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 曲尼敦多 仁波切-蓮師伏藏《青色神水淨穢煙供》口傳教學影片



>>>
===============上=================
(
)
中
(

《蓮師快遞頌》-秋竹仁波切



《蓮師快遞頌》
第四佛陀的時間 密勒日巴的耐心
秋竹瘋子的信心 比較欣賞哪一個
提婆達多的惡因 大魔迫害的心地
執著認真的學佛 哪一個比較嚴重
各樣念頭的改變 污染轉變為清淨
念頭直接地斷除 結果差別在哪裡
眾生認定的三寶 自認皇帝的幻想
結果存在或不存 神經自以為明白
幻化電影的輸贏 自己得失的緊張
到底賺到了什麼 如上一切勿迷惑
如此這般的觀念 絕對千佛來無救
秋竹瘋子也死心 心情出家的時候
你們後悔也莫及
羅剎淨土的尊者 老友蓮花生大士
傳授臺灣的學生 瘋子一定要高興
除此之外想不到
哈!哈!這是蓮花大士淨土快遞來的!
祕密 ! 留留 ! 甚深 !
空行母的文字 秋竹瘋子來翻譯
複講秋寶來寫
八四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吉日圓滿
仁波切三歲時由敦珠法王接往尼泊爾,頂果法王再次確認為秋竹證教法月(圖殿卻吉達瓦)的轉世,由敦珠法王給予正式坐床,並授與一切灌頂。
四歲時,由貝諾法王接回印度美梭南卓林,並依白玉塔唐傳統儀式予以昇座。迄至二十歲修滿所有轉世仁波切應修持的最高佛學課程與閉關。
師承敦珠法王、頂果法王、貝諾法王、多竹千法王、夏札仁波切、紐修堪布、聽列諾布仁波切等多位寧瑪巴傳承上師。
--------------------------------------------------------------------------------
貝諾法王親言,敦珠法王認證後,他將秋竹仁波切帶回寺院親自栽培, 從藏文讀寫開始,至佛學院課程,法王將白玉傳承所有灌頂、口訣、儀軌、教法,全數傳授給秋竹仁波切, 並讚揚仁波切的學識非常好,是位具有功德、成就、證量的上師。
--------------------------------------------------------------------------------
秋竹仁波切自1987年初次抵台,之後弘化足跡遍於全台。自稱秋竹瘋子,言思行止如空中之龍,非我等凡夫所能逆睹。除了華語溝通流暢之外,更能自在使用中文遣辭用字,翻譯儀軌法本與印藏大師等論著,文句之精美端雅直, 堪稱近代法本藏譯中第一人。此外,也出版四本開示著作「秋瘋夜語、秋瘋夜淚、秋瘋晨曦、秋瘋塵念紋卷一 」。 早年教學風格機鋒陡峭,行止脫塵駭俗,法刃直下執著糾結處、霹靂棒喝法義直入人心,當機者體其慈悲而涕下,不當機則如聾盲。近因廣開法宴因緣時至,漸啟公開傳法之門。
本站受限網路性質,僅列出可公開文章與部份開示。
仁波切所指導的佛法深入台灣信眾的生活與人心,融合密乘、顯教、禪宗的心要為一體,是修學深奧密法者的一大明燈。
目前佛學會於北中南三地設有中心,仁波切不定期至各中心駐錫與授課,歡迎大眾前來共霑法喜。您可參考 聯絡我們 與各中心聯繫。
關於秋竹仁波切最新行程,請參考 最新消息 。
草本法語 -像個仇人一樣地對付好惡的分別念


要相信修道上的逆緣不會增進對於修道的執著,
亦可可以增進修道的成果,
除去修道的上的逆緣,以究竟來說對於內心本性的並無任何的增益,
是在化身的與眾結緣上稍有差別而已。
>>
不活在過去,不活在未來,像個仇人一樣地對付好惡的分別念。

龍欽巴《大界空性明體心要斑點口訣——直指自心》


瀏覽:122 |發佈於:2007.12.19 |分類: 龍欽巴《大界空性明體心要斑點口訣——直指自心》
至尊喇嘛長壽祈請文
敬禮至尊喇嘛!
雪山環繞清淨剎土中,利眾無餘眾生依怙處,
勝智如海慈眼憫眾尊,世壽盡前願蓮足永固!
1。 明點釋——
明點又名為斑點。 一般人都以為明點是由父母所得(紅白大),但實際上明點便是自心。
對於明點的定義——
貝瑪那密札說——“明”為諸境顯現明白,點為大樂無漏精神。
邱竹(教證法月)指出:明點又名為斑點。 大圓無方,心點渾然,極圓心之本性。 其周無隙無缺,不可限,不可量,故為“明”。 ——不可說,不可思,即法界,不可測,難思議,即無漏大樂之自性——故為點。
因此明點為法界與智慧無別之空,可化現為:(1)大界。 (2)一切。 (3)四明——此指大圓滿的四明。 依四明便可修頓超妥嘎。
2。 釋直指自心——
修此法本並由立斷且卻的找心過程中,讓上師直指自心,是證悟空性等一切成就的心要,也是一切佛法九乘的眼目。
3。 釋封印——
對於密法,應守護戒律不說不洩密。 此法本為進趨為即身成就虹光身之法本,尤其不應說出。 此法有眾多護法來封印,保護其中秘密不外洩,此為守密之義。
4。 釋前行——
上師密要如此修之:需要非常清淨的修法地點。 壇城佈置曼達五族三紋顱器。 聚集尊者命輪。 純甘露阿密達。 珠寶草藥穀類放滿,上蓋紅布。 前置供品,正確準備後禪坐下來……
5。 釋皈依——
皈依的主體——
(1)。 弟子自己所修的本性——空。
(2)。 弟子自己所修的自性——明。
(3)。 弟子自己所修的悲——大悲遍滿。
文中自性空明本體、大悲力就是指上述三者。
皈依的對象
(1)。 上師已親證的法身——本性空
(2)。 上師已親證的報身——自性明
(3)。 上師已親證的化身——大悲遍滿
文中三身大內本如皆圓滿。 就是指前述三者。
6。 釋勝義上師古汝——
上師明體明性斑點,在寧瑪派是非常高深的。 並非言語文字可傳。 為了解釋方便。 因此以下滲入些薩瑪新譯派的觀點。
薩瑪新譯派認為勝義的上師(古汝)——就是空性! ——空性智慧不可言、不可思、不可說,諸相非相。
應依上師直指自心來認識。
7。 釋無著之中祈皈依——
上根依無執之覺性明體向上師皈依。
不懂空性的劣根弟子以沒有懷疑、不執著、不虛假的真心向上師皈依。
8。 釋無佛無覺者無眾生——
無執之覺性明體與離戲之空是不二的。 遠離要成佛之念,主體客觀能所二元等,咸遠離有、無、是、非一切執著念頭,而入“無自性”的空——便是法身! (此為新派格魯見解)。
敦珠法王說:此處所說明點為最細心,及最細氣的自性,(最細心及最細氣為新派說法),就是凡夫所謂的“靈魂”生命本性,是遠離戲論和分別的根本明點。
因此,沒有任何思維上主客觀二元的對立,輪迴痛苦自解,諸佛一切自證,能所俱泯……對於生命的根本靈魂的“不碎壞明點”(原出於密集金剛本續)和“離戲明點”(原出於大圓滿),新舊雙方有大辯論。 以下處理相關問題時均依通說,不涉及各派特殊觀點。
9。 釋原始自立悠遊自解大內發勝心——
新舊兩派修行和見地是不一樣的,嘎舉有大圓滿稱為嘎瑪寧體,這和舊密的寧體有何不同?
答:舊密大圓是念頭心意和法身“不相干”而成明體的。 新譯大圓或大手印是直指念頭和心意合一,來介紹而為明體。 不過,初學者不需執著教派差別,念頭*自然立斷,無伺無察之顯、鮮而明白,每個明分都是本來面目,於了解空明悲滿,而發願成佛便可以了。
10。 釋結界結界的目的在於驅魔——
如果修空已作到淨業觀空,達到連魔的名字都沒有,可知已成功的驅魔。 發心時,無佛也無成佛之執取。 驅魔時,無魔也無魔之名。 佛魔雙遣,無魔無佛,言語道斷,弟子此心直與上師不二,眾生此心直與勝義空性不二,是真發心、真結界。
11。 釋本與輪涅二實無——
魔與障兮名亦無,以真空作境業,觀空來驅魔,而結界於法界真空中。 法界真空,既無輪迴、也無涅槃等種種分別,不存在“有”與“無”二邊的執著,也沒有魔的名字。
格魯派的空正見指出:一切法在勝義諦中無自性。 在世俗中僅以“名字”的形式存在。 (舉例說明:以“名字”的形式存在,如買車,一般人就是說買了一台車在我的“名下”)。 現在修到連名下都沒有魔障的名字,可知沒有魔障的存在。 用這樣的空來結界,當然沒有任何問題。
同理可證:一切法在勝義諦中無自性。 所以輪迴與涅槃,都是無自性的空。 這個道理在顯教的七十空性論也說的很清楚。
12。 釋假那班雜啦洽吽——
假那為智慧,班雜為金剛,啦洽為淨地結界,吽為成就。 ——義即以智慧金剛成就結界。
13。 釋迎請——
要迎請的不是上師的外表,不是上師的形象,是上師的三身。 ——本性空、大悲力、和上空彩虹如如現出的自性明。
14。 釋生起壇城——
明空雙運的法身中,上師以龍欽巴的班智達相生起。 頭戴紅色班智達帽子,代表精通空性內明等五明。 雙手下垂,結手印捻烏巴拉花,花上左右分別有慧劍及梵篋經書,而以身如幻、語如幻、意如幻的身形,與一切諸佛持明智慧生起降臨。
15。 釋幻——
金剛經說,諸相非相,若以色及聲音等不能見如來。 不能用把上師像請來家中作客一樣,迎請到自心中。 ——那是事部或外道降神乩童的方式。 因此,幻字的真義便是“無實有”的空。
嘎拉多傑的口訣曾說:正覺俱生智,轉化為*般若呈現時,比喻不成,文字無言。 不把輪迴變善轉惡,也沒有在涅槃中增善除惡,不生、不滅、未迷、未解、無有、不無,明體寬坦無邊,上下不掉不舉,歸納本來亦未曾有,普遍,智能廣大,見地中無修,無修亦不散,自然中放下。 ——任隨、任起、任顯、任相,如童觀佛殿,而不著相,自然放。
萬法各自表,體不變、色不變、彩不散。 有相然,欲著相而相亦不沾。 明空智自顯。
所以嘎拉多傑說:
本初清淨界法爾,忽起一念剎那心,
大海深取如意寶,造作烏有法爾身。
——正可作為此生起壇城之註腳。
16。 釋迎奉智慧尊
三層寶殿中三身佛——
(1)念頭離析頗章寶殿——法身佛;
(2)無私無黨頗章寶殿——報身佛;
(3)虹光湛深頗章寶殿——化身佛。
瑪哈為大,古汝為上師,假那為智慧,薩瑪雅為三昧耶。 ——義即大智慧上師不離三昧耶請降臨。
17。 釋頂禮寶上師——
與自己不二的俱生智中,戒律本來清淨,執著本來無有,空性智遠離能所二取四邊,不可思議尋伺中頂禮。
18。 釋供養——
大圓滿兩個解脫量:
(一)對成佛不希求——也無不得成佛之疑慮,不貪想自己會成佛,也不怕自己不成佛,除明點明體外,無佛可成。
(二)對輪迴不害怕——自己的明體本來不迷亂,眾生的明體本來亦無迷亂,自己不怕墮入輪迴,也沒有會墮入輪迴的疑慮。 事實上,無有不墮輪迴的希冀執著,也無下墮的疑慮。 上無成佛之功德,無有必得成佛的希冀,也無不得成佛的希冀。
紅教說:念頭生時為法身,住時為報身,滅為化身。
嘎舉俱生和合導釋則說:一切妄念都是法身。
因此市面上有許多的人自稱是活佛,其實如果那些人他們自己有一點成就解脫量的話,不會貪想自己成佛,也不會希望別人稱自己是佛。
入中等論也說:真正的佛是眾生無法了知認識的,把一個菩薩和佛放在一起,眾生會去選菩薩。 而把那個真佛棄於不顧。
——就如金剛經中所說的一樣,只在嘴上生活上自稱是佛的人,以色聲香味等完全無法見如來,也完全沒有解脫二元輪涅對立的執著,他們只有對“成佛”二字的貪念和顛倒妄想而已。
我們應將種種妄念貪毒一切執著,好壞或無念,思與無思,都當成供養獻給上師,自己有任何妄念執著,要趕快觀想上師,口念——上師知! 喇嘛牽,喇嘛牽諾……請上師攝受加持。
19。 釋內外密秘密供——
嗡班雜阿港巴擋不北都北阿洛給跟碟尼委滴——是外供的水水花香燈塗食樂等八供。 因食在下面內供會出現,所以省略念食。
如巴、下打、跟碟、阿砂、巴拉謝——是外供的色聲香味觸法。
嗎哈班雜啦打巴林打卡嘻——是密供的紅白菩提甘露供養。
嗎哈蘇卡——是俱生大樂供養
打瑪打都班雜吽——是真如本性供養。
20。 釋三身三明點三成就——
三身——
自己身中明點明體有三身:
(1)本性空——明體本性空與上師法身相合,而一切法空,諸法顯呈無自性之勝義——即無造離戲法身。
(2)自性明——明體自性明與上師報身相合——一切明相宛然呈現,即光明中全部經續壇場皆圓成。
(3)明體化身不滅——與上師相合——六識功能各各具足,便是寶座上自己平日所見聞的上師——即三身聚合無性集上師。
三明點——
甲。 離戲明點——一般人俗稱為“靈魂”,而以為靈魂有自性。 新派以之為最細心氣的自性。 其實離戲明點就是自己的俱生智。
乙。 錯亂明點——分為三種:
1。 不壞明點——由父所得精為白大,由母所得血為紅大,其本性為普賢王佛父母。 血在臍間淨分為拙火金剛座。 精在頂上淨分為罕點菩提場。
但最重要也最秘密的是:在心間紅白大把最細心氣靈魂像打個死結一樣包起來。 所以人也因此依拙氣有俱生我執——直到死亡或證悟心結才會打開。 修拙火金剛誦或任何圓滿次第的目標——都是要打開此心結而了知自心本性。
2。 咒明點——就是作念誦觀想。
3。 氣明點——心氣不二
三成就——
(1)外所顯現自在,一切成清淨剎土。
(2)內所顯現自在,內五蘊等清淨,自身一切成虹光身。
(3)密所顯現自在,心氣自在,以明體觀之,一切眾生均解脫。
*更密所顯現自在——證入法性秘密不可說,姑妄言之曰:顯,無顯,顯無顯,任顯。 ——其實啥也沒有,啥也不能說,啥子成就也無。 一般人鈍根不能了解,如此更密所顯現自在的證悟境界。 就觀嘎當所說“且地諾統”——也就是統統放下,啥也沒有的口訣。
21。 釋念咒——
嗡字——諸佛自性身。
阿字——無礙真言語。
吽字——萬法一如意。
瑪哈——大。
古汝——上師,本尊與上師不二的寶上師。
假那——智慧。
悉地——成就。
此咒念120萬成就——念時放光至一切眾生,去除所有眾生業障,所有眾生業障清淨,覺性清淨競,眾生全部皆成佛。
22。 釋眾生全部皆成佛——
此處有兩種見地:
(1)。 明體本來清境淨說——明體本來無迷亂輪迴。
(2)。 輪涅無別說——
七十空性論主張輪涅本空均無無自性——輪涅兩者無別。
寧瑪薩迦見地不同,但兩派都主張眾生本來是佛,輪涅本來無別。
寧瑪認為法爾本來清淨,佛陀本來成就,生死本來解脫,解脫本來自然,歸於本初——離戲無修本來明覺智,無見無意無尋無伺無造作之大空性中得大圓滿覺。
寧瑪派的六大母寺、二大傳承


藏傳佛教寧瑪傳承簡介
寧瑪﹝Nyingma﹞這個詞在西藏語中是『古老』的意思。的確,寧瑪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派系中最古老的一支。緣起藏王赤松德真,欲弘揚佛法,迎請菩提薩埵到西藏,開示十善與十八界。這個時候西藏諸神與羅剎等,都非常憤恨,所以雷殛瑪波山,水淹彭湯王宮,致使藏地五穀不登災害甚多;諸魔臣謂因佛法之故,主張將菩提薩埵遣回尼泊爾。菩提薩埵勸王迎請連華生大士至藏地,因為大士是最有能力調伏有毒之魔鬼與羅剎,藏王赤松德真聽了他的話之後,就迎請連華生大士到西藏。蓮華生大是知道後很快到西藏邊境,毒鬼羅利等降下大冰雹,並將兩山合併以夾之,大士就在兩山的山洞中,用禪定將他們加以調伏。又以各種神變,到雅里、烏藏、多康等地,對非人之具大能力者,均加以調伏,並引導他們皈依,且飭立誓,護持佛法。
藏王赤松德真延見蓮華生大士後,請大士為渣瑪甯桑佛堂的佛像開光,佛像宛若真人,而且能攝受供品;供養器皿,自生增長。大士按照鄔金達布呢廟形式,為基礎,差使非人為之服務。所修廟之形狀,如須彌山、日、月、四大部洲、八十洲、鐵圍山等,具體而微,廟名桑耶,義即吉祥無邊,任卟蛔儭R落成後,大士為其開光,佛像能自動行走。大士在西藏,對具福緣之王與臣、民,傳付密宗事部,及無上瑜伽,予以灌頂,並傳普巴十萬部與口訣等。
蓮華生大士,佛母移喜措嘉與弟子們,足跡遍及西藏各地,未有到過,不留馬足之跡者,雅里、烏藏、多康等地之上、中、下之隱藏地,所有雪山、崖洞、及一切山、海,都被作修行聖地。因為大士知道:將來王族裏,有魔鬼化身,將消滅佛法;為使佛法流傳不斷,饒益有情;乃選大者五個,深而大者二十五個,其他有名無名者無量數,珍藏之;對於何人何時取藏,一一均予授記。 蓮華生大士以他的神力,把許多經文封存在岩石、湖泊、洞穴、甚至人心之中,以待適當的時機到來時,它們會被發掘出來。這就是寧瑪派『伏藏寶典』的來源。
回上面
寧瑪派的六大母寺、二大傳承
西藏整個佛法的根源為密咒舊譯(寧瑪)大法部,寧瑪派之下以各派的創始人或其代表性的寺院之名為名,主要有在雪域的西邊的多傑札寺、敏珠林寺,中間有雪謙寺、卓千寺,東邊有噶陀寺、白玉寺,這就是寧瑪巴六大傳承系統,以及其他較小傳承系統。
「噶陀傳承」十萬虹光首創噶陀寺的開山祖師「旦巴德協」,是文殊菩薩的化現,他曾是印度大成就者「巴惹打札」阿羅漢,後為「先打迭娃」,在西藏曾化身為「依喜措嘉」,後為大譯師「依喜吲沟绒D世。「旦巴德協」於西元1122年誕生在康區四水六崗的只札崗,二十九歲,其上師蔣頓巴預言他在岡巴修行將有虹光化身的成就,若去噶陀聖地蓮師修行地弘法教化,將有十萬個以上的弟子虹光化身,所立教派將流傳千年以上。三十六歲他到達噶陀山下,往後其弟子聽法者與日俱增,多達千人以上,他們白天修廟,晚上聽法,一面聽法懺悔業障,一面苦修建廟,所有的工匠、石匠、工藝匠均日以繼夜地盡心修建噶陀寺。噶陀寺自西元1159年起建,歷時兩年,至龍年完成。「旦巴德協」71歲時涅盤。他在聖法眾喜花園,面向西方,結心性安息印,而後涅槃。
嘎陀每四年就會輪一位修行證量很好的人為教主,並且由上幾任教主一同審核才會宣佈教主之位將由誰來當。
「多傑札傳承」北藏「強迭」多傑札寺的教法基礎是建立在所謂的北藏「強迭」傳承上,而所謂的北巖傳法是指由蓮花生大士所留下的上部伏藏而言,北藏是由取藏者雷欽貴登〈1337-1408,雷欽指持明者,貴登指鷹羽〉所取出。傳統上,這和五大伏藏法王中第一位巖傳王「楊利尼瑪哦色」〈1136-1204〉與第二位巖傳法王「法之自在者─咕嚕秋旺」(又叫卓之汪竹,1212-1270)所取出的南藏「索迭」有所分別(六大寺中的敏珠林寺與白玉寺即是以南藏為主,而索迭的傳承是以噶陀寺五位黃金法台為主)。而這三位掘藏大師,在西藏佛教傳統上被認做是蓮花生大士的身,口,意的三化身。
「白玉傳承」 白玉祖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藏王松贊乾布執政時代。 西元六四一年,迎請唐朝文成公主的隊伍經過白玉時,文成公主把樹枝插在像腹地形的水源湧出處並預言說"將來這會有許多大成就者出現" ,豎在湧泉處的樹枝目前已經成為一顆茂盛大樹。 附近還有一顆大樹,是蓮師弟子貝魯札那到同一個地方差下拄杖生長而成。 蓮師的再傳弟子傑咧袞波在附近傑咧地方宏揚佛法,使白玉成為親族三尊珍貴法傳聖地。
昆桑謝拉法王祝席白玉寺後,寺院左側山谷出現藏文字母首字 " 尬 ",右側山頂出現字母莫字 " 阿",象徵白玉寺首尾一氣呵成,具足悉有佛法成就,可見目前白玉寺盛況其來有自第一位法座持有者,大持明昆桑謝拉較知名的前世為佛的兒子「羅喉羅」尊者和「根延它摩塔」尊者以及印度大師「吉祥獅子(師利星哈)」等。在他的領導之下,白玉寺擴充至三千人之多的大寺院﹔並且經由教理的學習和實修,佛陀的教法在此不斷的增上和廣泛地流佈。在他無數的弟子之中,他最早的心子是貝瑪龍卓嘉措。另外還有四個來自后地方的偉大的心子:舍巴耶喜,蔣甘阿貝,雄干貝丁和臧嘎多傑塔。
他們各自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法座寺院。舍巴耶喜建立了拉孜寺,蔣甘阿貝建立了蔣甘寺。雄干貝丁所建的雄甘寺,臧嘎多傑塔的臧嘎寺。這四座寺院以及札口的偉瑟林寺廟成了主要的寺院,由此發展出其他的分寺。由這五座寺廟分出了一百座雄偉的寺院,再由此分出無數的子寺院。
「敏卓林傳承」教傳與巖傳合一寧瑪巴所謂之教傳乃是由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現在,其一為中藏之「朗」傳承;另一則為德達林巴傳尊者再擴大於卓千寺傳承及白玉寺傳承之東藏「康」傳承。依據敦珠仁波切所頒賜其漢地弟子-索南秋奇嘉稱(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之教、巖傳傳承表,德達林巴與尊者分屬教傳第卅七、卅八代,及巖傳第十三、十四代傳承持有者。敏卓林開寺祖師「德達林巴」於西元1646年火狗年藏曆二月初十誕生,母親為揚金卓瑪;出生時有許多吉祥徵兆如地動、天空出現彩虹等。德達林巴自小從父親學習,八歲起開始替代父親灌頂傳法,依止以父親及五世達賴喇嘛為主的二十五位上師(與五世達懶互尊對方為上師,相互傳法灌頂) 。
德達林巴十八歲及二十二歲時分別從「雅瑪瓏」及「雅瓏謝札」兩處蓮師聖地,以及在三十一歲和三十五歲從「歐嘎察」及「謝馬達古」等聖地取出四個甚深岩藏法 (長壽佛總集、金剛薩埵及忿怒蓮師、大悲觀世音菩薩法,降伏死魔大威德金剛法);並將這些法傳予五世達賴喇嘛,而達賴喇嘛亦由此而得到甚深加持,其後將這些教法弘揚於西藏。巖藏師德達林巴並不注重個人法門的傳揚,而致力於教傳及巖傳合一教法的弘傳。德達林巴與其弟大譯師「達瑪師利」為西藏雪域教傳及巖傳教法合一的開宗祖師。德達林巴於四十九歲時(1695年)在西藏拉薩南部創立了敏卓林寺(《敏》意為成熟,《卓》為解脫,合起來就是成熟解脫之意涵,《林》為寺院)。敏卓林傳承在沙壇城、手印、金剛舞、唱誦及多瑪製作上皆有獨到殊勝之處,而戒律傳承也從寂護大師一直無間斷傳至敏卓林。敏珠林傳承,有一個特殊的慣例,即為『長子為董瑟,次子為堪欽』,次子必須出家成為『堪欽』仁波切。
“雪謙傳承” 復興寧瑪教法於康區1695年,冉江‧滇佩‧賈參(Rabjam Tenpai堅贊),奉第五世達賴喇嘛之命,前往康區建立一座寧瑪巴寺院,以興繼迭遭蒙古軍隊破壞之寧瑪巴教法。冉江‧滇佩‧賈參是一位不分新舊教派的大賢哲,也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三位極著名之寧瑪巴信徒及心子。當他抵達康區,蓮花生大士化現,指示冉江‧滇佩‧賈參在一個狀似躍獅的白色岩石附近興建寺院,並授記:“他將為佛法帶來無限廣大的利益。“雪謙寺於是成為康區的佛法中心,並逐漸擴展成近乎一百六十餘個寺院。並孕育出許多出名的學者和無數的成就者,使它很快地成為寧瑪巴傳承的六大主要寺院之一。許多大師都住在這裡,並在這授業,如雪謙大班智達翁珠吉美圖多郎嘉(Ontrul Gyurme Thutop朗傑)。蔣揚欽哲旺波(嘉木樣欽哲旺波),蔣貢康慈(蔣貢康楚)和巴楚仁波切(Paltrul仁波切),都曾在雪謙寺接受翁珠仁波切的教導數年。雖然米龐仁波切(Mipham仁波切)並不依附任何寺院,但他常說:“雪謙寺是我的家。”
「龍欽寧體」復興寧瑪教法於康區依隆欽巴整理之寧瑪巴法教及巖藏法本為主,由吉美林巴創建、多竹千仁波切為法脈持有者,有「多足千寺」、多足千寺寺群大約只有三座寺院,此一傳承的教法又已遍傳於全寧瑪巴,是否算是另成一個寺系傳承宗派則不清楚,所以似乎應該說它屬於全寧瑪巴的。第一世多足千仁波切主要從學於”卓千寺”,”白玉寺”,”八蚌寺”等上師座下,最重要的較法源流則是來自於吉美林巴,後來吉美林巴授意他一定要將教法宏傳而不得長期閉關,所以一直在弘法,到過各地。在第二、三、四世的多足千仁波切時,仁波切不斷傳法給六大寺系,才有龍欽寧體廣大的傳承。
「敦珠新巖」 傳承依創始者第一世敦珠仁波切所發掘出之巖藏法本為主 。 敦珠仁波切建有「鄔金銅色山洲寺」,法脈持有者為敦珠仁波切,主要上師有董攝賢遍仁波切和夏札仁波切。 敦珠仁波切似乎並未另立寺院宗派傳承而仍屬噶陀寺系傳承的上師,但是敦珠新岩藏傳承遍傳於全寧瑪巴,所以似乎應該說它也是屬於全寧瑪巴的。
佛說過「不了義經」嗎?


《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法藏多度含受眾人。明宣諸佛菩薩道行。為入有義法之正要。下於無常苦空非身。戒無所犯。一切彼轉見為怖畏。師仰諸佛。覩夫生死而不與同現滅度。安習如是像眾經微言。分別惟觀而以受法。是為法之供養。又族姓子。法供養者。為聞法生法。法轉成緣起。隨順離諸際見。為如不生不起法忍。非身非人。為上因緣。無違無受如無所諍以捨我作。而依於義不以嚴好。以隨聖典。而依於慧不為文飾。處處入義。而依於經不習非義。以所懷戢。而依於法不用人所見。得諸法無受入無處所。滅於不明滅於行。滅於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苦一切以滅。如是滅如是觀十二因緣起。以不可盡而受微妙。人所視見而以不視。是族姓子。名為無上法之供養。」
此即後來被整理說佛陀告訴菩薩們修行應該「四依止」的來源。而
(一)依義;不依語(梵語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謂修行者當以義為依,不可以語言、文字之表法為依。即「依於義,不以嚴好」。
(二)依智;不依識(梵語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謂修行者當以般若為依,不可以情識為依。即「依於慧,不為文飾」。
(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梵語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謂修行者當以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即「依於經,不習非義」。
(四)依法;不依人(梵語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謂修行者當以佛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即「依於法,不用人所見」。
那麼,可以思考一下:佛陀曾說過「不了義經」嗎?當然不會,佛陀在世時不會說「不了義經」。那麼後來《維摩詰經》所提的「四依止」,要後世的我們不要相信「不了義經」,這又代表了什麼信息?
可見佛陀知道後來口傳的佛法必定會有大量「不了義經」出現。也證明了佛陀知道後世必定會出現「後造經」。
「後造經」是「加上說」學佛的人一定明白佛法之「四依」為:“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可見佛法流傳時代久遠,為了某種需求,僧眾所背誦的經典一定有錯亂、填加、改造等等情形發生。於是懷疑經藏裡頭一定有不如法的經典,所以這種懷疑自古就有。
從歷代對「偽經」﹙apocryphal scriptures,或許稱為“後造經”比較妥當,才不會磨殺造經者的用意。﹚的眾多研究文獻看出,古人雖然很努力提出建議,如唐道宣《占察經》一度將列入疑偽經錄中,到了大周時,就正式列入《大乘單譯經目》中。可見漢譯《大藏經》﹙Tripitaka﹚一直很努力將各種經論收編進去,卻讓後世的信徒讀得很辛苦。可是我們應該深思為何編者要如此?不知道誰能給我們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