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3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3


SUJIVA法師翻譯編輯(來源:法藏講堂 恭印本)


 


----------------------------------------------------------------------


 


當觀注腹部的起伏時。如果感覺到身軀疲勞或疼痛時,你應專注于這些感覺和觀注「感覺疲勞」、「感覺疼痛」。如果當你這樣觀注時,感受隨著消失,你則可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覺得苦受有增無減時,那麼你應盡你所能忍受它。緬甸俗語說:「忍耐導致涅盤」。這俗語是當你觀注強列的痛感時所該牢記的佳句。


如果你忍痛而繼續的觀注,通常疼痛會消失。如果它這樣地消失了,你則繼續觀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將會有更大的進步。如果疼痛繼續而且是幾乎難忍,那你可改換你的姿勢。但當你改換時,應把動作緩慢而非常細心地觀注每一個動作。這是修禪者如何觀注身軀上的苦受。當你觀注時,不愉快的念頭也可能會顯現在你的心頭。你可能會感到難受或生意。那麼你應觀注「難受」、「生意」。隨著你的觀注,它們將會很快地消失。那麼就返回觀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身軀上的現起某一個愉快的感受,你則觀注「愉快、愉快」。如果快樂或喜悅現起於心,你應觀注「快樂」、「喜悅」。當你獲得Udayabbaya-ana「生起與沉滅智」時,這些快樂的心境則是陣陣涌潮而來。你也將會體驗到大喜或愉快。這一切你也將須觀注「愉快、愉快」。


 


舍受(upekkha),是非苦非樂的,它時常發生於心或身,但這感受是不易識別的。只是當定力特別強以及苦受消失而樂受未生起時,這非苦非樂的舍受才會更明顯。這時,他也應觀注這舍受。當「生起于沉滅智」啟發得好和獲得「沉滅智」時,舍受便顯得清楚,尤其是當「行拾智」達成時,在這情況,你則應觀注這舍受。


 


當定力很強時,你觀注「疲勞」、「熱」、「疼痛」,你將會發現到這些感受碎成一片片。對於常人,疲勞、熱和疼痛似乎是持久的,但對於一個修禪者它們就如碎片,而不會造成很多的疼痛,而感到安然自在。如果他繼續禪觀,就是很強烈的疼痛亦能排除。所以說:「他堅持的觀照著感受中一切的生起或沉滅,或生起和沉滅。」


 


當這樣觀照感受的生起和沉滅,一個人可達致聖道果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這就是受念處,以觀照感受而建立正念。


* 心念處 *


 


關心於心念處,所謂:「比丘知覺貪慾的心為貪慾的心,無貪慾的心為無貪慾的心等等。相同的對於其他另十六種心識。」


那麼,當你觀注腹部的起伏時,貪慾的心識生起,你應觀注「貪慾心」。當你這樣觀注,貪慾的心識則消失。當無貪慾的心生起,觀注「無貪慾的心」。相同地,如果嗔恨心生起,也是觀注嗔恨的心。如果愚癡心帶著邪思惟如「我是永恒的」、「我正高興著」、「我是我」,應觀注它為愚癡。相同的,如果散亂的心生起,也觀注它。如果懶怠的心現起,觀注「懶怠」。你應觀注每一個所生起的心識,同時知覺它。當定力強時,你將發覺到所觀注的一切都在不停的生起和沉滅中、所謂:「他堅持觀照所生起、或沉滅的心識。」當這樣的觀照心識的生起與沉滅,你可達致聖道與果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這就是一個人如何修習心念處。


* 法念處 *


 


現在我們將簡短說到法念處(Dhammanupassana)。世尊曾把法念處分為五部份以便教導。第一就是觀照五蓋(nivarana),蓋的意思是障礙。它們阻礙什麼呢?它們阻礙修培定力,或修培智慧。它們共有六個:(一)貪慾、(二)嗔恚、(三)昏沉和睡眠、(四)掉舉、(五)疑惱、(六)猶疑。在巴利文經典里,掉舉和疑惱列為一種,所以只有五蓋而已。如果你將昏沉和睡眠分開,那麼共有七蓋。


 


那你觀注腹部的上下時,慾念在心中現起,你應如常地觀注「欲樂」、「慾念」等等。這些都是你所應觀注的,有如經中所指的:「比丘心中有慾念時,知覺的『我心中有慾念』。」當一個人這樣觀注,慾念則消失。這消失的慾念也須受觀注。慾念的生起是由於無明,因為忽略了觀注最初的念頭。一個人應明白無明于事情的真實性是導致慾念的現起。當他修禪而明白真理時,貪慾便不會現起。當他證得了阿羅漢果時,他完完全全的離棄了這些貪慾。你應明白一位阿羅漢是從這些貪慾中解脫了。因此一個人應知道這些有關貪慾的知識。


相同地,當嗔恨生起時,應觀注和知覺著「我感到嗔恨」。當一個人感到煩悶和懶惰時,觀注「我感到煩悶」、「我感到懶惰」。當激動時,觀注「我感到激動」、當因做錯事或說錯話而感到憂悔,他應觀注「我在憂悔」。如果懷疑佛陀或佛法,應觀注和知覺著這疑惑。一個人通常錯誤的將疑惑當作是意見。如果一位修禪者連接不斷的觀注著,障礙便會消失。障礙的出現是因有無明。當一個人完全的知覺著,障礙便停止出現。當達致聖道時,障礙便永遠的滅絕。當觀禪時,應明白所觀注的障礙的生起和消滅。這明白將引導他達致聖道與聖果而成為入流須陀洹。這是觀照障礙的短文。


 


* 五蘊的觀照 *


 


當你觀色法時,如「行走」、「站立」、「端坐」、「上」、「下」,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色法,是無知識的。它這樣地生起和這樣地沉滅」。當你觀注「疼痛」、「好」、「快樂」等等,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感受,樂受或苦受。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地沉滅」。當你觀注「理解」時,你親自知道:「這是想,他能覺察眼界等等。它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當你觀注「努力」、「動作」、「說話」,你親自的體會到:「這是行、動作;它們這樣的生起和這樣的沉滅」。當你這樣的觀照色法和感受等等的生起與沉滅,你可以達致聖道與聖果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等等,這是五蘊的觀照法。在此,應注意的雖然有些人可能不懂巴利文的學術名詞如urpa()vedana()anna()asnkhara()vinnana(),但他們若知道色法或「無知識的」、感、想、行、識,這便可以了。


 


* 六根的觀照 *


 


一個人在觀看時,觀注「看、看」,他的定力將加強不只了解到他不但所看的目標,而且也了解到觀看和眼睛(那是看的器官)。這三個中,眼睛是稱為眼根cakkhayatana,由此而起眼識的可看見到的目標是色根rupayatana,亦由此而起眼識。「看」是心根,從之而起識(即是觸、受等等)。當你觀看時,忽略了觀注它或是觀注卻不明白它的生起沉滅或無常等等,障礙便會因此而出現。例如享樂於所觀看之物體。因此,你亦必需注意到障礙的現起。如果障礙消失是由於你所觀注它,那麼你亦必需知覺到。當你達致聖道,這些障礙便停止生起,這你亦必需知覺。這就是如何觀禪和明白有關觀看之法。


 


相同地,當聽時,觀注「聽、聽」,明白耳根和聲音。當嗅時,觀注「嗅、嗅」,明白鼻根和味道。當嘗食物時,觀注「嘗、嘗」,明白舌根和滋味。當接觸時,觀注「接觸、接觸」等等,明白色身和所接觸之物。(步行、站立、端坐、起立等等的觀禪是屬於「觸」的觀照。所以我們說「觸」等等。)當想時,觀注「想、想」,明白意根和法塵或心境或心識。如果你不明白它們的實相,是因為你忽略了觀注它們,障礙如貪慾便生起于六根。這障礙的現起亦需觀注。當你觀注障礙時,它便因此消失了,這也應予以觀注。當你達致聖道時,這些煩惱全部都停止生起,你亦應明白它。


 


以觀注「看」、「聽」等等和明白眼睛、所見到的目標、「觀看」等等的實相時,你便是正沿著聖道和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簡短地說,這便是六根處的觀照。在這裡,煩惱是不凈或低的性質,它們就像繩索牽系著牛只,使我們重生又重生於輪迴中。它們是:(一)欲貪、(二)嗔恚、(三)驕慢、(四)邪見、(五)疑惑、(六)戒禁取見、(七)生有欲、(八)嫉忌、(九)慳吝、(十)無明。入流須陀洹道將滅除這些煩惱中的邪見、疑惑、戒禁取見、嫉忌和慳吝,不還阿那含道將滅除貪慾和嗔恨;無生阿羅漢道將滅除驕慢、生有欲和無明。


 


菩提分的的觀照


 


Bojjhanga 意思是菩提支。修禪者可以修習菩提支以覺悟涅盤。它共有七個:(一)覺念支、(二)擇法支、(三)精進支、(四)喜支、(五)輕安支、(六)定支、(七)行舍支。當有覺念支時,應知覺它,或其中之一的菩提支生起時,應知覺它。如果它們不存在,也應知覺它。菩提支不生起于禪定初學者。它們只現起于一個已獲得生滅智等等的(udabbaya-nana)禪照。依照在身念處部份中所講述過的方法而繼續觀照不斷生起的色法與心法,如觀注「行走」、「站立」、「沉下」、「疲倦」、「熱」等等,你將獲得生滅智而且很快又很清楚地明白事法的生起和沉滅。每當你觀注生起和沉滅時,你知覺它。當你有正念時,你知覺這是覺念。當你的定力懈退和沒有正念時,你知覺這是沒有覺念。相同地,當擇法(心色法)支生起,你知覺它已生起。當它不存在時,你知覺它不存在。當這樣地知覺,你的定力變得特別強,而繼續知覺到這一些的生起與沉滅法、知識、精進力等等,達致聖道與果,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道。簡短地,這是菩提支的觀照。


 


法的觀照


 


關於法的關照,世尊說:「他如實明白:『這是苦的滅』。他如實知覺:『這是苦滅之道』。


 


眾生身體中的色法與心法的過程事實上是苦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苦的所在地,如身痛、心痛、衰老、死亡等等。因為它們無常,死亡隨時隨刻可以到來。身苦如疼痛是因為有一個色身和心識。沒有一個色身,身痛是不可能的。雖有個色身,但如果沒有心識,痛苦或苦是不可能有的。為什麼呢?如果一根木桐,一塊石頭或一團泥被一根木棍打著,或被刀刺,或被火燒,它將不會覺得痛苦,因為它們沒有心識。所以,沒有心識的色身不是身痛的根因。眾生是兼有色身和心識,所以任何的身苦都能在他們的身上生起;任何的心苦都能在他們的心裡現起。是故,眾生的色和心是苦。


 


除此以外,每當我們重生,我們經曆老苦、死苦等等,因為我們有會衰老和消散的色與心。所以,這些色法與心法是真苦。再老,它們都不能唯持一秒鐘之久,悲也。不到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秒。它們非常迅速的消失。當他們消失,而沒有新的色法和心法生起,這就是死亡的時刻。這些可以突然帶來死亡的色法和心法須要依靠個人色身的支援。這是多麼的可畏!所以它們是苦。但那些沒有觀照色法和心法現起的人,不明白它們多麼迅速消失,所以並不驚畏。就是那些修禪者,如果他們還未知覺事法的無常相,亦將不驚畏。就是那些修禪者,如果他們還未知覺事法的無常相,亦將不驚畏。只有那些不間斷步行、站立等等繼續觀禪的修禪者,其定力將會加強,當他觀注時將知覺事法的無常,將明白死亡隨時可以到來,而他將驚畏。身軀是痛苦、衰老、死亡的所在地,確實是苦。這一切他親自體會到,這種智慧就是佛所謂的:「依其實性,明此是苦。」


當你依其實性明白苦時,你對色法和心法的執取則消除。這理解是消除苦的根源--貪慾。每當你消除貪慾,你獲得暫時的苦滅。培養智慧道,你獲得道諦的智慧。每當你觀照苦受時,這便是你如何的明白四聖諦。隨著繼續的觀禪,你的智慧成全圓滿,你便能證悟涅盤。這是以正道的知識而明白滅諦。依此知識,成功的覺悟苦諦。以消除貪慾也完成了覺悟集諦,正道的修養亦得成就。當你以觀禪而覺悟四聖諦,至少你會成為一為入流須陀洹,永遠解脫惡道。這是簡短的說明聖諦的觀照法。


 


四念處的功果


 


世尊曾說過修四念處者所將收穫的功果:「比丘們,任何人修練這四念處七年,或七月.....或七日,他將獲得這二果之一:非今生將獲得最高的智慧,即獲得還還阿那含果位,他將獲得不還阿那含果位。」


 


如果你不能如上所說的成為一位不還阿那含,肯定地你可成為一位入流須陀洹。現在有許多禪者以證悟聖道與聖果和涅盤,他們是經過了一個或兩個月的修習身念處如腹部的起升與沉下、心境、感受或六根如看和聽。所以,以你盡所能依照四念處禪法觀照,但願你很快就能夠證獲聖道與聖果和證悟涅盤。


善妙!善妙!善妙!


 


**********************************************************************


【錄自:電子佛教藏經閣】


 


 


 


No Response to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part3"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