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成就者介紹
八十四成就者介紹
(一)魯易巴(Luipa):吃魚腸的人
一隻鼻端上抹了蜜的野狗,瘋狂地吞食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將上師的祕密交給一個世俗愚人,則愚人之心以及傳承都會燒壞。對於明白無生實相的利根之人,僅僅瞥見上師淨光之見,心靈的幻相就能毀滅。猶如鼻子被劍所揮打的大象,兇猛地衝破敵軍的陣營。
(二)黎拉巴(Lilapa):皇家的享樂者
在四無量洲的要塞裡,瑜伽士之王君臨天下猶如雪獅。雪獅的松綠鬃毛結成五束作為頂戴之冠,瑜伽士以五方佛智作為頂上莊嚴。雪獅十爪撕下附於牛骨上面的肉,瑜伽士十波羅蜜切斷惡業之力。黎拉巴證悟此理而得解脫。
(三)毘魯巴格達(Virupa):空行大師
我心即為神奇之印所攝的自顯實相。僅安住於事物如如境中,無慮、無得、沒有自我,以自覺的體驗免墮斷見坑谷,以完全的離執免入常見天宮,這種實相乃是完美覺性與純淨喜悅的顛峰。
(四)東比巴(Dombipa):騎虎之人
哲學家的石頭,將鐵轉成黃金;大寶內在力量,化貪成為淨覺。
(五)沙瓦利巴(Savaripa):獵人
無知林中潛藏著一頭鹿,此鹿名叫疏離;拉滿方便智慧的大弓,射出究竟真理的一箭,鹿倒地身亡,念頭也隨之消散。鹿肉成為豐盛的不二大餐,具有淨喜的口感,而圓滿了殊勝妙身之果。
(六)薩惹哈(Saraha):大婆羅門
摰友們,記住薩惹哈!無生的究竟義諦只存在上師的唇間。了悟上師之語的究竟本性,心即無死,身亦不老。
(七)康卡瑞巴(Kankaripa):失去戀人的鰥夫
我那空行女郎、迷人的皇后、曼妙的夫人!由我淨覺所生的可見形相,此相不離於我,也不屬於我,虛空中所現的景像,她超越了比較,超越了言詞。
(八)米那巴(Minapa):印度教的約拿
執著鉤線的漁夫,落入命運的海洋,活在海怪的腹中,修行大自在天王傳給天后的瑜伽,此漁夫即米那巴。當他再度站在乾地上時,就連岩石也無法承受他殊勝的份量。
(九)那斯-勾惹薩(Goraksa):無死的牧牛人
不論你的出身是高、是中、或是低,善用既有的狀況,不必阻礙神奇的業流,即能達成目標。以慈心為高朗吉作無我的奉獻,把握這個機會使我種下證悟之種;阿辛達賜予無死甘露,勾惹薩親見無二實相。我今巍然佇立,乃三界牧者之王。
(十)那斯-高朗吉巴(Caurangipa):被支解的前妻之子
無始以來無明的樹根,受到心靈串習的雨露滋潤,長出染污的枝幹。憑藉上師教法之斧--「聞思修」,今天我砍倒了無明樹。
(十一)毘那巴(Vinapa):音樂家
具足精進與虔誠,我精通了維那琴錯綜的弦調;繼而修習無生無擊之音;我--毘那巴忘失了自我。
(十二)桑提巴(Santipa):自負的傳道者
猶如慈母哺育的小孩,逐漸成為頂天立地大丈夫,上師教法善巧的引導,也能令不成熟的心步向大乘道。猶如肝病、肺病、神志病,因醫者之藥而得癒,相信有「我」、「我所」的頑固疾病,也能因上師教法而於剎那間得到解脫。
(十三)湯提巴(Tantipa):年老的織工
世俗的織工織著經紗與緯紗,而我受到上師的指道,織起經驗的紗線,五智空性作織線,上師教法為梳棍,般若見地架成織布機,織成的布匹就是法身,此乃遍及一切的虛空與智慧遊戲相結合。
(十四)卡瑪瑞巴(Camaripa):鞋匠的故事
我卡瑪瑞巴是位神聖的鞋匠,將成見與概念的皮革,繞在空性與大悲的鑄模上,再以般若作尖鑽,縫上空性的連續線,離於世間八風的迷惑,我創造出自然成就的法身鞋。
(十五)卡嘎巴(Khadgapa):無畏的小偷
沒有裝備的戰士,儘管在戰場上奮門再久,也必然會被打倒,配上不死智慧之劍,征服三界的仇敵,我今快樂無與倫比!
(十六)龍樹(Nagarjuna):哲學家與煉丹師
當未證悟的人佯裝是成就者,他的行為就如同是篡奪王位的叛徒般;當證悟的人堅持做出未證悟的人所做的愚笨行為,他就如同大象陷入泥沼之中。
(十七)唐哈巴(Kanhapa),亦名克利師那卡雅,黑色的瑜伽士
精進修持布施與持戒,若無上師終難成就無上佛果,猶如駕駛無輪之馬車。廣翼禿鷹天生即具善巧力,翱翔天際寬廣自由行,吸取上師強力聖法教,宿業牽引瑜伽士心亦安逸。
(十八)聖天(Aryadeva):獨眼的聖者
三世諸佛具有同樣的本質,真觀地體驗到這個本質就能明白自心,任它來去,鬆坦安住無構設的實相,讓心恆常鬆坦,你就成為瑜伽士。
(十九)塔嘎那巴(Thaganapa):說謊大師
射水入於耳,以除耳中水,觀諸法如謊,即能見真諦。
(二十)那洛巴(Naropa):無畏的尊者
如同宇宙帝王師,雄征大小各部洲,了密集味瑜伽士,戰勝輪迴淨樂馭。
(二十一)夏利巴(Syalipa):胡狼瑜伽士
天才畫家所繪成的恐怖畫像,只須稍加凝視就能令人膽寒,但再仔細觀察,則除了油彩之外,所能找到的,只是不實的心靈投影而已。
(二十二)帝洛巴(Tilopa):大出離者
棲於須彌山之鳥,似由黃金所生成,了知諸法淨潛能,此聖離塵赴樂土。
(二十三)卡札巴(Catrapa):幸運的乞丐
瑜伽士見到的一切都是教法,了悟到所見萬法皆無生,就是最殊勝的上師。無邪之心乃了悟無二之路,因為在無邪心中,善惡本是一體。
(二十四)巴札巴(Bhadrapa):高傲的婆羅門
了悟空性即能淨化染污見,諦觀慈心即能圓滿諸行持,明白諸相一體即為禪修道,一味遍照即為證得究竟果。
(二十五)杜康迪(Dukandhi):拾荒者
將相對的生起次第與究竟的圓滿次第相結合,我大手印禪修之果生起,猶如佛陀三身的妙覺一般。
(二十六)阿佑吉(Ajogi):遭人排斥的惰漢
依循神聖上師教,我觀鼻尖細圓點,心住此境無散亂,其內寰宇盡消融。
(二十七)卡拉巴(Kalapa):俊美的瘋子
人們無始以來就具妄見,也因此這人稱我為瘋子,上師教法的上妙甘露,剎那治好妄謬的疾病。
(二十八)兜必巴(Dhobipa):有智慧的洗衣匠
長久以來我都從事著洗滌污點的工作,但卻無法使焦炭變白。上師的教法是無上的兜必,它洗清了眾生純潔的自性。
(二十九)康卡那(Kankana):成就者國王
證悟的滿願寶,放出尖端經驗的光芒,透過神變的活動滿足一切所求,了悟一味的人諸願都已成就。
(三十)康巴拉(Kambala):著黑毯的瑜伽士
深廣的海洋中滿載著寶藏,龍王的受用是多麼豐盛!無始以來一切光明、聲音都是法身,證悟者的樂境高廣,凡人難以想像!
(三十一)丹吉巴(Dengipa):妓女的婆羅門僕役
大樂如馬、如象、如海洋,證悟如猴、如童、如在水中寫字。不可分如河、如日、如醫藥,成就如髻、如眼、又如輪。
(三十二)邦德巴(Bhandepa):嫉妒的天神
無執乃慈心之極,悟得萬法本性就是悲心,無有窮盡的樂即為喜心,遍起的一味乃大平等捨。
(三十三)康德巴(Tantepa):睹徒
一切投影、概念都已平息,在無念虛空中絕跡。一切現象界的短暫經驗,都在連續的空性裡消融而去。
(三十四)庫庫里巴(Kukkuripa):愛狗的人
對佛陀做些外相的供養禮敬是無用的,意識造作與勤勇所在之處,就沒有佛陀。真實上師之恩的剎那體驗,就在幸運之人的身上,但他是否知道呢?
(三十五)庫奇巴(Kucipa):頸部長瘤的瑜伽士
當瑜伽士激動地反應時,「俱生」,這與生俱來的天性,帶來痛苦,他快速而又急躁,猶如大象的眼睛;但放鬆之後,他進入殊勝的定境,離執著、沒有貪欲。在上師法語的淨光中,我離是、非兩邊見(極端、錯誤的見解),而世俗諦卻成為另一邊見,洞察了這邊見,我就了悟了勝義諦。
(三十六)達爾瑪巴(Dharmapa):永恆的學生
易受二元對立思緒之毒侵襲,智辯之心中了分析之毒。上師法語的究竟殊勝恩惠,治癒在輪迴中迷惑看法的疾瘳。
(三十七)瑪嘻巴(Mahipa):最魁梧的人
愚痴自大如山陵,隱蔽證悟如意寶,而今開悟之行的神力令我萬事如意,因為明白「一味」之人在各方面都已圓滿!
(三十八)阿辛塔(Acinta):貪財的隱士
在無形相、無客體的大手印中,萬種妄見都成空,一切現象都是明知與清淨意識,我親見本來面目即大手印。
(三十九)巴巴哈(Babhaha):無拘無束的情人
喜悅,喜悅,不受制約的喜悅!不受制約的無欲之喜!一切念頭生起皆是喜悅!喔!稀有難得的祕密之喜!
(四十)那里那巴(Nalinapa):自力更生的王子
頂輪沼生蓮花中,住著初喜的種子,喉輪之中是勝喜,心輪之中離執喜,臍輪之中俱生喜,以及無上的成就。
(四十一)布素庫(Bhusuku),亦名寂天(Santideva):懶僧
證悟之前,我嚐遍諸味,在輪迴中,我疏遠如來。證悟之時,輪迴、涅槃在大樂中結合,我成為大海中熾烈發光的珠寶。
(四十二)因陀羅菩提(Indrabhuti,英札菩提):證悟的成就者國王
在吉祥的那一剎那,若缺乏自發的加持,就沒有任何內在或外在的活動,能引發瑜伽士的覺醒。佛陀和大樂之間,並無分別存在。 切斷執著的繩索,了悟身心的大樂之性。
(四十三)梅扣巴(Mekopa):怖畏目上師
上相首要的教法,「了悟自心之本性」!其後「勿於諸相起分別」,習於無分別之境,以火葬場為居所。若已悟得一味理,行於世間如瘋聖。
(四十四)扣塔里巴(Kotalipa):山農上師
一切苦樂自心生起,故應服從上師、發掘自心本性。智者或可安住於山上巨石,而未能悟心性本來之樂。喚醒內心身處之意識,則六根皆成喜悅流。一切名相無實益,一切議論乃苦因。故應出入於定境,怡然安住本然輕安中。
(四十五)瞻婆瑞巴(Kamparipa):鐵匠
爐床中物品我身本性,爐中煤炭如戲論成見。鼓動左脈右脈之風箱,點燃中脈清淨意識焰。我熔三毒思緒鐵,煉出法身妙成品。瞻婆瑞巴悟此而解脫。
(四十六)持網(Jalandhara):空行鍾意的人
祈請自身的加持,三界念頭與思緒,悉皆集於身口意,將其納入三脈中。
(四十七)羅侯羅(Rahula):返老還童的老頭
天上的惹呼,龍族的星斗,蝕去了月亮的光芒;不二虛空明知的惹呼,蝕去了相對相象的月盤。
(四十八)達爾瑪巴(Dharmapa),亦名嘎爾巴瑞(Gharbari):悔悟的班智達
將敏銳的知覺之油,倒入現象的燭台中,燃起六根的燭心蕊。無二清淨意識之火,摧毀了妄念的痕跡。
(四十九)兜卡瑞巴(Dhokaripa):拿個碗的人
碗之本性廣大虛空中,放入諸法本性妙智慧,虛空智慧無二即正果,智慧實乃快樂瑜伽士之悟境。
(五十)梅迪尼(Medhini):疲憊的農夫
透過俱生明知的般若,以平常誇大的知覺作為方便,由眾生真實本性的根基上,自然地生起了淨樂,那就是證果。
(五十一)龐卡加巴(Pankajapa):蓮生婆羅門
孤獨行於世間而無了悟,如意寶與玻璃飾品沒有任何差別,但若具足上師的引導以及悟境,則兩者的差別,就如同日月光明和螢火蟲之光一樣,不可相提並論。
(五十二)岡塔巴(Ghantapa):獨身的搖鈴者
要加持自己,就將左、右、中三脈束緊,一心悟道的智者,應當諦觀上師、自心、現象三者。
(五十三)優吉巴(Jogipa):成就的朝聖者
持常諦觀自心光,明亮精微如焰梢,動靜一切諸法相,融入自身法性中。
(五十四)切路迦巴(Celukapa):恢復生機的懶人
依循上師的教法,一年又一年,地水火風逐漸消融,一切自然生起的現象都成為大手印。
(五十五)果杜瑞巴(Godhuripa):捕鳥的人
一切感覺到的內外現象都是心,了悟心性實相即光明,睡眠、醒時、夢境及禪定皆在法身中,完全覺醒的我證得圓滿佛果。
(五十六)魯奇卡巴(Lucikapa):避世的人
從無始以來,眾生不斷在輪迴苦海中掙扎。真實的上師是困難航程中最安穩的寶筏,帶領我們解脫,就在現在!
(五十七)尼爾古那巴(Nirgunapa):開悟的低能者
真實上師的教法顯現和平的中心,平息了狂暴的煩惱與矛盾的念頭。禪定中波濤般的擾動沉寂了下來,我們以專注及沉靜之心引導自己。
(五十八)加雅南達(Jayananda):烏鴉大師
淨識智慧三昧中,住於本淨無分別;悟此信心即完整,邪見雜念皆退散。
(五十九)巴恰瑞巴(Pacaripa):做糕餅的師傅
不看任何地方、凝視中央--無上之喜、離執之喜、純淨之喜!修持密續的神奇之境,採集瑜伽士的直觀力。
(六十)瞻婆卡(Campaka):戀花之王
猶如方便、智慧結合的淨光,上師恆常之流遍及一切;俱生乃是自然生起的如意樹,其果即為本性光明圓滿的三身之果。
(六十一)畢克薩那巴(Bhiksanapa):二齒成就者
依循奧妙的淨喜與無可比擬、難臻的心性廟堂合一之道,具足圓滿平衡力的瑜伽士,因上師口訣之恩成就悟境。
(六十二)迪里巴(Dhilipa):貪食的商人
悟得自性即佛陀,諸法本性皆如來,俱生所賜大灌頂,無生金剛持遍我身心境。
(六十三)昆巴瑞巴(Kumbharipa):一位陶工
加速的習氣之輪,創造了輪迴的歌舞;但現在智慧與清淨意識之火,燒盡了我所有的心靈染污。
(六十四)那特-恰爾巴瑞巴(Carbaripa),亦名 恰爾巴提(Carpati):使人化為石頭的大師
諸佛無上之戒條,除自悟外別無他。若了自心本清淨,即與諸佛同一家。
(六十五)瑜伽母-寶賢(Manibhadra):快樂的主婦
當我的心籠罩於無明中時,批評之念伴隨著每個聲音;當明白實相就是自心之性,一切外相本性即實相境界。
(六十六)瑜伽母-梅卡拉(Mekhala):斷頭的姊姊
內外諸相境界都是心,離執修觀萬法皆一味,無上禪定離勤勇造作,不二淨樂佛果我已明。
(六十七)瑜伽母-卡娜卡拉(Kanakhala):斷頭的妹妹
穿上忍辱的鎧甲,頂戴金剛堅毅德,登上自心之船筏,具足信心持人屍。
(六十八)吉羅吉羅巴(Kilakilapa):被放逐的大聲公
法界無染天空中,淨能雷聲響虛空,虛妄法相境界轉,三身妙覺作莊嚴。
(六十九)唐塔里巴(Kantalipa):撿拾破布的裁縫師
真實上師是為針,同體悲心作為線,我將三界綴補成。看哪!此瑜伽士神奇的布匹!
(七十)達呼里巴(Dhahulipa):起水泡的製繩工
不二虛空中二合一的智慧寶藏,無法因尋覓而得;讓心安住於無為的狀態,在此三昧中生起真實的喜樂。
PM [線上快訊]寄信給文章作者...
Top
藏身法界
發表於: Sun.03/16, 2014 09:20 pm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6,469
會員編號: 4,662
註冊日期: 08/10, 11
(七十一)烏迪里巴(Udhilipa):鳥人
因漂忽的念頭而隨波逐流即是瘋狂,不隨念流轉便阻逆習氣宿業。不執著於一處的心即是中心;別無一物可在心外尋獲。
(七十二)卡巴里-卡波羅巴(Kapalapa):持天靈蓋的人
諸法不二金剛持,偶得莊嚴及顱器,及虛妄自我三者,殷勤外尋不可得。
(七十三)惹波羅巴(Kirapalapa),亦名吉羅巴(Kilapa):悔改的征服者
無明籠罩自心的時候,我受自他的概念所繫縛。證悟時一切概念均滅去,連「佛陀」也成為無意義的標籤,心安住於自性空,實相沒有定性與構設。
(七十四)薩卡惹(Sakara),亦名薩柔儒哈(Saroruha):蓮生大師
龍王巴素卡屈服了,散禮給受苦的人們。在如來偉大聖地之中!就是那樣!持明龍王愉悅了,將密續奧義的智慧,灑在幸運的男女持明者身上。
(七十五)薩爾瓦巴克薩(Sarvabhaksa):老饕
無明之中,不同氣味有不同特徵,覺悟之後,一切氣味本質均相同,同樣地,在無明中輪迴、涅槃看似不同,但了悟時,二者即為合一的淨喜。
(七十六)龍菩提(Nagabodhi,那嘎菩提):紅角的小偷
能活在這世上真是幸運,我們從深海般的貧困中解脫。揮舞著劍真是件樂事,當見到無目標者的時候,我們就見到了朋友。
(七十七)達瑞卡巴(Darikapa):娼妓的奴隸王
極樂世界就在吾人身心中,但是妄見遮蔽了它;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以令其彰顯,雖然歷經一百世努力積集二種資糧,若缺少了上師,則永難了悟極樂世界的淨喜。
(七十八)普塔里巴(Putalipa):持聖畫像的行乞者
佛性遍存於一切眾生之中,離開智識所鋪設的錯謬道路,努力地在心性根本道上前進,必將成就究竟的果位!由真實上師得到灌頂的人,都充滿了俱生絕對之味,無生金剛持已寺在他心中。
(七十九)烏巴那哈(Upanaha):製靴的人
本淨心性的式樣,只靠念頭就能真正地顯現出來,實相是流動而起共鳴的,我一切的希求都已圓滿。
(八十)扣吉里巴(Kokilipa):自負的唯美主義者
無為乃祕密教法,無執即為證悟,無所求之樂乃禪定,無所得即無上果。
(八十一)阿難迦巴(Anangapa):英俊的愚人
輪迴無實如夢境,身體如彩虹之光;但因中了無明、貪、自負的毒,眾生執著幻相以為真。由執著的昏迷中醒來,輪迴本身就是法身。
(八十二)瑜伽母-拉須閩竭羅(Laksminkara):瘋狂的公主
智者首先生起證悟之見,不動搖地禪觀空性本尊,持常具足直觀、祕密的體驗,謙遜優雅地為所當為。
(八十三)薩木札(Samudra):採珍珠的人
了悟無生卻不習修禪定的瑜伽士,猶如抱著嬰兒的食人者。只習禪定而不契合空性的瑜伽士,猶如陷在泥中的大象。
(八十四)伏雅里巴(Vyalipa):侍妾的煉丹師
真諦之見即無比上師的見地,至高的孤寂即諦觀無所不在的虛空,完美的和諧即了悟一切經驗的本性,若能將虛空之乳一飲而盡,就是真正地活著。
此八十四位的順序,不是指誰成道的先後,
也不是指誰的證量高而有所不同的排序。
這個排序,
是過去一位修行人(好像是國王的樣子),
對古印度的這八十四位大手印成就者非常的虔敬。
宴請這八十四位成就者來應供,
於是八十四位成就者從空飛騰而來,
第一位來的是魯易巴上師,
接著黎拉巴上師.......直到最後一位是昆巴瑞巴上師,
來受應供。
八十四位大手印成就者的故事,
可以看其傳記,每位皆有。
本來的工作為何?碰上了什麼事或困難?
為什麼要學佛?學的是何種密法?
上師教了他什麼?他又是怎麼修持的?
怎麼證悟的?.......種種。
八十四位身份各行各業,
都得到大手印的證悟。
【八十四成就者證道歌】選, 出自:《八十四成就者傳(上)(下)》(正法眼出版社)
link #2,
八十四大成就者傳
明吉·金貝巴班智達口授傳承
蔣揚·欽哲·汪波等編纂
敬禮神聖眾上師,
三世諸佛及傳承上師,
學行皆為有成者,
往昔上師無畏求取最上成就者,
吾以身語意敬禮蓮足下,
盧伊巴等八十四大成就者無瑕傳記著。
八十四大成就者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290, 2014年4月28日 下午 08:44:03
===
link #3,
Quote : { 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84 Mahasiddhas }, Eliza Lin, https://www.facebook.com/Ashes.ajaya/media_set?set=a.10202309018539517.1073741911.1013115610&type=3, 2014年4月28日 下午 08:46:26
印度八十四成就者之薩哈惹的故事
大婆羅門薩哈惹( Saraha )
摰友們,記住薩惹哈!
無生的究竟義諦只存在上師的唇間。
了悟上師之語的究竟本性,心即無死,身亦不老。
薩惹哈是位空行母之子,出生於婆羅門之家,降生地於東印度一個名叫羅里的地方。薩惹哈雖然身為婆羅門,卻對佛陀的教法卻具有無上的信心。由於他聽過無數的上師宣說佛法,因此對密續有極深的信仰。白天他修習印度教法,晚上則修持佛法。他還有一個愛喝酒的嗜好。
當其他婆羅門發現他的這個嗜好時,一向嚴守正統戒律的同門群起指責他,並呈請國王惹拿巴拉放逐他。國王說:「他是一個十五萬個鄉鎮的城主,不能隨便驅逐。」於是國王帶領大家一起去勸戒薩惹哈。國王斥責薩惹哈,說他喝酒的嗜好破壞了婆羅門的聲譽,希望他能戒除。薩惹哈答道:「我不喝酒,陛下若不信,請召集眾婆羅門及人民,我能證明給他們看。」 ⋯⋯
國王於是召集全國文武百官及所有婆羅門的教徒,聚集在一起。薩惹哈預備了一個裝滿熱油的大油鍋,發誓說:「若我喝酒,則當我的手放進熱油裡,會被熱油燙焦,如果不然,就證明我是不喝酒的人。」說完話後,他就把手放進油鍋裡,但手一點燙傷的痕跡都沒有。國王反問四周的婆羅門:「你們還認為他有喝酒嗎?」教徒們卻肯定地說:「他確實有喝酒。」
薩惹哈無奈,只好又端起熱油,一飲而盡,他仍絲毫未損,但眾教徒仍堅持原議。薩惹哈又提出另一種試驗方式:「若你們還是堅持己見,那麼請你們當中任何一位和我一起跳進水槽裡,誰下沈誰就是喝酒的人。」,結果,薩惹哈沒沈入水中,反而是另一位婆羅門咕嚕嚕地往下沈,因此大家終於改口說:「薩惹哈沒有喝酒。」
薩惹哈為了取信大眾,又提出另一種測試的法子:「如果大家仍不相信我沒喝酒,我們可以秤秤看,看誰比較重,如果我重的話,就表示我沒喝酒。」婆羅門在另一邊放上三塊鐵,每一塊鐵的重量與人的重量相當,結果薩惹哈的身體甚至比六塊鐵還要重。國王看到尊者示現如此的神通就說:「若一個人能修持到如此的成就,他愛喝酒,就隨他去吧!」
於是國王領著眾婆羅門教徒向薩惹哈禮拜,並且請他加持傳法。薩惹哈便以之後著名的「金剛歌三循環」( 三首道歌 )來教授國王、王后和所有人。大家得到尊者的傳法後,都放棄了原有的修行,轉而成為佛教徒。國王和他的官員們更因修習密法,都獲得了成就。
薩惹哈後來與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女孩結婚,而且和她離開了國家,到無人居住的地方隱居修行。他的佛母隨侍在側,照顧尊者的飲食起居。有一天,薩惹哈對其云:「我想吃咖哩和蘿蔔。」當其佛母為他預備好端去給他時,他已入定了。佛母為了不打擾他的禪定,只好離開。
尊者這一入定,竟長達十二年之久。
出定後,卻向佛母問:「我的咖哩及蘿蔔呢?」
佛母云:「你這一入定就長達十二年,我怎能保留這些食物呢?何況現在是春季,已經不產蘿蔔了,臨時要找也沒有了!」
薩惹哈於是說:「那麼我要到山上去禪修。」
佛母於是說:「身體的隔離並非真正的獨居。」
「脫離一切名相、成見、概念才是最殊勝的禪修。你從十二年的三昧中出定,卻仍執執不忘十二年前的咖哩,那麼就是到山上禪修,也是沒有多大分別。」薩惹哈經其佛母一提點,猶如醍醐灌頂,大聲贊同:「對!對!所言甚是!」於是他更勇猛精進禪修,放棄了偏執,回到了明心的本來面目。
不久,薩惹哈體驗了佛法的精義,證得成就,過著無我利他的生活,在其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之後,即和佛母進入空行淨土。
…………………………………………..
誠如偉大的聖者薩惹哈所說:「此刻,我們就如同泥濘的池塘,滿是淤泥。」那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不斷地產生焦慮、希望、恐懼、沮喪、憤怒、昏沉,如同泥濘的池塘。
我們渴望乾淨的、清新的、澄澈的水,即使我們渴望清明澄澈的心靈狀態,我們的所作所為到頭來卻是把泥水攪拌得越來越厲害。我們用遙控器攪拌,用教育攪拌,用各種東西攪拌。有時,就連佛法也變成攪拌泥水的湯匙,甚至佛法也變成了阻礙。實際上很多時候,佛法可能是佛教徒最頑固的障礙之一。
─ 宗薩欽哲仁波切
………………..
一切有關真理的概念中,都沒有真理的蹤影。─薩惹哈
……………………….
有多部《般若經》均以「贊般若波羅蜜偈」作為其序文。
梵本《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梵本《八千頌般若經》、《善勇猛般若經》等。
這些《般若經》可能由龍樹之上師大成就者羅睺羅跋多羅( 薩惹哈Saraha)
所結集。
大智度論卷十八保存密宗成就者,
龍樹菩薩之上師薩惹哈所書之<贊般若波羅蜜偈>:
1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2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3如虛空無染,無戲無文字,若能如是觀,是即為見佛。
4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盤,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
5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
6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7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
8若人得般若,議論心皆滅;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
9般若之威德,能動二種人:無智者恐怖,有智者歡喜。
10若人得般若,則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況于餘法!
11般若無所來,亦複無所去,智者一切處,求之不能得。
12若不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亦名被縛。
13若人見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
14是事為稀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見而不可見。
15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盤道,皆從般若得。
16言說為世俗,憐湣一切故,假名說諸法,雖說而不說。
17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焰,四邊不可取,無取亦不取,
18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為取 。
19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誰能贊其德?
20般若雖叵贊,我今能得贊,雖未脫死地,則為已得出!
…………………………..
‘If your mind is released permanently from self-grasping, there is no doubt that you will be released permanently from suffering’’ ─ Saraha
Acclaimed one of the greatest yogis of India in the late 8th century, the indomitable Saraha heads the Mahamudra lineage. He was born into a brahmin class family in Bengal, eastern India, and was raised to become a Buddhist monk. The Pala dynasty of Bengal promoted Buddhism, supported many large Buddhist universities, and encouraged wide-spread learning. Saraha become one of the noted sages of his time. He did not, however, remain a monk.One story has it that he was expelled from the monastic order for indulging in alcohol or some similar breakage of the rule. This may be, or he may have left of his own accord. At any rate, he became a wandering, white robed yogi, homeless and free of desire, seeking only to fathom the mystery of life.He became the disciple of a saint named Ratnamati, who was a master of the Guhyasamaj Tantra. Thus Saraha learnt the profound secrets of a method of meditation that focuses on raising kundalini (Tib: gTum-mo) and abiding in blissful Mind’s own innate state.
As a yogi, traveling aimlessly from place to place across the glorious land of India, eventually Saraha met a young women with similar aspirations to his own. The two became husband and wife. Settling in isolated places, residing in cemetery grounds and in lonely Himalayan temples, they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spiritual endeavour.
Saraha’s bride was from a low caste clan of arrowsmiths. Since Saraha, no longer a single monk, now required an occupation to support his wife and family, he took up the trade of making arrows. The very name “Saraha" derives from his occupation as a maker of arrows. When not making and selling arrows, the couple spent their time in Mahamudra meditation, cutting the linear flow of thought, so as to experience naked consciousness in all its unveiled brilliance. Thus the two of them eventually attained mutual Enlightenment together!
Challenged by the people, and having the reputation of a monk fallen from the spiritual Path, Saraha was brought before the king of the land. To declare his innocence and his realization, he then recited before the whole court, a series of spontaneous yogi songs, known as The Three Cycles of Doha. He addressed the first song to the King, the second set to the Queen, and the third set he sang to the assembled people. These songs became famous throughout Bengal and everyone was satisfied that Saraha was a true yogi.
Other short songs have circulated, said to be the composition of Saraha. One speaks directly of the “straight way", making allusion to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arrows crafted by the smith. The straight arrow is itself a mystical play on the force of kundalini rising up the central nervous channel, where psyche merges with the Divine at the crown of the head, resulting in oceanic samadhi, endless bliss and effortless wisdom. Saraha sang:
Neither vibration (nada) nor point (bindu),neither sun nor moon— the sovereign Mind
is in and of itself ever liberated.
Abandon not the straight route,to meander down the crooked way.
Enlightenment is near,so don’t dally in worldly life.
The bangle on your wrist, do not attemptto see it looking in a mirror:
look to yourself – see Innate Mind direct!
Those going on either bank are fools pursuing the way of death.
Of the channels cut on left and right,
Saraha says: O! mistake these not for the route that is straight!
Saraha composed a main meditation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mitted and studied in the Ka’gyu Order, now for many centuries. This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reatises of the Mahamudra meditation tradition.
Saraha begins the lineage which descends through his disciple Savari to Luipada, to Dengri, Vajraghanta, Kambala, Jalandhara, Krsnacarya, Vijayapada, to Tilopa and Naropa, the teachers of Marpa of Lhotrak. Marpa was the renowned teacher of Tibet’s greatest yogi Milarepa, and the latter taught Gampopa, to in turn was the teacher of the first Karmapa. Today, the Karmapa is the living custodian of this Mahamudra meditation lineage.
An alternate lineage through Saraha’s other disciple, Nagarjunapada, runs in succession through Savari to Maitripada to Marpa, Milarepa, Gampopa, and likewise to the Karmapa.
……………………….
He in whose heart the words of the master have entered Sees the truth like a treasure in his own palm.─Saraha
Visit us at :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
來源地址:
一切有關真理的概念中,都沒有真理的蹤影─ 大婆羅門薩哈惹( Saraha ) |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中文官網,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2013/12/31/%E4%B8%80%E5%88%87%E6%9C%89%E9%97%9C%E7%9C%9F%E7%90%86%E7%9A%84%E6%A6%82%E5%BF%B5%E4%B8%AD%EF%BC%8C%E9%83%BD%E6%B2%92%E6%9C%89%E7%9C%9F%E7%90%86%E7%9A%84%E8%B9%A4%E5%BD%B1%E2%94%80-%E5%A4%A7%E5%A9%86/, 2014年4月28日 下午 07:46:30
《覺林菩薩偈》from《華嚴》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T10n0279_019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卷 |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http://tripitaka.cbeta.org/T10n0279_019
《淨行品》--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淨行品第十一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一、十種三業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二、十種具足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三、十種慧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四、十力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
五、十種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六、七覺三定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七、六度四梵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八、十智力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九、十王護持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目*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十、十度生、十超眾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十問一答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
「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一、明菩薩在家時願
佛子!
1.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2.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3.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
4.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5. 妓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
6.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7.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8.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9.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10.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11.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二、明創出家時願
12.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13.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14.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15.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16.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17.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18.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19.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20.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21.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2.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23.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24. 受闍梨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25.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26.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27.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三、明修禪定時願
28.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29.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30.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31.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32.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四、明住處進止威儀時願
33.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34.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35.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36.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37.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38.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39. 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40.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41.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42.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43.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4.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45.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46.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五、明乞食教化時願
47.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48.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9.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六、明在路見聞諸事時願
50.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51.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52. 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53.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54.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55.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56.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57.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58.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59.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60.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61.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62.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63.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4.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65.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66.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67.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68.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69.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70.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71.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72. 若見涌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73.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74.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5.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76.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77.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78.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79.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80.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81.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82.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83.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84.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85.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86.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87.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88.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89.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90.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91.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92.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93.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94.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95.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96.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97.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98.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恒轉正法。
99.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100.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1.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102. 若見城廓,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3.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104.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七、明至聚落乞食時願
105.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6.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7.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109. 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110.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1.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2.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115.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116.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7.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8.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119. 得麤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20.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1.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2.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3.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4.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7.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128.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9.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八、明食訖禮誦時願
130.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1.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2.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5. 右遶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6.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7. 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138.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九、明晝夜寢覺時願
139.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40.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141.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脩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0/0279_014.htm at
Thu Apr 14 13:22:01 +0800 2011.
【經錄部類】〔華嚴部類〕〔華嚴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冊 No. 279《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電子佛典 V1.42 普及版
# Taisho Tripitaka Vol. 10,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42, Normalized Version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因,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
1.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2.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3.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4.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5.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6.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7.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8.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9.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10.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11.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12.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13.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一切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14.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15. 所有十方三世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16.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17.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18.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19.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20.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21.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22.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23.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24.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25.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26.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27.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28.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29.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30.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31.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32.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33.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34.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35.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36.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37.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38.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39.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40.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41.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42.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43.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44.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45.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46.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47.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48. 願我離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49.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50.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51.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52.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53.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54.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55.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56.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57.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58.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59.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服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60.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61. 若人誦持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62.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草本閣標籤取名概要
部落格標籤取名概要,
,
1見,
2修,
3行,
4果,
,
,
10.四聖諦
101.根本煩惱
102.隨煩惱
103.五蓋
104.善法
102.十二因緣
11.《心地觀》,
11.《般若》,
11.《大寶積》,
11.《華嚴》,
11.《法華》,
11.《楞嚴》,
11.《阿含經》、《法句》,
11.論典 (2)
11b.《入菩薩行論》 (4)
,
12.部派、南傳,
12.禪,
12.淨,
12.密、藏傳,
12.寧瑪,
12.噶舉,
121.中觀,
121.唯識,
,
13.如來藏,
13.般若,
13.業因果,
13.如來藏,
13.心相,
13.大手印,
13.佛本生,
13.外道、討厭蕭平實,
13.道次第,
13.中有,
,
2.止觀,
2.安那般那,
2.十念法,
2.儀軌、祈禱文,
25.三十七道品,
251.四念處,
252.四如意足,
253.四正勤,
254.五根、五力,
255.七覺支,
256.八聖道,
26.咒語
,
2A.1.瑕滿難得,
2A.2.壽命無常,
2A.3.輪迴是苦,
2A.4.業力不虛,
2A.5.解脫利益,
2A.6.依止上師,
2B.1.皈依,
2B.2.發心,
2B.3.金剛薩埵懺悔,
2B.4A.積累資糧之曼茶羅,
2B.4B.積累資糧之古薩里,
2B.5.上師瑜珈,
,
3.戒律,
,
32.六波羅蜜,
320.大乘科目,
321.布施,
322.持戒,
323.安忍,
324.精進,
325.禪定,
326.般若,
,
33.造像,
,
34.史,
341.利美,
,
35.鬼事,
,
36.七聖財,
,
39.溫馨、兩性,
39.政府、金融,
39.教育、笑話,
39.科學、新知,
39.新聞時事,
39.歌與歌詞,
39.生活資訊,
39.生活隨寫,
39.硬閱讀,
39.弱勢與動物,
39.健康,
39.詩,
39.電影人生,
,
41.菩薩,
41.度母,
41.文殊,
41.蓮師,
41.作明母,
41.阿羅漢,
,
420.八十四成就者
420.帕當巴,
420.龍樹,
420.帝諾巴,
420.那諾巴,
420.阿底峽,
421.趙州,
421.憨山,
421.星雲,
422佛教人物傳記
422.藏地祖師,
422.瑪爾巴,
422.密勒日巴,
422.毗盧遮那,
422.龍欽巴,
422.吉美林巴,
422.宗薩欽哲,
422.米胖,
422.巴楚,
422.敦珠,
422.達賴,
422.秋竹,
43.阿姜查,
,
80.外道、討厭蕭平實
800.格主隨寫
,
90.部落格經營,
99.草本法語
2014/4/28 下午 09:19
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謂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稱「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與八十種好(微細隱密者)合稱「相好」。關於三十二相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今依《大智度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整理提供參考。
三十二相:名稱、形態、修行感得好相、此相的功德
1.【頂成肉髻相】:即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
係以虔誠心禮敬三寶,供養師僧父母,修持善法,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智慧、福德圓滿之相。
2.【眉間白毫相】: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而右旋,常放光明。
係見眾生修戒、定、慧三學,同喜讚嘆而感此妙相。
此相表心明澄淨能見百憶諸佛,光明微妙境界。
3.【眼睫牛王相】:即睫毛整齊而不雜亂。如牛王睫毛長而柔美。
係觀眾生如父母,並以平等之心憐愍愛護眾生,而感得此妙相。
此相表慧眼恆開,不生愚痴。
4.【目紺青色相】:即佛眼紺青,如青蓮花,碧海青空,慈眼垂視。
係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歡喜心布施予眾生,所感得之妙相。
此相表眼根清淨明潔,當來常見諸佛,常聞微妙法。
5.【梵音深遠相】:即佛之清淨梵音,聲音宏量美妙,遠近皆可聽聞。
係口業清淨,說實語、愛語。禁止一切惡言,所感得之妙相。
此相表法音了了,遠近皆可聞,斷除疑惑,心生善法。
6.【廣長舌相】:即舌頭廣長柔軟細薄,伸出時可掩蓋臉部。
係出言至誠,恆修柔軟語、法語,受持戒律,常行悲心感得此相。
此相表觀此相,能滅累劫重罪,值遇諸佛菩薩受記。
7.【常得上味相】:即口中常有津液,味覺最上好。
係愍念眾生如子女,復以修行諸善法迴向菩提道,感得之相。
此相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8.【四牙白淨相】:即四顆門牙鮮白光潔,鋒銳堅固如金剛。
係常思惟善法,廣修慈悲心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能以智慧,摧破一切眾生貪嗔痴三毒。
9.【齒白齊密相】:即牙齒潔白整齊而密接,沒有縫隙。
係以十善法化益眾生,稱揚他人功德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清淨和順、眷屬同心之德。
10.【四十齒相】:即佛具有四十齒,不粗不細,潔白整齊而美德。
係由遠離惡口、兩舌、恚心,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口常出清淨妙香,止眾生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法樂。
11.【面圓滿相】:即臉頰飽滿而結實如獅子頰,即臉如滿月淨金色。
係見有德者,如實讚嘆,稱揚其美德同喜布施,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能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了了分明。
12.【肩圓滿相】:即兩肩圓好豐滿,平整微妙。
係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之妙相。
此相表能滅除疑惑,除業障等無量功德。
13.【身端直相】:即佛身最大端正而直,威儀莊嚴。
係身業清淨,遠離殺生、偷盜、矯慢、邪淫、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14.【上身獅子相】:即佛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端嚴,如獅子王。
係廣修淨業,離兩舌,教人善法、行仁和,離我慢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威容自信高貴,慈悲圓滿之德性。
15.【兩腋隆滿相】:即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
係佛予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此相表能圓滿眾生聞法學佛心願之德。
16.【七處平滿相】:即雙手、雙足、雙肩和頸部七處有豐滿軟肌肉。
係由不惜捨己所心愛之物,布施予眾生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一切眾生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17.【皮膚細軟相】:即皮膚細薄柔軟、光滑,一切塵垢不染。
係布施衣服、房舍、飲食與眾生。遠離惡習,親智者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佛之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18.【身光一丈相】:即佛身經常放出,四方各一丈金色光芒。
係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行願善法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除疑惑滅業障,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19.【金色身相】:即佛身及手足光輝如黃金色。
係常樂修善、離諸瞋恚,慈眼悲心視眾生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瞻仰之眾生能厭捨物欲愛樂,滅罪生善之德。
20.【毛孔身相】:即每一毛孔各生一根青色毛,能生出微妙香氣。
係尊重供養一切有情,親近智者,隨順眾生所感之妙相。
此相表能斷止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得解脫自在之德。
21.【身毛上旋相】:即佛身毛右旋向上,毛色紺青、柔軟。
係尊敬師長,常化眾生,修行一切善法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令眾生,心生歡喜,皈依三寶,獲無量之功德。
22.【身縱廣等相】:即佛身周匝雙手平舉時,其寬度與身高相等。
係與眾生常行三昧禪定,作無畏施而感得此妙相。
此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福慧圓滿之功德。
23.【馬陰藏相】:即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之相。
係由斷除邪淫,修習正觀,慈悲攝受眾生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身體康順,慧命長壽,善說正法,廣渡信眾之德。
24.【膝如鹿王相】:即大腿、膝骨肌肉如鹿王般纖圓、堅實。
係專心聞法實修,並善解勤說正法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消滅一切罪障,增長戒、定、慧之功德。
25.【垂手過膝相】:即站立時,兩手垂下。長手過膝。
係修習諸善行,離我慢,不著名利,無相布施而感此相。
此相表降伏一切貪、嗔、痴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26.【手指纖長相】:即兩手細長、端直、優雅之相。
係禮敬供養諸師長,熄滅矯慢心,和順眾生所感之相。
此相表能令眾生喜樂皈依,慧命長遠之德。
27.【手足柔軟相】:即雙手、雙足過柔細軟、優美。
係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親手供養師僧父母所得之相。
此像表佛以智慧、慈悲、柔軟之手,救護攝取親疏之德。
28.【手足縵網相】:即手足指與指間,皆有連絡縵網。(如水禽蹼膜)
係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平等饒益有情而感得此相。
此相表能離煩惱惡業,自在解脫,至無為菩提彼岸之德。
29.【足趺高滿相】:即足背高起圓滿之相。
係佛以因位修福、勇猛精進,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相。
此相表恒以大悲心,以善法饒益有情眾生無上之內德。
30.【足跟廣平相】:即足踵圓滿廣平之相。
係以方便智、持戒、聞法、勤修善業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饒益、渡化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31.【足千輻輪相】:即足底現千輻輪寶之肉紋相。
係精進修行諸善法,供養師僧、父母,並法布施而感得之相。
此相表能照破愚痴。無明,並摧伏怨敵、惡魔之德。
32.【足下安平相】:即足底平直柔軟,無凹處,安住密著地面之相。
係佛以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密所感得之妙相。
此相表佛能引導眾生修習佛法,獲無量法益之功德。
==三十二相==
{|
|-
|《[[中阿含經]]·三十二相經》:
*1. 大人足安平立。
*2. 大人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
*3. 大人足指纖長。
*4. 大人足周正直。
*5. 大人足跟踝後兩邊平滿。
*6. 大人足兩踝傭。
*7. 大人身毛上向。
*8. 大人手足網縵。猶如鴈王。
*9. 大人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兜羅華。
*10.大人肌皮軟細。塵水不著。
*11.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紺青。如螺右旋。
*12.大人鹿[蹲-酋+(十/田/ㄙ)]腸。猶如鹿王。
*13.大人陰馬藏。猶良馬王。
*14.大人身形圓好。猶如尼拘類樹。上下圓相稱。
*15.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申手以摩其膝。
*16.大人身黃金色。如紫磨金。
*17.大人身七處滿。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
*18.大人其上身大。猶如師子。
*19.大人師子頰車。
*20.大人脊背平直。
*21.大人兩肩上連。通頸平滿。
*22.大人四十齒牙。
*23.平齒。
*24.不踈齒。
*25.白齒。
*26.通味第一味。
*27.大人梵音可愛。其聲猶如加羅毘伽。
*28.大人廣長舌。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
*29.大人承淚處滿。猶如牛王。
*30.大人眼色紺青。
*31.大人頂有肉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
*32.大人眉間生毛。潔白右縈。
||《[[長阿含經]]·[[大本經]]》:
*1. 足安平。足下平滿。蹈地安隱。
*2. 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
*3. 手足網縵。猶如鵝王。
*4. 手足柔軟。猶如天衣。
*5. 手足指纖。長無能及者。
*6. 足跟充滿。觀視無厭。
*7. 鹿膊腸。上下傭直。
*8. 鈎鎻骨。骨節相鈎。猶如鎻連。
*9. 陰馬藏。
*10.平立垂手過膝。
*11.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紺琉璃色。
*12.毛生右旋。紺色仰靡。
*13.身黃金色。
*14.皮膚細軟。不受塵穢。
*15.兩肩齊亭。充滿圓好。
*16.胸有[[萬字]]。
*17.身長倍人。
*18.七處平滿。
*19.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
*20.頰車如師子。
*21.胸膺方整如師子。
*22.口四十齒。
*23.方整齊平。
*24.齒密無間。
*25.齒白鮮明。
*26.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
*27.廣長舌。左右舐耳。
*28.梵音清徹。
*29.眼紺青色。
*30.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
*31.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
*32.頂有肉髻。
|}
---
3.何謂八十種好?
八十種隨形好:名稱、形態
01.【相好具足】: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
02.【頂骨堅實】:頂骨堅實圓滿。
03.【頂髻高顯】:頂相無能見者。
04.【首髮長好】:首髮堅固不斷,永無褫落。
05.【髮際嚴好】:首髮整齊無亂,亦不交雜。
06.【髮香芬馥】:首髮香潔細軟,潤澤旋轉。
07.【首髮修長】:首髮脩長細青,綢密不白。
08.【首髮光滑】:首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
09.【額廣平正】:額廣圓滿平正,形象殊妙。
10.【面門相具】: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
11.【面門出香】: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
12.【面相姝廣】:面貌光澤熙怡,無有皺紋黑斑。
13.【面如滿月】:面輪脩廣,皎潔光淨如秋滿月。
14.【眉如初月】:雙眉高顯光潤,形如初月。
15.【眉色青紺】:眉雙綺靡順次,紺琉璃色。
16.【眉纖而長】:雙眉長而不白,緻而細軟。
17.【目睫次第】:目睫上下齊整,稠密不白。
18.【目如青蓮】:眼相脩廣,如青蓮華葉,甚可愛樂。
19.【目淨紺青】:眼淨青白分明。
20.【鼻脩高直】: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現。
21.【唇色丹暉】:色光潤丹暉,上下相稱。
22.【舌廣柔軟】:舌相軟薄廣長,如赤銅色。
23.【象王聲】: 發聲威震深遠,明朗清徹。
24.【梵聲深妙】:音韻妙具足,如深谷響。
25.【音聲如雅】: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
26.【一音說法】:一間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
27.【法音圓辯】:法音隨眾大小,應理無差。
28.【觀機淺深】:能隨諸有情類,言音意樂而為說法。
29.【次第說法】:說法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
30.【齒白齊密】:諸齒整齊潔白。
31.【牙利明潔】:諸牙圓白光潔,漸次鋒利。
32.【耳無過惡】:兩耳綺麗齊平,離眾過失。
33.【耳埵圓滿】:耳厚廣大脩長,輪埵成就。
34.【首分圓滿】:首相周圓妙好,亦猶天蓋。
35.【身分相稱】:身分上半圓滿,如師子王威嚴具足。
36.【身體莊嚴】:身體長大端直。
37.【身體堅實】:身體堅固充實。
38.【身相洪大】:身肢勢力殊勝,無與等者。
39.【身體緊密】:身肢堅固強壯,善相屬著。
40.【威儀備足】:身容敦肅無畏,常不怯弱。
41.【身體平正】:身肢安定敦重,圓滿無壞。
42.【膚體滑潤】:身肢潤滑柔軟,光悅潔淨,塵垢不著。
43.【見者歡喜】:身相眾所樂觀,嘗無厭足。
44.【身體端嚴】: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聖潔。
45.【身光破闇】:身有周匝圓光,於行等時,恒自照耀。
46.【身無疵穢】:身體皮膚清潔無垢,常無臭穢。
47.【毛孔出香】:所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48.【身毛纖柔】:身毛紺青光淨。
49.【諸根無染】:諸竅清淨圓好。
50.【身體無黶】:皮膚遠離疥癬,潤澤光滑。
51.【腹相莊嚴】:腹形方正無缺,眾相莊嚴。
52.【臍深圓淨】:臍深右旋圓妙,清淨光澤。
53.【臍厚妙好】:臍厚不凹不凸,周匝妙好。
54.【支節密緻】:骨節交節無隙,猶如龍盤。
55.【身漸庸直】:肢節漸次均圓,妙善安市。
56.【踝骨不現】:兩踝俱隱不現。
57.【筋脈潛隱】:筋脈盤結堅固,深隱不現。
58.【隱處妙好】:隱處其紋妙好,威儀具足,圓滿清淨。
59.【膝骨圓好】:膝輪妙善安布,堅固圓滿。
60.【龍王行相】: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舉身隨轉。
61.【行步齊正】:行步直進,威儀如龍象王。
62.【獅子王行】:行步威容齊肅,如獅子王。
63.【牛王行相】:行步安平秩序,猶如牛王。
64.【鵝王行相】:行步進止儀雅,猶如鵝王。
65.【行不履地】:行時其足離地,而現印紋。
66.【身相持重】: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
67.【手足內滿】:手掌充滿柔軟,足下安平。
68.【手文明徹】:手紋深長明直,潤澤不斷。
69.【指甲潤澤】: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
70.【手足指圓】:手足指圓纖長,柔軟,節骨不現。
71.【手足平等】:手足各等無差,諸指間悉皆充密。
72.【手足圓滿】:手足圓滿,軟淨光澤,色如蓮華。
73.【指網分明】:手足指網分明,莊嚴妙好。
74.【容色不撓】:顏貌舒泰,光顯念笑。
75.【威震一切】:威德遠震一切,惡心見喜,恐怖見安。
76.【等視眾生】:等觀諸有情,讚善毀惡而無受憎。
77.【識清淨】: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
78.【容儀具足】:容儀能令見者,皆生愛敬。
79.【無衰老相】:顏容常少不老。
80.【卍字德相】:手足胸前,「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
註: 頸有三道】:頸項上有三道弧圈。
掃地証悟阿羅漢--周利槃陀伽
因掃地而成就的大師周利槃陀伽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3/125519.html
掃地大師周利槃陀伽生於捨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他的反應非常遲鈍,連他父親都無法教會他世襲的婆羅門宗教習俗。最流行的印度教聖典《吠陀經》,槃陀伽既不會讀也不會寫,甚至連一行都記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卻很聰明並且博學有禮,得到所有婆羅門教徒的喜愛。當他們的老父死後,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槃陀伽則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只好獨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勵他去求阿難(佛陀的侍者)讓他出家。槃陀伽說:“像我這麼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為殊勝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勵說:“弟弟,在佛陀慈悲為懷的教義下,社會地位和學習能力並不重要,高貴廣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樣也可以入門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於是槃陀伽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面前,請求成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謙卑和純淨的心,就在給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了槃陀伽這麼一個偈頌:
諸惡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惡的思想,
眾善奉行,莫執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則能免於傷害、煩惱,
這就是諸佛教示。
3個月後,可憐的槃陀伽仍然記不得這麼一個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眾早就把整章經典背熟了,就連當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幾個這樣簡單的偈頌。
槃陀伽灰心喪氣地去見阿難尊者,懇請能給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試了幾次之後,阿難發現自己還是沒法教會他,只好對他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學習並記憶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呢?”
尊者搖搖頭,祝福他之後,就讓他走了。槃陀伽覺得很傷心,獨自一人坐在給孤獨園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發現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覺地了解所有發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說:“世尊,我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個好比丘,這究竟錯在哪裡?我是有什麼惡業吧?”
佛陀告訴他:“因為你上一世是一個過度驕傲的婆羅門學者。他無情地诋毀其他學者的教義,只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並假稱擁有神通。所以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點點頭說:“是啊,打我從小時,老師們都罵我蠢笨,像我這樣笨的人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呢?”
佛陀以偈頌回答他:
寧為智者所輕,也不受幼童之贊,
自知己為幼童者,寧為智者;
自誇聰明者,實是幼稚笨者。
佛陀決定要親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過勤快地打掃寺院、幫其他比丘擦拭鞋子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和思考兩句話:“拂塵”、“掃垢”。
“槃陀伽,你能掃寺院和擦鞋子嗎?”佛陀問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學習掃地和擦拭,但我實在記不得那兩句法語。”
佛陀要他跟著自己復誦那簡單的兩句:“拂塵”、“掃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誦。槃陀伽總算銘記在心了,於是佛陀為他祝福後離開了。
可是當槃陀伽開始掃寺院時,他發現自己又不知道剛才佛陀親自教他的那兩句簡單的話了,幸而阿難尊者還在庭院,槃陀伽就煩請尊者在他勤勞工作時,能提醒他應該要念誦的句子。在阿難的幫助下,最後,他終亐記熟了這簡單的偈子,而且能—邊掃地一邊思維了。
掃地的時候是沒有問題了,可是槃陀伽發現在擦鞋子的時候,他把剛才能背過的話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難再度教導他。槃陀伽看來的的確確是所有佛教僧人裡最遲鈍的一個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們鞋上的灰塵無窮無盡,好讓槃陀伽不停地忙。用這個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長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還有事做,槃陀伽就會不斷地將佛陀的教誨記在心上。到後來“拂塵”、“掃垢”竟變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這個愚蠢的家伙,卻也不得不感歎他的信心與勤勉。不過有智慧的人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比丘,雖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卻仍然在認真地清除業障、尋求開悟。
槃陀伽很認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誠地掃地擦鞋。而且,他將佛陀教給他的幾個字背熟以後,仿佛壓抑不住地開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義。寺院的灰塵無窮無盡,他的覺觀卻在心靈深處綻放。
“佛陀說的‘塵’、‘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塵垢呢,還是內在的塵垢?”他沉思,“什麼是外在的塵垢?什麼是內在的染污?我的業障在那兒?”以這種方法,這位最愚笨的掃廟僧不知不覺地在他日常雜務中進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靜靜地在掃廟的同時自我觀照,他似乎依稀感覺到,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偈頌很自然地在寧靜的內心中升起。實際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時說過,他根本就不可能記得,更別說要背熟它:
塵是執著,而非泥塵,智者棄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棄之;
塵垢是無明,此外無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與障礙,
即得解脫。
因為這瞬間浮現的偈頌,槃陀伽頓悟到,執著、嗔和癡這三毒是輪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場的人們驚訝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聲呼叫:“看見了,我清楚地看見了!敬禮世尊!”他終於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
精進禅修許多年後,槃陀伽成為十六羅漢之一,廣為弘揚佛陀的教法。每個人都很驚異,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達到如此崇高的心靈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羅漢教導12個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數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當場證得了不同層次的開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醫生供養午餐。除了掃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請了。但佛陀卻不肯進食,而是在他身旁擺了一個座位。直到這位沒受過教育的阿羅漢槃陀伽被請來,坐到那個位子上以後,佛陀才開始吃飯。
佛陀親口說,在他眾多弟子巾,最擅於轉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羅漢槃陀伽——掃地大師。時至今天,據說那些無法記憶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請,都能開展他們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對於內心的開發,真誠的心靈修持遠比智能知識更為重要。
高貴廣大的心量最重要
從前因癡愚,常遭人斥詈;師兄攆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遙棄,走向寺門口;因戀我佛教,實不願離去。
佛陀及時來,以手撫我頭;領我回寺中,殷勤牽我手。
佛陀施慈悲,賜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潔,習禅修觀想。
我遵佛之教,於法用情深;為求羅漢果,登時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節選自《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作者:最勝子
----------------
慳法感愚癡
http://www.ctworld.org/sutra_stories/story601-800/story602.htm
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生性愚昧、駑鈍,其他的弟子便請示佛陀:「世尊,什麼因緣使周利槃陀伽生而為人,卻心性愚鈍?」佛告訴諸比丘:「這是由於他過去生所造作的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接著便為比丘們開示周利槃陀伽過去世的因緣。
昔日,在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住世人間,度化眾生。當時,迦葉波佛有二萬名聲聞弟子,皆住於婆羅尼斯國中,隨佛修行。其中有一位弟子叫愚路。愚路是一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但始終吝惜教導別人,甚至連只有四句的頌偈都不願意布施。愚路往生後升天,在天上壽命終了,便墮落到人間,出生在豬販的家庭,長大後,以殺豬為業。在他居住的村莊內有一條大河,河的不遠處有一聚落,村民們正準備迎接節慶的到來。於是屠夫心想:「如果今天殺了太多隻豬,倘若賣不出去,豬肉壞掉,便會有所損失,倒不如將豬隻運到這個聚落再殺,還可以賺到更多的利潤。」於是屠夫將豬綁在船上,打算渡河運到對面的聚落。沒想到在渡河時,因為豬隻間彼此碰撞,使得船身傾斜沈沒,豬隻紛紛落水溺斃,而屠夫則隨著河流載沉載浮而下。
當時,河岸邊有五百位獨覺聖者依林而住。其中有一位聖者到河邊取水,看到有一個人在水中漂流,不知此人是活是死?觀察後發現人還活著,便以神通力將此人拉到岸上。之後屠夫醒來,發現附近有人居住,便循跡而去。到了獨覺聖者修行的地方,屠夫至心禮敬聖者,並且住了下來;之後,更天天為聖者採花、摘果,侍奉所需。當聖者結跏趺坐,修習禪定時,屠夫看到了,也跟著仿效靜坐,精勤修定,後來證得無想定,命終升到無想天;無想天命終後,則再投生到人間。
佛陀告訴比丘們:「其實這位屠夫就是愚路比丘,也就是周利槃陀伽的前生。愚路比丘因過去生慳吝布施佛法,連一句一偈都不願為人宣說,加上曾為屠夫,造就無數殺業,之後又修習有定無慧的無想定,生到無想天中。由此種種業因,才感得今生愚鈍的果報。」佛陀於是教誡比丘們不應吝法,要以清淨心為他人說法,對一切有情眾生都要心懷慈悲,並且遠離修習有定無慧的邪定。
典故摘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一》
省思
阿難尊者過去生中,因曾護持一沙彌用功,背誦經典,而感得多聞聰利的果報。周利槃陀伽尊者因過去生慳法,致使今生愚昧、駑鈍。雖然有幸從佛出家,但聽經聞法「得前忘後,得後忘前」,仍要承受愚鈍的果報。常言道:「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知,世間萬法不離因果。希望得到良善的結果,必定要從因上著手行善。如同於因地上恭敬三寶、學佛修行、流佈正法、饒益眾生,最終必定感得無上究竟的佛果。
單元首頁
卡布奇諾禪修的藝術 by 宗薩欽哲仁波切
The Art of Cappuccino Meditation 卡布奇諾禪修的藝術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你是否忙碌到連喝一杯卡布奇諾的時間也沒有? 如若不然,那你就找到時間來做禪修了。
試著來做這樣的練習:
• 為你每週一次的卡布奇諾禪修選擇一個規律的日期和時間。
• 點一杯卡布奇諾,或者你喜歡的其他飲品。
• 把杯子舉到唇邊,聞一聞咖啡的香味。
• 當溫暖、誘人的咖啡從你的喉嚨滑下的時候,對這一刻感到驚嘆。
• 繼續慢慢的飲用。 你通常可能五口就喝完了一整杯咖啡,現在試著小口喝,十或者十五口才喝完,別著急,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從容地喝。
• 看著你杯子裡的咖啡不斷減少,記得前一刻杯子裡的奶泡還滿到杯沿。
• 允許無常的感受在心中升起。 了知無常是打開自由之門的鑰匙。 它能減少我們對事情的焦慮,例如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變老、我們最好的瓷器被打碎、我們的好朋友讓我們失望、我們沮喪、或長久陷在一種習慣或處境當中無法自拔的焦慮。 了知無常能讓我們放鬆。
你每週一次的卡布奇諾禪修持續進行六個月以後,在你常點的普通卡布奇諾上撒上肉桂粉。 咖啡加不加肉桂粉對曾經的你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現在這變得沒什麼大不了。 當咖啡店沒有肉桂粉的時候,你很平淡地說:“啊?那......就來杯沒有肉桂的卡布奇諾吧。”就這樣。 僅僅這樣,就已經是重大的成就。 雖然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有覺知地喝一杯卡布奇諾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
在空中飛行的缽--釋迦牟尼佛受文殊師利教導發心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們都想投機取巧。由於彼此互相影響,導致每個人都畏懼佛道的艱難,不願努力修行菩薩道,甚至還說:
「這麼努力學菩薩道做什麼?不如學阿羅漢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師利菩薩知道了:心想:「這些天人其實都是能成就菩薩聖道的,不過因為怕苦而想退縮。我得想法子教化他們,讓他們堅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這裡,文殊菩薩變成一個迦羅越行者,端著滿滿的一缽百味飯,前往世尊說法的梵天。
他來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將一缽百味飯獻給佛陀,並合掌恭敬的對佛陀說:「世尊,應當為此報答您的恩德了。」
「這是什麼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的問。
「你就在旁邊看看吧!」佛陀說完便從梵天上把缽往下一扔,裝著滿滿百味飯的缽飄過諸佛的國土,飄得好遠好遠,一直飄到一個叫做匯阿沙的佛上才停住。
匯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缽停在空中,驚奇的問:
「這是怎麼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說:「這個缽是從梵天的釋迦牟尼佛那裡飄過來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堅定學菩薩道而想退縮的人。」
侍者們聽了光明王佛的話,心中對佛道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缽從梵天落下後,就失去了蹤影。過了好一陣子,佛陀對舍利弗說:
「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舍利弗運用智慧神力尋找,卻到處都找不到,只好灰心的回來,對佛陀說:
「世尊,我沒找到缽。」
佛陀轉身對目犍連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目犍連立刻以神足通飛往諸佛剎尋找,過了一陣子,也垂頭喪氣的回來。
世尊又讓五百羅漢去找,他們也沒有找到。
彌勒菩薩眼看滿天的阿羅漢竟沒有一個能找回缽來,便自告奮勇,但他也一樣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薩,說:「是你去一趟的時候了。」
只見文殊菩薩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過諸佛的國土。人們清楚的看到,文殊菩薩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間都有千百億光明與千百億朵蓮花,每一朵蓮花士都坐著一位菩薩,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讚嘆佛陀和菩薩的功德。
此時,世尊放出神足光來,照亮了整個人間,照亮了諸恆河沙剎上。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對佛道生起無比的信念。
這時,文殊菩薩看到缽了,馬上用右手抓起,與無數個菩薩一同來到梵天上,手持飯缽獻給佛陀。
世尊開口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讓我告訴你一個無數劫前的故事:
從前,文殊菩薩是個叫慧王的比丘,他跟著一位叫勇莫能勝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缽來到一個城市,他得到了一缽百味飯後,便由城內往外走。
有個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那時離垢王的乳母正抱著他站在城門口,遠遠看見比丘拿著百味飯走過來,便從乳母懷中跑下來,追著比丘要那百味飯。
『比丘僧,比丘僧,給我點百味飯吃。』離垢王追在後面叫著。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餅給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離垢王邊吃邊跟著慧王比丘走,隨比丘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佛所,給佛叩頭後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這缽飯去供養佛。』慧王比丘說。
離垢王照他的話去做了。勇莫能勝佛接到百味飯便吃,等他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飯,像沒吃過一樣。
佛把這缽百味飯分給八萬四千個比丘和一萬二千個菩薩,他們個個都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
離垢王看了心裡很歡喜,便說:『偉大的世尊,這真妙極了!』然後隨慧王比丘受五戒,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就在離垢王跟著慧王比丘走後,他的乳母哭著追了半天也沒有追上,便趕快回去告訴他的父母。離垢王的父母循著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頂體後對佛陀說:
『尊貴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見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兒子平安無事。』
離垢王見到父母,高興的說:『父親!母親!我現在已經得到菩薩法,我想要隨佛陀出家做沙門。』
父母聽了一陣歡喜,說:「兒子啊!我們也願意隨你入道。』
佛陀說到這裡時,停了一會兒,又對眾人說:「慧王比丘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那個小孩子離垢王就是我。久遠以來,無數佛土中如我等不計其數的佛,都是因為文殊菩薩教化功德而發起入道修行的,其實我們都蒙受過文殊菩薩的恩德啊!
===
文殊現身諸剎取缽弘教二
有二百天子發菩薩心。而未堅固皆欲墮落。
各自念言佛法難得。我等今定不學菩薩。
不如取羅漢辟支佛而般泥洹。
佛知是人可成菩薩。而意中退。佛便化作一迦羅越。
持百味飯滿缽到佛前。而便作禮以缽上佛。
佛即受缽。
文殊師利白言。世尊。當故報恩。
舍利弗疑即便問佛。佛即以缽捨地。
其缽便下沒過諸剎。直過七十二恒沙等剎土。
名曰漚呵沙。其佛號曰光明王。今現在世。
其缽於彼佛剎住止空中亦無持者。缽所過諸佛剎。
其佛侍者皆問於佛。
佛答上方有佛號釋迦文。缽從彼來。救護墮退菩薩意耳。
佛語舍利弗。行求缽來。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以萬三昧過萬佛剎都不見缽。從三昧起還白佛言。求之不見。
復遣目連亦復不見。
須菩提等五百尊者悉不能見。
彌勒菩薩又不能見。
令文殊師利求缽。
文殊師利不起于坐即入三昧。以其右手指地下。行過諸佛剎莫不聞知。所過剎土皆為震動。凡諸剎土皆見文殊。過七十二恒河沙。
其臂上毛一一毛間有億百千光明億百千蓮華。一蓮華上有坐菩薩。
悉歎釋迦文佛功德聲聞菩薩及以佛土。
時釋迦文放足下光明。照下方過七十二恒河沙等剎。見其光明悉得摩仳低三昧。
文殊師利以右手取缽。與無央數菩薩俱來。
缽在手中作禮授缽。
佛謂舍利弗。
今為汝說過去劫事。往昔有佛。號勇莫能勝。
有比丘僧。名曰慧王。持缽入惟致國中分衛。得百味飯。
爾時有尊者子名離垢王。為乳母所抱。
在城門上。其兒遙見比丘。而從抱下便往趣之。
求其飲食。比丘即以蜜餅授之。其兒則食知味甘美。隨比丘行不顧乳母。
便隨至勇莫能勝佛所。為佛作禮而坐一面。
比丘以所持缽食與是小兒令其上佛。兒便授佛。佛食隨滿。
以是遍八萬四千比丘及菩薩萬二千人。各各皆飽。其兒所持食猶無減損。
佛以威神令兒歡喜。因從比丘受五戒法發菩提心。
兒父母求子為佛作禮。
子白父言。我今已得入菩薩法。願作沙門。父母即聽。
吾等亦為發心從汝。
佛言。慧王比丘文殊師利是。其時兒者我身是也。
如我身等不可稱數。阿僧祇剎土諸佛。
悉為文殊師利之所發動。我等悉蒙文殊師利之恩。其二百天子即時自念。
釋迦文佛為文殊師利之所發意自致成佛。
我等何為懈怠。用是念故其心則堅 (出阿闍世王經上卷)。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3/2121_009.htm] at [Fri Apr 04 22:37:39 +0800 2014].
<title>CBETA T53 No. 2121《經律異相》卷9</title>
==
爾時眾會中。復有二百天子。皆前以發菩薩意。
而未堅固皆欲墮落。各各有念佛法無有極難得至佛。
我等不在菩薩學中。不如取羅漢辟支佛而般泥洹。
佛悉知是人可成為菩薩。而中欲意轉。
佛便化作一迦羅越。持百味飯滿缽齎。
到佛所前而作禮。以缽上佛。惟加哀受之。佛即受缽。
文殊師利便從坐起。
叉手白佛。雖食當念故恩。
舍利弗心念。佛本從何等。
而文殊師利言當念故恩乎。則問佛。
文殊師利本有何功德。而置怛薩阿竭。
佛言。且忍。今為汝決狐疑。即以缽捨地。
其缽便下沒過諸佛剎直下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
剎土名曰漚呵沙(漚呵沙者天竺語漢言名曰明開闢)。其佛號荼毘羅耶(漢曰光明王)。
今現在。其缽在彼佛剎住止空中。亦無持者。
缽所過諸佛剎。其佛侍者皆問佛。
是缽從何所來。諸佛言。上方有剎名曰沙呵。
佛號字釋迦文。缽從彼來。所以者何。
救護墮落菩薩意故。以變化感動。佛語舍利弗。行求缽來。
舍利弗即承佛威神。自以慧力入萬三昧。
過萬佛剎亦不見亦不得。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得。
佛言。且捨。佛復謂大目揵連。行求索缽。則承佛威神。自蒙神足力入八千三昧。
過八千佛剎。無所見無所得。則從三昧還白佛。
求之不見不能得。佛語須菩提。行求缽來。
則入萬二千三昧。
過萬二千佛剎亦不見亦不得。即從三昧還白佛。求之不見不能得。
則五百尊比丘。各各以神足行求索缽。
亦不能見亦不能得。須菩提從座起白彌勒菩薩。
仁者高才一生補處。現當來佛。
吾等行求缽不能得。惟行求之。
彌勒則答言。如若所說實一生補處。今者不及文殊師利。所作三昧及其名字。聽我所言。我作佛時如恒邊沙等悉為文殊師利。復不能知我行步舉足下足之事。
如今者實不逮及。不如報文殊師利而行求之。
則須菩提白佛。唯怛薩阿竭。當令文殊師利而行求缽。佛即謂文殊師利。行求缽來。文殊師利即默聲。以受教即自思念。
而不起坐不離佛不捨眾會。於是便能致缽。
即時三昧為無所不遍入。即於眾會以手指地。
其手而下行。所過佛剎悉為諸佛接其足。
下方莫不聞其聲道。釋迦文佛致問。
其臂者一一毛放百億千光明。一一明者有億百千蓮華。
一一蓮華上者皆有菩薩。
其菩薩者皆各各歎釋迦文佛。是所過剎土皆為六反震動。
其剎土皆嚴莊幢幡而起。
所過處悉皆見文殊師利以右手悉接諸佛足。皆言釋迦文佛之所致問。
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到明開闢剎土。
乃至荼毘羅耶佛所。前作禮。為釋迦文佛致問。
其臂上毛一一毛有億百千光明億百千蓮華。
一一蓮華上各有坐菩薩。悉歎釋迦文佛功德。
其菩薩光明彼佛光明。如不相錯。
各各自見光明王佛邊有侍者。而尊菩薩名曰光尊。
自問其佛。是誰手臂姝好乃爾。
其毛光明蓮華。菩薩之所歌歎彼佛功德。其佛言。
上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土。名曰沙呵。
其佛號字釋迦文佛。今現在前。有菩薩名文殊師利。
不可思議僧涅。其智無所不度。以續在彼佛前。
坐用缽故而投手乃到是間。
其菩薩悉作是念。皆白其佛。譬如渴人欲得飲。
願欲得見釋迦文佛。文殊師利及其剎土。
其佛即以兩眉中央相而放光明。徹照過七十二恒邊沙剎。
乃至沙呵剎悉為開闢。
其有人見其光明者皆得安隱。其身譬如遮迦越羅。
其有凡比丘者。得須陀洹。其過三道上者。皆有人惟務禪。
應時得羅漢。其菩薩身得是光明者。
皆逮得日明三昧。荼毘羅耶佛剎諸菩薩。
從彼間悉見是間。及諸聲聞諸菩薩。
以見是間剎土則而淚出。便言。若琉璃清淨及其摩尼。
墮其污泥誠可惜之。所以者何。沙呵剎土諸菩薩。
誠可惜之。而生彼間。荼毘羅耶佛。
謂波羇頭菩薩。汝不曉是勿得說之。所以者何。
我剎土千劫行禪。不如彼佛剎人行慈從日出至食。
其所功德過倍是間。彼之菩薩雖有宿命。
行法如彈指頃者。其罪盡索。是間菩薩悉問佛。
是光明從何所來。今身皆安隱。
佛則言。
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佛剎土。名漚呵沙。
何佛者號字荼毘羅耶。放兩眉中央相光明。
菩薩悉白佛。
願聞欲見漚呵沙剎土及怛薩阿竭荼毘羅耶。應時釋迦文。放足下光明。
照下方過七十二恒邊沙等剎。
漚呵沙剎土及荼毘羅耶佛。盡為開闢。彼剎菩薩。
見其光明入其身。悉得摩仳低三昧具足(三昧者天竺語漢解之名須彌光明)。
是間菩薩盡見彼佛及剎。譬如在地住者。
莫不見日月星宿。下方見是間。
亦如是間見下方荼毘羅耶漚呵沙剎土。
文殊師利以右手取其缽。
與無央數拘利那術百千菩薩俱而來上。所過諸剎土。
其蓮華一一毛光明稍稍而盡。其缽便在手中。是間文殊師利。
則從坐起為佛作禮。以缽授佛佛則受之。
其菩薩從下上者悉作禮。各各自以佛名。
謝釋迦文佛。怛薩阿竭即時各令就坐。
悉皆受教各各而坐。佛謂舍利弗。向之所問。
用文殊師利所問故。今為汝說之。
已過去無央數不可計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字勇莫能勝。
其剎名無常。爾時諸聲聞八萬四千人。
菩薩萬二千人俱悉會。其佛為三道家如說法。
佛言。
時怛薩阿竭勇莫能勝。於五惡世而作佛。
有比丘名慧王。明於經法。
持缽入惟致國中而行分衛。得百味飯若干種食。爾時有尊者子。
名離垢王。為乳母所抱持。在城門外而住。
其兒遙見明經比丘。欲從抱下。
得下便取之求其食。比丘即以蜜餅授與之。其兒則食之。
知味甘美。隨比丘而行。不顧念乳母。
便隨至勇莫能勝佛所。則為佛作禮而坐一面。
若那羅耶比丘。以所持缽得食。而與是兒令上其佛。
兒則受之以上怛薩阿竭。
其佛受食缽則為滿。其兒所持缽食續如故。
復以是食遍八萬四千比丘。及菩薩萬二千人。各各悉飽滿。
其兒所持食續復如故。佛以威神令兒歡喜。
并蒙本之功德即為盡信。便前而住。即歎其佛。
所持缽食而奉上。以應時滿。
其所持者亦不缺減。遍比丘及諸菩薩。其食續在。
乃知佛尊亦不盡索。而復增益。其供養佛者。
功德可重而增。佛語舍利弗。是兒以一缽食。
乃至七日其食不減。滿則如故。其佛阿波羅耆陀陀。
教導其兒。自歸佛及法比丘僧。授與五戒。
教令悔過。勸助功德。
乃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其兒父母求索子無所不遍。
乃至怛薩阿竭所。前為佛作禮而住。其子見父母。
前為作禮而譽言。我今入菩薩法。
用一切故願復發意。所以者何。難值佛故。
語其父母視佛相及其種好。其慧無所不遍。其道以度。
願欲我身令得作沙門。所以者何。
難與怛薩阿竭會故。父母即言。善哉善哉。
隨子之所欲歡樂子之所求。悉如子之願。吾等亦復發心。
當從汝為法。則今悉放其舍宅。亦復效汝而為沙門。
佛語舍利弗。是兒之所言。父母及五百人。
悉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悉於阿波羅耆陀陀佛所。皆作沙門。佛語舍利弗。
汝之所疑者。即若那羅耶比丘者。文殊師利是。
其時兒尊者子惟摩羅和耶者。則是我身。
文殊師利以食與我。作其功德而令發心。
是則本之初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恩師。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5/0626_001.htm] at [Fri Apr 04 22:45:34 +0800 2014].
<title>CBETA T15 No. 626《佛說阿闍世王經》卷1</title>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15冊
No.629 佛說放鉢經 (1卷)
【闕譯】
第 1 卷
No. 629 [Nos. 626, 627(3), 628]
佛說放鉢經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舍。時與諸菩薩。無央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釋梵。及阿須倫鬼神龍。諸人非人。無央數悉會坐。佛說菩薩法無央劫勤苦泥犁。禽獸薜荔。一切憂勞。十方布施。金銀珍寶車馬奴婢。及妻子頭目肌肉。皆不愛惜。用施十方人。勤苦故。時忉利天上二百天子前世作菩薩道未堅。在佛所聞求道勤苦。皆念道劇難得。心便轉求羅漢辟支佛道。佛知是諸天子意欲轉。便化作一人。端正無比。令持百味飯至佛所。前長跪叉手作禮白佛言。願佛哀我受此飯。佛便受之。坐中有菩薩在佛前坐。字文殊師利。白佛言。當念故恩。座中諸菩薩。悉聞展轉相問。文殊師利。前世有何等恩。施於佛而復欲得佛飯。佛即捨鉢于地。便下入地中。乃至賴毘羅耶佛剎。剎名波陀沙。鉢懸止空中現。彼剎中諸菩薩見之。起前長跪白佛。是懸鉢從何所來。亦不墮地。彼佛言。且待須臾。當見菩薩威神變化。爾時釋迦文佛告摩訶目揵連。行求索鉢。摩訶目揵連即入八千三昧。遍入八千佛剎視不見。即還白佛言。求索鉢了不知處。佛告舍利弗。汝復行求索。舍利弗入萬三昧。下行過萬佛剎求鉢不得。即還白佛言。我下行過萬佛剎求鉢了不見。佛復令摩訶迦葉行求索鉢。摩訶迦葉便入萬二千三昧。復下過萬二千佛剎。求索鉢不得。還白佛言。我求索鉢了不見。舍利弗白彌勒菩薩言。仁者。高才功德已滿智慧備足次當來佛。當知鉢處彌勒菩薩語舍利弗言。我雖次當來佛功德成滿其行具足。不知文殊師利菩薩。譬如十方恒邊沙佛剎。滿中萬物草木。及爾所菩薩。不能知佛一步之中所念何等。文殊師利菩薩知深三昧。獨文殊師利菩薩。能知佛鉢處。舍利弗即起前至佛所。長跪叉手白佛。願令文殊師利菩薩行求索鉢。佛語文殊師利。汝行求鉢來。文殊自念。舍利弗當不起於坐而致鉢來。即入三昧。譬如日出光明無所不照。菩薩入三昧者。十方無所不至。文殊內手從袈裟裏下探過十佛剎。手指諸節其一節放千萬光明出。一光明端各有一蓮花。蓮花上有一菩薩坐皆如文殊。其下剎有佛蓮花上菩薩者。皆持釋迦文佛聲謝諸佛。復持文殊聲遙為諸佛作禮。如文殊手。逮至賴毘羅耶佛剎。剎中諸菩薩白佛言。是手何等。亦不見邊。亦不見際。賴毘羅耶佛語諸菩薩言。上無數佛剎。剎名沙訶樓陀。佛字釋迦文。前有坐菩薩字文殊。最尊光明智慧難可當。作變化如是。諸菩薩白佛言。今我等欲共得見釋迦文佛及文殊。賴毘羅耶佛。即放額上千億光明出。照中央無數佛剎。一至釋迦剎。諸菩薩問佛。今有是大火光煙出。須臾頃便火出。是火泥犁火耶。佛言。莫作是語。是非泥犁火。釋迦剎名沙訶樓陀。是中火也。諸菩薩問佛言。是沙訶樓陀剎者。何因名沙訶樓陀。有是火。佛語諸菩薩。沙訶樓陀剎者。雜惡三毒婬妷瞋怒愚癡。諸菩薩白佛言。沙訶樓陀剎中諸菩薩。忍辱不瞋怒者作是為可。佛語諸菩薩。釋迦剎中人。罵詈菩薩輕是撾捶者。菩薩忍辱終不加瞋怒。慈哀十方人欲令度脫。皆是菩薩威神所加。菩薩忍辱之恩。故名沙訶樓陀。諸菩薩白佛言。我等聞是大歡喜。得不生釋迦剎弊人之處。賴毘羅耶佛告諸菩薩。莫說是語不可。沙訶樓陀剎中諸菩薩意。佛言。我為汝曹說。東方佛字頭意。剎名訶波離摩坻陀惹。頭意佛剎中菩薩。行六度悉具足。不如沙訶樓陀剎中菩薩行六度一日一夜。念十方勤苦皆使度脫。何以故。沙訶樓陀剎中作行勤苦。譬如一佛剎壞敗時火燒其剎。有人著新衣從東方來入火中。從火中至西方。其身出不燒是難不。諸菩薩言。甚難天中天。佛言。沙訶樓陀剎中菩薩。一日一夜所行。罵詈輕易之。菩薩忍辱終不瞋怒。譬如是人行火中。身不燒之難。尚不及是菩薩。若百倍千倍萬倍億倍。諸菩薩等二萬人前白佛。願欲上至沙訶樓陀剎。供養釋迦文佛。及文殊師利菩薩等。賴毘羅耶佛語諸菩薩。若欲至沙訶樓陀剎者先治汝意。譬如地得香花好物不喜。得屎尿涕唾膿血惡露亦不瞋。佛言。我何因為若曹說是語。釋迦文佛剎中有菩薩。先世多供養諸佛者。人有急性者。意善之事但口教急用。今世惡故。諸菩薩白佛言。沙訶樓陀剎諸菩薩。先世多供養諸佛求道大久。何緣生沙訶樓陀弊惡人處。佛告諸菩薩。有二因緣。今世生沙訶樓陀剎。本前世與釋迦文佛。俱行索佛故世世相隨。復有菩薩。宿命有惡不盡故生彼惡世。諸菩薩白佛。今是諸菩薩。生沙訶樓陀剎。何因緣得除宿命之惡。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生沙訶樓陀剎。索菩薩道。生貧家舍。用是故除宿命惡。又多病者復除宿命之惡。又遭遇父母兄弟妻子病瘦死亡憂愁感傷。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又遭逢縣官恐怖棄捐父母家室財產亡逃憂愁。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有一旦失財業窮厄。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在惡國中生。本為他國所攻敗壞。奔走愁憂無聊。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生弊惡人中貧賤面目醜陋。形癃盲聾不屬逮人。父母兄弟妻子宗親皆共憎之。是人愁憂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聞有善道歡喜。欲索明師教告經道開心從受。不得明師便愁憂。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復遙聞遠方有師高明智慧通達。欲往從受經學。身體病瘦手足拘攣不可動搖。錢用乏少又無伴侶便不可行。念之愁憂。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有人行求善師。欲從學受經。道師大明達皆知道要。弟子愚癡無慧意不開解。便自愁憂。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有善師欲教弟子世間之事開語經道。弟子愚癡不能忍辱。便棄捐師去。後歸念師法戒大歡喜意悔愁憂。用是故復除宿命之殃惡。若有求菩薩道者。臥出夢中見怨家持刀兵追逐怖恐夢中恐懅復除宿命之惡。若有菩薩道家善男子善女人宿命殃惡未盡。死當入泥犁中勤苦一劫。得善師教悔過一日一夜者。頭痛身熱諸病悉除盡。不復入泥犁中。賴毘羅耶佛語適竟。文殊師利下手探鉢。賴毘羅耶佛剎。及中央無央數佛剎。上至釋迦文佛剎皆大震動。一切人皆令驚怖。舍利弗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今以何因緣震動如是。莫不驚恐者。佛語舍利弗。今是地震動者。文殊師利探鉢。是故震動。舍利弗問佛言。鉢在何所止。佛言。鉢乃在下。過無數佛剎有佛。字賴毘羅耶。其剎名波陀沙。鉢止是中。舍利弗白佛言。今諸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阿須倫鬼神龍。欲見下方賴毘羅耶佛剎及中央諸佛剎。欲見文殊師利變化取鉢。時佛便放足下百億光明。悉照十方無數諸佛剎土。如是悉遍見賴毘羅耶佛剎諸菩薩。見文殊師利變化取鉢。時諸菩薩天人阿須倫鬼神龍皆大歡喜。諸阿羅漢皆大愁毒淚出。各自言。菩薩尚能變化。在所作為乃爾。何況佛威神光明難可當。我等寧入泥犁中百劫。後出聞菩薩法便奉行。何憂不得我願。賴毘羅耶佛剎中諸菩薩。及中央諸佛剎土菩薩無央數。皆來上至釋迦文佛所。諸菩薩各自念言。到釋迦文佛所供養。中有菩薩散花覆一佛剎。有菩薩散香。有菩薩散天衣。有菩薩散金銀珍寶。有菩薩作音樂聲。一佛剎中如是諸菩薩。皆前持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已却坐。文殊師利菩薩。探鉢來出坐中。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阿須倫鬼神龍莫不歡喜。舍利弗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文殊師利有何等恩施與佛。今何因緣。言當念故恩。佛語舍利弗。乃前世無數劫。時有佛字羅陀那祇。有六萬比丘阿羅漢。七億二千萬人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字惹那羅耶。朝起入城分衛得滿鉢。來還從街上行。有一乳母抱長者子。字惟摩羅波休。息沙門持鉢便下。乳母抱趣沙門所。沙門以石蜜餅授與小兒。小兒噉之大美。便隨沙門去。乳母逐護之。小兒噉盡。盡便還故。意欲還去沙門復取餅授之。兒噉餅逐隨沙門出城到佛所。見佛端正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視之無厭。見諸菩薩比丘大歡喜。沙門便教小兒澡手漱口。便持鉢餅與小兒令飯佛。汝今得安隱後得其福。小兒取授鉢餅。持至佛前。以手接餅著佛鉢中。復過與諸菩薩比丘僧。皆悉滿足食飽餅鉢如故。如是飯佛菩薩及比丘僧七日。小兒大歡喜。自說我日持一餅飯佛菩薩及比丘僧。七日飯滿我必得福。因是一功德得佛。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此是本時恩也。惹那羅耶菩薩。今文殊是也。時小兒維摩羅波休者。我身是也。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佛說是經時。忉利天上二百菩薩自念。佛本文殊所教化。令作功德成佛。文殊何以故。在佛前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權廣化眾生故未取道。佛告諸菩薩及比丘四眾。前二百天人菩薩欲悔取二乘者。見文殊變化吾應報恩。今皆更發無上心修菩薩道。後世皆當作佛。佛說經已。諸菩薩比丘僧。諸天人阿須倫鬼神龍。皆大歡喜起為佛作禮。
佛說放鉢經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29 佛說放缽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Rev. 1.10 (UTF8),完成日期:2009/04/2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回上層 回首頁
業力的故事--兄弟兩人 「羅漢托空缽;大象披瓔珞。」
羅漢與大象
從前,有兄弟二人隨佛出家。哥哥每天精進持戒,打坐參禪,卻忽略了隨眾作務,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則是勤勞工作,布施濟眾,廣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來清淨戒律,多有毀犯。
後來哥哥往生之後轉世為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羅漢道,而弟弟卻投生到大象群中,變成了象王。因為這頭象前世布施修福,這一生有大福報,不但色澤美麗光滑,更是力大無比。國王非常寵愛這頭大象,把大象封為「百戶王」,並用金銀珠寶把牠裝飾起來,並派專人照顧大象的飲食起居,讓他在宮廷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
修成羅漢的哥哥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次國內饑荒,羅漢哥哥他衣衫襤褸,托缽七日,都是空缽而回,飢餓和寒冷一直困擾著他。他餓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有時只得少許飲食,苟延生命。
一日,羅漢哥哥在路上托缽時,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為一頭大象,但卻身套縷羅綢緞,匹掛瓔珞珠寶遊行街道,城裡百姓都以美味佳餚來供養牠。
羅漢知道過去世他與大象的因緣,於是在黃昏時到大象住的地方,對大象說:
「我和你前世都有罪業,你好好回憶往事吧!」
大象蒙羅漢哥哥加持,當下回想起過去世的種種因緣。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業,憂愁不樂,從此絕食。
國王知道大象絕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黃昏有一沙門撫摩象耳,喃喃自語,當夜大象就不再進飲食了。
「那沙門到底說了什麼?」國王有點憤怒的問。
「沒有聽清楚他說什麼。」象王的守衛回答。
國王立刻吩咐衛士:「你馬上帶幾個人去請那位沙門過來一趟。」
不一會兒,衛士便將那位沙門請來。
「尊真的沙門,謂問您跟我的象王說了什麼?牠自從見了您之後,就悶悶不樂、不再飲食。」國王著急的問著。
「我只與牠說我與你過去都有罪業,並沒有多說別的。」沙門回答的說。
沙門並向國王說明他與大象過去的因緣,國王聽了以後,深深體會到因果報應,果然絲毫不爽。
後來就流傳著這麼一首偈: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條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Quote :{ 羅漢與大象 },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上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963.htm#a11, 2014年4月4日 下午 10:14:29
昔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俱為沙門。
兄好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
釋迦文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羅漢。而獨薄福常患衣食不充。與諸伴等遊行乞食。常獨不飽而還。
其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卻怨敵。為國王所愛。以好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
時兄比丘者值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後得少麤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詣象前。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與汝俱有罪也。
象便思惟比丘語。即得自識宿命。見前世因緣。象便愁憂不復飲食。
象子怖懼便往白王言。象不復飲食不知何意。
王問象子先有人犯此象不。象子答王言。無他異人。唯見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出覓此沙門。有人於林樹間得。便攝此沙門將詣王前。王問沙門言。至我象邊何所道說。沙門答王言。無所多說。我直語象言我與汝俱有罪耳。時沙門便向王。具說前世因緣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門令還所止
0207 雜譬喻經 0523a,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BenYuan/T040523a.htm, 2014年4月4日 下午 10:16:20
業力的故事--梨軍支比丘:「惡緣纏身,乞食不得,食沙而入涅槃」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的妻子產下一名男嬰,不但容貌醜陋,身體還散發出濃濃的惡臭。雖然如此,婆羅門夫婦還是對他疼愛有加。不過令人頭痛的是男嬰只要一靠近母親,母乳就會發酸發臭,根本無法飲用,所以他們只好向外尋求哺乳者。婆羅門尋覓良久,幾乎找遍全城可哺乳的婦女,結果沒有一個例外!眼看著孩子一天餓過一天,婆羅門夫婦決定以酥蜜塗在指上,一點一滴的將他餵養長大,並且為他取名作「梨軍支」。
然而,梨軍支長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家道逐漸中落,他也淪落以乞食為生,始終無法飽足。一日,梨軍支看到比丘威儀庠序地進城托缽,而且皆滿缽而返,不禁好生羨慕,心想:「我應該跟隨佛陀出家修行,這樣子或許就能得到溫飽。」梨軍支到了精舍後,向佛陀表明出家的意願,佛陀也很慈悲的對他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梨軍支立刻現出清淨的比丘相。從此以後,他日夜精進,思惟法理無有懈怠,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
梨軍支比丘每次出外托缽,總是空缽而返,比丘自知福報淺薄,必有前因,甘心甘受。一天,梨軍支比丘經過佛塔,看見地上有少許污穢,便發心灑掃令其潔淨,結果當日乞食竟滿缽而返。梨軍支比丘歡喜地告訴大眾今日的境遇,並且表示:「從今以後,眾僧塔寺皆由我來發心打掃。」因為修福的果報,所以梨軍支比丘日後皆能飽食,不再受飢餓之苦。
這天,梨軍支比丘稍晚起床,舍利弗尊者正好帶領他的五百位弟子前來拜見佛陀。尊者見到佛塔無人打掃,便順手整理乾淨。梨軍支比丘醒來後,見福田已失,悵然地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我今天又得飢困一日了!」舍利弗尊者知道原因後,心生不忍,想到今日將會外出應供,於是對他說:「不要擔心,今日你隨我應供,一定可以吃飽。」但是天不從人願,當日齋主夫婦發生口角,鬧得不可開交,把營辦齋供的事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他們只好餓著肚子回來。隔日,舍利弗尊者又再帶著梨軍支比丘前往城中長者家應供。這次,參加應供的比丘皆獲得豐盛的齋食,唯獨遺漏了梨軍支比丘一人。他大聲地說:「我還未得供養!」主人竟然一點兒也沒有聽見,於是梨軍支比丘只好又飢餓地走回精舍。
阿難尊者知道了以後,安慰他說:「明日我將隨佛陀去應供,一定幫你帶食物回來。」第三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到了齋主家,竟然也忘了取食之事,空缽而返。阿難尊者深感歉疚,對梨軍支比丘說:「請您再忍耐一日,我明天一定不會忘記!」第四日,阿難尊者念茲在茲,果真帶回一缽飯食,但在回程途中,突然從路旁竄出一隻狂吠不止的惡犬,窮追阿難尊者不放。不得已,阿難尊者只好將食物丟下才得以脫身。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聽完這一連串的經過,隔日便自告奮勇外出為梨軍支比丘乞食。回程時,為避免在路上遇到障礙,他更展現神足通於空中飛行。本想這次一定可以通行無礙,說時遲,那時快,空中竟飛來一隻大鵬金翅鳥,瞬間搶走目犍連尊者手中的缽飯,並且將它扔進海裡。
舍利弗尊者聽完目犍連的敘述後,心想:「事情既因我而起,乾脆明日再由我出門試試吧!」第六日,舍利弗尊者戰戰兢兢地捧回一缽飯,高興地前往梨軍支比丘的住所。他才剛到門口,房門就自動關上,怎麼開也開不了。於是舍利弗尊者運用神通力進入房內,就在梨軍支比丘伸手接缽的那一剎那,一不小心竟失手滑落,結果缽直墮地底。舍利弗見狀,再以神力取回缽食,交與梨軍支比丘。好不容易拿到食物的梨軍支比丘,正準備好好坐下來食用,卻又發現自己竟然張不了口,一番折騰下來,直到過了用齋時間,才又恢復正常。
結果到了第七日,梨軍支比丘還是沒有食物可用,他深知自己過去罪業深重,於是生大慚愧心、大懺悔心。為免世人譏謗,故於四眾面前餐沙飲水,了此業報,即入涅槃。眾比丘見梨軍支比丘的因緣甚為奇特,於是請佛開示,佛陀即為大眾解說梨軍支比丘的前世因緣。
過去無量世前,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帝幢佛」。當時城中有位瞿彌長者見帝幢佛帶領弟子遊行教化,威儀莊嚴,心生歡喜敬信,於是每天請佛及眾僧到家中應供。即使後來瞿彌長者往生,妻子還是一本初衷,供養不歇。但是長者的兒子是個慳吝之人,看著母親不斷供養三寶,深怕家財會被母親散盡,於是開始限制母親的飲食。長者婦見兒子不孝,只好暗自積聚財物、飲食來供養佛陀及僧眾。後來,兒子發現母親的行徑,怒不可遏,不但將她囚禁起來,還不提供飲食。直到第七天,奄奄一息的母親向兒子哀求道:「給我一點食物吧!」忤逆不孝的兒子冷酷地回答:「你不是吃沙喝水就可以生存嗎?為何今日又要跟我索求食物呢?」於是頭也不回地揚長離去。孱弱的母親也因此被兒子活活餓死。
長者子因為犯下五逆重罪,死後墮阿鼻地獄受無量苦,苦難受盡轉生人間,仍感醜陋貧賤飢困的果報。但他也因過去生曾供養佛,故能以此福力得遇如來,出家修行,得道證果。
眾比丘聽完開示後,各各發起道心,誓對佛法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百緣經‧卷十》
省思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法則不是天龍鬼神、諸佛菩薩所加諸於人,乃自作自受。然而因緣曲折,往往非凡夫肉眼所能明瞭。世人受苦時怨天怨地,享樂時又志得意滿,驕縱自恣,都是因為不明因果道理,執著「我」與「我所」而起無明惑業,最後便在「作」與「受」之間輪迴不已。
梨軍支比丘雖證羅漢,卻托空缽;雖受飢貧之報,卻得生死自在。這當中的善惡對比看似矛盾,其實正是「因果不昧」的最佳例證。善因和惡因不會互相抵銷,隨著因緣的聚合,便各自呈現善報與惡報之相。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刻,菩薩能夠覺照不失,眾生則隨順習氣,輕忽其因,所以時常為苦果逼迫。
修行當慎舉念,欲出離生死,當從念念分明作主開始,待三業清淨,定能圓成佛道。
單元首頁
黎軍支證果償宿業,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266.htm, 2014年4月4日 下午 09:53:26
《百業經》小駝背——餓死母親 聖者受報 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 傳講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導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中有一婆羅門非常貧窮,以乞討為生。他妻子懷孕了,自妊娠起, 他乞討更加困難,幾乎一無所獲。懷孕九月生下了一個男嬰,他又瘦又小又醜還是個駝背 ,父母給他過了生日,取名小駝背,就用牛奶、優酪乳、油餅餵養著。過了幾天,因他前 世業力現前,他母親的奶水就枯竭了,只好靠犛牛、犀牛的奶汁來餵養他,又因業力顯現 ,牛奶也不易得到,好不容易餵養他,僅僅是不會死而已。因為他是一個最後有者,在沒 有受盡業報,還沒達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會死的。這樣,總算是把小駝背拉扯大了。一 天,父親對他說:“我們家是乞食為生,沒有務農經商,你現在已經長大了,一直靠家裏 養你是不可能的,你自己應該去乞討。”小駝背依父親所教,便開始去乞討了。
小駝背離家行乞,因其業力現前,不象其他乞丐能討到很多食物的,他經常討不到吃的, 僅僅是維持生命不至於死掉,身體遭受如此的饑寒,內心也是異常的痛苦。漸漸地,他對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一天,他見到一位比丘就向比丘祈求:“我願意在 您面前出家、守持比丘戒,請求尊者開許。”比丘問他:“你父母還健在嗎?”“在”“ 如果父母在,他們有沒有開許?”“沒有”“我們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聲聞必須要通過父 母開許方可出家,所以你必須先去父母前請求開許。”然後,小駝背回家祈求父母道:“ 我能不能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父母心想:我們家裏實在太窮了,他自己的生活 也很艱難,如果他出家也許今生能得一些安樂,來世也有利益,給他開許較好,就對他說 :“你願意出家我們也同意,只是若你得到成就那時回來看看你的二位老人。”得到開許 的小駝背高興地跑到祗陀園,在那位比丘前祈求出家受戒,那位比丘攝受了他,給他剃度 授戒。初時幾天他與師父一起吃住生活得還可以。
一天,師父對他說:“我象一隻野獸一 樣到處找吃的,一隻野獸養另一隻野獸是不可能的,最好從現在開始,你自己去化緣吧, 天天養你那是不可能的。”從此小駝背有時與僧眾一起去受供,有時獨自去城裏化緣,就 這樣在僧團中生活。但他與僧眾一起受供時也經常得不到食物,其他的比丘都吃飽喝足。 有時輪到他施主的供飯恰巧沒了,有時排列到他施主突然有急事走了回來又不供給他接著 供養下面的比丘。所有的僧人中他是最苦的。很多比丘知道這種情況很憐湣他,就去世尊 前請問:“世尊,小駝背比丘經常吃不到飯,有時後面的比丘們已經吃到了,卻漏掉他, 該怎麼辦?”世尊馬上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一條 戒律。儘管如此規定,但在實際中小駝背還是經常吃不到飯。有時他到城中化緣,也是經 常得不到,空缽而返。(若人沒有往昔的福報,辦什麼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難,真是:有慧 若無福,羅漢托空缽!)後來有兩天他去打掃世尊的內殿都吃得很好,身體也健康起來, 他就勇猛精進,斷除了一切煩惱,獲證羅漢果位。雖然已是位羅漢,但仍受業報。
他想: 我還是很願意天天打掃經堂,可以生活得好一些。就又去打掃佛陀的內殿,但當天另一位 比丘已經先來把殿堂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他心想:“今天可能又吃不著飯了,乾脆化緣 去。”然後,他著衣持缽在城中四處化緣還是一無所得;
第二天,他早早地拿著掃帚很有 把握地去打掃殿堂,誰知早已有位比丘把殿堂打掃乾淨了,他覺得在哪兒都得不到飯吃, 就回寮了。回去後聽說當天附近有位大施主中午給世尊及眷屬作供養,小駝背心裏有點希 望,想:到中午我可以隨世尊他們一起去施主家應供。看看時間還早,他就回房中坐禪去 了。可施主因有急事提前請佛等去應供了,而小駝背比丘仍在坐禪又不知道。(譯者:據 佛制,凡大眾事當楗槌集眾的,怎麼他會不知道呢?)爾後,世尊率眾比丘應供畢,為施 主回向傳法,回到祗陀林,施主也出門了。這時,坐禪的小駝背見已是中午便出來,準備 隨佛等同往施主家應供,哪知供齋已結束了,今天他又沒吃到飯;
第三天,他又是早早地 拿著掃帚去打掃殿堂,又見已有比丘打掃了,心想:今天又得不到飯吃。就回寮了。阿難 (Ananda)得知他已是第三天沒吃到飯,就特意給他介紹一位施主:“今天中午你一定要給 小駝背比丘供養。”施主爽快地答應了,阿難又特意回到小駝背那裏告訴他:“今天我已 經給你介紹了施主,中午去他家受供。”小駝背也答應了。然而,施主又出了一件大事必 須馬上出門,匆匆忙忙,也忘了囑咐家人:今天中午將有一位比丘來應供。中午,小駝背 著衣持缽到了已經介紹的施主家化緣,可誰也不理他,他又沒吃到飯;阿難於城中化緣回 來聽說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心生憐湣去寬慰他:“你不要擔心,明天我好好供養你。 ”
第四天早上阿難尊者手持二缽到城中化緣去了,化到滿滿的兩缽,一缽自己吃了,另一 缽準備帶給小駝背比丘,到了祗陀林時,因小駝背的業力現前,來了很多惡狗搶吃缽裏的 飯,阿難想盡辦法也沒能對付,只剩空缽。阿難尊者想:再去化吧趕回來已過午了,下午 羅漢不管怎樣都不會吃的。這樣,小駝背又沒吃到飯;目犍連(Moggallana)聽說小駝背羅 漢已經是四天沒吃飯了,心裏很不是滋味就想去給他化緣,第五天目犍連就持兩個缽去城 中化緣,化了滿滿兩缽,一缽自己吃了,一缽準備帶回來,又是到了祗陀林突然飛來一群 烏鴉,把缽裏的飯搶得盡光。目犍連想盡辦法也沒能護住缽中的飯食。(師言:本來目犍 連在佛陀的教法下是神通第一,即便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與他對抗的話也會敗在他 的手下的,但眾生業力的顯現,目犍連對這幾隻烏鴉也是束手無策。)目犍連自忖:若再 返城中化緣已經過午了,也就只好空空地回來了。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舍利子 (Sariputta)聽說小駝背五天沒得飯吃,就去安慰他:“不管怎樣,明天我給你好好供養 。”
第六天,舍利子持兩個缽在城中化得滿滿的,一缽自己吃了,帶著另一滿缽往祗陀林 來,以小駝背的業力突然來了一群非人,他們搶走缽一會兒就不見了,舍利子無奈(在佛 陀教法下,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業力現前時,他也無可奈何),覺得再去化緣吧過午 了,只好空缽回來了。小駝背羅漢又沒吃到飯;他又安慰他:“不管怎樣,明天我給你好 好供養。”
第七天舍利子又持兩個缽到城中化緣,化了滿滿的兩缽,一缽自己吃了,另一 缽就順利地帶到了小駝背的房前,可是因為小駝背羅漢的業力現前,全部的門窗都封死了 沒法進去。這時,舍利子現神變進到房裏,叫小駝背羅漢洗臉受供,他洗臉後準備用齋, 可手剛一伸,缽就落在地下一直墮落到金剛大地(距地面四萬由旬),舍利子立即顯示神 變把缽從金剛大地拿回來再讓他吃,小駝背取第一口食剛到嘴邊被非人搶走不見了,取第 二口又被非人搶走了,舍利子就親自持缽親手喂他,而他的口卻緊閉著,舍利子再顯現各 種神變想打開他的嘴,怎麼都打不開。過了一會,已經過午不能食了,他的嘴又好好地張 開了。舍利子萬般無奈,最後問他:“你現在是否很痛苦,有什麼感受?”他說:“其他 沒什麼,只是口幹,最好給我一口水喝。”舍利子就取一缽水,又是業力現前,眾多非人 把灰撒進水裏成了一缽灰湯湯,最後,小駝背羅漢知道是自己前世的業障,就喝了一口灰 湯,顯示種種神變取入涅槃(Nibbana)了。
時有天降冰雹、閃電打雷各種瑞相,爾後, 諸比丘將他的遺體作成塔,並作種種供養。 眾比丘往世尊前合掌請問:“世尊,小駝背造了什麼業,在七天中眾比丘都竭盡全力也沒 能使他得救,雖得羅漢果位卻是餓死而取入涅槃的?唯願演說。”
佛告眾比丘:“這是他前世的業力所現,一切眾生的業力不會成熟於外面的地、水、火、 風上,而是成熟於自己的界蘊處,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 還自受’那是很早以前,有一位大施主,娶了一位妻子,夫妻都好行廣大佈施。他們的孩 子長大後,那位大施主就去世了,他的妻子繼續作廣大佈施可她的孩子很反對,告訴母親 :‘父親廣行佈施,而我們不能這麼作,你不要把家裏的財產全部佈施(Dana)給別人。 ’多次這樣警告他母親,但母親仍作廣大佈施。他心生惡念:我已警告她多次卻不聽,不 如把她殺了。
有一天,他真的把母親關在一間房子裏,不給吃的,不給喝的,母親哀求他 :‘你把我放了吧,以後一定聽你的話,不再佈施了,這樣活活地餓死真太難過了。’他 惡狠狠地答道:‘我會把你的屍體放出來那是等你死了以後,在你還有一口氣前,不要想 我會把你放出來。’他居然忍心把自己的母親關了七天,一口飯也沒給,一口水也沒給。 七天后,他的親戚朋友們都聞風而至,呵責他,讓他立即釋放他的母親,等他被迫放出母 親時,母親已是奄奄一息,親戚們問她:‘現在你需要什麼?’她說:‘想喝一口水。’ 兒子聽了,覺得:把水裏撒進去灰她喝了肯定會馬上死的。於是他就把母親要喝的水裏撒 了灰,母親喝了一口灰湯,就去世了。眾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這個不孝順的兒子 就是現在的小駝背羅漢。因他用這樣的手段殺了母親而于千百世中墮入地獄,不論轉生何 處,都是這樣餓死的,現在雖然他已是最後有者不再轉生輪回(Samsara)了,但也是喝了 口灰湯涅槃的。”(譯者:這都是他往昔業力成熟,所以今生無論是智慧 (Prajña)
第一、神通(Abiñña)第一的大阿羅漢都無法救度。業力 成熟現前時,上師加持也有點困難,就象生米作成了熟飯再也沒辦法讓飯變成米一樣。前 天我們在縣上買屠夫的犛牛放生,有一頭犛牛,首先我們找到賣主他不願意,找屠夫也不 肯,晚上講價到十二點多,加七百元還不肯,第二天早上再加了錢勉強可以,剛準備去拉 犛牛,又一位屠夫來說:如果這樣……恐怕以後不方便,又不答應了。我們再找到辦婚事 的小夥子,把他說通了準備去拉犛牛時,他父親來了,我們對他說市場上有牛肉賣等等說 了好半天勉強答應了,他母親又來了,死活不答應,沒辦法,這一頭犛牛最終還是被宰殺 ,這是眾生的業力現前,已經是想盡一切辦法都解救不了。所謂的“眾生業現前,如來亦 無力”)。
世尊複告曰:“諸比丘,他還有另外的一個因緣。那是在賢劫人壽二萬歲,人天導師、如 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有一施主,家有雙胞胎,長大後對迦葉佛教法生起了信心,兩 位都出家了,後來他們都成了說法上師,得了許多供養。一位心地純善的,就把自己所得 的財物供養僧眾,尤其對那些生活水準困難的出家人長作供養。另一位不但不隨喜,還反 對說:‘你不要把我們的財產全部供養僧眾。’那位純善的法師就勸他:‘我們這麼充裕 ,而許多僧人那麼困難,作為一個具悲心的出家人,有什麼理由不作上供下施?’這位純 善的法師講得他沒法回答,還是一直作供養。另一位實在無奈就勸他到別處去說法,因此 ,僧眾沒人供養,受到很大的違緣,僧眾中又派人請他們兩位回來,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嗇 (Maccharayati)法師聽到後,生氣地說:‘這些僧眾原來是我們對他們作供養,現在,我 們到了別處還是糾纏不休讓我們作供養,整天都是沒吃沒喝的,簡直象餓鬼(Peta)一樣。 ’他當時這樣惡罵(Pisuna Navaca)僧眾(Bhikkhu Sangha),那位善良的法師好言相勸說 :‘你這樣惡口罵僧眾很不應理,應好好懺悔(Khamapana)。’他自己也覺得不應該如此 ,生了很大的後悔心。在臨死前他發願:願我對僧眾惡口相罵的惡業不要成熟;願我將來 在釋迦牟尼的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並獲證羅漢果位。”當時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嗇法 師,就是如今的小駝背比丘,他因惡口罵僧眾的果報,使他五百世中轉生餓鬼,後來,無 論轉生為哪一道的眾生全是餓死的。又因他臨終發願將來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 ,故他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對我生歡喜心,出家後摧毀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世尊如 是宣說。(譯者:通過這個公案可能大家會有很大的感受。這位小駝背比丘已得羅漢果位 ,可是在他業力成熟時,連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聖者都救不了他。在座的各位,若真正 對業力不可思議有甚深的定解;或有一定的認識,則在以後修行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病 痛、嫉妒、辱駡、誹謗、加害等違緣時,會立即生起懺悔心,覺得是自己的業報就不會生 煩惱,並且會高興地對待,會象《修心八頌》中所講的“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 他”那樣。另一方面,有些人遇到違緣請上師加持、僧眾念經都不能遣除就覺得上師沒有 加持力,僧眾也沒有加持力,這樣本來就因業障重才不能遣除違緣,又加上個邪見,真應 該好好懺悔前愆,殷重地發個殊勝究竟的大願,否則將會受苦綿綿無絕期的。有時看到現 實生活中的乞丐以及那些被屠宰的傍生,欲救不能時,總是內心又悲湣又想到業力現前時 無法改變,這是因果不昧的真實道理。所以,大家在平常的生活細節乃至廣大眾生的共不 共的苦樂中,都應該靜靜地思維觀察其中的道理所在。對因果不昧這個道理能有解行,即 是自己得了如意寶(Cinta Ma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