常有和別人競爭的意向。你總想和別人競爭、比賽,當這種競爭的心生起、漸漸長大,於是產生了傲慢,於是又開始爭鬥,有了這種煩惱以後,我們總希望比別人好,於是開始了爭鬥。當鬥爭、嫉妒心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我執、自我傲慢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於是你轉世在天道,在那兒受苦。他們的確是有一點很大的力量。天道的毛病,因為天道的環境很快樂、娛樂,因此他享受著快樂,沒有警覺自己的危險。當他臨死七天以前,他會看到他下一世要轉世的地方。當他看到下一世要轉世投胎的地方時,他會感覺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要比地獄的苦大七倍。
「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覺悟地,平等原智得」
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所有具傲慢心的眾生,既不取也不捨傲慢,安住在本來的地方,希望他們都能正到實相,證到平等性智。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還是從剛才講的二元性相對的心,由這種心生起自讚毀他的做法。有了這種想法,於是產生了嫉妒,又開始鬥爭,於是你又希望你比別人都要好。當這種心、煩惱的果報成熟以後,你就會墮落到阿修羅道,最後還是墮落到地獄道。因為阿修羅道的眾生充滿了嫉妒,因此他經常和天道在鬥爭。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有嫉妒心的眾生,安住在智慧的本然,讓他本然的智慧再生起,希望他們都證得成熟。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失念、心散亂、不能集中、心不注意,一種心很黑暗的狀態,失念、妄念,一種很懈怠、懶惰,很愚癡、愚笨,當這一類的思想成熟了以後,就會轉世到畜生道。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這些被愚癡所覆蓋的眾生,能夠被不失念心的光明所覺醒,最後都能證到法身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於法界成佛。」
最後一段,在三界裡輪迴的一切眾生和普賢如來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忘失了自己的本性,沉入迷惑之中,毫無目標的徘徊、遊蕩。這六種業都好像是夢幻一樣,我是所謂的本初佛,第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都要經由普賢佛的化身來調伏、救度。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證得法身。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於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如果我們讀誦這個祈禱詞,會產生很大的威力。當我們以一種很清淨沒有染的心來讀誦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在西藏,這個祈禱詞是使你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在所謂日月食或者是春秋分這種特殊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做這種祈禱。
==
延伸閱讀: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2011元旦更新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article?mid=1145&next=1142&l=a&fid=29) 內有中文版願文
~ 感謝法友分享,近日多地震天災,請多持誦!
~先前所PO願文有缺失之處,經查當年智敏慧華上師中心所印願文小冊以及所轉PO喇嘛網連結內容確有漏失,今更新以利讀者念誦,先前有誤之處尚祈見諒!~ Serena 2010元旦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巴楚仁波切開示,此經文特別適合於〝日月蝕日〞,或是風暴雷發地變動之際,多多誦持,並多做迴向功德,有益眾生減苦,解脫生死海!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Samantabhadra>)亦有譯稱《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普賢王大力願頌》…等名,是『大圓滿』北伏藏系統的教法。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密意深廣不可思議,功德殊勝難以量度。依暫時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能平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不協調;依究竟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實為成佛的捷道。
普 賢王如來祈禱文,這是由無上瑜珈密裡面選出來的,祈禱文裡面,會對所有佛法實相有很深的解釋。普賢佛示現了很多法、很多事。他本身表示一尊佛,同時也表示 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這篇祈禱詞可以說是普賢佛的祈禱詞,也可以說這個祈禱詞是由寫這個祈禱詞的人所來祈禱的。因為普賢佛就是表示我們一切眾生的 本性,這篇祈禱詞也可以說是我們對自己內心之自性的祈禱。
--------------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或名 《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
版本一 蓮花正覺 譯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宗薩欽哲仁波切英語講授
台北菩提學會1986/01/01
吙! Ho!
法界輪涅諸幻相 The phenomenal worlds and both Samsara and Nirvana
一根二道成二果, Have one origin but there are two paths and two ends
覺與無明所變現, For both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are magical display.
由我普賢廣大願 Through this my player,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令一切於法界宮 Let all beings attain Perfect Buddhahood
現前證得佛陀位。 In the Sacred Dharmadhatu Abode.
真如體性本無為 The Ground of All is uncreated, pure and simple,
法爾廣大不可思, The spontaneously arising expanse is inconceivable.
輪迴涅槃名原無 The unity of Samsara and Nirvana is indescribable.
明了法爾即佛陀 Awareness of that Suchness is Enlightenment,
眾生無明輪迴轉, And beings without awareness wander in Samsara.
普願三界有情眾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in the three worlds
斷惑圓證真實義。 Realize the nature of the Ineffable Ground.
我普賢王如實說 Furthermore, I, Kuntuzangpo, affirm
真如實際離因緣 That the Nature of the Ground is without cause or condition
空性圓具本覺智, And that Spontaneous Awareness arises in the Ground.
內外增減過犯無 Assigning no existential primacy to either outside or inside;
失念黑暗心垢離 Untainted by the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體性明空無過染, There is no stain upon the naturally manifest forms.
本覺清淨原安住 Dwelling in pure and pristine Awareness there is no fear,
三界毀壞亦無畏 Even when the Three Worlds are destroyed.
不著貪欲五濁塵 Unattached to the five desirable sensory experiences
自顯無別自然智 Without reflective thought, spontaneous perception arises,
本淨無色無五毒 And material form and the five poisons do not exist
自性明照未嘗礙。 For there is never any obstruction to Radiant Awareness.
清淨自性即五智 In this One Nature are five Wisdoms:
於此五智成熟中 From the maturity of the Five Wisdoms
生起五方原始佛, Arise the Five Primordial Buddhas.
智慧增廣進詣時 And by expanding the confines of Wisdom
生起文佛四十二, The Forty Two Buddhas arise from them.
由顯五智威光力 Then by the shining powers of the Five Wisdoms
生起六十飲血尊, The Sixty Blood Drinkers emerge.
本體元明未嘗迷 Thus the Ground Awareness is never deluded.
我是原始本初佛, As I am the Primordial Buddha
由我清淨廣大願 By the expression of my prayer
輪迴三界有情眾 Let the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了知自然本覺智 Recognizing Spontaneous Awareness
直至圓滿大智慧。 Progress to the bounds of the Great Wisdom.
剎那無間我幻變 I display a ceaseless stream of emanation diffused
化身等流百俱胝, Into unimaginable billions of incarnations.
應由有求善調伏 Teaching by whatever method is necessary
由于我之悲願力 To whosoever is in need.
三界輪迴有情眾 Let all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六道苦處悉解脫。 Depart from the ways of the six realms.
迷諸惑幻無始眾 Awareness of the Original Ground does not arises
由不正知失本明, In minds of deluded beings.
由失正念住黑暗 Unmindfulness clouds their perception,
彼即無知顛倒因, And causes unawareness and delusion.
從彼驚恐悶絕中 Now startled mind faints away with terror,
念動甦醒生怖畏 Then, wavering indecisively, seizes upon
自他貪瞋起執持, The alienation of oneself from others.
習氣薰染漸增長 After that, habitual inclination to disunite
隨行習性逐生死, Gradually increases until Samsara emerges.
五陰熾盛苦惱逼 And the miserable ignorance of the five poisons
滋生無間五毒業, Develops an endless stream of suffering.
成為眾生惑幻因 Thus the existence of unawareness and unmindfulness
即不正知與失念, Is the basis of beings’ delusion.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皆自了知明覺性。 Let all beings recognize their own Radiant Awareness.
俱生無明蔽本覺, Inborn Ignorance is the abyss
生起失念散亂心 Of Unconscious perception and unmindfulness;
分別無明逐塵境 The Ignorance of false imagination causes clinging attachment
分立自他二執取, To the divis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俱生分別二無明 Inborn Ignorance and the Ignorance of false imagination
即是眾生顛倒因, Are the basis of Beings’ delusion.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諸輪迴有情眾 Let the obscuring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be expelled
消除失念黑暗坑, And the understanding which conceives duality be cleaned.
清淨能所二妄執 So all beings of Samsara can recognize
了知本具自明性, Their own naturally Radiant Awareness.
心著二執起猶豫 Mind which conceives duality begets doubting thought
形成微細貪著心 That creates subtle attachments growing by degrees
習氣薰染漸增長; Into habitual craving;
於衣食伴侶財處 Tormented by ever rekindled lust for the delights
以及五欲親眷等, Of food, wealth, clothing, home and companions,
貪著欲樂熾熱惱 Loving friends and the five desirable sensory experiences,
彼令世間幻惑生 The world is misunderstood and grasping at these objects
由是二取業無盡, Leads to endless exhaustion.
貪嗜果報成熟時 The ripened fruit of this attachment
生貪欲惱餓鬼中 Is birth as a Tortured spirit, afflicted
常受難忍饑渴苦, By insufferable longing, hunger and thirst.
由佛所發大願力 Anguish!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普令貪欲諸有情 Let all lustful and passionate beings
不捨外來貪欲境 Neither suppressing the pangs of desire
不取內生貪著根, Nor submitting to lust or passion.
如如安住自明覺: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自心覺了寬坦住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妙觀察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Perfect Discernment.
外境所顯諸幻相 When external objects are perceived
念動微細怖畏生 There is a slight shiver of fear which grows
從此增長嗔習氣 Into the habitual inclination to abhor,
忿起怨敵殺害心;And enmity leads to violence and murder;
瞋恚果報成熟時 The ripened fruit of violent hatred
長受地獄苦煎熬, Is the anguish of burning and boiling in Hell.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趣六道諸眾生 Let all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嗔恚猛烈生長時 Without suppressing violent hatred
------------------------ And without submitting to its rising power
自心放鬆莫取捨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大圓鏡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Radiant Clarity.
由於自心高舉起 When mind conceited and arrogant
於他生起憍慢心 And resentful thoughts create
如是猛烈勝憍慢 contention and rivalry,
自他欺凌而苦惱 Quarreling and fighting with others is suffered
彼業果報成熟時 And the ripened fruit of such action is rebirth
暫生天道報盡墮, As a god enduring decay and eventual death.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憍慢心諸眾生 Let all beings who develop pride
覺了自心寬坦住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own natural power
轉成平等性智道。 Brings the all Equalizing Wisdom.
由二執薰染習氣 Praising oneself and disparaging others,
自讚毀他痛苦業 Because of the minds’ increasingly self tormenting tendency to divide,
增長鬥爭疑妒心 Causes increasing jealous rivalry, fighting and quarreling
投生殺戮非天處 Which leads to rebirth as a murderous Demon
果墮泥犁地獄中, And a fall into hell as the final reward.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嫉妒鬥爭生起時 Let enmity not endure when beings
------------------------ Fight and quarrel in jealous competition;
莫起怨敵心鬆坦 Easing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成所作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Unhindered Action.
不正念捨及散亂 The fruit of unmindfulness, indifference and inattention,
有藏惛沉和妄念 Dullness, torpor and forgetfulness,
惛睡懈怠愚癡者 Languor, laziness and foolishness
果感畜生無依怙, Is wandering without refuge in the realm of the beasts.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心愚癡黑暗者 Let the gloom of mental darkness and irresolution
發露淨心住正念 Be enlightened by the radiant clarity of mindfulness
轉成法界體性智。 Which brings the Wisdom of the Heart’s Simplicity.
三界所有諸眾生 All sentient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真如體性與佛等, Are at one with me, the Buddha, the Ground of All.
失念故成顛倒因 Yet, forgetful of their true nature, rooted in delusion,
無間造諸無義業 Acting aimlessly, they wander
猶如夢幻趣六道, On the six paths of delusory dreamlike action.
我是最初普賢佛 I am the primordially Awakened One
化身調伏六道眾 Subduing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through my magical form,
我普賢王廣大願 And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令諸眾生一無餘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without exception
無盡法界成正覺。 Attain Buddhahood in Infinite Simplicity.
阿吙 AH HO!
具慈瑜珈大力者 Hereafter when a powerful compassionate Yogi
了知自明離惑幻 Recites this great prayer
已發如是廣大願 With a clear mind free from delusion,
聞持此願諸眾生 All beings who hear it will
於三生內必成佛 Attain perfect Buddhahood after three rebirths.
或於日月蝕時日 At the time of the eclipse of the sun or the moon,
風暴雷發地動變 Windstorm, thundering,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or
或於冬夏至年節 At the Solstices of Summer and Winter or Gala…………………………..
發心自修為普賢 Or at the changing of the year, all
與眾虔敬頌此願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令諸三界有情眾 Who hear this prayer spoken by a
由彼瑜珈行者願 Yogi visualizing Kuntuzangpo himself will
滅苦解脫生死海 Be gradually released from suffering
獲證究竟佛陀位 And in the end attain Buddhahood.
金剛乘大圓滿不可思議This All-powerful Prayer is an epitome of a chapter
本覺智品節錄—此經續中Explaining for powerless and unawakened beings the
記載大力願祈禱文 “Tantra of Miraculous Transferences to the Mind of
利益地前地上菩薩 Kuntuzangpo” in the Great Perfection.
願共道彼岸乘金剛乘May the incomparable Vajrayana doctrine
無上教法護持並宏揚And the common doctrine of the Victorious Ones,
上師蓮花生密意傳承Spread, prevail, secure and remain forever
永恆住世如意吉祥 Through the traditions of the Lotus Guru. BLISS!
中譯:蓮花正覺
>>>>>>>>>>>>>>>>>>>>>>>
版本二 蓮花正覺 譯 (諾那華藏板)
蓮花正覺譯版
吙
生死涅磐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今以普賢願,令于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事(悟),無內外增長,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一性有五智,于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于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五八(六十)雄猛,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智(覺),大智得增上。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
遂流轉生死,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因(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因(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知(悟)自心性,二執心猶豫,
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饑渴苦,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
欲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內心自舒緩,任持自心地(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若于諸外境(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淩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
自心自然住,任持自心(覺悟)地,了達平等性(平等原智得)。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自心(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迷(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于法界成佛。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于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
版本三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頂禮原始本初佛普賢王如來
豁 顯空輪涅諸幻相 一根二道二因果 覺與無明所化現 普賢如來廣大願
令一切融法界宮 速證圓滿佛陀位
真如體性本無為 法爾自在絕妙境 原本輪涅無此名 覺了法爾即佛陀
眾生無明墮輪迴 普願三界諸有情 證得離言真實義
普賢如來如實曰 真如本性離因緣 法爾原本自在智 內外增減過犯無
失念暗垢無罣礙 故爾自顯離染垢 自性原本清淨住 三界縱惡亦無懼
五欲愛執無貪戀 覺顯無別自然智 自性明空無罣礙 本淨無色無五毒
根本自性具五智 於此五智圓滿境 自顯五智如來佛 廣大無量智慧中
顯現寂靜四十二 勇猛五智威光力 顯現六十飲血尊 本體元明未迷失
我即原始本初佛 悲心發起廣大願
輪迴三界有情眾 了知自然本覺明 直至圓滿無量智
我之化身無間斷 剎那化現無量尊 一切所求善調伏
我發廣大悲宏願 三界輪迴有情眾 六道苦厄悉解脫
眾生無始無明故 迷失根本之自性 無知失念住黑暗
此即無明輪迴因 從彼驚恐悶絕中 念動驚醒生怖畏 故起自他貪嗔執
習氣熏染漸增長 世間習性隨生起 五蘊熾盛苦惱逼 五毒惡業無間斷
眾生迷惑之根源 即是無明與失念 由我普賢廣大願 一切皆明自心性
俱生無明蔽本覺 失念迷濛散亂心 諸相分別因無明 自他二取執為實
俱生分別與無明 即是眾生顛倒因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諸輪迴有情眾
消除失念之黑暗 清淨能所二取執 了知真實自心性
心著二執起猶豫 生起微細貪著心 習氣深重令增長 食住衣財及伴侶
親友眷屬五欲等 貪著欲樂熾熱惱 彼令世間惑幻生 由是二取業無盡
貪慾果報成熟時 投生貪惱餓鬼中 常受難忍饑渴苦
由我普賢廣大願 普令貪慾諸有情 不捨外來貪慾境 不著貪慾生起處
自心安住本明覺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妙觀察智
外境所顯諸幻相 念動微細怖畏生 仇怒習氣增長嗔 忿起殺害怨敵心
嗔忿果報成熟時 長受地獄苦煎熬
由我普賢廣大願 普令六道諸眾生 嗔忿猛烈增長時 自心放鬆莫取捨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大圓鏡智
由於自心起傲慢 於他生諸競爭心 如是猛烈盛傲慢 自他爭鬥起苦惱
彼業果報成熟時 暫生天道報盡墮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傲慢心諸眾生
自心放鬆明心性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平等性智
二取執實染習氣 自讚毀他痛苦業 增長爭鬥嫉妒心 投生殺戮羅剎道
報盡墮入地獄中
由我普賢廣大願 嫉妒爭鬥生起時 莫起怨恨心鬆坦
真實覺了寬坦住 得證勝成所作智
失念不正及散亂 昏沉迷糊及忘失 昏睡懈怠愚痴者 果報畜生無依怙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心愚痴黑暗者 顯露淨心住正念 得證法界體性智
三界所有諸眾生 真如體性與佛等 失念故成顛倒因 不斷造諸無義業
猶如夢幻投六道 我即原始普賢佛 化身調伏六道眾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諸眾生一無餘 皆得成就法界中
阿火! 具慈瑜伽大力者 了知自明離惑幻 已發如是廣大願 聞此誓願諸眾生
於三世內必成佛 尤於日蝕月蝕日 風災雷暴地震時 冬至夏至或年節
自身觀修為普賢 敬誦此願於眾前 令諸三界有情眾 由彼瑜伽行者願
滅苦解脫生死海 獲證究竟佛陀位
原始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為度六道一切有情眾生,發不可思議勝妙大願,使一切有情眾生不由自主,超脫輪迴,即可成佛。功德無量。尤其在不吉祥、遇動、大災大難或高山風口、江海岸邊、眾生聚集處念頌大願文,極其殊勝,無量功德,眾生聽聞後三世之內即可成佛。
(註:原著藏文為掘藏法,仁波且根據本傳承之教授,及自身修持之內證覺受和理解,譯成漢文。其中內容有本傳承獨有的,也有與其他傳承共通之處,特此說明,望見聞者共沾法益。)
>>>>>>>>>>>>>>>>>
版本四 Serena 2010元旦 譯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吙
法界輪涅諸幻相,一根二道成二果,覺與無明所變現,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一切於法界宮,現前證得佛陀位,真如體性本無為,法爾廣大不可思,
輪迴涅槃名原無,明了法爾即佛陀,眾生無明輪迴轉,普願三界有情眾,
斷惑圓證真實義,我普賢王如實說,真如實際離因緣,空性圓具本覺智,
內外增減過犯無,失念黑暗心垢離,體性明空無過染,本覺清淨原安住,
三界毀壞亦無畏,不著貪欲五濁塵,自顯無別自然智,本淨無色無五毒,
自性明照未嘗礙,清淨自性即五智,於此五智成熟中,生起五方原始佛,
智慧增廣進詣時,生起文佛四十二,由顯五智威光力,升起五八飲血尊,
本體元明未嘗迷,我是原始本初佛,由(佛所發大願力),(三界輪迴)有情眾,
了知自然本覺智,增廣無上大智慧,(無間相續我變現,俱胝等流應化身),
應由有求善調伏,由我(慈悲祈禱願),三界輪迴有情眾,六道苦處悉解脫,
迷諸惑幻無始眾,由不正知失本明,由失正念住黑暗,彼即無知顛倒因,
從彼驚恐悶絕中,念動甦醒生怖畏,自他貪瞋起執持,習氣薰染漸增長,
隨行習性逐生死,五陰熾盛苦惱逼,滋生無間五毒業,成為眾生惑幻因,
即不正知與失念,由佛所發大願力,皆自了知明覺性,俱生無明蔽本覺,
生起失念散亂心,分別無明逐塵境,分立自他二執取,俱生分別二無明,
即是眾生顛倒因,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諸輪迴有情眾,消除失念黑暗坑,
清淨能所二妄執,了知本具自明性,心著二執起猶豫,形成微細貪著心,
習氣薰染漸增長,於衣食伴侶財處,以及五欲親眷等,貪著欲樂熾熱惱,
彼令世間惑幻生,由是二取業無盡,貪嗜果報成熟時,生貪欲惱餓鬼中,
常受難忍饑渴苦,由佛所發大願力,普令貪欲諸有情,不捨外來貪欲境,
不取內生貪著根,(自心覺了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妙觀察智道,
外境所顯諸幻相,念動微細怖畏生,從此增長瞋習氣,忿起怨敵殺害心,
瞋恚果報成熟時,長受地獄苦煎熬,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趣六道諸眾生,
瞋恚猛烈生長時,自心放鬆莫取捨,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大圓鏡智道,
由於自心高舉起,於他生起憍慢心,如是猛烈勝憍慢,自他欺淩而苦惱,
彼業果報成熟時,暫生天道報盡墜,由佛所發大願力,令憍慢心諸眾生,
覺了自心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平等性智道,由二執薰染習氣,
自讚毀他痛苦業,增長鬥爭疑妒心,投生殺戮非天處,果墮泥犁地獄中,
由佛所發大願力,嫉妒鬥爭生起時,莫起怨敵心鬆坦,任持安住自明覺,
轉成成所作智道,不正念捨及散亂,有藏惛沉和妄念,惛睡懈怠愚癡者,
果感畜生無依怙,由佛所發大願力,令心愚癡黑暗者,發露淨心住正念,
轉成法界體性智,三界所有諸眾生,真如體性與佛等,失念故成顛倒因,
無間造諸無義業,猶如夢幻趣六道,我是最初普賢佛,化身調伏六道眾,
我普賢王廣大願,令諸眾生一無餘,無盡法界成正覺,阿 吙
具慈瑜珈大力者,了知自明離惑幻,已發如是廣大願,聞持此願諸眾生,
於三生內必成佛,或於日月蝕時日,風暴雷發地動變,或於冬夏至年節,
發心自修為普賢,與眾虔敬誦此願,令諸三界有情眾,由彼瑜珈行者願,
滅苦解脫生死海,獲證究竟佛陀位。
~ 願共道彼岸乘金剛乘,無上教法護持宏揚!上師蓮華生密意傳承,永恆住世如意吉祥! ~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The Primordial Buddha Samantabhadra
Ho!
Everything ~ appearance and existence, samsara and nirvana, has a single ground, yet two paths and two fruitions, and magically displays as awareness or unawarenes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beings become Buddhas, completely perfected in the abode of the dharmadhatu. The ground of all is uncompounded, and the self-arising great expanse, beyond expression, has neither the name samsara nor nirvana. Realizing just this you are a Buddha; not realizing this you are a being wandering in samsara.
I pray that all you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may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nexpressible ground.
I, Kuntuzangpo, have realized the truth of this ground, free from cause and condition, which is just this self-arising awareness. It is unstained by outer expression and inner thought, affirmation or denial and is not defiled by the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Thus this self-manifesting display is free from defects.
I, Kuntuzangpo, abide as intrinsic awareness. Even though the three realms were to be destroyed, there is no fear. There is no attachment to the five desirable qualities of sense objects. In self-arising consciousness, free of thoughts, there is neither solid form nor the five poisons.
In the unceasing clarity of awareness, singular in essence, there yet arises the display of the five wisdoms. From the ripening of these five wisdoms, the five original Buddha families emerge, and through the expanse of their wisdom, the 42 peaceful Buddhas appear. Through the arising power of the five wisdoms, the 60 wrathful Herukas manifest. Thus the ground awareness is never mistaken or wrong.
I, Kuntuzangpo, am the original Buddha of all, and through this prayer of mine, may all you beings who wander in the three realms of samsara realize this self-arising awareness, and may your great wisdom spontaneously increase.
My emanations will continuously manifest in billions of unimaginable ways, appearing in forms to help you beings who can be trained. From the beginning you beings are deluded because you do not recognize the awareness of the ground.
Being thus unmindful of what occurs is delusion - the very state of unawareness and the cause of going astray. From this delusive state comes a sudden fainting away and then a subtle consciousness of wavering fear.
From that wavering there arises a separation of self and the perception of others as enemies. Gradually the tendency of separation strengthens, and from this the circle of samsara begins.
Then the emotions of the five poisons develop - the actions of these emotions are endless. You beings lack awareness because you are unmindful, and this is the basis of your going astray.
Through my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recognize your intrinsic
Awareness!
Innate unawareness means unmindfulness and distraction. Imputing unawareness means dualistic thoughts towards self and others. Both kinds of unawareness are the basis for the delusion of all being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wandering in samsara clear away the dark fog of unmindfulness, clear away the clinging thoughts of duality!
May you recognize your own intrinsic awareness! Dualistic thoughts create doubt, from subtle attachment to this dualistic turn of mind dualistic tendencies become stronger and thicker. Food, wealth, clothes, home and friends, the five objects of the senses and your beloved family ~ all these things cause torment by creating longing and desire. These are all worldly delusions; the activities of grasping and clinging are endless. When the fruition of attachment ripens, you are born as a hungry ghost, tormented by coveting and desiring, miserable, starving and thirsty.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desirous and lustful beings who have attachments, neither reject longing desire, nor accept attachment to desires. Let your consciousness relax in its own natural state, you’re your awareness will be able to hold its own.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perfect discernment! When external objects appear, the subtle consciousness of fear will arise. From this fear, the habit of anger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Finally, hostility comes, causing violence and murder. When the fruition of this anger ripens, you will suffer in hell by boiling and burning.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you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when strong anger arises for you, neither reject nor accept it. Instead relax in the natural state and achieve the wisdom of clarity!
When your mind becomes full of pride there will arise thoughts of competition and humiliation. As this pride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you will experience the suffering of quarrels and abuse. When the fruition of this karma ripens, you will be reborn in the god realms and experience the suffering of change and falling to the lower rebirth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you beings who developed pride let your consciousness relax in the natural state. Then your awareness will be able to hold its own.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equanimity!By increasing the habit of duality, by praising yourself and denigrating others, your competitive mind will lead you to jealousy and fighting, and you will be reborn in the jealous god realm, where there is much killing and injury. From the result of that killing, you will fall into the hell realm.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when jealousy and competitive thoughts arise, do not grasp them as enemies. Just relax in ease, then consciousness can hold its natural state.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unobstructed action!By being distracted, careless and unmindful, you beings will become dull, foggy and forgetful. By being unconscious and lazy, you will increase your ignorance and the fruition of this ignorance will be to wander helplessly in the animal realm.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you beings who have fallen into the dark pit of ignorance shine the light of mindfulness and thereby achieve wisdom free from thought.
All you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are actually identical to Buddhas, the ground of all. But your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nd causes you to go astray, so you act without aim. The six karmic actions are delusion like a dream. I am the primordial Buddha here to train the six kinds of beings through all my manifestation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without exception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state of dharmadhatu.
AH Ho!
Hereafter whenever a very powerful yogin with his or her awareness radiant and free from delusion recites this very powerful prayer, then all who hear it will achieve enlightenment within three lifetimes.
During a solar or lunar eclipse, during an earthquake or when the earth rumbles, at the solstices or the New Year you should visualize Kuntuzangpo.
And if you pray loudly so all can hear, then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will be gradually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through the prayer of the yogin and will finally achieve enlightenment.
UPDATED 2012/5/7 下午 01:11
[禪修]-奢摩他的修習 性空法師主講



釋晤通.釋圓昕.釋見譔整理
分為三個部分:定的概說 奢摩他的過程 成就修行的緣
《Part1:定的概說》
【基本的定】
定(一境性心所)與奢摩他(samatha;止)、三摩地(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缽底(samapatti;等至)有關係,但不是完全一樣。正定的定義是善心一境性,心沒有散亂。無論是說一切有部或南傳阿毗達摩的分析,定(一境性)是屬於遍一切心心所。所有的心都有定,善心有正定,不善心有不正定。如果心是散亂的,就沒有發達的定。
修習發達的定就是samatha。samatha中文譯成「止」,特別強調身與心的輕安,依北傳阿毗達摩的說明,samatha是身與心的輕安。依照南傳阿毗達摩,定的功能是使其他的心所聚集在一起,如印度人用手吃飯,手捏飯使飯粒粘在一起之後,才放入口裏,如果飯粒零散,就無法將它放在口裏。同樣地,如果沒有定,其他的心所就無法與心聚合在一起。
【發達的定】
定有不同的層次,不善心也有基本的定。如果心愈微細,則定的功能愈明顯。欲界善心較不善心微細,色界善心比欲界善心更微細,至無色界善心時又更加微細。定領導其他的心所,且能調心,使心愈來愈微細、分明、敏感。在心分明的狀態下,心就能連續不斷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就能分別所有的對象。所以定是智慧的近因,有定才有智慧。如果心不分明,我們就無法分別所有法的如實相。
關於修定的所緣,首先,修定時只能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能同時出現兩個明顯的對象。在發展定的過程中,當對象愈微細,定就愈分明,而定又讓心專注在更微細的對象上,這即是定的重要功能,所以定是智慧的近因。
【三種作意】
不過,這裡要注意修止與修觀是不同的。《俱舍論》以三種作意——勝解作意、自相作意、共相作意來說明。
◎ 勝解作意
止的作意叫做勝解作意。修止時,要培育發達的定,必須要有決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讓心散亂,勝解就是決心。不論修有相或無相禪定,儘管南北傳中無相禪定的說法不同,南傳無相定的所緣是涅槃,而在大乘佛教中,目標是實現真如,無相定就成了實現真如的方便。只要修止都還是要有勝解、決心,不讓心散亂,讓它留在一個對象上,才能成就。
以業處修定是有相的定,有相的止,要專注在適合的所緣上。若修遍處,一定要專注在黑色、藍色、黃色、紅色、白色上,如果你們是以其他顏色為業處,即使你們可以專注很長的時間,修行還是不能有成就,不能入禪定,這就是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所緣的分別。
修定要專注在適合的所緣上,並決心不讓心專注在另外一個所緣,這其間的道理,是因為心不能同時專注兩個明顯的所緣。在阿毗達摩的註解中,特別強調心不可能同時專注在兩個對象上。習慣於決心且連續不斷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不讓另一個對象變成明顯,這就是以業處修定的道理。如果依此習慣修定,那就能夠成就止的修行,達到近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
◎ 自相作意
自相作意有屬於止的部分,也有屬於觀的部分。如修四大分別業處,一定要以四大的自相作為所緣,然後連續不斷地專注在四大的自相上,看得很清楚,這就是自相作意。
◎ 共相作意
共相作意只有在修觀時才有,修止就沒有共相作意,如果專注在共相上,這是在修觀。
【止與觀——作用與相遍知】
依舍利弗的分析,修止時,是利用止——繫心於所緣的作用,即止的作用是不離開對象。因為心不離開對象,所以對這個對象不會起無明,這就是止的智慧。我們以止的智慧,透過作用的方便,強調對我們的對象不起無明。
修觀的智慧,則是修相遍知(lakkhana-paribana),lakkhana是相,遍知(pari-bana)是徹底了解的意思。所以修觀時,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對象,了解它的自相與共相,這樣才是徹底地了解對象。修觀時,雖然改變對象,但仍使心繼續對修觀的對象不起無明,也是對所緣的自相與共相不起無明。
《Part2:奢摩他的過程》
《清淨道論》認為修止和修觀的過程完全不一樣,而《瑜伽師地論》裡的說法也有異同。《瑜伽師地論》以九住心說明修定的過程,強調修奢摩他的方法,以七種作意來說明修觀的過程,而七種作意中包含止、觀二個部分。在瞭解九種住心之前,先說明《瑜伽師地論》中修三摩地的六種障礙(dosa)及成就三摩地的八種斷行。
【六種障礙】
修習三摩地的六種障礙:(一)懈怠。(二)忘記所緣,有不正念的意思,即失念。(三)心沈下,有的譯為昏沈,但二者不同,心沈下涵蓋的範圍較廣。(四)掉舉,掉舉與散亂不完全相同,散亂可因外在或內在的緣而生,所以散亂是屬於掉舉的過程。(五)有功用行(abhoga),我們需要作意才能專注對象,西藏佛教說我們的心像奔馳的馬一般,作意就像馭馬的韁繩。有功用行,就是用過度的努力,專注意志在對象上。(六)無功用行(anabhoga),就是不夠用力作意於對象。
在南傳佛教的註釋書中,也有提及修三摩地的六種障礙:(一)心緣未來:心跑到未來的對象。(二)心緣過去:心跑到過去的對象。(三)心太緊張:太緊張便掉舉。(四)心太鬆:太鬆散便昏沈。(五)心有欲:即心有執著。(六)心有瞋:即拒絕對象。這都是修習三摩地的障礙。
【二大煩惱】
所有修行過程中的煩惱,最明顯的可歸納為昏沈、掉舉兩方面。掉舉含攝的範圍非常廣,雜念、散亂也屬於掉舉。欲貪、瞋、疑、悔雖不屬於掉舉,卻與掉舉有關,因為它們代表心不安的狀態,所以也與掉舉有關。掉舉是心散亂、心的不安,因心散亂無法集中,所以不能專注在所緣上。心會散亂的原因是不滿足於所緣,所以心會攀緣過去或未來的對象,產生希求,希求就是一種貪欲。如果心能集中,滿意於當下的所緣,就不會尋找過去、未來的所緣,而安住當下,心就會產生輕安、喜、定,也不會散亂不安。所以,輕安是對身心的滿意,不安則是代表對身心的不滿意。
《阿含經》曾提到,我們不要追隨過去的對象,也不對未來起希望,因為所有過去的法已離開,未來的法還未到來,所以要理解現在的法,讓我們的心培養不動法。這裡所說的「不動法」,一般是指涅槃,但定也是一種不動法。心動才會掉舉,出現雜念,而感到不安、不滿意。所以,修三摩地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學習如何讓心滿意於當下的身心,感到修行的快樂。
修行的過程是一種昏沈與掉舉的輪迴。當用功時,粗重的煩惱會愈來愈微細,若以念用功,就能去掉比較粗的煩惱,使定變得明顯。定的情況與昏沈、睡眠類似,心都靠近有分心。此時,可運用思來對治,思的意思就是意志,是精進的精髓,能去掉所有的不善法。
【八種斷行】(註一)
《瑜伽師地論》提到成就三摩地的八種斷(勝)行,即信、欲、策勵、輕安、念、思、正知、捨。八種斷行可對治六種障礙,以信、欲、策勵、輕安對治懈怠;念對治失念,即對治忘記所緣的情況;思對治心沈下與無功用行;正知對治掉舉;捨對治有功用行。
《清淨道論》中亦有對這八種對治法的分別解說。
(一)「信」的相是信、信任;作用是淨信;現狀是不玷污、不迷惑,因有信,所以不迷惑。而信也與定有關。信的近因有八種所緣,即佛、法、僧、過去五蘊、現在五蘊、未來五蘊、緣起及涅槃。《殊勝義註》裡將「信」比作英雄,好比有很多人要渡江,江中充滿危險,信能領導眾人渡江。信是第一個善心所,是所有善心法的基礎。在《俱舍論》中,對「信」的定義是宗教的愛(prema)(註二),生起的愛是一種善法欲,沒有信仰的愛是有貪欲的,而善法欲能對治懈怠。
(二)「欲」在北傳的阿毗達摩有四種分別:1.碰到對象的欲,2.不離開對象的欲,3.尋找所需要對象的欲,4.決定對象的欲。「欲」是尋找對象且不離開對象,所以探索對象、決定對象都屬欲。在修定的過程,「欲」非常重要,要有法欲,否則昏沈會變得明顯,在修習禪定上都需要此四種欲。
(三)「策勵」與精進相近。在北傳的註解中,策勵有四種方面:1.四正勤就像盔甲,防止不善法生起,2.不覺得難過,沒有惡作,3.不離開所緣,4.不覺得滿意,因自以為滿意時,修行會退步(註三)。
(四)「輕安」的說法,北傳與南傳有些不同。南傳阿毗達摩的說法中,輕安涵蓋的範圍較小。「輕安」可分為身輕安與心輕安二種,身輕安是指心所的輕安,心輕安則是指心的輕安。《清淨道論》中輕安的相是寂滅身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身心的不安;現狀是身心的不顫動與清涼;以身心為近因。有輕安就沒有粗重的煩惱,所以所有的善心裡都有輕安。輕安又會與五種相近的心所(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同時生起,這五種心所也同樣有心、名身(kaya;相應心所整體)二種,故所有的善心也都包含這十二種輕安。北傳《俱舍論》對輕安的定義不同,範圍較廣,其定義即適業性、輕快性。獲得輕安最重要的條件是放鬆身心,有位法師曾問:「如何知道他人有禪定或無禪定?有修行或無修行?」我的看法是就看他的「相」,定的相就是輕安,禪定愈高,輕安愈明顯,所以,能以輕安來衡量禪定的功夫。
(五)「念」的定義是不忘失我們所修的善法,不讓心離開對象,念是修行的重要資糧。《清淨道論》說念的相是使心不離開所緣,例如葫蘆會隨水流擺盪漂浮,而念如水中的錨,能定住不動,「念」不讓心離開所緣(對象),心穩定地住在對象上。念亦如掌管國王財物的人,他與國王有密切的關係,每個星期都要向國王報告財物狀況。所以,「念」是不忘失對象或法,在修定時,不忘失業處;修觀時,不忘失自相、共相,讓所有的善法不忘失,《俱舍論》裡也有同樣的道理。而念的現狀是守護心與所緣,就三摩地來說,心與對象是在一起的,讓心的對象穩定而明顯,即是培養心的定力。「念」的近因是堅固的想或四念處、八種善知識。至於「念」為什麼能對治懈怠,那是因為念的意思是不放逸,所以念與懈怠不會同時存在。要成就所有的修行,不論是修止或修觀,「念」 非常重要,特別與四念處有關,因有念才會有穩定的相、作意。
(六)「思」是策勵,當對象不明顯時,對修行就會感到無聊、無趣,心就沒有力氣、沈下,即是昏沈,是一種無明,要用思(意志)與正知(了解、智慧)才能對治昏沈,當有智慧時就沒有無明。七覺支中的擇法、精進、喜覺支與思也有關係。尤其是擇法覺支,強調正思惟,它的精髓是尋,正思惟就是尋的意思。思如韁繩,拉我們的心朝向對象,所以思最重要的方面即運用在擇法覺支與精進覺支。
(七)「捨」,六種障礙中的有功用行(abhoga)是用過度努力專注於對象上,如果太用力,心很容易產生掉舉,這時要以「捨」來調適。此處的「捨」是指行捨的「捨」,而非受捨的「捨」,雖然行捨與受捨有密切的關係,但兩者不同。當不夠專注在對象,就是無功用行時,容易昏沈,應以「思」來調適。所以,有功用行、無功用行不算是煩惱,但卻可能會產生煩惱。
(八)「正知」,正知有四種,就是「行處正知」、「適宜正知」、「有益正知」和「無痴正知」。正知能對治六種障礙中的掉舉。
【九住心】(註四)
《瑜伽師地論》中,九住心說明三摩地從最初到最後的自在的過程。
(一)建立心在所緣上(sthapayati):初學者如果對修三摩地沒有經驗,必須先了解所緣,然後再安止心於所緣上,當所緣不明顯時,多半會落入昏沈。如果不了解對象,勉強作意,心還是不在對象上,而且昏沈會變得很明顯。
(二)放心跟所緣在一起(sajsthapayati):這時已大略知道對象,但還是模模糊糊的,雖能勉強地安止心在所緣上,但散亂還是比寂止的時間長。
(三)近住(upasthapayati):此時已能專注在對象上一段時間,寂止的時間比散亂長,但作意還不是非常任運自然地讓心在所緣的附近。在近住時,還是會丟掉對象,不過能覺知對象丟掉了,所以丟掉對象的時間不會很長,在上一個階段,失念的時間會很長。此時失念的時間已縮短許多。
(四)下住(avasthapayati):讓心穩定在所緣上,這個階段如果丟掉對象,能立刻知道,而且可以馬上處理,無須太過用力地勉強專注在對象上。這時,掉舉變得比較細,不過昏沈還是粗,作意會變得較任運自然。
(五)調順(damayati):是馴服的意思。專注於對象,就像用繩子將野生的小牛綁在柱子上,使牠安定下來,剛開始時,小牛會跑來跑去,漸漸地就會安住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心已能馴服粗的昏沈與掉舉,因已遠離粗的煩惱,剩下微細的昏沈與掉舉,樂會變得明顯。此時,要用正知來檢查,警覺喜樂的無常性,因為喜樂是靠所緣而生起,當對象不見時,它也會隨之不見,故不可執著。
(六)寂靜(wamayati):至此,心變得更敏感,作意變得任運自然。當對象改變時,馬上可以覺察,雖然也有其他的所緣,但不會干擾對所緣的作意。無聊、無力氣的感覺不再出現,自己能用功且持續不丟掉所緣。但在這一階段,太用力時,偶爾還是會出現掉舉,可是昏沈不會再出現。
(七)最極寂靜(vyupawamayati):警覺變得自然,無須太用力,掉舉也不再現起。
(八)專注一趣(ekoti karoti):已沒有昏沈、掉舉情況,能無間自然地作意,在最極寂靜時,還得用一點點努力來支持警覺,到專注一趣時,已不用努力,可以完全自然地作意。
(九)等持(samadhayati):即禪定的情況,沒有雜念,作意已能任運,禪定自在。
【十種安止善巧】(註五)
《清淨道論》中提到十種安止善巧,可幫助禪修者生起安止定。
(一)令事物清淨:例如修剪指甲,讓身體、衣服、坐墊等乾淨,才能用功,因外在事物清淨,能使內心穩定清淨。
(二)使諸根平等而行道:五根要平衡,信與慧平衡,定與精進平衡,念包含於其中。如以七覺支來說,其與五根的道理一樣,屬於定的方面是定、捨、輕安覺支,慧的方面是擇法、精進和喜覺支。為什麼喜覺支屬於慧?因有智慧的人不會感到無聊、討厭。五根與七覺支一樣,都有定、慧這兩個部分,來克服所有的煩惱。
(三)於相善巧:即未能成就心一境性的相,使其成就善巧;已成就的相,持續修習善巧;已得修習於相,令守護善巧,使心穩定在所緣之相上。
(四)當策勵於心之時,即策勵於心:這非常重要,要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策勵心。昏沈接近定,如果昏沈明顯,一定要以慧調治,透過擇法、精進、喜覺支來對治。昏沈時,如果強調捨或輕安覺支,反而不容易處理昏沈的問題,因捨、輕安覺支屬於定,所以,應該強調慧,而非定。這即是策勵心,如此諸根才能平衡。
(五)當抑制於心之時,即抑制於心:這是說明當我們過度精進,會令心生起掉舉的情況,這時則要修習輕安、定、捨覺支以平衡之。在《雜阿含》一二四七經裡,佛陀說明修定的過程就像鍊金,要知道什麼時候加熱,什麼時候加水。在《清淨道論》裡亦引《雜阿含》七一四經加以說明,如果我們要滅大火,而在大火上加乾草或乾木頭,只會讓火燒得更旺盛,如果以小小火,想讓它燃燒起來,卻不加些木頭或草,那火很快就會熄滅。所以當掉舉的情況產生時,不要修擇法、精進、喜覺支,應修輕安、定、捨覺支才能對治掉舉,就好像要滅大火,不應再加入乾的草或木頭。
修行的過程是從最粗到最細,在得到層次較高的定時,昏沈會變得明顯,此時要以精進、思去掉昏沈。當精進一段時間,因用過量的思,反而會造成心產生掉舉的情況,此時反而就要用輕安與定。思要與定、輕安在一起才能除去 掉舉。當去掉最粗的掉舉、昏沈時,心會變得比較平衡,但較細的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會產生無聊、討厭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知道如何令自己的心喜悅。
(六)當喜悅於心之時,即喜悅於心:《清淨道論》中提到,當信心很弱時,可以用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等來令心生起喜樂。如思惟我是出家人,出家是為了解脫,令心生起出離,這都是幫助我們離開無聊感覺的方法。所以,要清楚地知道在十種安止善巧裡面,什麼時候當策勵心、抑制心、喜悅心。
(七)當捨心之時,即捨於心:此時禪定已經到達某一程度。《清淨道論》中有個譬喻,就像一匹良馬,馬夫不用鞭子,當馬看到鞭影自然就會跑。好的修行者也是如此。當我們的心愈來愈敏感,就能愈快發現昏沈或掉舉的現象。對修行過程的了解,也會愈來愈微細,這細微的了解是指對有功用行、無功用行情況的察覺,什麼時候當捨,什麼時候該給它一點點推力。
(八)遠離無等持的人:即遠離不曾在出離之道上精進的人,操作甚多事物而使心散亂的人。
(九)親近等持的人:即時時親近行在出離之道上且得定的人。
(十)傾心於彼:即讓自己傾心於定,尊重定,趨向定,往修定的方向邁進。
《阿含經》中,佛陀曾以四種馬的譬喻來說明,我們剛開始修行時,就像一般的馬必須要打牠,直到流血,牠才會跑;當修行進步的時候,一打牠馬上跑;接著再進一步時,當鞭子碰到牠一點點的皮肉牠就跑;最高的修行,是看到鞭影,馬自然就會跑。如果有修行的智慧,能知道煩惱的過患,當看到煩惱的影子,就能很快地警覺與對治。所以,要知道八種斷行的次序,以及其與九住心與六種障礙之間相互的關係,才能了解這整個過程。
好的修行者,信根隨時都在,不需要策勵,隨時也都會有輕安。依照阿毗達摩的說法,所有的善心都有信。去掉懈怠、失念,則我們的正知、念,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正念變得明顯,對無功用行、有功用行的察覺,就會愈來愈敏銳,煩惱也就愈來愈不明顯,任何情況都能入禪定、修行。
【七種作意】
《瑜伽師地論》有很多相關修習奢摩他的說明,多半是在三摩呬多地或聲聞地。我們以無著菩薩的七種作意的道理,幫助了解修習安般念的過程,它與《清淨道論》的九種知長出息、入息的方法也有些類似。除了七種作意以外,還有四種作意,也稱為四種專注(註六)。將七種作意與四種專注、九住心同時對照了解,對於奢摩他的修習會更清楚、更有幫助。
(一)了相作意:了解「相」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所緣,則修行不會進步。
(二)勝解作意: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可合稱為隨順作意,主要在培養穩定、任運地作意的過程。佛陀的功德中有一項是完全地禪定自在,因為佛陀的心能不斷地任運作意,完全不用勉強,所做的行為完全地自然、圓滿。所以,佛陀的止觀是完全地任運自在。
隨順作意是先勉強安止心在所緣上,並了解所緣。初學者一定要先習慣安止心在所緣上,且了解所緣。如果曾經修習過禪定,便可以很快地經過這個過程,突破所有的問題;如果過去修習禪定的緣不明顯,則需要一段時間習慣了解對象、安止心在所緣上。由於不習慣了解所緣、安止心於所緣上,所以,開始先要勉強用力,強迫自己安止心在所緣。隨順作意屬於四種專注中的「強迫專注(力勵運轉作意)」。如果我們用勝解、決心、精進,安止心在所緣上,那麼對於所緣一定不會模糊,也才能遠離粗(下品)的煩惱。
(三)遠離作意:在這個階段,已經沒有需要刻意安止心在所緣上的問題。在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的階段,時間多半是在打妄想。在遠離作意的階段,則心多半是已遠離煩惱,且留在所緣上的狀況,只是所遠離的是粗或細煩惱的差別。有雜念的時間,比在定中的時間短,煩惱會變得愈來愈細,在未得到禪定自在前,仍是會出現微細的煩惱,但它們不會造成心連續不斷地繫在所緣上的障礙。
(四)攝樂作意:此時已遠離粗的煩惱,細的煩惱變得明顯。所緣微細,則心微細,那麼息也會變得明顯。當息變得明顯,心自然更容易留在所緣上,煩惱自然又變得更細,這時就能夠遠離中品煩惱。
(五)觀察作意:觀察作意是《清淨道論》九種了知長出息、入息方法中「捨」的道理。如果繼續用功,觀察了解到息是無常的,而不執著在息,則自然能夠「捨」。這個息還不是禪定中的息,因為它是因所緣而生,所以是無常。若能做此觀察,不執著在息,而能夠「捨」,就可以去掉上品煩惱。
第三遠離作意、第四攝樂作意、第五觀察作意可合稱為對治作意,屬於四種專注中的「有間專注(有間缺運轉作意)」。在有間專注的階段,雖然心已能持續專注在所緣上,不過有時會出現一些雜念或昏沈。
(六)加行究竟作意:若禪定中的作意是沒有間斷的,成為無間專注,此加行究竟就是「無間專注(無間缺運轉作意)」。所以,實現加行究竟作意,則此時無間專注即是在禪定中。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若要完全地禪定的自在、圓滿,則要修習這種作意,它是完全自然地作意,因已經習慣在禪定中。不過這種禪定還不完全自在,所以還不是任運的作意,因為第七種作意所成就的是羅漢的金剛定,仍無法持續不斷地任運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在四種專注中,屬於「任運專注(無功用運轉作意)」,即完全不用力氣、沒有努力,不用勉強的作意。但偶爾仍會有細細的雜念出現,禪定自在還不完全,只有佛陀才有完全地禪定自在。
所有的心都有定,定是屬遍一切心心所。善心的定比不善心的定深,不善心也會有不正定。比方有些有大定力的印度仙人生氣時,也可以燒毀森林,使森林變成沙漠。定的力量很大,有正定才有樂。樂有兩種,善樂與不善樂。不善樂與五欲有關,雖然有欲貪也可以感到樂,但這是不善樂。如果是合理的作意,修善業,則可以感到善心的樂,沒有煩惱的樂。
欲界近行定的樂比普通欲界善心的樂細,初禪的樂比欲界近行定的樂細得多,第二禪的樂比初禪的樂細得多,第三禪的樂比第二禪的樂細得多,第四禪的樂比第三禪的樂再細得多。初禪、第二禪的樂叫做「喜樂」,第三禪的樂叫做「安樂」,在第四禪裏面,雖然受是不苦不樂,還是有樂,第四禪的樂叫做「捨樂」。
禪定是屬於善心的定,不是不善心的定,有禪定就有樂,若散亂、不安,則沒有樂。依阿毗達摩的說法,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舉。不善心比較暗,善心比較亮。沒有力量、沒有智慧的善心,雖然是亮的,但不是很亮。心愈善愈亮,心愈善愈樂。滅受想定是無心定,「沒有心」只是說明而已,還是有心,不過那是什麼心,要自己體會。滅受想定中沒有受,但「沒有受」也只是語言的說明,不要執著在語言。
《Part3:成就修行的緣》
【四種條件】
關於定的修行,依照《清淨道論》就是業處的修行,業是努力,處就是地方。你們要將心放在適合的地方,然後努力地修習。《清淨道論》中舉鐵匠鍊鐵時,以風箱吹火的譬喻,說明我們的身體就像風箱,心就像是努力,身跟心相互影響。所以,《俱舍論》或《瑜伽師地論》中解釋,止的修行就是勝解相,努力就是勝解,一定要努力,沒有努力就無法成功。但努力只是修行的一個條件,要成功,單靠努力還不夠,若沒有其他條件的成就,緊張會變得明顯。所以,佛說明修行的成就有四種條件:
(一)習慣:習慣性是很重要的條件,有習慣性才能成功。
(二)適當的精進:禪修中常有的問題是過與不及的精進或努力。精進太過,會出現緊張、掉舉;精進過少,又會出現昏沈。而修行障礙的輪迴,就是昏沈、掉舉的重複。精進調節適量達到平衡,才能修行成功,脫離修行的輪迴。
《雜阿含經》中,曾提到二十億耳的故事。他是個富家子,父親是印度當時的大資本家,家裡非常富有,有很多佣人。二十億耳本身是個音樂家、藝術家,只是身體很虛弱。二十億耳在見到佛陀後,由於受到佛陀安詳的聲音、舉止所感動,決定追隨佛陀出家。出家以後,佛陀教導他業處修行。二十億耳非常用功,不睡覺,只是打坐、經行,甚至經行到腳底流血。雖然很用功,但他的緊張、掉舉卻愈來愈明顯,修行沒有成就,心就愈來愈不安,於是決定還俗。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二十億耳的想法及其修行過程,便來到二十億耳面前,問他:「如果琴弦太緊,琴聲好聽嗎?」「當然不好聽。」「如果太鬆,琴聲好聽嗎?」「也不好聽。」「弦必須要不緊不鬆,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好聽。」二十億耳理解佛陀的意思後,依佛陀的教導來用功,當天他就成道了。所以恰當地運用努力、精進,是成就的第二條件。
(三)了解緣起法:緣起即是說沒有一個法可以單獨存在,修行要達到涅槃、真如,也不是單靠一個法就可以成就,要很多的法一起成就,佛法中常用三十七道品說明緣起的道理。只要我們修行的緣成熟,就可以成道,成阿羅漢乃至成佛。
而成道最重要的條件是五根、五力、七覺支,我們要使所有的法統一在一起,也就是要以同一個目標統一所有的法。定的功能就是把所有的法聚集在一起,定在善心,就是把所有的善法聚在一起。如果它們沒有聚集在一起,就無法識知目標,所以要用智慧、定、精進、信、念,使所有的法統一在同一個目標。
(四)五根要平衡:信根與慧根要平衡,如果信根太強,沒有智慧,掉舉會變得明顯,心會擾動不安。定根與精進根要平衡,定和睡眠很像,睡眠時,我們的息變得很慢,身體也變得很安靜,在深定的時候,就像在睡眠。但睡眠時,心不敏感;而入定時,雖然身體很舒服,與睡眠很像,但心什麼都理解,很敏感,也因敏感,所以能夠開悟。由於定跟睡眠很相近,當修定開始進步時,會容易出現昏沈,如果不用精進根,就會落入昏沈,所以定與精進要平衡。
如果已經進入禪定,就比較不容易昏沈,因為禪定的心很敏感,不易昏沈。只是在修定時,若還未深入禪定,而定才剛起步,又不夠精進時,那麼一定容易陷入昏沈。最重要的是念根,因有念,可以調和其他的根與覺支平衡。「念」是止與觀最重要的條件、資糧,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需要念。
【四種正知(明覺)】
「正知」屬於智慧的範圍,在止觀過程所用的智慧叫正知。依照南傳的說法,正知可分為四種: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bba)、有益正知(satthaka-sampajabba)、適宜正知(sappaya-sampajabba)、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bba)。
(一)行處正知:修觀時,行處正知是指不丟掉究竟法,行處(gocara)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指對象。如果你們所修的是安般念,對象就是息的入出。修定特別重要的是以行處正知的智慧了解所緣、業處,令其明顯,不丟掉它。
(二)有益正知:修觀時,有益正知就是對於究竟法,要透過什麼方法、如何修習才能夠利益自己,如果是修止,利益自己便是不離開對象。所以,用什麼法來修行,如何利益自己不離開對象,繼續專注在對象上,就是有益正知。
(三)適宜正知:修觀時,是用方便繼續留在究竟法上;如果你們修止,適宜正知就是知道用什麼方便來使業處明顯,要用什麼方便法使不離開你們的所緣,sappaya就是方便的意思。
(四)無癡正知:修觀時,是觀察究竟法,而如實了知。就是對所緣不起無明、不模糊。以修止來說,正知非常重要,修觀也同樣需要正知。
我們應了解止觀的智慧與正知有關。正知能對治掉舉,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有正定。依照南傳的阿毗達摩所說,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舉,要修善心就要用定與智慧,定與智慧愈發達,我們的善心就會愈發達。
【修行是緣起法】
修行是緣起法,可用很多的角度來說明、了解,所以同樣一個法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應執著於一種說法。例如七覺支的「捨」代表智慧,但在修三摩地的過程中,捨與定有關,輕安、定、捨覺支一組,而擇法、精進、喜覺支一組,都屬於修三摩地的智慧,所以捨代表智慧,亦屬於定。修行是個過程,是緣起的,必須是很多法聚合而生。這種種的法都有它們的緣起,初學、老參、阿羅漢、佛的緣起也都不一樣。當修行的緣起改變,就會產生另一種情況,所以,不要執著任何一種說明的模型,透過模型,讓我們可以有較徹底的了解,這就是阿毗達摩的好處,不過,我們要透過智慧來使用模型,了解這些都是緣起法,不要執著它們。
註釋:
註一:大正30,444a。
註二:「愛謂愛樂,體即是信。」(大正29,346c)。
註三:大正30,442c。
註四:另參見「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大正30,450c-451a)。
註五:覺音著,葉均譯,《清淨道論》(高雄,正覺學會,1990初版)pp.129-135。
註六:「當知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大正30,45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