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地藏讚.大地莊嚴》by 米滂仁波切
《地藏讚.大地莊嚴》
全知米滂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譯
索
地藏菩薩攝受諸眾生
如地眾多功德依止處
三地滿願猶如如意寶
十地自在尊前敬禮讚
地地引導增進至佛地
地精藥穀莊稼恆增長
此地眾多財寶悉充滿
聖尊地藏王前敬禮讚
妙瓶如意樹及圓劫雲
甘露大海若誰憶念您
賜彼圓滿吉祥善住者
大悲為體尊前敬禮讚
擁有浩瀚諸佛及佛子
勝德虛空藏者唯一您
無盡剎中示現菩薩相
護持所有佛業尊前禮
無量功德摩尼之光芒
徹底遣除濁世諸衰損
圓滿四部祥瑞而成辦
巍巍偉業尊前敬禮讚
文殊普賢彌勒觀自在
此等極為殊勝大菩薩
多劫之中供養並祈禱
佛說不如頃刻憶念您
如意滿足一切所求願
極為超勝佛之最勝子
與佛無別如是讚歎您
故當於我惠賜諸所欲
三地眾生普獲勝信心
地藏自在王您哀攝受
地精祥增大地遍安樂
地地升進佛地願成就
如是等同八吉祥物數之偈頌,於火馬年室宿月二十七日米滂蔣華吉巴(不敗文殊歡喜者)撰著。願增善妙!
==
藏音:
薩意娘波卓袞吉素增
薩習欣讀南芒雲丹殿
薩孫瑞恭宜欣諾威促
薩具旺秋秋拉恰擦朵
薩內薩真嘉威薩拉果
薩究則曼洛多君佩向
薩德南芒久貝永剛威
薩意拉秋秋拉恰擦朵
溫桑巴三香當作丹真
杜自秋措吉欣剛給秋
占巴迭拉巴度雷內巴
突吉達尼秋拉恰擦朵
Ra將瑟記嘉威雲丹秋
南卡作記阿達秋記布
嘉瑟促吉塔意祥南素
嘉威雜巴塔達炯拉度
巴美雲丹諾威喔瑟吉
尼密格巴塔達丹讀涅
彭措迭習巴吉溫托威
拉欽晨列雜拉恰擦朵
蔣揚吉殿旺秋袞杜桑
彌潘巴索嘉瑟森巴秋
南芒嘎巴秋江所大列
秋記於贊真貝瑞多南
宜欣作拉恰巴帕習素
嘉威阿巴嘉瑟吐沃秋
嘉瓦南當耶美秋多貝
達拉吉多巴南雷作左
薩孫卓地達必多涅將
薩意旺秋切吉吉素增
薩究巴佩薩丁迭威恰
薩內薩卓薩秋竹巴秀
==
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 - http://www.buddhajnana.org/subject.php?tID=91&aID=262&show=a
儀軌 -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by 明 蕅益智旭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by 明 菩薩沙彌古吳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 菩薩沙彌古吳 智旭 述 (蕅益智旭)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我及眾生,積迷造罪,無救無歸;大士洪慈,為歸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與我現前心性,平等無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顏。敷具拱立,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
(總一禮已,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唱云:)
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燒香散華,至心想云:)
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
(想已,起云:)
供養已,一切恭敬。
(一禮已,次復合掌讚云:)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趨涅槃砕(一本作「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渡四流者,為作橋梁;趨彼岸者,為作船筏。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無功用轉大法輪,殊勝功德不能測量,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能令一切,皆離憂苦,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讚已,一禮,添香致敬。唱云:)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拜下,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下皆准此,唯改佛名。)
一心頂禮過去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一心頂禮一切智成就如來,清淨蓮華日(「日」疑為「目」)如來。
一心頂禮無邊身如來,寶性如來,波頭摩勝如來,師子吼如來。
一心頂禮寶勝如來,寶相如來,袈裟幢如來,大通山王如來。
一心頂禮淨月佛,山王佛,智勝佛,淨明王佛,智成就佛,無上佛,妙聲佛,滿月佛,月面佛,如是等不可說諸佛如來。
一心頂禮拘留孫佛,毗婆尸佛,等七佛如來。
一心頂禮普光佛等五十三佛如來。
一心頂禮過去殑伽沙等諸佛如來。
一心頂禮忉利天宮,十方集會,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如來。
一心頂禮未來淨住世界安樂劫中無相如來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
(想云:諸佛法身如虛空,化事住世難思議,我皆影現化事前,一一皆悉歸命禮。)
一心頂禮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十方三世一切法藏。
(總三禮,想云:真空法界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皆影現法寶前,莫不皆悉歸命禮。)
一心頂禮文殊師利菩薩,財首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摩訶薩。(想偈如佛,但改菩薩名字,下皆倣此)
一心頂禮無盡意菩薩,解脫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普廣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好疑問菩薩,彌勒菩薩,金剛藏菩薩,堅淨信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憍陳那尊者,優波離尊者,目乾連尊者,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頂禮忉利宮中分身來集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集會中現聲聞相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占察經中善安慰說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能發智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無邊智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清淨智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慚愧智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諸乘明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無憂神通明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勝通明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普照諸世間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諸佛燈炬明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金剛光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智力難推伏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電光明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上妙味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勝精氣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上妙諸資具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無諍智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能引勝踴躍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世路光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善住勝金剛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增上觀勝幢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具足慈悲聲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引集諸福德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入海電光定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能入如是殑伽沙等諸定,成熟一切有情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以諸定力除刀兵劫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以諸定力除疾(一本作「疫」)病劫地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以諸定力除饑饉劫地藏菩薩摩訶薩。
(禮竟如前,想偈畢,復作是念:)
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地藏、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惟願加護,令障消滅。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唱已,五體投地,復作是念:)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繇愛見故,內計我人(一),外加惡友(二),不隨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業廣造眾罪(四),事雖不廣惡心遍布(五),晝夜相續無有間斷(六),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惡道(八),無慚無愧(九),撥無因果(十)。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慚愧(二),生大怖畏(三),發露懺悔(四),斷相續心(五),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六),勤策三業翻昔重過(七),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九),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十)。惟願地藏慈悲攝受。
(作是念已,應起胡跪。唱言:)
至心懺悔。我弟子(某甲),與法界眾生,自迷法性,枉受輪迴;無明覆心,不知出要,懷聰明慢,自實愚癡;聞大乘法,謬生空解,撥無因果,斷滅善根。遠離正信,遠離正願,離正意樂及以正見,遠善知識、好處、好時,遠離淨戒、正定、正慧,隨逐惡友,起諸邪見,造身語意無量罪業;或復毀謗大乘正法,或復毀謗獨覺乘法,或復毀謗聲聞乘法,障弊(一本作「蔽」)隱沒,不令流布;或復於彼諸佛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具戒破戒,下至無戒;著片袈裟剃鬚髮者,多行忿恨、訶罵、毀辱、譏刺、誹謗,隱善揚惡,以麤惡言,期剋迫愶,打棒傷害,侵奪依缽,侵奪資生,絕其飲食,退令還俗,脫其袈裟,枷鎖繫縛,禁閉牢獄,輕慢觸惱,令不安樂;奪窣堵波及僧祇物,十惡五逆,至一闡提,乘此業緣,於無量劫,墮諸惡趣,備歷三塗,受種種苦,楚痛難言;設得值遇無量諸佛,及大菩薩,親承供養,發露懺除;復更護持無量道法,修學無量難行苦行,由彼業障有餘未盡,令我等輩未能證得安樂涅槃,未能證得三摩地門殊勝功德,今向地藏菩薩摩訶薩及諸佛世尊,發大乘心,弘如來教,為令此土三寶種性,威德熾盛,久住世故;為欲摧滅一切眾生堅固煩惱,令無餘故,與諸眾生,復深慚愧,發露懺悔,求悉消除。惟願
十方諸大慈尊,及地藏大士,哀愍覆護,濟拔我等,令此罪障,皆得除滅;永不復受惡趣苦果。我等今者對世尊前,及與大士,以至誠心,發真誓願,從今以去,乃至菩提,常願不遇如是惡緣,決定不造如是重罪,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亦不觸惱諸出家人,必不挑壞眾生法眼,亦不斷滅三寶種性。惟願
世尊及與大士,攝受證知,所發誓願。令我等早成十法,及成十輪,獲得無罪正路法忍。於三乘法,若三乘人,及非法器,得無誤失,於大乘法,昇進無轉;利慧勝福,常得增長;於一切定,諸陀羅尼,諸忍諸地,速得自在;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於諸善根常能精進,菩提行願無厭足心,先所造惡摧壞散滅,速能證得無上法輪,善巧方便成熟眾生,皆令獲得利益安樂。
(或一說,或三說,起立。唱云:)
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一禮已,起立,正身,運想一切三寶遍滿虛空,安坐法座,一一迴身,如法旋遶,此身如影,音聲如響,普遍十方,上供三寶,下警群靈,勿令心散,和雅唱云:)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地藏菩薩本願經。
南無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南無占察善惡業報經。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或三稱,或七稱,旋遶既畢,迴身至法座前,正立,至心唱云:)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再禮佛三拜,問訊畢,次至靜室,或念地藏菩薩名,或持滅定業真言,或觀大士平等法身,或作唯心識等二種觀道,唯信唯篤,則必能滅障,必證法忍矣。)
後序
鳴呼!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寧知地獄眾苦,已隨其後;瘖啞餘報,復更難窮。故我地藏慈尊,於大集會中,現聲聞相。而世尊廣歎勝德,且為之較量,云:假使有人,於彌勒、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殑伽沙等大菩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以菩薩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蓋末世之中駕(「駕」疑為「篤」)言於大乘甚易,而躬行於僧行實難。寧知廢小談大,并其大而亦非;悟大用小,并其小而亦大。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涅槃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今大士之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智旭深恨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造無間罪。賴善根未殞,得聞本願尊經,知有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仍以謗法餘業,雖辛勤修證,不登法忍。每一展讀大士三經,輒不禁涕泗橫流。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濁智流轉之日,與我同此過者不少。敬宗十輪並占察、本願二典,述此儀法,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無論初心與久學也。
崇禎丁丑後,自恣前十日,
菩薩沙彌智旭識於九子別峰之梵網室咒壇中。
==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2/29.htm
儀軌 - 《地藏王菩薩修法略規》—出處未知
《地藏王菩薩修法略規》—出處未知
【皈依】(三邊)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諸資糧
為利有情願成佛
【發心】(三邊)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于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生起次第】
[咒] 嗡 娑巴瓦 修達 娑瓦答嗎 索巴瓦 休多 杭
[咒] 嗡 喝雅打 佳那 班則兒 索巴瓦阿 瑪果 杭
觀自性空,從空之中出生黃色宮殿,周圍寶山雪嶺圍繞,宮殿之中(旺)字出生蓮花,阿字月輪,其上出生自心本性(強)字,(強)字放光,光中化出無量天女,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加持一切眾生,皆成地藏王菩薩;複一切化光,收入(強)字,自己轉成地藏王菩薩:身作黃色,一面二臂,身穿黃色天衣,慈眉善目,眼珠紅色,頭上佩戴藍色花鬘,右手拿果子,左手持蓮花,蓮臺上有大如意珠,菩薩身放綠色光明,住于金剛地基之下等處,由無量眷屬圍繞,天衣眾寶以為莊嚴,以菩薩坐跏趺而坐,頭頂嗡字,喉間阿字,心間吽字,從自心間吽字放光,迎請與己所修相同智慧本尊,降臨面前,雜吽榜火,融入無二。複從心間放光,迎請灌頂諸佛佛子俱至面前。
[咒] 嗡 班則兒阿剛、巴當、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納尾得、下答雜的雜吽娑訶。
祈請諸佛現前為我灌頂,如是請已,,諸佛佛子同聲誦曰:
[咒] 嗡 薩瓦 達塔哥打 阿比且 哥德 薩瑪雅歇依 阿吽。
以寶瓶水而作灌頂,充滿全身,垢染悉盡,余水上湧,以五部佛而為頂嚴。
[咒] 嗡 曼紮阿米打 滾紮利 哈那 哈那 吽呸
[咒] 嗡 娑巴瓦 修達 娑瓦 答嗎 索巴瓦 休多 杭
觀自性空,從空之中,嗡字出生廣大寶器,其中嗡字化出種種供品,清楚
無礙,能於聖六根所行境上,出生無漏奇特之大樂也。
[咒] 嗡阿剛、巴當、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納尾得、下答阿吽
[咒] 嗡強德格巴薩瓦熱瓦(日阿)阿剛、巴當、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納尾得、下答雜的雜吽娑訶
【讚誦】
僅微憶念地藏王名號,便施於己共與不共果;
摧伏魔軍無餘地藏王,三門以大誠信恭敬禮。
觀自心間,月輪之上,(強)字周圍,咒鬘圍繞,從中放光,息滅自他一切有情罪障習氣,使其皆成地藏王菩薩。
[咒] 嗡 桑巴呢 桑巴 哈(日阿)哈(日阿) 瑪哈瓦夏 瑪熱打 阿姆格班則散打娑訶(隨力念)
[心咒]:嗡啟德哥吧吽呸(隨力念)
【補缺、酬謝】
金剛薩埵百字明(略)(三遍)
嗡 曼紮 阿米打滾紮利哈 那哈 那吽 呸
嗡 娑巴瓦 修達 娑瓦答嗎 索巴瓦 休多 杭
觀自性空,從空之中,嗡字出生廣大寶器,其中嗡字化出種種供品,清楚
無礙,能於聖六根所行境上,出生無漏奇特之大樂也。
[咒] 嗡 阿剛、巴當、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納尾得、下答阿吽
[咒] 嗡 強德格巴薩瓦熱瓦(日阿)阿剛、巴當、布白、都白、阿洛格、更得、
納尾得、下答雜的雜吽娑訶
【讚誦】
僅微憶念地藏王名號,便施於己共與不共果;
摧伏魔軍無餘地藏王,三門以大誠信恭敬禮。
【回向】
我今以此諸善根,願速成就地藏王;
乃至一切諸眾生,悉令安彼地藏位說明:
1、此地藏王菩薩修法略規未校對,請懂藏文的師兄依藏文修正。
2、修此法者最好依止有清淨法脈的具德上師得傳承。
3、我不懂藏文,電腦也沒安裝藏文軟件,無法輸入藏文字母,請斑竹補上,以方便
觀想。
4、地藏王法相圖片可到新浪網下載
==
草本加註:
1. 原文來自
2. 該《地藏王菩薩修法略規》 內含有生起次第部分,沒有某位上師說可以廣傳, 末學以為不妥。
藏傳-《憶念上師的功德》,吉美林巴撰。
僅是憶念上師一瞬間,便勝過以數百萬年間,持續修為本尊觀修法: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念頌上師名號僅一次,便勝過念誦四部密續,所有本尊之一切名號,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心與上師相融一瞬間,便勝數百年修靜慮定,或修百次圓滿次第法: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生起圓滿二次第,精髓在於虔誠心,所有念誦的精髓,則向上師來祈願,一切修法之精髓,
乃與上師心合一:向汝上師主尊來祈願。
南傳-《七覺支》by 毗耶達西法師
《七覺支》-- 毗耶達西法師
●七覺支1-
http://bbs.nkfust.edu.tw/cgi-bin/bbscon?board=Buddhism&file=M.1094229570.A&num=509
●七覺支2-http://bbs.nkfust.edu.tw/cgi-bin/bbscon?board=Buddhism&file=M.1094230430.A&num=510
●七覺支3-http://bbs.nkfust.edu.tw/cgi-bin/bbscon?board=Buddhism&file=M.1094230490.A&num=511
--
發信人:jt5354.bbs@ms.twbbs.org(jt5354),信區:Buddhism
標題:七覺支1
發信站:盈月與繁星(SatSep400:37:252004)
轉信站:NKFUST!gem.nstdc.nthu!MaS
出處:ms.twbbs.org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須菩提尊者的深觀法空,釋尊也推許他「先見我身」。因釋尊覺法成佛,引出見法即見佛的精義。(L8-16)
譯言
禪修是心的培育,一位禪修者就是去培育良好的內心質素--七覺支----不失念、銳利的擇法眼、勤奮精進、法喜充滿、止息、專一心念、捨離等七種良好的內心質素。這七種質素能使人生淨化及證入涅槃。所以當知禪修完全不是神秘的東西;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也不是高難度的身體姿勢。每一個人都能夠及都應該隨份隨力地去培育這七種內心的質素----禪修,達到自利以及利他。
七覺支如此重要,所以本組今次特選譯一本闡釋七覺支的書----斯裡蘭卡佛教出版社《法輪》佛學叢書系列的第一號書----《七覺支》THE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作者為毗耶達西法師PIYADASSIMAHATHERA。
該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七覺支,而且實踐性很強,極為適合禪修者閱讀。
佛教慈慧服務中心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
一九九八年九月
------------------------------------------------------------------
**本書承斯裡蘭卡佛教出版社授權佛教慈慧服務中心譯為中文出版,本網
頁承佛教慈慧服務中心授權轉載,版權所有,如欲流通翻印,請與佛教慈
慧服務中心聯絡。**
------------------------------------------------------------------
------------------------------------------------------------------
|念住經在今日社會之應用|五蓋及其對治方法|七覺支
|慈心的修習|
------------------------------------------------------------------
《七覺支一》
導言
在佛教的三藏典籍裏,記載著佛陀曾在多個不同的場合之中開示「七覺支」的法義。在《相應部》第五《大品》裏有一個《覺支相應》的編集,當中匯集了佛陀對七覺支法義的各種不同方式的宣說。在導言這部份,我們將會閱讀《守護經》Paritta:The Book of Protection(譯註:《守護經》是斯裡蘭卡佛教徒在日常宗教儀式中經常唸誦的經文編集,當中連續收錄了三篇七覺支的經文。)其中三篇七覺支經文的節錄。《守護經》裏的經文從佛世的時開始已常受佛教徒所唸誦,用以對治苦痛、疾病與困厄之苦。
巴厘文bojjhanga(覺支)這個名相是由boghi+anga組合而成,bodhi是指覺悟;若詳細的說,就是洞悉「四聖諦」-----苦諦、集諦(苦的成因)、減諦(苦的止息)與及道諦(止息苦的途徑)。anga是指因素factors或指肢體limbs所以,覺支就是指覺悟的因素或指直觀、智慧的因素。
「覺支!覺支!世尊經常教導我們,世尊啊,為什麼它們被稱為覺支呢?」一位比的問佛陀。「它們能導致覺悟。比丘啊,這就是名稱的由來。」佛陀簡潔地回答。(註:《相應部》五:第五十九頁,巴厘聖典協會版)佛陀亦有詳細的解說:
「正如一所尖頂的房子,所有的椽都朝著房子的頂尖;指向房子的頂尖;連接房子的頂尖。當中,房子的頂尖被視為最首要之處。比丘們啊,若比丘培育七覺支,令其增長,他朝著涅槃;傾向涅槃;趣人涅槃。」(註:《相應部》五:第六十三頁)
七覺支分別是:
一、念sati:mindfulness
二、擇法dhammavicaya;keen investigation of the dhamma(註 法:dhamma有多種含義,此處是指身和心------「名色」擇法覺支就是去分析或觀察這個造流變化的身心和倚仗各種因緣條件而成的所有事物。)
三、精進viriya;energy
四、喜pati;rapture or happiness
五、猗passaddhi;calm
六、定samadhi;concentration
七、捨upekkha;equanimity
以下是《守護經》其中一篇七覺支的經文:『
我曾這樣聽聞: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當時大迦葉尊者住在畢缽羅窟,身患重病。佛陀知道這消息後,在日暮時分離開住處前往探望大迦葉
尊者。就座後,佛陀對尊者說:「迦葉啊,你覺得怎樣?能否忍受?能否支持?病痛在加劇還是在減退?病況有加劇或減退的艫象嗎?.」
「世尊,我這病極難忍受,極難支持,病痛很劇烈,病況不但沒有減退的艫象,還在增加。」
「迦葉啊,我曾詳述七覺支,我已培育七覺支,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至涅槃。七覺支是什麼呢?
一念覺支。
迦葉啊,我曾詳述它,我已培育它,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至涅槃。
二擇法覺支。……
三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猗覺支。……
六定覺支。……
七捨覺支。迦葉啊,我曾詳述它……
真確的,這七覺支。迦葉啊,我曾詳述它們,培育它們,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至涅槃。」
「真確的,世尊,七覺支是覺悟的因素!.真確的,善逝,七覺支是覺悟的因素!」大迦葉尊者讚歎說。佛陀的說法使得大迦葉尊者充滿法喜,也使他能從病榻之中站立起來。後來大迦葉尊者的疾病更因此消除得一第一淨。(註:《相應部》五:第六十六頁)
在《守護經》裏三篇七覺支經文的另一篇名為《大闡陀覺支經》裏提及有一次佛陀本身患上疾病,大闡陀尊者前往探望佛陀,當佛陀與他共論七覺支之後,嚴重的疾病很怏使得以消除。(註:《相應部》五:第六十八頁)
人的心念深深影響著自己的身體。如果肆意讓心念邪惡地運作或沉溺於不善與有害的思想當中,能導致身體出現嚴重的問題,甚至死亡;但心念亦能治療患病的身體,當心念安住於與正冕相應的思惟之中,則能帶給身體極大的助
益。
英國一位著名學者赫素裡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心念不單是只會帶來疾病,也能治療疾病。一位樂觀的病者比一位憂慮及不快樂的病者有更多的康復機會。在信仰治療法faithhealing的個案中,甚至器官性疾病都有即時痊癒的例子
。」( 註: Aldous Huxle,Ends and Means (London,1946 ),P.259)
佛法是一種教導人們覺悟的方法。任何人士若嚮往覺悟,就應該首先認識清楚覺悟路上的障礙物。根據佛陀的教誨:生命是「苦」(譯註:佛教所說的苦,dukkha含義很廣,從粗顯的苦難、痛苦、以至深細的缺陷、不圓滿等都包含在苦所指的範圍內。)的,而苦是植根於無知----「無明」之上。無明是指只能體會一些沒有意義----稱為「不善法」的體驗。若深入的說:
1. 就是不能正確認知生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譯註:生命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五蘊各自生滅無常而不實在,因此由五蘊組成的生命個體也不實在。);
2. 不能正確認知感官與外界事物的相互關係(譯註:生命的感官----「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須倚仗外境-----「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生起作用,而當中無論內六處或外六處都是生滅無常的。);
3. 不能正確認知「空」或「界」的互相依緣(譯註:「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所組成的生命及「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互相依緣、生滅無常、不實在。);
4. 不能正確認知駕馭感官的能力;
5. 不能正確認知四聖諦。
而「五蓋」就是這個無明的養料,又可說是生起無明的條件。被稱為五蓋的原因是它們會封蔽、截斷和障礙我們對解脫道路的知見。五蓋分別是: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然而,什麼東西為這五蓋來提供養料呢?就是身、口、意三不善行。而身、口、意三不善行的養料就是對感官沒有節制----「根門不守護」。根據論師的解釋:不守護根門就是放縱會欲或瞋恚在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當中滋長。
根門不守護的養料就是缺乏正念與清晰的覺---知(無正念正知)。以上所說的「養料」使人漂離法義之外----即不能準確無誤地去認知生命的特質----無常、苦、無我。對事物真實相狀的不覺不知就是根門不守護的原因。
1. 當一個人不能察覺到事物的無常等特質時,他便會放任自己的身、口、意而作出各種不善的行為。
2. 又當一個人缺乏清晰的覺知時,他不能準確認如何看為正確的目標,何者為適當,何者為真正的皈依處,何者為顛倒虛妄。
3. 當一個人的行為沒有正確的目標;當一個人的行為無助於善法的增長;當一個人的行為妨礙於自己的進步;當一個人經常忘失法義(我們努力修行的真正歸依處);
4. 當一個人愚癡顛倒地看待事物----錯認事物是完好、無缺、常恆、牢靠等等,則根門不守護便被滋養了。
無正念正知會導致沒有條理的思惟作意(不如理思惟)。在經教中說到不如理思惟會使人們偏離正確的方向-------視無常的為常恆,視苦為樂,視無我為有實我,視不善為善。
遷流不息的生死輪迴就是植根於這個不如理思惟之上。當不如理思惟增長時,便會產生兩種東西--------無明與渴愛。無明與渴愛會為未來的輪迴帶來動力,當無明生起時,整個緣起的大苦聚亦即隨緣而起。所以一個思想膚淺的人就像一艘隨風漂流的船;又像一群被捲進河流旋渦中的牛群;也像一頭被繫在輾磨中不斷迴轉的牛隻那樣不斷生死輪迴。
再者,於佛、法、僧三寶沒有正確的信念(沒有正信)就是不如理思惟的原因,而沒有正信就是由於沒有聽聞正法(不多聞熏習)。最後,不多聞熏習就是由於缺乏接觸善友(不親近善士)。因此,親近善士就是對治這世間的苦困最根本的因素,
反過來說,一切善法最根本的養料就是親近善士,因善士能提供至高無上的佛法作為食糧而孕育出對佛、法、僧三寶的正信。當一個人對三寶有正信時,他能深入明白生命或能如理思惟,再依次孕育出正念正如;守護根門;身、口、意三善行;四念住;七覺支;及以智慧得解脫。(註:《除癡迷論》SammohaVinodani)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禮敬世尊 ﹑ 阿羅漢 ﹑ 正等正覺 )
--
發信人:jt5354.bbs@ms.twbbs.org(jt5354),信區:Buddhism
標題:七覺支2
發信站:盈月與繁星(SatSep400:40:232004)
轉信站:NKFUST!gem.nstdc.nthu!MaS
出處:ms.twbbs.org
「法身常在」。釋尊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踐而定。(L8-16)
《七覺支二》
//SECTION 七覺支的詳述
/subSECTION 一、念覺支
現在讓我們逐一去詳細採究七覺支吧。首先,第一支是念覺支,這是一個最有效用的自我提昇工具,任何人士若行踐正念都能找到解脫的道路。正念包括身、受、心、法----四念住。(*註一)
人若缺乏正念便不能成就任何善法。佛陀臨人滅時對他的弟子作了以下最後的訓示:「一切事物因緣和合而成,是無常的。你們應努力取證涅槃,切勿放逸。」(*註二)較佛陀早人滅之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的最後囑咐也這樣說:「精勤取證,切勿放逸,這是我對你們的勸勉。」在這兩則遺訓中都包括一個很重要與極具深義的字眼----不放逸appamada; heedfulness,不放逸是指不間斷的留心。人很難做到不放逸,除非他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警覺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唯有一個人警覺及正念於他的一舉一動,他才能分辨出善與不善,正確與謬誤。正念所帶來的認知使人深察到自己行為的美善或醜惡。
不放遞這個名相在三藏典籍中等同於正念,而放逸就等同於失念。在《增支部》的記載中佛陀曾說:「比丘們,在我所知之中,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具有如此力量能令未生之善念得以生起;已生起之惡念得以減退----這就是不放逸。若人具有不放逸的話,未生之善念得以生起;已生起之惡念得以減退。」
持續的正念與警覺是止惡行善的必備良方,當正念現前時,自會帶來覺察之心,隨之而來的勇氣與堅毅自會超越懈怠與放遞,正如一匹良駒超越一隻老弱馬匹一樣。正念各方面的重要性可由佛陀以下的說話中顯露無遺:「正念,弟子們啊!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咖喱當中的鹽一樣。」(*註三)
佛陀的生活便是一幅圓滿的正念圖象。他能恆常保持正念及警覺,他是正念的具體表現,佛陀絕無一刻作出懶散或心不著意的行為。
可以說,正念或警覺比起世間的知識來得重要,因為一個心不在焉的人絕不可能專精於他的學習。空有知識而沒有正念容易使人走入歧途,偏離正直與本份。即使是見多識廣及聰明才智之士,若缺少了這重要的正念質索也不能洞悉事物的本相。地位崇高的人也會因粗心大意的言行,或沒有顧及事情的後果而遭受到嚴正的枰擊。所以,正念是一切善法之首,能帶給自己和他人利益。
「正念能帶來無量利益。」(*註四)正念是至高無上的心性培育,若正念修習圓滿,便能解脫生死輪迴之苦。「若人樂正念,怖畏於放逸,從此不退轉,他近於涅槃。」(*註五)
註一《中部》第十《念住經》或《長部》第二十二《大念住經》,《法輪》佛學叢書第十九《四念住》。
註二:《長部》第十六《大般涅槃經》
註三:《中部》《念住經》的註釋。
註四:《相應部》中的《有偈品》。
註五:《決句經》第三十二誦。
/subSECTION二擇法覺支
第二支是擇法覺支----銳利觀察諸法的擇法眼。擇法是一種對眾緣和合的世間事物,無論有情識或無情識,人或人類以外的生命的銳利分析能力;是一種能洞悉事物本然,洞悉事物實相的能力;是一種能洞悉所有事物都不離各種因緣條件而構成,直探事物的根本的能力。通過銳利的觀察便能明白眾緣和合的所有事物都是在極為急促的生滅變化之中----生起、到達頂點、消失----就像洪水到達頂點之
後又會退卻下去。整個宇宙都是在不停的變化,時刻分秒絕不停留。事實上,所有事物都受制於「因hetu;causes、緣(條件)、paccaya;conditions、果(後果
)、phala;effects」。一個如理思惟的人自然會帶來正念,驅使個人懂得去辨別、思考與觀察事物。思想膚淺及不如理思惟的人,會使自己頭腦混亂,更加沒有能力洞悉事物的實相。此類人不能明白因果,不能覺知事物的生滅無常。佛陀曾說:「這些法義是對智者而說,並不是對無智之人而說的。」(*註一)
在佛教當中從沒有強迫人們去接受教義,也沒有要求追隨看作盲口的信仰。就算是慣於疑惑的人初進佛門時也樂於接受「去親身觀察」的方式。佛法從初入門以至終極目標都是開放給予所有具眼的人去觀察,具心的人去証知的。佛陀從不鼓勵弟子對他或佛法作出盲目的信仰和服從,他只會教導弟子去培育辨別能力與細心探究。佛陀曾對伽藍族人說:
「對於有疑惑及不清晰的事情生起疑惑是應該的;去把他弄清楚是應該的,因為疑惑使人內心搖擺不定。」
以下是佛陀與弟子的一段對話:「若然已具有如實的知,如實的見,你們會否這樣說:『敬重世尊而因此才敬重他的教法』?」
「不會的,世尊。」
「若然要有確切的體證,弟子們啊,唯一的方法是否要通過自如、自見、自覺呢?」
「是的,世尊。」(*註二)
一些後期的註釋家曾寫出與此完全相同態度的註述:「正如智者會以火燒、切割及用試金石去檢定金的純度。在你們接納我的教導之前,應先去驗檢它,而不應單是因對我的尊敬便接納。」(*註三)因此,盲目式的信仰與佛陀分析觀察式的教法是背道而馳的。要體證法的真義唯有通過平伏的心念與深入的觀察(止、觀),而絕不能由盲信而證得。一個人若發心去尋求真理時,他不會滿足於事物的表面知見,他還會去深入探究事物的背後深處:這就是佛法所鼓勵的探究精神,這種採究精神能夠帶來正確的知見。
讓我們去閱讀以下這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虔誠的耆那教徒名叫優波尼的人去拜訪佛陀。當他專心聆聽法義之後心生淨信(從理性分析而生的信心),他立刻表示想成為佛陀的弟子,然而佛陀再三拒絕他並對他說:「真理,優波尼啊,你努力去採究它吧。」這件事清楚展示「佛陀並不熱衷於改變他人的思想方式及信仰,使之成為自己的徒眾。他絕不幹預他人的思想自由,因為思想的自由是每個人所應有的天賦權利。若有人基於
自己的觀點或心靈某些的取向而迫使別人追隨他的道路,這是錯誤的。任何形式的幹預或壓制都是不好的,最壞的一種強迫,是迫使一個人要接受他不感興趣的信仰。這樣子的幹預或壓制對任何人士,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會帶來利益。
修行者修習擇法----探究諸法,將心念專意於五蘊之中,精勤地察覺它們的生滅變化及互相依緣;精勤地察覺遷流不息的身心。當徹底覺悟到自己身心一瞬即逝的性質時,便能體會得到輕安、喜悅、解脫。所以經中說:
「若人常正念,觀五蘊生滅,他得喜與樂,及證得不死(涅槃)。」(*註四)
從領悟無常與不永恆之中使人領悟到不離眾苦;從無常與苦之中使人領悟到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自我、自我的實體。這就是三個自然法則(三相)的領悟----無常anicca;transiency,苦dukkha;sorrow、無我anatta;noself(soullessness);這就是佛教的智慧觀照vipassana-nana;penetrativeinsinght;這智慧觀照就像一把利劍,能將所有潛藏的苦與苦因徹底根除。一個人若能達到如此圓滿的觀照,他就是一位圓滿的阿羅漢聖者。他清晰的觀照與深入的智慧能貫穿生命深隱之處及能洞悉萬物的真實面目。至此他不再受一瞬即逝的世間事物所迷惑;不再受可怖的事物所困
擾;不再對事物生起愚癡顛倒的想法。那是由於他從智慧觀照之中得到超越虛妄錯謬的能力。
註一:《增支部》八:三十經
註二:《中部》第三十八經
註三:Jnanasara-Samuccaya,P.31
註四:《法句經》第三七四誦)
/subSECTION三、精進覺支
第三支是精進覺支。精進是「善心所」的其中一個(譯註:在南傳佛教的阿昆達磨中,有將行蘊細分為五十個不同的心所,而精進與喜是其中兩個善心所),亦是「八正道」中的第六正道,稱為「正精進」。
佛陀的生活清楚顯示出他的德行與心靈從不疲乏,從他開悟的一刻直至入滅,他都是不怕各種困難與阻礙,努力地到處教化眾生,永不言倦;對利益眾生的事情,他從不鬆懈。雖然佛陀的身體也有生病的時候,但他的內心永遠都保持警覺和活力充沛。
因此他說:「超越煩惱的聖者,具無窮盡的精力----全為眾生的福樂,全為眾生的安穩。佛法是為熱誠、有力、堅定的人而設,並不是為懈怠的人而設的。」(*註一)佛陀從不宣稱他是具有拯救不善眾生能力的救世者,他只是宣稱每個眾生
都要承擔自己的惡行所帶來的後果。佛陀曾說每個人自己都要付出適當的努力,精勤地去取證解脫。
佛陀只是正道的揭示者,而不是神教中所說的能拯救靈魂的救世者。神教當中的拯救人類的觀念易使入懈怠、懦弱、呆滯及愚昧。而佛法對我們的幫助是間接的、若要從眾苦之中解脫出來,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鍛鍊,改善自己的各種行為。「以自己作為島嶼、以自己作為依靠。」(*註二)佛陀就是這樣勸勉他的弟子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佛陀的弟子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放棄目標與努力,因佛陀本身就是一個從不放棄目標與努力的人,即使在他尋求覺悟,還未成佛的時候,他自己立
下一個十分激勵的誓言:「絕不畏縮!堅決向前!」當一個修行考培育了念覺支與擇法覺支之後,就應進一步對自己的修證作出適當的精進。
精進有四方面的功能:一努力去根除心中已生起的惡法;二努力去防止未生的惡法生起;三努力去培育出未生的善法;四努力去使已生的善法更加提昇及增長(*註三)
在《中部》第二十經《粗想止息經》中提到:「正如一位能幹的木匠或木匠的弟子用一個細小的楔子來鑿出、弄掉、除去一較大的楔子那樣(譯註:這比喻以幼念來除掉粗念或以善念來除掉惡念)。當一位比丘內心生起一些與貪欲、瞋恚、愚癡相應的不善念時,他應去想及一些與善法相應的事物,那麼,不善念便會消失,而他的內心便會得到安住、止息、一心、專注。(*註四)
懈怠的人不能行踐清淨的道路,尋求覺悟的人應具勇猛的精進及堅定不移的決心。覺悟與解脫完全掌握於每個人自己的手上。每一個人都應持之以恆地發揮自己堅毅的努力和尋求解服的門徑。解脫之門從不上鎖;亦不是由任何人掌握著解服之門的鑰匙,而需通過祈求或宗教儀式才能獲得。歸根究底,阻礙解脫的門及門鎖都只是由自己造出來的。
佛陀的戒德與行為就是一個勇猛精進的典範。他曾說:「懈怠之人不努力,即使年青與力壯,常具昏沈心力弱,不得智慧及解脫。」(*註五)讓我們也學佛陀這樣發願吧----「即使我的血、肉、筋、骨全都乾枯掉,我也絕不改變尋求覺悟的決心!」
註一:《增支部》八:三十經
註二:《長部》第十六《大般涅槃經》
註三:《增支部》四:十三經
註四:以上經文取自於《法輪》佛學叢書第二十一
《佛陀喬答摩的教義》
註五:《法句經》第二八0誦
/subsection 四喜覺支
第四支是喜覺支,喜亦是善心所的其中一個。這是一種充遍身心的喜悅,若人缺乏這喜悅的質素,便難以在覺悟的道路之中前進;對佛法只會感到枯燥乏味;對禪修提不起興趣及不能穩健的行踐正道。所以,一個發心求取覺悟及徹底解脫生死輪迴的人,應努力去培育出這極為重要的喜悅質素。沒有人能把喜悅作為禮物般來贈與他人,每個人都只能從如法的反思及專心一意當中來建立喜悅。
因為喜悅是心靈上的東西,它不能從外在或物質性的東西當中尋找得著,外在或物質頂多也只能帶來少許幫助。「知足」是真正喜悅的人其中一種德性。一般人的想法會認為這種德性很難培育,但若憑著勇氣和決心;合理的分析、思考日常所遇到的事物;調伏自己不善的傾向;逼止內心的霎時衝動----這樣便能使內心保持清淨及能體驗知足所帶來的喜脫。人的內心會生起各種衝突與混亂,這些衝
突與混亂應受到控制,縱使未能完全根除,也應減少放任自己的喜好與欲望。換句話說:人應該培育知足的德性。去放下使我們成為奴隸般的物欲誘惑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去驅除纏繞心中的惡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些惡法全都根源於貪欲lobha、瞋恚dosa;hate及愚癡moha;delusion。除非不斷的修習,使內心達到最高的淨化及平靜,否則不能將貪欲、瞋恚、愚癡徹底清除。僅是:放棄外在的東西、禁食、河中或熱浴等都不能淨化人心,也不能帶來喜悅、聖潔及慈愛。唯有修行佛陀所開示的清淨道路----戒學、定學及慧學才能徹底淨化人心
。當談論七覺支當中的喜覺支時,我們一定要牢記快樂與喜悅之間有極大的差異。
快樂----感官所帶來的樂受--是一種短暫無常的東西。人們不是說u快樂是痛苦的前奏」嗎?當人們緊握此刻的歡欣,此快樂卻往往成為下一刻痛苦的根源。欲望就像雪花一般,當我們伸手去執取它的時候,它很快便會消溶掉。蘇格蘭詩人相思斯說:快樂像那盛開的罌栗花,當你摘取它時,花即散落;又像河中那落
雪,剎那雪白,轉瞬溶逝。人能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接觸外境之中獲得一些快樂的感受,但這些感受都是過眼雲煙的東西。
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動物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從各種外境之中,不惜代價地去迫尋快樂感受。但人應努力去取得真正的快樂----喜悅。真正的快樂不是從執取或染著事物之中生起,而是從出離nekkhamma;givingup之中生起的,以此出離(不執取染著)的態度來面對世間事物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在念住經中提到有世
俗的樂受及出離之樂,而出離之樂遠遠優勝於世俗的樂受。有一次佛陀托讕化食卻空銖而回,魔王來到佛陀跟前嘲笑他有否感到飢餓的苦惱,超然的佛陀這樣回答:我們常住於樂中,全無諸煩惱障蔽;我們以喜悅為食,尢如光音大眾生。﹙註:《法句烴》第二。。誦﹚真正的快樂會到臨有如下想法的人身上:「有些人傷害他人,但我不會傷害他人;有些人殺生,但我不會殺生;有些人行邪淫,但我
不會行邢淫;有些人說妄語,但我會說話真誠;有些人誹謗、粗言穢語或耽於無意義的閒聊,但我只會說帶來和諧、不惱害、令人舒暢、充滿慈心、有
禮、中聽、適合時機、適當、說中要點等的說話;有些人貪心,但我不會貪心。願我內心充滿活力、謙虛、堅定、正直、平靜、忠實、知足、慷慨及真
誠的對待所有事物!「
能如此想者將有助於達至徹底覺悟、圓滿智慧、涅槃。這就是第四支的喜覺支
。
--
發信人:jt5354.bbs@ms.twbbs.org(jt5354),信區:Buddhism
標題:七覺支3
發信站:盈月與繁星(SatSep400:41:532004)
轉信站:NKFUST!gem.nstdc.nthu!MaS
出處:ms.twbbs.org
釋尊說:「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中含)。這「佛在僧數」的論題,表示僧團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昆奈耶中說:有如法的和合僧,這世間就有佛法。(L8-17)
《七覺支三》
七覺支的詳述
\ subsection五猗覺支
第五支是猗覺支(1)猗可分為「身猗」及「心猗」兩種。身猗的身是指所有的心所而不是物質性的身體。換句話說:身猗是指受、想、行三蘊的猗;
而心猗是指識蘊的猗。猗好比一個疲乏的遠是者休息在樹蔭之下;或好比在炎熱的地方,驟雨所帶來的清涼。安止自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心是習慣於動搖及不安,實難於守護及調伏,正如魚兄被捉離水中放於地面上的不斷搖擺掙劄。心常受欲念所擺佈(2),這就是「敏感的心」的性質。如理思惟能幫助發心尋求覺悟的人安止自心。除非修行者去培育內心安止的質素,否則在禪修方面便難以得到成就。安止的內心不易受膚淺或無真實意義的事物所打動。
現今大多數人都認為「自由」與「不節制」兩者意義相同,還認為自我的克制調伏是妨礙自我發展的。但佛法與此等見解很不相同,若然要得到真正的利益,「自我」一定要克制,及調服於正道之上。「『如來』(譯註:佛陀的另一個稱號)是一位已徹底調伏自我的聖者,他說法是為了教導人們去調伏自心。」(3)
只有當內心安止下來時才能在正道當中穩健進步,對個人及社會都很有益處。一顆混亂的心會影響個人及周遭的人,世上所有人為的災難都是由一些沒有學習過內心平伏、均衡、泰然之道的人所引致的。平伏並不等於懦弱,在任何時候,平伏的態度處處都能顯示出個人的修養。當所面對的各種環境都是順意的時候,要令內心平伏下來並不大難;但當面對的各種環境都是不順意的時候,要令內心都能同樣平伏下來便實在困難得多了。然而,去超越這些困難是很有價值的,因當中會使我們生起德行的力量。世間上最諷刺的事情莫過於一些人認為他自己很堅強,但其實他只是一個吵吵鬧鬧的人;或一些人認為他的內心充滿力量,但其實他只是一個急躁的人。
一個人若培育內心的安止,當他面對世間各種的盛衰——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能不為所動。他會力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的緣生緣滅——事物的如何生起、如何消滅。他能超越焦慮與不安,能領悟世間的危脆、不牢固。
在一個故事中提到一位剛喪子的母親被問到為什麼不感到悲傷和痛苦時,她答道:「他不請而來,不請而去;因為他來,所以他去。悲傷、流浪、哭泣對此有何幫助呢?.」(4)這就是一個高度安止的心,此心絕不受得、失、毀、譽所動搖;也絕不受各種逆境所動搖。這種心境能帶來對這有情世間的真正認知。所以猗(安止)能使修行者得到覺悟及解脫諸苦。
\subsection六定覺支
第六支是定覺支。唯有內心安止下來才易於達到「專心一境」的「定」。安止及專心一境的定能帶來「如實知見」samahitoyathabhutampajanati;seesthinga astheyreallyare,亦可將五蓋調伏下來。
專心一境是一個非常穩固的內心狀態,就像在無風的地方中,蠟燭的人焰不會擺動飄移。專心一境使得內心如實觀察事物,不受動搖或打擾。正確的定
samadhi之修習就是去保持內心與心所的平衡,就像一隻穩固的手持著一個大秤那樣。「正定」能驅散擾亂內心的情慾,並能帶來清淨及沉著的內心質素。專心一境的內心不會被感官事物所分心,若在深定之中更加能不為極惡劣的逆境所打動。一個發心修習禪定的人應去培育戒行,因為戒行能孕育出美好的心靈生活及能令內心清晰、寧靜、穩定和如足。一顆沒節制的心會被虛耗於沒有意義的行為之中。
追求覺悟的修行者會面對很多的障礙,而其中有五種東西尤對修定者及在解脫道中做成障礙的,在佛法中稱它們為五蓋pancanivarana;fivehindrances巴厘文nivarana意為遮蓋或障礙---障礙心靈發展(禪修)。
被稱為五蓋是因為它們會封閉、截斷和障礙心性--解脫之門因而被關閉。
五蓋分別是:
一責欲kamacchanda;sensualdesires
二瞋恚vyapada;illwill
三昏睡thinamiddha;obduracyofmindandmentalfactors
四掉悔uddhaccakukkucca;restlessnessandworry
五疑vicikiccha;duubt
無論對財物或欲樂生起貪欲或渴愛,都會使人束縛於生死輪迴之中,不斷流轉--封閉瞭解脫之門。
什麼是貪欲?貪欲從哪裏生起及紮根呢?《念住經》說:「哪裏使人愉快及享樂,那裏就是貪欲生起及紮根的地方。」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那裏帶來愉快及享樂,那裏就是貪欲生起及紮根的地方。當貪欲受到某些原因所阻礙而不能達到滿足時,住住會轉化為挫敗和憤怒。正如《法句經》所說:
從渴愛生起憂傷;
從渴愛生起恐懼;
若人能根除渴愛,
得離憂傷與恐懼。(5)
五蓋中的第二蓋是瞋恚或憤怒。當人們面對不快樂或不合意的事情時本能地會生起厭惡之心,及被這些事情弄至沮喪。與喜愛的東西別離或與討厭的東西相會,同樣會使人感到苦惱,甚至一道不合意的菜、一杯不可口的飲品、別人不好的態度、以至上面種細微瑣碎的事情也可能使人生起厭惡之心。以上這些都是不如理的思惟作意,會引致瞋恚的生起。在另一方面來說:這會滋長瞋恚及障蔽知見,歪曲心念與心所而成為覺悟真理的障蔽及解脫道路的阻礙。貪欲與瞋恚都是建基於無知(無明)之上,無明是所有不善法的根源,甚至會做成入與人及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第三,昏唾蓋是由昏沈thina和睡眠middha,(6)兩種不善法所組成。昏沈是指懈倦的心;睡眠是指懈倦的心所。昏睡只是指心性方面的疲乏呆滯而不是指身
體方面的疲乏呆滯。甚至阿羅漢們或佛陀雖能斷除內心昏沈睡眠的障蓋,但也不免有身體方面的疲乏。昏睡會妨礙心性的發展,內心受到此蓋的影響而愛得呆滯、沒有活力,就像大硬的牛油難以塗在麵包上,又像蜜糖黏結在匙上難以脫出。
懈倦是心性發展的一個危險敵人,它會逐漸累積增強,最後令人對善法無動於衷,這不進取的心性是迫求正道及解脫的致命障礙。通過精進(內心的努力)便能起越昏沈和睡眠這雨種不善的東西。
第四,掉悔蓋亦是由兩種不善法所組成——掉舉uddhacca(7)和後悔和後悔kukkucca(8)。所有做惡行的人內心都是動盪不安的,這已是一個定律。掉悔使人飽受犯罪感及心靈不安之苦。內心動盪不安的人有如被搖動之蜂巢裏的慌張蜜蜂。這搖動的內心阻礙禪修及個人的昇進。後悔不安的內心同樣有害,人很多時會對自己所做過的惡行後悔不安,這不是佛陀所鼓勵的。「為倒瀉牛奶而放聲痛哭」是於事無補的。與其對自己的犯錯後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於避免自己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樣地,有些人會對自己沒有做某些善行或未能完成責任而後悔不安,這也是沒有助益的。「要求對岸移過來讓我們走過去」是沒有可能的。與其沒有助益地為自己未能做到善行而後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於努力行
善。這後悔不安也是心性發展的障礙物。
第五蓋是疑蓋,亦是最後一蓋。疑的巴厘文是由vi十cikiccha組成,直譯的意思是「無可醫治」。當一個人困惑時,其實就是罹患著一種可怖的疾病,除
非此人能釋除疑惑,否則這可怖的疾病便不能消除。一旦心被疑所擺佈便會生起消極不進取的人生觀,這對心性的發展會做成很大的損害。有些註疏家指出:疑使人沒有堅定的抉擇能力,還會妨礙人定(專心一意的心念)。跟這疑有關的可再補充一點--即使不是佛教的修行者,他們全不在意於佛、法、僧三寶,也能降服疑蓋而進入定境。
禪修者以「五禪支」jhananga:characteristics or factors of jhana,(9) 來降服五蓋而進入定境:定能降服貪欲,喜能降服瞋恚,尋能降服昏睡,樂能降服掉悔
,伺能降服疑。然而,進入定境不是佛教最終的目標,應以這定境進而去修「觀」——直觀。通過這種直觀,修行者能徹底根除所有潛藏的煩惱污染及取得究竟的清淨。
一旦煩惱或不淨潛藏於心,人便會生起各種惡法而不能斷除。修習禪定的目的是為了去取得直觀。能進入禪定的修行者一因五蓋已被降服而不會做出惡行,但他還有污染潛藏於心內,所以仍未能達至究極的安穩。但阿羅漢聖者能把所有潛藏的污染連根拔除及使這無止境的生死輪迴都止息下來--他是一個生死輪迥已到盡頭;修行已達圓滿;修行工作已完成;不再受生的人。(10)
一位深究學問的學生,他遠離感官享樂的吸引,在一個合適的環境,努力研習,因而克服所有困難,最後在考試中取得成就。同樣地,一位禪修者住於寺院或其他合適的地方,遠離煩囂喧鬧,專注於他的禪境之中,不斷努力降服五蓋、清除心中的障礙,逐漸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及四禪,然後以他的定力轉移去深入觀察事物的實相--這是禪修者修習直觀的階一段。通過直觀能使人徹底通達所有由眾緣條件而成的事物的實相;使人對事物有如實知見;使人親身體證真理及了悟到畢生所經歷的都是——無常、苦、無我。
禪修者取得觀慧後能通達世間的本然實相,放下他從無始以來對世間的執取染著。他打破無明蛋殼的封閉而徹見宇宙真理,以此最後的淨化,他到達涅槃的境界——語言說話所不能形容的寧靜,內心連至不動搖的解脫(11)。這位禪修者從此在世上無所執著。
《法句經》第三七三誦說:「比丘隱遁於靜處,他的內心極寧靜,清晰明辨諸法義,起越世俗的快樂。」
\subsection 七捨覺支
一最後第七支的覺支是捨覺支。在阿昆達磨中,捨的定義是一中文tatramajjhattata;neutrality,這是心靈上的保持平衡而不是冷漠無情。捨是平伏、專一之內心的結果。誠然,內心不受生命各種盛衰所動搖是很難做到的,但誰能培育出這不易獲得的內心質素(捨),誰就不再受到困擾。他雖身處於這混亂的世間之中——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他永不動搖,內心堅定如磐石。當然,這是阿羅漢聖者的態度。經中說:「善人能放捨事物,善人不談論物欲,雖然面對苦與樂,智者不憂不輕浮。」(12)
克制自己、不耽於欲樂、不放逸、建立堅忍及達至清淨,智者就是這樣鍛鍊自心而達到內心的平穩。然而,我們也能做得到嗎?學者荷特這樣回答:「當然能夠,但怎樣去做呢?不一是去做些甚麼偉大的事情。有人間:『聖者怎樣配稱為聖者呢?』答案是:因為他們身處難以振奮的境況時,他們能振奮;身處難以忍耐的境況時,他們能忍耐;想要停止時,他們能繼續前進;想要談詁時,他們能保持
緘默。就是這樣,十分簡單,但也十分困難。這是關於心靈健康的……」
詩中說:
快樂是何等容易,
當生活舒暢如歌;
高尚的人卻是,
糟透時也能微笑。
在佛教典藉中提到有「四不善道」cattaroagati;four worng paths--貪欲、瞋恚、怯弱和愚癡。人們受四不善道的誘使而作出各種惡行,但人若培育捨的質素而達至圓滿後,一就能恆常免除此四不善道。還有,他安詳的中立使他對所有眾生有平等的看待。
「業」與「業果」的認知對培育捨心的人恨重要,因這能帶來一個捨離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眾生,甚至是無情識的東西。成就捨心的近因是瞭解到所有眾生都是他們自己行為(業)所帶來的後果。
北傳佛教的寂天菩薩在他的《菩提行經》中寫道:
若受他人所怨嫌,
內心歡欣如受讚;
若受他人所稱許,
內心慎防毀譽事。
自調伏者常微笑,
捨棄眾所之憂慮,
慈心待人宣正法,
此是世上真善友。(13)
我在此已簡述了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開示的七覺支,它們使人徹底覺悟、完滿智慧,達至不死的境地——涅槃。去培育或是不理會七覺支完全由我們自己去決定。有了佛法的幫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找出及消滅各種苦因,每個人都能作出適當的努力去取證解脫。
佛陀已教導我們如何領悟生命的實相及逐一提供正確的修習方法,所餘下的只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來找出生命的真諦,使生命活得最有意義。我們不能辯稱不知道怎樣著手修習,因為佛陀對這方面絕不含糊,所有必需的說明和指示都十分清晰。佛法從初入門以至終極目標都是開放給予所有具眼的
人去觀察,具心的人去證知的。「佛法十分清晰,絕不令人產生誤解。」(14)要追求徹底的覺悟,對我們來說唯一要做的就是——堅定的決心及努力;認真的修習及應用佛法。各人應以上述態度來修習,並盡力而為。佛法永遠在向立志解脫的求道者招手,所以,讓我們熱切、不間斷地培育七覺支吧!
.
追憶以往眾聖者,
緬懷他們的生活,
儘管一切成過去,
今仍有人證涅槃。(15)
(1)猗是一種平伏、安止的內心質素,與「掉舉」——內心波伏難平相對。在漢譯中,也有把它譯作「輕安」,而輕安是指身心輕快安利,與「昏睡」相對
(2)《法句經》的《心品》
(3)《長部》第二十五《大師子吼經》
(4)《本生》三五四
(5)《法句經》第二一六誦
(6)睡眠不是指睡覺,而是指內心處於懈倦的狀態或此處所說是心所的懈倦
(7)內心動盪不安
(8) 也有譯為惡作,指做了錯事後心中後悔不安
(9)五禪支是禪定中的五種內心質素,分別是:尋
、伺、喜、樂、定。
(10)《中部》第二十七《象跡喻烴》
(11)《中部》第三十《實木喻經》
(12)《法句經》第八十三誦
(13)迦葉波法師英譯
(14)賀爾《人的心靈》FieldingHall,TheSoulofa
People
(15)《長老偈》第九四七誦
願所有眾生健康及快樂!
-----------------------------------------------------------------------
**本書承斯裡蘭卡佛教出版社授權佛教慈慧服務中心譯為中文出版,本網頁承佛教慈
慧服務中心授權轉載,版權所有,如欲流通翻印,請與佛教慈慧服務中心聯絡。**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禮敬世尊 ﹑ 阿羅漢 ﹑ 正等正覺 )
諸行無常 [作者] 約翰-布列特
諸行無常
[作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Anicca Vata Sankhara
by Bhikkhu Bodhi
Anicca vata sankhara——“諸行無常!”——這是上座部佛教國家通報親人去世的用語; 不過我在此引用這個偈句,非是作爲訃告的開端,僅是爲了介紹本文的主題—— sankhara[行]這個詞本身。有時候,一個巴利單詞具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僅僅坐下把它們勾畫出來,對於闡明佛陀的教導,作用不亞於一篇義理長文。Sankhara一詞的確可當此說。該詞正居於佛法的核心,對其內涵的種種線索探究一番,即是對佛陀本人的現實觀作一管窺。
Sankhara一詞來自前綴 sam 與名詞 kara 的組合; 前者意謂“共同”,後者意謂“做、造”。 諸行因此就是“合造”,即與其它事物共同行動的事物,或者被其它組合事物造作起來的事物。對這個詞的譯法,衆譯家已有種種表達: 造作、合成、活動、過程、力量、化合、組成、制造、決意、協同、構造。這都是爲了把握一個我們並無准確對應的哲學概念所作的粗陋嘗試,因此一切英譯必然是不准確的。我自己用的是 formations [ 造作]與 volitional formations[有動機的造作/意志的造作],亦知其缺憾不少於任一別譯。
不過,雖不可能爲sankhara找到一個確切對應的英語詞彙,透過對其用法的探討,我們仍然可對它在佛法“思維世界”中的功能獲得領悟。在經文中,該詞出現於三類主要的教義語境。一類是十二因緣的連鎖公式,在其中 sankhara[行/造作]居系列的第二位。經文中說,它們以無明爲緣,又作爲意識的緣。把諸經中有關句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看見,諸行乃是負責造作重生、從而維持生死輪回繼續運行的有業力活性的意志。在這個語境當中,諸行與語源學上一個相近的詞kamma[業] 基本上同義。
經文中把作用於十二因緣的諸行分爲三類: 身、語、意。諸行又被分爲福行、非福行、以及“不可擾動” —— 即四類無色界禪定中的存在意志。當無明與渴求主宰我們的意識流時,我們身、語、意的有動機行爲,便成爲造作果報的力量,在它們産生的果報之中,最重要的是死後該意識流的更新。以無明爲促進,以渴求爲燃料,是諸行推動著意識流,朝下一個重生模式行進,並且,意識的具體立足點,取決於諸行的業力性質。假若某人行福德事,那麽該行或者說“有動機的造作”將會把意識推向喜樂的重生域界。假若某人行損福德事,則將把意識推向痛苦的重生。假若他掌握了無色界禪定,這些 “不可擾動”的諸行將推動他的意識流重生於無色界。
“諸行”一詞的第二個主要應用領域,是作爲五蘊之一。第四蘊即爲行蘊(sankhara-khandha),也就是有動機的造作的聚集體。經典上把行蘊定義爲六類動機(cha cetanakaya): 即與色、聲、香、味、觸、法相關的動機。盡管這些“行”與十二因緣公式中的“行”密切對應,兩者並非處處等同,因爲行蘊的範疇更爲廣泛。有動機的造作蘊 [行蘊]涵攝一切動機種類。不僅包括業力上有活性的造作,也包括造作的業果,還包括那些與業力無關的造作。在後來的巴利文獻中,行蘊成爲一個覆蓋了除受蘊與想蘊之外的一切心理素質的類別,前兩項各具獨立的蘊。於是行蘊這個詞便涵攝著諸如接觸、專注、思維、能量等倫理上中性的素質,諸如慷慨、仁慈、智慧等善巧的素質,以及諸如貪、嗔、癡等非善巧的素質。既然這一切素質隨著動機共同昇起,並且參與動機的活動,早期佛教導師們認爲它們最適合歸類於有動機的造作。
“行”的第三個主要語境,是作爲一切有爲[緣起的]事物的統稱。在這個語境當中,該詞有了一種派生的被動性,指凡是因緣造作的事物, 凡是有爲的、被造作的、被合成的。在這個意義上,也許可以把它只譯成不帶限制性形容詞的“造作”。作爲廣義的造作, 諸行不僅是第四蘊,而且包括了所有五蘊。該詞還包括諸如山、地、林; 城鎮; 飲食; 珠寶、車輛、電腦等外在的客體與狀態。
諸行既可包括主動的力量,也包括由它們産生的事物,這個意義的重要性,確立了它在佛陀的哲學觀中的奠基石作用。這是因爲,佛陀強調的是,兩種主動意義上的諸行——即十二因緣中的有動機的造作,以及第四蘊的業力動機——造就了被動意義上的諸行: “它們造作有爲的,因此被稱爲有動機的造作。它們造作的有爲事物是什麽? 它們造作色、受、想、行、識; 因此它們被稱爲有動機的造作。”(SN XXII.79)
盡管外在的無活性的事物可以純粹從物理因緣中昇起,構成我們個人存在的諸行 ——五蘊——則完全是我們在宿世生命中所作的具有業力活性的造作産物。此生的五蘊也同樣地被我們當下所作的有動機的活動不斷地維持、替補、延續,這些活動再復成爲將來的存在之緣。因此佛陀教導說,是我們自己的業力形成的諸行,建築了我們當前個人存在的結構,是我們當下的諸行,正在建造我們未來生命中將進住的個人存在的結構。這些結構由有爲的諸行組成,也就是,由有爲的造作形成的五蘊。
以有爲的造作來理解諸行,其中最重要的事實是,它們無一持久: 所謂“諸行無常”。在意義上,無常不僅指諸行的那些粗糙形體終究完結,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微妙、精深的層次上,連續不停地昇起、落下,永遠出生,又在轉瞬間敗壞、消失: 所謂“是生滅法”。因此,佛陀宣稱諸“行”皆苦(sabbe sankhara dukkha)。不過,這並非是因爲它們本身痛苦、緊張,而是因爲它們具有不持久的特徵,所謂“生滅滅已”; 由於它們都趨向止息,因此不能夠提供安穩的幸福。
爲了從苦中徹底解脫——不僅從苦的體驗,而且從一切有爲存在的不滿意屬性中解脫——我們必須從諸行中解脫。諸行之外者,是那非構造、非組建與非合成。這就是涅槃,相應地又稱“非行” (asankharas),它與sankhata[被造作]——諸行的被動分詞——意義相反。涅槃之所以被稱爲非行,正是因爲這個狀態本身既非是一種“行”,也非由“行”造成; 它被描述爲“離行”( visankharas),又被描述爲“一切行的寂止”( sabbasankhara-samatha)。
因此,當我們把sankhara一詞置於顯微鏡下觀察時,便在其中窺見了整個佛法世界觀的壓縮版。主動的“行”藉著業力上活躍的動機,持久地制造、構建著我們存在的五蘊。只要我們繼續認同五蘊(此爲無明的作用),在其中尋求享樂(此爲渴求的作用),我們就繼續噴放有動機的造作[諸行],建築起未來的諸蘊組合。那正是輪回的本質: 空洞而有效的諸行連續推進,制造出更多的行,隨著每一次新生,堆聚起新的波動,上昇至頂峰後傾頹,又成爲舊式的老、病、死。然而它繼續著,被一團我自掌控的癡迷所籠罩,爲一股對終極滿足的冀望所維持,該冀望永具誘惑,永見退卻。
不過,當我們開始修習佛法時,諸行的這場不屈不撓的生産就被緩止下來。我們學會看見諸行的真相,看見我們自己的五蘊: 它們是不穩定、有爲的過程,無人主宰地滾動著。因此,我們關閉被無明與渴求所驅動的引擎,中止業力的築造,那麽諸行的主動生産,就被有效地卸除了。藉著對有爲現實的造作的終止,我們打開了通往無時相、但非是造作有爲的非行元素(asankhata-dhatu) : 即,非緣起元素。這就是涅槃、不死、意志活動的止息、從一切緣起造作也就是從無常與死亡中的最後解脫。因此我們的偈句末尾如此結束:“寂滅爲樂!”
譯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偈爲帝釋天王在佛陀般涅槃之際所誦,見於《大般涅槃經》等。常在南傳佛國葬禮上持誦,首句亦爲訃告之發端語。現代語中譯爲: “一切造作無常啊,生滅是其法則。既已升起,必然滅去,它們的止息是安樂!”
原文版權所有 © 1999 佛教出版社.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Author/BodhiAnicca2.htm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odhi/bps-essay_43.html
儀軌-《普傳黃財神簡易觀修儀軌 》by -- 丹真絨布
《普傳黃財神簡易觀修儀軌 》-- 丹真絨布
【皈依發心】(3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
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
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發四無量心】(3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觀想】 :
觀想觀黃財神在自己面前虛空中,安坐在蓮花月輪上。
黃財神一面二臂,膚色金黃,右手持摩尼寶珠,左手握吐寶獸。頭戴五佛寶冠,身著天衣,藍色蓮花及珠寶瓔珞作嚴飾。胸前掛烏巴拉念珠,以如意坐左腳曲,右腳輕踩海螺寶,安坐於蓮花月輪上。
黃財神形象上是黃財神,但是心性上與上師無二無別。這樣觀修,可以更快得到更大的加持。
接著至誠祈禱:
【祈禱文】 :
吽舍! 北方多聞天子南推寫,眾多財神之王臧巴拉。 速疾遣除貧困增祿母,財神總集尊前敬頂禮。福如雨降如意賜加持。
【觀想】 :
再觀想,黃財神面露笑容,吐寶獸張口吐出紅色摩尼寶,自他所有眾生得到如意摩尼寶、遣除一切貧窮之苦,十方世界福報資糧都加持到我們身上,一切善願吉祥圓滿。
【持咒】 :
同時以大悲心持誦黃財神心咒,多多益善:
黃財神心咒: 嗡 臧巴拉 雜連雜耶 梭哈
最後持誦緣起咒:嗡耶達瑪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達塔嘎杜哈雅巴達,
得堪匝友呢若達,誒旺巴德瑪哈夏瑪納耶所哈。
【結行】 :
心想上師、諸佛菩薩如何回向,我即如何回向,念誦:
此善回向眾有情 福德智慧圓滿聚
由此福德聖智生 願得淨妙之二身
福德穩固如巨山 繼承顯著如日月
聲名周遍似虛空 吉祥此時增吉祥
注:
經同修們祈請,丹真絨布上師慈悲開示此殊勝儀軌,望有緣同修珍惜!沒有此法傳承也可修習,請先恭敬聽聞上師黃財神心咒錄音以得到傳承,再按照以上儀軌觀修。
丹真絨布仁波切黃財神心咒、緣起咒錄音:
http://www.sedeng.com/bbs/read.php?tid-491.html
修持黃財神法門關鍵還是發無上菩提心,廣結善緣、努力佈施及回向眾生,廣開悲心福願、行善積德,這樣才是一個正信的修行者,也只有這樣的發心才能財富具足、吉祥圓滿。
所以也請同修們努力行持各種善法,同時建議積極參加:丹真絨布仁波切發起並宣導“覺海明燈一億放生共修活動”:
http://www.sedeng.com/bbs/read.php?tid-1034.html
==
來源 【推薦】丹真絨布仁波切宣導黃財神共修以遣除道障、圓滿福慧資糧[佛網Life論壇] -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7&ID=11068&page=1
願法界眾生永斷資財貧窮苦,永斷法財乏少苦,永斷一切有漏苦!
願法界眾生一切所需常圓滿,福慧資糧恒圓滿,自度度他皆圓滿!
祈請文- 蓮師精要祈請文(杜松桑傑瑪)
蓮師精要祈請文(杜松桑傑瑪)
作者:蓮花持明
དུས་གསུམ་སངས་རྒྱས་གུ་རུ་རིན་པོ་ཆེ༔
དངོས་གྲུབ་ཀུན་བདག་བདེ་བ་ཆེན་པོའི་ཞབས༔
བར་ཆད་ཀུན་སེལ་བདུད་འདུལ་དྲག་པོ་རྩལ༔
གསོལ་བ་འདེབས་སོ་བྱིན་གྱིས་བརླབ་ཏུ་གསོལ༔
ཕྱི་ནང་གསང་བའི་བར་ཆད་ཞི་བ་དང་༔
བསམ་པ་ལྷུན་གྱིས་འགྲུབ་པར་བྱིན་གྱིས་རློབས༔
.............................................
དུས་གསུམ་སངས་རྒྱས་གུ་རུ་རིན་པོ་ཆེ༔
(度松 桑傑 咕嚕 仁波切 )
(Dü sum sangye guru rin po chhe)
Precious Guru, the embodiment of all Buddhas of the Three Times;
蓮花生大士 十方三世 諸佛所化現 [漢語意譯 1]
三世佛陀,咕嚕仁波切 [漢語意譯 2]
*三世諸佛的總集體,即是您蓮師上師寶 [漢語白話]
.............................................
དངོས་གྲུབ་ཀུན་བདག་བདེ་བ་ཆེན་པོའི་ཞབས༔
(嗯哦竹不 袞達克 喋哇 千貝以 夏不)
(Ngö drub kün dag de wa chhen pö shyab)
Great Bliss, the Lord of all accomplishments;
俗聖二諦 究竟成就 大樂尊
一切成就之主,大樂尊
*您是一切成就之主,具大樂勝尊
.............................................
བར་ཆད་ཀུན་སེལ་བདུད་འདུལ་དྲག་པོ་རྩལ༔
(巴爾切 袞誰爾 敦度爾 扎克波 擦爾)
(Bar chhe kün sel dü dul drag po tsal)
Wrathful Power, the one who dispels all hindrances and subdues demons;
威猛之力 驅降諸魔 障礙除
障礙遍除,降魔威猛力
.............................................
གསོལ་བ་འདེབས་སོ་བྱིན་གྱིས་བརླབ་ཏུ་གསོལ༔
(梭爾哇 喋不索 金吉 拉不度 梭爾)
(Sol wa deb so jyin gyi lab tu sol)
Pray bestow your blessing.
至心祈請 賜予 加持力
至誠祈請,祈請賜加持
.............................................
ཕྱི་ནང་གསང་བའི་བར་ཆད་ཞི་བ་དང་༔
契囊 桑威 巴爾切 息哇 當
Chhi nang sang way bar chhe shyi wa dang
Please remove the outer, inner and secret obstacles and
消除一切 內 外 密 障礙
加持消除內外密障礙
.............................................
བསམ་པ་ལྷུན་གྱིས་འགྲུབ་པར་བྱིན་གྱིས་རློབས༔
桑巴 倫吉 竹不巴爾 金吉 洛不
Sam pa lhün gyi drub par jyin gyi lob
Grant your blessing to accomplish wishes spontaneously.
圓滿所願 自然得成就
加持所願自然得成就
གཏེར་ཆེན་མཆོག་གྱུར་བདེ་ཆེན་གླིང་པས་སེང་ཆེན་གནམ་བྲག་གི་གཡས་ཟུར་བྲག་རི་རིན་ཆེན་བརྩེགས་པ་ནས་སྤྱན་དྲངས་པ་དུས་བབས་ཀྱི་གསོལ་འདེབས་འདི་ཉིད་བྱིན་རླབསཤིན་ཏུ་ཆེ་བས་ཀུན་གྱིས་ཁ་ཏོན་དུ་གཅེས་པར་ཟུངས་ཤིག །
此祈請文乃是大伏藏師鄔金秋吉爹千寧巴(鄔金大樂洲尊者),由大獅天岩右邊岩石山之林欠借巴(珍寶樓)所迎請來應時而至之祈請文。此祈請文之加持力極強大,所有人應當珍惜重視地念誦之。
At the rock face called, Pile of Jewels, on the right slope of Great Lion Sky Cliff (Sengchen Namdrag), the great treasure-revealer Chokgyur Dechen Lingpa revealed this very timely prayer. Because it contains great blessings, it should be held in high esteem and memorized.
蓮師祈請文. 蓮師精要祈請文-藏密佛學會-新浪部落 - http://blog.sina.com.tw/d44443/article.php?pbgid=11128&entryid=574079
----------
後可加
ཨོ་རྒྱན་རིན་པོ་ཆེ་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哦堅仁波切拉所瓦得
祈禱鄔金大寶尊
འགལ་རྐྱེན་བར་ཆད་མི་འབྱུང་ཞིང༌།།
嘎金瓦洽麼炯央
違緣障礙皆不生
མཐུན་རྐྱེན་བསམ་པ་འགྲུབ་པ་དང༌།།
騰金三巴哲巴當
順緣意樂悉圓滿
མཆོག་དང་ཐུན་མོང་དངོས་གྲུབ་སྩོལ།།
巧當騰蒙烏哲作
祈賜共不共悉地
--
敦珠法王:金剛祈請文之釋意
嗡 薩瓦剃(OM SVASTI)
臣服效忠尊貴上師,當我們思及他時,如意珍寶(上師)便驅遣我們的悲慘。我將述說我對金剛祈請文之意的一點了解。祈請文中講到:
三世之佛,蓮花生大士,
一切成就之聖尊,具足大樂者,
驅遣一切障礙、諸魔的忿怒降伏者。
我祈請您,請賜予您的加持,
請淨化外、內和秘密障礙,
並加持我,令我自然地滿願。
我現在闡明這些蓮花生大士自已的金剛詞的一點意義,所有烏金秋吉林巴的圓滿岩藏法中,透露的所有祈請文之精髓,依我的家族聖尊古米頓旺波的口耳教授,到貢嘻喇嘛多傑師利渣的(有系統)規則教法來解釋。
「三世之佛,蓮花生大士」
外層,這表示珍貴佛陀們之中的極珍貴者,因為烏金仁波切自已是過去、現在、未來示現的一切諸佛之化身無分別的大善巧者。內層,它意味著上師是三根本中的加持根本,因為烏金仁波切自己是所有心印、表徵(教傳、衣缽)和口耳傳承上師的共同智慧相。秘密層,它表示三身中的法身,因為法身是空性中三身和智慧無分別本性的殊勝本初示現。
「一切成就之聖尊,具足大樂者」
外層,這意味著神聖珍貴的佛法,因為所有真正高超神祇功德起初皆依上師的話語而修。
內層,它意指本尊,成就之根本,因為所有的共與不共成就沒有源自於蓮花生大士之外。
秘密層,它意指報身,報身受用於輪涅無二的無緣大樂中,而不出於法身之外。
「驅遣一切障礙」
外層,這表示珍貴的瑜伽,因為他清除所有五道十地的障礙,是所有功德之源;依於瑜伽及道上的法侶,再次亦源自於蓮花生大士。
內層,它表示空行母和護法、事業的根本,因為他們清除修行者在道,地上的障礙並以四種事業(息、增、懷、誅)成就順緣。同時他們也源自蓮花生大士自身,因為他是所有壇城的主尊。
秘密層,它表示化身,因為他化現以身形,藉任何必要的方法以降伏眾生。啟發上,中,下品弟子,安置他們令能在道上成熟和解脫——在教授適合他們聰明才智的圓滿,廣大教法之精要後。
在這方法下,蓮師外在是珍貴三寶的本性,內層是三根本的本性,秘密層是三身的本性,是所有諸佛的主要形相,所有神聖教法之源,一切瑜伽頂上的骨飾莊嚴,他是所有諸佛部族的慈悲化現,他是擁有秘密名字者。
「諸魔的忿怒降伏者」
為何如此?這是因他自然地降伏四種可怕怖畏的惡魔,將三種秘密敵人交付法界,並令其證悟而解脫。因為蓮師已精通四種事業,他藉超乎慈心之誅法和懷法的無盡慈悲心,來解脫其他眾生。如此,經由他的大智慧所授予的兩種淨化(法)的力量,蓮師解脫了眾生的兩種障礙和習氣,令眾生進入了無染的空、覺的境界中,對擁有如此特質之上師,
「我祈請您」
外層,藉著熱切虔敬心和長遠心來祈請他,趨向迅速成就共與不共悉地的所求目的。
內層,藉認知你的三門本初即是蓮師身、語、意的壇城來成就蓮花生大士的境界。
秘密層,藉著應用各種事業修法,如任運於無造作的不間斷覺知力,而在其本然境界中祈請;上師在你的心髓融入四身,五智本性外,並無其他更好的方法。
「請賜予您的加持」
這意謂:「在得到上師的身加持我的身之後,請加持我圓滿金剛身,與顯而易見的空性身。請加持我成就金剛語,響亮的空性語——在接受上師的語加持我的語後。請加持我達成金剛心覺悟,心的空性——在得到上師心的加持我心之後。」
「請淨化外、內和秘密障礙」
所有成佛的逆緣都稱障礙。外層的障礙是以十六種主要憂慮不安為根源:
「地大的不安」==慢,「水大的不安」==貪,「火大的不安」==嗔,「風大的不安」==妒,
「閃電的不安」之於雷電;「武器的不安」之於尖銳和剌穿;「暴君的不安」之於獄;
「敵人的不安」之於強盜和小偷;「鬼的不安」之於血肉食者;「忿怒的不安」之大象;
「獸的不安」之於獅子;「毒的不安」之於蛇等等;「疾病的不安」之於鼠疾等;
「非時死的恐懼」;「貧困和饑饉的不安」和「感官快樂消逝的憂慮」,如此計16項。
內層的障礙是四魔:自我依戀不捨的「五蘊魔」,貪愛和執著的「煩惱魔」,欺騙的「天子魔」,奪取行者生命的「死魔」。
秘密層的障礙是五毒的分別魔:貪,嗔,痴,慢,妒。五毒的障礙可轉成什麼的善緣呢?他們轉障礙成為成就解脫和正遍知的境界。因此必須祈請將外層障礙,了悟為本尊之身、語、意之力量展現而淨化之;內層障礙系藉由進入無我空性之力量而淨化,解脫貪婪和執著;秘密層的障礙是藉了悟五毒即五智,並取逆緣為道之力量而淨化之。
「並加持我,令我自然地滿願。」
關於願望,有世俗的願望和究竟的願望。首先,祈願只要未成佛,就要積聚資糧以助成就。如下所述:
長壽,無病,相好,命好,種性(階級)佳,財豐並聰慧,如此七種。
祈願你能以上述七種好投生之特質持續修行,並特別是你能為「七種尊貴俱足」所充實豐富。七種尊貴俱足是:信心俱足,弟子俱足,勤勉,謙遜俱足,學習力俱足,慷慨俱足和才智俱足。
究竟願求是被稱為大圓滿的特勝成就。關乎此,大圓滿的根本為一本來面目,你變成隱藏在兩種障礙和習氣下,並且於輪迴中流浪;因此,依此道而修,須以福慧兩種資糧之雙運或生起,圓滿次第之雙運,來對治兩種障礙。逐漸地,結果是行者將可了悟自性之境界,並淨化以本來清淨本體的污染,溶入四身,五智的本然法界中。這就是所謂的證得殊勝成就。
因此,祈請「快速和不待努力與奮鬥,請加持我自然地滿足我所有世出世的願求。」
殊勝迅速之道,一切之最高者,
即卓越上師祈請文,
你要長久信奉它,
為所有此生和來世之安樂與所求,
以我所修所得之功德,願我與其他眾生,
於所有世中為蓮花生大士所攝受,
並能自利利他而滿願,
願安樂,吉祥增長。
因具知識女子茶天.玉.朵瑪之探詢和問法,這是無畏金剛智吉卓.移喜.多傑(敦珠法王),於不丹國帕若塔倉(Paro Taktsang)之滿願獅洞所寫。
--
頂果仁波切說過︰唵阿吽班雜咕嚕叭嘛悉地吽,這十二個字母帶著佛陀說法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的 整個加持,因此念金剛上師咒就等於唸誦或修持佛陀全部教法的加持。十二部教法是解藥,可以讓我們從『十二因緣』解脫出來,而使得我們輪六道的正是這十二因 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是輪迴的機制,讓輪迴不斷進行。透過唸誦金剛上師咒的十二個字母,十二因緣就被 淨化,你就可以完全驅除和淨化煩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雖然我們無法看到蓮花生 大 士本人,但他的智慧心已經顯現下咒的形式上,這十二個字母事實上是他的智慧心的發射,具有他的加持。金剛上師咒是蓮花生大士的聲音顯現。因此當你以唸誦十 二個字母來祈請他時,你將獲得巨大的加持和功德。在當前的困難時代裡,我們所能祈請與皈依的,以蓮花生大士最殊勝,所以,金剛上師咒最適合這個時代。
蓮師曾經說過------你 們能夠好好的持守三論戒律,明了輪迴的本然之苦,不要浪費人身,好好的行善,祈請上師三寶,無誤的取捨善惡,唸誦精華六字明咒及蓮師心咒,不分晝夜的祈請 我,蓮師我一定會來。自心不造作,自然放下,則光明悟界中必可見我,三身的果報,此地獲得。任何人,祈請我,如取得牟尼寶一般,此世、來世、中陰時,我必 來救護,不要懷疑,不起二心,生起信心,清淨心及無分別心,好好的供養佛的身、語、意,努力放生,月初,初十,月底,二十五,好好的做薈供及供燈、佈施。 關愛他人勝過自己,以菩提心來好好保護及救度六道有情。
仁波切希望眾弟子在此殊勝日期間能精進誦持蓮師祈請文及心咒與蓮師相應,並至心發露告解清除業障,在解脫路上累積圓滿資糧。
大圓滿祖師-《蓮花生大師本生傳》洛珠加措,俄東瓦拉譯 目錄& 連結
蓮花生大師傳》以光怪陸離的故事和絢麗多彩的民間傳記形式,記述了佛教傳入藏區的曆史情況,是一份了解藏族曆史和研究藏民族群體性格、民族心理形成的寶貴參考資料,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部獨放異彩的史詩。《蓮花生大師本生傳》作為《蓮花生大師傳》的一種版本,比較粗粹地介紹了蓮花生大師故事的梗概,以其內容集中,故事生動而在藏族文化史上占有獨物的地位,並在國內外讀者中獲得很高的評價。 《蓮花生大師傳》是自古以來在藏族群眾中代代傳誦,後由曆代藏族知識分子中的“發掘師”搜集、整理、抄寫和或刊印成書的。
那麼,這部巨著共有多少種版本呢?據有的學者精略統計,《蓮花生大師傳》共有450多鐘版本,這些版本有的留存在藏區各教派寺廟 的印經院裏,也有的存放在各地的圖書館和資料室裏,相當一部分流散在民間。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
‧ 作 者: 洛珠加措,俄東瓦拉譯
‧ 出版社:青海人民
‧ I S B N:9787225028910
‧ 版 次: 2 出版日:2007-4-1
‧ 印 次: 印刷日:
‧ 規 格:平裝 736頁
==
【連結】:《莲花生大师本生传》.pdf - 免费高速下载 - 共享资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820456.html)
==
目錄
譯者的話
修訂序言
第1章 西方極樂世界說
第2章 無量光佛照化身
第3章 萬千世界功德聚
第4章 溯源金剛持灌頂
第5章 凶邪茹劄本生記
第6章 馬面豬面勝茹劄
第7章 灌頂一千零二佛
第8章 教法兩種源流述
第9章 無尚佳族王子記
第10章 兩宗調伏具雲國
第11章 教制嚴明數印度
第12章 話說烏仗亞那國
第13章 國王開倉濟貧窮
第14章 無量注視功德海
第15章 小記安劄菩提王
第16章 國王航海覓珍寶
第17章 入宮途中解預兆
第18章 國王禱告如意寶
第19章 烏東哇拉寶蓮花
第20章 從政烏仗亞那國
第21章 舍棄王位去遠方
第22章 住居西南寒林墳
第23章 學習因緣曆算法
第24章 拜師求教醫方明
第25章 遍訪諸師通五明
第26章 受灌持戒為僧侶
第27章 聞聽修習法相乘
第28章 向阿難陀問顯宗
第29章 住在聚身墳墓裏
第30章 住修歡樂遍及墳
第31章 在任運成就累墳
第32章 轉法輪楞伽累墳
第33章 蓮花累墳行教化
第34章 在大密幻術墳墓
第35章 遵觀音旨居漢地
第36章 保護佛教設機巧
第37章 靈鷲山頂觀下界
第38章 公主找到小兒屍
第39章 曼達拉哇棄家行
第40章 會見公主起風波
第41章 沙王火燒蓮花生
第42章 在沙河爾卻敵寇
第43章 沙河爾國入佛門
第44章 獲壽命自在持明
第45章 度阿育王入佛門
第46章 白達等國傳佛教
第47章 奪取孟加拉王位
第48章 擬調烏仗亞那國
第49章 傳教烏仗亞那國
第50章 吸引兩國入佛門
第51章 調伏兩洲外道者
第52章 龍遍入王被調伏
第53章 伏藏法和掘藏師
第54章 赤松德贊王吐蕃
第55章 王讓臣民自主張
第56章 為桑耶寺尋寺址
第57章 菩提薩堙受邀請
第58章 菩提薩堙作預言
第59章 接見吐蕃王信使
第60章 制伏吐蕃凶煞神
第61章 接見禮節意相左
第62章 建成宏偉桑耶寺
第63章 為桑耶請護法神
第64章 開光典禮桑耶寺
第65章 供養桑耶寺廟宇
第66章 請求二師永居留
第67章 赤松德贊訂法律
第68章 慰王預告三譯師
第69章 毗茹劄那受邀請
第70章 五位大德同譯經
第71章 一百單八翻譯家
第72章 印度二十五學者
第73章 毗茹劄那在印度
第74章 毗茹劄那修快步
第75章 弘講佛法遭毀謗
第76章 毗茹劄那唱道歌
第77章 在流放地傳二宗
第78章 派五比丘赴印度
第79章 南誇寧苞遭流放
第80章 邀請布馬拉米劄
第81章 大班智達顯神通
第82章 迎請大德滅笨布
第83章 毗茹劄那回桑耶
第84章 在桑耶寺譯佛經
第85章 整理佛經及論著
第86章 吐蕃桑耶寺院志
第87章 法相乘語論書目
第88章 內外密宗之譯目
第89章 無常一切有為法
第90章 預言公主白瑪賽
第91章 在吐蕃國埋伏藏
第92章 伏藏發掘的時代
第93章 教誨幸遇伏藏者
第94章 分辨真假掘藏師
第95章 指點未來修行地
第96章 話說佛教之興衰
第97章 想去西南羅?h國
第98章 牟德贊普作挽留
第99章 空行母贊蓮花生
第100章 敬仰大師之功德
第101章 徒弟們修行空樂
第102章 七世人肉和拉傑
第103章 教導三位女弟子
第104章 調伏曜星和龍神
第105章 先譴人員到芒域
第106章 講輪回罪和瑜伽
第107章 從吐蕃去羅?h國
第108章 書寫信仰於白紙
雅爾傑‧爾金林巴附記
第五世達賴喇嘛校後記
蓮花生傳略
譯後小記
譯跋
注釋參考書目
==
【相關文章】:大圓滿祖師-蓮師傳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75)
祈請文-蓮師祈請文四種
吽 鄔金刹土西北隅
蓮莖花胚之座上
獲證稀有勝成就
世稱名號蓮花生
無量空行眷圍繞
我隨汝尊而修持
為賜加持祈降臨
格熱巴瑪色德吽
《普獲悉地祈禱文》
化現八名蓮花生
八大成就持明者
八大菩薩隨佛子
八大法行本尊眾
祈請賜予勝加持
內外密障悉消除
如意成就諸所望
垂賜共不共悉地
註:八大菩薩: 1.文殊菩薩2.金剛手菩薩3.觀世音菩薩4.彌勒菩薩5.地藏菩薩6.除蓋障菩薩7.普賢菩薩8.虛空藏菩薩
八大法行: 1.妙吉祥身2.蓮花語3.真實意4.甘露功德5.橛事業6.召遣非人7.猛咒詛詈8.供贊世神
《遣除道障祈禱文》
祈禱鄔金大寶尊
違緣障礙無緣生
順緣意樂悉圓滿
祈賜共不共悉地
於您讚頌祈禱力
我等無論於何處
貧病爭訟悉消散
正法吉祥祈增盛
欧坚仁波切拉所瓦得 祈请邬金大宝尊
嘎金瓦洽摩炯央 违缘障碍无缘生
屯金三巴哲巴当 顺缘意乐悉圆满
巧当屯孟欧哲作 祈请共不共悉地
《虔誠皈依依處總集之本體蓮花生大師》
祈禱加持我等之相續
祈禱加持內心趨正法
祈禱加持正法趨入道
祈禱加持修法無違緣
祈禱加持修行得究竟
上師知、上師知
上師三寶知
幸獲難得暇滿僅此世
無常死亡何時至不定
投生輪回何處皆苦因
善惡業果苦樂實不虛
獲解脫道上師悲心攝
勝乘瑜伽王龍欽饒降造
--
from 008-蓮師祈禱文 - docin.com豆丁網 - http://www.docin.com/p-27907650.html
==
【相關文章】:大圓滿祖師-蓮師傳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75)
==
yamola 專題--觀音菩薩
儀軌-《觀音六字真言簡略念修儀軌》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514
儀軌-《觀音六字真言簡略念修儀軌》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重新排版)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26
祈禱文-大悲聖觀音救度法--四世班禪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30
儀軌-《大悲觀音利眾遍虛空修誦儀軌》 湯東甲波 造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29
儀軌--《觀音儀軌》 十五世大寶法王造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28
儀軌--《觀音心咒敦請儀軌。親見聖尊金顏》 嘛尼喇嘛貝瑪斯德造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27
心經回遮儀軌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69
《煙供聚資法-積聚福德資糧》-第十三世大寶法王--葛瑪巴杜都多傑所傳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76
心經各種翻譯本整理 HEART Sutra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prev=3468&l=a&fid=25
祈禱文--大悲聖觀音救度法--四世班禪
第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贊大師著
[1.] 勝度大悲自性三寶尊,我等眾生輪轉生死中,所積骨肉充滿三千界,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歷經九月懷胎之恩母,感受各種難忍寒熱苦,經歷艱苦赤裸降生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3.]缺法僧形虛偽菩薩我,有漏色身成長漸強壯,無法解脫生老病死關,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4.]雖初生時身直老見彎,健牙逐漸鬆脫難飲食,黑髮鬍鬚變為雪白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5.]美麗相遍滿數皺紋,視力失去明亮難視清,老態龍鍾行動不便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6.]耳根聾故遭受他侮辱,身形消瘦由皮包骨架,對於飲食失去欲求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7.]老邁難睹羞恥令人嘔,教他不聽屢爭頻反駁,詛咒自他二人皆死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8.]宿業感得死亡及重病,猶如日蝕覆蔽日光明,美麗相貌光彩失去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9.]疼痛難忍故而出呻吟,四大散亂難以安度日,占卜供奉護神除鬼等,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0.]親友眷屬顧視相圍繞,精勤修法治療無效果,大小二便失控難堪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1.]營養美食作嘔難下嚥,唇捲鼻凹齒藏污納垢,
虛弱只希飲水解痛苦,生死交關留予遺言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2.]渴望眼神戀視親友臉,虛弱之手執持親友衣,身纏死魔現死污垢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3.]壽命已盡神識離身時,猶如夜晚黑暗無燈明,剎那不得自在恐懼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4.]死兆不斷數數頻出現,身心分離斷氣之流動,留下資財唯我獨行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5.]地大消失毀肚臍脈輪,失去體難以收肢分,面呈灰暗雙眼凹陷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6.]水大消失毀心間脈輪,失去感受故而口鼻乾,鼻孔現前乾枯此時刻,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7.]火大消失毀喉間脈輪,失去體溫飲食難消化,失去左右耳根此時刻,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8.]風大消失毀頭頂脈輪,驚慌難以吸收自然氣,口亞失去舌根此時刻,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19.]白色菩提降下現白現,紅色明點上升現紅增,心間相遇現黑此時刻,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0.]八十分別心念自然滅,光明自性大手印本質,無為任運自心中現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1.]上師傳授灌頂修超度,親友圍繞王者供祭祀,哀泣呼名痛哭呼喚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2.]全身以繩捆綁緊四肢,親友以淚哀送此一程,由軟寢中送往墳場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3.]屍體或者送往高山頂,以利刃刀切割四肢身,
五腑六臟散落大地上,鷹狼狐狸野狗爭噉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4.]或將屍體投入河流中,血與河水混合水中流,骨肉任由水族相爭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5.]屍體或於猛烈大火中,骨肉皮等燒盡成骨灰,諸眾尋香男女聞香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6.]或將屍體埋於大地下,骨肉皮等腐爛變臭味,蛆及蟻等小蟲吸食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7.]一生財物轉為他享用,過去為財所造業自受,閻王死魔帶至法庭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8.]墮落三種惡趣險崖時,神識無依如風吹羽毛,毫無自在進入中陰時,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29.]此上半生放逸虛度過,後下半生誓絕不放逸,祈願餘生精勤修圓滿,
請求救度上師如意寶,聖觀世音輪迴祈救度,
嗡、嘛尼、唄美、吽、氏,嗡、嘛尼、唄美、吽
吉祥!
西元2010年3月9日於寶島台北
釋迦弟子喜仁恭譯
儀軌-《大悲觀音利眾遍虛空修誦儀軌》 湯東甲波 造
【皈依發菩提心】:( 合十誦三次 )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我皈依,願我所修諸功德,為度眾生願成佛
【生起本尊】:( 一次 )
我等遍虛空有情,頭頂白蓮月輪上,舍字化成聖觀音,白色明淨五光燦,
莊嚴微笑悲眼視,四臂首對為合掌,後持晶珠與白蓮,綢緞瓔珞珠寶飾,
上身穿著鹿皮衣,無量光佛頂上嚴,雙足金剛跏趺坐,背倚無垢滿月帷,
攝諸皈依處自性
【讚頌】:(觀想我及一切眾生同聲祈請,誦下文,一次 )
尊者無瑕身白淨,圓滿佛陀頂上嚴,慈眼悲憫視眾生,觀音菩薩我頂禮
【祈請】:(合十誦三、七或更多次)
因我專誠祈求力,自聖者身放光明,淨諸惡業及煩惱,娑婆頓成極樂土,
有情眾生身口意,悉成觀音身語意,現象音聲及世智,悉與空性合如一
【祈請】:( 盡力持誦,然後住於三輪無分別之自性平等中,禪修片刻)
唵嘛尼悲咩吽
【圓滿】:
自他身相皆是聖者身,一切音聲悉為六字明,
諸般心念無非大智慧,願將以此勝功德,
令我速成觀世音,普度一切諸有情,同登覺岸盡無餘,觀想唸誦功德力,
願與有緣諸眾生,命終舍此不淨身,剎那化生極樂國,生已即刻登十地,
願以化身利十方,願以此善令眾生,圓滿福慧二資糧,功德智慧所由生,
願得勝妙之二身。
【迥向文】(合十):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願度眾生解脫輪迥海
==
加持力很大的觀音儀軌(由觀音菩薩親授) - 宏元準提觀音共修園地 (本部)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undi-guain/article?mid=123706&prev=25958&next=123670&l=f&fid=5
原文開頭
加持力很大的觀音儀軌(由觀音菩薩親授)
此觀音菩薩儀軌
為藏地大成就者 湯東甲波 親見觀世音菩薩後
由菩薩親授 人人均可修持
感覺上好像很多師兄都非常喜歡六字大明咒修持。特地將這儀軌貼上與諸位同修分享。此法本有稍長( 加上七支贊和觀音祈請文 )和精簡二種。現貼是短的。它的傅承起於唐通嘉波祖師( 鐵索喇嘛 ) 親見觀音後寫下。並有預言將來會普傳以利樂一切有情。現在確實印正了這預言。很多上師 (四大派 )都在傳授。它無論是對初機者或專修都非常殊勝。我們中心很多師兄都有學習。喇嘛也說過沒受灌頂或口授也可修此儀軌。當然如果有機緣遇到上師, 求得灌頂和口授那會更好。
儀軌--《觀音儀軌》 十五世大寶法王造
【皈依、發心】:(三遍或七遍)
佛陀聖法諸等聖僧前 直至得證菩提我皈依
願我所作布施等功德 為利眾生成就諸佛行
【觀迎本尊】:
我等虛空遍有情白蓮月輪頂上,觀“舍”字作成觀世音白色明淨放五光美笑慈祥視眾生,四臂前二成合掌,後二晶珠、白蓮,持絲綢瓔珞莊嚴飾,上身披穿鹿皮衣,阿彌陀佛頂上尊兩足金剛跏趺坐,背依無垢月皎潔持住自性皈依處。
【讚頌】:
清淨莊嚴妙色身 阿彌陀佛頂上尊 慈眼悲憫視眾生 觀音菩薩我頂禮
【七支供養】:
聖妙觀世音菩薩 十方三世正覺者 一切諸佛菩薩眾 我等恭敬稽首禮
花朵燃香燈塗香 妙食及諸伎樂等 實設觀想誠供養 祈請聖眾喜納受
無始劫來直至今 十不善業五無間 煩惱心識隨流轉 一切罪業我懺悔
聲聞緣覺菩薩眾 因緣不同等眾生 三世所聚諸善行 一切功德我隨喜
眾生有情意隨想 心智成熟各差別 三乘共法不共法 祈請隨轉諸法lun
眾生輪迴未度盡 世尊慈悲莫入滅 浮沉苦海生死中 一切眾生請救度
願我所行諸功德 迴向皆成菩提因 修證無須費長時 速能度眾展大力
【悲切祈請】:
至誠祈請上師觀世音! 至誠祈請本尊觀世音!
至誠祈請至聖觀世音! 至誠祈請救度觀世音!
至誠祈請大慈觀世音! 具佛悲行祈請憶吾等
流轉無盡苦苦輪迴中 眾生歷盡難忍無常苦
捨離觀音菩薩無能救 祈願令證如來一切智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嗔怒恨心引生地獄道
眾生歷盡難忍寒熱苦 祈願往生本尊蓮座前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慳貪吝嗇引生餓鬼道
眾生歷盡難忍飢渴苦 祈願往生淨土普陀拉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無明愚癡引生畜生道
眾生歷盡難忍暗啞苦 祈願往生依怙本尊前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貪欲無止導引生人道
眾生歷盡難忍災貧苦 祈願往生極樂淨土中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嫉妒入心引生修羅道
眾生歷盡難忍爭鬥苦 祈願往生普陀拉淨土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無始累劫所聚諸惡業 驕慢我執導引生天道
眾生歷盡難忍變易苦 祈願往生普陀拉淨土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願我此生未來一切生 所作所行皆與觀音同
拔救五濁眾生得度脫 六字明咒廣傳遍十方
至尊本尊尊前我祈請 願吾調伏有情為信眾
了悟因果精進修善行 得恆與法相應利眾生 嗡瑪尼貝美吽(三次)
【悲切祈請】:
至尊觀音放光明 惡業煩惱皆淨化
莎婆頓成妙淨土 有情眾生身口意
悉成觀音身口意 相聲心皆入空性
嗡瑪尼貝美吽(連續不斷多多益善)
【圓滿】:
自他皆現本尊身 世間響滿六字明 心為廣大般若智
【回向】:
願以此善速證得 成就本尊觀世音 一切眾生盡無餘 悉皆安置佛國境
如此觀修讚頌諸功德 迴向善緣逆緣諸有情
臨命終時離捨不淨身 剎那往生極樂淨土中
化生即刻解脫登十地 十方化身利益十方眾
願以此善濟眾生 圓滿福慧二資糧 依此福慧之所生 即得勝妙法化身
菩提心為至妙寶 若未發心願發起 已發心者莫退失 願此菩提轉增勝
【往生淨土祈願文】:
噯瑪霍 稀有世尊無量光如來 右為大悲觀世音菩薩
左為大力大勢至菩薩 無量諸佛菩薩眾圍繞
本具無量真善諸妙樂 名為清淨極樂國淨土
願我命終隨即能往生 不為中陰障礙阻絕擾
蓮花化生親見阿彌陀 我今如是虔誠發此願
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眾 祈請加持無礙利往生
【 成就所願咒】:
爹雅塔班雜迪雅阿哇波達拿耶所哈
十方諸佛善護念 福慧圓滿欣讚歎
三世吾作諸善業 悉皆供養三寶尊
願諸佛法廣傳揚 善業迴向有情眾
願諸眾生皆成佛 具足一切諸善根
願自心性得成熟 二障清淨福慧具
長壽無病智慧增 願我此生證十地
於命終時即往生 願我往生極樂國
往生即得妙蓮開 願以此身得佛果
得證菩提成正覺 願化無數身度眾
【迴向文】: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
跋:原文乃文章格式,愚將其按儀軌次第序化並配圖,以方便課誦。修者當頂禮歷代噶舉(四梁八柱十四支)諸祖師及歷代噶瑪巴大師。
課前觀十七世大寶法王並合掌誦: 噶瑪巴千諾! 若干遍會有莫大利益。
注: 愚之前發的【十五世大寶法王的蓮師儀軌】和在這個儀軌中,之所以重複提示,是為使有緣此兩個儀軌者覓一安立之處,方便行者起修。如行者自身是噶舉傳承就更善了。順頌吉祥!
不慧後學鄔金羅桑多傑謹識頂禮和南
【 十五世大寶法王的觀音儀軌】 -鄔金羅桑貢噶多傑塔公居-搜狐博客 (http://ddzwdczx31453549.blog.sohu.com/140004884.html)
儀軌--《觀音心咒敦請儀軌。親見聖尊金顏》 嘛尼喇嘛貝瑪斯德造
嘛尼喇嘛貝瑪斯德造
【皈依、發心】:(三遍)
(藏:桑吉秋盪措既秋南拉) 一切殊勝佛法及僧眾
(藏:江秋巴杜達呢嘉素契) 乃至菩提之間永皈依
(藏:達給津梭具畢梭南既) 以我所行布施之福德
(藏:卓拉盼契桑吉竹巴修) 為利眾生願成就佛果
【生起次第】:(一遍)
啥啥
(藏:攘逆見日瑟素薩哇宜) 自身明觀觀世音聖尊
(藏:圖給啥利喔瑟秋玖處) 心間啥字放光照十方
(藏:瑪達諾南湯嘉夏宜康) 不淨外器皆成越量宮
(藏:玖既森間見日瑟既固) 內情眾生觀世音之身
(藏:札札湯嘉宜給竹密盪) 一切聲響六字真言調
(藏:沾多袞江喔薩江秋森) 念頭皆為光明菩提心
(藏:達釀薩哲美畢盎內達) 無有增減淨等中持誦
(六字真言,持誦無數次) 嗡瑪呢貝美吽啥以
【獻供】:(一遍)
南無阿雅洛格秀Ra 曼札拉薩巴熱哇Ra 班雜阿岡巴當布貝 杜貝阿洛給甘迭
內溫迭夏達阿吽
【迴向】:(一遍)
啥啥
(藏:俊既瑪果固埵嘎) 無有過染身色白
(藏:作桑吉既悟拉間) 正等覺佛為頂嚴
(藏:圖既間既卓拉瑟) 以大悲眼視眾生
(藏:見日瑟拉恰擦埵) 禮讚觀世音聖尊
(藏:給哇德意紐杜達) 我今速以此善根
(藏:見日瑟汪竹玖內) 成就觀世音聖尊
(藏:卓哇既江瑪律巴) 令諸眾生盡無餘
(藏:迭宜薩拉果巴秀) 悉皆安置彼果位
--
附註:
聖尊嘛尼喇嘛略傳
珠古圖登諾布仁波切撰著
僅僅聽聞名號也能消除惡趣苦難的,一切眾生的依怙主──嘛尼喇嘛貝瑪斯德。在第二佛蓮師的法嗣──為度化眾生而化現的十三位殊勝的伏藏大師的預言授記中,異口同聲地認定其為大悲觀音菩薩的化身,並且凡見聞者皆能引入西方極樂世界。如同這些廣泛的讚嘆一般。
嘛尼喇嘛的父親名為阿威拉登,母親名為瑪薩玉準,公元1879年各種吉祥瑞兆中誕生於果洛瑪科地區(今果洛班瑪縣境內)。第一次開口講話時,即口誦:「父為六部拉登,母為瑪薩玉準,吾乃貝瑪斯德,嗡嘛呢貝美吽。」四句偈,如是念了好幾遍,周圍眾人皆親耳聽聞。
稚齡時,大乘種姓即已醒覺,唯一進行利他行。十二歲時依止依怙主朗珠貝瑪隆多江措,於其前出家受沙彌戒,接受顯密經教的灌頂、傳承、口訣。於吉隆札夏寺的札旦上師前亦領受眾多法教,後前往卓千寺接受了寧體上下部的一切法教。二十歲時,於依怙主朗珠貝瑪隆多江措前接受了具圓戒,法名為圖登希偉羅珠(釋教寂慧),並擔任吉隆札夏寺的住持。
於名為給勒芎的關房中閉關多年,依止觀音聖尊之觀修法,修行重心放在一切咒中之王六字明的持誦上,五十五歲之前即圓滿持誦了十億遍。多次親見觀音菩薩金顏,並且獲得了殊勝的加持及成就。因此堅信:勸導眾生行善以及究竟的依靠,沒有比觀音聖尊更為殊勝的。所以,其一生中透過觀音聖尊的聖像觀想、咒語持誦、種種等持而進行救渡眾生的事業,七億結緣有情引入解脫道。公元 1956年,七十八歲時色身融入於法界。
這位偉大上師法教中的《觀音心咒敦請儀軌──親見聖尊金顏》,成為過去安多地區八歲以上僧俗二眾的日誦法門,如今傳承幾乎斷絕,連知曉者都極其稀少。
昔日,尊者親口所傳──耳聞也能禁止惡趣之門具有不可思議加持的六字大明咒之殊勝唱腔,如河流般不斷地迴盪在安多地區廣袤的大地上,而今如同冬天布穀鳥的鳴聲般沉寂,令人惋惜。
在此,因對佛教及眾生具有增上意樂的大德嚴喇嘛出資,依著尊者所傳六字大明咒殊勝唱腔錄製CD,與大眾結緣,並請求撰文介紹尊者嘛尼喇嘛及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以隨喜心撰寫此短文,願一切結緣有情獲得觀音聖尊的果位。
旺多珠古圖登諾布
二○○七年三月三日神變日
【觀音心咒敦請儀軌】─親見聖尊金顏,六字大明微妙心印 ,http://buddha.goodweb.cn/music/zt/6z/page06_6.asp
儀軌-《觀音六字真言簡略念修儀軌》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重新排版)
【皈依發心】:(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發四無量心】:(三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觀想】:(一遍)
舍( )
南海普陀清淨剎土中,純白蓮花明月座墊上,
自身觀為聖者觀世音,一面四臂雙足身皎潔,
第一雙手合掌于胸前,下手分持白蓮水晶珠,
綾羅珍寶裝飾跏(ㄐㄧㄚ)趺(ㄈㄨ)坐,頭頂上師無量光莊嚴。
眷屬佛及菩薩如雲聚,三處嗡(ㄨㄥ)啊(ㄚ)吽(ㄏㄨㄥ)皆放光芒,
迎請智慧尊眾無二入,至心稱念:乍吽(ㄏㄨㄥ)旺吙(ㄏㄨㄛ)﹔
智尊與我融合為一體,心間蓮月墊上之舍字,
六字真言以咒鬘(ㄇㄢ)旋繞,發光供聖淨除眾生障。
一切剎土普陀山淨土,一切顯現大悲觀音身,
一切聲響六字真言語,一切心念空性大悲意,
無執本來法性中念誦:
嗡嘛呢叭美吽
(Ohm mani-padme hum)
(隨意念誦六字大明咒或加上“舍”字七字大明咒。)
舍!!!
以心明觀自內心,無可識別如虛空。
無有所見極清澈,本體住于空性中。嗡嘛呢叭美吽舍。
自性通徹空性中,顯現不滅極明朗,
無偏周遍無為法,自性光明極希有,嗡嘛呢叭美吽舍。
明而空兮空又明,明空無二離思言,本來俱生此大樂。
乃為了義觀自在,嗡嘛呢叭美吽舍。
思維意義而念誦,最後回向善根並誦吉祥詞。此乃全知麥彭仁波切根據經、續、竅訣,為那他布則修行而著“觀音六字真言”之修法。善哉!吉祥!!!(益西彭措堪布譯)
(註:前可加加倍咒三遍--嗡桑巴Ra桑巴Ra、比瑪納薩Ra、瑪哈臧巴巴吽帕的所哈)
藏傳--西藏佛教的修行道--無上瑜伽續 by 達賴喇嘛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無上瑜伽續
標題: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無上瑜伽續
無上瑜伽續
對我們西藏人而言,無上瑜伽續有如日常飲食。我發現《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和毗盧遮那佛的《大日經》在日本很盛行,下三部密續的行者也相當多。但似乎無上瑜伽續只存在于西藏傳統,雖然我不能肯定這麼說。
無上瑜伽續施設的物件,是屬於欲界的人類,他們的身體結構包含六大元素,其中三個得自父親,三個得自母親。
無上瑜伽續的甚深道有一個特色:不僅運用本自清淨的根在世俗諦的顯相(如死、中陰或結生),還與成佛的果位(佛三身)相應。
無上瑜伽續從因續(根)、方便續(道)和果續三個層面(又稱父續、母續、無二續)來說明“密續”這個名詞。所有這三個層而的密續,都源自明光的基礎本心。
如果你能夠瞭解這一點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瞭解薩迦派的詮釋:因緣是一切萬法的基礎,或根本基礎,這裏系指曼陀羅;而曼陀羅中的一切本尊,實際上是源自此一根本基礎。
薩迦派認為這個根本基礎以“三法印”的形式,呈現在凡夫“因”地的根器和世間萬法上;以善法的形式,呈現在“道”上的一切現象;以潛能的形式,呈現在佛“果”的一切現象上。同時,我們在寧瑪派的著作中,也可看到類似的描述,如“根果平等不二”。
因為果位的一切現象,都是以潛能的形式,在這個根本基礎之內具足或呈現,以所我們也可以瞭解何謂“佛的身和他的智慧不可分離”。但是對於這些說法和觀念,我們也應該有正確的瞭解,否則就會有產生常見的危險,有如數論(僧法)派主張在種子的階段,就已經有芽。
我們如果記住這些重點的勝義,就可以瞭解彌勒在《大乘無上續論釋》(寶性論)中所說“心的一切染汙都是暫時和偶發的,心的一切品質都是自然呈現在心中”這句話,並不表示心的一切品質和證悟實際呈現在心中,而是以潛能的形式呈現,因為一切萬法都是以潛能呈現在明光的基礎本心中。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也可以瞭解類似的陳述,如“認證一個人的真性,等於完全開悟”。
在其他密續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譬如《喜金剛續》就說:“有情眾生是圓滿覺悟的,卻被煩惱所障蔽了。”《時輪金剛續》也非常強調明光的基礎本心,只不過用了不同的名相“遍一切金剛虛空”。
龍樹有《五次第明燈論》,注解《密集金剛續》的五圓滿次第,其中提到修習虛幻觀的行者應平等看待一切萬法。意思是在圓滿次第,當行者能夠生起極細身(級細心氣的性質,稱為虛幻身)時,就可以把他的認知擴大到一切萬法,把萬法視為這個明光基礎心的顯相。
雖然我們能夠把一切生命視為明光基礎心的顯相,因為在究竟上這明光基礎心是一切生命的基本源頭,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也可以把整個環境視為這個明光基礎心的顯現嗎?我不認為這裏指環境或現象是心的性質,雖然唯識宗主張心是一切外物的性質。這裏的意思稍有不同,我們必須瞭解基礎心的產物、顯相或呈現,而非它的性質。
因此,當一個人親證這個明光基礎心(最細微心)的顯相經驗時,一切粗層面的能量和心理作用都斂攝或分解了。那時候心中所呈現的,就只是純淨的空性而已。
密續包含各種方便和法門,其目的是讓我們能夠運用在死亡或其他情境自然顯現的這個明光基礎心。一般說來,顯教認為,臨終者最後一刹那的心識,雖然很微細,卻是中性的,密續就介紹了許多方法,把心的那種狀態化成善法,以從事正面的用途。
我在印度大師世親的著作中讀到,與噁心所比較,善心所更有力。理由之一,從某個觀點來看,善心所具備有效的基礎,因為它們是理性無誤的。理由之二,在死時甚至死後的中陰階段,當明光基礎心顯現時,惟有善心所才能生起,噁心所是絕對不能生起的。
大印、噶舉派大手印和寧瑪派大圓滿法的“見”都歸結到同一重點:認識明光基礎心。你也許要質疑,一般認為大圓滿法是九乘之巔,因為我們在修大圓滿法時是利用我們的本覺,而在前面八乘中,我們卻是用我的心。如果是這個樣子,我們怎能說大圓滿的“見”與無上瑜伽續相同,都是認識明光基礎心呢?
大圓滿上師滇白•尼瑪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說,不錯,無上瑜伽續相當重視明光基礎心的探索和發展,這也是大圓滿法的特色。兩者的不同在於方法。
在無上瑜伽續中,採取漸修的方式來探索和發展明光基礎心,從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最後證得明光。大圓滿法則不採取漸修的方式,而是一開始就利用我們的本覺直接掌握明光心。
在研究無上瑜伽續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同一個名相在密典中可能具有許多層面的詮釋,這就像我人前面談論過的《般若經》,具有兩種層面的詮釋:字面意義(了義)和隱含意義(不了義)。在密續中,詮釋更來得深,一個名相可能具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意義和詮釋。
密續詮釋一個名相的方式有四個:一是字面的意義;二是顯教和下部密續共通的詮釋;三是隱含的意義,又分三類:(1)隱藏著同產生欲望導入修道的方法,(2)隱藏著顯相,(3)隱藏著世俗諦(幻化身);四是究竟義,這裏是指終極的明光和交合。
另有一種詮釋方式,稱為六界:不了義和了義、有意和非有意、字面和非字面意義。
在這種複雜的密續詮釋中,實際對學生解釋的方式有二個:一是在大眾開示或集會中所做的教授,一是師徒關係中的傳授。
為了確保修密續不離佛法,以便最終能夠成佛,密典經常會引用顯教的程式模式。不同密續的複雜性和微細差異,源自行者根機、身體結構等條件的差異。因此,密續一開始就有序言,指出適合修行者的資格。密續行者可分四類,最主要的是如實行者。
為什麼要以這麼複雜的方式對合適行者說明密續?其目的是要讓行者體悟二諦,這裏所說的二諦,並不是指顯教的勝義諦和世俗諦,而是無上瑜伽續的二諦。
顯教對於勝義諦和世俗諦的詮釋,放在無上瑜伽續的脈絡裏,都是屬於世俗諦。這種對於密典的詮釋方式,見於詮釋性的密續《智慧金剛集要》。
密續有一個特色:幾乎所有的密續都以E wan(釋注:E的意思是智慧,wan是方便,等於顯教經典中的“如是我聞”)這兩個字開始。這兩個字涵蓋密續的整個意義,不僅是密續的字面意義,還有其確定意義。一切密續都是論曲,所以包含許多不同的字,而這些字最終又來自母音和子音,是故一切字都包含在E wan兩個字之中;同時,密續的整個意義可以分成根、道、果三部分,因此一切密續也可以包含在E wan的意義之中。
誠如月稱在他著名的《明燈論》中,以一首偈總結密續的全部內容,E wan實際上涵攝密續的全部主題。《明燈論》非常著名,以致有一個時期,人們說正如太陽和月亮是天空的二個光線來源,地上也有二個亮光的來源,一個是月稱注解龍樹《中論》的《明句論》,一個是他廣注《密集金剛續》的《明燈論》。
這首偈子說:
生起次第觀佛身,五勝行中是第一,
禪觀心性是第二,深得世諦是第三,
淨化世諦是第四,結合二諦是第五。
扼要地說,這是無上瑜伽續的全部主題。月稱的論著把整個密續分成五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四次第。
因為有不同的次第,所以有成熟這些道的四種灌頂,授灌頂行者修持生起次第。第一是瓶灌,第二是秘密灌,授權行者修持幻身定,幻身包括三幻變:幻變身、幻變語和幻變意。三幻變實際上是幻身定的前行,構成圓滿次第的第三次第。第三是智慧,授權行者觀想明光第四是文字灌,授權行者觀想結合。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無上瑜伽續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141)
藏傳-阿底峽尊者對三位心子的甚深開示
阿底峽尊者對三位心子的甚深開示
問: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麼是最殊勝的法
尊者答道:「
證悟無我之義的人即是最殊勝的智者。
最殊勝的持戒即是心相續調柔;
最殊勝的功德即是具有饒益之心;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經常觀察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即是了知一切法皆無自性;
最殊勝的行為即是與世俗人相違;
最殊勝的悉地即是煩惱得以減少;
最殊勝的神通即是慾望減弱;
最殊勝的佈施即是沒有貪執;
最殊勝的戒律即是內心寂靜;
最殊勝的忍辱即是處於低位;
最殊勝的精進即是放下一切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即是心不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即是對任何法都沒有二種我執;
最殊勝的善知識即是指出求知者的缺點;
最殊勝的教言即是對症下藥;
最殊勝的好友即是正知正念;
最殊勝的激勵即是怨敵、魔害、疾病等苦難;
最殊勝的方便即是順其自然;
最殊勝的恩德即是引進佛門;
最殊勝的受益即是心向善法。」
仲敦巴問:「在一切法之中,最究竟的是什麼呢?」
尊者答道:「
最究竟的法就是無緣大悲藏。
譬如,世間有一種叫作『化沃求托』的神藥,能夠治療百病;
而證悟法界空性的智慧,能夠對治一切煩惱,其妙用如同此藥一般。」
問:「如今所謂已證悟空性的人,其相續中的貪心和嗔心卻一點也沒有減退,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
這些人都是大言不慚的人啊!如果一個修行者真實地證悟了空性的法義,
則身、語、意三門就會像腳踩在棉花上一樣柔軟調順,
或者像糌粑湯中放進了酥油一樣寂靜平伏。
正如聖天論師所說『諸法的本性是不是空性呢?僅僅是生起這樣的合理懷疑也能摧毀三界輪迴的根本。
』因此,如實證悟空性之義則如服食聖藥一般,一通百通,親證了一切道法蘊涵其中的道理。」
問:「證悟空性為何能涵攝一切道法呢?」
尊者答道:「
一切道法可歸攝於六度之中。真實證悟了空性之義,
則對內外一切諸法無有慾望貪執,所以恆常具足佈施度;
沒有慾望和貪執,就不會被惡業所垢染,所以恆常具足戒律度;
無有我執及我所執所引起的嗔心,所以恆常具足忍辱度;
對證悟空性具有歡喜心,所以恆常具足精進度;
遠離了執著於有法的散亂,所以恆常具足禪定度;
對任何法遠離了三輪作意,所以恆常具足智慧度。」
問:「對於一個證悟者來說,僅僅依靠空性的見解和修持,就能成佛嗎?」
答:「
如是一切顯現和所有音聲,沒有不是從自心產生的,心體就是明空覺性。
證悟覺空無二,就是見解;
無有散亂,以正念不斷護持,就是修持;
狀態之中猶如幻化般積累二種資糧,就是行為。
現在若能對自己的見、修、行有所覺受,則在夢中也能夠行持;
若夢中能夠行持,則臨終時能夠行持;
若臨終時能夠行持,則中陰時也能夠行持;
在中陰時也能夠行持,便決定能獲得殊勝悉地。」
www.facebook.com ( Cheah Chuan Hin)
[http://www.zhfs.org/read.php?tid=40787 阿底峽尊者對三位心子的甚深開示|大德开示专栏 - 中华放生联盟 全球最大的放生中文网站!愿您永具菩提心! - Powered by PHPWind.net]
[藏傳]-[噶當]-《菩提道燈論》-阿底峽尊者造-如石法師譯版 及法尊法師譯版(《菩提道炬論》)
菩提道燈論--如石法師譯版
敬禮文殊師利菩薩
(一)緒論
1.敬禮三世一切佛、教法以及諸僧衆;
賢徒菩提光勸請,故當善顯覺道燈。
2.由下中及上,應知有三士;爲明彼特徵,當書各差別。
3.任憑何方便,唯於生死樂,求自利益者,知其爲下士。
4.厭棄三有樂,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滅,彼名爲中士。
5.若因自心苦,而欲盡消除,他人一切苦,彼是上士夫[3]。
6.於諸勝有情,求大菩提者,當說諸師長,所示正方便。
(二)大乘歸依
7.對佛畫像等、靈塔正法前[4],陳以花香物,豐盛作供養︰
8.亦獻普賢行,所說七支供。乃至菩提藏,志心不退轉;
7.淨信三寶尊,雙膝著於地,恭敬合掌已,三稱而歸依。
(三)發菩提心
10.次於諸有情,先起慈心觀;思墮惡趣等、及受死歿苦;所有諸衆生,爲苦所逼惱。
11.欲度諸衆生,出苦及苦因,當發菩提心,立誓永不退。
12.如是發愿心,所生諸功德,如於華嚴經[5],彌勒廣宣說。
13.讀經教或從師聞,了知正等菩提心,功德利益無邊際,是故數數發其心。
14.勇施問經等[6],廣說彼福德,摘要唯三頌,今且錄於此︰「
15.善提心福德,其中若有色,充滿虛空界,福德猶有余。
16.若人以珍寶,遍滿恆沙數,一切佛世界,普供世間主;
17.若人合其掌,心敬大善提;此供猶勝前,獲福無邊際。」7
18.既發菩提愿心已,應勤努力令徧增;爲於來生能憶念,應當徧護諸學處。
19.除行心體諸律儀,非能增長正愿心;
由欲增長菩提愿,故當勉力受此戒。
(四)別解脫律儀
20.恆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余有。
21.如來所宣說,七別解脫中,梵行最勝者,是比丘律儀。
(五)菩薩律儀
22.當以菩薩地,戒品所說軌,從具德相師,受持菩薩戒。
23.善巧律儀軌、自住清淨戒,堪傳律具悲,當知是良師。
24.盡力尋求已,良師若未得,當爲說其余受持律儀軌。
25.如於妙吉祥莊嚴佛土經,說昔妙吉祥曾爲虛空王;彼時所發心,此處當詳述︰
26.我於依怙前,發起正覺心;筵衆爲上賓,解除彼貧乏。8
27.從今至証得無上勝善提,不起忿害心、慳吝與嫉妒。
28.當修勝梵行,悉斷罪與欲,欣喜淨律儀,常隨諸佛學。
27.不樂獨爲己,速証大菩提;愿爲一有情,住到最後際。
30.當淨無限量不思議佛土,普令十方界稱揚我名號。9
31.一切身語業,我皆令清淨,意業亦令淨;不作諸惡業。」10
32.自身語意清淨因,即住行心體律儀,善習三種戒學已,於三戒學猶敬重。
33.如是勤清淨菩薩諸律儀,當悉能圓滿大菩提資糧。
(六)禪定與神通
34.一切佛共許︰圓滿福與智--二種資糧因,是引發神通。
35.如鳥未長翼,不能騰空飛;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36.具通者一日,所生諸福德,未得神通者,百世不能集。
37.欲速能圓滿菩提資糧者,勤修成神通,非以懈怠得。
38.止若未修成,不能起神通,故爲成就止,再三應策勵。
39.止支若失壞,縱然奮力修,歷經數千載,三昧終不成。
40.故當善安住禪定資糧品,所說諸支分;隨於一所緣,心意善安住。
41.瑜伽止若生,神通亦當成。
(七)智慧與方便
瑜伽離慧度,不能盡諸障。
42.爲求盡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方便,修慧度瑜伽。
43.智慧離方便,方便離智慧,俱說爲縛故,二俱不應舍。
44.何慧何方便?爲除諸疑故,當明慧方便彼二之差別。
45.除慧波羅蜜,其餘施度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爲方便。
46.由修方便力,自善修智慧,彼速証菩提;非唯修無我。
47.了達蘊界處一切皆無生,知其自性空,說名爲智慧。
48.有則生非理,無亦如空花,二俱犯俱過,故俱亦不生。
49.法不從自生,非從他及共,非從無因故;其體無自性。
50.又以一及多觀察一切法,其體不可得,故定無自性。
51.空性七十理,中論等皆說︰成立一切法自性之空性[11]。
52.惟恐文繁故,於此不廣陳;僅就已成宗,爲修故精說[12]。
53.是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修習無我者,即是修真性。
54.以慧觀諸法,不見有自性;說慧理亦然[13];當修無分別。
55.三有分別生,其性爲分別;故斷諸分別,即是勝涅盤。
56.如是佛亦說︰分別大無明,能墮生死海;住無分別定,無別明如空。」
57.入無分別陀羅尼亦雲︰佛子於此法,若思無分別,能越分別障,漸入無分別。」[14]
58.由諸聖教理,定解一切法無生無性已,當修無分別。
(八)道位次第
59.如是修真性,漸得暖等已,當証極喜等,佛菩提非遙。
(九)密咒乘
60.若欲由咒力所成息增等,及修寶瓶等八大悉地力,順利得圓滿大菩提資糧;
61.及欲樂修習事行等續部,所說諸密咒。[15]
62.爲求師長灌頂故,當以承事施寶等、依教奉行等諸事,令賢善師心歡喜。
63.賢善上師心喜故,圓滿傳授師灌頂,清淨諸罪爲體性,即成修習悉地器。
64.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梵行者勿受密與慧灌頂。
65.若受彼灌頂,複住淨梵行,違犯所遮故,壞彼難行律。
66.禁行者若受,當生他勝罪,且定墮惡趣,故亦無成就。
67.欲聞說諸續、火供祠祀等,須得師灌頂;知真者無過。
(十)結頌
68.上座吉祥燃燈智,見經等法所說教;菩提光誠勸請故,已略示明菩提道。
大阿闍黎 吉祥燃燈智所造《菩提道燈》竟
跋︰此論造於象雄托鈴寺,由這位印度大學人本人以及主校譯師善慧共同翻譯、審校。
註釋
──────────
1) 參見《大藏經補篇》,冊10,頁75。
2) 參見《西藏經義淺論》,頁135~139。
3) 《難處釋》引《俱舍論釋》說︰「上士雖然自覺有苦,卻一心想爲他人求取安樂、根除痛苦。爲什麼呢?因爲他以衆生之苦爲苦」(參見《難處釋》第一章;大正,29,64上)。本文第五頌即據此而譯。
4) 第七頌第二句的「正法」,是根據《難處釋》所引用的頌文而增譯的(D.Khi︰243a2)。
5) 「廣宣說」("rab tub shad"),意爲"強調、極力宣說"。法尊譯本中的「應」字,疑似「廣」字之誤。
6) 此頌的原文有一「等」(sogs)字,且釋文中除了引用《勇施所問經》以外,還廣泛引用了《無盡意所示經》、《華嚴經》和《入菩薩行》說明菩提心的福德(D.Khi︰25la~252b);所以筆者將法尊譯本略去的「等」字譯出。
7) 第15、16、17三頌所引《勇施所問經》,參見《大寶積經》︰「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虛空界,無能容受者。假使布珍寶,供養於諸佛,有能一合掌,回向菩提心,其福過於彼,邊際不可得」(大正,11,542下)。藏譯本見Ot.28,Vol.25:86.2。又,其中第17頌,第3句,原文有「比較」之意,表示比第16頌的情形更加殊勝;英譯本也譯爲"higher by far"(R:p.6)。
8) 依照藏文原文來看,法尊所譯第26頌完全正確,可是最後兩句的意義卻很難銜接。在藏譯本《學處集要》所引用的經文中,第四句的意思是「解除彼貧窮」(D.Khi︰10b7);梵文英譯本也譯爲"I shall deliver it from poverty."(SS:p.15)。又,竺法護所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亦同(參見注10)。因此,本書將這句改譯爲「解除彼貧乏」。
9) 第30頌和26頌的情形完全相同;法尊的譯文正確︰「受持於名號,及住十方界」,但是很難理解;因爲問題出在藏譯本。爲了提供讀者另一個角度的理解,所以筆者根據《學處集要》中的引文譯成「普令十方界,稱楊我名號」(D.Khi︰10b7~11a1)。梵文英譯本譯爲︰"I will gain me a name renowned in the ten quarters."(SS:p.15)。此外,三種漢譯本譯法亦同(參見注10)。
10) 第26~31頌在三種漢譯本中分別爲︰
1.西晉‧竺法護譯《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
「今發于道心,在一切世間,普請於衆生,令不墮貧匱。
從今日以往,假使生欲心,輒當欺諸佛,現下十方聖。
若生鎮恨厭,嫉妒又貪苦,未曾犯不可,至成人中尊。
常當修梵行,棄欲舍穢惡,當學於諸佛,戒禁調和性。
不以斯四色,疾成佛正覺,用心切之故,當行於本際。
常嚴淨佛土,無限不可議,當宣傳名稱,通徹於十方。
唯聖見授慧,成佛人中上,令其心清淨,永無衆猶豫。
常修治身行,口言亦如是,亦當淨心念,不犯衆瑕疵」
(大正,11,897中)。
2.唐‧實叉難陀譯《文殊師利授記會》︰
「爲一一衆生,誓盡本來際,受無量生死,而作大饒益。
備修菩薩行,救諸衆生苦,從今苦違誓,起於貪欲心。
及慳嫉怨恨,則誑十方佛,又我從今日,乃至成菩提。
常當學諸佛,修行於梵行,隨順淨戒律,遠離諸過咎。
又我於菩提,亦不愿速証,當盡未來際,廣利諸羣生。
嚴淨諸佛剎,無量不思議,當令我名號,普聞十方界。
我今自授記,決定當成佛,志樂勝清淨,於此固無疑。
我當淨三業,不令起諸惡」(大正,11,346上)。
3.唐‧不空譯《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對於大衆前,我發菩提心,誓度諸羣生,皆離於衆苦。
愿從今已後,若我有染汚,鎮恚嫉妒心,並我慢貪愛。
是欺誑十方,及現下諸佛,從此而已後,乃至証菩提。
誓行於梵行,我舍貪欲罪,隨佛而修學,淨戒柔和忍。
不以忽遽心,速求成正覺,我盡未來際,於一一有情。
淨於佛剎土,無量不思議,稱揚彼名號,普聞十方國。
我今自授記,成佛不應疑,對於導師前,我淨於意業。
及淨於身業,乃至於語業,悉皆令清淨,不應起不善」
(大正,11,913上)。
11) 第51頌的原意是說︰《空性七十頌》和《中論》等論都說明了「成立諸法無自性的空性」的「道理」(rigs)。英譯本也說︰"Explains the proof that all..."(R:p.10)。
12) 本書翻譯藏語"rab tu bshad",爲「精說」,是根據《難處釋》︰「這是對那些想實踐的瑜伽行者所作的簡要開示」(D.Khi︰291a5)。
13) 第54頌,第3句,原文是"shes rab de nyid rig bshad",所以法尊譯出一個「了」(rig)。然而句中的"rig"字,在D本《難處釋》中兩處皆作"rigs"──「理」;P本也有一處作"rigs"。此外,根據釋文的意義判斷,也應該作"rigs bshad"才對,也就是「說理」的意思(參見本書頁197)。
14) 《入無分別陀羅尼》勘同《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與第57頌意義相近的經文,參見大正,15,806中;藏譯本見Ot.810,Vol.32:231。
15) 參見英譯本︰"if one wishes to blissfully comptete/the accumulations for full awakening/and desires to practice..."(G:p.22)。
===========
菩提道燈論 (http://www.suttaworld.org/big5-txt/ancient_t/ptd/ptdfl2.htm)
法尊譯於廣濟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
禮敬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僧眾
應賢弟子菩提光 勸請善顯覺道燈
由下中及上 應知有三士 當書彼等相 各各之差別
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為下士夫
背棄三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為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為諸勝有情 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師長 所示正方便
對佛畫像等 及諸靈塔前 以花香等物 盡所有供養
亦以普賢行 所說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轉之心
信仰三寶尊 雙膝著餘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為先 觀惡趣生等 及死歿等苦
無餘諸眾生 為苦所苦惱 從苦及苦因 欲度脫眾生
立誓永不退 常發菩提心 如是發願心 所生諸功德
如華嚴經中 彌勒應宣說
或讀彼經或師聞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無邊為因緣 如是數數發其心
勇施請問經 亦廣說此福 彼略攝三頌 今此當摘錄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滿虛空界 其福猶有餘
若人以珍寶 徧滿恆沙數 一切佛世界 供獻於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勝 其福無邊際
既發菩提願心已 應多勵力徧增長
此為餘生常憶念 如說學處當徧護
除行心體諸律儀 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 故當勵力受此律
若常具餘七 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 善根餘非有
七眾別解脫 如來所宣說 梵行為最勝 是芯芻律儀
當以菩薩地 戒品所說軌 從具德相師 受持彼律儀
善巧律儀軌 自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 當知是良師
若努力尋求 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餘 受律儀軌則
如昔妙吉祥 為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心 如妙祥莊嚴
佛土經所說 如是此當書 於諸依怙前 發大菩提心
請一切眾生 度彼出生死 損害心忿心 慳吝與嫉妒
從今至證道 此等終不起 當修行梵行 當斷罪及欲
愛樂戒律儀 當隨諸佛學 不樂為自己 速得大菩提
為一有情因 住到最後際 當嚴淨無量 不思議佛土
受持於名號 及住十方界 我之身語業 一切使清淨
意業亦清淨 不作不善業
自身語心清淨因 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三戒學 於三戒學起敬重
如是勤清淨 菩薩諸律儀 便當能圓滿 大菩提資糧
福智為自性 資糧圓滿因 一切佛共許 為引發神通
如鳥未生翼 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日夜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若為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為修成止故 應數數策勵
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
故當善安住 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於隨一所緣
意安住於善 瑜珈若成止 神通亦當成 離慧度瑜珈
不能盡諸障 為無餘斷除 煩惱所知障 故應具方便
修慧度瑜珈 般若離方便 方便離般若 俱說為繫縛
故二不應離 何慧何方便 為除諸疑故 當明諸方便
與般若差別 除般若度外 施般羅蜜等 一切善資糧
佛說為方便 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遍達蘊處界 皆悉無有生 了知自性空
說名為般若 有則生非理 無亦如空花 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生 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無因生
故無體自性 又一切諸法 用一異觀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無自性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論等 亦成立諸法
自性之空性 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廣說 僅就己成宗
為修故而說 故無餘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無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觀諸法 都不見自性 亦了彼慧性
無分別修彼 三有分別生 分別為體性 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盤 如世尊說云 分別大無明 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 無分別如空
如無分別陀羅尼亦云
佛子於此法 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 漸得無分別
由聖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無生無自性 當修無分別
如是修真性 漸得暖等己 當得極喜等 佛菩提非遙
由咒力成就 靜增等事業 及修寶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樂圓滿 大菩提資糧 若有欲修習 事行等續部
所說諸密咒
為求師長灌頂故 當以承事寶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由於師長心喜故 圓滿傳授師灌頂
清淨諸罪為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慣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法尊譯於廣濟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2005/03/25 校對
版本:福智之聲出版社
藏傳-格魯-《中觀奧義淺釋明鏡》 -- 多識仁波切著
藏傳-格魯-《中觀奧義淺釋明鏡》 -- 多識著
《中觀奧義淺釋明鏡》 -- 多識著
徹悟法性真如(1)作開示,導師釋迦之王與龍樹,
解說無比月稱善慧稱,(1)我以誠心依止“二稱”師。
所謂法真如的“法”所指,知識對像有與存在義。從色法到佛地遍知智,一切事物都屬法範圍。
稱作法的各種存在物,一是顯現識前物現象,一是自身成立物自性。
現象屬於世智認知境。真如自性屬於聖智境。眼等根識只見諸現象,真如自性屬於意識境。
此識唯有聖地定中智,以及世俗智中分別智。
諸法成為其法有兩種,一是自性自立成其法,二是名稱意相立其法。
諸法成立唯有此二途,倘若成立必居其中一。
所謂自性自立為其物,是指指稱對象本身有,名意所表本質規定性,固有並非人類所賦予,本具自然自立之自性。
假若物具自性其成立,不必依賴非己諸因緣。萬物無一例外其成立,都要依賴生成諸因緣,因此諸物並非自性成。
由此斷定諸事物成立,都屬唯依名相所賦義。所謂唯依名義之“唯”字,只是排除自性成立義。
並非否定名所表物體。 雖然沒有離名相之事,名相所指也非皆實有。依賴名相成立諸存在,
皆屬名言量識認證境(3),真實存在也是實有物,能起真實事物諸作用,故謂世俗之有堪稱有。
名所賦義在物自體上,原本不具故謂自性空。自性空是一切法原本,所具法性真實存在性。
此性便是諸物真實義。空性是指排除自性義,法性雖空法體並非無。空義非指一切皆虛無,
故謂勝義之無不算無。法性依法空性依空體,法與空體以有為基礎,判斷法性空性空不空。
若對兔角虛空虛無類,判斷其性空有無意義。
認作凡有皆是自性有,物無自性與物不存在,看做同義乃是唯物論。 (4)雖無自性依據名相義,
成立緣起之有堪作有,故無墮入虛無斷邊過。本身固有或稱自性有,便是勝義真實有之意。
此種真實本來不存在,故說非真是假如幻象。
世俗緣起有效無差錯,所謂虛假是指諸事物,本無自性幻現自性相,因緣相合形成之假有。
與那錯幻識中所顯現,眼見雙月假相質不同。世俗諦真雖依世俗見,世俗事相並非依世俗。
佛地也有真假二諦事,固有見性見相兩種智。無倒錯的見相佛淨智,明察世俗不必依俗見。
倘若佛智不見世俗事,不見一半怎能稱遍知?
世俗假有與那錯識假,混為一談認為世俗諦,皆屬虛假否定善與惡,業果縛脫墮入虛無淵。
色本是空空性既是色,色外無空空外也無色。
此般若文別說是學者,文盲信徒也都能背誦。
若非鸚鵡學舌之讀經,怎麼能說“色即色空”是“自空斷滅之空”非正見。
“一切法的法性是空性”,此語佛在經中反复說。 還有“一切法”中未包括?
“不空之法”其談真可笑。
所見無境境為心所現,唯有心識非空是真有。將此唯識之見改名稱,雖稱大中觀而無新意。
主張常住佛性墮常邊,其餘諸法虛無墮斷邊。中觀本是排除兩邊義,既墮二邊妄自稱中觀。
空義排除虛無與自性,所立實有以及斷滅空。 現義排除常有非否定,世俗諦有排除真常邊。
現義不礙空義空義也,不礙現義現空為一體,成為法體法性之關係。二諦雙合應成中觀見。
比如眼識現見色相有,心識覺知色相自性空。眼看屏幕影像似真實,心中有誰將影當作真?
自性是指不變非緣起,實無不變非緣起之法,因此也無具自性之法。
若能不依因緣能自生,未播種之地當生六谷,未積二資能成佛二身。諸法若有常住不變性,
初始怎樣最終應那樣。器情世界該是無生滅,愚眾不會覺悟獲解脫。因無不依因緣不變性,
就有各種可變可行性。 被染心性因為無自性,可以變成佛陀清淨性。 此即所謂“何事具空性,
何事就有一切可能”義(5),將那外道常一自在我,改名常住不變如來藏, 無因無緣非修自然成,
法身普賢如來如地下, 所藏文物存於心陶罐。
既是不學無術愚如羊, 如修不思不想無想禪,成佛猶如生菇有人說。 諸法法性無遮是空性,
因此它是非有是無為, 故說不生不滅如虛空。定中之智雖不見事相, 並非無事事非定智境。
就像眼識不能聞聲音。 不見並不意味見其無。眼不聞聲並非無聲音。 如性如量二智從境上,
雖是一物所見各不同。 相對之識各執對應境。即使真俗二諦同觀時, 二境並非同一識所見。
緣起事相所現各不同, 土水火風性相各個異,人和畜類體識不相同。
法性本空萬物無差別,故說諸法平等是一味。
真諦意義層面均非有,世俗諦之層面並非無, 所以經言非有也非無。反其義而若說真諦上, 非無俗諦層面非有者。
違經違理也違背經驗, 屬於歪曲二諦不正見。
世俗諦上無物是斷見, 識有境無之說非了義。
名言諦上有識也有境, 真理諦上識境具是空。
‘有為’義分實有非實有, ‘有’義也有抽象具體分,
‘無’義也分自性空無與, 空虛無物詞同義有別。
不分兩種'有'與兩種'無',認為'有'字所表皆實有,
‘無’字所表都是全體無。這是不同文理所犯過。
所謂無我之'我'也非指,人稱之詞我與他之'我'。
是指不依他之物自性,(6) 就是事物獨立存在義。
根本沒有獨立存在物, 故說人與諸法皆無我。
應運七法尋思雖無車, 並非無車從那身心上,
如車尋思雖然不得我, 不加尋思身心為載體,
稱作我的自我並非無。 此我作為輪迴解脫體,
不能全無只是在心中, 執著於我產生愛己情,(7)
覺知我執之境非實有, 可斷諸苦之源我執心。
自性成立真我雖然無, 認有依蘊假我無過錯。
此我可作輪迴解脫依, 遮遣兔角不必殺兔子。
分別心分抽象思維及, 執實執錯以及正思維,
分別思維一詞含多義。 不分正思維與邪思維,
也不分別該破不該破, 鬍鬚頭髮相混一刀剃,
見有分別全破是蠢貨。 若是無分別心即佛陀,
無思畜牲以及泥石像, 應該早就進入佛陀位。
聞思觀修都要靠思維, 凡俗界位無法離思維。
說法不離思維與語言, 由此證明佛有分別思。
無思圓成是指佛行為, 不依思維造作自在力。
無心若似斷滅涅槃心, 就是否定佛陀智法身。
佛陀降生人間一大事, 就是開示緣起性空義。
解釋此義唯有聖龍樹, 月稱論師以及宗喀巴,
最具權威深信最合理。 知理生信通過聞與思,
對於中觀之學作研習, 獲得粗略概念性知識。
也是幸逢時地諸順緣, 遇到文殊上師(1)勝教恩。
為給那些沙漠中游客, 奉獻清涼解渴甘露飲,
從那文殊上師善說海, 舀一掬者東洲凝洛稱。
此文原作藏文,自譯為漢文。 多識
註釋:
(1)法性真如指一切事物共有的真實性質。真如之真是正確無誤而與虛假相對的真實義,並非具體的有和實有義。
(2)宗喀巴法號稱洛桑扎巴,譯為漢語便是:善慧稱。
(3)名言量指人類普遍具有的通過自然感官經驗所獲取的知識。這種知識是通過思維(心內語言)和語言(有聲語)形成的,故稱名言量。量指認識。以名言量為依據的認知境稱名言諦、世俗諦、事諦、假諦、無明所覆蓋的覆諦等。
(4)此處'唯物論'指小乘一切有部、經部和大乘唯識論。
(5)此語出自龍樹《根本智慧頌》即《中觀頌》。
(6)此語出自月稱《中觀四百頌•疏》。
(7)這種執著自性實有的我,才是該破的'我執'。
(8)文殊上師指宗喀巴。
中觀奧義淺釋明鏡(藏漢雙文)--愛心中爆發的智慧 - http://duoshi.tibetcul.com/9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