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科判

龍欽寧體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科判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六


全文分二:甲一、聞法方式;甲二、所講之法。

甲一、聞法方式分二:乙一、發心;乙二、行為。



丙一、所斷之行為。所斷之行為分三: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
(一)  三過: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二)  六垢:傲慢、無正信、不求法、外散、內收、疲厭
(三)  五不持: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
丙一、應取之行為。應取之行為: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儀。
(一)  依止四想: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藥想,善知識作名醫想,精進修持作醫病想。
(二)  具足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三)  依止其他威儀:
《毗奈耶經》云:「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
《本生傳》云:「坐於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行分六:丙一、暇滿難得;丙二、壽命無常;丙三、輪迴過患;丙四、因果不虛;丙五、解脫利益;丙六、依止上師。

丙一、暇滿難得之引導分四:思惟本性閒暇、思惟特法圓滿、思惟難得之喻、思惟數目差別。
(一)  思惟本性閒暇:地獄、餓鬼及傍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
(二)  思惟特法圓滿分二: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
1.  五種自圓滿:所依圓滿、環境圓滿、根德圓滿、意樂圓滿、信心圓滿。
2.  五種他圓滿:如來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入聖教、師已攝受。
(三)  思惟難得之喻
(四)  思惟數目差別。
]  具足八閒暇及十圓滿,可謂「十八暇滿人身」,或稱為「人身寶」。
1.  暫生緣八無瑕:五毒粗重、愚昧無知、被魔所持、懈怠懶惰、惡業湧現、為他所轉、求樂救怖、偽裝修法。
2.  斷緣心八無瑕:為今束縛、人格惡劣、無出離心、無有正信、喜愛惡行、心離正法、毀壞律儀、失毀誓言。

丙二、壽命無常之引導分七:思惟外器世界而修無常、思惟內情眾生而修無常、思惟高僧大德而修無常、思惟世間尊主而修無常、思惟各種喻義而修無常、思惟死緣無定而修無常、思惟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一)  思惟外器世界而修無常
(二)  思惟內情眾生而修無常
(三)  思惟高僧大德而修無常
(四)  思惟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五)  思惟各種喻義而修無常
1.  生際必死
2.  積際必盡
3.  合久必分
4.  堆際必倒
5.  高際必墮
(六)  思惟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七)  思惟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丙三、輪迴過患之引導分二:總的思惟輪迴的痛苦、分別思惟六道各自的痛苦。
(一)  總的思惟輪迴的痛苦
(二)  分別思惟六道各自的痛苦分六:地獄、餓鬼、傍生、人、阿修羅、天人。
1.      地獄分四: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
(1)    八熱地獄: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金剛地獄)
(2)    近邊地獄:煻煨坑地獄、屍糞泥地獄、利刃原地獄、劍葉林地獄、鐵柱山地獄。
(3)    八寒地獄:具皰地獄、皰裂地獄、緊牙地獄、阿啾啾地獄、呼呼地獄、青蓮花地獄、紅蓮花地獄、大蓮花地獄。
(4)    孤獨地獄:不定處,痛苦亦不定。
2.  餓鬼分二:隱住餓鬼、空遊餓鬼。
(1)    隱住餓鬼:外障餓鬼、內障餓鬼、特障餓鬼。
(2)    空遊餓鬼:妖精、王鬼、死魔、厲鬼、鬼女、獨角鬼等。
3.  傍生分二:海居傍生、散居傍生(另有主人所養傍生)
4.  人痛苦分二:三大根本痛苦、八支分痛苦。
(1)    三大根本痛苦:變苦、苦苦、行苦。
(2)    八支分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四大瀑流)、怨僧會苦、愛別離苦、不欲會苦、求不得苦。
5.  阿修羅。
6.  天人。

丙四、因果不虛之引導分三:所斷之不善業、應行之善業、一切業的自性。
(一)  所斷之不善業: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
1.  身惡業分三:殺生、不與取、邪淫。
(1)    殺生。
(2)    不與取:權威不與取、盜竊不與取、欺誑不與取。
(3)    邪淫。
2.  語惡業分四: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
(1)    妄語:一般妄語、大妄語、上人法妄語。
(2)    離間語:公開離間語、暗中離間語。
(3)    惡語。
(4)    綺語。
3.  意惡業分三:貪心、害心、邪見。
(1)    貪心。
(2)    害心。
(3)    邪見:無有因果之見、常斷見。
4.  十不善業的果報,即每一種不善業各有四種果報: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1)    異熟果。
(2)    等流果: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不與取的感受等流果、邪淫的感受等流果、妄語的感受等流果、離間語的感受等流果、惡語的感受等流果、綺語的感受等流果、貪心的感受等流果、害心的感受等流果、邪見的感受等流果。
(3)    增上果。
(4)    士用果。
(二)  應行之善業
1.  三種身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2.  四種語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
3.  三種意善業:不貪心、不害心、不邪見。
4.  十善業的果報:
(1)    十善業的異熟果:轉生於相應的三善趣中。
(2)    十善業的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歡行善,並且增長善根。
(3)    十善業的同行等流果
(4)    十善業的增上果:成熟於外境,與前面十不善的果報相反,將具走一切圓滿的功德。
(5)    十善業的士用果:所作的任何善業都顯著增長,福德接連不斷出現。
(三)  一切業的自性。
]  罪業的四個支分:對象、意樂、行為、究竟。

丙五、解脫利益之引導分二:解脫之定義、解脫之分類。
(一)  解脫之定義。
(二)  解脫之分類分二:能獲解脫果位之因、三菩提之果位。

丙六、依止上師之引導分二:依師之必要、依師之次第。
(一)  依師之必要。
(二)  依師之次第分三:首先觀察上師,中間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
1.    首先觀察上師。
2.    中間依止上師。
3.    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

乙二、不共內前行 ,不共內前行分六: (諸聖道之基石——皈依;趣入最勝大乘——發殊勝菩提心;清淨違緣罪障——念修金剛薩埵;積累順緣資糧之供曼茶羅與頓然斷除四魔之古薩里——積累資糧;自相續生起證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師瑜伽。)

丙一、諸聖道之基石——皈依,分五
(一)  皈依之基礎:信心又分為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三種。
(二)  皈依之分類:上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下士道皈依。
(三)  皈依之方法:1.了解不同乘教法皈依的對象(共同乘皈依法、不共同密乘皈依法、殊勝方便之金剛藏皈依法、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皈依法);2.內加行皈依支修法:a、明現皈依境;b、皈依文念送的數量;c、皈依的利益;d、皈依支所相屬之圓滿次第與下座瑜珈。
(四)  皈依之學處:主要有三1. 皈依佛之後,不能頂禮所謂輪迴中的世間天神;2. 皈依法之後,應斷除惱害眾生之事,即盡力精勤守護三門;3.皈依僧之後,不應與外道為友。
(五)  皈依之功德
丙二、大乘之根本——發殊勝菩提心之引導分三:修四無量心,發殊勝菩提心,願行菩提心之學處。
(一)  修四無量心
1.      修捨無量心
2.      修慈無量心
3.      修悲無量心
4.      修喜無量心
(二)  發殊勝菩提心
1.      發心之分類:依心力差別可分為三種: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
2.      正式發心
(三)  愿行菩提心之學處
1.      愿菩提心學處
(1)      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2)      修自他相換菩提心
(3)      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2.      行菩提心學處
(1)    佈施度分三:財施,法施,無畏施。
(2)    持戒度分三: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3)    安忍度分三: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耐正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4)    精進度分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饜足精進。
(5)    靜慮度分二:靜慮之必要,真實靜慮(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
(6)    智慧度分三:聞慧,思慧,修慧。 

丙三、淨除罪障法──念修上師金剛薩埵之引導分五:懺悔之理,四種對治力,真實念修金剛薩埵,念修百字明,懺悔之功德。
(一)  懺悔之理
(二)  四種對治力分四: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返回對治力,現行對治力。
(三)  真實念修金剛薩埵
(四)  念修百字明
(五)  懺悔之功德
 
丙四、供曼茶羅與頓然斷除四魔之古薩里——積累資糧
(一)  供曼茶羅
1.      供曼茶之必要
2.      所修曼茶羅
3.      供三十七堆曼茶羅
4.      三身曼茶羅
5.      供品潔淨
6.      積資之理
(二)  古薩裡
1.      古薩裡之義
2.      施身修法
3.      斷法的含義
 
丙五、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的最究竟方便、加持之入門——上師瑜伽之引導分三:上師瑜伽之重要性,上師瑜伽實修法,傳承上師簡歷。
(一)  上師瑜伽之重要性
(二)  上師瑜伽實修法
1.      明觀福田
2.      七支供
3.      專注明觀
(三)  傳承上師簡歷
1.      如來密意傳
2.      持明表示傳
3.      補特迦羅耳傳
 
乙三、往生法
丙一、往生分類
丙二、往生修法

丙三、往生儀軌

No Response to "《普賢上師言教》科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