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福神之大黑天








wiki 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無產階級,出自於拉丁語proletarius,其拉丁文本字原是指古羅馬最 低下層的社會階段,字源由Proles (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人丁,帶有輕蔑之意。直至19世紀,馬克思以此字形容沒有資本工具的工人階級,此字才正式走入 社會及經理學說。在中文,Proletarius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但論述馬克思主義時,則譯作無產階段。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無產階級不擁有生產資料生產工具,是單純靠出賣勞動獲取收入的勞動者。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無產階級劃分為普通無產階級和流氓無產階級。在實際使用的含義中,近似的等同於近代以來出現的,主要受雇於資本家,依靠雇佣工資生活的工人群體。


在馬克思生存的十九世紀,由於大工業的出現,使得原有的手工業和農村經濟破產,因而出現了大量的貧窮人口涌向城市,他們除了向工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收入以外,便無法生存下去。由於機器的改良,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因而工人間為了工作機會出現了激烈的競爭。資本家通過壓低工資、使用女工和童工、延長勞動時間和減少勞動保護條件來降低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所以工人的生存狀況降低到人道的底線以下。很多工人失業時候被迫以乞討、賣淫為生;而有工作時,被迫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才能勉強糊口。


<愛情溝通學>不婚的爛藉口 太扯了!

<愛情溝通學>不婚的爛藉口 太扯了!

拍拖這麼久,他就是不鬆口談婚事,這個說還沒賺夠一千萬哪能結婚,那個揚言等到世界和平一定娶妳!別傻了!也許他不是不婚,只是不想跟妳結婚,來看看以下四則最扯爛的不婚藉口吧!

<藉口1>等我兄弟姊妹都嫁娶了再說吧

文/凍冬

和男友交往五年了,每當他到我家作客,親戚們就會一擁而上,詢問他關於我們的好事,他每次總以「我媽媽希望老大先結婚,所以我要等我大哥的喜事辦完,我才能開始籌備我的婚禮。」這樣的理由當藉口,而親戚們也因古禮中有這樣的習俗,所以也就不再逼婚。好不容易等到今年,他的大哥終於完成了終身大事,親戚們又開始緊鑼密鼓加緊逼婚,碰巧男友最心愛的小狗因誤食毒藥而亡,他便推說因為愛犬身亡而沒心情結婚。

這樣又過了半年,我趁機鼔起勇氣對他說:「我媽說你哥都娶了,我們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該結婚了?」他轉過頭來對我說:「我底下還有兩個妹妹,人家說長兄如父,大哥已有了自己的家庭,我現在是她們的長兄,要照顧她們,我想還是等妹妹們都結婚了,再討論吧!」

<藉口2>如果娶妳,我媽會自殺

文/林琇琬

「唉呦,不是我不肯結婚,妳又不是不知道,我媽反對我們在一起,之前還自殺過,我怕一提結婚,她又要自殺了,妳不會是要我當不孝的人吧!」交往7年的男友,在我提出要結婚時這樣說。沒多久,我就跟他分手,因為實在無法談一段沒有未來的愛情。

分手後,我的身體感到不適,去醫院檢查時,發現已有5個月身孕。男友是獨子,我懷的是男孩,男友的母親知道後,跑來找我問婚期。我說:「孩子我自己會養,不用結婚。」反正我極度想要孩子,婚姻對我反而是其次。

當然後來我還是結婚了,婆婆很疼我的孩子,當初那個不結婚的原因,成了個笑話,是我先生為了逃避婚姻責任,編出來的理由,只是我心疼自己竟然聽了7年並且深信不疑!

<藉口3>等妳信教 我們就結婚

文/綠茶

男友是個標準的不婚族,打從我們交往開始,他就經常灌輸我一些不婚的好處,更常舉身邊已離婚的朋友做例子,恐嚇我結婚不一定會有幸福美滿的結局。這麼多年下來,他的觀念一點都沒改變,但是我今年已經三十拉警報了,爸媽希望我們早點定下來,爲此我跟他提了好幾次結婚的事情,但他卻始終沒有任何行動跟表示。

有一天,他突然告訴我其實他是個基督徒,然後開始每週日帶著我上教會。他為難地說他不是不想娶我,但希望我能夠受洗成為基督教徒。我自己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受洗一事,總覺得不能草率決定,畢竟那是對上帝的承諾。他見我面有難色,又補充說道,等我願意受洗的那天,剛好可以一起舉辦婚禮,但他絕對不會勉強我,他會一直等候下去,永遠不會變心。我聽了真是欲哭無淚,說穿了,這其實是他不想結婚的藉口罷了!

<藉口4>只要你變瘦 我保證娶你

文/白牛奶

一對交往多年的男女朋友,女方已經到了適婚年齡,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又因為身邊的朋友不是閃電結婚就是奉子成婚去了,只有她多年的戀情還在拖拖拉拉,朋友們都開始懷疑他們的關係了,父母也認為應該結婚了。原本是段美好的細水長流戀情,卻因身邊的異樣眼光與無數的關心,變成莫大的壓力。於是,她開始逼婚,希望他給個最後期限,沒想到男人卻說,因為女人過胖,拍起婚紗照來不好看,為了要讓畫面完美,不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希望女人瘦到標準體重再說。說得好像不能結婚全都是女人自己害的!最後,她找到了一個就算她胖,還是不在乎的新男人,把舊男人三振出局,開開心心結婚去。


巴比倫人的賺錢智慧



我覺得經營邏輯還滿對的,


==


朋友,與你分享一個古老的致富秘笈。


 


這則巴比倫最有錢人的故事,看似簡單平常,但在八千年前巴比倫人已經懂得理財致富之道。這些原則到現在還是一樣可以適用。


這篇故事讀起來有點長,泡一杯茶,換個舒服的姿勢慢慢品嚐。


===========


根據巴比倫出土的陶磚土記載,巴比倫最有錢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羨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請教致富之道。阿卡德原來是在擔任雕刻陶磚的工作。


 


有一天,有一位有錢人歐格尼斯來向他訂購一塊刻有法律條文的陶磚,阿卡德說,他願意漏夜雕刻。到天亮時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條件是歐格尼斯要告訴他致富的秘訣。歐格尼斯同意這個條件,因此到天亮時,阿卡德完成了陶磚的雕刻工作,歐格尼斯實踐了他的諾言。


 


他告訴阿卡德:「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份要存下來。


 


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耔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籽,不管你賺的多麼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一年後,當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問阿卡德是否有照他的話去做,把賺來的錢省下十分之一。阿卡德很驕傲的回答,他確實照他的方法作了,歐格尼斯就問:「那存下來的錢,你如何使用呢?」


 


阿卡德說:「我把它給了磚匠阿盧瑪,因為他要旅行到遠地買回菲利人稀有的珠寶,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珠寶賣很高的價格,然後平分這些錢。


 


歐格尼斯責罵說:「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做,為什麼買珠寶要信任磚匠的話呢?你的存款已經泡湯了!年輕人,你把財富的樹連根都拔掉了,下次你買珠寶應該去請教珠寶商,買羊毛去請教羊毛商,別和外行人做生意!


 


 就如同歐格尼斯所說,磚匠阿魯瑪被菲利人騙了,買回來的是不值錢的玻璃,看起來像珠寶。阿卡德再次下定決心存下所賺的錢的十分之一。


 


當第二年,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又詢問阿卡德錢存的如何?


 


阿卡德回答:「我把存下來的錢借給了鐵匠去買青銅原料,然後他每四個月付我一次租金。


 


歐格尼斯說:「很好,那麼你如何使用賺來的租金呢?


 


 


 


阿卡德說:「我把賺來的租金拿來吃一頓豐富大餐,並買一件漂亮的衣服,還計劃買一頭驢子來騎。


 


歐格尼斯笑了,他說:「你把存下的錢所衍生的子息吃掉了,你如何期望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能再為你工作賺更多的錢?當你賺到足夠的財富時,你才能盡情享用而無後顧之憂。


…………………


又過了二年,歐格尼斯問阿卡德:「你是否達到夢想中的財富?


阿卡德說:「還沒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錢,然後錢滾錢,錢又滾錢。


阿格尼斯又問:「那你是否還向磚匠請教事情?


阿卡德說:「有關造磚的工作請教他們能得到很好的建議。


歐格尼斯說:你已學會了致富的秘訣。首先你學會了從賺來的錢省下錢,其次你學會了向內行的人請教意見,最後你學會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使錢賺錢。你已學會如何獲得財富,保持財富,運用財富。


 


 


 


早在八千年前的巴比倫人就指出:


 


成功的人都是善於管理、維護、運用創造財富。


致富之道在於聽取專業的意見,並且終生奉行不渝。


這則古老的智慧當中,蘊含著金錢的五大金科定律。


 


 


金錢的第一定律: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


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


 


金錢的第二定律:金錢願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


那些願意打開心胸,聽取專業的意見,將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


讓錢滾錢,利滾利,將會源源不斷創造財富。


 


金錢的第三定律:金錢會留在懂得保護它的的人身邊。


重視時間報酬的意義,耐心謹慎的維護它的財富,讓它持續增值,而不貪圖暴利。


 


金錢的第四定律:金錢會從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邊溜走。


對於擁有金錢而不善經營的人,一眼望去,四處都有投資獲利的機會,事實上卻處處隱藏陷阱。由於錯誤的判斷,它們常會損失金錢。


 


金錢的第五定律:金錢會從那些渴望獲得暴利的人身邊溜走。


金錢的投資報酬有一定的回收,渴望投資獲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錢。


缺乏經驗或外行,是造成投資損失的最主要原因。


 


泣血的100天---電影: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觀後感



原文來自 : http://blog.sina.com.tw/jack_pan/article.php?pbgid=20879&entryid=182209
裡面還有主題曲喔。。。

有機八的政府,就有受難的人民。

====

泣血的100天---電影: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觀後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994年盧安達境內胡圖人(Hutu)以消滅圖西人(Tutsi)為由,展開了極恐怖的種族大屠殺,不論男女老幼一律屠殺,此事件雖然震驚了全世界,當時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坐視屠殺不顧乃至最後結果慘絕人寰:在長達100天的屠殺中,竟將近有100萬人被殺害,並造成10萬名兒童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由真人真事所改編,敍述在這場盧安達內戰期間,一名飯店經理不顧個人生死安危,冒險搶救了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

盧安達的歷史背景
盧安達是個悲情的非洲小內陸國,將近兩個世紀以來,政局從未穩過。上一世紀的前半,盧安達是西方國家手裡的玩物,政權從德國轉到國際聯盟,再到比利時跟剛果的手中。西方殖民國為了方便統治,長期授權少數民族[圖西],完全沒考量到當地長達幾世紀多數[胡圖]與少數[圖西]間的民族問題.因此更加深了族群對立。

後半世紀,盧安達建立了共合國。權力的蹺蹺板忽然倒下另一邊,長期遭受打壓的多數胡圖,一時之間有了報復的機會,事情也變的一發不可收拾。而自認高階級的圖西猛力反擊.種族衝突日益趨深,於是短短的幾十年,大規模流血衝突跟屠殺不斷.政變,衝突,難民潮,游擊戰不停地在上演。

在政客的權利操縱跟媒體的渲染,兩方的仇恨到達了最高點。在1994年4月爆發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總人口數不到一千萬人,卻在短短三個月內死了約八十萬人,並造成百萬人的難民潮。可悲的是,各國在此時選擇矇蔽雙眼,無視這種族滅絕。

盧安達境內二大族群:胡圖族(Hutu, 佔85%)與圖西族(Tutsi, 佔15%)。胡圖族專事農業,圖西族為遊牧;二族使用共同語言;外表上胡圖族較矮較黑,圖西族較高較白,不過由於通婚的關係,有時也是很難一眼區分差別。

無法體會、也無法理解這場大屠殺的,大概不只是我們。世人對這場比德國納粹黨和柬埔寨赤棉「效率更高」的大屠殺,心中的問號與感嘆號,恐怕一樣大。

首先,所謂的「滅族」大屠殺,就是一個複雜不已的問題。這並不是一場單純的兩個種族之間的鬥爭;如果「種族」意味著擁有相同語言文化的一群人,那麼,盧安達只有一個種族。在非洲這個語言萬花筒裡,盧安達語言的一致性相當罕見:境內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胡圖(Hutu)族、百分之十四的圖西(Tutsi)族和百分之一的特瓦(Twa)族,都以盧安達語(Kinyarwanda)為母語。他們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民間傳說相同,甚至宗教信仰也都不分種族(天主教、基督教、傳統宗教及伊斯蘭教都有胡圖族和圖西族信徒)。

兩族之間真正而明確的分別究竟何在?不但外人摸不透,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在歷史文獻不全的殖民時代以前,兩族的分別,因時因地眾說紛紜。一說圖西人遊牧,胡圖人務農;一說圖西人富裕,胡圖人貧窮;一說圖西人為統治者,胡圖人為老百姓。然而這種種說法相當脆弱無憑,因為,當胡圖人擁有家畜、變得富裕、獲任酋長時,可以拋棄原籍,「升」為圖西人;同樣地,當圖西人失去家畜、變得貧窮時,也會「貶」為胡圖人。

換言之,圖西族和胡圖族之間並非人種不同,而是權位差異。即便他們古早確實血統有別,經過幾代頻密通婚,要找到血統完全純正的圖西人或胡圖人也幾乎不太可能。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前後統治過盧安達的德國人和比利時人,為了分而治之,又有了種種新的分法:皮膚褐色、個子高挑、鼻子直直像歐洲人的,是圖西人;皮膚黝黑、個子中等、鼻子寬寬不像歐洲人的,是胡圖人。更不可思議的創意分法,還有諸如「十牛法」:擁有十頭牛的被稱為圖西人,餘者再依職業劃為胡圖人與特瓦人。五百年來一直處於領導階層的圖西族,在殖民統治下,享有更不公平的崇高地位及優渥生活。


1897年 盧安達成為德國的殖民地。

1916年 一次大戰後由比利時暫管。期間由於圖西族較受比利時人的青睞,從歐洲人的觀點,圖西族較接近歐洲人的血統,所以就以較少數的圖西族人間接統治起多數胡圖族人。比利時統治期間開始嚴格區分身份,身份證件開始註明種族別。

1962年 盧安達獨立,圖西族人繼承短暫的統治權。

1963 年胡圖族開始反抗,終於出頭天取得政權。此後胡圖族開始對圖西族人展開報復,流亡在外的圖西族人也不時回來展開報復,期間的種族衝突不斷,當局也放任殺來殺去。【註:鄰國的蒲隆地(Burundi),胡圖族長期被圖西族人統治,胡圖族人在蒲隆地被屠殺,看在盧安達的胡圖族眼裡,對圖西族人更是芒刺在背,恐懼不安。】

1973年 胡圖將軍哈比亞瑞馬那(Habyarimana)軍事政變上台,較寬容圖西族,盧安達過了較平靜的15個年頭(1973~1983)。

1989年 咖啡茶葉價格大跌,加上世界銀行緊縮銀根,以及南部發生旱災,對盧安達經濟造成極大衝擊。

1990年 圖西族反抗軍向盧安達逼近,哈比亞瑞馬那藉機整肅異己,屠殺圖西族人。

1993年 哈比亞瑞馬那與圖西族反抗軍在坦尚尼亞簽署〈停戰和平協議〉,共組臨時政府。但胡圖政府內部的強硬派還是積極訓練自己的民兵,進口武器,準備徹底消滅圖西族人。
導火線
1994 年4月6日,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瑞馬那所搭乘的飛機在機場降落時被射擊炸燬,機上所有人員全部死亡。此一事件成為盧安達動盪不安已久的社會狀態,投下一直接的超級炸彈。而所有內部外部的矛盾問題,在統治菁英階級的有心操縱下,統治階級各派系山頭為鞏固自己的權利與利益,以種族之名藉力使力,清楚異己,所引發的大屠殺。
百日大屠殺(1994.4.6~1994.7.18)
大屠殺由胡圖族強硬派動員,由胡圖族的民兵(由平民組成)執行。然而聯合國、法國、美國卻都袖手旁觀,聯合國留下來的維和部隊也孤立無援。加拿大籍的維和部隊General Romeo Dallaire痛心的指出:「聯合國可以介入南斯拉夫的內戰所引發的大屠殺,因為他們是白人,卻不願插手盧安達,原因是他們是黑人,他們人很多,是部落間有史以來經常性的衝突。」國際社會的觀望態度,使百日內(4/6~7/18)就有80萬的圖西族人遭到屠殺,近圖西族人在盧安達境內人口的3/4及總人口數的11%。
真人真事

有一張獲得「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首獎照片,背後有一個悲傷的故事,這張照片是戰地記者凱文.卡特於1994年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拍到的,畫面中的小女孩在逃亡途中即將餓斃,而背後不遠處的兀鷹正虎視耽耽地等待她的死亡,當時這張照片很具衝擊性,赤裸裸呈現大屠殺的悲慘,但不久後,這位記者自殺了,因為當時人們問他為何拍完照後棄小女孩不顧?他受不了輿論的壓力及良心的譴責…
結局
盧安達愛國陣線(Rwandan Patriotic Front,過去流亡烏干達[Uganda]的圖西族流亡難民組成的軍事組織)反攻盧安達,憑著武力優勢及嚴明紀律,迅速的「收復」盧安達,建立新政府,倡「大和解」。過去流亡到鄰近國家的75萬盧安達人(多為圖西族人)回到盧安達,同時卻有200萬的胡圖族人逃亡到剛果(Congo)及塔尚尼亞 (Tanzania)。盧安達境內的族群勢力重新洗牌,但所埋下的種族仇恨有和解消失的一天嗎?
劇情介紹
1994年4月6日,一架載著盧安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總統和布隆迪總統的座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里上空被火箭擊落,兩國元首同時罹難。4月7日,空難事件在盧安達國內立即引發胡圖族與圖西族兩族的互相猜疑,從而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武裝衝突和部族大屠殺,令世界震驚的人間慘劇拉開了帷幕……被胡圖族種族主義者控制的廣播電臺也為大屠殺的行為煽風助陣,他們叫囂著「讓一切鬱積的情緒爆發出來吧……在這樣一個時刻,鮮血將滾滾而出!」失控的人群在失控的媒體號召下四處搜尋和殺死圖西族人,空氣中瀰漫著血腥的味道。

當一個國家陷入了瘋狂,世界也閉上了雙眼時,有一個名叫保羅•盧斯賽伯吉納的飯店經理卻敞開了溫暖的懷抱,他經營著當地一家雲集著歐洲遊客和軍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飯店,八面玲瓏地運用著一切關係盡心地呵護著飯店的顧客們。保羅是胡圖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卻是圖西族人,對他而言,在動盪的時局中,保護他的圖西族的親戚與朋友成為了一生中面臨的最大使命與挑戰。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無作為和與世界媒體的隔絕使得保羅夫婦二人和在飯店中避難的1268名當地居民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我們一定讓全世界都無地自容地去採取應有的行動。」事態越來越嚴重,百日之內竟有約一百萬人死於非命,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罹難者是圖西族人,但米勒‧科林斯飯店卻成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綠洲……
觀後感
片頭一開始來自一段收音機的搜尋聲,接著停留在一段廣播,鼓吹「Hutu Power」(胡圖力量),強調「圖西蟑螂」必須滅絕,誓言「砍倒高大的樹」,甚至在最後提醒胡圖人留意自己的鄰居…
除了歷史背景造成的問題,地下電台的影響力也在盧安達大屠殺中展露無疑。

雖然兩邊種族有衝突,但是平常相處並沒有那麼明顯。兩族人通婚、當鄰居、做買賣、當上司、當屬下,在日常生活中的相處並沒有到仇殺的地步。在胡圖人的地下電台用煽動的言論催化整個胡圖人族群之時,並在總統遇刺的做為引爆點之下,歷史上的百日屠殺隨即展開。

但是,要怎麼讓原本還是鄰居的人,忽然開始拿著砍刀向你砍來。而原先是你下屬或是好友的人,卻只因為你是圖西人而必須殺了你呢?

本人在網路上看到一段有關社會心理學理有關「群眾運動之集體行為」的描述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它是這麼解釋的:「群眾是個體的集合,群眾聚集後便可能產生集體行為,集體行為之所以難以控制,主要是個體在集體中的行為責任是由全體群眾所擔負,因此,個體在集體較容易產生非一般常規下的行為。」

殺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在越戰曾經殺過人的美國兵在戰後都做了心理治療。但是在盧安達大屠殺中,殺害圖西人,無論是婦女還是小孩,這就跟踩死蟑螂似乎沒兩樣。而在地下媒體的刻意催化之下,胡圖人平日並未顯現的集體意識卻在瞬間引爆。此時,種族衝突已經變成了意識對立,即使是同種族的人,只要不與相同種族產生同樣的集體意識,都是必須宰殺的對象。

這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雖然導演並不刻意強調屠殺的慘狀,主要是希望透過主角Paul 的故事,順便帶出當時大屠殺時的混亂時局,以及人心醜陋與良善的分野。在看這部戲時,我似乎融入了劇情,感到明顯的不安與恐懼,就如做了一場噩夢,醒來之後才慶幸自己並未曾經歷過那場慘絕人寰的人間煉獄。但是在12年前的四月,它不但不是夢,而是一場發生在盧安達真實上演的人間悲劇!這就如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出自一名西方記者之口,當時他們拍攝到一段殘忍的屠殺畫面,即將撤離盧安達卻無能為力的他們想藉由這段畫面播放,讓國際注視這場大屠殺,但其中一名記者說:「沒用的,人們看見這些屠殺慘劇的片段,一定會說「天呀, 這真可怕」,然後繼續吃他們的晚餐…」對你我來說,這就像一場夢,但卻是無數盧安達人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很多時候人們就是這麼自私與冷漠,這些透過電視放送的畫面對他們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事件」,惟有當「事件」變成「經歷」時,人們才會正視它,否則關上電視或吃完飯後,這些再慘再糟的事仍舊置諸腦後。這跟我們這些生活在自由富裕裡的人們一手拿著雞腿,一手握著電視遙控器,看著非洲貧童活活餓死的新聞報導,然後在咀嚼的嘴裡吐出「好可憐喔!」的字句一樣的令人感到諷刺。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同樣有著族群對立的危機,在自私政客的操弄下,活生生的被撕裂成兩半。那些可能是我們鄰居、我們的鄉親、甚至是我們的親人,大家原來和樂融融、相安無事,竟可以為了被挑起的種族認同差異而成了政客的工具,在「群眾集體行為」的推波助瀾下,上演一波波的暴力衝突。
雖然台灣的族群對立情勢並不一定會演變成如盧安達情勢一樣的種族屠殺,但是確已造成島內族群對立是既有的事實,而且會很輕易的被挑起。還記得當年身為軍人時,每當遇到有打架衝突時,我總愛說一段學來的話:「不要忘了,他是你的兄弟,不是你的敵人!」這句話很簡單,也似乎對衝突沒有很大的幫助,但卻說明了一個事實:自相殘殺,不但無法讓你得到任何好處,還會讓你陷入一場外患(審判)與無止盡懊悔!

看完本片,你應該很慶幸,在你的身份證上,並沒有標註你的省籍,也沒有標註你的黨籍,也沒有印上你在總統大選裡投給了誰。

片中主題曲Million Voices:

目睹祕密的母山羊



瑜珈士練習拳法,
必須在隱密之處,
不能讓任何人看見,
否則不是練拳的人手腳骨折,
就是看到的人失明…



安江長老年輕時,
和師兄弟們一起在深山中打拳,
他們養了一隻母山羊,
就近綁在樹下,
方便隨時擠奶來喝。


他們讓母山羊自由的吃草,
打拳時並沒有特別迴避,
母山羊在一旁,
把他們練拳的過程,
從頭到尾看得清清楚楚。


兩個月以後,
母山羊的雙眼瞎掉了。


香巴拉國王的教導


據說 達瓦桑波國王是一個具有高層次能力與慧根的人,於是佛陀傳授了達瓦桑波我們後來所稱的時輪金剛的大法。但基本上,佛陀教導國王的是,你不見得需要放棄五官 的享受,更不見得需要遠離世間;但是你必須要成為一個非常堅定、獨立的人,你必得強壯勇敢、無所畏懼。其後,達瓦桑波國王把佛陀的教授帶回香巴拉王國,教 法因而日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