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壓抑、守舊和禁忌/宗薩欽哲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壓抑、守舊和禁忌

我在這本書中想探討壓抑、守舊和禁忌,以及它們如何將我們和自己的本初善──也就是佛性──分離。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沒有什麼可讓它改善,也沒有什麼能使它不穩。它的光輝從一開始就是無垢的,不會被染汙。雖然我們都有佛的本質,但是卻被情緒、習性、壓抑等包覆暫時地遮蔽。用髒衣服做個比喻:衣服裡本來是沒有塵土的,但是只要我們不去洗髒衣服,衣服的原本性質就被遮蓋著。大家都同意衣服是能被清洗的,塵土是暫時的。我們知道衣服買來時是乾淨的,帳單上並沒有說衣服25元、稅5元、塵土10元。我們花錢買肥皂和洗衣機,正是因為我們相信塵土是暫時的,而且能被洗掉。我們因而會有動力去把衣服放入洗衣機,加上肥皂去洗。
類似的,在佛教的最高層次中,你承認你的內在佛性。你相信藉由佛法的修行,能夠清除暫時的塵垢,也相信遮障是能被移除的。我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都洗衣服,而且洗出來是乾淨的。這是管用的。我的師父們和他們的師父們都修持佛法,而且數千年以來都如此──入道,清洗自己,並且證得究竟自性。染汙是能被清除的。然而即使過了這麼久,我自己還是沒能領悟到所謂「染汙可被清除」的力量。染汙可被清除,這是成佛之道的精髓所在。
所有你生命中一切看來的不好和煩惱都來自於因緣。它們既非「上帝給的」;它們也非在你真正的自性之內。它們更非隨機發生。並非像是你聞到對街有狗屎,突然某些狗屎就會出現在你的鞋子上。你要真的踩到它才會。你能瞭解我在說什麼嗎?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你有能力去操控造成你問題的因和緣。當你根除負面的因緣,剩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
遮蔽我們佛性的壓抑,是因為我們使用外在的參照點來定義並確認我們自己的自我主體而生。這裡的問題是,那些參照點不斷改變。當我們嘗試要跟上這些變異的參照點時,這些壓抑就互相堆疊並且成倍數增長。我們的自我意識增加,我們並感受到恐懼和易受傷。參照點是我們希望、恐懼和壓抑的由來,也把我們越來越帶離己身的佛性。因此,你不如斷除壓抑,並回到真實──你自己的本初善,你的佛性。

問:仁波切,「壓抑」這個用詞讓我感到迷惑。能否請您再解釋一下?
壓抑的根源就是串習。串習是原因,而壓抑是結果。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累積了無數的壓抑和禁忌。想想我們光是這一輩子就累積了多少──從我們的教育、社會、家庭、朋友,身為美國人、身為中國人、身為俄國人。我們已經創造出一些相當驚人的信仰體系和可支援這些的機制。比如說,有些人根據《Vogue》和《Esquire》雜誌來決定何謂美麗身體的構造。他們可能斷定自己太瘦或太胖,胸部尺寸不對,或者頭髮太少。為了要改造自己,他們會找在醫學院學了很多年的整容醫生,會買有很多束帶的特別內衣,會做個頭皮或毛髮移植。他們可能會做的事情是沒有止盡的。順道一提,「壓抑」乃是個大生意。

問:仁波切,假如我們沒有「壓抑」的話,那會如何?生活不會變得亂糟糟或失序嗎?在我們擺脫壓抑之後,不會因此而更加自私嗎?
當你擺脫壓抑,你會變得愈來愈真誠。但是這裡要注意!這不表示你變得像是「沒來由地反叛」或是成為新世紀花童(嬉皮)。這並非意指你要把現有的壓抑換成更離經叛道的壓抑。這也不是說你任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比這些要更深奧多了。摧毀壓抑的確能有附帶的好處。你可能不再在乎別人怎麼想。無論褒貶,你都能夠超然以待,因為你知道褒貶只會引燃更多的壓抑。不帶壓抑是有益的,因為你對他人會有同理心。當別人喜怒無常、惹人厭煩或執拗難處時,你能夠思維:「啊,這是由於他們的壓抑。」你將會有慈悲心,就像醫生會同情不知道自己精神有問題的病患一般。

問:仁波切,假設我如您所描述地擺脫了壓抑,當我看到一位父親怒打小孩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寂天尊者的教導簡潔地回答了你的問題:並非那個人,而是那個怒氣。因為那位父親本身就是自己怒氣的受害者,你的反感會被導向他的怒氣,而非那位父親。寂天尊者(的話)是如此、如此優美……我的天,他真是個偉大的人!這類的偉人們竟真的曾經存在於這個地球,真是神奇。不知道有沒有追溯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他們應該頒給寂天菩薩,你不覺得嗎?

問:是的,仁波切,我同意。當我聽到「壓抑」和「禁忌」這樣的字眼,我想到一種膚淺的行為或自我意識;但是當我想到業的模式時,我想像它們是更細微和深層的運作。習性、壓抑和禁忌,這些與業有多深的聯繫呢?
相當程度是如此──一切都是業。只要還有心,就會有業。令人難過的是,沒有什麼是非業(脫離因果報應)的。我們的習性和業,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習性同時是未來業的因,也是過去業的果。某些我們具有的特定壓抑,看來並非基於文化或環境。這是佛洛依德搞錯的地方。假如不相信過去世,我們就只能在這一世尋找自己問題的根源,而且往往歸咎于父母、艱辛的童年、運作不良的男女關係、社會等等。但其實我們應該瞭解到,有很多生生世世,而且我們現在的某些壓抑、守舊和禁忌,並不是這輩子的產物,而其實是過去業力模式的延續。

問:仁波切,假如個人的和社會的壓抑都是如此普遍且具影響力,我們要如何克服呢?事實上,我們甚至要如何開始認出它們?
藉由禪修,不要攪動。

問:不要攪動?如何做到?
坐直…念頭來了…只要看著…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壓抑…不要助長。假如你不攪動泥水,水自己會變清。假如你去攪它,水會變得更濁。因此就隨它去。壓抑最終將停息。假如你不是修行者,這會花點時間。當你每天練習一點,正面效果會逐漸累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日修。

問:謝謝仁波切。那天您也說到,警覺性是脫離壓抑的關鍵。我不確定您指的「警覺性」是什麼?
不攪動就是警覺性;禪修是警覺性。維持警覺,你便能避免淪於虛假、缺乏真實性。但是要記住,警覺性本身並非一個目標或結果。警覺性是一種道路。警覺性是一個工具。你必須竭力保持隨時的警覺,以便避免修道的兩個障礙:第一個是「錯誤的道」(邪途),當你開始想著其實沒有因緣、沒有過去世、沒有佛,這時你就從道上跌落了。
第二個障礙是「走上岔路」(歧途),此時,修道的本身即是問題。事實上,有些進展的人反而更容易走上岔路。比如說,他們可能對修道產生厭倦,也許幾百世都走到另一條路上。或者,他們也許變得如此專注于修道的某個面向,這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舉例來說,謙虛是個美德,但是假如你太固著于必須謙虛才是有德行的這個想法,它就有可能變成障礙,因為有時為了真正利益他人,你必須相反而行。假如一個嬰兒移向火堆,溫和謙卑的說話就不善巧,你必須強而有力地喊:「不!」這就像是相較于塞尚的一幅美麗水果靜物畫,米羅的超現實主義畫作或許和某個人會有更強烈的共鳴。
有些在道上達到特定層次的人,若因太享受而停滯不前,這也是走上岔路。他們愛上了道的本身而忘了自己的目的地。這些障礙都有可能發生,因此警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個方法、工具,和警衛。

問:仁波切,會不會有人把「克服壓抑」曲解成對輕率行為的合理化?
這有意思。自我居於壓抑中。在試圖清除一個現前壓抑的過程中,你發展出另一個壓抑。這發生在很多所謂的靈修者身上。對離于壓抑的自由產生執取,這不過是又創造出另一個問題,因此並不是自由。你能瞭解嗎?假如我說「你很美」,你不會當真。但是假如我說「你的嘴唇有點怪」,你會煞有其事地吸收我的話語而連想多天,不是嗎?選擇性的聆聽是人類的特點,我們往往依據什麼讓自己最愉快或是依據自己已經建立起的壓抑,以選擇並擷取教導。但正因如此,我們的道途才會無效。這很重要,當我們決定認真學佛時,我們對他所說的一切都要認真以待。

問:我們如何不違反人性的基本原則而能清除壓抑?似乎有些原則是我們要保持的。
我們有很多原則,不是嗎?但是原則是心所造出來的。它們可以每天改變,而且是你所採納的參考、教育、任何價值觀之產物。並無所謂「固有的原則」。問題是只要你還執著於一個原則,你就被困住了。目前你不需要消除所有的原則,但是要知道,原則只是想法,不是固定的道德標準。從靈修的角度來說,所有的這些原則最終都將被捨棄。比較難處理的是:雖然我們的目的是清除一切壓抑和原則,但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做為修道的方法,我們必須暫時採納特定的原則並滋養特定的壓抑。

問:因此看來我們必須要造作到某個程度,然而我們卻本應要去營救「不造作」(rescuingthe“unfabricated.”)。我們如何平衡這兩點?
你不需要去平衡。其實,無論如何,都需由「不造作」來接管。

問:仁波切,我仍然擔憂要如何真誠。假如我們不做某程度的設限,那麼我們的想法、感覺和經驗一定會讓別人陷入混亂。
是什麼讓你覺得真誠就會使別人陷入混亂呢?不會的。那不是我說的「不壓抑」。保持真誠會增長你對別人的尊重。你會知道他們正因為他們自己不真誠而在受苦;你會毫不傲慢,自然地以細心周到的慈悲來回應他們;你會同理他們的易受傷,並有真誠親切的合宜舉止。懂嗎?
要表達無壓抑的意義是很難的。但大圓滿成就者是這樣說的:就像從大人的觀點來看一個小孩的經驗。舉例來說,小孩,特別是嬰兒,不擔心赤身裸體有什麼。他們既不害怕,也不是對此有勇氣。你明白嗎?沒有恐懼,但也沒有「無恐懼」。身為大人,我們裸體上街散步就會很窘。但這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個壓抑,並不是固有的。

大圓滿無疑是壓抑的摧毀者。也許我們應該以我祖父敦珠法王之語在此做為結束:
佛果不以造作法證得。
心、智之禪修是欺人敵。
今以狂舍摧毀對行事作風的執取。
讓此生安於無壓抑的如實自在中!

〈英文直譯:成佛之果,不是由造作的法所達成。由心所造、智能所作的禪修,乃是欺詐的敵人。現在,以瘋狂的捨棄摧毀對作風和舉止的執著。讓這一生,在沒有壓抑的赤裸自在境界中度過!〉

成佛非由造作法,造作修心乃敵詐,猛離摧毀外相執,本然自在度此生。
===
王常建寫於 2010年12月14日 14:55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72107490677&id=1814956242

No Response to "[藏傳]-壓抑、守舊和禁忌/宗薩欽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