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上續論》頌文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
《大乘無上續論》頌文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
舊譯:《究竟一乘寶性論》 收於 CBETA T31 No. 1611
《大乘無上續論》頌文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
梵語云:摩訶衍那俄達Ra丹紮西紮
藏語云:特巴欽波吉喇嘛丹珠
漢語云:《大乘無上續論》頂禮一切佛菩薩!
緣起品
1. 佛法僧及如來藏,菩提功德與事業,論體一切攝略說,如是七種金剛處。
2. 應知七種相次第,依照總持自在王,經序有三餘四處,菩薩如來差別分。
3. 從佛有法從法僧,從僧獲得藏智界,終獲智慧勝菩提,力等具利眾生業。
4. 誰無初中後三際,寂靜自覺而證知,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恒道,
5. 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諸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
6. 無為法體任運成,不依他緣而證知,具有圓滿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7. 非初非中非後際,自性故是無為體;寂靜法身自性故,應知稱為任運成;
8. 唯以各別自證故,不依他緣而證知;證此三相故為智;宣說道故為大悲;
9. 依于智慧及大悲,斷除苦惑故為力;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後三者成他利。
10. 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及寂滅,
11. 無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緣境,貪欲嗔恚愚癡暗,如是法日我敬禮。
12. 不思不二無分別,清淨顯現對治故,何法依何離貪欲,具二諦相是為法。
13. 遠離貪欲自性者,滅道二諦所攝取,如其次第彼等亦,應以三三功德知。
14. 不思量故無言故,聖者自證故不思,寂故不二無分別,淨等三者猶如日。
15.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
16. 見眾如來常隨逐,具有無障淨智者,見眾清淨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
17. 如所盡所各別證,智慧見者清淨故,具慧不退之僧眾,定具無上之功德。
18. 眾生寂滅之法性,證悟故為如所性,彼亦本來清淨故,煩惱本來消盡故。
19. 所知究竟證悟心,現見一切有情眾,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盡所性。
20. 如是證悟之彼者,依於各別自證見,無垢法界無著礙,是故彼等為清淨。
21. 智慧見者清淨故,佛陀智慧無上故,不退轉眾之聖者,是諸有情皈依處。
22. 由說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養,不同信解六種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23. 可舍棄故虛妄故,無故具有怖畏故,二種法及聖者眾,非為究竟皈依處。
24. 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
25. 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26. 真如有垢及無垢,無垢佛德佛事業,從彼生起三寶善,證悟勝義諸佛境。
27. 如是三寶此種性,遍知諸佛妙境界,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據不思議。
28. 清淨而具雜染故,無而雜染而淨故,法不離而不現故,任運而無分別故。
29. 所覺以及覺悟體,覺悟支及覺他故,依次所覺為淨因,其餘三者為淨緣。
《大乘無上續論》緣起品終
30.
如來藏品第一
31. 佛陀法身能現故,真如無有差別故,具種性故諸有情,恒時具有如來藏。
32. 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說眾皆具如來藏。
33. 本體因果業相應,行及分位遍行義,常恒不變德無別,是說勝義界密意。
34. 如淨寶珠虛空水,自性恒時無雜染,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35. 自在勢力及不變,滋潤本體自性故,彼等寶空水功德,是為相似對應法。
36. 於法嗔恨及我見,怖畏輪回之痛苦,舍離利樂眾生事,是為四種障礙性。
37. 大欲有情及外道,聲聞以及辟支佛,增上信等四種法,應知是為能淨因。
38. 信解勝乘為種子,般若為母生佛法,禪樂胎處悲乳母,具足彼等誕佛子。
39. 淨我大樂及恒常,功德波羅蜜多果,厭離輪回求涅槃,欲願彼等之作業。
40. 彼等果者若總攝,以於法身四顛倒,不淨無我苦無常,相反對治而獲得。
41. 法身自性清淨故,及斷習氣故為淨;我與無我諸戲論,寂滅之故為聖我;
42.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離故為大安樂;三有輪回及涅槃,證悟平等故為常。
43. 智慧斷除我愛執,悲憫眾生不住寂,智悲菩提方便力,聖者不住有寂邊。
44. 倘若無有佛種性,不能厭離輪回苦,及不希求於涅槃,亦無希欲之願心。
45. 於彼輪回及涅槃,觀見苦樂之功過,此依具有種性有,何故於無種性無。
46. 猶如大海器寶水,無量功德無盡處,具有無別功德性,是故猶如酥油燈。
47. 法身以及如來智,大悲之因蘊涵故,如以具有器寶水,是故宣說如大海。
48. 神通智慧及漏盡,於彼真如體無別,猶如燈之明暖色,故與無垢界相似。
49. 依於凡夫及聖人,佛陀真如分類行,見真實者於眾生,宣說如此如來藏。
50. 一切凡夫心顛倒,已見真實異於彼,如來如實不顛倒,遠離一切諸戲論。
51. 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為圓滿清淨者,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
52. 於彼本體等諸義,以六所攝之法界,彼者於三分位中,以三異名而宣說。
53. 猶如具無分別性,虛空遍行於一切,心之自性無垢界,如是遍行於一切。
54. 共相法性能周遍,過失功德究竟位,猶如虛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55. 具有過失客塵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易。
56. 猶如虛空遍一切,由體細故塵不染,如是佛性遍眾生,一切煩惱亦不染。
57. 猶如器界一切法,依於虛空而生滅,如是有情之諸根,依無為界而生滅。
58. 猶如虛空以諸火,往昔何時未曾燒,如是佛性死病老,諸火亦複不能燒。
59.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則依於風而住,風複依於虛空住,虛空不依地等住。
60. 如是一切蘊界處,住於業及煩惱中,此等行業及煩惱,住於非理作意中,
61.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於心之清淨中,心之自性諸法者,不住彼等諸法中。
62. 知蘊處界猶如地,有情業惑猶如水,非理作意猶如風,淨心如空無基住。
63. 非理作意分別者,住於心之自性中,依於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
64. 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空中器界成壞般,如是有情生而滅。
65. 心之自性如虛空,無因以及無有緣,無有和合及無生,無滅亦無安住相。
66. 心之自性為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
67. 依于業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以死病老猛烈火,亦複不能焚燒彼。
68. 劫末地獄普通火,三者依次而對應,死病老之三種火,應知彼等相似法。
69. 菩薩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等,離生等貧由證因,悲憫眾生示生死。
70. 死病老之諸痛苦,聖者悉皆永滅盡,依於煩惱業力生,彼者無彼故無生。
71. 如實真實已見故,雖於生等已超離,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現生死老病等。
72. 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無明令盲諸眾生,見現生等誠稀有。
73. 若得聖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是故眾生之至親,善巧以及悲殊勝。
74. 彼者超越諸世間,依然安住於世間,為利世間現世間,世間障垢無染汙。
75. 猶如蓮花出於水,不為彼水所染汙,如是佛子生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染。
76. 行持利他之事業,智慧恒如火熾燃,寂滅靜慮之等持,恒時入此定境中。
77. 以宿善願推動力,及離一切分別故,為令成熟諸有情,十地菩薩無勤作。
78. 說法以及現色身,利行及與諸威儀,何者以何如何調,此者如是皆通達。
79. 如是對於虛空際,無邊有情恒時中,具慧任運無障礙,真實廣行利生業。
80. 菩提薩埵後得時,事業相與諸善逝,真實救度諸有情,於此世間視平等。
81. 然如大地與微塵,亦如大海牛跡水,彼等差別極懸殊,佛與菩薩亦如是。
82. 不變性具無盡法,眾皈無後際究竟,此常不二無分別,無滅法性非作故。
83. 清淨法界無有生,無死無病亦無老,依次常故堅固故,寂滅故與不變故。
84. 佛性依於意生身,無生其性恒常故;依於不可思議死,無死其性堅固故;
85. 依於無明習氣病,無害其性寂滅故;依於無漏之行業,無老其性不變故。
86. 當知以二複二句,亦複具有二二句,依次無為法界中,具有恆常堅固等。
87. 具有無盡功德故,如如不變常恒義;如同輪回無邊故,皈依自性堅固義;
88. 無分別智自性故,無二法性寂滅義;具非造作功德故,自性不滅不變義。
89. 法身如來及聖諦,涅槃如光不離日,如是功德無二故,除佛之外無涅槃。
90. 總之無漏法界中,依於四種義差別,當知四種相應名,稱為法身如來等。
91. 佛陀諸法不相離,及彼佛性如是得,不妄不欺之法性,本來自性寂滅性。
92. 遍知一切現菩提,已斷障垢及習氣,如來以及涅槃者,於勝義中無二性。
93. 一切諸相無數量,無思無垢之功德,無別體相即解脫,解脫彼者為如來。
94. 譬如種種繪畫師,各自善巧各不同,某師了知能繪分,此分餘人不知曉,
95. 此後於此由諸師,我之形貌當共繪,具權國王於彼等,下諭布絹賜與彼,
96. 從彼聽聞此事已,著手繪畫國王像,繪畫王像畫師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97. 由於彼人遠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圓滿王像遂不成。此喻此處如是知,
98. 所言彼等畫師者,佈施持戒忍辱等,具有殊勝諸方便,空性即說圓身像。
99. 般若以及智解脫,光明照耀及清淨,無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輪無二般。
100.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實涅槃不可得,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輪永時不可見。
101. 如是已說如來藏,十種意義而安立,今說煩惱所纏藏,當以九喻而了知。
102.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殼中果糞中金,地中寶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寶佛像,
103. 貧賤醜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寶像,客塵煩惱所障覆,眾生如是佛性住。
104. 障垢猶如萎蓮花,蜜蜂皮殼及糞穢,地蘊果皮破壞衣,苦逼醜女黑泥模。
105. 無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實及黃金,寶藏胚芽寶佛像,四洲聖王妙寶像。
106. 譬如萎敗蓮花中,安住相好莊嚴佛,具淨天眼人見已,去除花葉顯佛身。
107. 如是善逝佛眼見,阿鼻亦遍如來藏,無礙大悲於輪回,常住令眾解脫障。
108. 猶如萎敗蓮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無垢天眼見此已,去除凋殘敗壞葉。
109. 如是眾生貪嗔等,煩惱纏中住佛性,大悲能仁見此已,善作摧毀障垢業。
110. 譬如上妙美味蜜,為諸群蜂所圍繞,須者見已設方便,驅散群蜂而取蜜。
111. 大仙一切智眼見,猶如蜂蜜之佛性,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徹底斷除業。
112. 譬如蜜為百千萬,蜜蜂障覆須求人,驅散彼等諸群蜂,隨意而作蜂蜜事。
113. 如是眾生所具有,無漏智慧如蜂蜜,善巧摧毀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114. 譬如具殼之果實,眾人不能得受用,凡欲食用果實者,去除皮殼取果實。
115. 如是眾生所具有,佛性為諸惑垢雜,乃至未脫煩惱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116. 譬如稻穀麥等糧,果未脫殼具芒者,倘若果實未善治,眾人不能享美味。
117. 如是眾具法自在,未離煩惱之佛身,於為煩惱所逼眾,不能賜予法喜味。
118. 譬如有人行路時,黃金遺失糞穢中,具有不壞之黃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119. 具淨天眼見金已,以語告示餘人言,此中現有真金在,汝當還淨起金用。
120. 如是能仁分明見,陷溺煩惱糞穢中,眾生功德欲令淨,於諸眾生澍法雨。
121. 譬如腐爛糞穢中,墜入黃金天眼見,為令清淨勝美金,認真顯示於他人。
122. 如是佛陀已明見,煩惱不淨大糞中,墮入有情圓覺寶,令淨於眾說聖法。
123. 譬如貧人家地下,具有無盡珍寶藏,主人于此無所知,寶藏不言我在此。
124. 如是意中珍寶藏,不增不減淨法性,由未證故諸眾生,恒時備受貧乏苦。
125. 譬如貧家地層下,已有寶藏對主人,寶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寶藏。
126.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眾生如窮人,為令彼等獲此故,大仙真實降世間。
127. 譬如鬱多羅等樹,果中種芽未朽壞,種於地中灌水等,漸次生長成大樹。
128. 一切有情無明等,果皮中纏法界善,如是若依彼彼善,漸次成為能仁王。
129. 譬如依水日風土,時間虛空之眾緣,鬱多羅及菴摩羅,果皮之內生長樹。
130. 有情煩惱果皮內,具有正覺之胚芽,如是彼彼善緣力,見法次第漸增長。
131. 譬如寶成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天人見彼在道中,為除穢衣此示他。
132. 佛陀無礙眼現見,諸惑纏裹如來藏,下至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示方便。
133. 譬如珍寶之佛像,臭穢破衣所纏裹,置於路中天眼見,為令解脫示他人。
134. 如是煩惱破衣纏,佛性安住輪回道,佛見旁生亦具有,為令解脫說妙法。
135. 譬如醜陋無怙女,住於無有依怙處,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覺知。
136. 轉生三有無怙家,不淨眾生如孕婦,具有怙主無垢界,如彼腹中轉輪王。
137. 譬如身著破垢衣,醜女胎中輪王住,然於無怙寒舍中,感受猛厲之痛苦。
138. 如是心住佛性怙,無怙具心諸有情,由於煩惱心不靜,是故安住痛苦處。
139. 譬如模中融金鑄,寶像外有焦泥模,見已知者為清淨,內金除去外泥障。
140. 佛見自性常明淨,以及障垢亦客塵,眾生猶如金泥模,令淨諸垢成菩提。
141. 譬如無垢金鑄成,象馬等像藏模中,彼無垢故寂滅性,鑄師知已除泥模。
142. 如是遍知佛陀見,猶如純金寂滅意,以說妙法巧方便,善破模障令清淨。
143. 萎敗蓮花與蜜蜂,皮殼糞穢及土地,果皮破壞垢穢衣,女人胎藏及泥模,
144. 佛身蜂蜜與果實,純金寶藏及大樹,佛像以及轉輪王,純金所鑄寶像般。
145. 宣說眾生無始來,具有煩惱客塵垢,無垢自性清淨心,無始不離而安住。
146. 貪欲嗔恚癡隨眠,猛厲現行及習氣,見道修道不淨地,清淨地之所斷障。
147. 如是九種障垢相,依於萎蓮等顯示,以隨煩惱所纏覆,差別之相無有數。
148. 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萎敗蓮花等九喻,依彼真實而宣說。
149. 以彼等垢令凡夫,羅漢學人及具慧,如其次第四一二,複二成為不清淨。
150. 譬如淤泥水蓮花,初敷榮時人歡喜,後萎悴時人不喜,歡喜貪欲亦如是。
151. 譬如愛命之蜜蜂,極其擾亂刺蜇擊,如是生起嗔恚故,內心產生諸苦惱。
152. 譬如稻等內果實,外為皮殼所包裹,如是現見如來藏,癡心蛋殼所覆蔽。
153. 譬如糞穢不合意,如是具貪諸有情,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厲現行如糞穢。
154. 譬如財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寶藏,如是眾生自生智,無明習氣地所覆。
155. 譬如芽等漸生故,種子皮殼即破裂,如是由見真實性,斷除見道諸所斷。
156. 依與聖道相連屬,摧毀壞聚見核心,修道智慧諸所斷,宣說猶如破壞衣。
157. 依於七地諸障垢,猶如胎藏之障垢,如同遠離于胎藏,無分別智成熟般。
158. 隨逐三地諸障垢,當知猶如泥土染,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剛喻定所摧毀。
159. 如是貪等九種垢,如同萎敗蓮花等。
160. 由三自性歸攝故,種性如同佛身等。
161.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其中由三及一種,五種比喻當了知。
162. 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最極清淨體,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說深及種種法。
163. 當知由超世間故,世間此喻不可見,不可見故佛自身,所說與彼界相同。
164. 所說微細甚深法,猶如蜂蜜一味性,所說種種廣大法,猶如種種殼中實。
165. 由於自性無變異,以及勝善及清淨,是故宣說此真如,與彼真金性相同。
166. 猶如地藏及果樹,當知佛性有二種,無始自性住種性,真實納受勝種性。
167.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如來三種身,依于初者得初身,依於次者得後二。
168. 當知莊嚴自性身,猶如珍寶之佛像,自性本來非所作,攝集功德寶藏故。
169. 具大法王國政故,報身猶如轉輪王,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猶如黃金像。
170. 自生諸佛之勝義,唯是依信所證悟,猶如日輪光晃耀,無眼目者亦不見。
171. 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
172. 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
173. 處處經說諸法空,如雲如夢如幻相,此中如來雲何說,眾生皆具如來藏?
174. 心怯輕慢劣眾生,執著虛妄謗正法,增上我執五過失,為具過者斷彼說。
175. 究竟清淨真實際,以諸有為法而空,煩惱行業果報義,說為猶如浮雲等,
176. 一切煩惱猶如雲,行業猶如夢受用,煩惱行業之果報,五蘊猶如幻變化。
177. 先前如是安立已,複於無上續此中,為令斷除五過失,宣說具有如來藏。
178. 如是未聞此善法,而以輕視自身過,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179.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眾生未生菩提心,於彼生起下劣想。
180. 如是於此思惟者,真實智慧不生起,是故執著虛妄法,及不能知真實義。
181. 由於改造客塵故,眾生過失非實有,真實此過無有我,功德自性為清淨。
182. 執著虛妄之過失,誹謗真實功德者,具慧自身與眾生,不得現見平等慈。
183. 如是依於聽聞此,勇悍敬眾如導師,生起般若智大慈,由於生起此五法,
184. 無罪以及觀平等,無有過失具功德,自與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來果。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如來藏品第一終。
菩提品第二
185. 淨得遠離及二利,其依深廣大自性,常住世間如實性,以此八義而宣說
186. 本體因果與事業,相應以及分類行,常住以及不思議,由此建立如來地。
187. 所謂自性之光明,猶如日輪與虛空,以客煩惱所知障,厚重雲聚而遮蔽,
188. 遍具無垢佛功德,常堅不變之佛體。此依於法無分別,以及揀擇智獲得。
189. 佛性是由無別異,清淨妙法所安立,猶如日輪與虛空,智慧離染二體相。
190. 光明非是所作性,無別超過恒河沙,是故本來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諸法。
191. 是由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塵故,煩惱所知二障位,宣說猶如厚重雲。
192. 斷除二種障礙因,承許即是二種智,一者無分別智慧,二者依彼後得智。
193. 猶如具有無垢水,蓮花漸榮遍滿池,亦如圓滿之月輪,羅睺口中得解脫,
194. 複如圓滿之日輪,雲聚煩惱中解脫,具有無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體。
195.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實真金及寶藏,果樹無垢寶佛像,轉輪聖王純金像。
196. 如水池等貪欲等,客塵煩惱得清淨,簡要無分別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說;
197. 具有一切相殊勝,佛陀之身決定得,是依出定揀擇智,其果如是而宣說。
198. 由斷貪欲之濁塵,且於所化眾蓮中,降禪定水滋潤故,佛如清淨之池水;
199. 由脫嗔恚羅睺羅,且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眾生故,佛如無垢之滿月;
200. 由脫厚重愚癡雲,且以慧光照群生,遣除無知黑暗故,佛如無垢之日輪。
201. 獲得無等等法故,賜予無上法味故,遠離二障皮殼故,佛如佛身蜜果實;
202. 淨故真實妙功德,遣除有情貧窮故,解脫果賜眾生故,佛如真金寶藏樹。
203. 現前珍寶法身故,兩足主尊最勝故,顯示種種寶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204. 無漏周遍不滅法,堅固寂常不變處,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
205. 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
206. 令受三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倘若仔細而思惟,佛如虛空離諸相。
207. 總說二智之作用,應當如此而了知,成就圓滿解脫身,及成清淨法性身。
208. 解脫身與法性身,應知二相亦一相,無漏性故周遍故,無為法故依處故。
209. 煩惱習氣滅盡故,承許即是無漏法;無著以及無礙故,承許智慧周遍行;
210. 畢竟無滅自性故,承許即是無為法。
211. 不滅性者為略說,由堅固等廣說彼,當知滅者有四相,翻此堅固等法故,
212. 謂腐變異及間斷,不可思議變易死,當知無彼故次第,堅固寂靜常不變。
213. 為白淨法所依故,無垢智慧是為處,猶如無相虛空界,見色聞聲與嗅香,
214. 嘗味覺觸知諸法,皆由彼者作為因,如是為於佛二身,無礙加行堅固者,
215. 殊勝六根行境中,無漏功德能生因。
216. 不思常堅寂不變,靜編離念如虛空,無著無礙除澀觸,非見取善佛無垢。
217. 依于解脫法性身,顯示自利及他利,自利他利之依處,具有不思等功德。
218. 一切種智之行境,如來非是三慧境,是故當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219. 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
220. 此因如盲不見色,凡夫從來未曾見,且如產房內嬰兒,不見日輪聖亦爾。
221. 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滅故是堅固,無彼二故是寂滅,法性住故是不變。
222. 證悟滅諦故極靜,覺悟一切故周遍,無所住故無分別,斷煩惱故無耽著,
223. 清淨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無礙,無二堪能且調柔,是故遠離粗澀觸。
224. 彼無色故不可見,亦無相故不可取,自性淨故勝善根,障垢斷故極無垢。
225. 非初中後無別異,無二離三垢分別,證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師得見。
226. 無量超過恒沙數,具諸不思無等德,如來無垢法性身,盡斷過失及習氣。
227. 種種妙法光明身,勤修眾生解脫義,事業猶如摩尼王,能現種種非彼體。
228. 世間令置寂靜道,成熟授記因色身,不離法界恒安住,猶如諸色不離空。
229. 自生諸佛之遍知,唯稱彼者為如來,最勝涅槃不思議,各別自證出有壞。
230. 彼者分類由深廣,大自性三功德法,當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報化三身。
231. 其中一切諸如來,自性身之五體相,攝略宣說當了知,具足五種功德相。
232. 無為法與無別異,以及遣除二種邊,煩惱所知三摩地,三障決定得解脫,
233. 無垢無有分別心,諸瑜伽師境界故,由於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光明。
234. 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清淨之究竟,當知彼等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具足。
235. 廣大故及無數故,非為尋思境界故,唯佛習氣亦斷故,次第是為無量等。
236. 圓滿受用諸法故,顯示自性之法故,大悲清淨之等流,利益眾生無息故。
237. 無有分別任運中,所欲如實滿足故,以如意寶神通故,圓滿受用身安住。
238. 說法示現業不息,無有加行功用相,顯現不是彼自體,此處種種示五相。
239. 如由種種形色物,摩尼中現非彼體,亦由眾生種種緣,如來顯現非彼體。
240. 依大悲心知世間,觀照一切世間界,法性身中不動移,幻化種種之事業。
241. 天界出生聖白幢,從於兜率天宮降,入於母胎及降生,善巧通達工巧處,
242. 王妃眷屬中嬉樂,出家修習諸苦行,往詣菩提道場中,降伏一切諸魔軍,
243. 圓滿菩提轉法輪,趨入大般涅槃界,普於不淨剎土中,輪回未空恒示現。
244. 演說諸法無常苦,無我寂靜知方便,先令眾生厭三有,後令悟入於涅槃。
245. 既入聲緣寂滅道,具有已得涅槃想,妙法蓮華等諸經,宣說諸法真實性,
246. 遣除彼等先前執,若以智慧方便攝,令彼成熟於勝乘。授與殊勝菩提記。
247. 甚深圓滿大勢力,善引凡夫同利故,彼等次第應稱為,甚深廣大大自性。
248. 此處初者為法身,其後二者為色身,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後身住。
249. 由無量因眾無盡,慈悲神足智具樂,得法自在滅死魔,無體世尊故常法。
250. 棄捨身命財三者,護持諸佛正法故;為利一切諸有情,究竟圓滿本願故;
251. 佛身淨潔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神變神足力顯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252. 成就妙智於輪涅,取捨二執脫離故;恒常圓滿而具足,無量等持大樂故;
253. 常住世間利益他,不為世間染汙故。
254. 獲得無死寂靜處,無有死魔現行故;無為自性之能仁,本來極為寂靜故;
255. 恒常是諸無依者,皈依處等合理故。
256. 由前七種無誤理,顯示色身恒常性,由後三種無誤理,顯示法身恒常性。
257. 非言語境勝義攝,非心所觀超譬喻,無上輪涅不攝故,佛境聖亦不可思。
258. 不可思議離言故,離言勝義所攝故,勝義所攝非思故,非思超越比量故,
259. 超越比量無上故,無上輪涅不攝故,輪涅不攝不住故,不取輪涅過德故。
260. 前五正理微細故,如來法身不思議;第六正理自在故,如來色身不思議。
261. 無上智悲等功德,至德彼岸佛不思,是故諸佛最後相,自在大仙亦不知。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菩提品第二終。
功德品第三
262. 自利他利勝義身,及依彼者世俗身,離系果與異熟果,功德分類六十四。
263. 自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勝義身,他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世俗身。
264. 初者法身十力等,離系功德皆具足,二者大丈夫相等,異熟功德皆具足。
265. 力破愚癡如金剛,處眾無畏若獅子,善逝不共類虛空,佛現二身同水月。
266. 知處非處業異熟,種種根基種種界,種種信解遍趣行,染淨二種靜慮等,
267. 憶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滅煩惱習氣智,如是宣說十種力。
268. 是處非處異熟界,眾生種種信解性,遍趣行與染淨定,種種根機憶宿命,
269. 天眼通及漏盡智,無明鎧甲牆與林,能刺能摧能截故,佛力猶如金剛杵。
270. 諸法圓滿覺菩提,一切諸障能禁止,宣說道諦及滅諦,如是四種無所畏。
271. 諸法自知令他知,道障自斷令他斷,入道自得令他得,說二利諦佛無畏。
272. 林中獸王常無畏,百獸群中自在行,佛陀獅王處眾中,無畏善住堅勢力。
273. 如來無過亦無諍,無有心意失念過,亦無不定散亂心,及無輪涅種種想,
274. 並無不擇而舍置。志欲精進與正念,以及智慧與解脫,解脫知見不退失。
275. 三門事業隨智轉。智慧無礙知三世。如是十八及餘法,是為佛陀不共德。
276. 佛身語意悉無過,心無動搖無異想,不擇舍置亦遠離,志欲精進清淨念,
277. 無垢智慧及解脫,解脫知見均不退,諸業普隨智導轉,三世無礙廣智行。
278. 覺彼不共大菩提,為眾無畏轉妙輪,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勝如來得。
279. 地等體相空中無,虛空體相色中無,然五大種世間共,不共世間塵許無。
280. 善住平滿輪輻相,足跟廣長趺不隆,手足諸指悉纖長,及如鵝王網縵相,
281. 肌膚柔軟且細嫩,身體七處極隆滿,伊尼延鹿王腨相,陰藏猶如大象王,
282. 上身猶如獅子王,肩脖隆滿極豐腴,臂膀渾圓豐腴相,手軟渾圓無高下,
283. 正立不俯手過膝,清淨之身具圓光,頸項無垢如海螺,兩頰平廣似獸王,
284. 齒具四十上下等,亦極清淨且密嚴,淨齒長短粗細勻,大牙極勝潔白性,
285. 難思無邊廣長舌,品嘗諸味得勝味,迦陵頻伽自然聲,梵音清澈深遠聞,
286. 眼如蓮花牛王睫,具淨白毫嚴飾面,頂有肉髻膚金色,清淨細薄眾生尊,
287. 一孔生一細柔毛,右旋細輪向上靡,淨發嚴如琉璃寶,身量端似尼拘樹,
288. 普賢無譬大仙人,那羅延力堅固身,不思議相三十二,佛說此是人王相。
289. 猶如無雲空月色,秋季湛海水中見,如是正覺壇城中,佛子能見遍主身。
290. 如是六十四功德,各自所具成就因,如其次第當依照,寶女問經而了知。
291. 由無毀壞無羸劣,無與倫比無動故,次第金剛獅子王,虛空水月喻顯示。
292. 初六中三後一力,依此十力之次第,遣除所知三昧障,以及習氣諸障故,
293. 如甲如牆如稠林,刺穿摧毀截斷故。重精堅固不壞故,大仙勢力如金剛,
294. 何以沉重由精華,何以精華由堅固,何以堅固由不壞,不壞是故如金剛。
295. 無畏懼故善住故,堅故勢力圓滿故,釋迦獅子如獅子,處大眾中無畏懼。
296. 正遍知故於何者,無所畏懼而安住,清淨有情與自身,亦見不等故善住,
297. 心於一切諸法中,一緣安住故堅固,極細無明習氣地,徹底越故具勢力。
298. 凡夫聲聞及獨覺,具慧菩薩與如來,愈上智慧愈細微,故以五大喻顯示。
299. 一切世間受用處,故如地水火風大,超越世出世間相,故不共法如空大。
300. 此等三十二功德,依止法身無別異,如如意寶光色形,彼等三者無別故。
301. 見時喜足功德者,所謂妙相三十二,依二色身即化身,聖法圓滿受用身。
302. 依於垢淨遠近眾,世間如來壇城中,見此有情有二種,如現水空月輪色。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功德品第三終。
事業品第四
303. 所化界與調方便,所化界之調伏事,隨所化處應時行,遍主恒時任運轉。
304. 具足功德勝寶聚,智慧水海福慧日,諸乘無餘定成就,廣無中邊如空遍。
305. 佛性功德無垢藏,已見眾生無別具,煩惱所知雲羅網,諸佛大悲風令散。
306. 何者依於何方便,調所化業何處時,於彼不生分別念,是故能仁恒任運。
307. 何者種種所化界,彼彼諸多調方便,所化種種之事業,何處何時任運行。
308. 出離以及彼顯示,彼果以及攝受彼,彼障以及斷障緣,於此無有分別故。
309. 所謂出離即十地,二種資糧是彼因,彼果乃為大菩提,菩提攝受諸有情,
310. 彼障無邊諸煩惱,及隨煩惱與習氣,一切時中斷障緣,彼者乃為大悲心。
311. 應知此等之六處,如其次第而宣說,猶如大海與日輪,虛空寶藏及雲風。
312. 智水功德寶具故,諸地猶如廣大海;為諸眾生資生故,二種資糧如日輪;
313. 無有中邊廣大故,菩提猶如虛空界;正等正覺法性故,眾生界如珍寶藏;
314. 客塵周遍無體故,彼障煩惱如雲聚;具能散盡彼障故,大悲猶如猛烈風。
315. 由於他因得出離,自身有情見平等,事業尚未圓滿故,輪回未空業不息。
316. 譬如帝釋法鼓雲,亦如梵天與日輪,摩尼寶王與穀響,以及虛空與大地。
317. 猶如自性淨無垢,琉璃所成大地基,以其清淨故映現,天主帝釋天女眾,
318. 以及勝利妙宮殿,此外其餘諸宮殿,帝釋無量宮種種,天界諸物皆現見。
319. 此後地上所居住,善男善女諸群眾,已見彼等諸顯現,心中能發如是願,
320. 我亦無須極久遠,即與帝釋成同等,為獲彼者真實持,白淨善法而安住。
321. 彼等由於白善法,僅見此等影像現,雖不如實而了知,地上命終亦升天。
322. 顯現影像彼等者,雖極無念無動搖,然而於此地基上,成就大義而安住。
323. 如是無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自心中現正等覺,具有妙相及隨好,
324. 從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與臥息,作諸威儀妙姿態,有時宣說寂滅法,
325. 有時默然入禪定,顯示種種神變相,具大威光極晃耀,有緣眾生能見此。
326. 見已發起欲求心,為能成佛善修習,真實納受成佛因,所欲之果能獲得。
327. 淨心顯現之佛陀,雖極無念無動搖,然而於此世間中,成就大義而安住。
328. 此乃自心所顯現,雖諸異生不能了,然由現見色身相,亦於彼等有義利,
329. 依見色身亦逐漸,安住大乘諸士夫,以智慧眼能照見,內具勝義法性身。
330. 猶如諸地離險難,具摩尼德光嚴淨,如是無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淨故,
331. 映現天主諸住處,天主及天眷屬像,淨地功德漸離故,則此不複再顯現。
332. 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佈施等,男女諸眾發願心,向空拋散妙花等。
333. 為能獲得如琉璃,淨心中現能仁果,具極歡喜諸佛子,善能發起如是心。
334. 猶如清淨琉璃地,映現天主身影像,如是眾生淨心地,亦現能仁身影像;
335. 猶如帝釋現不現,由地淨與不淨故,眾生現不現影像,由心濁與不濁故;
336. 佛影雖現生與滅,然不能作生滅觀。
337. 如天界中由諸天,往昔白法善業力,法鼓無勤無生處,亦無意色與分別,
338. 同時能說無常苦,無我寂靜之法音,依此數數作警策,令諸天人不放逸。
339. 如是遍主雖遠離,勤等然於諸有情,如來法音能周遍,於諸有緣宣說法。
340. 猶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於自業生,如是世間佛說法,其音眾生自業生。
341. 如離勤作處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靜,如是離勤等法音,令諸眾生得寂靜。
342. 譬如天城妙鼓聲,彼因產生無畏施,煩惱心起戰鬥時,破諸修羅與嬉戲。
343. 如是由佛於世間,說法四禪四無色,彼因摧毀煩惱苦,開示無上寂靜道。
344. 由於能遍眾生界,具有利樂三神變,是故如來妙語聲,超勝天界鐃鈸等。
345. 天界妙鼓發巨響,地居眾生耳不聞,佛鼓妙音能遍行,輪回下界諸世間;
346. 天界樂器百千萬,為增欲火而演奏,大悲諸佛僅一音,亦令息滅痛苦火;
347. 天界美妙鐃鈸聲,唯增心之掉舉因,大悲自性如來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348. 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此等無餘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
349. 猶如遠離耳根故,不能聽聞細音聲,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聞一切聲。
350. 如是微妙勝法音,微細智慧之境界,若心無有煩惱垢,彼人耳中方聞受。
351. 猶如夏季之雲聚,莊稼茂盛圓滿因,水蘊絲毫無勤作,自然降澍於大地。
352. 如是依於大悲雲,佛陀聖教妙法雨,眾生善根莊稼因,無有分別自然降。
353. 猶如世間行善時,風起雲湧降雨霖,如是慈風為增善,佛雲降澍聖法雨。
354.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輪涅住虛空,三昧總持淨水藏,佛雲善根莊稼因。
355. 猶如雲聚中普降,清涼甘甜輕軟水,由合地層鹽鹹等,遂成種種諸異味。
356. 如是廣闊慈悲雲,普降八支聖道雨,由合眾生分類處,遂成種種異解味。
357. 於此最勝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此等三聚似三類,人類孔雀與餓鬼。
358. 猶如夏季無雲雨,人苦孔雀住舍受,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諸餓鬼受灼苦。
359. 諸佛大悲雲聚中,法雨世間降不降,於法具信及嗔者,世間之中此譬喻。
360. 猶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類金剛火,微細含生入穀人,雲於彼等無分別。
361. 善巧方便智悲雲,普降細廣妙法雨,惑淨我見隨眠眾,佛於彼等無分別。
362. 輪回生死無始際,眾生流轉於五道,猶如糞穢無香氣,五道之中無安樂。
363. 輪回痛苦恒如觸,烈火利刃鹽生苦,大悲雲降聖法雨,善能平息此諸苦。
364. 已知天中死墮苦,人中亦有尋求苦,是故具有智慧者,人天殊勝亦不求。
365. 智慧以及隨佛語,生起信解此是苦,此等業惑是苦因,此滅由智所見故。
366. 如病應知因須斷,樂住當得藥當依,苦因苦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觸修。
367. 猶如梵天於住處,梵宮不動之同時,遍於欲天一切處,無勤自然而示現,
368. 如是能仁法身中,毫不動搖之同時,於世有緣無勤作,自然示現變化等。
369. 如梵恒住無量宮,不動遍入欲界天,諸天見彼妙色相,由此遣除五欲樂。
370. 如是佛於法身中,不動示現諸世間,有緣眾生見歡喜,由此恒能淨諸障。
371. 如依梵天昔誓願,及與諸天善業力,梵天無勤而顯現,佛陀化身亦複然。
372. 降入胎誕往父國,嬉樂苦行降魔軍,證大菩提轉法輪,涅槃無緣者不見。
373. 如日普照諸蓮花,有花閉合有花綻,日於功過無分別,佛陀日輪亦複然。
374. 猶如日輪無分別,光明一時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長,亦令他物得成熟。
375. 如是如來大日輪,放射聖法無量光,於諸所化眾生蓮,無有分別而照入。
376. 依靠法身及色身,菩提精藏虛空中,顯現遍知大日輪,智慧光芒照群生。
377. 由於所化清淨故,于彼一切水器中,如來日輪之影像,無量一時皆顯現。
378. 恒時周遍於一切,法界虛空之中央,升起佛陀大日輪,應所化山次第照。
379. 如具千光日初升,照亮一切世間已,高中低山次第照,佛日次第照眾生。
380. 一切國土虛空中,日輪不能普照射,無力破除無明暗,亦不能示所知境。
381. 大悲體性遍放射,種種彩色光明網,能為眾生照明了,真實微妙所知境。
382. 佛陀進入聚落時,無目盲人重得目,遠離無義諸惡法,見佛獲利而覺受。
383. 無明瞎卻溺有海,邪見暗覆諸有情,依于佛日光明照,慧光當見不見處。
384. 猶如如意寶珠王,雖無一切諸分別,一時同處諸有情,亦隨所願皆能滿。
385. 如是依佛如意寶,種種意樂諸有情,雖聞種種差別法,然佛於彼無分別。
386. 如如意寶無分別,無勤賜予所求物,能仁無勤應眾機,利他恒住三有中。
387. 蘊藏深海地下住,於彼心雖有欲求,然彼善妙如意寶,薄福眾生亦難獲。
388. 如是劣緣諸有情,為諸煩惱所執持,當知於彼垢心前,極難親睹諸善逝。
389. 猶如一切穀響聲,依於他緣而得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390. 如是如來聲亦然,依於他心而生起,無有分別無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內。
391. 譬如無物無顯現,無有所緣無所依,超過眼識之境界,無色不可示虛空,
392. 縱然於彼見高下,而彼虛空非如是。如是於佛見一切,然而其義非如是。
393. 譬如種種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大地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394. 如是眾生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無有分別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395. 由於未見無勤作,而能成辦事業故,為除所化之疑惑,宣說此等九譬喻。
396. 于彼修多羅教中,廣說此等九譬喻,經名佛境智莊嚴,亦示此等之必要。
397. 由聞此等所生智,廣大光明所莊嚴,具足智慧之菩薩,速入佛陀諸境界。
398. 為示無勤事業義,已曾廣說琉璃地,帝釋影像等九喻,攝彼要義當了知,
399. 示現言說與周遍,幻化智慧放光芒,身口意之三秘密,獲得大悲自性者。
400. 一切勤作相續滅,無有分別之智慧,猶如離垢琉璃上,映現帝釋影像等。
401. 寂滅勤作是所立,無分別智是能立,為能成立自性義,喻者帝釋影像等。
402. 此處所表此義者,已說示現等九種,導師遠離生與死,無有勤作任運轉。
403. 猶如帝釋妙鼓雲,梵天日輪如意寶,響空地般盡輪回,無勤利他瑜伽知。
404. 現身如寶現帝釋,善說教誡如天鼓,遍主智悲廣大雲,遍至有頂無邊眾,
405. 如梵不動無漏界,示現種種變化相,如日智慧放光明,意密如淨摩尼寶,
406. 佛語無字猶如響,身遍非色恒如空,如地眾生白法藥,一切所依為佛地。
407. 猶如琉璃淨心地,彼為現見佛陀因,即彼清淨心地者,增長不奪之信根。
408. 由自善根生與滅,故佛色身現生滅,然如帝釋天主身,法界之身無生滅。
409. 如是遠離諸勤作,無生無滅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時,轉入示現等事業。
410. 以此諸喻攝要義,及其前後之次第,前喻難表不同分,後喻就同分宣說。
411. 諸佛如來如影像,非具音故非如彼,具妙音故如鼓音,非普利故非如彼,
412. 能普利故如大雲,非斷惑故非如彼,能除貪故如梵天,非竟熟故非如彼,
413. 能竟熟故如日輪,非常照故非如彼,能常照故如摩尼,非難得故非如彼,
414. 不可得故如穀響,依他緣故非如彼,不依緣故如虛空,非善依故非如彼,
415. 如是世間出世間,眾生一切之圓滿;乃為彼等所依處,是故猶如大地般,
416. 即依如來大菩提,出生出世間道故,亦成善法與諸禪,四無量及四空故。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如來事業品第四終。
校量功德品第五
417. 佛種性與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業,清淨有情亦難思,此等唯是諸佛境。
418.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於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419. 若人為求菩提果,珠寶嚴飾黃金刹,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
420. 餘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佈施德更多。
421. 若有具慧為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
422. 餘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
423. 若人修持能息滅,三有煩惱火靜慮,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
424. 餘人於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
425.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慧斷煩惱所知障,此勝聞彼為慧因。
426. 自性住與彼轉依,彼功德及成就義,如來智慧之境界,四處如上已宣說。
427.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諸功德,成就速疾能獲得,善逝果位之緣分。
428. 如此不可思議境,信有如我亦可得,得果具足諸功德,於此由信勝解故,
429. 欲勤正念及靜慮,智慧等諸功德器,菩提心於此等中,定當恒時善安住。
430.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轉,圓滿福德波羅蜜,以及諸善得清淨。
431. 福德五種波羅蜜,於此無有三輪執,是故彼等皆圓滿,斷除違品是清淨。
432.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忍定二種是修福,精進遍行於一切。
433. 三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所知障,慳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煩惱障。
434. 若離智慧無餘因,能斷煩惱所知障,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聞故聞最勝。
435. 如是依於正教理,為令自心純一淨,具信善圓之智者,亦為攝彼宣說此。
436. 依燈電寶日月光,具眼能見眾色法,如是依佛義詞法,樂說光明說此法。
437. 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三界煩惱語,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餘翻此。
438. 何者唯依佛教法,無散亂心而宣說,與得解脫道相應,亦如佛經當頂受。
439. 何故較佛善巧者,於此世間一亦無,無餘真如殊勝者,如理遍知知非他,
440. 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經勿錯亂,若壞能仁聖教規,故彼亦損聖教法。
441. 煩惱愚癡諸惡人,毀謗聖者並輕蔑,彼所說法彼皆以,妄計邪見而造作,
442. 是故具執邪見垢,智者與彼勿相合,猶如淨衣可染色,垢膩染色非如是。
443. 慧劣遠離白法信,倒慢往昔謗法障,執不了義為了義,貪著利養惡見制,
444. 親近毀謗正法者,遠離受持正法士,信解劣故將舍棄,出有壞之諸聖法。
445. 如畏毀謗甚深法,如是智者于猛火,毒蛇仇怨及霹靂,不應極生畏懼心。
446. 火蛇怨敵金剛火,彼等僅能斷命根,不能令人深陷墮,極為可怖阿鼻獄。
447. 若由數近惡人故,具有惡心出佛血,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最勝和合僧,
448. 若能思惟修法性,此人速疾從此脫,若人惡心謗聖法,此人焉能有解脫。
449. 三寶以及淨種性,無垢菩提功德業,此七義處如理說,由此我獲諸善根,
450. 以此普願諸有情,面見無量光壽佛,見已生起淨法眼,得證殊勝菩提果。
451. 依於何因何必要,如何宣說何者義,於彼等流何者說,以四偈頌已顯示。
452. 四偈自淨之方便,二偈損壞聖法因,其次依於四偈頌,即為顯示諸果報。
453. 由說入佛眷屬中,獲得法忍菩提法,總之二種果法依,末後二偈作顯示。
454.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校量功德品第五終。
455. 吉祥無比城之大智者婆羅門寶珠金剛叔伯班智達薩迦那與釋迦比丘具慧譯師共譯於無比大城。
二○○四年藏曆一月三十日譯於聖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No Response to "《大乘無上續論》頌文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