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續十一事

道續十一事

1.  見解、
2. 等持、
3. 行為、(行持)
4. 壇城、
5. 灌頂、
6. 誓言、
7. 修行、(修證)
8.供養、
9.事業、
10.手印、
11.及密咒等十一續事(或學處)

[格主文章]關於淫欲 : 難到打手槍就不能發菩提心嗎?



關於淫欲 : 難到打手槍就不能發菩提心嗎?


這兩天,小龍女與企美諾布部落閣都發表淫欲相關的文章


雙運事件感言1 (2)(3)

淫慾的力量使人和動物不知羞恥 作者:阿迦曼尊者(上座部)



在下也說出我對於淫欲的看法:



我覺得男女的情事本來就是輪迴的動力之一,
也會引發種種的世間的惡業,和輪迴的苦果。


但是哪一件事情不會呢?

男女淫欲是最重要的社會禁忌,因此引發了極大的欲望。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禁止了看多啦A夢,那肯定有人會為了多啦A夢而殺人。這個例子說明了,慾望在社會禁忌的加乘下,變的劇烈,這樣的禁止,只會引發更大的渴望。無限大的慾望,無法滿足,使人發瘋。


欲望使人發瘋的原因是,慾望與滿足之間永遠的那道溝。而不在哪種慾望。


也很多人因為極端的修行概念,而執著顛倒。這不是也是欲望的詭詐表現嗎?


達賴X世的著名情歌,也說明對於情人形象的執念,和對於佛像佛法的執念並無二。


難道佛陀本身不是父精母血而出的嗎,拿著佛法打情慾這不是爸爸殺死孫子的行為嗎?


佛法的的精髓,並不是將事物落入二元的概念當中。對於情慾的看法,和行為的取捨,千萬別落入二元的取捨。落入了二元取捨,就好比行者斷了一隻腳,無法走遠,也無法歇息。


輪涅不二不是大成就者的看法,要從自己是眾生開始串習。


難到打手槍就不能發菩提心嗎?


瑪爾巴譯師傳

大手印的見修行果



  大手印的見修行果


  大手印的梵文是“馬哈母劄”。根據勝樂金剛密續的記載,“母”是空性智慧,“劄”是解脫輪回,“馬哈”代表兩者無別。了悟空性實相而離於輪回的時候,空性成為一切事物的最大印記,這是菩提本性自然具足的印記。


  馬爾巴修持梅傑巴所傳的法之後,唱了大手印了悟歌,提挈大手印的見修行果。首先他唱的是:


  “不滅法性即為彼,無礙自明洞悉力。俱生觀力一體中,自顯智慧即見地。”



  法性乃是一切事物如如之基,既非因創造而生,也無法被毀滅,因此具“不滅”性。它是萬法之基,如虛空般遍一切處,超越所有二元對立,沒有迷惑覺悟、輪回涅盤的分別,覺悟到這個根本就是洞悉力,本質為空,自性光明。因此它乃空明合一之境。空性中沒有任何實體存在,是故法性光明無礙,顯現萬法。


  


如馬爾巴所言,這種洞悉力乃俱生而自然展現的,它明見迷覺二元造作於法性中本自解脫。智慧非因創造而生,其自在自顯。這即是行者修持的見地。由道的觀點來看,既描述了修持的根也描述了修持的果。


  在修的方面,馬爾巴唱道:


  “徹於座下四威儀,三世無間如流水,瑜伽明晰無惑染,無有散亂即禪修。”



  修持見地時,不設法透過禪定力創造某種特殊心境。大手印禪定只不過是全神覺知當下的體驗而已。一切事物都是道,晝夜任何行為中禪定皆持續不斷,恒常明見自心法界真實境界。行者不設法達到什麼而製造更多迷亂,只須讓事物如是發生,心不存惑境中飄蕩,惑亂自會消散。因此這個法門自然清明無礙。最後,連惑亂本身也成為覺境的化現,不再視為障礙。的確,在禪修時行者是用了一些精神讓自己看清楚,不過這全部的過程卻是磨穿禪修道上步行所依的造作禪定之鞋。禪定進步下去,心即能自在安頓,境界亦自然清淨。


  行的方面也持相同見解。馬爾巴唱道:


  “身口意法及三世,變化萬端一莊嚴,不滅無為本質同,一切如幻乃正行。”



  行動並非因某種預設目的而特意展開,實乃因應境相所需而當下生起。所以它是無法預測的、不滅的、任運的。開悟的瑜伽士關懷須關懷的事物,滋養當滋養的事物,毀滅應毀滅的事物。這種無所限制的大悲事業在凡俗眼裏經常顯得離經叛道。它的本質不變,超越善惡的分別。沒有任何固定的觀點,因此猶如幻相。


  最後,馬爾巴唱道:


  “開悟本質在當下,刹那生成無增減,俱生大樂自解脫,離於希懼即證果。”


  


自始至終,大手印都是當下,於其中一切事物皆已圓滿,無得無失,也沒有希望懼怕的物件。它當下即自我解脫。此乃不受緣限的大樂。自心開悟等同佛陀,亦即完全覺醒之境。  總之,可以用蔣貢康慈羅爵泰耶的大手印之歌來說明:


  “於大手印見地中,分析推理不合用,故當捨棄造作識。


  于大手印禪修中,不可僵執心念上,故當捨棄造作定。


  于大手印行止中,諸行皆無參考點,故當遠離動靜意。


  於大手印果位中,本無成就可新獲,故當捨棄希、懼、貪。”


  


這正是所有噶舉人心性的深奧處。


行者修持大手印根果合一的法門時,不將自己的努力與體驗當作要緊的事;相對地,應當以衷心的感激之情看待上師與傳承祖師。這樣做並非只為謙虛,而是由修行所產生的深妙自然之果。


  如果沒有歷代祖師乃至上師的修持、融會與薪火相傳,就沒有一種果德能夠生起。靠著傳承加持力,行者才能完全成熟解脫;靠著上師無可比擬的恩惠,行者才有緣得見自心掊提。因此在大後印裏,虔誠與悟境是同一菩提果的兩面。


--摘自馬爾巴傳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


Four Unlimited Mind 四無量心
The mind of Bodhisattva:
1. Kindness
2. Compassion
3. Delight
4. Renunciation

FROM:【《漢英-英漢-英英辭典》】


【四無量心】
==

  ﹝出法界次第﹞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也。通名無量者,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所緣眾生既無量,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慈無量心〕,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也。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故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悲名愍傷,即拔苦之心也。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名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故名喜無量心。
  〔四、捨無量心〕,謂菩薩於所緣眾生,無憎愛心,名之為捨;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故名捨無量心。
==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

【四無量】
==
 (術語)與四無量心同。
==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四無量心】
==
 (術語)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也。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心:一慈Maitri,二悲Karun!a%,三喜Mudita%,四捨Upeks!a%。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智度論二十曰:「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仁王經下曰:「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梵Catva%ri-aprama%n!a%n!i。
==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四無量】
==
 (名數)佛菩薩慈悲喜捨之四德也。與樂之心為慈,拔苦之心為悲,喜眾生離苦獲樂之心曰喜,於一切眾生捨懇親之念而平等一如曰捨。緣無量眾生而起此心,謂之無量。又曰四等,四梵行。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四無量】
==

Four Immeasurable Minds 四無量
See:Four Unlimited Minds
==
FROM:【《漢英-英漢-英英辭典》】
==


三洲感應的韋馱菩薩


三洲感應的韋馱菩薩(原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護法韋馱菩薩



「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 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善住 




一、佛教的守護神──韋馱天





韋馱天為佛教的守護神;又作私建陀天、建陀天,或作違馱天、違陀天。在中國佛教界占有特殊的地位。



依中國佛教界所傳,韋馱天是僧團、寺院及齋供中最著名的護法神,為南方增長天王所統率的八將之一,也是四天三十二將中以武勇著稱的首將。



 唐朝道宣律師在《感通錄》中提及:韋馱天現天將軍身、守護伽藍。其誠護正法等故事傳出後,中國於建寺時必敬奉之為守護神,稱為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於佛殿中,注視進出行人。其形像約有二種︰



1.兩足平立,雙手合掌,寶杵橫於兩腕。如:台南古剎─開元寺彌勒殿後之韋馱菩薩像。



2.左足略向前立,右(左)手握杵拄地,左(右)手插腰。如:台南妙心寺大雄寶殿左側之韋馱菩薩像。



二、護法韋馱之考察



學術界認為韋馱天原為印度婆羅門教諸神之一,後來與摩醯首羅天等共為佛教的守護神。



與唐宋以來,中國所傳說的韋琨將軍並不相同。中國佛教徒漸漸將印度的韋馱天,與道宣律師夢見的韋將軍混而為一,乃形成中國佛教所傳的韋馱菩薩。



《密跡金剛力士經》中提及釋迦會上的密跡金剛,就是誓願護持正法之法意太子的後身。



其雖現夜叉身、執金剛杵,但實為大菩薩。以手執金剛杵而得名的密跡金剛,為四天王所統率的大力夜叉,因守護佛教,成為佛教中重要而熱誠的護法神。



中國之護法韋馱,現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教之特殊護法神,與密跡金剛力士之神格,最為相合……」(註一)   



「中國之護法韋馱,其本質應為密跡金剛,……其所以被稱為護法韋馱,可作兩種解說:



一、佛教本有執金剛之特殊護法神,與韋馱天各別。自韋琨或簡稱韋將軍之熱誠護法說傳布後,即漸與名義相近之密跡金剛(意義相近:現天將身,專誠護持世尊遺法)、韋馱天(韋馱天將與韋琨或韋將軍名稱相近)相合化。



二、金剛二字,梵語跋闍(或作折)羅;闍在華文中有陀音,如荼毘之或譯闍維。韋陀之韋,則古人常譯作毘,如吠陀之或譯毘陀、皮陀;迦毘羅之或譯迦維。執金剛之跋闍羅與韋陀……迨韋將軍說廣播後,三者即合化為一,成為唐宋以來之護法韋馱。」(註二)



總之,韋馱之名稱,出於韋馱天。現(夜叉)天將身,執金剛杵,為佛教最熱誠之護法者,……流行於中國佛教界,早晚供養,成為無人不知之護法韋馱,不能謂與韋琨將軍無關。」(註三)



印順導師認為護法韋馱,是「以密跡金剛為主體,經韋琨將軍說之聯繫,而與韋馱天合化者也。」(同註三)



因此,印順導師於〈護法韋馱考〉一文中,做如下的假定:「今所稱之護法韋馱,係經中之韋馱天與韋琨天將之合化。若無護法善神之韋馱天,則韋琨終於一韋琨;若無韋琨將軍之傳說,韋馱天縱為護法神,亦但為一般之護法神,不能如此普遍也。」(註四)







三、相關經典



《金光明經》卷三〈鬼神品〉云︰「釋提桓因及日月天,閻摩羅王、風水諸神、違馱天神及毗紐天,大辯天神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護世間。


《大般涅槃經》卷七云︰「為欲供養天神故入天祠,所謂梵天、大自在天、違陀天、迦旃延天。」 



 宋朝法雲法師的《翻譯名義集》云:



今所稱之護法韋馱,……蓋跋闍羅波膩,此云金剛手,其手執金剛杵,因以立名。…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    



《法苑珠林》謂有南天八大將軍之一臣,姓韋名琨,三洲感應等。



梁武帝的《斷酒肉文》中提及:「韋馱天為善神,與密跡金剛等護法神同列。」(同註四)



四、韋馱菩薩的感應



在佛陀即將入滅時,韋馱天曾得到佛陀的咐囑,以護持正法久住世間。並常於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等三洲護持佛法,故有「三洲感應」之稱。於佛教有危急等情事,韋馱菩薩一得消息,必定立即奔赴、親往弭平、應機除魔。中國寺院每日早晨課誦時,必定誦念〈韋馱讚〉,以稱許韋馱菩薩擁護佛法之功。其讚文如下:



「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 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註五)



相傳 農曆六月初三 ,為韋馱菩薩聖誕,寺院備鮮花、敬果慶祝之。






【註釋】




1.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頁2482.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頁248-249



3.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頁2494.印順導師,《佛教史地考論》,頁246



5.高雄宏法寺,民70《佛門必備課誦本》,頁38-39



【參考資料】



1.《大般涅槃經》卷七、十一。2.《翻譯名義集》卷二。3.《護法韋馱考》印順導師。



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韋馱天〉、〈殿堂〉等條目。



◎大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日( 200875 /農曆63)總之,加油吧。


法句經 梵志品


梵志品第三十五/ (法句經 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 言行清白 理學無穢 可稱道士

截流而渡 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 是謂梵志

以無二法 清淨渡淵 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 彼彼已空 捨離貪婬 是謂梵志

思惟無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為梵志

日照於晝 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非剃為沙門 稱吉為梵志 謂能捨眾惡 是則為道人

出惡為梵志 入正為沙門 棄我眾穢行 是則為捨家

若猗於愛 心無所著 已捨已正 是滅眾苦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若心曉了 佛所說法 觀心自歸 淨於為水

非簇結髮 名為梵志 誠行法行 清白則賢

飾髮無慧 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 外捨何益

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 閑居思惟 是謂梵志

佛不敎彼 讚己自稱 如諦不妄 乃為梵志

絶諸可欲 不婬其志 委棄欲數 是謂梵志

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見駡見擊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若見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心棄惡法 如蛇脫皮 不為欲污 是謂梵志

覺生為苦 從是滅意 能下重擔 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 辯道不道 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棄損家居 無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謂梵志

棄放治生 無賊害心 無所嬈惱 是謂梵志

避爭不爭 犯而不愠 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如蛇脫皮 是謂梵志

斷絶世事 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 是謂梵志

所世惡法 修短巨細 無取無捨 是謂梵志

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 無習無捨 是謂梵志

棄身無猗 不誦異言 行甘露滅 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 謗毀已除 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 墮塹受苦 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 唯滅不起 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 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離人聚處 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 是謂梵志

棄樂無樂 滅無煴燸 健違諸世 是謂梵志

所生已訖 死無所趣 覺安無依 是謂梵志

已度五道 莫知所墮 習盡無餘 是謂梵志

于前于後 及中無有 無操無捨 是謂梵志

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覺意不動 是謂梵志

自知宿命 本所更來 得要生盡 叡通道玄 明如能默 是謂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