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與破魔的方法[2]--寶積經講記整理
摘自--印順法師妙雲集上編之二『寶積經講記』
己二 過魔事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何謂為四?常不捨離菩提之心。於諸 眾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眾生。迦葉!是為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
再說第二勝利:修學了菩薩正行,就「能過魔事」。什麼是魔事?無論 是外境、內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後的,就是魔事。本經為大乘法,所以 凡與大乘法相違,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學菩薩正行,就 能勝過魔事,也以四法來說明。 [P65]
一、「常不捨離菩提之心」:菩提心是大乘道的親因,有了就是菩薩, 失去了就不是菩薩。菩薩能常念菩提而不捨離,這就超過了世間五欲,人天 果報,聲聞自利,緣覺厭煩囂的魔事。
二、「於諸眾生心無恚礙」:菩薩以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為根本,如對眾 生而有恚怒心、隔礙心,這怎麼能利益眾生?所以大乘法中,貪欲的過失還 小,不妨修菩薩行;而瞋恚的過失極重,與菩薩道不能並存。能心無恚礙, 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三、「覺諸知見」:知見,指外道的種種邪論,邪法──一、異、常、 斷等知見。如不能覺了他,就不能教化他;還有在不知不覺間,落入外道知 見的危險。
四、「心不輕賤一切眾生」:下賤的、貧窮的、殘廢的、愚癡的、邪惡 的、顛倒的……這些雖可憐可憫,而終究要向上成佛。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 薩,逢人就說:『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從一切終向佛道來說, [P66] 怎麼下賤也是未來的佛菩薩,就不會如印度的世俗知見,輕視低賤階級了。
約向佛道說,離菩提心。約化眾生說,有恚礙心。於眾生中,特別是對 外道知見不覺了,對低賤眾生起輕視心。這四法,為菩薩道的大魔事。修習 正行,就能超過這魔事,成為真實菩薩。
己三 攝善根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為四?在空閒處,離諂曲心。諸 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 !是為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
第三勝利,是「攝諸善根」。修學菩薩正行,大乘善根會不斷的增長廣 大起來。如約根本說,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約差別說,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 。現在約能攝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來說。
一、「在空閒處,離諂曲心」:沒有人的地方,叫空閒處。一般人面對 別人,多少會注意自己,不起顛倒亂想。怕內心有了邪曲,目光與態度,會 [P67] 自然的流露出來,被人發覺了,損害自己的名譽。但一到無人處,就什麼都 不在乎,種種諂曲邪心都起來了。菩薩修學正行,真能表裡一如;人前人後 ,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這是菩薩的『慎獨』功夫。
二、「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菩薩在獨居時,能正念現前; 在大眾前呢,就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廣結人緣,普施 教化。四攝本是世間法,為攝眾的主要條件。菩薩要攝受一切眾生,當然要 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 :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眾生。
三、「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佛法是解脫成佛的法門,是難遇難聞的 。佛不出世的時候,或生在邪見興盛的區域,或生三途惡道,長壽天等,一 句一頌的佛法,也難以得到。在菩薩本生談中,有願以身體供勞役的,願犧 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頌一經。求法是如此的真誠!在傳記中,如善財的南參 ,常啼的東行,玄奘的西遊,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樣。能這樣的『為法忘 [P68] 軀』,是久修菩薩正行的勝利。
四、「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菩薩的心量,虛空一樣的廣大,海一樣 的深!修習一切善根,從沒有滿足(厭)心,顯出了菩薩的無限精進,這那 裡是得少為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這樣的獨處、處眾、求法、修善,就是「菩薩四法攝諸善根」的勝利。
No Response to "魔與破魔的方法[2]--寶積經講記整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