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欣--這一生我們應該學些甚麼 【第15集】




這一生我們應該學些甚麼  【第15集】 
播出時間: 2007-04-01 下午16:00--17:00
 
    人的一生中到底在學習些什麼?知識?愛人?賺錢?.....人生的功課如此的多,到底哪一項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今天節目中,我們就邀請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與結節性硬化症病友虎子的媽媽--謝淑玲女士一起來探究人生的課題。


    對於大多數的懷孕婦女來說,孕育新生命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從知道懷孕的那ㄧ刻起,可能就有無限多個可愛寶寶的畫面在心頭不斷出現,甚至想好要為他取什麼名字,穿什樣的衣服。但當你懷孕到第17周,透過檢查得知孩子有異樣,甚至在第20週知道心肝寶貝心臟有腫瘤,而且不斷增生時,你會如何面對?


    淑玲姐在懷著虎子的時候就面臨上述的情形,她勇敢的把虎子生下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對快樂的母子。淑玲說她的人生理念是:「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從懷虎子到陪伴他成長,夫妻倆不斷的研究相關的書籍,定期的回診。每一次回診,淑玲總是忍不住哭泣,但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哭,是看到其他更無助的孩子而哭。


虎子的外觀其實跟一般正常人一樣,但是罕見疾病結節性硬化症會在他身體不同部位,或是心臟,或是腦袋長出瘤塊,因此他需要定期回診了解病況的變化。而醫院裡其他的孩子,可能是腦麻、肢障,不僅外觀一看就知道,而且行動不便,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活蹦亂跳行動自如,心中又是感恩又是心疼。


    跟許多媽媽一樣,也擔心孩子對於就醫的恐懼,淑玲為了減低孩子的懼怕,總是帶著故事書去醫院跟虎子一起看書說故事,也會不斷的跟虎子說,因為醫師叔叔很關心你很愛你,所以我們要來讓他看看你好不好。一個媽媽正向樂觀的人生態度,讓他的孩子也學習了樂觀看待人生的變故。


    面對淑玲媽媽的狀況,讓洪蘭教授想起美國的醫療制度。在美國,35歲以上懷孕婦女需要做羊膜穿刺,但是在之前醫生會先問:「如果有問題,你要不要生下來?」如果還是要,那就不要做了,如果不要,那就做。但是人生的功課,往往不是要或不要那麼簡單。


    洪蘭教授同時也提到一本書《姐姐的守護者》。故事描述一位媽媽莎拉,為了救罹患血癌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她姐姐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等,現在媽媽要求她捐出她的腎臟。因為少一顆腎不能打球不會死,但是姐姐沒有腎就會死。媽媽甚至說,要不是姐姐凱特,根本不會有妳。十三歲的安娜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決定反擊她的父母,上法院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故事裡充滿了許多因愛而產生的矛盾,一個一心想救孩子的母親,一個不願被支配一生的女兒,沒有誰對誰錯,卻讓人掙扎在愛恨情仇當中。


    我們總是不斷的在尋求一些東西,或許是知識的解答,或許是真理的解釋。但是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有不同的個性,常有人問說,我該怎麼教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其實沒有準則,因為每個孩子適合的都不相同。唯有用心、用情,方知人之所需。


人的一生到底該學些什麼?
老天爺自會為每人安排獨特的生命課題,讓我們去學習、去享受。



 
來賓介紹
 
謝淑玲
結節性硬化症患者「虎子」的媽媽。曾任結節性硬化症聯誼會會長,自從虎子發病以來,經常追蹤最新的醫療訊息,並加入基因檢測醫療計劃,為更進一步的篩檢與醫療而努力。「不要避諱害怕」,虎子媽媽心疼許多病友家庭與嚴重型結節性硬化症奮鬥的辛苦,「不要隱瞞病情,家長越早吸收正確的醫療訊息,我們就可以及早在療程中幫助孩子!」
 
 
 
 
洪蘭
知名心理學家
台灣大學畢業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研究
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加州大學研究教授
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
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疾病介紹
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TSC)是一種遺傳疾病,目前已知病因有TSC1(結節性硬化症第一型)、TSC2(結節性硬化症第二型)兩種類型的基因突變,造成患者神經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產生結節硬化。由於人體神經組織遍佈全身,導致病人在不同的器官出現瘤塊。結節性硬化症,臨床上表現出非常多樣化的症狀,較為明顯的徵象是臉部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或額頭斑塊、指甲邊緣有纖維瘤、身體上有三個以上的脫色斑(大片白斑)、臉部或身上有較為粗糙的鯊魚皮斑。
此外,目前藉著斷層掃描、超音波、核磁共振造影等儀器,可以發現有些患者會出現多個視網膜異位瘤、腦皮質結節、腦室管下結節、腦室管下巨細胞星狀瘤、心肌瘤、淋巴管肌瘤增生及腎血管肌脂肪瘤等不同的病徵。臨床上患者表現的症狀僅有其中一或兩種,或是複合徵狀。其他臨床上的表現,部分患者常因腦部的結節,致使神經傳導受阻,引發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癲癇,患者如服藥控制癲癇,可使腦部細胞不致受損。根據國外醫療統計,約有1/3患者智力正常,另2/3患者弱智,部分病人有自閉行為。此類患者之治療,須視其結節或瘤塊發生之不同器官或部位予以適當的治療。
 
 
【完整紀錄】
對談全記錄本集與談人:
知名心理學家洪蘭(以下簡稱「洪」)
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家長謝淑玲(以下簡稱「謝」)
角落欣世界節目主持人楊玉欣小姐(以下簡稱「楊」)
楊:聽眾朋友,現在在我們的現場是洪蘭教授和謝淑玲女士。我想先請問淑玲女士:經過懷孕16周過後血液的檢驗,知道神經管缺陷問題偏高,而到20周的時候,經過超音波的確認就是胎兒心臟有一個腫瘤塊,你現在來看這過程和決定你那時候在想些什麼,這整個過程你學習到什麼?
謝:這是個漫長的故事,其實在16週做檢驗時是在第17週接到電話,之後有痛哭過,在20週時變得是去面對,其實在看超音波時看到一個小東西在那一邊,醫生就跟我說BINGO對我來講BINGO這兩個字是很刺激的字眼,我當初是沒有哭,可是我就想這樣怎麼辦呢!,我覺得這個小生命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我和我先生共同的,走出來時我就先打電話給我先生,我先生就說給他個機會吧!我說去查資料,我先生就去查資料了。其實在檢查室時醫生有講說心臟有長腫塊可能跟TS有關,所以我就抄下來,我就跟我先生講說你去查跟TS有關的資料,後來回診時,我先生就把跟兒童心臟病有關的資料都DOWNLOAD下來還有把TS的資料也拿出來,但是醫生說都不是,那我們就不知道接下去要怎麼辦,原本是平常4個禮拜回診,我們現在變成是兩個禮拜就回診,每一次的回診腫瘤都增加,到了第28週時一個腫瘤變成五個腫瘤,變成每次聽心胎音都心律不整,我有點接近崩潰了,然後覺得說我已經要面對了,現在28週已經要生下來了,所以我跟醫生說我要看兒童心臟科醫師,跟醫生談說如果我的小孩出生可能會面臨什麼我要做什麼準備,在生的時候你需要做什麼準備讓他出來,如果說走到現在的狀況,其實我會很感謝以前的那段時間來看現在,因為我讓他出來了,然後看到他跟我的相處說實在的還蠻快樂的。
楊:當時一個腫瘤發現到變成五個腫瘤,那時候你的家庭或是你的先生是處在什麼一個狀況下?
謝:當初我發現只有我一個人不快樂欸,我先生和我婆婆是屬於樂觀型的,他們都覺得說我們都是好人,我們那麼善良,我們的孩子應該不會怎樣,但是這是我的小孩,我很清楚我的小孩明明心臟裡就是有腫瘤,即使我們家人都是那麼好的好人,他就是有他的問題在,所以後來我的先生就跟我講說,他出生之後就是把他看成說每個人都有感冒、都有過敏,這個樣子來看這個孩子,那另外的就是說我之前有跟醫師討論過要用自然產的方式來生他,因為我覺得生命他要出來,生命自己會決定。所以我跟醫生要求這個部分,醫生不同意。很有趣的是說因為在胎兒的時候,胎兒非常的好,他的體重都是多一個月,像他出生是提早18天出生,他還3250克,醫生就評估說他的發展那麼好,只有心律不整,你憑什麼讓他不見,那醫生會覺得說已經幫你照顧到那麼大了,出來的時候由他做決定,所以我就用剖腹生產。讓他從比較不是自然的方式讓他生出來。
楊:不過醫生的決定之所以用剖腹還是有他的考慮。
謝:對對對!胎兒經過產道不是會有擠壓,他會有暫時性的缺氧,醫生就認為小孩心臟已經有問題了,為什麼還要造成腦部的問題,醫生不希望我再造成腦部的問題,所以他希望我用剖腹的方式。
洪:有時候胎兒不是看時間生產,胎兒發育完成之後他的肺部絨毛發出一種激素,讓母親的子宮知道肺已經準備好了,可以呼吸了可以收縮了。因為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是靠臍帶換血,靠臍帶換血的時候他本生是不會,但是七個月大的時候,胎兒你用超音波照他已經會把手放到嘴裡吸允了,這是練習IN AND OUT的呼吸,所以我們是說一般自然生產的好處是因為瓜熟蒂落,因為今天他肺裡面的絨毛已經成熟可以自己呼吸了,那時他會分泌激素,讓母親的子宮收縮讓孩子出來是可以呼吸的,有時候你開刀取出來的孩子萬一肺這邊還沒好的時候,就不能自己呼吸了,就會有危險了。
謝:提到這個我想到一件事,我覺得我兒子好像就是要跟著我,因為那時後在排手術時間,排到跟我生日同一天,然後我在處理完之後,我們提早18天生,我竟然陣痛,其實在陣痛的時候我的心裡是非常的複雜,是覺得說你真的是要來跟我嗎?這種感覺是非常特別的,在剖腹之前我還陣痛了1個半小時。
洪:嗯嗯!這個孩子是發育完成後才出來的。
楊:老師你來看一看這樣一個生命的過程,從一個生命的高度來看生命的學習,總體來看你會覺得生命是在學習些什麼?
洪:其實人是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沒辦法做決定的,因為人是個動物,基本上是受到大自然對動物的規範,所以很多事情像淑玲講的水到渠成,你抱著希望一直走,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一句英文名言Small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d,big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rt. 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我只知道說你將來不要做你會後悔的事,所以像孩子我覺得是一個福賜,有時候看到有人虐待孩子,都覺得不可思議,上天給你這個孩子,你怎麼不好好的愛護他卻要這樣子。孩子生下來講起來我們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比我們付出的還多。
楊:對,其實洪蘭老師提到的是說,很多社會問題,我們會知道應該要做怎麼樣比較好的決定,但是問題是這個應該跟我們的生命或者我們的利益受到威脅矛盾和衝突時,可能這個應該本身意謂著更大的責任,也就是要付上更大的代價做一個以後不會後悔的決定,這也是在一個我們的社會氛圍當中有點不容易的,從現在人來看很多人在懷孕16週知道這小孩可能有問題,那麼很多人的抉擇不一定會把他生下來。老師你怎麼看這問題。
洪:如果在美國35歲以上的孕婦,醫生會要求你要做羊膜穿刺,做羊膜穿刺之前他會先問你,你做了以後萬一發現孩子有唐氏症或者有些不正常,你要不要留這個小孩,如果說要留你就不必做了,如果是你要做考慮的時候他就會幫你做,那麼這時候他就會告訴你說什麼叫生命,他會先告訴你一個孩子不太正常他自己會流產,流產裡面90%是本身有缺陷,大自然會用很多的方式去limited,他自己會去流產,通常沒有流產的是生命力很強的,你養他就沒有問題了。其實有很多婦產科醫生給很多產婦很大的影響,很多的媽媽為什麼要挑好的婦產科醫生,他對你的關心或對你的態度。我今天看到淑玲會覺得他的孩子很幸福很快樂,因為這母親本身是正向陽光的,如果母親每天都在想明天都沒有了或者是發病了沒,是沒辦法活下去的,我們也有看到有些媽媽非常緊張,放學回家就全身給你摸看你有沒有怎樣,這樣就不行。
楊:好,也許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再繼續談一談,我們在生活當中像淑玲姊遇到虎子這樣子的寶貝天使在你們家裡面,你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第二段)
楊:好聽眾朋友現在在我們現場的是洪蘭教授和謝淑玲女士,那剛剛我們就在談,生命當中我們就會遇到些比較困難的抉擇,那淑玲姊是因為有一個可愛的虎子罹患了結節性硬化症,當我看到你自己寫的文章我看得皮皮挫,就是說虎子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心臟有問題了,醫生就在他手上留下一個緊急的管子,要禁食12個小時,然後要接受磁振照影,所以要喝下神經鬆弛劑!那喝下去是又辣又苦,哭到噴鼻血,讀到這些文字心裡真的是很複雜,一個那麼小的孩子。我們也接觸很多的病友,可以說肉體上的折磨或者自己的疼痛經驗,各種疼痛我們已經覺得這時我們已經不怕痛了,每半年就是說那麼長的時間你們過著這樣的生活,那我們就要談一談說在你們生活當中,你有哪一些心得跟學習,虎子對於他的生活感覺怎麼樣呢?
謝:其實這個不是很容易,剛開始的時候我每次帶虎子去回診的時候我都會偷偷的流眼淚,我流眼淚不敢給虎子看到,我知道我流眼淚,會影響他來醫院的一些心情。那時虎子4週要回醫院拿癲癇藥,然後在醫院要做腦波還要做心臟超音波、心電圖,反正半年要看一次心臟,一年要看一次腦外科、眼科、心智科、皮膚科,幾乎每一科他都要看。那我們最常看的就是4週一次的腦神經內科,我帶著虎子去那,我那時候掉眼淚不是因為虎子,是看到別的孩子,因為腦神經內科科的患者就是癲癇不能控制,或者是說有腦傷去到那邊需要就診,你看到那些孩子就是重度或者是極重度。我看到我的小孩可以在那邊跑,可是我的小孩裡面的問題是跟他們不一樣,虎子他的腦裡面還有兩個腫瘤在裡面可能會造成水腦,所以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我就是這樣每4週都回診,對我來講,過了差不多兩年多,幾乎每次去都會掉淚,我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每次看到那些孩子,覺得說我很幸運,我已經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如果說我今天再繼續掉淚的話,旁邊的那個媽媽怎麼活呢?這算是給我一個鼓勵吧,因為像進去有時候我先生會陪我去,可是我發現說先生每次要陪我帶兒子去回診,我們那時候健保卡是一年將近蓋了50~60次了,檢查的都不算,我們從檢查到複檢就兩次,還要再回診的那一次門診,總共要回3次醫院,那我就想說我們家的經濟來源也不能斷,所以後來我就告訴我自己說,這個事情我自己扛起來,自己帶小孩去看醫生,在這過程當中看到一些生命在變化,後來的狀況是,小孩子開始上學,就變成我們去醫院逛街,醫院裡有書店所以我們就去那邊看書,我現在去大概知道說我在那邊會等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所以我會帶一本書,他也帶一本書,我念書給他聽,他也念書給我聽,或者我們去那邊做一些遊戲,現在去醫院沒有像兩三年前,他還一兩歲時去醫院那樣的心情,我另外一個心情是說,我們這種罕見疾病是無藥可醫,如果說我的孩子要走的話,讓他比較快走沒有痛苦的走,讓他在醫院的時間很短,我把孩子要去醫院的時間分散掉,所為分散掉是說,現在常常去醫院,以後不一定常留在醫院,我這樣告訴我自己。
楊:那虎子呢?
謝:虎子現在去醫院不會覺得是不好的事情,因為我會跟他講說醫生會很關心你,很想看看你,讓他知道說你在學什麼、有沒有吃好阿、老師現在對你怎麼樣阿。我記得我們剛開始去的時候我們會帶一瓶果汁去給醫生,我就跟他說醫生叔叔他對你很好,那麼多人他4週就要看你一次,他會問你很多的事情他那麼關心你喲,所以我們帶一瓶果汁給醫生。像現在,漸漸的我都會說醫生叔叔是你醫院的爸爸因為他很關心他,現在我兒子去那邊覺得沒有什麼不一樣,就是我去看書時間、休息時間,只是說想回來的話,以前的不捨是說我看到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星期六日,有假日的時候他們可以出去玩,可是我們孩子都不是,都是排醫院回診,因為我們盡量都是排在他沒有課的時間,爸爸載我們,爸爸去另外一個地方我們去醫院,他的遊戲時間他的戶外時間很少,不過我們會調整時間,這個禮拜去醫院下個禮拜去遊玩,讓他覺得說他的生活很充實也很快樂。
楊:那淑玲姊跟我們談一談說,因為我們活在這一般人的社會裡面,但同時我們自己因為生病或者孩子生病,我們另外又活在一個生病的世界裡面,就像你描述你生活的一個部分至少比一般人花長時間到醫院裡,那在這一般人的世界裡面跟在一個病人的世界裡面,這個孩子跟你穿梭在這兩個世界裡面,那你可不可以談一談這裡面給你一個比較深的矛盾跟困難的地方。
謝:矛盾跟困難已經漸漸減少了,我剛剛有提過說我把進醫院的時間,變成是分散風險,讓我自己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因為老實講孩子剛剛要開始要看醫生,妹妹後來就出生了,他會覺得說為什麼妹妹可以不用去醫院,而且我每天要吃藥,妹妹都不用吃藥,那我會用不同的方式跟他說,跟他講說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像我鼻子過敏我就會吃鼻子過敏的藥,藥沒有了我就要去醫生那裏拿,那你的狀況不一樣,所以醫生叔叔要看你的時候我們就會帶你去看看他,那當然就是說對那麼小的孩子來講,有一些事情是說要不要讓他知道那麼多,那是我在考量的一些事情,這可能就會提到當初在處理結節性硬化症聯誼會的事情,就是我那時候我覺得說我不出來聯絡誰來聯絡呢?因為我看到我們家屬的孩子,是這那樣子的重度或者智力受損,他們的家庭怎麼過呢?如果我都撐不住了,他們又怎撐得住呢,所以我就是要來做。可是每天這樣子的聯絡聯絡,我以為虎子都沒有聽到以為他都在玩具室裡面玩,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可是當他語言比較好也就是大班的時候,他有一次跟我說媽媽我不要那麼早死掉,那時候我聽到的時候其實我有愣住一下,就問他說沒有人說你會死掉阿,他說你在電話中跟阿姨講的,我就驚覺到說我在講電話當中我兒子都聽到,也讓我覺醒我這樣子當會長處理聯誼會已經4年了是不是可以交棒,讓我有不同的方式來面對我的小孩,讓我的小孩重新看待他自己,所以也是這樣我就去學一些教育法就是為了教育小孩,讓他知道說其實你跟別人一樣,只是說每一個人就是有每一個人身體的不同的出口,那你的出口就是比較就是常去醫院,那我們就去那邊看看醫生看看其他的人,覺得你是很健康的,有些時候我們在門診看到一些小孩因為腦傷的關係在那邊跑來跑去都沒辦法控制,我就跟虎子說:你太棒了!所以你看很好對不對,我的意思是說相對來說,讓他了解他自己可是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我們給他一個正向的觀念他可以很聽得進。我也很感謝我先生,我先生比我樂觀太多了,我還哭了兩年他都沒有哭,不知道是不是他都偷偷哭我不知道。
楊:剛剛淑玲姊有提到虎子聽到了跟你說我不想死,那這個問題你用了比較積極的方式,不過他心中死亡的想法應該還在,應該還沒解決,我想當他知道這個問題,死亡的害怕感和威脅隱性存在的,在心裡面一直還沒找到答案,但我不知道何時讓他明白生命跟死亡之間的關係,不知道事後還有沒有再問這樣的問題。
洪:他第一次問這問題是幾歲?那他知道什麼是死亡嗎?
謝:五歲,這是我很複雜矛盾的狀況,他這麼小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死亡,我會想說萬一我跟他解釋死亡講的太清楚,那會是好事嗎?所以我剛剛提到說,我跟我們的患者在討論一些問題時,他會聽到,在洗澡時會問我說:媽媽我們家四個人是不是我的身體最很不好?他就會這樣子挑戰我的智慧。
洪:我們都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其實聽了很多東西,我是認為說很多東西可以開始跟他解釋,你不一定要把最壞的情況跟他解釋,讓他知道他的病是怎麼樣子,可以怎麼保護他自己,他這個病可以怎樣,不可以怎樣,這可以教,我另外一個比較擔心的事情是,妹妹比這虎子小幾歲?
謝:小3歲半
洪:小蠻多的。等妹妹懂事之後,就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媽媽都把時間花在哥哥身上,就會有今天我跟你講的那本書裡面的狀況,這件事就在我們帶孩子時要注意,不可以跟妹妹說因為哥哥生病我們就要多花點時間。
謝:現在妹妹會跟我說媽媽比較喜歡哥哥。
洪:這可能要小心了。
楊:那老師我們要休息一下,待會回來問洪蘭教授關於我們怎樣告訴孩子一個真的是生病的孩子,他如何去知道死亡就在不遠的地方,我們家長或旁邊的人怎麼來跟他對話,如果家裡還有另外的小孩要怎樣來面對這樣的問題。休息一下馬上回來。
(第三段)
楊:好聽眾朋友現在在我們的現場洪蘭教授和謝淑玲女士,我們剛剛就有談到生活的點點滴滴還有幾個具體的事件,但我想問的是當一個生病的孩子他已經知道他身體不好,而且隱約的知道死亡離他不遠而到底身為母親的,要如何跟孩子對話,要對話到哪樣的程度是適當的?洪蘭老師可不可以告訴我們一下。
洪:其實這很難講喔!真的每個孩子、家庭不一樣,我這樣的行為做下去我的孩子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你不能書上這樣講就這樣做,「盡信書,不如無書」,每個孩子不一樣的時候,基本上你不能讓你的孩子覺得說偏向哪一個,不偏向哪一個,這是對孩子一個很大的傷害,可是因為已經有生病的孩子母親會比較多關心一點,所以有時候要想辦法讓健康的孩子做一天你哥哥的日子,讓他感覺生這種病有多難受,讓他產生同理心,如果他不能起共鳴的時候,他會覺得說他看起來明明好好的,媽為什麼給他吃比較好的,媽對他那麼照顧,情緒會跟滾雪球一樣會越滾越大,將來會變成說趁媽不在時把呼吸器拔掉,或者其他事情,我們就有看到這樣的例子,所以讓他從小就體會到哥哥的生活,有一句名言”Put on people other the shoe” 在別人鞋子穿下就知道什麼樣子。有一本書叫做「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父母可以去買來看一下,這本書裡面提到的問題是一般人很少去想到的,這孩子叫安娜,他的姊姊2歲半被診斷有血癌以後開始就要換骨髓和其他的器官,母親這就決定再去生一個小孩,再出生的小孩要跟姊姊所有的東西做完全配對,所以那時製造了4個胚胎,因為基因工程的進步,4個胚胎找到一個胚胎完全符合,留這一個完全符合的胚胎就是安娜,安娜一出生以後他的臍帶血,還有其他的東西就是要給姊姊了。等到安娜長到13歲後,有一天安娜把他爸爸給他的一條項鍊拿去當鋪給當了20塊美金,看了好驚訝,你才13歲懂得上當鋪嗎?當了20塊以後,找了一個律師,準備要去告我的母親,為什麼呢?我要知道我的身體自主權是屬於誰的,他說我的母親每天都跟我講說這個給姊姊那個給姊姊,到現在跟我講腎臟給他,可是他母親跟他講說你為什麼會出生嗎?我已經有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不是你姐姐你根本不會出生,我今天生你就是為了這個姐姐,而且你一個腎你就可以活了,你今天為什麼要這樣,不然你姊姊會死。
這本書就談到,從安娜的觀點、姐姐的觀點、哥哥的觀點,來看這整件事情。這故事從很多角度來切入的時候,像他姐姐就在講說我不願活著那麼痛苦,聖誕節別人都在家過,我卻要在醫院裡過,他說可是我沒有死亡的勇氣,他雖然想自殺可是沒有那個勇氣,所以他就問醫生你們不是要減輕病人的痛苦嗎?現在一直讓我活下去,是增加我的痛苦。因為媽媽所有的時間在姐姐身上,結果欠於關心哥哥,成了不良少年,哥哥和妹妹覺得說我們在媽媽的眼裡不算什麼。造成兄弟姊妹之間,不諒解、忌妒、不和諧。諷刺的是說爸爸是個救火員結果兒子去放火,當孩子在家裡得不到一種關愛時,孩子會從另外一個管道得到父母親注意。另外媽媽覺得這整個家是我撐起來的,爸爸是個救火員每天都不在,孩子要生病是不是我要開車帶去看醫生,這母親講是一個很Strong的一個人,但是強人背後還是需要有Support。哥哥也鼓勵安娜去告他們的父母親,但是在告的過程中不是不愛他的父母親,他認為要到什麼時候為止,因為當時他是ice hockey player如果要捐出一個腎就不能去打球,母親跟他講說你不打球你不會死,你不捐出一個腎你姊姊會死。這本書從不同觀點、不同年齡看出每個人的決策是不一樣的,人很難講說你要做什麼決策,不同情境不同年齡你的決策是不一樣的,最後爸爸是站在安娜這一邊,跟父親一起搬出去,今天家裡的情況已經是這樣子了,安娜是未成年,法官認為說他的決策會不會受到他的母親影響讓他跟父親搬出去。這本書最後的結局是讓你想不到的,官司最後安娜贏了,贏了以後跟著法庭監護人出來,然後外面下著大雨視線不清結果一輛車失控撞死了安娜,他父親是救火員通報有車禍事故就跑出去去救,把死者送到醫院以後才發現,那位死者是自己的女兒,最後變成安娜兩個腎都捐了。最主要的是說,我現在叫醫學院的學生要看,法律系的學生也要看,裡面有提到很多有關法律上的問題。
楊:老師你現在來看,像這樣無奈的家庭,這個母親本身所承受的跟他所努力的不放棄為一個生命。
洪:醫生跟他講說你這個女兒活不到5歲,母親說我一定讓他活到15歲,人家就覺得說你又不是神,哪有可能呢?他就馬上決定,再生一個孩子,要來救這個女兒。你會看到說這個母親所做的事情,都不是為了我自己,我完全是為了這女兒,這女兒就跟他講你有沒有問過我想不想活那麼久。人其實是多面向的,我們不能單一的切這個,這故事裡面其實法官的女兒是被人家酒醉駕車給撞死的,所以當法官失去女兒的那種感覺,就能體會那母親不盡一切去救這個女兒,你同時要考慮到另外的女兒也是個獨立生命,你今天有沒有權利要他為了這個姊姊犧牲一切去救他。人生真的不是那麼簡單,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問題可以去思考,最主要的是說這家庭可以維持下去,是需要家人的支持。在醫院我們會問說,你半夜兩點鐘發生車禍或車子壞掉的時候,你有多少個朋友可以打電話給他叫他起床來接你,如果你可以叫到3個你就不會得到憂鬱症,如果一個都沒有你就要小心。因為人一定要有一個SOCIAL SUPPORT社會支持系統,你健康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就說團體治療,可以讓你感覺到說也是有那麼多人得癌症,不會覺得自己是最不幸運的,你的心情也就會快樂。快樂是一種比較性的,這裡面是有這種關係。
所以我覺得那本書裡面很好的地方是,表面上是個正常家庭底下是波濤洶湧,如果說這個家的根還在只要大家的努力這個家就會站起來。
楊:老師說的很好喔!幾乎幫我們做了總結,用了這麼短的時間講了這麼一個曲折離奇的但是又意涵深刻又那麼複雜的關係跟抉擇,每一個堅持都捍衛著某一種價值,每一個角色的剖析真的很難立場也很多,所以我要問的人生真的很困難,從剛剛故事當中已經聽到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一種主張,每一個人生都有先天性的無奈存在,到底人活在這世界上應該要學些什麼呢?
洪:人活在世界上不是要學些什麼,而是要有一種基本態度,人是一種動物,我今天出來找東西吃,找的到食物是福份,找不到食物是本分,因為我們做動物實驗的時候,發現說跳鼠今天出來找東西的吃時候,找到食物時在外面都不敢吃,一定要拿回窩裡面去吃,只要待在外面1分鐘就會變成別人的晚餐,這種危機意識我們做人一定要有。做動物實驗的好處是說,可以看到生命的無常,所謂人的教育是超脫動物的本性,所以教你人生一定要有目標,因為這個地球上因為有過我,而有所不同。今天你做的事情對別人沒有任何影響,你的生命是白活的。今天一隻動物變成其他動物的晚餐,這動物就是造就了其他動物活得更久,自然界裡就是一個循環。當你看到說人其實是動物,是自然界裡的一份子,你就就會比較能釋懷。
楊:老師說的太好了!淑玲姊你呢?
謝:我可能是生命的轉折吧!讓我有體會到「愛不只是目標,而是一條道路。」那我覺得我現在就是朝著這條道路走。
楊:我們從淑玲姊和洪蘭老師今天跟我們分享這麼多的精彩故事裡面,提到了愛也提到了貢獻,我們真的要學習活在這世界上,不要以看的見的東西去衡量生命的價值,說不定我們要以慈悲、同情、理性、犧牲來衡量生命的價值,也許找時間來談一談生命的課題。
 
 
 
 
首頁關於我們欣領神會欣心相惜欣花怒放欣血來朝


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  獨家贊助
Copyright © 2006 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 All Rights Reserved
 
 
 


雜阿含930經 關於死亡的去向~~


雜阿含930經
編審者為:dayaka 於 週五, 三月 04 @ 21:58:33 CST
文章作者: 摩訶男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國遊化,住在尼拘律園裡。這一天,釋迦族的摩訶男居士前來參訪,向佛陀恭敬頂禮後,退坐在一旁,問道:「世尊,這迦毗羅衛是一個富裕、繁榮而且人口眾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滿熙來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間,常遇上疾走的象、奔馳的馬、王家的兵車、民間的馬車與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這種混亂嘈雜的情況下,我往往會忘失了對佛、法、僧的憶念。於是,我想到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萬一我在那種情況下忽然死去,我會往生到何處?」

佛陀開示道:「摩訶男,不要害怕。死亡不會令你受生於惡趣,永遠都不會了!摩訶男,譬如有人將一瓶油擲入一個深水池裡,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會沈入池底,而油則會浮上水面。正如同這個譬喻,摩訶男,一個人的心意一向為虔誠的信仰、精進、多聞、佈施、智慧所薰習,當他身壞命終之際,這由地、水、火、風所構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養裝飾的身體也就會歸於壞散。他命終後,身體可能成為鳥獸的食物、火化、土埋而歸於塵土,而那久受善法薰習的心意必將使他受生於善處。」

佛陀接著說道:「摩訶男,倘若有一株大樹一向都朝向東方傾斜生長,有朝一日它被人從根部截斷,它會朝向哪個方向倒下呢?」摩訶男居士答道:「它會朝向它一向傾斜的方向倒下。」佛陀開示說:「摩訶男,一個已經於佛、法、僧有了不動搖的淨信且聖戒成就的聖弟子正如同這個譬喻中的大樹,會向著既定的方向而去,最終證得涅槃。摩訶男,不要害怕。死亡不會令你受生於惡趣,永遠都不會了!」

聽了佛陀這番開示,摩訶男居士充滿法喜,起身頂禮告退。



信仰大乘15年後的認識



信仰大乘15年後的認識
編審者為:dayaka 於 週五, 六月 02 @ 18:07:29 CST
文章作者: 佛陀弟子


    願將此文章獻給在我心靈深處留下錯誤知見的印光、宣化、廣欽、虛雲、淨空等“菩薩教”中諸位大德﹗


        數萬千百年來的人們,絕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親眼看到自己身邊人們的出生、衰老、得病、和死亡,但是絕大多數人只限於暫時的沈思一會兒,因為受制於自己的知識、智慧、毅力與能力等諸多元素的束縛,很快又重新投入世間的生活和娛樂中。如同今天的人們沉醉於流行歌曲、麻將、撲克、舞蹈等之中一樣,只是身心在這種專注操作地過程中,讓自己暫時忘記了面對的嚴酷的事實。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內心世界中對真實的,必將到來的老、病、死的恐懼、慌張和無奈﹗


        永遠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去思索生存的意義和去嘗試徹底解決生、老、病、死的解脫道路。這些人,哪怕是終生無法完成自己的解脫目標和理想,僅僅是從其勇敢地去思索,而不是迴避、轉移、隨波逐流和得過且過的起點看,他們已經是人類社會中偉大的探索者。


        我對人類社會歷史中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具有獨立思考精神和誠實勇氣美德,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實踐心得的人們,永遠是公開表示出衷心的尊敬和贊嘆﹗當然前提是必須符合如下任何一個條件︰1、完整地學習和傳承前人的理論和教導,特別是自己宣稱的、自己的全部修行理論和實踐來源的導師的全部教導;其中自己的心得體會一定要說明是自己的感悟,決不能與前人的教導混合在一起,甚至於冒充前人的教導出現下世間。2、確實是自己獨立思考和發揮創新的新經驗。(具備以上任何一個條件的、在解脫生死之路上的探索者,哪怕他的解脫生死輪回的觀點我自己本人不能認可,我也是欣賞他獨立思考的結果和自由努力的實踐經驗﹗)


        同時,我也對任何不具備獨立思考精神和誠實勇敢美德,只是在表面形式上依附歷史上偉大解脫者的理論教導和實踐修証,而在其實質上完全是自己另外創造出的一系列理論基礎,或者說是從民間信仰中、其它宗教中東拼西湊、自以為是,甚至是嚴重違背他自己所宣稱代表的歷史上偉大解脫者本人所明確要求的人們,從內心裡產生極大的厭惡和鄙視﹗


        從偉大的世尊-----釋迦牟尼佛陀成就解脫道(成為人類歷史上有清晰記載的真正解脫者--─佛陀、世尊、阿羅漢)時起,標誌著人間出現了可以指導所有嚮往今生完成生、老、病、死解脫的,在生死輪回中早已厭倦的人們,可以依止的導師﹗從偉大的世尊─釋迦牟尼佛陀在鹿野苑為五位弟子宣講四聖諦、八正道時起,現實人間已經真正出現了可以讓任何人透過實踐,完成自己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解脫的佛法﹗從最早的五位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導完成解脫道的全部修學,釋迦牟尼佛陀宣佈︰“自今日起,世間已有六位阿羅漢”時起,世間出現了可以指導任何願意在今生解脫生死輪回苦難的人們,可以依止修學的清淨僧團。(釋迦牟尼佛陀本人也公開自稱其為一位阿羅漢。阿羅漢是佛陀的聲聞弟子,就是親自聽從佛陀身教言教、並依止修學完成所有解脫的人。阿羅漢的解脫方法與解脫後境界,與佛陀本人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


         釋迦牟尼佛陀一生中所教導的就是︰認識到世間的苦,和如何止息世間的苦。具體的修學就是︰出家、在家弟子們,在佛陀本人親自制定的、正確戒律的聖潔護持下,完成解脫道─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的實踐,證得“我生已盡、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與佛陀本人沒有絲毫差別的阿羅漢果、或者說“四雙八輩”聖果。這種解脫道的修學與與實踐都是切實可行的,又是非常樸實無華的。這種解脫道更是只有世間極少極少的人,有志於追求真正生、老、病、死解脫的人們才可以接受與實踐的。


        這種解脫道的修學裡面沒有嘴巴裡喃喃不休地念佛、沒有與禪定無關的三步或者說五步一次磕頭的拜山;沒有大家集中到一起,敲鑼打鼓歌舞倡伎式的拜懺;也沒有提倡拜千佛萬佛名號、念誦十萬、百萬遍莫名其妙的什麼咒語;更沒有摻雜外道理論與所謂修行模式而混進佛教中的燒身體、燒手指、燒手臂、燒傷疤等,以種種自我虐待的所謂修行,祈求神靈贖罪式的無益愚蠢之行﹗(但是佛陀滅後500年時出現的“大乘佛教經典著作”中的“佛陀與菩薩們”,以及信奉傳承這種宗教的 “大乘佛教”中的弟子們,特別提倡和鼓勵上述這些行為,認為可以消除業障,增加福德、成就佛道。)


        佛陀入滅的當年,尊敬的阿羅漢大迦葉尊者召集了五百位阿羅漢尊者,將佛陀一生的教導結集成純潔的聖教,以指導後世所有尋找解脫道的有緣人們。可以說,佛陀教法中的任何一位阿羅漢尊者,都可以指導世人完成釋迦牟尼佛陀所教導的解脫道的全部修行。我更相信,佛陀的解脫道從大迦葉尊者領導的第一次結集時起,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添枝加葉、分類判教和發揮創新﹗我們,以及任何真正仰慕佛陀和真正想在今生解脫生、老、病、死的人們,只要如實地學習和實踐釋迦佛陀的教導就已經足夠了﹗佛陀教法中的所有阿羅漢聖者已經為我們的修學做出了榜樣﹗(當然,大乘佛教中拼命提倡的︰阿羅漢是什麼“自了漢,焦芽敗種,小乘,沒有菩提心”等,除了障礙了絕大多數尋找佛陀教導的解脫道的人們,還有一個不可告人地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法(實質上是古印度龐雜的外道法、婆羅門教法和印度民間多神崇拜修行方法混雜在一起組合而成)來代替釋迦佛陀所宣講的真正清淨的解脫道佛法﹗


        第二次結集中的歷史,所有學習過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是因為“十事非法”引起的。結集起因、經過和結果,也是公開記載於幾乎所有的佛教歷史書中。但是今天,所有熱中於學習、弘揚大乘佛教中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的人們,為什麼不認真思考一下︰今天的大乘佛法中所鼓吹的全部修行方法,有多少是第二次結集時“十事非法”的原型和發展?決定出家修行人與世俗人根本區別的佛陀親自制定的、沙彌和沙彌尼必須無條件遵守的十條聖潔戒律,歷史上和今天,又有多少大乘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們和所謂的“中國第一比丘尼”們可以遵守?


         沙彌十條戒律中最後一條是“不捉持金銀”戒律,我卻知道當今世界上,大乘佛教中所有的所謂方丈、主持和高僧、法師,幾乎都是公開接受金錢和鼓勵信眾捐獻金錢﹗(而這種行為,恰恰是佛教歷史上第二次結集的起因﹗佛教史上明確記載︰耶舍尊者見到當地比丘公開鼓勵信眾捐獻金錢和接受金錢```````)


         阿育王時代舉行了佛教歷史中非常有意義的第三次經典結集,隨後將這次結集後的佛陀聖潔教法傳播到周邊國家。以摩晒陀尊者(阿育王的兒子,後出家修行)為首的傳教團將佛陀的真實教法傳到了今天的斯理蘭卡。今天世界上看到的巴利經典著作,其源流就是來自於摩晒陀尊者的第三次結集。但是,這裡面沒有任何大乘佛教的任何經典著作,比如說大乘佛教信徒非常熟悉的什麼︰《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金剛經》、《觀音經》、《地藏經》、《心經》等等。


         我本人堅定不移地相信︰至少到佛教歷史上的第三次結集完成時,都沒有今天流行的宣揚大乘佛教的任何經典﹗所有的大乘佛教經典都是第三次結集後,世間宗教師、文人作家、墮落修行人和無恥之徒的創造幻想﹗


         或者說,所有的大乘經典著作,都是“大乘佛教中的佛陀”演講宣說的,和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沒有任何關係﹗儘管所有的大乘經典的創造者都說這種“佛經”是釋迦牟尼佛陀說的,我聽後心裡總是想起斯理蘭卡佛教史上的二次公開鑑別、公開焚燒“大乘方等”經典的記載﹗


        大乘佛教信仰、經典著作和所謂的菩薩戒律長期籠罩下的追求釋迦牟尼佛陀清淨解脫道的人們,有陶多多的人在善良的出發點起步後,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接觸到真正的釋迦牟尼佛陀的教法,在實際上只是打著佛陀旗幟,努力學習修行實踐外道法、甚至於是當年釋迦牟尼佛陀曾經嚴厲呵斥的外道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都變成了如下幾種事實,或者說是收到了如下幾種結果︰
1、性格古怪、心理變態、無法得到真正的內心世界安靜。所謂“十個和尚九個怪”。當自己也感覺到無法安住動盪不安的心靈時,個人品德好一點的,就努力學習一種藝術或技術來轉移心靈深處的煩燥。如用巧颾悛k、繪畫、雕塑、詩詞曲賦等之中。
2、自我陶醉、在外道法中越來越沈迷,與真正的佛陀教導的解脫道要求也越來越遠。如歷史上的濟公、近代的金山活佛、長髮披肩的虛雲、來果和尚;只吃水果、不食五蝓讕釭獐s欽法師、提倡往生所謂的阿彌陀佛淨土的淨土宗歷代祖師,如前期的印光法師、今天的淨空法師等。以及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各種三步或五步一拜進山的、或者每天嘴巴裡喋喋不休念佛號和咒語上千遍的所謂佛陀弟子。(其實是大乘佛陀的弟子,不是釋迦牟尼佛陀的弟子)
3、感覺到修行解脫的渺茫,開始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如社會慈善事業類的扶貧、救災、辦學校、收養孤兒等。一方面掩誘F自己早已失落的修行信心,同時也可避免世人的嘲笑與諷刺。而且,從信奉的大乘經典裡,可以尋找到為自己的任何行為,都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釋。
4、學習多年大乘佛法後,認為真相大白了,開始實行為經濟目標的重要戰鬥。各種化緣名目、拜懺法會、祈禱法會、超渡法會、消災法會和水陸空大法會,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什麼觀音菩薩的生日等等應運而生,我自己也不知道觀音菩薩的生日是根據什麼曆法算出來的。實行的口號可以有釵h名堂,目的卻只有一個 ︰收錢。這種風氣的漫延直接導致了一些地區的人們湧入到大乘佛教寺院裡出家為頭班,從而實現下社會生活中無法取得的財富。今天寺院中腐敗現象的原因,大乘佛教中的人也心知肚明,但是受制於本身崇拜經典的大力提倡(依靠大乘佛教信仰生存的人們,沒有誰可以公開否定這些外道經典),只得隨波逐流下去。就連佛教弟子心目中修行最嚴謹的虛雲老和尚,也是以“開悟後”的境界和影響力,親自組織和領導了釵h次水陸法會﹗由此可見大乘經典的威力,確實真是不可思議﹗
5、經過在大乘佛教寺院裡長期觀察總結,參考結合世間歷史中(特別是皇帝宮廷政變中)權謀鬥爭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努力,最後當上了實力派人物,如方丈、當家等,繼續將大乘佛教寺院中直接來自封建皇帝宮廷生活裡的一整套制度(如早上課誦時撞鐘打鼓、文武大臣對面站立、退朝時方丈─皇帝先行、人事任免制度等)傳承下去。這種披著“大乘佛教”外衣的皇宮制度雖然對受統治的人絕對是不開心,但是對行使這種制度的極少數人,絕對是非常自由和舒服﹗這也是為什麼釵h人都想建設一個自己可以當老大的寺院,哪怕是個小廟宇也可以(方便自己佔山為王)的根本原因﹗對這種場所的人談論釋迦牟尼佛陀的清淨解脫道,是非常可笑地行為﹗我自己也相信,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一百年,其實和生活一年是一樣的。
6、感覺到大乘佛教中的所謂修行(其實就是早晚上朝末牷B日常生活工作、各種拜懺法會、或持咒語、上師觀想、念佛求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或參與各種慈善活動,甚至於組織參加歌舞演出等等),與自己的理解的佛陀教導和修行實踐根本不同,甚至於嚴重違背,於是回到社會中---所謂“還俗”。不想回去的(沒有能力在社會上自己生存的、害怕生存壓力的、喜歡這種環境和生活模式的),也可以將大乘佛教寺院當成一個可以安分守己、抽籤算命或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的養老院。


        有人說︰中國的風土人情與印度不同,佛教來到中國后,要生存下來,必須要適應性的改變面貌。否則,就根本不可以延續到今天,所以任何改變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其實在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當時,就已經成為被外道思想同化的變質佛教了﹗這一切不全部是來到中國後的墮落﹗


         後退一萬步講,如果說中國的風土人情與印度不同,佛教必須適應中國的土壤才能生存,那麼為什麼傳承真正佛陀教法的出家人可以在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的大街上依照佛陀的戒律平靜地托缽乞食?難道上述國家的風土人情與印度是相同的嗎? 至於我自己,比較認同希爾伯列克的《史念原始佛教》著作中的觀點。


        只有《雜阿含經》才能代表世尊的原始法教,也體現了「世尊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盤,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的特性。只要依照「法」的指導,經由自己的實踐,法當下即可親自感受。「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豈有正確的修持,而身、心卻不得安住的道理呢?
總想借著佛號、咒語、手印、神力、佛力…種種外力,來達成自己的信仰和目標,卻任由煩惱啃噬著痛苦的身心。多年的拜佛、念佛、持咒、閉關、讀經、參學、告解、消災、布施…等,也不能否認身心不得安住的事實。
我希望真正的佛陀教法能出現下大乘佛教流傳的地區,給煩燥不安的心靈帶來清涼﹗我相信真正的佛陀教法可以利益所有厭倦輪回的身心﹗我盼望真正繼承和實踐佛陀教法的四雙八輩弟子指導我,指導所有迷茫中的心靈,解脫所有的憂愁和悲苦﹗因為只有世尊的四雙八士賢聖弟子眾,才真正能夠住持正法。缺乏正見的信仰、護持和宣揚,儘管法會隆盛,還是徒然擴充了像法的流傳,加速正法的隱沒而已。但是,佛陀的清淨解脫道,並沒有消失,只是在外道法的冒充下被人們忽略了,不為更多的人知道而已﹗



編輯註: 本文徵得作者同意刊載,作者為大陸法友。



從「十事非法諍」論戒律的方便性



從「十事非法諍」論戒律的方便性


楊惠南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0114.htm


曾銀湖的 法鏡室



此人已"走出彌陀光環",和"史念原始佛法"走紅於台灣網路佛教界。


http://dama.oba.org.tw/2.htm



























































法鏡室


編號書目簡介
A史念原始佛法(介紹佛教)為您介紹佛教在中印歷史上的流變,讓您幡然醒悟,原來您所一向信仰的並非佛教。
B四念處(介紹佛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覺分、八正道才是世尊教導的精髓。唯有從四念處的捷徑才能迅速通往解脫涅槃的目標,您知道嗎?
C尊者阿迦曼傳(介紹僧伽)20世紀,佛滅 250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四雙八士的賢聖僧伽住在這個世界上。您想知道他們嗎?您可知道他們才是世間至高無上的福田?
D走出彌陀的光環(介紹禪境)揭開2000年來西方極樂世界之謎,引導您正確地念佛、念法、念僧,進而走向佛陀的正法。
E深耕福田(介紹供僧禮儀)  布施作福猶如栽種稻麥瓜果一般,需要有專業的農耕技術才懂得選擇優良的品種,培育出壯碩的苗圃,進而獲得纍纍的果實。您想學習深耕福田的技術嗎?
F初果(介紹修證)  

■含「五戒公案
當我們對佛法僧都已經產生了不可動搖的純淨信念之後,必然會把五戒精準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初果」已付梓成書,歡迎 來信 索取
G齋日八戒(介紹齋戒)前往園林精舍持守一日一夜的「齋日八戒」,讓身心清淨將有助於舒解世俗壓力,同時也能進一步體驗出家生活的概況,進而更精進於「四不壞淨」和「禪思」的修習,有非常殊勝的利益。
H佛教誦習本

根據   梵文漢譯雜阿含經:劉宋 求那跋陀羅  
          
巴利文英譯相應部:2000 錫蘭 菩提比丘  
          
巴利文英譯覺醒之翼:1997美國 譚尼沙羅 比丘  
          
巴利文漢譯長阿含經:後秦 佛陀耶舍 竺佛念 共譯
           2001/2/3
台灣  三寶弟子  曾銀湖 恭敬編譯


I翻案(禪公案) 揭開1500年來禪宗公案的秘密,引導你從公案中去辨識戒、定、慧的真相,逐步奠定習禪的基礎——正直的知見和清淨的戒行,進而走回世尊的正法律中來。
K尊者阿迦曼的修習模式(禪思)本書第13章係介紹經行禪思與靜坐禪思的具體方法。
L安陀林法友論述。
M三皈依探源(介紹佛教)發掘2000年來被華文「三皈依」所埋沒的「庇護所」,引導你「走向佛陀到達三重安穩處」。



楊玉欣的官網

瑜珈助肢體不便病友 堂娜幫主播楊玉欣「發現」下半身



瑜珈助肢體不便病友 堂娜幫主播楊玉欣「發現」下半身
 更新日期: 2007/04/07 16:30 記者: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曾經因車禍骨頭移位與罹患憂鬱症的堂娜(NaNa),最後靠著瑜珈重生了,現在更用瑜珈來幫助別人,包括罹患罕見肌肉萎縮症的女主播楊玉欣也受到她的幫助,楊玉欣流著淚說:「終於發現自己的下半身…還在。」現在堂娜用瑜珈授課,希望能幫助更多肢體殘障的朋友。


平面媒體報導,曾經因車禍造骨頭移位,痛起來身體沒有知覺的堂娜,從瑜珈重新找到自我,她現在針對病友設計了一套課程,動作簡易但效果顯著,課堂上學員在義工協助下,證明即使行動不便,身體仍有存在價值,懷抱期望走進課堂的他們,步出教室時充滿感動。


在電視上看到女主播楊玉欣罹患肌肉萎縮症的情況,堂娜親自打電話給她,同時也邀請小腦萎縮症的病友們,免費上瑜伽課。據自由時報報導,楊玉欣上完課,還沒開口就先流下眼淚,她坐在輪椅上說:「已經很多年不知道…蹲下是什麼感覺,今天終於發現自己的下半身…還在。」


目前堂娜每週二開課,免費受理團體報名,額滿為止,報名者必須是政府立案的團體單位、以肢體殘障為優先,人數15人以上、30人以下。另外,她也在兒福聯盟認養了11個小孩,從助人找到新價值的堂娜,現在暫時不急著和男友結婚。


楊玉欣7月步紅毯 分類:與您分享2007/04/14 21:43



楊玉欣7月步紅毯 分類:與您分享2007/04/14 21:43


罕病主播楊玉欣,即將在7月份步入紅毯,和他定下終身的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兩人一起公開向媒體宣布喜訊,帶著甜美的笑容,楊玉欣說自已從來沒想過,可以擁有愛情,孫效智則形容楊玉欣是愛的天使,就連對待前妻的三個子女,也視如己出。


「我要感謝很多,在這過程當中不斷鼓勵我們的人。」感性的一句告白,罕病主播楊玉欣決定和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牽手共度接下來的每一天。


楊玉欣表示,「其實我到現在還只有一種感覺,就很不真實,這一切對我的人生來講,很奇妙。」


罹患罕見的三好式遠端肌肉萎縮症,楊玉欣不知道未來還有多長,也曾經認為自己不會再擁有愛情,但是在一次活動中,遇到遭逢喪妻之痛的孫效智,兩人相互接納,相知相惜。


楊玉欣表示,「我可能覺得我不需要婚姻,不需要家庭,可是我竟然在這段時間,就近來的一年,很深刻的體會到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愛。」


未婚夫孫效智說,「因為玉欣本身就是一個愛的天使,所以很自然,她跟孩子之間的相處,就是很好,孩子們在失去母親的痛苦當中,很快的有玉欣愛的滋潤。」


即將在7月8日步入紅毯,婚紗照也已經拍攝完成,照片中楊玉欣就是穿上這一套柔和的米白色馬甲禮服,考量到楊玉欣行動不便,外景選在台北市近郊完成;另一套浪漫的粉紅小禮服,佈滿手工打造的玫瑰裝飾,同樣也是楊玉欣選擇的婚紗造型,說起未婚妻,孫效智心裡是敬佩,也是疼惜。


楊玉欣說,「對我父母親的心情來講,他們有另一方面,更深、更大的部份,他會覺得我會不會去拖累別人,我會不會造成別人家庭的負擔。」


孫效智認為,「與其說玉欣是個負擔,如果說是負擔,也是個甜蜜的負擔。」


始終帶著甜美的笑容,婚姻是她期待的另一條道路,就算不知道下半輩子還有多久,楊玉欣都要用愛與生命中的另一半迎接每一天。


 


引用:奇摩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0/17/cp5s.html


 


罕病女主播楊玉欣 要出嫁啦



罕病女主播楊玉欣 要出嫁啦


「上帝是很公平的,如果沒有為我安排婚姻,那必定是要在其他方面好好使用我。」這是前人間衛視主播楊玉欣十九歲時被宣告罹患「三好式遠端肌肉無力症」罕見疾病後,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對愛情絕望的心情。


但七月八日,卅二歲的她,將和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步入禮堂,回想起孫效智求婚時的那一刻,楊玉欣說:「長時間沒有談過感情,對愛情已沒有任何期待,驚訝之餘,很沒真實感。」


「三好式遠端肌肉無力症」的病癥,從腳趾、腿部一直到全身肌肉將會萎縮、癱瘓,最終會因器官衰竭而亡。當時,姊姊和弟弟也跟著發病,全家為了醫治三姊弟的罕見疾病,到處求醫,試遍所有偏方。自此楊玉欣選擇積極忙碌的過好每一分鐘,與生命賽跑。


今年二月底結束人間衛視的播報工作後,楊玉欣除了主持中廣「角落欣世界」節目,還擔任「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秘書長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


這個時候,傳出了她即將和交往一年多的孫效智結婚的消息。


孫效智四十六歲,前妻三年前罹癌過世,留下了兩子一女,楊玉欣提及兩人相識的過程,聲音略帶喜悅,當時她就讀南華大學研究所時,在學術研討會上結識孫效智,從此她有問題都會向孫效智求助。「我們對生命的想法一致,他也經常鼓勵我,因彼此互動而了解、珍惜與陪伴。」去年夏天,孫效智正式向楊玉欣求婚,楊玉欣形容:「當時真的覺得很不真實,沒想過我也可以擁有感情。」


外表亮麗甜美的楊玉欣,發病後曾有過一段感情,因男方父母極力反對而告吹。因為罹患罕見疾病,感情路也走得十分坎坷,楊玉欣曾告訴孫效智結婚不是兒戲,要想清楚,但孫效智很堅定說要照顧她,雙方要互相扶持過完下半輩子。


楊玉欣還吐露父母對這段姻緣的複雜心情:「他們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女兒能有好歸宿,卻也擔心我會變成人家的負擔,會拖累人家,畢竟這是一輩子的事。」孫效智被問到這段喜訊時,態度低調,不願多談。


被問到婚後是否也要有自己骨肉時,楊玉欣很開心的笑說:「醫師告訴我,我雖然有隱性缺陷基因存在,生小孩沒問題,但目前沒有生育的計畫。」


原本全心奉獻給公益事業的楊玉欣,面對自己的婚姻,她依舊不改爽朗樂觀的個性,甜蜜的笑著說:「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楊玉欣--衝向火焰理論




楊玉欣--衝向火焰理論



分類:生命甘泉

2006/11/18 01:15 


  罕見天使-楊玉欣在接受于美人電視節目訪問時,說了一個讓在場主持人及觀眾頻頻拭淚的故事。


 


  楊玉欣罹患的是「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這種病從腳趾、腿部進而全身肌肉萎縮,終至癱瘓、器官衰竭而亡。她在花樣年華的十九歲發病,姐姐和弟弟也在同時間發病。當醫師在他們一家人毫無心理準備下,對他們宣告「這個病好不了」的噩耗時,她看到無助的父母和號啕大哭的姐姐。


 


  因為行動不便,無法上下公車,小黃(計程車)便成了楊玉欣選擇的最佳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她都搭乘小黃。


 


  有一天,她招了一部計程車,如往常般,屁股先坐進去,再用無力的雙手去搬動無力的雙腿,一條,兩條的搬進計程車中,關上車門,計程車司機問了一句: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楊玉欣明白了,這位計程車司機,一定對這樣的疾病有所了解,她回了一句:先天的。


 


  計程車司機開了車,過了一段時間,這麼說著:我太太也是先天性一顆腎臟萎縮,住院住了很久,最近恐怕不行了。我有一個兒子,也遺傳了太太的疾病,他還是個智障,我在出門前,才剛剛狠狠的打了他,因為他智障,不能讓他出去,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去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


 


  楊玉欣聽了,問司機,你等一下要去醫院看太太吧!司機回答說:帶她出來走走,反正我開計程車,到那裡都方便。


  楊玉欣拿出了身上大大小小的鈔票,塞在車子的夾縫中,告訴司機:帶太太去吃頓大餐,我請客!


 


  說完,楊玉欣因為到達目的地,開了車門,再用無力的雙手搬動雙力的雙腳下車,卻不見司機有任何反應,她回頭看看司機,只見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雙手緊緊握住方向盤,顫抖的將頭埋在其中哭泣...........。


 


  楊玉欣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情景,聽了這個故事,你是否和我一樣,久久不能自己,感慨國內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之貧乏,心中忍不住又想起:狠狠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她很納悶,為何人們習慣只記得不美的事,美麗的事物反倒忘記了,而她總是要盡力遺忘不好的事。


楊玉欣說,當面臨別人對她造成的負面情緒時,她會以「誤解」來為他人說項,何況她行動不便,心裡不爽不能馬上走人,還得仰賴他人扶一把,所以選擇「遺忘」來因應所有負面情緒。 


「這是一種修煉,讓自己學會對他人的尊重、溫柔、寬大與瞭解。」楊玉欣說,「如果我們多注意美麗的事物,怎還會在意那些負面的情緒呢?」


所以,只要心中閃過一絲一毫的壞念頭,她就會立刻發揮「遺忘」的本事


「生存理論」。其中,她最津津樂道的是「衝向火焰」理論。


她說,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團熊熊烈火可能是困境或重擔。每逢遇到這樣景況時,她就會衝過去絕不坐以待斃。她說,所有的痛苦,不只要面對,更要超越;衝過去代表夢想實現;衝不過,又何妨?生命的意義在「衝」的過程,她強調,這個「衝」是一個動詞。


許多朋友關心楊玉欣,也有朋友告訴她,「別這麼辛苦,妳去考個殘障特考就好了。」但楊玉欣不要這樣輕忽生命,她說,「現在不做,未來更不能做。」


朋友形容楊玉欣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但她毋寧更喜歡自己給自己的封號「樂觀的偏執狂者」。


她說,「如果不這麼過日子,請你告訴我更好的方式!」若要說楊玉欣是「上帝的使者」,派來人世間做鹽做光,也不為過,因為她讓這個世界更有人情味,更亮麗!


 


 



略述四念處 ※ 作者: 元信








略述四念處
※ 作者: 元信 - 

 





  學佛是有法門的,佛法的浩瀚艱深,無非都是要我人身體力行,體會正法,了透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而厭離五蘊身心,求出離於五濁惡世,進而求得解脫之道。

  我們知道,佛陀教化眾生有其一定的原則-「為人說法者,彼法義饒益,法饒義,梵行饒益,明、慧(般若)、正覺,向於涅槃。」其方法是為-法說、義說、法次法說;先說「端正法」(說戒、說施、說天),次說「正法要」(四聖諦),之後才說「增上法」(無常、苦、無我),這些都是要讓弟子產生「厭、離欲、滅盡向」,使弟子從聞、思、修中、證「厭、離欲、滅盡、寂靜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無非是為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而達身心的解脫。佛世的弟子,親聆佛之教授教誡並依之奉行,常於出林、水邊、樹下、寂靜處思惟法義,過著修行的生活,一切以出離、解脫為主。現今佛教的根本觀念及義理的改變,有其時空背景環境的因素,原本佛教從修行為主的「沙門團佛教」,改成為求感應、求保佑的「信仰佛教」,這也是佛教普及化的必然現象。

  佛臨入涅槃,囑咐阿難尊者「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即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其內容即是「若比丘,身身觀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而佛教的主張知苦而厭苦,唯有知苦才能引我們出離三界,而邁向解脫之道-四念處。

  整個佛教的修行方法,修道的內容,不外乎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中以四念處為首,因為四念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無上正等正覺,於雜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法觀念處。」又「一切法者,謂四念處」而世尊亦以此法告諸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四念處在修行中如此的重要,既是如此,就要時時的自我警愓,常常顧念自已的身、心及外在的環境變化,來細心觀察了。

  四念處依巴利文的意思是:四種把正念維持在前的。念,是明記不忘,就是能明明了了的知道身心狀況,透過身、受、心、法的變化,能夠思擇法的無常性、苦空性、真實性與無我性。從外在的到內心微細的變化,不論是前念後念都能了了分明。南傳修四念處有其殊勝之處,法門的寬廣與時空背景仍是有很大的關係。現略述身念處,即生理的活動變化,如南傳行者以走得很慢的步伐,感受觸覺、前後腳的變化;受念處,即是身(心)的感受作用,如,腳著地(身),感覺地板硬(受),抬腳及地板的冷的感覺;心念處,即是內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如腳著地心中的那一份穩定、踏實感、舒暢感;而法念處,即一切法,透過思擇力,感受那無常、苦空性與真實性,透過身念處處導相向於法念處,可說是身、受、心皆有法念處的內涵,由此更可印証了「四念處是一切法」。當然佛法的修習一定要先親近善士而內正思惟而如理作意。常常維持正念正知,行坐住臥,六根不向外攀緣,令心寂止,如此才能現法樂住。

  佛法的基礎在於自我身心的淨化,能提供眾生解脫苦惱乃佛陀之本懷,我們必須依道的次第,實際去行持。傳統的佛教修行方法,紮實穩健,不會走火入魔。佛世弟子聆聽佛說法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証果的為數不少;不似今日之佛教,必依某人學某法門。佛陀早在入滅前,就囑咐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修行不是依靠某一人的,我們應依循著佛的足跡,踏實的修行,以求得自我解脫,而達到究竟圓滿。

【四念處】選輯



 

【四念處】﹝出法界次第﹞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於想、行多起我倒,於心多起常倒,為令眾生修此四觀,以除四倒,故名四念處也。


[一、觀身不淨],身有內外,己身名內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內外身,皆攬父母遺體而成;從頭至足,一一觀之,純是穢物。眾生顛倒,執之為淨,而生貪著,故令觀身不淨也。


[二、觀受是苦],領納名受,有內受、外受;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情之境則生樂受,於違情之境則生苦受,於不違不順之境則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觀受是苦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樂受是壞苦者,樂壞則苦生,即樂極悲生也。苦苦者,於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雖是不苦不樂,唸唸心有生滅,是故名行苦也。)


[三、觀心無常],心即第六識也。謂此識心,體性流動,若粗若細,若內若外,唸唸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計以為常,故令觀心無常也。


[四、觀法無我],法有善法惡法。人皆約法計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也。善惡法中,本無有我。若善法是我,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眾生顛倒,妄計有我,故令觀法無我也。


 


四 念 處


摘自廣超法師的《佛學基礎知識》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為四念處觀。為什麼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因為它並不純粹在於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為四念處觀。


四顛倒:因為我們先執著有我,故進一步執著我是常的、樂的、淨的,在佛法中稱為顛倒想。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稱為四顛倒,它們是:常、樂、我、淨。


四法: 四念處: 四種念:  四顛倒:


不淨--身念處--觀身不淨--淨:執著身心是干淨的。


苦 --受念處--觀受是苦--樂:執著世間有快樂。


無常--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恆的我。


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著有一個我。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淨、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眾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瞋痴,就是執著常、樂、我、淨。


 


四念處觀行的修法:


一、身念處:


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對於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內心對這些行動,要了了分明。


我們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時不知行,坐時不知坐,打個比方說:剛才站起來時,你哪一隻腳先走?剛才你走進廟宇時,哪一隻腳先踏進來,你知道嗎?在修身念處時,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很微細,不容易觀察到,而這四念處中,身體的行動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處時,不作任何事物,每天從行、住、坐、臥中去觀察。經過一段時日,對於自己行住坐臥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來對於自己在看東西,吃飯,穿衣等動作,要保持一心。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現在我的心也是這樣。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為。不只是這樣,他更應該坐禪。坐禪時身體不動,呼吸是最粗的動作,最容易觀察到它。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它的長短,是呼出的氣息長,還是吸入的氣息長?是呼出的氣息短,還是吸入的氣息短?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覺察它。我們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出來有進去,對呼吸要了了覺知。觀行、住、坐、臥及出入息,並沒有觀身不淨。四念處中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因為眾生執著其身是干淨的,我們對於自身有愛染心,執著它;不只是如此,我們對於他人之身,也有愛染與執著,故有淫慾之念,故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來破除之。


修學觀身不淨應從內身觀察起,從頭頂到腳跟,觀察我們的皮、骨、肉、毛髮等,這一切沒有一樣是干淨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乾淨的,所以我們要天天沖涼。沖涼後就以為它乾淨,然後對它起愛執,越看越乾淨。如果我們能深一層的去觀察:皮膚有污垢,皮膚內的血肉是腥臭的,骯髒的;肉內的骨頭是沒什麼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話,可以到市場看肉攤上的豬肉、牛肉、羊肉,它們和我們是沒什麼兩樣的,我們身體皮膚內的包裝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天天沖涼,頻頻照鏡子,認為很滿意,這就是我們執著身體是干淨的。


坐禪使心安定下來後,用心觀察自身的皮膚、血肉、骨骼……至於身內的大小腸裡消化過的食物,都是污穢、骯髒的;我們的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干淨的。如此觀察,我們對身體的愛執就會消除,就不會認為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身體是漂亮的,頭髮是烏黑美麗的等等。


此外是觀外身--他人的不淨,這要從觀死屍中去破除對他人身體的貪愛與執著。觀死屍(九想觀):從一個人死後,觀察他到變成骨灰的過程:


先從人死(死想)後,屍體會膨脹(脹想);不久變成紅一塊,白一塊,青一塊(青瘀想);慢慢的屍體生膿(膿爛想),會變壞、腐爛(壞想);屍體上流出的血散佈在這裡那裡,一團血涂(血涂想);到了一個時候,有鳥、蟲來啄吃(蟲啖);屍體就會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進一步,連血涂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副骨頭(骨鎖想);屍體暴露在曠野中久了,筋肉與骨頭都分散,後來骨頭變成象從海中拾起來的螺一樣白。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太陽曬,骨頭變成碎開來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後變成塵土,與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後最終是這樣的,有人說那兒有一隻老虎,我不走過去,它絕不會咬死我;但人生下來就是在等死,你我都無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絲毫沒有選擇的餘地。佛陀說眾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憐的事,由不得我們做主,死後身子變壞,剩下白骨一堆,最後與塵土同住!


修學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是以觀察死屍,以達到認清楚世間的真相。這個真相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皮膚、毛髮、爪甲、血肉、骨骼,五臟六腑組成的,沒有一樣是干淨的,最終是會變壞的,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著的,身念處就是要如此這般的觀察。


二、受念處:


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生的感受。它可分為身受:苦、樂、舍受;心受:憂與喜受,共五種。


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在是快樂或是苦惱,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比如風吹來,皮膚感受到涼爽;坐在那兒腳癢,感受到哪一部分癢,癢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歡拍照--心喜。


對於受我們要去知道它,覺察它。如果一個人對於觀察身體還不清楚,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我們必須對於身體的行、住、坐、臥的行為很清楚之後,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禪時,聽到公雞啼,耳根感受到,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樂受。若他想:"真是豈有此理,我坐禪,你來吵我。"那他就生起貪瞋痴,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聲音,好像人聲,耳根聽慣了,聽了很舒服,那就是樂受;反之噪聲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有時寂靜無聲,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此受會生起,當然也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它怎樣的滅掉,都要知道。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一心觀察它,慢慢地就會發覺有受皆苦,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我們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緣故。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後,就可以繼續觀察心。


三、心念處:


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心在作用,這個知覺的心,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瞋、痴等種種煩惱,我們也要覺知;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禪定或散亂等,我們也都要唸唸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


比如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耳識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後又跑到頭腦中想,我們要覺知它。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最容易觀察到無常,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


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法塵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塵。當念"一"時,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識。念"一"時心識知道念"一";念 "二"時心識知道念"二",……。沒唸"四"時,心識不知道,還沒唸"五"時,心識不知道。念"一"時,心識就生滅一下,念"二"時,心識就生滅一下,所以我們的心識唸唸在那兒生滅而覺知。古代開悟的禪師說:"唸唸不相到。"意思既是說:我們的前心念與後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其實它不是心,那是法塵。我們的法塵有很多,每每想東想西,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都屬於法塵。


在這些法塵中,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五蓋是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為一個人要修定、修慧,這五蓋會掩蓋住他,使他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故觀法念處時,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它是從何來?從何滅?它生滅的原因?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們用心觀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它就會消除掉,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對它深信不疑了。


觀察五蓋後,接下來是觀察五蘊。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法念處不止指法塵,它還包括一切法。五蘊包含一切有為的生滅法,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從中發現一些事實。


在觀法念處時,除了觀察五蘊外,還要觀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會產生什麼後果?我們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靜坐時,心念集中在耳朵,我們就去聽聲音,要覺知這個過程。過一會兒,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對於這些心念轉移的過程,我們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為我們產生了一種結縛,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十二因緣中說明,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他就沒有"受",所以我們的"受"時從六根而來。觀察這個受後,接著觀察心,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滅掉,那麼我們的貪瞋痴很快就會消滅。為什麼這麼講呢?打個比喻:以聲音來說,有人罵你一句"他媽的"粗話,你鬧起煩惱,罵人、打人、與人過意不去等,如果你當時很冷靜,以智慧觀察,聽後就會發現:因為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就產生"他"、"媽"、"的"這些聲音的分別心。你也會發現原來外面有聲音,你裡面有耳根,它們接觸後生起受,生起心識;然後你就會發現到,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當你發現到這一點時,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來。我們凡夫聽聲音後,鬧起煩惱來,就只會怪外面的人,絕不會怪自己內心有這個煩惱。


如果有人說:"You are stupid"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Stupid"的意義存在,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後,感覺到這個語言,法塵中生起分別、然後比較,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中有這些"廢物",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Stupid"。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到了了分明時,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煩惱如何滅?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使它不生起。


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我們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在故是苦、無我。我們凡夫深深的執著這一唸一唸會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只是不同東西,同樣的作用,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法塵當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法塵是內在的,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裡面都沒有一個我。


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雖然如此,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並不是永遠去觀想不淨、無常、觀苦、觀無我,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行為、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


五、總相念處: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還有一個總相念處,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受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心念處是無常、苦、無我;法念處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無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話來總括它,既是所謂的"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觀空。


《俱舍論》中說:"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叫做別相念處。"既是各別的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稱為別相念處。如果以法的總體來看,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無我性,這稱為一切法的共相。我們可以一切法的共相來觀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來觀察四念處,這樣的觀察稱為總相念處。


六、修四念處的次第:


根據《大智度論》以及南傳經典《四念處經》(The Four Foundations OfMindfulness)都教導我們應該從觀察呼吸開始,然後才觀身不淨,因為我們的心散亂,應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們的心念微細後,才觀察身體的不淨。在經論中說,如果我們以散亂的心來修觀身不淨,會得到反效果,結果是越觀越覺得可愛,因為我們凡夫一向來認為自己的身體好,別人的身體漂亮的緣故。


觀身後就觀受、觀心、最後觀法,其原因是身體的行動最粗,接下來是感受,再下來是心念。其實心念比法塵更微細,在這兒先觀心,後觀法,因為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這個觀法無我,並非是叫我們想:"無我,無我。"的這樣想,而是觀察法塵唸唸之中,哪一念是我?這樣的觀法無我比較難,反而是關心念無常容易。


中國佛教不大提倡這四念處的修法,只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曾寫一本《四念處》,他是以大乘思想來講解四念處的修行。自此以後,就沒有人宣揚此修行方法了,這是很可惜的!


南傳佛教很注重"四念處"的修行,尤其是在緬甸,他們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及步驟,修禪者要學習那套方法後,才被認為有資格做導師,教導其他的人修學。



緬甸禪師教導四念處的方法及步驟: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廟宇中,然後跟隨一位有資格的導師學習。每天起來,坐禪與經行。所謂經行是保持一心前後來回走。修行四念處者每天少做事,只是坐禪與經行,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時因為靜坐久了容易產生昏沉,同時久坐會生病,所以採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導師會安排靜坐半小時,經行半小時或靜坐一小時,經行一小時的功課,有些甚至經行兩小時,在經行時觀察身體的一舉一動,唸唸要分明;要知道何腳先起,然後踏在地上,甚至於踏到地上的情形,也要知道。開始經行時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訓練,慢慢地對身體走路行為很清楚,到心念微細時,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來他要知道是腳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腳走,他也要發現到:是心叫腳提起,腳踏到地,心才感覺到;他要發覺到這兩個過程。走到盡頭的時候,誰叫他轉彎回來;他站著也要知道,他要對這些心念了了分明。這樣經行的結果,他的心會慢慢定下來,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他靜坐時要觀察呼吸,肚子的膨脹與收縮,呼吸的出入等。在靜坐的過程中,發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導師會個別與修行者對話,問今天做什麼修行?有何感受?導師就會慈悲教導,糾正錯誤,有些嚴格的導師在與修行者做個別對話時,不允許別人聽,因為有些修行者聽後會模仿別人的修學。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學的過程中,發現到在左右,左右走時,心念在控制他的腳,那他與導師對話時被另一個人聽到,當那個人被導師問時,也給予同個答案,他沒有發現到,也沒有感受到,只是學來的,這對他完全沒有好處。


導師與修禪者做一對一的對話,考問後,知道個別修行者的程度,就會逐步教導,不能做三級跳,避免在修禪的過程中產生偏差。這與中國禪宗祖師的教導相似。每晚禪師與禪和子(修禪者)有小參,那就是祖師以對答方式來考問參禪者。


四念處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為我們凡夫有常、樂、我、淨四顛倒。沒修學四念處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四個顛倒,既使是唸佛,常、樂、我、淨依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處就容易破除它。煩惱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脫生死,所以它是修解脫道者的良藥。


佛陀在他的遺言中指示比丘應當依止四念處修行。依據經典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證悟初果。經典中又說:四念處是能使眾生清淨,克制一切煩惱和悲哀、祛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正道、覺悟涅槃的唯一之道。


有關四念處修行的經典有《四念處經》,它是被編入《增一阿含經》中。南傳經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單行本,我們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選譯》中找到這部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四十八卷中特別提到關於四念處的修學方法,而且強調修菩薩道者也應該修學四念處。


真愛的名字,叫自在

原文如下


真愛的名字,叫自在


一個陰雨過後的艷陽天收到你的來信,見到你談愛情,心有戚戚焉,備覺溫暖。
 
上週,一個陷在兩難愛情的男子問我,怎樣才叫他的真愛,如何取捨?


我想了想,說:『哪個人讓你相處起來快樂自在,哪個人可以讓你大小事
情分享不擔憂對方會反對或介意。』


我想,那是真愛、是適合、是你們比別人更多機會走更長遠的路。


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但是,我知道在我以往的愛情經驗裡,曾經遇過 條件很好的人,有共通的興趣甚至價值觀,最後,我們還是選擇當了朋友。 原因無他,因為說不上來的原因讓我們經常為大小事情起爭執口角,那樣
的感覺會同時減弱兩個人的能量,包含愛情。


後來我發現同樣的狀況事件,發生在我和現在男友之間便不再成為問題。 同樣的,我要說,沒有一份真愛會傷人累累,耗損能量,如果有,那是因 為你遇錯了人。遇錯這件事,很有趣。因為你必須嘗試相處過後才能知道答案。



如果有一天,你跟這個人相處交往很多年,可是很多事有顧忌不能分享, 不能一起吃喜歡的食物,不能討論共同的話題,說不上來快樂不快樂,就是沒有太多辛苦,但是午夜夢迴,你知道心裡就是空了一塊對方碰觸不到,你知道你們曾經相愛但是心不自在。


那麼,你會不會願意離開?願意分手?


願意去相信自己會有真愛,同時也放對方一份新的自由自在?


我認識很多朋友,通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面對真正的自己是最需 要勇氣的。


我一直很喜歡見到你和大嫂的相處,即使我是旁人都能感覺到你們散放的舒服。
 
上回火鍋聚會,你帶著我參觀家裡,興致勃勃的告訴我那是大嫂做的拼布作品。
 
你的眼中言語裡有著很多的讚美很多的驕傲,就像大嫂是當下世上最棒的女人。
 
我當時想,有一天我的伴侶會不會也有同樣的眼神,指著我的書興奮的介紹給他的朋友,如果他這麼做,我想那會是一個女人最覺幸福的時刻。


 
之後,我一直學習這樣看著我的男友的優點,在他表現優異時不再吝於給予鼓勵掌聲。我相信,兩個人之間是互動的一個系統,是一個磁場。



很多部分不是一方努力忍受就可以持續,或者持續就能真的快樂。
一個真的好的對象,不是那些外在條件高90分的人,否則你跟張曼玉或劉嘉玲結婚又有甚麼差別?
因為有一天,他們目前的 優異條件都可能被另一個人所取代,就像你說的:『不要安慰自己結婚就好』,不要催眠自己你們之間的問題不是問題。


真愛是不用屈就的,是可以自在舒暢的。我想,你一定會同意我這句話吧!


這輩子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觀念感覺相近的朋友,甚至你們會有過一段愛情相伴過那麼一段日子,有人說分手叫緣盡,我倒不那麼認為,我反倒覺得那是培養你更清楚了解自己並珍惜身邊人的一個過程,你跟人真正的緣分才正要開始。


當你年紀越大越明瞭自己時,你就會知道你要的對象和生活模式,兩個人的靈魂相伴卻不壓迫,是情人更是一輩子的朋友。


這兩年,我開始學習感覺,用心去感覺。香草的天空電影裡,不斷重複那句台詞:『open your eyes』。


提醒我們眼睛睜開不過只是看到世俗的判定,看到外在的對錯價值,然而你的心裡那雙眼呢?是不是看到了綠草如茵,看到蔚藍的一片遼闊的天, 等著你和對方握手去飛翔?


如果見到了,那是因為真愛的名字,叫自在。


如果一個人能同時擁有兩種氣質,路是不是會更寬廣。



曾聽一個老師說過,教養男生女生要一視同仁,一直以來我們對男女的氣質總是有許多刻板印象:


如果女生斤斤計較,人們會說他小心眼。


若是男生斤斤計較,人們就說他做事周延。


如果女生喜歡爭辯,人們就說他不講理,


若是男生,就說他據理力爭。


如果女生猶豫不決,人們會說他優柔寡斷,


若是男生,就說他顧全大局。


相反來說


如果男生溫柔體貼,人們會說他娘娘腔,


如果女生溫柔體貼,你們就說他是愛心小天使。


如果男生哭,人們會罵他沒出息,如果是女生,就是楚楚可憐。


如果男生依賴,就會罵他沒骨氣,如果是女生,就說是小鳥依人。


如果男生個性溫和,就說他沒主見,如果是女生就說他賢慧。


不勝枚舉,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能同時擁有兩種氣質,路是不是會更寬廣。


楊玉欣 在生命缺憾中修行




楊玉欣 在生命缺憾中修行


http://www.wretch.cc/blog/ChianTsz&article_id=12080604 小千的無名部落閣,我也是楊玉新的fansㄟ


「人可以為意義而生,也可以為意義而死;在深刻的反省修行中,必能找著生死無懼的力量!」視苦難為修行,在殘破生命裡,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萎縮症」的人間衛視主播楊玉欣點亮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陽光燦爛般和自信的笑容,沒人能抗拒人間衛視主播楊玉欣給人帶來的溫暖招呼,但是如果不說,沒人知道她是罕見疾病患者,隨時可能蒙主寵召。在逐漸衰弱的身軀下,在殘破的生命中,她仍堅持在困境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她明白要以感恩的心來讓生命添加色彩。


活得精采 不管每天衰弱多少


   「當我下定決心要好好活下去的時候,我就決定不再介意一切了,我願意把過去的美好都放下,從這一刻開始,是新的開始,不管每天衰弱多少,每天都是新的開 始,否則就是浪費我的人生。」生命的缺憾,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燄,楊玉欣以感謝的心、細膩的觀察體悟生命價值,淬鍊出她堅毅的生命,開展豐盈的生命之旅。


  A.C.T.G. 這 成雙捉對的基因序列,在楊玉欣身體內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她在十九歲時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萎縮症」,全球不超過卅起病例,目前無藥可醫。但是她 無懼死亡的威脅,勇敢的面對人生;充實每一天生命的能量,把握每一分生存的光亮。楊玉欣透過開朗、美麗、與無限生命力,點亮他人的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愈 來愈虛弱、愈來愈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似乎像是被困在這個身體裡,儘管如此,她卻表示,在這樣的處境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希望與力量。


   「其實我一直努力在與病痛並存,努力活出光明、積極、快樂。」楊玉欣指出,當觀念有所轉圜,生命便綻放璀璨的光彩,因為身上的病痛,促使她積極尋找生命 的素養,給予她更深刻的反省與思考,也走上修煉的道路。尼采曾說過:「如果你知道為何而活,就沒有承受不起的困難。」楊玉欣明白這道理,更積極實踐這樣的作為。


靈修中豐盈身心缺憾


  因著基督的愛,楊玉欣沒有被打倒。「生命的覺醒,常在『失去』時頓悟,在痛苦的熬煉中,才明白幸福快樂的真意。」對楊玉欣而言,祈禱是一種力量,時時刻刻在靈修當中,她獲得心靈的寧靜與洗滌。


  「人難免會有人性上軟弱的時候,所以每個人都應當修行,在修行過程中,才會不失去信心、盼望、勇氣與愛心,以感恩的心,面對自充滿挑戰的人生,樂觀看待生命,」寬容與慈悲的看待自己與別人,楊玉欣藉由觀照自己,做了反省與懺悔,而且也給予自己超脫的生活。


  病痛時時刻刻陪伴著楊玉欣,但是她卻認為在苦難中的修行,才能超越生命的殘破,進而彰顯出生命光輝;只要每分每秒懷抱感恩與反省,累積生命瞬間光芒,那也值得了。


   緊張的生活步調,以及多變的社會環境,許多人面對壓力總變得脆弱不堪,但是楊玉欣面對壓力卻有一個自我解套的方式,「凡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預設結果,將結局交託給神,自然得失心也就不會那麼重。很多事情是無法掌握,只要在每個過程都盡力了,了解自己的努力,也就可以過得快樂些。」


  她認為,壓力往往來自過多的預設以及期望,愈是要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愈可能因此迷失自己,因此學著放下,只要盡其所能其實也就足夠了。



 


線上辦道~~~~



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弘一大師晚晴集


[迴向]懇請迴向亡者陳復陸~~


[迴向]請迴向亡者陳復陸~~

蓮子陳復陸,於上週六(2007.5.19)往生於台中。
敬請各位蓮友念佛超薦

阿彌陀佛。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美麗的自製佛像網站

陳絹師姊 :


http://www.amitabha.twmail.net/


還有結縁品可以索取喔~~~~


 






地藏菩薩讚



南無 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塗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刦親姻蒙接引  九蓮臺畔禮慈尊


 


 


【地藏菩薩讚】
地藏大士。誓願弘深。明珠照破鐵圍城。金錫振幽冥。花雨繽紛。大地布陽春。
---摘自《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明 菩薩沙彌 古吳智旭 述

此句應改自「百丈叢林清規證義」
地藏大士。誓願宏深。明珠照破鐵圍城。金錫振幽冥。禮像稱名。沙界布陽春。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3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3


SUJIVA法師翻譯編輯(來源:法藏講堂 恭印本)


 


----------------------------------------------------------------------


 


當觀注腹部的起伏時。如果感覺到身軀疲勞或疼痛時,你應專注于這些感覺和觀注「感覺疲勞」、「感覺疼痛」。如果當你這樣觀注時,感受隨著消失,你則可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覺得苦受有增無減時,那麼你應盡你所能忍受它。緬甸俗語說:「忍耐導致涅盤」。這俗語是當你觀注強列的痛感時所該牢記的佳句。


如果你忍痛而繼續的觀注,通常疼痛會消失。如果它這樣地消失了,你則繼續觀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將會有更大的進步。如果疼痛繼續而且是幾乎難忍,那你可改換你的姿勢。但當你改換時,應把動作緩慢而非常細心地觀注每一個動作。這是修禪者如何觀注身軀上的苦受。當你觀注時,不愉快的念頭也可能會顯現在你的心頭。你可能會感到難受或生意。那麼你應觀注「難受」、「生意」。隨著你的觀注,它們將會很快地消失。那麼就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身軀上的現起某一個愉快的感受,你則觀注「愉快、愉快」。如果快樂或喜悅現起於心,你應觀注「快樂」、「喜悅」。當你獲得Udayabbaya-ana「生起與沉滅智」時,這些快樂的心境則是陣陣涌潮而來。你也將會體驗到大喜或愉快。這一切你也將須觀注「愉快、愉快」。


 


舍受(upekkha),是非苦非樂的,它時常發生於心或身,但這感受是不易識別的。只是當定力特別強以及苦受消失而樂受未生起時,這非苦非樂的舍受才會更明顯。這時,他也應觀注這舍受。當「生起于沉滅智」啟發得好和獲得「沉滅智」時,舍受便顯得清楚,尤其是當「行拾智」達成時,在這情況,你則應觀注這舍受。


 


當定力很強時,你觀注「疲勞」、「熱」、「疼痛」,你將會發現到這些感受碎成一片片。對於常人,疲勞、熱和疼痛似乎是持久的,但對於一個修禪者它們就如碎片,而不會造成很多的疼痛,而感到安然自在。如果他繼續禪觀,就是很強烈的疼痛亦能排除。所以說:「他堅持的觀照著感受中一切的生起或沉滅,或生起和沉滅。」


 


當這樣觀照感受的生起和沉滅,一個人可達致聖道果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這就是受念處,以觀照感受而建立正念。


* 心念處 *


 


關心於心念處,所謂:「比丘知覺貪慾的心為貪慾的心,無貪慾的心為無貪慾的心等等。相同的對於其他另十六種心識。」


那麼,當你觀注腹部的起伏時,貪慾的心識生起,你應觀注「貪慾心」。當你這樣觀注,貪慾的心識則消失。當無貪慾的心生起,觀注「無貪慾的心」。相同地,如果嗔恨心生起,也是觀注嗔恨的心。如果愚癡心帶著邪思惟如「我是永恒的」、「我正高興著」、「我是我」,應觀注它為愚癡。相同的,如果散亂的心生起,也觀注它。如果懶怠的心現起,觀注「懶怠」。你應觀注每一個所生起的心識,同時知覺它。當定力強時,你將發覺到所觀注的一切都在不停的生起和沉滅中、所謂:「他堅持觀照所生起、或沉滅的心識。」當這樣的觀照心識的生起與沉滅,你可達致聖道與果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這就是一個人如何修習心念處。


* 法念處 *


 


現在我們將簡短說到法念處(Dhammanupassana)。世尊曾把法念處分為五部份以便教導。第一就是觀照五蓋(nivarana),蓋的意思是障礙。它們阻礙什麼呢?它們阻礙修培定力,或修培智慧。它們共有六個:(一)貪慾、(二)嗔恚、(三)昏沉和睡眠、(四)掉舉、(五)疑惱、(六)猶疑。在巴利文經典里,掉舉和疑惱列為一種,所以只有五蓋而已。如果你將昏沉和睡眠分開,那麼共有七蓋。


 


那你觀注腹部的上下時,慾念在心中現起,你應如常地觀注「欲樂」、「慾念」等等。這些都是你所應觀注的,有如經中所指的:「比丘心中有慾念時,知覺的『我心中有慾念』。」當一個人這樣觀注,慾念則消失。這消失的慾念也須受觀注。慾念的生起是由於無明,因為忽略了觀注最初的念頭。一個人應明白無明于事情的真實性是導致慾念的現起。當他修禪而明白真理時,貪慾便不會現起。當他證得了阿羅漢果時,他完完全全的離棄了這些貪慾。你應明白一位阿羅漢是從這些貪慾中解脫了。因此一個人應知道這些有關貪慾的知識。


相同地,當嗔恨生起時,應觀注和知覺著「我感到嗔恨」。當一個人感到煩悶和懶惰時,觀注「我感到煩悶」、「我感到懶惰」。當激動時,觀注「我感到激動」、當因做錯事或說錯話而感到憂悔,他應觀注「我在憂悔」。如果懷疑佛陀或佛法,應觀注和知覺著這疑惑。一個人通常錯誤的將疑惑當作是意見。如果一位修禪者連接不斷的觀注著,障礙便會消失。障礙的出現是因有無明。當一個人完全的知覺著,障礙便停止出現。當達致聖道時,障礙便永遠的滅絕。當觀禪時,應明白所觀注的障礙的生起和消滅。這明白將引導他達致聖道與聖果而成為入流須陀洹。這是觀照障礙的短文。


 


* 五蘊的觀照 *


 


當你觀色法時,如「行走」、「站立」、「端坐」、「上」、「下」,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色法,是無知識的。它這樣地生起和這樣地沉滅」。當你觀注「疼痛」、「好」、「快樂」等等,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感受,樂受或苦受。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地沉滅」。當你觀注「理解」時,你親自知道:「這是想,他能覺察眼界等等。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當你觀注「努力」、「動作」、「說話」,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行、動作;它們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當你這樣的觀照色法和感受等等的生起與沉滅,你可以達致聖道與聖果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等等,這是五蘊的觀照法。在此,應注意的雖然有些人可能不懂巴利文的學術名詞如urpa()vedana()anna()asnkhara()vinnana(),但他們若知道色法或「無知識的」、感、想、行、識,這便可以了。


 


* 六根的觀照 *


 


一個人在觀看時,觀注「看、看」,他的定力將加強不只了解到他不但所看的目標,而且也了解到觀看和眼睛(那是看的器官)。這三個中,眼睛是稱為眼根cakkhayatana,由此而起眼識的可看見到的目標是色根rupayatana,亦由此而起眼識。「看」是心根,從之而起識(即是觸、受等等)。當你觀看時,忽略了觀注它或是觀注卻不明白它的生起沉滅或無常等等,障礙便會因此而出現。例如享樂於所觀看之物體。因此,你亦必需注意到障礙的現起。如果障礙消失是由於你所觀注它,那麼你亦必需知覺到。當你達致聖道,這些障礙便停止生起,這你亦必需知覺。這就是如何觀禪和明白有關觀看之法。


 


相同地,當聽時,觀注「聽、聽」,明白耳根和聲音。當嗅時,觀注「嗅、嗅」,明白鼻根和味道。當嘗食物時,觀注「嘗、嘗」,明白舌根和滋味。當接觸時,觀注「接觸、接觸」等等,明白色身和所接觸之物。(步行、站立、端坐、起立等等的觀禪是屬於「觸」的觀照。所以我們說「觸」等等。)當想時,觀注「想、想」,明白意根和法塵或心境或心識。如果你不明白它們的實相,是因為你忽略了觀注它們,障礙如貪慾便生起于六根。這障礙的現起亦需觀注。當你觀注障礙時,它便因此消失了,這也應予以觀注。當你達致聖道時,這些煩惱全部都停止生起,你亦應明白它。


 


以觀注「看」、「聽」等等和明白眼睛、所見到的目標、「觀看」等等的實相時,你便是正沿著聖道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簡短地說,這便是六根處的觀照。在這裡,煩惱是不凈或低的性質,它們就像繩索牽系著牛只,使我們重生又重生於輪迴中。它們是:(一)欲貪、(二)嗔恚、(三)驕慢、(四)邪見、(五)疑惑、(六)戒禁取見、(七)生有欲、(八)嫉忌、(九)慳吝、(十)無明。入流須陀洹道將滅除這些煩惱中的邪見、疑惑、戒禁取見、嫉忌和慳吝,不還阿那含道將滅除貪慾和嗔恨;無生阿羅漢道將滅除驕慢、生有欲和無明。


 


菩提分的的觀照


 


Bojjhanga 意思是菩提支。修禪者可以修習菩提支以覺悟涅盤。它共有七個:(一)覺念支、(二)擇法支、(三)精進支、(四)喜支、(五)輕安支、(六)定支、(七)行舍支。當有覺念支時,應知覺它,或其中之一的菩提支生起時,應知覺它。如果它們不存在,也應知覺它。菩提支不生起于禪定初學者。它們只現起于一個已獲得生滅智等等的(udabbaya-nana)禪照。依照在身念處部份中所講述過的方法而繼續觀照不斷生起的色法與心法,如觀注「行走」、「站立」、「沉下」、「疲倦」、「熱」等等,你將獲得生滅智而且很快又很清楚地明白事法的生起和沉滅。每當你觀注生起和沉滅時,你知覺它。當你有正念時,你知覺這是覺念。當你的定力懈退和沒有正念時,你知覺這是沒有覺念。相同地,當擇法(心色法)支生起,你知覺它已生起。當它不存在時,你知覺它不存在。當這樣地知覺,你的定力變得特別強,而繼續知覺到這一些的生起與沉滅法、知識、精進力等等,達致聖道與果,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道。簡短地,這是菩提支的觀照。


 


法的觀照


 


關於法的關照,世尊說:「他如實明白:『這是苦的滅』。他如實知覺:『這是苦滅之道』。


 


眾生身體中的色法與心法的過程事實上是苦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苦的所在地,如身痛、心痛、衰老、死亡等等。因為它們無常,死亡隨時隨刻可以到來。身苦如疼痛是因為有一個色身和心識。沒有一個色身,身痛是不可能的。雖有個色身,但如果沒有心識,痛苦或苦是不可能有的。為什麼呢?如果一根木桐,一塊石頭或一團泥被一根木棍打著,或被刀刺,或被火燒,它將不會覺得痛苦,因為它們沒有心識。所以,沒有心識的色身不是身痛的根因。眾生是兼有色身和心識,所以任何的身苦都能在他們的身上生起;任何的心苦都能在他們的心裡現起。是故,眾生的色和心是苦。


 


除此以外,每當我們重生,我們經曆老苦、死苦等等,因為我們有會衰老和消散的色與心。所以,這些色法與心法是真苦。再老,它們都不能唯持一秒鐘之久,悲也。不到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秒。它們非常迅速的消失。當他們消失,而沒有新的色法和心法生起,這就是死亡的時刻。這些可以突然帶來死亡的色法和心法須要依靠個人色身的支援。這是多麼的可畏!所以它們是苦。但那些沒有觀照色法和心法現起的人,不明白它們多麼迅速消失,所以並不驚畏。就是那些修禪者,如果他們還未知覺事法的無常相,亦將不驚畏。就是那些修禪者,如果他們還未知覺事法的無常相,亦將不驚畏。只有那些不間斷步行、站立等等繼續觀禪的修禪者,其定力將會加強,當他觀注時將知覺事法的無常,將明白死亡隨時可以到來,而他將驚畏。身軀是痛苦、衰老、死亡的所在地,確實是苦。這一切他親自體會到,這種智慧就是佛所謂的:「依其實性,明此是苦。」


當你依其實性明白苦時,你對色法和心法的執取則消除。這理解是消除苦的根源--貪慾。每當你消除貪慾,你獲得暫時的苦滅。培養智慧道,你獲得道諦的智慧。每當你觀照苦受時,這便是你如何的明白四聖諦。隨著繼續的觀禪,你的智慧成全圓滿,你便能證悟涅盤。這是以正道的知識而明白滅諦。依此知識,成功的覺悟苦諦。以消除貪慾也完成了覺悟集諦,正道的修養亦得成就。當你以觀禪而覺悟四聖諦,至少你會成為一為入流須陀洹,永遠解脫惡道。這是簡短的說明聖諦的觀照法。


 


四念處的功果


 


世尊曾說過修四念處者所將收穫的功果:「比丘們,任何人修練這四念處七年,或七月.....或七日,他將獲得這二果之一:非今生將獲得最高的智慧,即獲得還還阿那含果位,他將獲得不還阿那含果位。」


 


如果你不能如上所說的成為一位不還阿那含,肯定地你可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現在有許多禪者以證悟聖道與聖果和涅盤,他們是經過了一個或兩個月的修習身念處如腹部的起升與沉下、心境、感受或六根如看和聽。所以,以你盡所能依照四念處禪法觀照,但願你很快就能夠證獲聖道與聖果和證悟涅盤。


善妙!善妙!善妙!


 


**********************************************************************


【錄自:電子佛教藏經閣】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2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2


SUJIVA法師翻譯編輯(來源:法藏講堂 恭印本)


 


----------------------------------------------------------------------


 


C.四念處經論說


 


南無婆伽梵,阿羅漢.三藐三菩陀


 


三藐三菩陀指導四念處為唯一能凈化眾生的法門.....


比丘們啊!這是唯一的方法能使眾生清凈,制勝悲哀和憂愁,克服痛苦和煩惱,趨入正道,證入涅盤。


四念處被指導為唯一的法門,因為這是高尚的修持,它能凈化修持四念處者。眾生執著生命,沒有此道,他們的心便被那污染眾生本性及行為的煩惱所迷惑。這些污染出自邪見,它把醜惡看成美麗,痛苦當著快樂,無常為有常及無我為有我。這致使貪、嗔、癡生起,並帶來煩惱、悲哀、憂愁。這對眾生來說,確實很危險。當眾生依著此道(四念處)修行,他們將會見到真理,明瞭那馴服及把心安定下來的法門,並得到生命中最高喜樂,雖然修行者未得到神聖滅苦之道與果,可是在努力的修持中,他尚能定下來而不受擾亂。當修行者已斷除煩惱,證入正道,即是證悟涅盤。


 


四念處,這唯一的法門,是以念為主的修持。這是因四念處以念為棟樑。Sati譯為念。它檢討那混亂的心,調整重要的心思(如信心、精進、智慧...),並每時每刻注正確的舉動、言談和意念。


四念處也可譯為念的目標。因為念須有現象為觀照的目標,所以就以此現象來安


定心。談到這些現象,它們可分為四種:


*身念處以念觀身體為目標。


*受念處以念觀感受為目標。


*心念處以念觀心意為目標。


*法念處以念觀心態()為目標。


 


*身念處*


 


經典所記載有關身念處:「比丘們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比丘(在這達磨昆奈耶)精進的,念念分明和注意的以身體來觀身,則能隨處祛除貪慾和悲痛。」


 


這段記載指示觀照身體的方法是依於三個條件:()精進、()明覺、()正念。它亦告知此觀照是斷絕痛苦的根源,即貪慾和悲痛。


 


這以「身體來觀身」的修習是不可被參雜的。身念處須以身體為觀照的目標;受念處觀照感受;心念處觀照心識;法念處觀照諸法。就這樣,以所說的目標來馴服心思。如果以複雜的方式來觀照,比如以感受、心識或法來觀照身體;以身體、心識或法來觀照感受;以身體、感受或法來觀照心識;以身體、感受或心識來觀照法。那麼,心將胡思和受支配以致不安和無法祛除我見。


 


身念處的目標可分為三種:()身體的狀態,()身體的舉動,()身體的四大元素。


 


*身體的狀態*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將觀照入息和出息為安般念(Anapanasati)。呼吸對身體是很重要的,因身體是依於呼吸來生存。沒有了呼吸,這身體就不能維持下去。如果,風界不調和,身體將受苦,疼痛及不適便是顯明的證據。例如--一個完成粗重工作或攀登后已精疲力倦、生病或悲哀的人,他的呼吸就會短促和快捷。當他忿怒、憎恨或做一件困難的工作時,他的呼吸就會沉重。這一切顯示出內心的困擾,所以佛陀教我要念念不離呼吸的入息和出息。我們觀照和明覺入息和出息之長短,並明瞭它為何會如此,那時我們就會覺察到心的狀態,因此我們便能觀照和調順呼吸而使心加以平定。


 


所以,要把心定下來,我們需要注意和念念不離入息和出息,時時刻刻觀照每一呼每一吸,當心定下來時應明覺,這樣心便無法激動。


有很多方法可以將心念集中於呼吸。其一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尖下的唇端,在那裏可感覺到氣息的接觸。如此地做,心便集中在那兒而不分散。除此之外,每當我們出息時,我們也能數(數息須進行在感覺到呼出氣息的接觸那一刻)。首先是從一數至五,然后一至六,一至七,一至八,一至九,一至十,過后又從一至五開始。這是保持念力的最初步驟,以安定那激怒、不安和粗獷不馴的心。雖然一個人能如此修行于合宜的時刻,但是在面對不愉快及令人激動的事物時,他也能即刻保持內心和鎮定下來。這種觀照身體的呼吸就叫著觀身的身念處。


 


*身體的舉動(姿勢)


 


這舉動是行、坐、往前進、向后退、回顧前瞻、伸屈、穿衣、吃喝、咀嚼、??、大小解、眠、醒覺、言談及靜默。身體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要了了分明。那麼,一切的舉動都拘謹正規。這是世間的利益。


 


另一方面,此觀照可使一個人明瞭身體舉動的實相。唯先有了慾念,才有所舉動,並帶來動作(風界)。這風界以種種方示來顯現,形成各種各樣的身體舉動。這程序就如駕駛汽車,心如司機、動作如車的引擎、而身體如車身。如果司機沒有經驗並四處張望,他和他的車將會有危險(遭遇車禍)。同樣的,沒有正念,身體的舉動就不宜並致虧損。另一方面,如果司機是經驗豐富和謹慎,他會很小心駕駛和回避危險。同樣的,正念將守護一個人的舉動,使他鎮定和保護他。


所見到的符合事實,能祛除那些認為身體里有個眾生、我或人的存在的邪見。由於此邪見,渴愛和厭惡便生起。唯有見到實相,才能超脫「我們」或「他們」的觀念。所以,只要還有身體,我們的舉動和言談應該檢點和謹慎如個善人。


 


無論如何,人的態度是有差異的。一些人是內心善良但外表醜陋;他們就如裝滿的壺但開著。一些人是內外都好,就如裝滿的壺並套上蓋。另一些人是內外都醜惡,就如未套上蓋的空壺。此外,一個行為檢點但不明實理的人,就如套上蓋的空壺。一個明實理,但不知檢點的人,就如裝滿的壺但未套上蓋。一個檢點又明實理的人就如裝滿的壺並套上蓋。一個不明實理又不知檢點的人就如未套上蓋的空壺。這些動作都是身體的,所以觀照這些動作是觀身的身念處。


*身體的四大*


 


佛陀教導我們能以四大來觀照身體的狀態和舉重。四大是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這四大的意思是具有它各自的特性。地界是堅硬性;水界是滲透或吸收性;火界是溫度性;而風界是吹動或流動性。


 


地界不能獨自生存,它須依水界來構合成固體叫身體。而身體依於火界來溫暖和保養,防止腐壞。風界使它柔軟並可調製和運用在工作及行動上。


 


這觀照可深入至此或更深徹,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的修持尚未完善。他可以以四大來觀照身體各部份。頭髮、身體的毛髮、指甲、牙齒、皮膚、肉、筋、體、髓、腎、心臟、且、膜、脾、大腸、小腸、未消化的食物、已消的食物和腦,這些都是屬於地界,因為堅硬是它們的特性。膽汁、黏液、膿、血、汗、脂肪、淚、油、唾液、痰、關節液和尿,這十二部份是屬於水界因為他們都有滲透或吸收的特性。


 


保暖身體的火、致衰老的火、以燃燒來維持的火及消化食物的火,這四項是屬於火界,因為有溫度的特性。


向上吹的風、向下吹的風、肚里的風、腸里的風、四肢里的風,這六項是屬於風界,因它們有流動的特性。


 


此觀照能顯示出四大如何構合成身體的狀態和舉動,並祛除我見。觀照身體的四


大是叫觀身的身念處。


 


觀照可向內或向外來修行。一個人向內和向外觀照,是當他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動作,以便使我們發覺自己可能也有他人所擁有的缺點,因為他人的過錯較易於發覺但卻不是自己的。比如見到他人可厭的舉動時,我們就提醒自己不該像他人那樣。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學習那些穩靜及值得他人尊敬的舉止。無論如何,他們只是四大構合而成的。


 


還有,一個人應該觀照這些法的生起、消失以及法的生與滅。如此,我們可見到他們的生起和消失之因素,即是無明、慾望或執著,業和滋養物。


身體是依營養來維持。善惡業報也是身體的來源。善業裝飾身體而惡業卻使它毀容。無論如何,它還是跟隨著自然現象,那是無常和不滿。善惡業存在只是依於執著和煩惱。當我們清楚地見到身體如何因條件而生存,因條件而消失和滅時,我們將不再懷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這使我們不再貪婪和悲哀于那些對個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如此地觀照,身體可攝住心念和啟發明瞭實相的智慧,並從渴愛及執著于我、眾生和世間的邪見中解脫。


唯有用不斷的憶念、明覺和精力(以激起正念和明覺)修持身念處才將會完善。並唯有如此才能克服那導致疼痛和悲傷的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說:「比丘們啊!一個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體來觀身精進、明覺和念念分明,則能隨處祛除貪欲和悲痛。


 


*受念處*


 


佛陀告知有關修習觀照一種物質的目標(rupakammatthana),即是以上所說的身念處。現在,我們要看看較微妙的非物質目標。佛陀講完身念處后,接著是四念處經的第二部份是受念處。


 


修習觀照的目標可以是非物質的。傾向於事物並對它了知是叫識或心。心識有許多狀態和目標。其中有苦、樂或舍,這一組比其他較易察別。由於一般人都喜樂厭苦所以教過身念處后,更適合教導受念處,因此感受與心識被列為不同組。


 


比丘啊!一個比丘在日常生活精進驚覺和念念分明地修受念處,便能祛除貪慾和悲痛。


 


修受念處者需具有三項性質--精進、明覺和正念。這樣則能祛貪婪和悲痛。


 


感受是領略目標的現象()。當接觸后,感受便從心識中產生。當六根緣于六境而現起六識,這就產生接觸。例如緣于眼根與色境而生眼識。其他感覺器亦是如此。


 


緣于觸而生起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當見到或聽到引人的境物時,即引起樂受。但如果那境物是嫌厭的,即引起苦受。境物如果是非合意非不合意即引起舍受。


 


這三種感受可以是五官(世俗)或精神(非世俗)方面的。世俗的感受是誘惑那心去貪婪或厭惡。這種享受有著不良的后果,它們就如滲有毒素和有刺激性的美味食物,吃時覺得可口但過后卻要受苦。


 


當一個人的修行有成就並觀察到事物的實相時,將覺得喜氣洋溢,心滿意足。就


如佛陀說:「當一個人法喜充滿時,他的心是明潔如愉快的。


 


世俗的苦受是劇烈的。精神上的痛苦雖然難受但它將緣起喜樂。比如,一個人在佈施時可能會遇到許多障礙,而且佛陀和已證到涅盤的弟子亦遇到許多困難,所以應該接受和耐心地承受這種感受。


 


當一般人遇到非合意非不合意的目標時,就產生非樂非苦的感受。至於此非苦非樂受是智者所認為高尚的。如佛陀說:「智者不意氣颺颺或沮喪。」


 


那三種世俗的感受該放棄而以受念處繼續不斷地觀照以提升精神上的感受。


比丘啊!一個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受念處呢?」


比丘啊!當比丘在感覺樂受時知道『我在感覺樂受』。」至於苦受、非苦非樂受、經神或世俗的感受,他都知道得很清楚並觀注「我在感覺那種感受」。這指出在觀照時,感受不可被混亂。依著此方法,一個人便放棄世俗的感受而提升精神上的感受,這是一個凈心的法門。


 


根據所教導,感受是要向內自我觀注的。樂受被理解為苦,因短暫的快樂消逝時便會感到不滿。苦受被視為刺,而非苦非樂受亦無常。因舍受是在苦與樂之間,它可轉變為其一。


 


此觀照守護心意以免渴愛于歡樂,厭惡苦難和漠然不理。


 


至向外(他人)觀照,我們是不能直接了知的。可是,感受能控制一個人的外表如臉上的表情或言談。這顯示出一個人是否感覺快樂、痛苦或舍受。比如,當一個人事事如意時,如擁有財富和名譽,他的外表、言談欣喜,並春風滿面,這顯示出他的快樂。可是,在不順利時,如失去財富、名譽或與所喜愛的人分開,表情和言談都露出憂傷,顯示出痛苦的狀態。


 


可是對於智者,他不渴求感受,不論是樂或苦,經神或世俗上的。對於這些感受、身體、言談及臉上表情一同被觀照著。


 


佛陀在修苦行時,經曆到精神上的苦受。當舍利弗還是個優波低沙流浪者時,聽到阿說示尊者說的佛法后,體驗到平和的喜樂。快樂所表露在阿說示尊者的臉上、身體及言談即刻地幫助了舍利弗。這是個精神上的樂受之實例。


 


有一些人在面對合意或不合意的目標時,他的心平靜泰然,這是智者所渴望的精神上的舍受。


 


傳授修向外的受念處(他人),因為我們難以見到自己的好或壞。唯當以他人為例子時,我們才了解自己。這是個世間法以勉勵我們自己要依正確的法門來修行。這向內和外的觀照法可使我們知道自己的修持的進展如何。


 


此外感受的生、滅,和它的生與滅都必須觀照著。感受的生起是由於觸。當觸滅時,受則滅。觀照感受的生與滅能使到我們明瞭現象的生滅之特徵。


 


同時,唯有以正念來觀照感受時,如此的觀照才會生起智慧。以正念來觀照每一個生起的感受是無欲愛、無邪見、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為人或我。觀照感受如實所受,這只是一種現象,能祛除那些引起貪婪或厭惡的世俗法。


 


它被指為「感受里的觀受」,因在修持四念處時,修行者不該參雜所觀照的目標。苦、樂、或舍受,不論是世俗或精神上的,全部都歸類為感受而不是身體、心或法。


 


修受念處時,須附有三項條件:精進、明覺和正念。正念的功能是觀注每一個所生起的感受。智慧(明覺)擁有知道感受如實所受的性質。智者亦有正念,而正念在每一刻心識里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說:「比丘啊!我說在任何情況里都需要有正念。」要有正念就須精進地守護和防範那心以免胡思亂想。有了這三項條件,就可克服那污染的心、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教導:「比丘啊!一個比丘在修受念處時,精進、驚覺、念念分明,則隨處祛除貪慾和悲痛。


 


*心念處*


 


講解受念處后,佛陀接著說明心念處。


那對目標了知的現象叫著識。沒有目標,就不能對彼有所知。觸緣于六根--眼、


耳、鼻、舌、身、意及六境--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六識--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接著(在思想過程中),如果目標是合意的就引


起樂受,不合意的就引起苦受,而中性的就引起舍受。這些感受已在四念處的前


部討論到。


 


在四念處里,除了感受,對事物的了知是好或壞共歸為心法。在大念處Maha-


Satipatthana里,心法被分析為幾類以便觀照。這八對是:


一、心有貪;心無貪


二、心有嗔;心無嗔


三、心有疑;心無疑


四、攝心;心無亂


五、心廣大;心狹小


六、有上心;無上心


七、心得安穩;心不安穩


八、心得解脫;心不解脫


 


雖然,在心識里組合許多心態和因素,但心識為首要並予以觀注。


心有貪就是貪慾的心念和執取引人的目標。即使是沉迷于大多數人所認為快樂的世俗享受,這都是參有慾火,它可導致未來的無比痛苦。這就如香甜的毒藥慢慢地起作用。


 


心有嗔就是激怒和有復仇的念頭。這就如烈性的毒藥可能很快或很慢地起作用。一些人每遇到逆境時就很容易激怒,但這不很嚴重。這如中和的毒藥迅速起作用。而有一些人只是氣一陣,這如不起作用的烈性毒藥。還有一些人是很容易生氣並要過一段時期,氣才消,就如烈性毒藥很快地起作用。可是有一些人似乎不曾生氣。如果生氣,那只是偶而和輕微,就如不起作用的輕微毒藥,這種是最中和的,然而它畢竟是毒藥。


 


心有疑就是迷惑的心,它耽溺于執取或被嗔恨所蒙蔽。這尤其是指散亂。在這種狀態,一個人不能判明事物,由於缺少理解而進退兩難。


當一個人專注觀照身體的不凈(不凈觀)時,他的心識是無貪。當慈心滿懷時,他的心識是無嗔恚,而在明白事理時,他的心識是無疑。


攝心是由於煩悶或思量過度。而廣大的心是遠離欲界物,但仍是屬於心與色。反之,狹小的心是有牽系著欲界物。


 


無上心就有如:在一般情形里,比如思考一些事物,一些人的見解很愚拙而有一些的卻巧妙。所以聰明的較愚笨的為優。同樣的,有時我們的思考力很好,另些時候可能更好或更差。在佛法中,善與不善心都各有影響力。劣等的心有比它更優的心識。比如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但比無色界心差。因無色界心是沒有其他的意識比它更優,除了超俗的心。所以無色界心較色界心為優;而色界心較欲界心為優。即使是在一般人里亦有不同的等級。


定心是心識平和及穩定於觀照禪定的目標。不定心是浮躁的並制于障礙。


 


解脫的心是沒有煩惱,因它以善心來阻止不善心的生起。比如以慈愛的力量來解化恚恨,以慈悲治殘酷,以喜悅治妒嫉,以舍心治愛憎。不解脫的心是受制于不善的心識。


 


如果念念不懈地觀照每一刻的舉心動念,任何不善心識如貪、嗔、疑將即刻製止。攝心將被激起和清醒,而散亂心識將集中和鎮定下來。


 


心念處可向內或外觀,它觀心識的起和滅,而不是人或我,這點上文已解釋過。同樣的,此觀亦依於三個要素,那是精力、心念和明覺。可是,那常陷入享受的不定心是難以約束和防範。僅知道它已陷入貪、嗔和疑是不足以挽回。因此,他須有足夠的精力來提升正念和明覺至智慧圓滿,並能分辨善惡和控制心念。唯有這樣,修行才有所成就,即是斷絕貪婪和悲痛。


 


*法念處*


 


四念處經的第四部份是法念處。經中有說:「比丘啊!一個比丘在日常生活中,精進驚覺,念念分明的修法念處,則隨處消除貪婪和悲痛。


 


法是無眾生或無我的現象,僅是彼此相依的條件緣合而有。它的性質與前面所提過的身、受、心有差異,並以此來下定義。這在阿昆達磨論里,分析得很詳細,並列為三種:善法、不善法及無記法。


 


無記的意思比其他兩種較易以明白。那些不能記別為善或惡的現象可謂為無記。現象如身、受和心是無記。樂、苦或舍受尚不能定為善或惡。唯有在渴求歡樂,言談,思考或不良舉動時才可定為不善。心識本身是無記,因有心才有身心活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心識的作用。這六識(眼識、耳識等等)亦是無記,因它們全部備有感覺器官。可是緣于視而起貪、嗔、疑是不善。反之,由視而起慈悲是善。


 


法(現象)本身明確是無記。這四種目標--身、受、心和法都是無記。可是卻被觀為善或不善,因它們有為善或不善的作用。比如心識,這現象擁有能知道的性質,而以它的心態及根門顯現來分類。心識有貪、無貪、嗔、無嗔、疑或無疑。在心念處,心識的主要目標是心識。雖然它伴隨著其他心態如貪、嗔、疑,這顯出心的無記性。


染著貪、嗔和疑的現象是不善法。而有著無貪、無嗔和無疑的現象是善法。


 


觀不善法:在觀照十二處--對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要念念分明,如實所見。緣于十二處而起的煩惱,如何的滅和已滅的;如何不再起,全部須知道的很清楚。這十二處是無記,但它是致使煩惱生起並致痛苦、悲哀、憂傷等等之因素。


 


觀照不善法是指為觀照五蓋。它們被稱為五蓋,因為它們防礙向快樂的發展。五蓋為:(一)貪慾、(二)嗔恚、(三)昏沉和睡眠、(四)掉舉和疑惱、(五)疑惑。


 


貪慾渴求色、聲、香、味、觸、法、能以致淹沒其中。感官的享受亦如夢、不凈


和沒有真正的快樂,並總覺得不夠。當所喜愛的目標消逝或離去時,就會覺得苦惱痛苦和悲哀。所以佛陀宣揚「憂畏是自所愛之物生起」。他們通常是執著于所喜之境物或人,但過份的執著會帶來痛苦。


 


嗔恚就是因生氣而有傷害他人的念頭,以致破壞利益和歡樂。它的每一刻就如燃


燒的火。


 


昏沉和睡眠致使一個人的心昏沉和沒有興趣于所要做的事物。失望的感受致使心識不清。


 


掉舉和疑惱是由於太緊張和追悔于個人或他人的惡舉和尚未實行的善舉。


 


疑惑就是猶疑不決,不能確定的那種困難心態。當一個人無誠意或無目的時,就會起疑心,以致一事無成。


 


五蓋使許多人受牽制。在它的蒙蔽下,一個人不知那些是好的和會令他們快樂和進步的,以及忘了佛法。


 


「不智的作意」是不正確的思想,它是五蓋的資糧。如果五蓋尚未生起,它將會生起;如果它已生起,它將不能放棄;如果它已放棄,它將會再生起。所以,將目標認為合意,就是貪慾的資糧。把目標認為醜惡就是嗔恚的資量。對事物覺得煩悶或不能成就便是昏沉睡眠的資糧。幻想那些個人能力以外的事物就是掉舉和追悔的資糧。以多方面去思考某些事物而不細心分析就是疑惑的資糧。


 


在觀照五蓋時,須注意和明覺它的出現,更壞、被棄和被棄的原因,及知道它將不再生起。五蓋是由於不智的作意而生起,並由於正確的作意而被棄。當見到醜惡的實相時,這將防範慾念的生起。慈愛的洋溢將心從嗔恚中解放,並防範嗔恚。勇猛精進阻止昏沉睡眠,而念念不離呼吸防範掉舉和追悔。細心的分析現象可知心態是否善或惡,苦或樂,該作或不該作,污染或清凈,並防衛那心,脫離疑惑。


心念處的觀照是指繫念于七覺支,為引發正覺,斷絕煩惱。這七覺支是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三)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輕安覺支


(六)定覺支


(七)舍覺支。


 


念覺支是憶持不忘,要覺察每項經曆,須持有正念。擇法覺支是思惟審察法,看是否善、惡或無記,該棄,培育或引生。此覺支依慧簡擇一個適當個人性格的禪定修習目標。貪慾和愛慕美貌者須修習不凈觀于身體各部份,並分開來辨別如頭髮、身體的毛髮等等,以觀它的不凈本是符合實相。


 


憎恨、壞脾氣和嗔恚性者須修習慈、悲、喜和無量心,以便更友善,慈悲和隨順。


 


昏沉者懈怠,應修習隨念個人的長處,修佛隨念,法隨念和憎隨念以發起精進和理智的思考。


 


掉舉和追悔者,修習禪定如念死以引起緊迫之感是很適當的。多疑者應修習觀照身體四大以明瞭自然現象的演變。在修持時,應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的法門才能進步。


 


精進覺支是注入強心劑和不懈怠。這是個重要因素。因如隨著個人心思來修習,通常由於懈怠而緩慢下來以致失去世間和精神二方面的利益。精進有兩種功用,那是消除不善法如五蓋和增長善法如七覺支。


 


喜覺支即滿足,它也是重要的。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和戒隨念都能引發喜悅。


 


輕安覺支是指身心輕快安祥。有適當的食物,舒適的氣候、人群,適合的法門及調和的立、行、坐和臥四種姿式,這樣身心就輕安。


輕安覺支是心專注。它不散亂,阻止胡思亂想並顯出安樂。要心統一,就須在任何


情況下都保持平靜而又泰然寬舒的心境,這(后者)是叫舍即平靜,對順逆之一切都不介意。


 


這七覺支引發正覺,破除障礙,就如減輕病情來治病。就像一名醫生診出病因,選擇熱、甜或微妙的藥物來平復病情,制止掉舉並完全治好那病。


 


這七覺支如醫藥,念覺支如診出病因的方法,擇法覺支如選出適當的藥物,精進


覺支如以治昏沉睡眠的辣藥,喜覺支如緩和病情的甜藥,輕安覺支如平定病情,


定覺支如心不再掉舉因病情已好轉,而舍覺支如已康復如常的狀態。


 


在觀照七覺支時,必須察覺它每一刻的存在(這有如已解釋過的五蓋),或它的消逝,如尚未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將會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論任何原因它將增長,行者亦須明覺這些原因。


 


引起正覺支的因素是以智作意,意思是正確的作意。


如前所述,修持法念處不論是不善法或無記都可以向內或向外觀照。行者應對此持有正念。法能引生智慧,而法是無欲、無我和無執著,這是法念處,依於精力,明覺和正念來克制貪婪和悲痛。


 


佛陀所指導的四念處,都各有觀注的目標並逐漸微妙。這如不同等級的學習,身念處可謂為第一級,受念處為中級,心念處為高級而法念處為特級。


修持身念處能知如所實,消除把醜惡當為美麗的幻念。修持受念處消除把苦當為


樂的幻念,修持心念處消除無我當為有我的幻念。


 


這些邪見已被消除時,貪婪和悲痛就不能生起。心境將平定並證入聖道、聖果和


涅盤。所以四念處經指出:「比丘啊!眾生想得到清凈,想克服憂傷,想摒除苦


惱,想得正戒,證涅盤,只有一條路可走;這路就是四念處。


 


----------------------------------------------------------------------


 


D.四念處~唯一之道


 


世尊訓示我們:「比丘們啊!眾生想得到清凈,想克服憂傷,想摒除苦惱,想得


正戒,證涅盤,只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就是四念處。


 


因為有煩惱如貪慾和嗔恨,眾生造作惡業如殺生、傷害、偷竊、盜搶和妄語。由于這些惡業,他們輪落回惡道而受苦。即使是有某些善業之故而出世於人界,他們將會遭受到苦難和早亡、患病和貧困。這些煩惱使他們輪迴生死,而且經受苦難如衰老、病患和死亡。如果一個人想要解脫這一些苦難,則應勤奮凈化自己消除煩惱。


 


要凈化自己,消除煩惱只有一個方法,那是修四念處,觀照個人的心識和身體所正發生的一切過程。如果一個人要清除煩惱例如貪慾和嗔恚,他必需依從四念處法門。Ekayana的意思是「唯一之道」--沒有其他之道或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你依從唯一的道路直走,你將不會迷失,因為它是沒有歧路的,你肯定能達到目的地。相同的,四念處是唯一之道而無其他的。如果你連續修行四念處,你將會證得阿羅漢果,那完完全全的清凈和脫離一切煩惱的聖果。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依從這四念處法門,以斷除所有煩惱。


 


往昔諸佛,披支辟支和阿羅漢皆修練此四念處法門,而皆清凈和證到涅盤,苦惱永滅。將來亦然,一切摩訶薩也將依從四念處法門而證得涅盤。在今劫,喬達摩佛及其眾弟子皆依從這四念處法門凈化自己以消除煩惱和證覺涅盤。這事實是沙婆主梵天向佛陀指出並得到佛陀的同意而將它傳授給我們。


 


失去了丈夫、妻妾、兒女、父母和親人,人們感到憂傷和悲痛;他們也為了失去的財物而悲傷;當患並受苦時,他們也感到悲傷。當然,這些都是可怕的事,如果沒有這些痛苦那將是多麼的安祥!因此人們應勤奮了斷這些痛苦。但他們不能單靠祈拜神靈而脫離它們。只有修練這四念處法門,他們才能了斷一切的苦。佛在世時,有位少婦名叫Patacara,她失去了丈夫、兩個孩子、父母和兄弟以及親人。由於過度的悲痛而瘋了。有一天,她來到了世尊正說法的地方,聽聞了佛法,參與修練四念處禪法,這使她所有的悲傷和哀泣皆盡,並獲得心理上永恒的安寧。


 


相同的,今天有人失去了兒女、丈夫、妻妾、和父母而非常悲痛,咽不下和睡不著。他們來找我們,在我們的指導下,修練四念處禪法,在四天,五天或十天內,他們已從痛苦中恢復。至今他們當中大約有一千多人。


 


修練四念處法門不只消除今生的悲傷和煩惱,同時也了斷來世的悲痛。所以,要了斷這悲傷和哭泣,你只須要修練四念處禪法。


 


再者,世間眾生受苦都因為有著身軀和精神上的苦。如果這些身苦和心苦能夠消除,他們將能生活在舒適和快樂中。身苦是身軀的痛楚,這都源起于疾病、他人、氣候如酷熱和嚴寒;意外如摔跌、被刺破、溜跌等等。心苦是苦惱、憂愁等等,是起于失去親人、損失財物、逢遇危難或所求不得。沒有人能使眾生不受這些身苦和心苦,只有修練四念處禪法才能滅苦。因此在修四念處禪法時應精進直到證得阿羅漢道果時才能永遠的解脫身苦和心苦。


唯有阿羅漢圓寂后則永遠離棄一切身軀和精神上的苦。所以,我們必須依從四念處法門來修行,以便能夠了斷一切苦而享獲永恒的安寧。


 


眾生不斷重生和遭受老、病和死的痛苦,這些都是因為他們擁有煩惱例如貪慾和嗔恚。這些煩惱是造成痛苦的來由,只有靠聖道方能斷除它。要證覺聖道,修練四念處是唯一之道。再者,涅盤--一切苦的滅盡,只有修四念處法門才能證得。所以,要證得了斷一切煩惱的聖道和證得一切苦滅盡的涅盤,我們將須依從四念處法門。


 


四念處法門有四個部份:(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在這四個中,身念處是觀照身蘊。觀照色身共有十四法。第一個是隨息觀(Anapanasati)。Anapana的意思是入息和出息。每當鼻孔入息和出息時,便觀注吸入或呼出。依此觀注而修入大定,然后以此定修智慧以明白心法和色法的無常性質。這都是論典中有說明。


 


第二個是觀照行走、站立等。我們將更詳細的談到它。


第三個是修四明覺。我們也將會更詳細的討論它。


第四是觀照身軀的三十二個部份,例如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當


入禪的定力修足,智慧將由之引發出來。


 


其餘的九種觀照(由六到十四)是將己身對照一副屍體以引發起厭惡感。


 


現在,我們將談十四種身念處中的第二種。比丘在走路時,對他走路的動作,心中念念分明。這樣我們被訓導如何觀注和明白每一個身軀動作時所真正發生的過程。


 


所以,當你走路時,你應專心觀注行走時所連貫到的身軀動作,和觀注「行走、行走」。(雖然它應更詳細的教導為「我正在行走」,「我正在站立著」等等,為了加速觀注,我們教弟子們觀注「行走」、「站立」等等。)從舉足至放下它,你都應觀注每一階段。或者,當你走的快時便觀注「右步、左步」;「舉起、推前、放下」。當你停步而站立時,應專心觀注身軀站立著和不停地觀注「站立、站立」。當你坐下時應專心觀注身軀如何坐下和觀注「坐下、坐下」。當你已坐下,你也許想改變你雙臂、腳或身軀的姿勢,那麼,你也應觀注每一個改變的動作。如果沒有改變姿勢而靜靜坐著,則留意身軀端正坐著和觀注「坐、坐」。


 


當你只觀注一樣目標例如端坐,你也許會緩怠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你應加合其他目標,例如接觸,而應觀注「坐、觸」。更佳的是,當你端坐時,腹部的升沉是十分容易感覺到的。觀注腹部的起伏而觀注「上、下」。這等於是觀照腹部的身軀動作。任何的身軀動作都應如此觀注,所謂:「無論身軀處於那一個姿態時,他都念念分明。」


 


這教法指示我們應觀注每一個身軀的動作,那是:四肢的動作、眼睛的關閉與睜開、腹部的動作等等,而且我們也應如實所觀。我們教導弟子們在開始時先觀注腹部的升沉,因為它是較簡易的。那些依所教導如是觀注而獲智慧的已有數十萬人。


 


當你躺臥下來,你應觀注每一個與身軀有所關連的動作。當你這樣躺下時,你可會獲得出世間智。阿難陀尊者就是這樣成為阿羅漢。


 


一天,那是佛陀的般涅盤的三個月又四天后,阿難陀尊者于黃昏后便走禪,企試證成阿羅漢。據說他是在修Cankama Walk 步行(那是:走來,走去),他觀注著右步、左步、舉足、推前和放下,正如我們以上所說的方式。整個晚上他步行修禪至近黎明,但仍未能證獲所期望的阿羅漢果,阿難陀尊者想:「我已盡力做了,我不認為應更加發奮。為什麼我還未能獲得智慧?世尊曾以這話鼓勵我:『阿難陀,你有足夠的波羅蜜,努力的修行,不久將成為阿羅漢。』這些確定是實話。但我已步行了整晚,這該是我精進過度而使精力消耗,導致定力減弱,因此沒有進步。為了平衡精進與定力,我將躺下而繼續用功。」他便走進臥室,坐在床上,然后躺下。當他躺下,他一段段地向智慧與出世間智的聖道進展,終於成為阿羅漢。那就是我們所謂的--當躺下時,觀注每一個過程,而證獲阿羅漢果。


當機緣合適,觀注每一個過程,而證獲阿羅漢果。當機緣合適,很快的能證得聖果。重要的是觀注著每一個身軀的動作。


 


以上我所談的第二個身念處已很足夠了。當如是觀注,你將親自看到和明白色法的現升和消失。那就是句中所謂:「他跟從觀照身軀各法的生起、或沉滅、或生起或沉滅。」


 


當你觀注「行走」,「行走」是色法,是無情識的;觀注是心法,是有情識的,就這樣的你分辨心法與色法。當你觀注腹部升起,升起是色法,而觀心是心法,就這樣的你分辨色法與心法。再者,緣行走之意念而有行走的身軀動作,緣站立之意念而有站立的身軀動作等等。你分辨這一切和明白事法以及你的波羅蜜(宿世所積的功德)。當你明白這一切,你便了悟這一切都只是剎那間的生起與沉滅而無其他的東西。你會變得對它們無執取,沒有「我」的癡見。你將不再認為一切是永恒、快樂或美好的,而明白一切事物是無常、苦空和無我的。這有如經書里所說的:「比丘遵守脫俗與獨立」。當「無常」等智圓滿時,你將證悟涅盤和證獲阿羅漢道果,而成為阿羅果。一旦為阿羅漢,般涅盤后則離一切的苦。你至少應證獲須陀洹。成須陀洹后將不會重生在惡道里。所以,我們應奮力以至少證獲須陀洹。


 


四明覺(Sampajannas


 


現在我們談到修習四明覺:(一)益外明覺,(二)合適明覺,(三)方法明覺,


(四)無癡明覺。


 


當你要做某些事或說某些話,你應考慮它是否有益於他人,因此只做或說那些有益的。這樣的考慮就是益外明覺。即使是有益的,你也應再考慮它是否適合,並只做或說那些適合的,這是合適明覺。這兩種明覺如應用在世俗上的事也會有利的。


 


當修禪時,你也許會想行走或端坐,經過考慮了有益和適合之后才作決定。當然,當你正認真觀照時,你不必考慮到這些事,你只是繼續觀注。


 


第三是方法明覺。這對於修禪者而言只是無間斷地觀注那連續生起的色法和心法。當你繼續「方法明覺」地觀禪,你的定力會變得更強而你會親自觀到一切都在不斷生起和沉滅。你非常清楚地明白心色法是多麼的無常、多麼的痛苦、多麼的無我主宰。這明白心色法就是「無癡明覺」。Asammmoha-沒有癡見;Sampajanna-明白或明覺。


 


這樣的觀禪和明白心色法是有解釋于這些話中:「在前進和后退的動作時他都念念分明。這告訴我們要觀注和知道在前進或后退時的每一步。」這是如先前所解說過的觀注右步、左步、舉足、推前、放下等等。這樣觀注所應受觀注的就是「方法明覺」。當你繼續觀注,你的定力變得非常的強,而且能分辨色法和心法。


你知道走動是色而觀注它是心。你也許不會說巴利文的rupa(色)和nama(心),但如果你會分辨「什麼是被觀注的」和「什麼觀照著的」,那就夠了。再者你明白行走的意念是導致行走、走動導致觀注著行走。就這樣的你在辨別因與果。再者,行走的意念,走動和它的觀注--全部迅速消失。你明白得非常清楚它們是多麼的無常。這明白物的實相是「無癡明覺」。


 


當向前或往后看,他念念分明。每當你望或看時,你應觀注「望」、「看」。這是方法明覺。當你觀注著,你發覺到望、看、觀注都迅速地消失。這明白它們的無常目然現象等等是「無癡明覺」。常人以為他們所看見的事物是長久的,對於「看」,也以為一樣。這是一個普遍的錯覺。當你的定力強時,你清楚地體會到,所看到的東西,觀看與觀注都閃電似地迅速消失。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已顯示一分鐘內有三十個影片被影映在銀幕上。交流電在一秒鐘內迴圈五十周。但這些快速的變化是常人眼睛所看不到的。一個修禪者達致「沉滅智」境界時十分清楚地體會到所看到的,看與觀注迅速地消失。波羅蜜更大,你更能體會到它們迅速地消失。你十分清楚地明白一切是多麼地無常,多麼地缺乏快樂、或保障,一切只是心和色的法相,沒有一個我或主宰。這是「無癡明覺」。


 


在彎曲或伸直時,他念念分明。彎曲或伸直手和腳;你應觀注「彎曲」、「伸直」。當這樣觀注時你應很緩慢地彎曲或伸直。當你這樣地觀禪你會發現到所有的彎曲和伸直的動作迅速地消失。你清楚地明白彎曲、伸直和那觀注是多麼地無常、痛苦、無我。這是「無癡明覺」。


 


相同的,當用袈裟和持缽時,應觀注著每個動作的過程;當吃和喝時,應觀注著吃和喝的動作;當上廁所時,你亦應觀注;當入睡、睡醒、談吐等等,你觀注著。這些觀注和明白無常的動作等等,就是「方法明覺」和「無癡明覺」。


 


* 四大元素 *


 


當你依所解說過的方法繼續修禪,你或許會體驗到硬或堅固的感覺,這是「地元素」或「固體」Pathavidhatu。當熱、溫暖或寒冷顯現,這是「火元素」或「[溫度」Tejodhatu。當緊張、生硬、推前或動作顯現,你知道這是「風元素」或「動作」Vayodhatu。當流動性的或液質顯見,這是「水元素」或「黏合」Apodhatu。因此,你清楚地理解到這色身只是這些元素所結合而成,其內並沒有一個我或主宰的存在。再者,當這四大元素非常迅速地生起和沉滅,你便明白它們是無常、痛苦和無我的。當你知道這些事物的實相,當智慧成熟時,你便可依聖道證悟涅盤,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等等。


善妙!善妙!善妙!


 


受念處


 


昨天,我們傳授了四念處的第一段,今天,我們將繼續第二段,那是有關受念處。世尊曾說:「一位比丘當感覺到樂受時,他是知覺到『我感覺到快樂』、或當他感覺到苦受時.....或當他感覺到非苦非樂的感受時,他是知覺到『我感覺到舍受』」。


 


當觀注腹部的起伏時。如果感覺到身軀疲勞或疼痛時,你應專注于這些感覺和觀注「感覺疲勞」、「感覺疼痛」。如果當你這樣觀注時,感受隨著消失,你則可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覺得苦受有增無減時,那麼你應盡你所能忍受它。緬甸俗語說:「忍耐導致涅盤」。這俗語是當你觀注強列的痛感時所該牢記的佳句。


如果你忍痛而繼續的觀注,通常疼痛會消失。如果它這樣地消失了,你則繼續觀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將會有更大的進步。如果疼痛繼續而且是幾乎難忍,那你可改換你的姿勢。但當你改換時,應把動作緩慢而非常細心地觀注每一個動作。這是修禪者如何觀注身軀上的苦受。當你觀注時,不愉快的念頭也可能會顯現在你的心頭。你可能會感到難受或生意。那麼你應觀注「難受」、「生意」。隨著你的觀注,它們將會很快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