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住心略釋,作者未知
九住心
內住正知使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心;寂靜還有勝寂靜,性境如一住等持。
九住心是奢摩他(止)學習的方便之一,在定的學習上有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九住心也是通此二定,出世間的九住心,都涉及止觀的學習,所以會以毗缽舍那來闡明奢摩他。
九住心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以及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在雜阿含經中也有近似的經句,在北傳五六0經中說---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名相雖然有些不同,但大意大致相同。
九住心所緣的,可以分成內緣與外緣,內緣是緣身內,如呼吸、白骨、身內不淨----。外緣上,佛弟子偏向緣佛像、佛號、咒語、光明----。
就世間定而說九住心,我們慨略由學打字的過程來談這九住心。
一. 內住心。內心記住所要學的注音法。
二. 續住心。會時時忘了鍵盤的位子,必須常常重新提起所記憶位置,令心續住。
三. 安住心。不必看鍵盤位置,腦中可以知道好幾個注音位置所在。
四. 近住心。所有注音位置皆能全盤了知,但還不熟悉其它詳細的語法,像造詞之類,所以打起字來還要想一下。
五. 調伏心。已排除障礙,能熟悉其它的語法操作。
六. 寂靜心。能令心寂靜的觀察到其它的附加的操作。但是還會偶而停頓作意觀察所記憶的。
七. 最寂靜。所有的位置記憶都能連貫。
八. 專注一趣。不但不必再停頓,必且可以無間性的操作。
九. 等持心。由無間的操作熟鍊至任運無功用行。不必想提起過程,即能隨順、任運所要打的字。
小孩子開始學騎腳踏車時,由想學到任意自在、無功用行的駕驅車子,都可以由九住心來慨略闡明學習的心念過程。
出世間的九住心與世間九住心最主要差別在於出世間奢摩他的主旨在了知佛法的三法印,並認清自已的無明顛倒妄想。是以九住心不只是有助於潵觀實相般若,更是扭轉自已內心的無明習氣不可或缺的條件。以下我們由奢摩他角度來談九住心。
---
一.內住---即心內住所緣。我們凡夫的心,都是妄心在運作,念念都無間的在往外攀緣,要扭轉這無始以來虛妄心的攀緣習性,首先得令心內住。以觀呼吸來說,令心攝住呼吸,猶如將心念栓住在呼吸上,使得心念暫時不會妄念紛飛,即是內住所緣。念佛者,則是以佛號為心的內住所緣。
二.續住---即是心念相續不散。行者開始學內住時,因為無始攀緣習性非常強大,栓在呼吸上的所緣,不時的會被妄想習性拉走,當行者發覺所緣的呼吸又被妄想心拉走時,又從零出發,令心內住,念頭就這樣斷斷續續來回攝心,此過程即是續住。
內住、續住心帶有強力的作意,修習的過程要把握的要點是,令心安住的次數多,但時間不必要求長。開始修習止觀的初學者都會因攀緣習氣的強大,以致經常的忘失所緣的呼吸、佛號。昏沈、掉舉出來的時候也無力去覺察到,總是昏沈、掉舉很久了才發覺。所以此階段的修習,只要時時提起所緣,令心內攝、令心內住,讓心的明覺自然成長。
三.安住---以上所說的內住與續住,具有強力作意令心清晰明見,來緣住所緣的呼吸、佛號,而安住則是由強力作意隨順到可以令人安住較長的時間,安住已可初步不用強力作意即可拉回念頭,心念在覺察到散亂的時候,能比較輕昜的回到續住而令心相續的安住。在安住心的修習過程中,會時時觀察所緣境是否失持,依此綿綿的觀照,能令昏沈、掉舉快速的回到所緣。
安住心的觀察不是強力作意,而是不離當念的憶念,安住心令念念間相續,所以自然拉長安住的時間。內住在念頭上猶如點,續住猶如點點點,而安住則逐漸成為片段的線。在綿綿相續的念頭下,能初步体會所謂憶念,不經文字語言的符號表達過程,去直接感受所緣,安住也正是淨念相續的前行。
四.近住---前面的安住雖然不用強力作意拉回念頭,但只是初步覺知散亂心的生起,所以安住心是偏重在時時覺察到散亂心的生起。而近住則是能夠長時不受散亂心的干擾,能令心正念相續。在觀呼吸上,已能隨息而運轉。若是念佛的話,在淨念相續上已能明確領受。
於正念相續中,禪悅就會自然的生起,正念相續也是進入心息合一,具備了心一境性條件。養成正念綿綿是修心的切要處,它是扭轉虛妄習氣的有力開始,也是初步具足相應般若慧的定力,能把般若空義比較具体的融入心行,成為自己的親切感,所以近住心是學佛者的重要的里程碑。近住心更是入三摩地的前行。
行者在聞思法義後,要令所聞的法,融入成為自己的生命所有,那麼就必須時時的憶念所聞思的法,時常憶念後會逐漸形成淨念相續,而讓法義於心底深處明現,這種令所緣境於心不失散的正念觀察,即是正念、正思惟。此憶念不失,乃是正念正知力的先驅。如果行者越過這個憶念相續的次第,那麼也就失去了有力覺醒昏沈、掉舉的正知方便力,往後也就難以更深入覺醒微細虛妄心的生起。
領會淨念相續後,若是一昧的以無方便即是方便的修法,沒有發現正知力的重要性,往往在妄想心生起時,因為很容昜覺察到掉舉心的生起,就以為放下念頭即是無執、無相、自在無礙的禪心,以致一昧的高聲唱言,一切修法只要放下即是。因此容昜忽略精進心、正知力的善巧方便,欠缺精進心下,那麼在親証法義的過程中就會變得非常緩慢,甚至於停滯不前。
沒有掉舉的無妄心,並不等同自己此時是正念正知,此中最大差別即是能不能明確覺知微細虛妄的沈沒心不是正念正知,若缺了這正知力,就會把無法覺知微細沈掉情境當成無妄想心。一旦誤認無起妄心的沈沒心是淨念相續,因此就一心的安於此境不作意,或誤為此境是三摩地,那麼正念正知力將停滯。行者也就無力去調伏妄想習氣,也無力去明覺微細妄想的生起。欠缺這個次第修習者,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雖然深知妄心是空性的,是虛幻的,也知道妄心時就要任它來,緣起即空、念起本無生。然而在生活中,他們依然妄心不斷,終其一生都無法調伏虛妄心者大有人在,更遑論能親証心境一如、念念中念念本無生的義趣。
五.調伏---即是能開始調伏妄念帶來的困擾。
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習氣非常的強大,欠缺定慧的凡夫,在六根對六塵時,剎那生起的攀緣習性遠遠勝正念力,所以凡夫心都在五欲中牽流不能自己。在近住心的正念相續下,逐漸觀察到妄念起伏的虛妄,也能正知的觀察、領受法的無常。觀所緣時,相較近住心則更是清晰明確,這所緣心越加的清明,即是正知力的明芽,在正知的當下,妄想即消失無蹤,很能体會太陽出來,雲霧自然的消失那種清明的覺心。
能正知法的無常,能正知妄想的無常,在不被妄想困擾時,即會生起禪悅的功德,於隨息上能生輕安覺受。妄念由正念正知而調伏,所以當行者昏沈、掉舉,或將要昏沈掉時,在正念正知下,就不會隨著昏沈在轉,所以昏沈掉舉的情形大為減少。此是調伏心的特色。
六.寂靜---由調伏心正觀散亂的過失所生起的禪悅,對寂靜心而言,是心是動搖的、粉擾的,令此喜兑心止息、寂靜,即是寂靜心。
動搖的喜悅心止息了,所以能在平靜水面上覺察到貪嗔引生的煩惱的生起,並能正知煩惱生起、正知煩惱止息。調伏與寂靜心是由正知力來深化、成辦。正知力是令所緣清晰,般若少了正知力,就無法清明的自肯般若實相,對所引生的微細虛妄,也無法覺察到,所以隨煩惱會時而現前。
在菩提道廣論中,談到修無分別心一事時也說,行者亦須憶念前面五種住心,令心於所緣境不生不分別,次則令心正知不流不散,這不流不散即是正念。少了正念正知的圓滿次第,那麼行者的微細虛心將時時引生,無法圓滿有間缺運轉作意,更遑論圓滿無間缺運轉作意。
七.最寂靜----在作意上,內住、續住是強力的作意心,安住、近住是由憶念引生相續來淡化強力的作意心,而調伏、寂靜是由正知力觀察到妄心的浮動,並由正觀無常的般若力來覺察到微細虛妄的生起。只要虛妄心引生,本心的明覺即會中斷不相續,必須重新令覺心明照,這種有中斷明覺的過程,稱之為有間缺運轉作意,最寂靜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的終點。第八心的專注一趣則進入無間缺運轉作意。
當正知力相應般若時,會生起種種輕安功德、會生起必到岸的信心,精進心會由此信心而生。最寂靜心與專注一趣由此精進心成辦,精進心亦是成了無間缺運轉作意,而後方成就無功運轉的等持。
八.專注一趣---即是心一境性中,能於三摩地無間相續。專注一趣心已不受虛妄心干擾,不受昏沈、掉舉的障礙而能任運相續。
九.平等住。專注一趣尚不離精進心的加行與功用,平等住是由串習力成就圓融無礙心,由無間運轉作意進而圓融,並成就任運、自在、無礙的無功用運轉。
No Response to "九住心略釋,作者未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