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道]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

[外道]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


李志夫


文化大學教授


摘自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01/chbj0110.htm


 


p. 245


 


提要


 


佛教文獻中所指之「六師外道」,在印度非佛教文獻中都稱之為「六師」。他們本身沒有正式文獻留傳,有之只是與其對立、批判其學說,斷章取義的片段而已。就是佛教經典所載六師思想非但取捨不同,且互有矛盾、互相取代等錯綜問題。後人隨取一經之六師思想,加以斥責宣說,即以訛傳訛、相去益遠。是以有必要加以比較、分析,期能指出六師之本來思想。


 


六師可說是薄伽梵歌、數論非吠陀文化之「表親」;也是反吠陀者加爾瓦卡、耆那教、佛教之「遠親」或先軀者。尤其對佛教,無論在正、反兩方面,都是具有影響的。


壹、前言


 


在古代殖民印度的民族,其文化對爾後印度文明具有重大影響的,當以雅利安人(Aryan)為主;以荼盧毘人(Dravindian)為從。以雅利安為主導力量所產生之吠陀文化,創立以「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吠陀天啟」,為三綱領之婆羅門教(Brahmanism[1]


 


無論從六師、耆那教(Jainism)、或佛教(Buddhism)所傳教之地區、所傳之教義、或所收之弟子來看大都是反對婆羅門教的。


 


雖然,六師之思想,在印度不但受婆羅門教之指責,亦受耆那教及佛教之痛斥。但事實上,耆那教及佛教都接受有六師們的反婆羅門教之思想;甚至可以說,六師們的教義就是耆那、佛教之先期思想。


 


研究思想史,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凡是後期對其先期思想大肆批評的,其所受之影響愈大,其中包括正面的與反面的。[2]因此,我們對於印度六師思想之研究,其資料絕大多數均來自佛教或耆那教之文獻;像在吠陀經(Veda)及摩訶般若多史詩(Mahabharata)中所出現之自由思想,那只是片面的提到而已。


 


耆那教與佛教一致稱六師為外道(Tirthaka Tirthika);而以婆羅門教傳統稱六師,往往一併稱為物質主義者(Lokaya tama ta)。「外道」一詞,初無惡意,只是別於自己之信仰而言,耆那與佛教就是稱婆羅門教亦是稱外道的。為了區別傳統──「婆羅門外道」,與「反傳統之六師外道」之不同,所以專稱反傳統之六師為「六師外道」。而本文則站在學術思想立場故謂「印度六師」。


 


印度六師,究竟是指「宗派」或是指「個人」,一般學者分析則是指「未能形成宗派之思想」;而不是指單獨個人而言者。因為像類似物質主義之六師思想早在吠陀經中即已萌芽。[3]可見六師之中最早者可溯及吠陀經,卻大盛於佛陀前後百年以上。總之,六師思想早於耆那及佛教已屬定論。[4]


 


然而,六師之思想經不同之傳述與疏解、迻譯在內容上已不一致;甚至有相矛盾處。因此,本文即試圖經由分析比較而確知其六師之本來思想。


No Response to "[外道]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