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品]略談精進 by 海 仁


[道品]略談精進 by 海 仁

曾幾何時有空參加多天的法會,這次是在李大德的鼓勵下,趁機隨緣地來到了NJ仁俊長老主持的同淨蘭若,參加一年一度的佛法度假。雖然錯過了前兩天的課程,但後面的五天也是天天精彩,課課引人!我們從早上五點半起床,到晚上九點半就寢,這當中的十六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在吸取美食及法食。廚房裡的義工們專心熱忱地準備大夥兒的三餐,授課的講師們也是傾囊相授、言無不盡!相信參加這次佛法度假的師兄師姊們,一定和在下一樣,飽「食」終日、不知時事後,「體重」「心實」了不少!

同淨蘭若矗立在一個很優雅的小坡上,能見度遠、風景宜人,是個度假修行、參學閉關的好地方。這次的課程內容非常豐富,講師陣容除了仁公外,還有加州的超定法師、繼如法師、菩提比丘、性空法師、果慶法師及智翰法師;居士講師則有呂勝強、黃崧修、張鴻洋、杜正民、陳參權、陳慧玲以及從台灣來的游祥洲等居士。這種堅強的陣容,讓每位學員滿載而歸,互約明年再見。今就其中的一課-略談精進,和諸位讀者分享。

由於講師要求姑隱其名,但為了讓讀者不失原意,如坐課中,特依原開示的錄音整理出來,以為往後生活修行之依據及參考。

很感謝仁公給我機會向大家報告。我最需要精進!因此就開始從精進探討起。

我大部份的資料來自於大智度論第十五卷及第十六卷,這是印順導師標點的,這品叫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羼提耶梵文叫Viriya,英文是Vigor或diligence,Viriya的意思是精進。

講精進,精進一定要跟「無我」相應才可以,仁公長老曾開示說:「菩薩心觀諸法空,諸法該攝人與法。」龍樹菩薩講精進的時候,從未離開緣起性空的思想,要真正的無我、瞭解無我,才有辦法真正的精進。每個人的精進觀念都不一樣,打個比方說,念佛一聲滅罪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朝山一拜罪滅海沙,這些我們都聽過,好像精進就是在算計數器的數字,這就是精進嗎?我們是不是要透過精進,把一個真實的如來藏、把一個真實的東西擦乾淨呢?這是精進嗎?如果這是精進的話,我告訴你們一個小小的有趣事情。以前跟沙彌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是監學,每天都規定要拜幾拜,每天三百拜是初級的,中級高級的可能是五百拜,精進的每天至少三千拜,可是我發現他們每天拜的時間越縮越短、越縮越短。我躲在一邊觀察,原來他們像彈簧一樣,頭一上一下像似在搥打「麻吉」(台語,即糯米慈),如果這樣可以罪滅河沙或海沙或什麼沙的話,佛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啊。唸佛,很多淨土的大德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說,一天能唸十萬聲佛號,我常想他們是怎麼唸的?如果以非常快且模糊的方式去唸,可以罪滅無量?我還是很懷疑。

來這裡後很幸運的遇到印順導師純正的佛法思想──緣起性空,性空唯名的佛法。我曾經跟師父說:「以前我訂功課很簡單,拜佛五百拜,唸佛多少都是有數字的,現在不知道怎麼訂了?」精進要跟我們相應,不瞭解無我是沒有辦法行精進波羅蜜的。布施要以無我來布施;持戒也要以無我的觀念來持戒;忍辱更要以無我的觀念來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以下是照著大智度論的順序來講:
一、 精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The virtue of energetic striving bhikkhus, if you strive diligently, nothing will be difficult for you. As a little water constantly trickling can bore a hole through a rock, so must you always strive energetically. If the mind of a disciple becomes idle and inattentive, he will resemble one who tries to make fire by friction but rests before the heat is sufficient. However much he desires fire, he cannot (make even a spark). Such is the meaning of 'energetic striving'.

這一段是佛遺教經裡面講的,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精進這兩個字。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一滴一滴的水,不是每一分鐘或每一秒,它可能是好幾十分鐘或好幾個小時滴一滴,可是連續不斷的滴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甚至生生世世都這樣的滴,它就會穿石。佛法講的道理,有時我們要配合印象(觀想),佛陀用那麼多的譬喻,就是要我們加深印象,把這些道理鞏固在我們的心識裡。
二、 精進的理論
A. 六度中的精進:

所謂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稱般若)。你們也許會問為什麼精進排在第四?大智度論第一個問題就問:「如精進,是一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平常就有了,如同客人和主人的關係一樣,就連畜生都知道要布施,你們有沒有聽過貓布施給老鼠?我上次在報上讀到一則新聞──一隻貓供養一隻老鼠。想不到貓還會布施給老鼠。布施對我們來說比較好做,布施不需要精進,因為它有回饋,所以有些人很喜歡做公益事業。修福報擦擦桌子、玻璃,都很勇猛,因為擦了感覺是做了一件事情,看得到的,這結果很快就看到回饋了,所以它不需要精進,只需要少數的精進。持戒,看到別人做壞事被抓、被判刑,看到別人開車時被警察攔下來,你就會起戒心,所以持戒它本身也不需要精進。忍辱,對別人的罵、打、殺,一般人是因為怕人家而不敢報仇,所以他忍;或因為力量不夠,他忍;或怕犯罪被罰,他忍。而我們為什麼要忍,我們學佛是要求佛道、要成佛,所以要修忍辱,可是一般的忍辱並不需要精進波羅蜜。為了要知道諸法實相,也就是畢竟空性,我們需要般若波羅蜜,而修般若波羅蜜是需要禪定的。為了得到禪定需要精進!這樣六波羅蜜才能夠成就。

大智度論告訴我們成就佛道需要兩門──福德門和智慧門,布施、持戒和忍辱是福德門,知道一切諸法實相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智慧門。修布施、持戒、忍辱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能使人安穩、快樂,能得到很好的名譽,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當修行人得到這些福德的時候,他就會想更加精進,會進一步要得到更殊勝的禪定而得到智慧。有一個譬喻就如同挖井一樣,當你越挖越深,看到濕的泥土時,就表示快要有水出來了,這時你會加把勁。同樣的,福德門修到某個程度時,很自然的會精進。另外鑽木取火也一樣,當你在鑽木時看到煙,就表示火苗快出來了!你就會加把力氣去做。這些譬喻使我震撼,因為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而「精進」這兩個字卻是抽象的,這些譬喻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要成就一個般若波羅蜜,我們需要禪定,而禪定必須有很大的精進力。散亂心的人是沒辦法見到諸法的實相的,大智度論講「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火搖搖擺擺的,你想看書,能看嗎?可是「燈在密屋必能照明」,沒有風在吹,燈火不會亂動;如同禪定,這樣的禪定才有辦法發出光芒、才能深入諸佛的畢竟空性、才能瞭解實相。禪定及智慧不是從福報中學來的,它也不是粗的那種觀照所能成就的,它一定要身心投入,要精進不懈怠才能成就。所以精進為什麼排在第四,應該很清楚了吧!(前三個是福德門,為了要成就禪定和智慧,所以精進排第四,因為精進是禪定和智慧的根本及前方便。)
B. 精進的利益:

「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龍樹菩薩說,一切今世及後世的功德利益,都是由精進而穫得的,也就是要自度就必須精進,菩薩發願要度一切眾生,他更加要精進。這兒又有個譬喻,譬如農夫努力耕種收穫必定豐實,只要努力耕耘,就有收穫,有不用擔心,因緣具足自然就得到果。另外一個譬喻是「亦如涉遠路,勤行必能達」,龜兔賽跑的故事,最後到達目的地的是烏龜。這也是因為烏龜恒心勤走,精進地、很勤勞地、很有恒心地,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地走,牠就能達到。

精進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精進能把前世的福德發出來。過去世你所種的福德,要靠精進才能把它引發出來。這裡又有個譬喻:「如雨水能夠滋潤種子,一定能使種子生長」,要是懈怠,過去世的種種福德能顯現嗎?換句話說,先世的福德因緣,這一世若沒精進,福德就發不出來,就好像種子埋進土裡而不加水一樣。再如下藥,以巴豆為主,巴豆是瀉藥,讓你拉肚子的,「下藥」是瀉藥,巴豆是製作瀉藥的重要材料,瀉藥若少了巴豆,就拉不出來。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一定要精進,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
C. 精進與三十七道品:

大智度論提到三十七道品,我在CBETA光碟裡找了一下導師的所有著作,結果發現有五百九十九筆都講精進,其中大智度論提到的精進最多。三十七道品雖然是三十七道,但它是解脫道,它實際上不外乎十類,這十類是信、行、念、定、慧、尋思、戒、喜、捨、輕安(MSOffice1)。信出現兩次,行是精進,出現八次,念出現四次,定跟慧各出現八次,其他的都是一次或兩次。可見精進在三十七道品裡是多麼重要!

C-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在龍樹菩薩的闡示裡都是屬於精進,因為它繫心在那裡。當然念處也是通慧的,它不是很呆板的一件事。

C-2、四正勤或四正斷:已生惡令滅(斷斷)、未生惡令不生(律儀斷)、未生善令生(隨護斷)、已生善令長(修斷),這四個都是在講精進。

C-3、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其中的「欲如意足」跟「精進如意足」都是在講精進。

C-4、五根及五力:信根/信力、精進根/精進力、念根/念力、定根/定力、慧根/慧力,精進根力量大、一得力的時候就會馬上變成精進力。

C-5、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裡有精進覺支。

C-6、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裡的正精進。這次我感覺到挖到了大寶,因為有機會讓我了解精進在經典裡面的含意及導師是怎麼說的。
D. 精進的增益

什麼是增益?一天天的增加、時時刻刻的增加、一層一層的進步,就是增益。

問曰: 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眾生,欲滅一切煩惱,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龍樹菩薩說,就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樹林,火勢要大才能燒掉一切。

在這裡火的譬喻是正念的意思,菩薩從初發心就發這個四宏誓願,他要使所有眾生都能歡喜離苦得樂,所以他經常為一切眾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愛惜生命,一切善法都成就不了!所以要增益精進。

D-1、先要觀懈怠的過失

懈怠如同黑雲,它可以把光明和智慧都覆蓋、把功德都吞沒,使不善就是使惡增長,這是懈怠。

懈怠的人在開始時有小小的快樂,可是他很快就會受到很大的苦,有個譬喻,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就像有毒的食物,吃的時候香噴噴的又美味可口,唉呀,好棒喔!輕鬆一下,懈怠一下,躺一下也好,躺完了功德也用完了。懈怠的人失掉諸功德,如同被強盜搶得乾乾淨淨一樣,沒有功德剩下。懈怠的人,如同豬樂在溷,喜歡在泥巴裡玩耍,好高興、好快樂喔!我們看牠骯髒、懈怠,如同佛菩薩看我們懈怠一樣!

D-2、精進的利益

精進有什麼利益呢?精進的利益是今世或後世,總有一天能成就佛道、能成就涅槃。菩薩悲憫眾生而修善法,就是精進波羅密的一種力量。成就佛道後,佛知道一切諸法都是同一個相貌、一切都是空無自性。雖然無自性,佛還是為眾生說種種的假名,以種種方便來度眾生,先說「有」,再說「空」。有一次佛陀身體不舒服躺下來休息,他聽到阿難尊者在對比丘們開示精進。佛陀就問阿難說:「你在講精進是不是?」阿難說:「是的,世尊」。佛陀又問阿難說:「阿難,你是不是在講精進?」阿難說:「是的,世尊。」最後一次:「阿難,你是不是在講精進?」阿難說:「是的,世尊」。雖然生病,世尊立刻站起來,恭敬讚嘆精進的力量!

D-3、精進的次第-

菩薩也要了解精進的次第,它是從「欲」開始變成「精進」,再從精進進到所謂的「不放逸」。

阿難尊者對一位比丘尼說:「姊妹!怎樣是依著愛欲來斷除愛欲?當聽到某位尊者,或某位尊者的弟子斷除了所有的煩惱,成就解脫後,心生嚮往,愛樂於趣向解脫的修學,因而日後修學成就,斷除所有的煩惱而解脫,這就是依愛斷愛。」

  這裡的貪是修行,他要修行。我們是有情眾生,都有欲可是我們要什麼欲?正法欲、善法欲!沒有欲,人就像踢起來的皮球,像仁公說的「打棒跳步」,人家打一棒,你跳一步,好像青蛙,你在後面踩一腳,牠跳一步,很被動。可是有善法欲的人,他會衝刺、一直往前衝,因為他嘗到法喜法樂,所以他一直往前。

「姊妹!怎樣是依著我慢來斷除我慢?當聽到某位尊者,或某位尊者的弟子斷除了所有的煩惱,成就解脫後,心想:那位尊者可以成就解脫,為什麼我不能!因而激發趣向解脫的修學,日後終於修學成就,斷除所有的煩惱而解脫,這就是依慢斷慢。」(雜阿含第五六四經)

諸位,佛也是人成的,我們也是人,佛能成佛,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呢?當然可以!欲→精進→不放逸,就如一條漫長彎曲的道路,看不到結果,人就這樣一直走下去,漫長的一條成佛之道,從五乘共法修起,再三乘共法,再一直修到大乘不共法,一開始就要發──菩薩的心,以精進力來衝刺、來推動我們,朝向最後的佛果。這個譬喻,大智度論說,譬如有人要去遠方,最初想要去,叫「欲願」。一直前進不停留叫「精進」,「打棒跳步」的人是常常停留的,能夠勉勵自己不被事情耽擱且一直前進,叫「不放逸」。所以,「欲願」能生「精進」,「精進」之後是「不放逸」,由於「不放逸」所以能生諸法,乃至能夠成就佛道。什麼是一心一意的修行而「不放逸」呢?這裡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圖案:「如人擎油缽行於大眾中」,他捧著油缽,很多人在他前面,他要走過去,要很小心啊!這種小心就是「不放逸」啊!

你們要好好地把這些東西慢慢地思考,去嚐那個味道,什麼叫「不放逸」?戰戰兢兢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那種感覺,時時刻刻,一要懈怠馬上告訴自己,「不行!我要站起來!」這就是「不放逸」。菩薩的「不放逸」讓他能在生死當中度眾生而不被眾生度!

大智度論說:「如偏閣嶮道,若乘山崖。」如同危險的道路需要繩子來幫你爬上去,或像騎著山羊走在山崖,都要很小心、不能放逸!一個念頭錯了、不專心,就掉下深淵。不放逸的心就如同流水,流水能夠穿斷大石頭! 聽了這個演講,啟示不少,回家後再聽錄音帶,感觸更深,今就個人所了解的總結如下:

一、為什麼「精進一定要跟無我相應才可以,因為要真正的無我、瞭解無我,才有辦法真正的精進。」明白了「無我」後,才能看開、才能放下!才能「以無我來布施,以無我的觀念來持戒,以無我的觀念來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二、「精進是禪定和智慧的根本和前方便。精進法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精進之利能把前世的福德發出來。」換句話說,如果不精進,累世所積的福德都浪費了!這真的很可惜!

三、所謂的「精進」,不是每天拼命地或什麼事都不管地打坐拜佛、念咒念佛,然後由於衝刺太快或太累而漸漸減少甚至停停做做。精進是要如「滴水穿石」一樣,雖然只是一小滴,卻是每天或經常不停地滴,永不停止!這樣才是真正的「精進」!每個水滴有多大、多久才滴一滴,我們每次能做多少,多久才做一次,端看個人而定,但這不是關鍵所在,關鍵在於經常契而不捨、不忘不停!用一句俗話說,「精進」就是「有恒」,「有恒為成功之母!」

四、「精進」和「不放逸」有什麼不同?「精進」好像只是每次在做、在修行的時候用心,而「不放逸」則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用心,就如本文講師說的「戰戰兢兢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那種感覺,時時刻刻,一要懈怠就馬上告訴自己「不行!我要站起來!」這就是「不放逸。」當我們「如偏閣嶮道,若乘山崖」時,還能時時刻刻不小心嗎?舉例說明,當我們在閉關或在佛堂用功的時候,我們試著萬緣放下,專心去用功,每天或每次都這麼做,這就是「精進」。但是當我們出關或離開佛堂後,我們回復「本性」,說怒就怒、說罵就罵,正念的心也不知跑那裡去了,這就是放逸。如果能夠時時刻刻保有正念的心,保持戰戰兢兢,那就是保任,就是「不放逸」了!所以,若要「精進」就要如滴水,「不放逸」就像流水,應該也不為過吧!

五、由於時間限制,本文內容尚有後段講師未能完成,如精進之相,菩薩的精進,精進波羅蜜,精進圓滿具足及身、心精進等。更重要的是精進的實踐,這包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精進,如何把握時間,如何善用空間等。想必是好戲在後頭,希望本文講師能再「慷慨解囊」施給我們更多的法食,想要一探蘆山真面目的,也請及早報名下次的佛法度假喔。
      


No Response to "[道品]略談精進 by 海 仁"

張貼留言