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念法

六念法-    B441ani_sun.gif (7967 bytes) 法爾辭庫--名相篇
http://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45Dictionary/D03Naman001/D03-0020.htm

六念法梵語sad anusmrtayah,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即:

 (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
 (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
 (4)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
 (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
 (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大小乘對於念天之解釋不同。


六念法者,念謂冥記不忘,其念有六:

一念佛。(謂念佛具足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趣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畏等。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法,心生歡喜。乃至修念法觀,必趣涅槃)
三念僧。(謂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作良福田,應當恭敬。我以清淨質直之心親近僧,心生歡喜,乃至修念僧觀。必趣涅槃)
四念戒。(謂念諸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至其心平等,以修念戒觀必趣涅槃)
五念施。(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悋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以喜心故,身得快樂,至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謂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現有如是戒施功德。捨命之時,必生彼天。以念天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法門的內容說明:以信為先導的方便,繫念三寶而信心清淨,如昏夜的明燈,荒漠中發見甘泉一樣,內心清淨,充滿了幸福、平安的充實感。憶念(重自利的)所持的戒行清淨,憶念(重利他的)如法施捨的功德,憶念當來天道果報的殊勝。

「念佛」:「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



《名詞解釋》─六念法舉例

六念法 sad anusmrtayah,anusm4 to remember , recollect, to remind。

anusmRta       a. remembered (n. impers.); recorded, taught, enjoined.

anusmRti       f. cherished recollection , recalling some idea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s.



《大乘依涅槃經》之說,天有三種,即:
 (1)生天,謂三界之諸天。
 (2)淨天,一切三乘之賢聖。
 (3)第一義天,即涅槃。又於此三種天之中,大乘之人僅念第一義天。

六念法有很多義理,可分開來說明。用在比丘行持上之六念法是:比丘所必須熟知之六種要事。即:(1)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2)念知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謂我常乞食等;如受請食者,謂我今自食無請處等。(3)念知夏臘,記憶受戒以後之臘數。(4)念知衣鉢,念我三衣一鉢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淨。(5)念同別食,若與眾同食之時,念我今與眾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以某緣,與眾別而獨食。(6)念身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應當治療。

依《摩訶僧祇律》云:六念法:

一者當知日數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

二者,清旦當作施食法,今日得食施某甲、某甲,於我不計意我當食。

三者,日日自憶若干臘數(具足戒幾歲)。

四者,當憶念受持衣及淨施者。

五者,當念不別眾食。

六者,當念病、不病。



《彌沙塞羯磨本》云:作六念法(律云,比丘應知月半月日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又云,應先心施食,若不念施人而食突吉羅。然文散落而不次第。六念之軌出在僧祇。今依彼文義准為法,既恒須作故錄在初)。

第一念知日月數(應云)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若大言大,白月恒大而無小,可隨稱之)。

第二念知食處(若常乞食應云)我常乞食(若食僧食應云)我食僧食(若食自食應云)我食自食(若受人一請欲自赴者應云)我食某甲家食(若受多請不能遍赴者。應自赴一請。餘者施與人。施之人比丘沙彌。但得應對所施人作法囑云)。長老!某甲檀越施我五正食,我有因緣不得往,今以施汝(若時逼促無人可施者。律開心念施人。應作念云)。我請分與某甲比丘(若有背請緣亦隨事說。之若無定食。處應云)我不背請食。

第三念知受時夏數(應云)我於某年月某日時一尺木(若干)影。受具足戒無夏(一夏多夏隨數稱之)。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應云)我三衣鉢具足。並受持長衣並說淨(若闕衣鉢或未受持。未說淨等。念持念說。隨事稱之)。

第五念知身強羸(應云)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應云)我有病須療治。

第六念?

《四分律》云:六念法(律中並有其事,而文意散落正本出在僧祇。而彼言略意廣,又當世盛行故須義加云)。

第一念知日月數(僧祇云:念知月一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應知之。五分云:諸比丘應知半月數,知布薩日悔過清淨。律云:念知黑月、白月兩種數法。若入聚落先須知之。此則具含道俗兩法應作念言)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四日言之,若大言大也。其白月者以純大故,但言今朝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第二念知食處(僧祇云:清旦當作施食念等,今以諸部會通,隨實作念言)我常乞食。(若言)我常自食已食。(若言)我常食僧食(若不常定者應作是念言)我無請處今乞食(若食已食。若檀越及僧常食等例知)。若言今有請處念自訃。(若言)我有請.處.今依背緣(佛言:若迦提月中,若施衣、若病等,並開背請)。若言我有請處今捨與人(佛言:若一日受眾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與人,言:長老我應往彼今布施汝。僧祇云:我今得食施與某甲比丘乃至沙彌尼)。若言我某甲比丘,今朝檀越施與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繫我當食(三說。十誦云:此念法唯五種人得作,謂阿蘭若獨住,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人,如此得行心念)。

第三念知受戒時夏數(僧祇云:日日自憶若干臘,諸部律論皆爾應言)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若干影),受具戒,今無夏(後若有夏,隨多少稱)。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僧祇云:當憶受持三衣,及不受持作淨施者)。我今三衣鉢具並受持。長財並說淨(後有不受持不說淨者,隨有念持念說念多少等)。

第五念知食同別(僧祇云:念別眾食又應念言)我不別眾食(若准佛言別:眾食有八緣,開者應白入。若無別眾食緣者白出,若有者白言)我有別眾食緣(作此白已得食)。

第六念身強羸(僧祇云:念若病不病)。應言我今不病堪行道(若有病者應言)我有病念須療治。



契經中的六念法說明:

契經云:復次六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捨、念戒、念天。如是六法與一切法同一念即勝義空,一切法同一相謂即無相,是相亦離,此名平等門三摩地名稱般若波羅蜜多教。

契經云: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六念(佛、法、僧、天、施、戒)讀經解義。

契經云:復有六法能為障礙。謂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能尊敬諸善知識。

早期世尊開示要修六念法,往後又刊示要心念十念法。此十念是前六念再家上後四,即成十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云何一法?謂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故知十念者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又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十念。

《放光般若經》云:復有摩訶衍,謂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滅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無所倚,是為摩訶衍(大乘法)。

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當行十念。何謂十念?念佛、念法、念聖眾、念戒、念布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是為十念。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註:恬怕者,心之寂靜,夷平也,泰通也,涅槃玅心平等通達,無所不在故。又尚書云:恬安也,方言恬靜也,說文從心、從甜,省聲也。下普白反,廣雅怕靜也,說文無為也,從心白聲)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

No Response to "六念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