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與保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皈依與保護(“諸護法大薈供”法會中的開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08年7月香港法會,宗薩欽哲仁波切對大陸弟子最新開示
香港修頓場館2008年7月1-5日
http://www.folou.com/thread-118817-1-1.html
MP3 (共9 節)
目錄

1) [第1節] 保護:活在當下
2) [第2節] 聖救度母灌頂   
3) 諸護法大薈供
    物質主義的觀點:發達時代                  
    佛教的觀點:末法時代                           
    護佑免生錯誤的見地                     
4) [第3節] 本尊
    意本尊                           
    語本尊                           
    身本尊                           
5) [第4節] 通過世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科學成就不能解決問題                       
    經濟學家不能解決問題                  
6) 三種心相續
    第一種心相續:對解決方案的盲目信從
    第二種心相續:虛無的思想
    第三種心相續: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案
7) 修皈依:接受和憶念
    皈依佛、法、僧                                 
     [第5節] 究竟的皈依:禪修空性
    相對的皈依:臣服於皈依的對象
    憶念三寶
    活在當下
8) [第6節] 皈依儀式
    皈依三寶
     [第7節] 受皈依戒
    成為佛教徒的意義
    具體的皈依儀式
9) [第8節] 當下
    罪魁禍首:散亂
    “智慧的麵條”:覺知
    看著念頭的效果
10) [第9節] 結語
>>>>>>>>>>>>>>>>>>>>>>>>>>>>>>>>>>
<<<<<<<<<<<<<<<<<<<<<<<<<<<<<<<<<<
第1節

日期:2008年7月1日
保護:活在當下

    我們在香港舉行祈求保護的薈供,在臺灣做勝利的薈供。對我們而言,最容易做的事就是不要追思過去,不要料想將來,而是安住於此時此刻。所有佛法教義的精髓實際上都包含在“活在當下”的修行中。如果一個人可以住於當下這一刻,這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保護。一個人無法獲得比活在當下更大的勝利了。當我談到“活在當下”時,我確實是按照字面意義來說,而不是在說什麼神聖、奇異的“當下”。
    當我們談到“保護”時,不可避免的,我們也在談論“危險”——我們試圖保護自己免於危險。當我們說到“勝利”時,我們同時也在說“失敗”。我們的生命怎麼會變得危險了?當我們遊移于過去或未來的時候。當我們在過去和未來中迷失自己時,我們失去了我們的真誠。所以我們失去控制,我們失去信心,我們覺得驚慌,變得偏執,我們把事情弄得令自己危險。勝利變得很遠、很遠了。
    這並不難理解。當你審視你的生命並分析你的焦慮時,你很快就會意識到,你所有的焦慮都來自於擔心過去或者憂慮未來。實際上,活在當下很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情。甚至小孩子都可以做到。事實上,孩子們做得更好些,因為如果一個小孩看見一塊看似美味可口的蛋糕,他會毫不猶豫地表達出來。不過我們這些成年人,這些有文化和成熟的人,我們得想好多關於我們“面子”的事。當我們想到自己的“面子”時,我們想到的總是“未來的面子”。儘管這是最簡單的事,反諷的是,這恰恰是我們不去做的一件事情——活在當下。
    所以我們就做些複雜的東西,比如這個薈供。把事情搞複雜是我們的嗜好,而這很充分地採用于金剛乘佛教之中。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有這些多彩且繁複的儀軌、薈供、念珠、鈴,各種各樣的手印、咒語等等。
    相對來說,我們做這個儀式是為了讓我們從各種不利的環境或狀況中得到保護。這些你們即將要參加的儀軌或修持,究竟的目標,應當是為了讓我們免於迷惑或混亂。那麼相對來說,我們修這些儀軌,也許……這是個很大的“也許”……應當為了要成功、為了要長壽、為了要受到保護而免於各種災難。我說“一個很大的也許 ”,是因為有時候,並非所有的時候,我真的搞不清楚我們人類到底應該多成功。也許不成功反而更好些。如果你想到地球,那麼我就覺得人類不應長壽也不該成功。
    這一次,當印度的食品價格上漲時……我想同樣的事到處都在發生。僅在印度,我就得照顧大約600位出家眾。因為我得做我份內的事,照顧這600位在印度的出家眾,所以自私來說,我希望生意興隆、美國經濟好轉、亞洲經濟好轉,等等這些。我這是在給你們舉個例子。不過,如果你鳥瞰人間的話,若這個世界進入大約 20年的蕭條時期,也許真的會是件好事。
    當香港人開始在他們高樓大廈的陽臺上種植番茄的時候,那麼也許這個地球就終將得救了。不過,你當然不想在你家的陽臺種植番茄,就象我不想要放棄我那600 位僧人一樣。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不想把自己的陽臺弄亂,我們要保持它的清潔整齊,等等。自私已經證明了它自己是最混亂的狀態。所有其他的混亂和迷惑都沒那麼有害,但自私這種迷惑卻是很有害的,因為它非常非常的短視。
    從無始以來直到今日,人類做了好多東西。我們登上了月球、我們造的船一般上不會沉、飛機能飛—— 這些都是令人驚奇的成就。不過到現在,我們應當意識到,這些成就不僅沒有帶給我們究竟的快樂,事實上這些東西還直接對地球造成破壞。所以,我籲請大家將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動機和我們的見地都投向讓我們能離於迷惑的這項工程。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終極目的,我們的究竟目的。
>>>>>>>>>>>>>>>>>>>>>>>>>>>>>>>>>>


<<<<<<<<<<<<<<<<<<<<<<<<<<<<<<<<<<
第2節
日期:2008年7月1日

(遵照仁波切的指示,聖救度母灌頂的部分已取出。)
諸護法大薈供

    接下來的幾天,從今天下午開始,我們將進行諸護法大薈供的儀軌。在九尊主要的護法薈供中,一髻母是女王,她與聖救度母無二無別。我要再多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要舉行這個諸護法大薈供。
    這是個末法時代,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給你們舉個例子。最近,我和一位科學家進行了一場很激烈的對話。這場對話變得激烈是因為他說佛教的轉世概念是完全荒謬和毫無邏輯的,完全是迷信。他的原話是:“佛教的轉世是佛教徒編出來的”。於是,我就問他:“作為一位科學家,你相信時間嗎?”我知道他沒法說“不”。即便單單只是化學本身,你也得需要時間的存在,否則你怎麼混和東西呢?所以我就問他:“如果今天所有的科學家可以證明給我看,‘時間’確實存在,那麼,我就可以證明有‘轉世’。”因為對我來說,這兩者是完全一樣的,同樣的荒謬,同樣的迷信;而在究竟的層面上(萬法空性的層面上),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根本不相信轉世。

物質主義的觀點:發達時代
    當我前面談到這是個末法時代,我當然只是從佛教徒的角度來判斷的。從物質主義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個末法時代。這是個非常非常發達的時代。在香港,你可以今天,就在這個地方外面,喝到新鮮的獼猴桃汁,而這個新西蘭的獼猴桃可能是昨天才採摘下來的。從物質主義的觀點來看,這說明我們幹得不錯,所以這不是個末法時代。

佛教的觀點:末法時代
    從佛教的角度看,我們把這叫做“末法”因為我們今天在世上做的一切,都讓我們越來越迷惑,而且,實際上正把我們變成白癡。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人們可以變賣自己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這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經濟體系都是徹頭徹尾的幻象。我剛剛才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騙局,最大的欺騙。
    當我們計算我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時,我們從未想過我們製造出來的是些什麼樣的後果。比如,在香港,我們有很多優質的紙張。我們完全漠視了一個事實,就是這也意味著在這個地球上的某處,有許多樹木被砍伐了。如果我今天告訴你:“要真正地好好生活”……我不是說佛教徒……“要真正快樂地生活,我們應該只在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工作,而一周內的其他時間應該都是假期”,而這確實是真實的,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會相信我?你會認為我活在一個理想世界裡。因此,這意味著我們已經被這些虛幻的物質體系洗腦了,以至我們連相信與信任一些事實的力量也都沒有了。

護佑免生錯誤的見地
    要信任佛法就更難了。當然,非佛法修行者幾乎是不可能信任佛法的,但即使是在佛法修行者之間,很多時候我們也不信任我們的佛法修持。因此,漸漸地我們就會產生錯誤的見地:“哦,佛法起不了作用”,就象我前面講過的“轉世”的事情。
    所以,主要是為了庇護我們不產生這些錯誤的見地,我們要進行這個諸護法大薈供。因為,當我們開始相信修行之道時,這意味著你開始信任你自心的能力。
現場翻譯: (廣東話) 司徒朗覺
現場翻譯: (普通話) 司徒朗覺、楊憶祖
謄寫: 第1-2節– 黃靜儀
第3-9節– 朱麗儀、黃淨蕊 (2008年7-8月)
校改: 黃淨蕊、周熙玲 (2008年8-9月)
謄稿漢譯: 蘇卡 (2008年9月)
漢譯校對: 黃淨蕊、周熙玲、司徒朗覺(2008年9-10月)
>>>>>>>>>>>>>>>>>>>>>>>>>>>>>>>>>>



<<<<<<<<<<<<<<<<<<<<<<<<<<<<<<<<<<
第3節
日期:2008年7月2日

今天上午,實際上不只是今天上午,我給大家介紹了皈依。關於皈依,我想講一講。作了四十多年的佛教徒,我意識到,一個人能做的最容易但也是最有效的修行大概就是修皈依了。

本尊

“本尊”是一個金剛乘的專有名詞。從較普遍的佛法上講,唯一被提及的名詞是“佛”。如果你去上座部(南傳佛教)的國家,本尊幾乎是次於佛陀的。事實上,很多地方也許連“本尊”這個概念都沒有。比如,儘管在密乘中,文殊、觀音或度母等本尊被珍視為與佛同等,但如果你去到上座部(南傳佛教)的國家,首先,他們可能連諸如觀音菩薩的形象都沒有。即便是有,這些本尊一般上也被稱作佛陀的“俗家弟子”。他們不是真正的“本尊”,他們是“弟子”,就象阿難或者須菩提一樣。事實上,他們還是等級較低的弟子,因為他們不是出家眾。


同時,“本尊”也常常被指為是天人、神仙。不幸的是,即便我們談到密續的“本尊”時,我們的心還是馬上把它與某種天神聯繫在一起。所以,一旦提起“本尊” 這個詞,我們想到的是光圈、有超凡能力且樣貌好看的本尊、發光、不同的顏色、飛來飛去等等。其實,密續的“本尊”不外是指一種覺醒的狀態。所以,它不必是個天神類的生命。它真的不是。密續的“本尊”不是指一個神聖、天神類的生命。它是一種覺醒的境界。

意本尊

密續的本尊通常有三種形式:身、語、意。在這三者之中,我們可以說“意本尊”是最重要的。簡要來說,這個沒有造作的“當下”的心,這個由上師給你引介的,這個你在維續保持著的——那就是究竟的本尊。保持它,或培養它,就是我們所說的“親近本尊”、“向本尊祈請”、“皈依本尊”。但是這卻很難做到,因為這太容易,也因為我們造作、偽造的習性太強了。

語本尊

接下來我們有咒語作為“語本尊”。“嗡嘛呢唄美吽” 或者任何你在念誦的咒語也都是本尊。咒就是本尊,本尊即是咒——你明暸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我前面所講的,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要接受這點可能是困難的,因為對我們來說,一旦提到“本尊”這個詞,我們認為它指的是個有手有嘴、可以作為我們供花物件、看起徠像是人類的某人。所以,要接受咒就是本尊需要些時間。為什麼金剛乘的修行人被要求念很多咒語呢?因為累積咒數可以使你趨近本尊。而趨近本尊意味著接近覺醒的境界。這是究竟的目標,你們必須牢記。

身本尊

最後,身本尊。我想你們對這應該相當熟悉了。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橙色、藍色、紅色;標誌如金剛、蓮花、月輪、光圈——這些全都是身本尊。同樣的,我們能做得最好的就是試圖觀想本尊不斷地來回發光。如果做不到,那你可以塑一個佛像,畫幅唐卡或者請一幅圖像;供在佛壇上,注視它、做供養,並恭敬頂禮。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趨近本尊,但是這一切全都是困難的。能夠清晰地觀想是困難的。也許有時,我們能有清明的一瞥,可是卻難以維持和穩固這個觀想。另外,即使我們能夠有良好、穩定和清晰的觀想,也許我們還可以完全專注地持咒,但從根本上,所有這些方法萬萬不能脫離對空性的理解,而這又是很困難的。在咒和本尊的修行中,我們幾乎總是難免把它們想成是有形的、真實存在的,而且總是被客觀和主觀的二元對立染汙。我想要引出的重點是為什麼皈依是重要的。晚些我會回到這個話題。

(仁波切念誦祈禱文)
>>>>>>>>>>>>>>>>>>>>>>>>>>>>>>>>>>

<<<<<<<<<<<<<<<<<<<<<<<<<<<<<<<<<<
第4節 日期:2008年7月3日

我將繼續昨天關於皈依和它的重要性的話題。

通過世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我提起本尊的原因是作為人類,我們總是有那麼多的焦慮,總有那麼多的問題。一般來說,人們試著通過世俗的管道或世俗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教育、金錢和權力。例如,為什麼我們把孩子送去學校?因為我們認為通過教育,我們可以解決未來的問題。不過,一而再再而三地,事實證明有時這些方法根本無法給我們答案。它們解決不了問題。

科學成就不能解決問題

科學成就是很奇妙的,但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問題。我們有這麼多的科學成就,這些按道理是來解決問題的,可是,儘管有這麼多科學和技術,我們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有時,我們正因為這些科學成就而得到更多的問題。

經濟學家不能解決問題

經濟上也是一樣,我們已經取得這麼多的成就。但是,當泡沫出乎意料地要破滅時,不管有多少偉大的工商管理專家討論與否,它就是會發生(意思是,泡沫依舊破滅)。我們有了不起的科學成就,我們有出色的經濟學家,火車在跑,飛機在飛,但這個世界還是不對勁。問題還是出現,事實上,還更多了。

三種心相續

當這些所謂的超出理性或非理性的事件發生時,會產生三種效果,或者說三種心相續。

第一種心相續:對解決方案的盲目信從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心相續或心理要素:“一切都會好的”。這種盲目的信心,認為只要你努力,你總會從問題中脫身的。我們知道有一些人發表了據稱是相當驚人的經濟對策而獲得諾貝爾獎。這種對解決方案的盲目希望。有時,這個方法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正當我們開始解決舊問題的時候,就有上百個其他新問題接踵而來。不知怎的,這種認為總會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在推動著這個世界。實際上,這種無明是經濟似乎仍在運作的唯一原因。不知怎的,這種認為一定行得通、總有解決辦法的盲目信心,正是使這個世界運轉的唯一驅動力。

第二種心相續:虛無的思想

當這類非理性的事情發生時,出現的第二種心理要素是一種較為虛無的心理要素。人們由於市場崩潰而從房頂跳下去。他們覺得沮喪,而最糟糕的是他們覺得這僅僅發生在“我”身上。別人都沒事,所有這一切的不幸只發生在“我”身上。

第三種心相續: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案

至於第三種心理要素,我們必然會去嘗試一些超越世俗的解決方法,比如去寺廟焚香、去算命和請喇嘛卜卦,並得到各種咒語和薈供作為處方。這就是為什麼昨天我要講到本尊。我們皈依本尊、持誦本尊咒、做本尊薈供——做了這麼多遍。我們的態度是,把本尊當成是一種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解決問題的全能物件來依賴。我並不是在全然地勸阻這種態度。我想,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我們總得從某個起點開始。但是就象我昨天說的,密續的本尊並不是個實存、外存的生命。我不知道你想要怎麼祈求,但是想得到本尊的加持,並且要親近本尊——就是我昨天講的身、語、意本尊——這種境界是相當複雜的。當然,我並不是在勸阻你去修本尊。我想說的是,對初學者而言,其實不僅是初學者,即使是對最資深的修行人來說,皈依大概是最可靠的修法了。

修皈依:接受和憶念

修皈依有兩個關鍵。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在接受之後,要憶念。象我常說的,實際上“我皈依”這句話有時有點兒具誤導性,儘管它仍是最好的表達。“我皈依”應當被理解成“我接受,我承認”。“我皈依法”是指我接受這個真理,我承認這個事實。什麼是真理?佛陀說:“所有和合事物皆無常”,就是說泡沫會破滅。當一個經濟學家接受這個事實——無論一個泡沫漂浮多久,它總會破滅的——這個人就已經從泡沫會永存的幻象中受到了保護。我接受我會死亡。我接受我的死亡會隨時到來,而不是“過一陣子才來”。

我給你們講皈依的重要性是源自一段經歷。我的一位來自香港的老朋友最近離世了。她叫作“明”。她很年輕,多年來飽受病痛的折磨。明和我一直在試著找解決的辦法——記得嗎,解決方案?各種辦法。藏藥、中醫、印度藥物、薈供、修法……但最後,我和她長談了一次,讓她接受吧。放棄掙扎求存,她必須面對死亡。我們談到皈依。同時,因為她的性格非常堅強和對佛法極為虔誠,她很輕易地接受了,而且她真的做到了。她將重點放在皈依的修行上。我不得不說,儘管我應當是在教導明,但看著她如何逝去,我必須坦承,我內心裡秘密地希望自己離世時可以象明一樣。如果我可以象她一樣地離去——充滿信心、對不確定性沒有絲毫的恐懼,我想我就可以算是有所成就了。有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最簡單的。難怪在所有佛教的修行中,第一件事就是皈依。這就是為什麼我昨天說,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到最近才意識到,其實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特別是初學者,同時也適用于資深的修行人——修皈依是精髓。

皈依佛、法、僧

接受真理或事實,就是“皈依法”;親近那些接受相似的真理之人,就是“皈依僧”;仰止那些不僅僅證悟了真理,還教導你真理的人,就是“皈依佛”。這就是為什麼,至少這次,我們應該修皈依。
>>>>>>>>>>>>>>>>>>>>>>>>>>>>>>>>>>

<<<<<<<<<<<<<<<<<<<<<<<<<<<<<<<<<<
第5節

日期:2008年7月4日

我促請你們去修皈依,不只是這次修,而是時時刻刻都要修。

究竟的皈依:禪修空性

在最高的境界,當你禪修空性時,那當然是究竟的皈依,因為你在接受、你在保持、你在安住於絕對的真理上。沒有比這更高的皈依修法了。正因如此,你一定記得在《心經》的結尾部分,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是無上的藥物,能驅除一切障礙,等等。但是這麼高境界的皈依修法,也就是禪修空性或安住於空性,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當然是特別困難的。“沒有皈依的物件”、“沒有皈依的行為”、“沒有皈依者”——像是這樣的概念,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對初學者。要理解究竟的皈依,需要一點點聽聞和思維,以及很多的禪修。

相對的皈依:臣服於皈依的對象

在更粗顯的層面上,皈依是最實用和最容易的修行。當我們人類的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的習慣是臣服於一個解決方法。這就是為什麼修皈依的方法也契合了我們臣服于一個全知、全能、強大的皈依物件的習性。能記住我之前談到的本尊的繁複細節,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困難的。不過,祈禱和臣服于某人,向他祈求幫助和保護卻是我們的習慣。乍看之下,當我們修皈依的時候,我們就有那種臣服的感覺。所以,在所有的修法中,這大概就是最容易、最實用,也最契合我們思維習慣的修法。

憶念三寶

傳統上,有一種方法是一遍一遍地反復念誦皈依文。我相信你們都很熟悉諸如念十萬遍皈依文兼做大禮拜等等這些修法。但是,就象我前面講過的,皈依有兩個關鍵的層面。一是接受、二是憶念。在相對層面上,修皈依的精髓在於憶念三寶。在這裡,我再次提醒你,記住空性之見地當然是究竟的皈依修法。但相對層面的修持,就是憶念三寶。其實經文裡有提到。我想它應該也已經被譯為中文了—— 一部關於憶念三寶的簡短經文。

(1) 憶念佛

我在這裡強調這點是因為,不幸的,念誦皈依文變得有點讓人生厭了。它成了一種類似文化的東西,因此人們只是喃喃念誦,完成數量而已。其實我建議我的一些朋友們還有我的受害者,與其只是去念誦十萬遍皈依文,不如去試試一些會使修行更具意義的方法,這些方法並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確實地在很多經文中有所指示。例如,憶念佛的名字,比如釋迦牟尼佛;或者是他的形象,比如金色;或他的慈愛;或他顯現的某個片段,比如摺起他的袈裟、赤足步行、托缽乞食。當你能夠記起這些時,你計一下數。你可能是在做某件事情的當兒,在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地點和時間想到這些,比如在肉鋪或者屠宰場。就算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短暫,你應當算做一次。如果你持續半個小時想著佛陀而沒有任何間斷,你也應當算做一次。因此,每一個想起佛陀的其他念頭都成為你的念珠。最好買個電子計數器。你甚至不必這麼想:“噢,佛陀,我皈依您”,才能算做一次。只要一點零碎的念頭想像佛在摺起他的袈裟,就足以被算作一次了。

還有其他的方法。實際上,這些在佛經裡全都有解釋,只是這些東西被我們遺忘了。令你自己能夠聽到佛的名號——這也可算一次。通過你或別人,讓其他的人聽到佛法僧的名字、功德或作用。

(2) 憶念法

關於法——憶起空性、無常、四聖諦、緣起,其中的任何一個。然後,當然禪修是最好的,哪怕只是禪修片刻。禪修、思維空性、談論空性、聽到關於空性、無常……任何這些……禪修是其中最好的。我覺得有這類的象徵是相當重要的。這就是出現塑像和書籍這類東西的理念。塑像、書籍、佛書……要點是,去具有這些東西。

當我試圖從斯里蘭卡請《三藏》時,我的一些西藏朋友就對我說:“你為什麼需要這個?這個沒用的,你又看不懂”。是的,具有佛典。

而且,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大概也就越好。今時今日,你可以直接買到任何的佛書,像是《金剛經》,你直接就能買到。好多時候,你甚至可以得到免費的贈本。不過,如果你可以親自手抄,就更好了,因為這些都是憶念三寶的方式。類似的,為自己或他人繪製佛陀的形像;還有,象佛經裡提到的,隨身佩戴。佩戴的方式是確保我們的身體能觸碰到它們。例如,《金剛經》,你可以戴著它或觸碰它。

(3) 憶念僧

關於僧——尊重任何與僧伽有關的東西。在僧眾中,也許在家的僧伽比較難認,但出家僧眾可以通過標記分辨出來,比如紅或黃色的僧袍。在《本生鬘論》中有個非常美麗的故事:當佛陀是只獅子的時候,一位獵人偽裝成出家人而殺了它。因為那個獵人知道這只獅子尊重僧人,所以他就穿上黃色僧袍偽裝成出家人。獅子以為有位僧人走過來靠近它,結果就被殺了。因此,這只獅子積累了很多功德。這只是無數皈依修法中的一些,供我們這些普通人和初學者修習。

活在當下

我再三對你們談到,在所有這些皈依修法中,活在當下大概就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修法了。活在當下是止觀的精髓。有人要求我為此做點簡短的介紹,所以這正是我接下來要講的。當我們說不住於過去、不住于未來,而住於當下的那一刻……我們一旦這麼說,就會產生兩種反應。一種是:“哦,這是大圓滿法!他怎麼可以這樣公開地講?”另一種是:“哦,他正在教大圓滿!讓我們仔細聽。” 你可以查查佛陀的經論,從頭到尾從尾到頭查看十次,你根本找不到佛說過一句你必須住於過去。類似的,佛也從沒說過你必須住于未來。沒有。只有那些從沙漠來的、嗅過駱駝的人們才這麼說。

所有佛的教法都是在說活在當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當我們提到“活在當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禁不住去想那應該是些特別的“當下”,是個很奇異、很神聖的東西。因此我們是這麼做的——我們試著禪修,然後你想到麵條、電影。然後你想:“啊,這個不是的!我那特別的當下在哪兒?”你在找尋,卻不知道當面條出現在你腦海時,你只要覺察它,而你需要做的就只是這個。

下一個挑戰。你在打坐,麵條出現了,你覺察到麵條。但是幾個月後,麵條還是持續出現。
>>>>>>>>>>>>>>>>>>>>>>>>>>>>>>>>>>

<<<<<<<<<<<<<<<<<<<<<<<<<<<<<<<<<<
第6節

日期:2008年7月4日

皈依儀式

沒有太多可解釋的了。基本上,過去幾天我講了皈依的大部分概念。因為皈依是如此的重要,為了使它更振奮人心、更令人重視,傳統上要持受皈依戒,並有個儀式。因為眾人的請求,我明天早上會舉行這個儀式。就算我們以前已經皈依過,我們當然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皈依。

皈依三寶

皈依並不是說你們皈依我。你明白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在皈依佛、法、僧。我只是引領這個儀式。一般來說,皈依不是個金剛乘的儀式,不是灌頂。所以,我沒有成為你的老師,你也沒有成為我的學生,沒有這樣的負擔。這裡沒有這樣的系縛。不會就只因為進行了這個皈依儀式而產生這樣的系縛。然而,某種精神上的聯繫肯定是會產生的。多一個緣分——在這裡是精神上的緣分——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們之間似乎本來就相互有一些因果業債。

你們一些人還請求我做你們的上師等等。當然,我自己作為一個修行人,與別人分享佛法上的知識是在修佈施。從這一點上講,是的,我要盡我所能來教授。但是,如果你是想找那種可以依賴的靈性人物,我不得不告訴你,我大概是最不可依靠的人之一。大多數時候你連我在哪兒都不知道。事實上,我的親信助手,他們知道的最晚也最少。不過,如果你覺得你已經成為了我的學生,那麼我也想告訴你,你想要去找多少個上師都可以。事實上,我會鼓勵你這麼做。實際上,現今還有一些很偉大的大師住世。他們有些甚至還相當年輕。例如在中國,你們可以仰賴諸如四川的堪布慈誠羅珠這樣的大師們。

明天,在皈依儀式中,有一個儀軌環節是剪頭髮和接受法名。那些已經受過皈依戒的、已經有法名的,我真的強烈地向你們祈請,請對我發發慈悲,不要再來要名字了。剪剪頭髮並不怎麼難,但是最難的是想些有趣的法名。在不丹大概有六個孩子叫喬治布希(笑),所以有這種風險,你可能會得到這類的名字。

>>>>>>>>>>>>>>>>>>>>>>>>>>>>>>>>>>






<<<<<<<<<<<<<<<<<<<<<<<<<<<<<<<<<<

第7節

日期:2008年7月5日

受皈依戒

你正在向佛、法、僧皈依。在你皈依之前,我應當告訴你基本的皈依戒:皈依了佛,你就不應當再把任何未覺悟者作為究竟的皈依對象;皈依了法,你就不應當再去皈依任何教導你極端見地的道;皈依了僧,你就不能再允許任何崇信極端見地的人給你精神上的影響,因此你不能把任何相信極端的精神見地者作為你的修行助伴。

這和一神論那種“只有這樣才對”的做法毫無關係。作為佛教徒,我們不會說其他的道路是錯誤或沒用的,或任何類似的說法。不過,如果你想去右邊,你是不可能同時去到左邊的。所以,如果你仍是基督徒就不可能成為佛教徒,因為佛教徒相信緣起,而基督徒不信——這是兩條不同的道路。所以由你來決定,絕不勉強。有人說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大家摟摟抱抱,你親我親——這就是我所指的精神廢話。

成為佛教徒的意義

我要告誡你們。受皈依戒後,那些以前沒皈依過的人就成為佛教徒了。你並不必須要這麼做,所以我給你們一些時間考慮。成為佛教徒不是說你得從你的生意或收入取出一部分來繳某巴仙的稅。成為佛教徒意味著你皈依了因、緣、果的真諦,皈依了相互依存的實相。

具體的皈依儀式

皈依儀式是最基本、最基礎、最根本的儀式。因此,就象我昨天跟你們說的,你們不是皈依我。別說是我,我們今天的儀式甚至不能把文殊菩薩作為皈依對象。必須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是教主。想像這尊釋迦牟尼佛像就是釋迦牟尼佛本身,而不只是尊佛像。你必須有強烈的信心,相信你就站在釋迦牟尼佛前。然後,請頂禮三次。

現在這部分已經圓滿了,因為你在受皈依戒,因為此刻我是給予你皈依戒的戒師,為表示供養和尊敬,請對我頂禮三次。

現在請跪下,跟著我念。(念誦皈依戒)再一次。(念第二遍)好了,最後一遍。念完最後一遍後,我會稍微停頓一下,然後彈指。那時,你就已受了皈依戒了。(念誦最後一遍)現在我要念一些吉祥偈來慶祝這一刻。(仁波切念誦吉祥偈)

我昨天已經說過,那些以前就皈依過的、已經有法名的、已經剪過頭髮的,請不要過來。擁有很多法名並不會使皈依更好。反正,我注意到你也從來沒有用它。同時,剪頭髮,也只是請那些第一次皈依的人過來。我會把剪下的頭髮給回你,你可以將這撮頭髮帶到菩提迦耶去放。從中國來的人,可以帶去一些聖山,比如五臺山。

請到我這邊來,不用跪下。重要告知:我知道我今天得教你們禪修,關於麵條的事情。我們時間很緊。越多的人來要名字、剪頭髮,就越花時間,開示時間也就越少,你們選吧。

(皈依和剪頭髮的儀式)
>>>>>>>>>>>>>>>>>>>>>>>>>>>>>>>>>>






<<<<<<<<<<<<<<<<<<<<<<<<<<<<<<<<<<

第8節

日期:2008年7月5日

當下

我要繼續昨天講到的當下的修持。我想提醒你們的是,佛的所有教法中從未提到住于過去或未來。事實上,在有些大乘經論中,甚至住於當下都是不被鼓勵的。不過,這是以後要談的,還是不要把我們自己搞糊塗吧。

讓我們想想,這個世界的所有這些災難和不幸從何而來?不幸、問題、災難。什麼是這個世界的大魔頭?主要的元兇……讓我們思維和考慮,什麼是我們的生活和世界的罪魁禍首?只有一個。“它”一直在那兒,就在我們面前。很多“它”,不只是一兩個,而是很多個“它”。

罪魁禍首:散亂

我們生活中的罪魁禍首,西藏人稱為yeng (gyeng)。英文裡,你可以粗略地把它翻作散亂。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散亂,也許我們可以試試用一些別的詞。英文裡,有一些很好的表達——“激動起來 ”與“被困住”。我相信中文這麼古老的語言裡也有更好的用語。“發愣”——讓我們再形容一些。它可以變得相當極端。有時,你是如此的散亂,你的嘴張著,一隻蒼蠅飛進去,甚至還有時間飛出來,你都還沒有意識到。

在較細微的層面上,幾乎所有我們所做的,幾乎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我們現在所修的念住,都是某種形式的散亂。基本上,輪回的特徵實際上就是持續的散亂。這是我們所唯一擁有的。所有這個地球上的一切,所有商店裡出售的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散亂。此刻,散亂似乎正在大傾銷,香港的價格更便宜。

想得到讚揚是一種散亂;想得到注意是一種散亂;逃避批評是一種散亂。基本上,即使嚮往小小的舒適都是一種散亂。很多我們做的事,在俗世裡被稱作“不散亂的 ”、“全神專注的”,從修行的角度看,它們只不過是一些很有組織、很有文化的散亂。只要有一個目標,你就必然會有散亂。舉例來說,禪修時,我們總有個目標 ——如果不是為證悟,至少是做個平和寧靜和有自控能力的人,這意味著,我們在禪修上渴望有所進步。看,現在進步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散亂。渴望有所進步就是禪修最大的散亂。

當散亂初起時,可以說是“沒問題的”,但散亂通常都會演變成沉迷。實際上,所謂的佛法,不論如何教授或修持——無論是在上座部的國家裡剃了頭的僧人,或是西藏佛壇上所有複雜的儀軌,凡此種種——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目標,一個目的,就是將散亂拆除解體。但是很多時候,這些設計來消除散亂的方法本身,恰恰成了散亂的來源。我敢肯定,許多上座部的修行者被諸如頭髮到底應該剃到離頭皮多近、什麼才算是真正的黃色僧袍、如何穿著,被所有這些導致散亂。類似的,西藏人則為哪個食子應該放在哪個食子的後面而散亂。如我前面所說,人類就是不能不帶某種形式的散亂來溝通、生活或存在。

你可能會問:“那你為什麼還教這麼多不同的東西,這些儀軌、咒語,所有這些?”正如我在這五天剛開始時說的,最簡單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住於當下。但是我們無法欣賞它。我們渴望複雜。住于當下——簡樸的修法——真的太過難以忍受。我們沒法相信它。所以無論你是去日本的禪宗寺廟,他們說那裡崇尚簡潔,他們沒有儀軌,對嗎?但是要製造“簡單”,好比一片楓葉落下,然後有人去撿起來打掃乾淨等等,這同樣是造作的、虛構的、難以修持的。就像是如果你去印度或西藏,那兒的佛壇上亂七八糟地堆放著太多的顏色、太多的照片、太多的佛像。同樣是造作的。西藏僧人忙著製造雜亂而散亂;日本僧人則忙著收拾整理而散亂。如果我說,就象昨天講的,當一個如一碗面般世俗的念頭出現在你的腦海,只要覺知它,就已經夠好了。如果我這樣說,你多半是不會滿意的。念些咒語、修些儀軌、做一些更儀式化的東西會更讓你滿足。我也是這樣的。

“智慧的麵條”:覺知

現在我告訴你最重要的部分,仔細聽。當你打坐時,一碗面出現在你腦海,你需要做的就只是覺知它。不過你知道嗎,好多人會這樣做:坐著,一碗麵條浮現,然後你緊抓著這碗面,因為我跟你講過要以這碗面做禪修。現在麵條已經變得如此神聖,你會盡力去維持這碗面。就在這裡, 你(的禪修)垮掉了。當一碗面浮現腦海時,你注視它。隨後你想吸煙,你就想,“啊,這個不好,讓我回到麵條上”。你的禪修已垮掉了。要點是:你坐著,或說禪修,一碗面出現腦海,你覺知它——很好。這之後,如果你開始想著麵條,那麼麵條就成為了一種散亂。所以覺知麵條不是散亂,但是,想著麵條就是麵條散亂了。這裡有兩種“麵條”。一種是“智慧麵條”,一種是“散亂麵條”。“智慧麵條”就只是簡單地覺知它。之後,如果你開始想著麵條,那它也就成為散亂了。

下一個實際的問題是,那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有這麼多的念頭。不只是麵條,還有香煙、電影、談話、男生、女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好的念頭、壞的念頭……我們怎麼辦?都是一樣,當這些念頭出現時,你就只是覺知它們。焦慮、憤怒、快樂、幸福,不管是什麼念頭……只是看著它。當然,作為人類,我們都想知道這麼做有什麼效果。

看著念頭的效果

那麼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效用,意義是什麼?如果你持續看著你的念頭,這些念頭就不會製造故事。如果你只是看著你的念頭,這些念頭就全變成好象是未被剪輯的電影鏡頭,象拍攝電影,沒被剪輯過的。當你一直這麼做並且越做越多時,你的未剪輯的電影鏡頭裡,自然也就不會有音樂、主題和特效,所以你就不會被困住。

接下來,有個重要的問題:你可以說,我是美林或華爾街的總裁。我需要思考、需要計畫、需要時間表。如果我修持這種“當下”,我的所有念頭變成是未被剪輯的、支離破碎的,然後就會怎樣呢?我可能會丟掉工作。這是個常見的問題,我肯定你知道它。在我們的生命中,什麼是導致我們成功的最重要工具?控制。我們都是控制狂。我們只不過是不知道如何控制事物,否則我們人人都是控制狂。你如何才能控制呢?還是,麵條禪修。讓我們叫它做“當下”吧。你看,當你覺知你的念頭時,這就意味著你不散亂,意味著你沒有入迷了,意味著你沒有激動起來,意味著你沒有被困住,你控制得住,你也很放鬆。當然,我理解你的生意夥伴是很緊張的那種人,他就真的開始懷疑你了,因為你很輕鬆。這經常發生。有時候我們跟很放鬆的人一起旅遊,比如去機場,他們老是不來。他們幾乎落在後頭了,我們開始緊張。我們幾乎總是錯的。他們總是準時來到。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建議你,為了你的朋友好,你應該假裝你很緊張。(眾人笑)你應該假裝你很偏執。你注意到了嗎?如果我們看起來忙的話,我們的很多朋友會開心的。不僅僅是生意上,也包括人際關係,所有的一切……活在當下是關鍵。現在我想總結一下,我所講的關於“ 當下”任何東西,根本不是《大圓滿法》,也跟大圓滿的修法相去甚遠。所以不要以為我傳了你們大圓滿法。
>>>>>>>>>>>>>>>>>>>>>>>>>>>>>>>>>>






<<<<<<<<<<<<<<<<<<<<<<<<<<<<<<<<<<

第9節

日期:2008年7月5日

結語

祈請保護的諸護法大薈供大致上已完成了。我籲請你們牢記,為著能從外、內、密的問題中得到保護,你們應當唯獨倚賴皈依的修持。當然,那些能夠修更高的儀軌和更深的禪修,比如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人,他們應當畢生投入其中。最後,我們要隨喜所有使這次薈供發生的人們,願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致力追求什麼,有什麼舉動,不管怎樣,都引導我們修行佛法。最後,再一次的,我要提醒你們永遠將三寶銘記於心,並感恩三寶的存在。


yamola 專題--龍樹菩薩論頌彙編

 


【龍樹菩薩─論頌彙編】


 


1.      【中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64.htm


2.      【七十空性論】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bclassic/indian/nagarjuna04.txt


3.      【迴諍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31.htm


4.      【十八空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1/T31n1616.htm


5.      【順中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65.htm


6.      【般若燈論釋】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66.htm


7.      【十二門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68.htm


8.      【大智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25/T25n1509.htm


9.      【大乘破有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74.htm


10.  【六十頌如理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75.htm


11.  【大乘二十頌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76.htm


 


12.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20/T20n1169.htm


13.  【龍樹五明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21/T21n1420.htm


14.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2.htm


15.  【寶行王正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56.htm


16.  【菩提資糧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60.htm


17.  【福蓋正行所集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1.htm


18.  【勸發諸王要偈】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3.htm


19.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4.htm


 


20.  【十住毘婆沙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26/T26n1521.htm


21.  【壹輸盧迦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0/T30n1573.htm


22.  【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54.htm


23.  【菩提心離相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61.htm


24.  【菩提行經】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62.htm


25.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65.htm


26.  【釋摩訶衍論】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68.htm


27.  【讚法界頌】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5.htm


28.  【廣大發願頌】http://www.cbeta.org/result/T32/T32n1676.htm


29.  【龍樹菩薩傳】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7a.htm


30.  【龍樹菩薩傳】http://www.cbeta.org/result/T50/T50n2047b.htm


31.  【華嚴經傳記】(卷一) http://www.cbeta.org/result/T51/T51n2073.htm


32.  【十二禮】(別譯龍樹菩薩讚禮阿彌陀佛文) http://www.cbeta.org/result/X02/X02n0057.htm


33.  【釋迦如來應化錄】(卷二) (龍樹造論) http://www.cbeta.org/result/X75/X75n1511.htm


34.  【佛祖綱目】(卷十四) http://www.cbeta.org/result/X85/X85n1594.htm


35.  【佛祖綱目】(卷十五) http://www.cbeta.org/result/X85/X85n1594.htm


 


 


【龍樹菩薩─相關資訊】


1.      【龍樹菩薩資訊】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index.htm  (聯結:關鍵字庫─龍樹、中觀、中論、中道、三論宗等)


2.      【龍樹菩薩尊者】http://www.amtb-m.org.my/foxuegaiyao/jing-tu-shen-xian-lu/jingtushenxianlu8.htm


3.      【龍樹菩薩傳略】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479/479_06.html


4.      【龍樹菩薩簡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E%99%E6%A0%91%E8%8F%A9%E8%90%A8&variant=zh-tw


5.      【龍樹菩薩簡傳】http://www.e-fss.org/t_publisher_magazine_legacy1.htm


6.      【中觀思想講錄】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index.htm


7.      【龍樹論著思想】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1/yinshun31-06.html


8.      【龍樹菩薩漫畫】http://children.bfnn.org/comic/lzps.htm


9.      【龍樹大阿闍黎】http://www.tibetcul.com/renwu/ls/gsdd/200708/6703.html


10.  【龍樹菩薩法相】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5735&star=1&page=6


11.  【二勝六莊嚴像】http://www.tibetbuddhism.net/gallery/tangka/fxzy/fxzylj/fxz055.htm


12.  【十四祖龍樹尊者】http://www.drbataipei.org/wisdom/196/wisdom196_12.htm


13.  【龍樹菩薩六部論】http://big5.fjnet.com/gate/big5/news.fjnet.com/wywz/wywznr/t20070829_52419.htm


14.  【龍樹菩薩論頌集】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44&ClassType=4&CommId=1638


15.  【藏地龍樹著作觀】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12.htm


16.  【漢譯本中論初探】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hkbj/03/hkbj0304.htm


17.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http://sql.fgs.org.tw/u005book/showdata.asp?CatalogID=60


18.  【深入龍宮的大師─龍樹祖師】http://www.b-i-a.net/iblphk/books/book9_2_b5.html


佛法資訊─相關網站


 


1.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index.htm


2.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cbeta.twbbs.org/index.htm


3.       【香光資訊網網站全文檢索】http://www.gaya.org.tw/



究給企謙仁波切法語

遠離四種執著



另譯: 究給.企千仁波切(Vajradhara Chogye Trichen


仁波切的弟子遍及寧瑪、噶舉、格魯各派的許多仁波切及喇嘛,接受過他法教的弟子不計其數,遍及全世界。


仁波切教化是非常具有智慧且幽默的,有次某位弟子向仁波切請益,弟子向仁波切說:「我的禪定修得很好,請問如何突破目前的瓶頸?」


仁波切說:「那你應多修慈悲心」此弟子聽聞,臉上出現失望的神情,認為仁波切不瞭解他的禪定已修得非常好,於是仁波切開示說:「空悲是不二的,因悲心越廣,空性定便能越深厚。」弟子便顯得滿意這個答案。


接著弟子又問「是否有快速成佛的密訣?


仁波切回答:「快速成佛的密訣,我想是有的,過去生我們曾是師兄弟,而今您跪著問我問題,我坐著回答您的問題,只因為過去幾生以來,我比您精進,故而精進是快速成就無上佛果的最佳密訣。


 


佛教]如來最勝秘密印,只傳這類人


原文:祕密主是名如來祕密印。最勝祕密不應輒授與人。除已灌頂其性調柔。精勤堅固發殊勝願。恭敬師長念恩德者。內外清淨捨自身命而求法者。
  
  
如來最勝秘密印,只傳這類人
祕密主是名=如來祕密印。最勝祕密,不應輒授與人。
<伏魔手啊,以後,流布此如來秘密手印法時,這些都是最勝秘,故你不應該隨便
傳授給人,如果要傳,就應該只給這類型的人>
【除已灌頂】<已經領受過灌頂的人>
【其性調柔】<性情是很調伏,很柔順的人>
【精勤堅固】<很精進.很勤快.,心意堅固的人>
【發殊勝願】<發殊勝願力的人>
【恭敬師長】<能恭敬師長的人>
【念恩德者】<念恩德的人 > <有恩義心的人>
【內外清淨】<內在.外行,都是很清淨的人 > (意思是=戒律很好的人)
【捨自身命而求法者】<連自己的身體性命都可以拋棄,而來求法的人)

 


~~~~~~~~~~~~~~~~~~~~~~~~~~~~~~~~~~~~~~~~~~~~~~~~~~~


=看完以上,我們學習到了,修行的方向,就是朝向上述去行止.      這種人才能獲得諸佛的認可.


 


 <出自: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小龍女 >


http://tw.myblog.yahoo.com/jw!.RTviwacSESA4_clkm1O/article?mid=7773


四聖諦--苦諦


此是苦 ,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


部落格關鍵字:四諦、四聖諦。


==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5.htm  


==


第五課 四聖諦(一)苦諦


 【前言】──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諦的範圍。四諦為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諦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諦為根本。


  「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佛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諦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稱為「三轉法輪」。三轉法輪為:


一、示相轉:即「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佛為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諦法,只須稍加提示,不必詳細解釋,上根者即能明瞭。


二、勸修轉:即「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佛為中根之人說四諦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勵、勸導,令其聞法修行。


三、作證轉:即「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下根之人對佛所說之四諦法,難能信解,佛就以自身為證,明所言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苦諦】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三苦」、「八苦」……等。這些苦的本質,都屬於逼迫性,只有徹底認識苦諦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 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 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 是痛苦。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古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 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造惡 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古德云:「是日已 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愛別離苦: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再恩愛 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為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 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於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 生怨憎會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裡,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 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 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云:「人到無求,品自高。」若 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 (又稱為五蘊)。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 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 熾盛苦。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 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三苦】


  「三苦」為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為苦苦。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 仍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例如晚上做夢,乃白天心中微細的念頭於夢境中顯現,此即是行苦。


【結論】


  三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而種種苦報,皆是由於眾生起惑造業的結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眾苦交煎之果報。若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超脫無盡的煩惱苦海。


【習 題】


一、


世尊成道後,首先在何處宣說四諦法?


二、


何謂三轉法輪?


三、


何謂八苦?


四、


何謂三苦?


五、


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什麼事是最苦的?你又如何解決?


 


智噶佛學會4月法訊


中華民國寧瑪巴智噶經續佛學會2009 年4 月法訊
每個人都用其獨特的有色眼鏡看世界,你的世界是「灰白槁木」亦或「萬象繽紛」?想為灰白的世界增添炫麗色彩嗎?中心的佛學講座是您不錯的選擇。
慈悲的堪布 曲尼敦多仁波切用一貫生動幽默的雙向教學方式,教我們如何將嚴肅尊貴的法教融入日常生活中,佛陀的教法不再是刻版的高不可攀,不再是艱澀的難以理解,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解脫煩惱的妙藥,身心自在的靈丹。邀請您一起來聽聞堪布 曲尼敦多仁波切所傳講的「普賢上師言教」,讓生命更豐富、更精采!
台北中心最新的法會行程如下,歡迎大家一起參與:
4 月18 日 星期六 13:00~17:00 佛學課程:《普賢上師言教》
4 月18 日 星期六 19:00~20:00 貝諾法王圓寂紀念法會-點燈、祈願法王再來
4 月19 日 星期日 14:00~17:00 地藏菩薩超度法會
4 月19 日 星期日 14:00~17:00 綠度母心咒發願一萬遍-加行發心殊勝
5 月2 日 星期六 13:00~17:00 佛學課程:《普賢上師言教》
5 月3 日 星期日 10:00~15:00 三峽彩蓮觀音火供
【板橋】寧瑪巴智噶經續佛學會
220 台北縣板橋市國慶路163 號3 樓
TEL:02-8951-1948 FAX:02-8951-4540
聯絡:莊惠珍師姐0936-899-800,
劉蕙瑩師姐0910-127-841 (毛毛)
吳明峻師兄0918-533-125
=============
4/1(星期三)19:30 財神共修
4/4(星期六)19:30 觀音超度
4/8(星期三)19:30 蓮師共修
4/11(星期六)14:00~17:00《普賢上師言教》研讀
              19:30   觀音超度
4/12(星期日)14:30 地藏王菩薩超度法會
4/15(星期三)19:30 普巴金剛共修
4/18(星期六)19:30 觀音超度
4/22(星期三)19:30 藥師佛共修
4/25(星期六)14:00~17:00 《普賢上師言教》研讀
              19:30 觀音超度
4/29(星期三)19:30 咕嚕咕咧佛母共修
【台南】寧瑪巴智噶菩提佛學會
台南市成功路二八五巷九號二樓
TEL:06-2254472
聯絡:杜美華師姐0955-337-688
=============



【綠度母心咒發願一萬遍法會】
在藏曆神變月所舉辦的共修藥師心咒活動已圓滿落幕,不論您是親身參與或他地隨喜,相信這一份純淨的利他菩提心已在您的相續當中生起。

趁著萬物增長、欣欣向榮的初春時節,佛學會接著舉辦共修綠度母心咒萬遍的活動,讓我們利他的菩提心種子,在聖度母的加持灌溉下,生起慈悲的芽苗,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聖度母的小小化身,將代表慈愛與溫暖的光帶到社會每個角落,我們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共修期間︰
4/19 (日) (加行發心殊勝開始日)
~ 6/21(日) 綠度母除障暨迴向法會(結行迴向殊勝)

共修內容︰綠度母心咒至少一萬遍,越多越好

共修方式︰
(1) 親自參與4/19 發願法會並填寫發願卡,至少圓滿萬遍後,在6/21 參與迴向法會。
(2) 不克親自參與,但發心隨喜共修者,可自行持咒並填妥所附【綠度母心咒每日持誦計次表】,若您需要中心另外製作的計次卡,請填妥下列需求表回傳中心,我們將為您寄上。謝謝!
傳真︰(02)8951-4540
★ 計次卡–雙面彩色印刷–正面綠度母莊嚴法相與計次圓圈,反面印有完整皈依文、心咒及迴向文。


===========








【地藏菩薩超度法會】


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藏音:薩依寧波,於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身黃色、一面二臂,頭戴五佛冠,代表五佛五智,頂作五髻,代表內證五智。右手持蓮花,表清淨之意,意謂消除眾生煩惱、業障等;蓮花上生如意寶,為救度窮苦眾生,予其源源不絕之財富資糧。左手持長壽寶瓶,內有甘露,可救度眾生之一切病苦。身上所裝飾之一切珠寶瓔珞表其報身圓滿,以金剛跏趺姿安坐於蓮花日輪上。


 


藏傳佛教對地藏菩薩的信仰,與顯教的其它菩薩相仿,多與八大菩薩一同供奉。


根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地藏菩薩曾發願消除眾生之障礙,於顯教當中,多以消除亡者障礙為主,乃因在為亡者消除障礙之過程中,可讓亡者升起智慧、消除業障、獲得加持,由此而得度。綜言之,可消除亡者障礙,獲加持而得度。生者延壽,所求如意,一切驚恐損耗皆能滅除,出入有護法庇佑,土地豐饒,家宅永安,常遇善事。


 


寧瑪巴智噶經續佛學會 2009 年度 法會列表


 


台南中心


每月第二週日午兩點到五點舉辦


台北板橋中心


每月第三週日下午兩點到五點舉辦


五月


文殊師利菩薩法會 (5 /10)


文殊師利菩薩法會(5 /17)


六月


綠度母除障法會 (6 /14)


綠度母除障法會 (6 /21)


七月


咕嚕咕咧法會 (7 /12)


咕嚕咕咧法會 (7 /19)


八月


阿彌陀佛超渡法會 (8 /9)


阿彌陀佛超渡法會 (8 /16)


九月


普巴金剛火供 (9 /13)


藥師佛法會 (9 /20)


十月


五路財神水供 (10 /11)


五路財神水供 (10 /18)


十一月


藥師佛法會 (11 /8)


忿怒蓮師金剛鎧甲法會 (11 /15)


十二月


文武百尊超渡法會 (12 /13)


觀音超渡法會 (12 /20)


 


法會資訊--貝雅仁波切灌頂即將在本周舉行


有喜金剛、那落空行、薩迦十三金法及屍陀林怙主灌頂、欽哲嘎巴、香巴噶舉傳承黑、白瑪哈嘎拉護法、勝樂金剛、希解派十二如來總集。
十分殊勝,請踴躍參加。

詳情請見引用資料。
===
至尊上師白雅仁波切(貝雅仁波切)簡介

白雅寺住持白雅仁波切(貝雅仁波切),於1933年出生於宗薩寺附近,父親是康謝納瑪嘎亞慈誠,母親名叫「古汝措」。五歲時,被宗薩欽哲卻吉羅卓(吉祥賢按:第二世宗薩欽哲仁波切)認定為大成就者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畢哇巴的化生(註:薩迦道果祖師)——塔則夏仲˙更嘎丹白尼瑪的轉世活佛,且授記為白雅寺法主,白雅寺的活佛轉世制度也從此開始。

白雅仁波切自幼從堪布丹增繞傑處學習閱讀、寫作和各種文化知識。十三歲時,依止不共根本上師宗薩欽哲卻吉羅卓,廣泛愛學:《道果弟子說》二遍、《道果對會眾說》一遍、《大寶伏藏》、《教誡藏》、《成就法總集》、《巴日百法》、《那唐百法》、《怙主四教》和《鄂派七種壇城》等灌頂,《三類紅色法》和《空行加持和引導》三本的傳承以及各種護法神的隨許和引導類等全部圓滿。並且還聽講《大威德續》的灌頂和甚深引導、《續部總釋》、《喜金剛續》、《喜金剛解釋類》等續部類以及輪涅無別、大手印和大圓滿等許多深義引導。

在宗薩寺康謝佛學院學習的五年中,白雅仁波切從大堪布土登卻吉加贊等處,有系統地學完康謝佛學院的四十多本顯密教材。二十三歲時,前往後藏的寺廟,依止祿頂法王(大堪布)蔣揚丹巴尼瑪(吉祥賢按:薩迦哦巴祿頂堪千仁波切),接受別解脫、菩薩和密乘等三種戒律,此後,又先後依止頂果欽哲法王、薩迦法王卓瑪頗章(吉祥賢按:薩迦企錦法王度母宮貢瑪仁波切)、薩迦法王彭措頗章(吉祥賢按:薩迦法王圓滿宮達欽法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敏林赤欽法王、喋祝˙貢噶嘉稱等許多無有宗派偏見的大師。

在實際修持方面,白雅仁波切早先居住寺廟時,主要修持有依照薩迦派共同的《伏魔金剛》、《喜金剛》、《大日如來》、《大威德》、《昆派普巴》等密法。後來,因為時局發生變化,二十年中,以隱密閉關的方式,修持《長壽白度母》、《六臂白色怙主》、《長壽馬頭和修》、《摧破金剛》、榮桑地《蓮花空行》、《教集法海》。宗薩卻吉洛羅卓的深伏藏《獅面母》,以及黑汝嘎的百字咒誦修完七十多萬遍、大禮拜四十萬個,念誦《解脫經》和《無後潛悔續》無數遍。長期近修《極尊心要》、《空行密集》、《毀犯遍淨》、《傑岡馬頭明王》、《瑪底派白文殊》、《消解詛咒˙金鑰匙》、《那若空行》、《洋普合修心要》、《無死聖母心要》等甚深密法,並每天最少必須禁語修持一座。

攝受弟子方面,白雅仁波切於宗薩寺傳授薩迦鄂爾派七種壇城等法時,受教弟子有二百多人;於木雅日庫寺傳授《道果弟子傳》時,受教弟子約五百多人;於玉隆拉加寺傳授《道果弟子傳》(吉祥賢按:不共道果教學釋)時受教弟子約三百人;於印度比裏內登寺(烏金多傑仁波切的寺院)傳授《大寶伏藏》時,受教弟子約三百人;於德格更慶寺傳授《道果弟子傳》時,受教弟子約七百人。

白雅仁波切又為第三世宗薩仁波切傳授《道果弟子傳》、《欽哲文集》和《成就法總集》等之傳承、經義。同時,也為頂果欽哲法王、雪謙寺冉江仁波切和夏德楚益仁波切等傳授覺囊派時輪大灌頂等密法。白雅仁波切根據弟子各自不同的信解程度,而分別傳授與其根器相應的新舊密法灌頂、傳承和經義。

此外,1986年班禪大師視察康區時,仁波切曾擔任班禪大師秘書,其後,任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教授和教材編委;收集、整理了宗薩欽哲卻吉羅卓的著作十五函,並刻成木版傳世;還收集了許多薩迦派經常修誦的稀有珍本,製作膠版印刷出書。仁波切目前在中國藏語研究中心《大藏經》對勘局從事《大藏經》的終審工作。主要著述有《薩迦史略》等藏文著作。《薩迦史略》已作為中國藏語高級佛學院的必修教材,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


德格白雅寺www.dsoho.cn/bys/static.php?page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